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倚聲填詞———合樂可歌的新樂章

唐宋婉約詞史研究 作者:王小榮 著


第一節(jié) 倚聲填詞———合樂可歌的新樂章

詞的萌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受到音樂的陶鑄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抒情詩體,夠得上稱為“音樂的文學(xué)”。但它所受音樂的影響極為復(fù)雜,之前雖然也有許多詩歌是和音樂有關(guān)系,卻沒有哪一種詩歌如同詞與音樂關(guān)系之密切與復(fù)雜,形成合樂可歌的新樂章。那么,從詞與音樂關(guān)系上來揭示詞體的特性,這是婉約詞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之一。

一 婉約詞萌生的直接因素———詩與樂的結(jié)合

詞在唐宋時被稱為“曲子詞”,它最先出現(xiàn)在五代歐陽炯的《花間集敘》中:

今衛(wèi)尉少卿字弘基,以拾翠洲邊,自得羽毛之異;織綃泉底,獨殊機杼之功。廣會眾賓,時延佳論。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五百首,分為十卷。

五代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亦云:

晉相和凝,少時好為“曲子詞”,布于汴、洛。洎入相,專托人收拾

焚毀不暇。

而和凝又有“曲子相公”之號。宋以后,詞又叫作“曲子”、“今曲子”,它或許最能表明詞體的合樂可歌。這種詩與樂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從《詩經(jīng)》,甚至更早的時期,就已經(jīng)建立了。如宋人王灼《碧雞漫志》曰:

古人初不定聲律,因所感發(fā)為歌,而聲律從之,唐、虞禪讓以來是也,余波至西漢末始絕。西漢時,今之所謂古樂府者漸興,晉、魏為盛,隋氏取漢以來樂器、歌章、古調(diào),并入清樂,余波至李唐始絕。唐中葉雖有古樂府,而播在聲律則鮮矣。士大夫作者,不過以詩一體自名耳。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shù)。古歌變?yōu)楣艠犯?,古樂府變?yōu)榻袂樱浔疽灰?。后世風(fēng)俗益不及古,故相懸耳。而世之士大夫,亦多不知歌詞之變。

上述這段描述,大體揭示出我國古代詩歌與音樂相互結(jié)合的大致三個階段:上古至西漢末———“感發(fā)為歌,聲律從之”;西漢至唐中葉———采詩入樂;隋唐以來———依聲填詞。簡言之,詩與樂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就是:從“古歌變?yōu)楣艠犯艠犯優(yōu)榻袂印?。在此演進的過程中,最終體現(xiàn)詞之合樂可歌的特性。

(一)“古歌”———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

中國上古時代的詩歌從《詩經(jīng)》,甚至更早的時期,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正如《毛詩序》曰: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又如《禮記·樂記》所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sup>注再如《墨子·公孟篇》中所謂“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等。《詩經(jīng)》“風(fēng)”、“雅”、“頌”三類,“也是按音樂來劃分的”。據(jù)《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可施于禮義”的原則,刪詩定編,“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詩歌的合樂可歌性,另一方面則表明我國中古時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成熟,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逐漸分化為“詩歌至上的時代”,而詩與樂的合作卻一直并未中斷。

(二)“古樂府”———采詩入樂

在詩與樂相結(jié)合方面,樂府詩與“古歌”有不同之處?!皹犯笔加跐h武,本為官署之名,其職在采詩歌,被以管弦入樂,故“后世遂以樂府官署所采獲保存之詩歌為樂府”。漢立樂府,詩樂分途,不能不采詩以合樂,即“采詩入樂,依調(diào)作歌”,其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先詩后樂”(即先有詩,后配樂)的創(chuàng)作方式,即文學(xué)家造為歌詞,再由音樂家配樂而成的。所謂“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乃是漢樂府合樂可歌的表現(xiàn)。

隨著漢代國勢強盛,疆域廣大。樂府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音樂精粹,形成聲情各異的樂曲,從而也產(chǎn)生了較之古樸簡單的先秦“雅樂”更為復(fù)雜多變的“清樂”。樂府詩的歌詞為了配合音樂的表達(dá),依調(diào)作歌,按曲式制辭,或增或刪,以協(xié)律呂,呈現(xiàn)出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其“長短句也有,整齊句也有,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詩各體各類都有”。據(jù)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一百卷)收有“郊廟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雜曲歌辭”等十二類不同樂曲內(nèi)容和形式的樂府詩,也充分體現(xiàn)著詩與樂的相互結(jié)合,密不可分。宋人胡寅曰:“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王炎亦云:“今之長短句,蓋樂府曲之苗裔?!?sup>注明人湯顯祖《花間集敘》中指出:

自《三百篇》降而騷、賦,騷、賦不便入樂;降而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降而以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宛轉(zhuǎn);則又降而為詞。故宋人遂以為詞者詩之馀也。

