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五 見證白降河
韓運曾
2021年1月22日,銀良給我打電話,說他寫了一部紀實文學作品,取名《白降河》,邀請我做“見證人”。我聽后既高興又猶豫,高興的是銀良又有新作問世,還把家鄉(xiāng)的白降河寫進了書里;猶豫的是我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思維遲鈍,不知道該見證什么、怎么見證。
我就生長在白降河邊,喝的是白降河水,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白降河,對它充滿了感情,也有所了解。白降河即《水經(jīng)注》里的大狂水。它是一條河,又不是一條河,歸根結底還是一條母親河。
白降河就像其名字大狂水一樣,經(jīng)常發(fā)狂。
據(jù)老年人講,1942年,白降河發(fā)狂水,將下磨村(在白沙鎮(zhèn)東約八里)沖毀了一大半,當時一個剛過門不久的新媳婦死死抓住箱子的鐵環(huán)順流而下,沖到孟村河灘時看到岸邊有人就大喊救命,許諾誰救下她,她就跟誰過一輩子,但哪里有人敢下水去救,圍觀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被洪水卷走。
1955年收了麥,白降河北河灣有人正在打麥秸垛,一個18歲的姑娘在垛頂接麥秸。一陣隆隆聲,洪水襲來。姑娘沒來得及下垛,即連垛帶人被沖入激流。村里的男勞力驚慌失措,趕快沿河岸追趕,追了一里多地,麥秸垛突然被漩渦推到岸邊,姑娘看見岸邊有棵柳樹,急忙抓住柳枝爬上了岸,保住了一條性命。這位姑娘兩年后跟曹寨的一個小伙子結了婚,現(xiàn)在已是84歲的老人了。前幾天我問到她當時的情景,她說:“那時就快把人給嚇死了。”
當然啦,漲水會給人們帶來災難,也會帶來好處。一是洪水能疏通河道,二是洪水會沖下來石頭和沙子,為沿岸人們提供建筑材料。
20世紀80年代前,白降河支流多,水流量大。那時僅白沙境內(nèi)就至少有5條農(nóng)灌渠,沿河村莊還引白降河水做動力帶動水磨、軋花車、彈花車。河兩邊全是稻田。原來的河水是很清的,人們在河邊干活,渴了說句“不干不凈,喝了沒病”,捧水就喝。河水不深,清澈見底。吉磨村有個老漢會逮鱉,人們都說他長著鱉眼。他在岸上走,能看見水里的老鱉,一叉下去,準能叉?zhèn)€鱉上來。原來河兩邊有很多泉源,夏季泉水清涼甘甜,冬季泉水是溫的,兩岸的婦女冬季總是在這些溫泉里洗衣。
白降河滋養(yǎng)著白沙十萬人民。孟村的降惠渠就是一例。降惠渠是1950年縣水利局測量監(jiān)修的,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伊川縣政府最早投資的一條惠民渠。渠首在白沙,流經(jīng)11個自然村,直到廟張村。渠長13里,1951年正式通水。它像一條青龍流淌在摩天嶺下,使流域內(nèi)的1000畝耕地旱澇保收。降惠渠從蔚村南邊通過,蔚村就有幾條支渠。春夏秋三季人們會在大門口涮盆洗衣。降惠渠的開通,給蔚村人帶來極大便利。
多年來,白降河經(jīng)過多次治理,最徹底的應數(shù)當前這次,由省里直接撥款,縣水利局測繪,鄉(xiāng)政府負責實施。治理后的河道寬百米,河堤厚5米,全部進行了硬化,在主要路口還建有高大的鋼筋水泥橋,諸如半坡橋、白半路郝灣橋、白半路白沙東橋、洛臨公路白沙橋、鄉(xiāng)村公路孟村橋、蔚村橋、水白路吉磨橋等,其中的蔚村橋,1998年開建,1999年建成,2000年通車。遺憾的是,堤、橋修好了,白降河卻幾乎斷流了。
而最早的孟村橋建于1933年,1936年通車。橋長100米,寬10米,高3-4米,橋墩連身砼灌,轎架由25厘米見方的方木支撐,橋身由3寸厚的桑木板鋪成。這么好的一座橋,建成通車不到8年,在1944年日本占領洛陽前,中央軍退卻時,為阻止日軍前進,把它炸毀了,現(xiàn)在只剩9個水泥橋墩還橫臥在河道上,成為歷史的見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蔚村人與苦難抗爭的精神,我是親眼見證的。那時候,我們這里的村子都差不多。村民們晚睡早起,中午不休息,燒磚瓦、編荊籃、勒笤帚,仍然解脫不了貧窮的桎梏,擺脫不了饑餓的折磨。最難的是1961年。那年糧食奇缺,人們把樹葉樹皮都吃光了。好歹我們這片沒出現(xiàn)餓死人的現(xiàn)象。我那年上初中,生產(chǎn)隊給學生每人發(fā)四兩紅薯,算是午餐。其實走在去上學的路上就吃光了。到了中午,只好頭朝下躺在田壟上睡一會兒。盡管學校把音樂體育課都停了,師生還是不能堅持正常上課,最后只好放假,一放就是七個半月。1964、1965年稍有好轉(zhuǎn),細糧很少,粗糧基本能維持生活了。正像書中所說,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清早馇火燒,晌午馇窩窩,晚上改改樣,卻還是紅薯做主角。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shù)剞r(nóng)民才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當時吃飯難,花錢更難。誰家都沒生錢的門路,只等生產(chǎn)隊每季分紅??赡菚r勞動一天,全勞力只能記十分工。在我們這兒,十分工只值1毛錢左右。一家人吃鹽點燈、治病穿衣、蓋房置家具所花的錢,都必須從牙縫里擠。我三弟運俠(現(xiàn)為洛陽師范學院教授)1979年考上新鄉(xiāng)師范學院(現(xiàn)為河南師范大學),開學時連路費都擠不夠,把全家老少難為得直哭。
1968、1969年,我用架子車去煤窯拉過兩次煤,一次是高山礦,一次是魯溝礦?,F(xiàn)在想起來,那真不是人干的活。當時的路況很差,路上坑多坡陡,三個人推一輛重車上到坡上,真是連吃紅薯的氣力都沒有。最難的是煤窯上經(jīng)常沒煤,一等就是幾天。1968年我三叔(順法)去魯溝礦拉煤,拉著架子車到了礦上,礦上沒煤,只好又去何莊礦,又沒煤。聽說汝州北五十里的海岸礦有,就開始往海岸去。半路上天黑了,就停下來在路邊的破窯洞休息。誰知睡到半夜,洞頂上掉下來一大塊土,剛好砸在他腿上,把大腿砸斷了。當年,三叔受的苦可想而知。
現(xiàn)在各地的路好了,可農(nóng)村不再燒煤了,各家的灶臺都扒了,做飯用電飯鍋,烙餅用電餅鐺,多數(shù)村通上了天然氣管道。和過去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我跟銀良的老家同屬孟村行政村,兩家相距不到二里地,互相都比較了解,他書中的人和事就發(fā)生在我的身邊。
由于銀良的父親常年在外做工,全家里里外外都得靠他母親操勞。他和兄弟姐妹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全靠其母親張羅。在那物質(zhì)匱乏的年月,一個身單力薄的婦女,盡管聰慧靈巧,也難以承受生養(yǎng)七個子女、拉扯長大、兒子娶妻成家、閨女打發(fā)出嫁、培養(yǎng)兒子成才……這么重的擔子。但她,一個弱女子,不僅頂過來了,而且人丁興旺,全家和諧。細想,老人受了多少辛酸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