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領略中國的文與武
虎丘在蘇州,本屬溫柔富貴鄉(xiāng),但它在江南是個異類,它在歷史上橫空出世,便帶著虎氣與劍氣。它最早是因葬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霸主——吳王闔閭而聞名,史書上說葬了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守墓上?;⑶鸬膭Τ貍髡f陪葬了中國最早的名劍,引來過秦始皇和孫權的覬覦,春秋的劍客鑄造了中國后世的俠義和報國熱血的基因。歷代的文人墨客在虎丘立下了文藝的標高,深度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風氣和內涵。
中國有歷史有文氣的地方很多,但有歷史有文氣有武氣的地方不多,有近三千年歷史的文武之地更是寥寥無幾,虎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要想探知文和武的秘密,就去虎丘吧。三千年的力,三千年的美,三千年的文人,三千年的武士,三千年的文化風云,都靜靜地沉淀在那里,在虎丘,在蘇州,等你。只要你踏入蘇州城外,未見蘇州城,撲入眼簾的一定是虎丘塔。所以當?shù)赜芯渌渍Z:先見虎丘塔,后見蘇州城。
……
蘇州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是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其實,這兩處遺產的歷史主要在隋唐以后,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影響遠不如虎丘文化。借曹操的詩來說,虎丘才是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地方。游虎丘,就是去讀姑蘇歷史,可以感知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虎丘史,囊括吳中(蘇州舊稱)上下三千年的人文史。
虎丘,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說“丘如蹲虎,以形名”。
想睹虎丘真容,必上虎阜山(虎丘舊稱虎阜,阜,高地也),但上山又得先入寺,因為虎丘山在寺里?;⑶鹗堑湫偷乃鹿?。這樣的地方在中國不算少,各有各的特色,讓你看不嫌,逛不煩,看了一遍,再來也不累!這就是寺裹山給你的感受,這就叫旅游的樂趣。
走近虎丘,塔隱青翠現(xiàn)。你抬眼看去,高高的虎丘塔與綠蔭掩遮的山勢一下子先將你鎮(zhèn)住,讓你駐足暗嘆:氣勢不凡。要不,鹽販出身的泰州人張士誠舉旗反元,一路掃千軍,到了蘇州就看中虎丘,《虎阜志》(乾隆壬子年版)上說:“張士誠環(huán)山為城。山之東及前,舊有溪,乃復開山后及西,相接為塹。而前則跨南北為橋,以通出入。士誠敗后,撤橋壅之?!薄豆锰K志》說:“明太祖(朱元璋)兵集城下,常遇春屯虎丘。吳元年六月(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張士誠突出閶門,時沖遇春營。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乃合戰(zhàn)。士誠遣黃哈剌八都率千人繼之,自引兵于山塘為援,王弼馳鐵騎鼓雙刀而前。遇春乘之,士誠兵大敗,人馬溺死沙盆潭無數(shù)。有倉腳夫十人,號‘十條龍’,亦溺死?!?/p>
可見虎丘非等閑之地。