近人王國維《戲曲考源》認(rèn)為:“詩余之興,齊梁小樂府先之。”可見,他們都看到了詞與樂府具有的合樂可歌性,然而,詞不是樂府的派生物,而又“別是一家”。

(三)“今曲子”———“倚聲填詞”

詞之所以不同于樂府,“別是一家”,主要是由于詞與樂府各自所配合的音樂完全不同?!把艠贰薄ⅰ扒鍢贰?、“燕樂”,分別代表中國歷史上三個不同的音樂時代。目前詞學(xué)研究界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先秦的古樂稱雅樂,《詩經(jīng)》中的《雅》《頌》,即是雅樂的詩歌。漢魏六朝的音樂稱清樂,樂府詩就是配合清(商)樂的歌詞”。它們相對于曲子詞所配合的“燕樂”而言,在內(nèi)容與形式都顯得比較簡單古樸,而“燕樂”則是一種“繁聲淫奏”,極富刺激性又十分美妙動聽的“俗樂”。與此同時,隨著音樂的變化,“今曲子”與樂府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亦有所不同。“采詩入樂”的樂府,往往由當(dāng)時名士文人作詩,樂工則對其文辭增刪潤色,以適應(yīng)樂曲的變化。至于“某一種曲調(diào)應(yīng)當(dāng)要用某種詩歌合樂,完全是由懂音樂的樂工與歌伎來選擇”。而且,樂工演奏時“對歌辭的拼湊與分割,也有勉強湊合之嫌”。詩歌與音樂并非完美之結(jié)合。這種合樂詩歌即“古樂府”在清樂占統(tǒng)治地位的樂壇上是可行的,而到了燕樂之繁盛期,樂府詩就顯得“不勝詰曲”,很難適應(yīng)于新興“燕樂”曲調(diào)形式的復(fù)雜多變。

曲子詞正是適應(yīng)燕樂“繁聲淫奏”之復(fù)雜多樣,“依曲拍為句”,先有樂,后填詞,即“倚聲填詞”。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五七言絕句整齊的詩律,以文辭就聲”,形成了長短參差的句式,并在聲韻等方面形成了“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以表現(xiàn)樂曲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此種先有樂,后填詞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要求詩人們熟知音樂,能“逐弦吹之音,為惻艷之詞”,而充分體現(xiàn)詞之合樂可歌的特性。誠如清人劉熙載曰:“樂歌,古以詩,近代以詞。如《關(guān)雎》《鹿鳴》,皆聲出于言;詞則言出于聲矣。故詞,聲學(xué)也?!?sup>注可見,作為“聲學(xué)”的詞,亦即王灼所云“今之所謂曲子者”,這一特殊的詩歌樣式,在詩與樂相結(jié)合的過程中,最終成為合樂可歌的新樂章。

二 “燕樂”對婉約詞的作用與影響

詞是自隋唐以來,為配合“燕樂”而填寫的長短句歌詞,它之所以“別是一家”,除了取決于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作傾向及審美情趣之外,音樂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詞是自隋唐以來,為配合燕樂而填寫的長短句歌詞,從一定程度上講,詞體之特性是在燕樂的陶冶下逐漸形成的。那么,“燕樂”對婉約詞的作用與影響又何在呢?

(一)歌詞配合之燕樂,決定了婉約詞的表現(xiàn)形式與抒情內(nèi)容

唐宋時代,“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歌詞所配合的燕樂是“以中土民間音樂為主,并融合中、外各民族音樂的一種新型的抒情音樂。”若與雅樂、清樂相對而言,燕樂之音域較為廣闊,節(jié)奏較為復(fù)雜,聲調(diào)變化很大。據(jù)《唐書·禮樂志》中記載:

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diào)。正宮、高宮……皆從濁至清,迭更其

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jié),急者流蕩……

其間,“俗樂二十八調(diào)”,即燕樂二十八調(diào)之俗名。這二十八調(diào)的特點是:“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jié),急者流蕩”,可見“燕樂”樂曲節(jié)奏多變,不僅決定了婉約詞參差不齊的表現(xiàn)形式,富于變化,適合于抒情,而且產(chǎn)生悅耳動聽的審美效果,這和先秦以及漢魏六朝時那種“和平中正”的雅樂、“從容雅緩”的清樂的審美效果不同。又據(jù)《續(xù)通典·清樂》中描述:

