正文

麻雀

偏偏念著你的暖 作者:慶紅


麻雀

梅花萎了,月季尚未結(jié)蕾,只有桂花樹下的那株茶梅墨綠的葉子上,頂著幾朵嫣紅色的花兒,很驕傲地站在柵欄邊。

一只很年輕的小麻雀,一點都不膽怯,旁若無人地穿過柵欄邊的縫隙,在地上蹦跶幾下,就順著茶梅的肩膀飛了上來,然后又躍跳到桂花的頭顱上,最后站到我家二樓的窗臺上——它喜歡上我掛在窗臺上的青蛙玩偶了。它睜著圓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來,打量去。

三月的廬州,一所平常的陽臺,一個尋常的日子,一人一鳥,因一場寂寞結(jié)緣。我真的猜不透,小區(qū)里那么多大樹,它為何獨獨飛到我家窗臺上來?

一首童謠又在我耳畔想起:“小麻雀,真美麗,飛到東,飛到西,快快飛到我的手心里,說說話,我就放了你……”小時候的我們,天真無邪,對小動物們沒有傷害和惡意。這只好奇的小麻雀的突然造訪,讓我忍不住又憶起在鄉(xiāng)下老家廣袤的土地上,那些自由自在的麻雀。

杜拉斯說:“當(dāng)你開始回憶時就意味著你已經(jīng)老了。”但我不怕老,過去的種種美好,我都愿長久地回顧。我更愿它們在我筆下開花,變成文字。

我想,每一個物種的生長,既連向遙遠(yuǎn)的過去,也通往未知的明天。一代代的麻雀,就這樣把它們上代的基因繼承下來,也把一年年累積下來的對生長環(huán)境的記憶傳承下來。我想它應(yīng)該在尋找什么。

是這只綠色的青蛙?也許是這種熟悉的田園綠,喚醒了它深植的記憶。它的祖上,或許就是我的故人,我現(xiàn)在的家,或許就是它從前的故鄉(xiāng)。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宅在家太久了,我都快被捂成了毛豆腐,全身酸溜溜的不好受。此刻,這只麻雀的出現(xiàn),如同原野吹來的一陣清風(fēng),給我?guī)砹艘环N無法言喻的快樂!

幾千年的華夏之野從未寂寞過,因為有鳥兒一直在裝扮四野。鳥如人,人如鳥,我喜歡麻雀,不是現(xiàn)在,小時候就喜歡,因為我一直覺得它們有學(xué)問,像十分前衛(wèi)的思想家。它們有時半蹲著身子,站在綠油油的麥田邊;有時一動不動,佇立在高高樹梢上;有時用爪子牢牢抓住細(xì)細(xì)的電線,就這樣若有所思地望著遠(yuǎn)方。

不被萬物干擾,它們的眼神里有對世俗紅塵不屑一顧的沉寂與清傲。

鳥語如禪,聽懂鳥語,人類就可以更好地認(rèn)識自然,親近自然。

人們常說,跟好人學(xué)好人,跟著老虎學(xué)咬人。那時我還小,六七歲的樣子,因為沒有同齡的玩伴,無所事事時,我就愛盯著麻雀出神地看,對視久了,我和它們仿佛就成了好友。一日,一只老麻雀用啞啞的聲音跟我說:“娃娃你想學(xué)坐禪嗎?”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我跟麻雀師父學(xué)會了發(fā)呆。


對我個人而言,這個“發(fā)呆”的習(xí)慣足以讓我受益一生。夏日的傍晚,當(dāng)我躺在涼床上或斜靠在竹椅上,我會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用心靈與大自然對話,發(fā)呆許久……發(fā)呆時,我的心是快樂的,我的靈魂是自由的,發(fā)呆讓我一年年、一步步走入大自然腹地,觸碰其脈搏,領(lǐng)略其要義,讓我活得越來越明白。

我曾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一句話:“小時候每次當(dāng)你發(fā)呆、玩耍及感受到父母的寬容和愛時,對人生而言,相當(dāng)于在擴張土地。而學(xué)習(xí)、吸收知識等行為對人生而言,相當(dāng)于在建樓。隨著學(xué)的東西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但如果不空出時間去發(fā)呆,就無法擴展精神領(lǐng)土,搭建的建筑也會十分有限。”

原來發(fā)呆還有這等好處,怪不得麻雀智商如此高,誰家麥子黃了,誰家高粱紅了,誰家玉米飽滿了,它們就會適時出行,落在誰家田地里偷嘴。

所以我對這個叫作麻雀的小精靈,一直心存感謝,是它們在過去的歲月里,教會我思考和發(fā)呆。

不知道是麻雀喚醒了清晨,還是清晨喚醒了麻雀,反正每天晨光熹微時,我都會在麻雀的歌聲中幸福地醒來。

那時的麻雀和燕子一樣,也喜歡扎堆和人類做鄰居,只不過燕子喜歡把巢筑在屋內(nèi),麻雀喜歡筑在檐下,它們天天與人擦肩而過,大家互不干擾,各忙各的。

麻雀雖小卻靈動,展翅扶搖林間繞。它們活得知足且快樂。一只時獨唱低吟,兩只時高聲對唱,一群時齊聲合唱。我們也習(xí)慣了它們的存在,習(xí)慣了它們聒噪,習(xí)慣從它們的叫聲中感知真、善、美。