進山門,第一眼先見的就是那高高門額。一邊寫著“山清”,一邊寫著“水秀”。這山清你占了,這水秀你也占了。你說這世界你還缺什么?人氣?!也不缺。你走過橋,就會聽得有人說話,循聲看去,你必會看見那些業(yè)余導游或當?shù)乩险邔η皝淼挠慰椭钢呛舆呎毡谏稀昂S苛鬏x”四字解說來由,你可細聽,原來此壁為乾隆時所建。有時,解說者還會告訴你鎮(zhèn)江焦山的山門前的照壁上也有這樣四個字:“海不揚波”。據(jù)說,那也是乾隆時代的產物。太平盛世,與民同樂是多么可贊可嘆的事啊,皇帝到了與百姓“稱兄道弟”的地步,這世界真的美好?。‘斎?,景點能得帝王之青睞,可見山氣之旺。別的皇帝不說,就說這清朝的康熙與乾隆,回回下江南,趟趟必到虎丘,為的是什么?據(jù)說,沾沾闔閭的霸氣。對不?只有意會,只有心領,感覺全都是自己的。
虎丘位于今蘇州城西北郊,距城區(qū)中心五公里,系西山的余脈,山高34.3米,因周邊地形脫離西山主體,成為獨立的小山。山因寺而藏,內中古樹參天,層峰峭壁,勢如千仞,云氣吞沒,山小景多,指掌帷幄。《吳地記》載:“虎丘山絕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敝^“吳中第一名勝”。
虎丘正式成名,也許就是闔閭墓開始建造后,或者可以追到吳國建國始,或者是在發(fā)現(xiàn)鐵精時(有資料表明:千人石的石內含鐵元素),或許更早。我們可以想象從那時至今,有多少才子佳人,帝王將相,高僧名伎,從這里步入這座以寺裹山的勝地,在這個“歷史平臺”上展示了他們的文韜武略,演出了他們足以讓歷史可歌可泣、讓后人效仿的悲壯大劇。直至今日,當你漫步在青色的夜幕之下,有沒有幻聽或感受到那穿越歷史而來的琴聲舞影,這些絕美的動態(tài)景觀是不是歷史那頭的他們留下的珍奇畫卷?
唐代孤獨及的《建丑月十五日虎丘山夜宴序》這樣寫道:
方今內有夔龍皋伊,以佐百揆;外有方叔召虎,以守四方。江海之人,高枕無事。則琴壺以宴朋友,嘯歌以展霞月,吾黨之職也。吾是以有今茲虎丘之會。巖巖虎丘,奠吳西門,窣然為香樓金道,自下方而涌,鎖丹霞白云于蓮宮之內。會之日,和氣滿谷,陽春逼人;巖煙掃除,肅若有待。余與夫不亂行于鷗鳥者,銜流霞之杯,而群嬉乎其中。笑向碧潭,與松石道舊。兕觥既發(fā),賓主醉止??窀杷途疲呓院?。吳趨數(shù)奏,云去日沒。梵天月白,萬里如練。松陰依依,狀若留客。于斯時也,撫云山為我輩,視竹帛如草芥,頹然樂極,眾慮皆遣。于是奮髯屢舞,而嘆今夕何夕。同者八人,醉罷皆賦,以為此山故事。
中國水墨畫的鼻祖顧愷之在《虎丘山序》里說:“吳城西北,有虎丘山者,含真藏古,體虛窮玄。隱嶙陵堆之中,望形不出常阜。至乃巖崿,絕于華峰?!?/p>
還是范仲淹說得實在:“昔見虎眈眈,今為佛子巖。云寒不出寺,劍靜未離潭。幽步蘿垂徑,高禪雪閉庵。吳都十萬戶,煙瓦亙西南?!?/p>
一闋不知作者的《西江月·虎丘》道出:“金虎銷沉何處?半山樓閣重重。盤陀一片廣場空,煙冷月明如夢。芳草真娘墓上,青松短簿祠中。講臺花雨話生公,隔耽曉鐘初動?!?/p>
大歷元年(766)杜甫臥病在夔州,思念自己從幼年學詩起,歷敘漫游吳、齊、趙,洛陽失意,長安十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創(chuàng)作《壯游》,其中道: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芰荷香。
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
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白居易有吳中詩集,其中《吳中好風景》抒發(fā)出與杜甫不一樣的情感:
吳中好風景,風景無朝暮。曉色萬家煙,秋聲八月樹。
舟移弦管動,橋擁旌旗駐。改號齊云樓,重開武丘路。
況當豐熟歲,好是歡游處。州民勸使君,且莫拋官去。
還是宋人說得好:
入山認得本來蹤,識破機關境界同。
水自東流山自秀,因緣只在笑談中。
李白《蘇臺覽古》點化了吳地風流: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請你放慢步履,從一窗一門、一廊一石去聆聽感受這虎丘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