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祖母的喪事
一天,在吃夜飯的時候,祖母的筷子掉到地上去了。她彎腰去拾,一下軟軟地跌在地上。我媽去扶,扶不起來;伯母趕來相幫,把她抱來放在一張?zhí)珟熞紊?。只見她嘴角歪斜,兩眼翻白,有出氣,沒進(jìn)氣。伯母叫海娃哥快些去找大伯,大伯還沒來,她就落氣了。
人們都說祖母福氣好,無疾而終,死后喪葬,又極其榮耀。
她的棺木是早就準(zhǔn)備好了的。六件頭都是上好的香樟木,鑲好后,刮上膏灰,細(xì)細(xì)打磨之后,就一層漆,一層大綢,一共糊了三遍。以后,每年秋天再上一層漆,一共漆了十來層,合起來,少說也有四五個銅錢疊起來那么厚。靈堂的布置比父親的堂皇,開吊時間也長得多。靈前整天紅燭高燒,香煙繚繞,焚化紙帛的灰在空中飛揚(yáng),階前地上鋪滿了鞭炮的紙屑。頭七以后,又請來了和尚念經(jīng),做道場,鐘鼓、木魚和和尚拜懺念經(jīng)的聲音響成一片,一直鬧到深宵。家里人和來相幫的親友都忙得腳板翻。大伯是當(dāng)家人,又是嫡長子,就更為辛苦,他熬紅了眼睛,聲音也沙啞了。
七七過去,吊孝停止,靈堂也撤去了,但墳地還沒找好,棺材不能下葬,仍然停在堂屋里。棺下晝夜點(diǎn)盞長明燈,棺前設(shè)靈位,擺著供品,早晚由哥哥和我上香叩頭。
伯父一心要為祖母找個風(fēng)水好的墳地。本地陰陽看了幾處,他都不滿意。他特意用厚禮從犍為請來一個叫尹萬山的風(fēng)水先生,住在書房里,好酒好肉款待。白天,他陪著陰陽先生下鄉(xiāng)蹍地。要是路程遠(yuǎn)了,他騎馬,那陰陽先生坐轎子,海娃哥背個夾篾背篼,里面裝上羅盤、酒菜、點(diǎn)心、茶壺、水煙袋和陰陽抽的鴉片煙具等,跟隨在后面。晚上,陰陽抽鴉片,他不抽,只坐在煙榻的另一邊陪著,和他一同研究墳地風(fēng)水。
這么一拖,就是半年。第二年春天,棺材里的尸體發(fā)出臭味來了,只得把棺木抬到鄉(xiāng)下浮厝。堂屋里,在神龕下,另設(shè)一座紙?jiān)撵`房,這是伯父從嘉定請來匠人制作的。房子高約五尺,前后四五進(jìn),一進(jìn)比一進(jìn)高,崇樓峻閣,金碧輝煌,在人間,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美麗精致的房子。我以為人們說的天宮、龍宮,就是這樣的吧。在靈房兩旁,分站著兩個紙?jiān)?,比我還高的金童玉女。金童手捧面盆,盆邊搭著花毛巾;玉女端著茶盤,盤里是茶碗和水煙袋。他們的模樣兒都極其俊秀,穿的衣服也和戲臺上的人物一般。我想:要是他們下來和我一塊兒玩,那可多好啊!
尹萬山終于在縣西的白巖山半山上選中一塊陰地了。
他擺好羅盤,向大伯指點(diǎn)說:“這白巖山從峨眉山發(fā)脈而來,逶迤幾百里,在這兒結(jié)穴。它后靠白巖,像一座銀屏;左面的沙田崗和右面的南灣像二龍走水,合抱成一個金交椅。墳地取寅宮申向,埋在這兒就恰好是坐在椅子的正當(dāng)中?!?/p>
“我這一輩子幫人家蹍的地多了。像這般好的風(fēng)水么,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尹萬山得意地說。
“這風(fēng)水好又好在哪里哇?”伯父恭敬地問。
尹萬山指著正前方山下一個近于方形的小丘,神秘地說:“大老輩,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觀音堂?!?/p>
“唔,地名是叫觀音堂。我是說:你看看,它在這墳地風(fēng)水上主啥?”