童年時家貧,零食難求,若有一點兒好吃的,也顧不得體面,姊妹幾個就在那你爭我奪,亂得像一鍋粥,大人們瞅見了,總會說“羞,羞,連‘家雀’都不如”。大人嘴里的“家雀”就是“麻雀”。

大人說話時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我們也不知怎么就不如了。只有我記下了,并在心底起了一絲小波瀾。自那之后,我留心觀察,麻雀,確實很有團隊精神,識大體,一旦一只麻雀發(fā)現(xiàn)了食物,它絕不獨享,它就會用“嘰嘰”的叫聲,呼朋引伴前來共享。

團結(jié),無私,大愛,在觀察中我接受了生活的啟蒙,自此我對它更是高看一眼。

突有一日,麻雀被定性為“野味”,在“寧愿吃天上半兩,不吃地上一斤”口號的倡導(dǎo)下,為滿足自己口欲的人們,采取各種方法捕殺麻雀:用獵槍打,用網(wǎng)捕,用彈弓射,就連屋檐下的雛雀也難逃劫難。

放學(xué)路上,喜歡邊走邊唱的我,一日竟看到一個黑皮青年,拎著一串串麻雀的尸體,行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這是許多年來,我一直不愿回想的場景,它們羽翼之凌亂,它們眼神之絕望,撕裂我心,讓我駭然。

長空戰(zhàn)栗,花兒垂淚,自此我不敢唱歌,面對這樣血腥的黃昏,高歌是有罪的。

麻雀愈來愈少,鴉鳴鵲噪也聽不見了。但是飯店門口的招牌上,卻赫然出現(xiàn)了焗麻雀和油炸麻雀這兩個新品種,在我的老家甚至出現(xiàn)了麻雀罐頭。這些麻雀從哪里來的?對于某些獵奇的人來說,鳥是可吃的,不是聽唱歌的。

此地不安,唯有遷移,麻雀們?yōu)榱朔毖苌?,不得不逃亡,自此我的故鄉(xiāng)再難見其身影。

再以后我也經(jīng)歷了許多,升學(xué)、工作、拆遷、搬家,我離故土越來越遠(yuǎn),但這種鳥成了記憶中的永恒。

1995年,我頂替父親去了裕溪口編組站,一日散步,我竟在火車站的廢棄的站臺上,和這些常在我夢中翩飛的鳥兒不期而遇。它們數(shù)目之多,眼神之熾烈,讓我瞠目結(jié)舌。


它們有的飛上站臺邊平房的瓦頂歡欣唱歌,有的俯沖到廢棄的鋼軌上旋轉(zhuǎn)跳舞……它們極盡所能,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藝”都搬出來。在鳥的世界里,我不知道是否還有比麻雀更通人性的,它們以貴賓的禮儀迎接我。

坦率地說,歲月其實并未拉開我與麻雀的距離,相反卻在我的額頭刻下思念的溝壑。這許多年來,麻雀就像一個情人,總是縈繞在我夢中,盡管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很少能覓到它們的蹤跡,但我還是喜歡,在一些發(fā)黃的紙頁上尋找它們的身影。

無論是齊白石筆下的《枇杷麻雀》,還是王雪濤筆下的《繁花麻雀》,都鮮活多姿,情趣盎然。但我最愛的是徐悲鴻筆下的《柳雀圖》,那柳枝上休憩的三只麻雀,像極了正在嘮嗑的一家三口,一身赭褐色,最土氣,也最接地氣。

這才是我眼中最美、最真實的麻雀,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高貴的氣質(zhì),全身洋溢著泥土的氣息,天真稚樸卻最能打動人心。

那日我不是專門來尋鳥的,卻巧遇了它們,難道冥冥之中有什么蹊蹺?

在我家鄉(xiāng)合肥郊區(qū),這種鳥兒幾乎絕跡,為什么它們能夠在裕溪口這個小地方娶妻生子,繁衍子孫?當(dāng)年的我一直很奇怪。

直至2018年,我換作業(yè)場去了合肥東出發(fā)場工作,和舊友裕華故人重逢。

報到的第一天,她帶我熟悉站場工作環(huán)境。在我們列檢小院,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好大一群麻雀,它們像一支訓(xùn)練有素的隊伍,儀態(tài)從容,神情開朗地站在圍墻邊的高坡上。我一拍巴掌,它們竟像云一般,轟地騰空而起,讓人眩暈。

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體味到這樣的浩瀚了。城市的天空,由于霧霾作祟,幾乎見不到它們的蹤影,而我今天能夠行走在這個靈動迷人的小院,也完全是因為命運的恩賜。消逝了的東西,又在這里找回,面對這烏云般的鳥影,我的眼眶紅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