今乃高至緊五夾清,低至上一姑洗,卑則過節(jié),高則流蕩,甚至佚出

均外,此所以為靡靡之樂也。

也就是說,“燕樂”之曲調(diào)高則過高,低至過低,哀樂極情,沒有節(jié)制,便成了“靡靡音樂”。而與之合樂的歌詞受其影響,在抒情內(nèi)容上亦往往“極怒、極傷、極淫而后已”。可見,文人們“倚聲填詞”實則是在長短參差、富于變化的句式中,婉轉(zhuǎn)曲折地抒寫人之喜怒哀樂至情。清人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曾說:“詞之言情,貴得其真。勞人思婦,孝子忠臣,各有其情。古無無情之詞,亦無假托其情之詞?!?sup>注,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則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詞以境界為最上?!?sup>注可以說,“燕樂”不僅決定了婉約詞參差有序、平仄相宜的長短句表現(xiàn)形式,而且在抒情內(nèi)容上,賦予了婉約詞之靈感及升華。即使后來婉約詞與“燕樂”逐漸脫離之后,這種極富樂感的詞體樣式也具有很高的音樂美,讀起來不僅比古歌、樂府更為上口,而且比近體詩富于變化,脫胎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二)歌詞配合之燕樂,影響了婉約詞抒情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詞體以婉約為正”,“婉約”作為一種藝術(shù)風(fēng)格,也是在“燕樂”情調(diào)的影響下形成。據(jù)馬端臨《文獻通考·樂二》記載北朝演奏燕樂時的情景:

歌聲全似吟哭,聽之者無不凄愴?!且愿衅渎曊撸簧菀旮?,舉止輕飆,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跤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fā)于中,不能自止。

可見,當(dāng)時“燕樂”之演唱情景是何等刺激人的感情,使人如醉如狂,動情至深。隋唐以來,隨著燕樂“繁聲淫奏”的刺激,詩人們也興奮了起來。曲子詞也經(jīng)歷了“從民間草創(chuàng),直至文人染指,一個相當(dāng)長的演化過程”。唐代較早嘗試“倚聲填詞”的兩位大詩人劉禹錫、白居易也曾對合樂歌詞有過一番切身的感受。如劉禹錫對《竹枝》曲就深覺其聲情“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zhuǎn),有淇濮之艷”,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小妓攜桃葉,新歌踏柳枝?!弊宰ⅲ骸啊稐盍Α?,洛下新聲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辭章音韻,聽可動人,故賦之?!?sup>注這又道出柔美動聽、含思婉轉(zhuǎn)的演唱情景。直待《花間集》之出,婉約詞以“綺羅香澤之態(tài),綢繆宛轉(zhuǎn)之度”,配合“燕樂”復(fù)雜多變“繁聲淫奏”,從而確立了婉約詞“以清切婉麗為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注:劉堯民:《詞與音樂》中指出:“所謂音樂的文學(xué),最重要的是詩歌的形式要完全適合音樂的形式,這樣才能于合樂的時候,兩不相妨礙。在音樂方面既能中暢快地發(fā)揮其音節(jié),而詩歌也能保持其原來的本質(zhì)。其一字一句既不受音調(diào)的妨礙,到反借音樂而益表現(xiàn)出詩歌的情調(diào)?!痹颇先嗣癯霭嫔?1982 年版,第 15 頁。

注:[西蜀]歐陽炯:《花間集敘》引自李一氓《花間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頁。

注:[五代]孫光憲撰:《北夢瑣言》(林艾園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4

注:[頁清。]沈雄:《古今詞話》:“和凝好為小詞,布于汴洛,洎入朝,契丹號為‘曲子’相公?!薄对~話叢編》,第 970 頁。

注:[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詞話叢編》,第 74 頁。

注:《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中華書局 1980 年影印版,第 261 頁。

注:《禮記·樂記》,《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中華書局 1980 年影印版,第 1527 頁。

注:《墨子·公孟篇》(孫啟治點校)第四十八,《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1993 年版。

注: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 頁。

注:[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卷四七。

注:劉堯民:《詞與音樂》,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91 頁。

注:羅根澤:《樂府文學(xué)史》,東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 頁。

注:施議對:《詞與音樂關(guān)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7 頁。

注:據(jù)顧炎武《日知錄》:“古人以樂從詩,今人以詩從樂。古人必先有詩而后以樂和之,舞命夔教曹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堂下之器應(yīng)之,是以謂以樂從詩?!?/p>

注:據(jù)《漢書·禮樂志》(卷二十二)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祀太一于甘泉,就干位也;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注:[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自唐天寶十三載(754 年),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晏樂?!蔽奈锍霭嫔?1975 年影印元刊本,卷五。

注:羅根澤:《樂府文學(xué)史》,東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2 頁。

注:[宋]胡寅:《酒邊集序》,引自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第 168 頁。

注:[宋]王炎:《雙溪詩余自序》,引自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第 302 頁。

注:[明]湯顯祖:《花間集敘》,引自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第 633 頁。

注: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戲曲考原》,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26 頁。

注: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 頁。

注:[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shù)”,《詞話叢編》,第 74頁。

注:楊海明:《唐宋詞美學(xué)》,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 頁。

注:劉堯民:《詞與音樂》,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2 頁。

注:余冠英:《樂府歌詞的拼湊和分割》,載《漢魏六朝詩論叢》,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6 年版,第 32 頁。

注:[明]俞彥:《爰園詞話》曰:“周東遷以后,世競新聲,三百之音節(jié)始廢,至漢而樂府出,樂府不能行之民間而雜歌出,六朝至唐,樂府又不勝詰曲?!薄对~話叢編》第 400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