大伯瞇著雙眼,左看右看,說不出來。尹萬山得意地一手拈著下巴上稀疏的黃褐色的胡子,一手伸出兩個指頭輕輕指點(diǎn)說:“大老輩,人家說‘天機(jī)不可泄漏’,但話又說回來:‘逢真人不說假話?!腋銓?shí)說:觀音堂這座小山方方正正,正擺在墳地幾案前面。我們堪輿家把這樣的地理叫作‘一顆印’。老夫人埋在這樣的陰地里,大老輩,恭喜你了,子孫一定要做官,至少要看個道臺……你莫打岔,聽我說完!你目下雖是還沒有子息,但是我敢打保票,葬后不出三年,大伯娘一定要連生貴子。哈哈,將來做了官,用四人大轎來抬你大老爺時,你可莫忘了我尹萬山?。 ?/p>
“你看得準(zhǔn)嗎?”大伯問,兩只眼緊緊盯住尹萬山。
大伯的原配周氏早死了,沒有兒子,續(xù)娶的歐氏過門來七八年,也沒有兒子。他多么希望有個兒子??!這陰陽先生恰恰說中了他的心事,使得他又驚又喜。
“嘿,大老輩!”尹萬山一拍巴掌,“未必我還敢在你面前亂沖殼子嗎?我尹萬山的話如果說不中,你以后到犍為來收我的牌子,摳我的眼睛,我以后再也不看風(fēng)水了”!
尹萬山的話如此堅(jiān)定,如釘釘木,沒有展移,大伯自然深信不疑。為了酬謝他,他送給他一百兩銀子,外加兩大餅上好的“南土”。
陰地選好后,就要正式安葬。這喪事如何辦?大伯和幺爸兩人的打算卻不一樣。
源興號在短短的五六年中,經(jīng)過三次大喪,經(jīng)過大伯吃官司坐班房和去成都辦匹頭的損失,把祖父歷年積存的銀錢和生意上的流動資金花得精光,另外還借了七八百兩銀子的債。幺爸以為這都是因?yàn)榇蟛?dāng)家,像水推沙似的亂花錢造成的,他早已心懷不滿。祖母在時,鼻子大了壓住嘴,打不出來噴嚏。他準(zhǔn)備只待祖母喪事一完,就鬧分家。他不愿在喪事上多花錢,便引《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的話,以為喪事從儉,是符合圣人之道的。大伯呢,卻以為我們這樣的紳糧之家,把自己的親娘悄悄密密地抬去埋了,于禮不合,不光當(dāng)兒子的于心不安,親戚朋友也會恥笑的。當(dāng)然,他也沒有把他的隱衷全說出來:現(xiàn)在,他在袍哥社會已“?!背隽松?,是仁字旗的龍頭大爺。有了這個地位,不用說馬邊各堂口的哥弟要來趕人情,便是馬邊河鄰封碼頭的公口也要來湊合。這個面子,他不能不繃,就是傾家蕩產(chǎn)也要硬承住。
他不顧幺爸的反對,把一股地賣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這還不夠,又以街房作抵,借了八百兩。他對所有的親友、佃戶、街坊都散了孝布,把公口上所有的弟兄伙都請來相幫,年紀(jì)大的當(dāng)管事、知客,年紀(jì)輕的跑腿、打雜。從開奠到出喪鬧了九天。出喪的當(dāng)天,喪葬行列拉了半個城。為了酬客,借用天后宮、榮祿宮等會館來擺酒席,一共辦了八百桌“九大碗”,從半晌午開席一直到黃昏……
錢,像開閘的水,嘩嘩直淌。
棺材入土后,按大伯原來的打算修建山陵還得花二三百兩銀子。但是,錢已用光了,只好暫時用石灰砌了個內(nèi)殼,以待將來。
可大伯沒有完成他的計(jì)劃,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而源興號從此急劇衰落,更沒有誰來管這事兒。每年正月新春和三月清明時節(jié),我都要隨同家人去上墳。一爬上南灣的埂子,老遠(yuǎn)就可見白巖山下一個小小的白點(diǎn),顯得特別觸目。走攏一看,這墳高約三四尺,長約六七尺,光光的,白白的,像個大饅頭。墳上面胡亂刻畫滿了線條,還鉆了些窩子,那大概是放牛孩子們的杰作。它的四面都是石骨子荒地,長著茅草,墳塋也半被草封著。沒有一座碑,沒有一棵樹,好像是一座無主孤墳。
同來的海娃哥,每次總要向我指點(diǎn)這“金交椅”的形勢和前下方那顆“印”,我覺得他像在說夢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