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唐詩歌——唐詩的開創(chuàng)期
隋代詩壇,沐浴在梁陳的余光返照中,陳叔達、許善心、王胄以及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皆為由陳入隋者。北土的詩人們,像盧思道、薛道衡也全都受到梁陳的影響。當時的文學東道主,像帝王楊廣、大臣楊素也都善為文,楊廣的才情尤高,所作艷曲,上可追梁代三帝,下亦比肩陳家后主。
初唐詩歌,相當于初唐李淵到玄宗開元初年,約100 年,開始于陳隋遺老的遺響,終止于王楊盧駱。其間有特立不群的王績,律詩的奠基者沈佺期、宋之問,以及異軍突起的陳子昂等。
第一節(jié) 卓爾不群的王績
王績(590 ~644 ) ,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人)。在隋、唐之際,由仕而隱。他的詩歌在宮廷詩風風靡一時的詩壇上獨樹一幟,不為時風所染。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有《東皋子集》3卷,存詩50首。
詩歌作品以山水田園為主。他的詩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能以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如《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起首一句“東皋薄暮望”交代了野望的時間和地點,太陽落山的黃昏時分,我登上東皋遠眺?!搬阋杏我馈眲t抒寫了作者的心態(tài),徘徊遠望了一陣之后,感覺到空虛和無聊。由此可以看出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寂寞和悵然的。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一聯(lián)對仗極其工整,從整體上描繪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遠遠望去,每棵樹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落日的余暉灑滿了各個山頭,此聯(lián)展現(xiàn)了一幅遼闊的秋日黃昏的唯美景象,給人以一種無邊的想象空間。
第三聯(lián)“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也是一對對仗工整的詩句。該聯(lián)從整體的景物描繪轉為刻畫具體的景象。在灑滿落日余暉的山頭上,牧人已經(jīng)驅趕著小?;貋砹耍蝗颈M秋色的林中,獵人騎著馬帶著一天的獵物歸來。這一聯(lián)的描寫,是從次聯(lián)中那靜謐的背景之上,捕捉的兩個特寫鏡頭。牧人與獵馬的出現(xiàn),使得原本蒼茫的大地上,突然有了生氣,令整首詩彌漫著一種牧歌式的山家田園的氣息。
中間四句詩結合在一起,給讀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山家晚秋圖。有落日的余暉,有樹林的秋色,有牧人,有獵馬,遠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天衣無縫。讀者沉醉在這意境優(yōu)美的畫面當中,久久不能自拔。
尾聯(lián)“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則點明了本詩的主旨。相互見了,誰也不招呼誰,我自顧地唱著《詩經(jīng)》中那采薇的歌謠。與牧人獵者相顧而不相識,可見作者極少與人來往?!皯巡赊薄笔墙栌昧瞬摹⑹妪R隱居于首陽山采薇的典故。作者寫自己唱著采薇的歌謠是表明自己甘愿過“采薇而食”的隱士生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種避世隱身的心態(tài)。本詩借景寓志,全詩緊扣“望”字,描寫生動,寫景抒情都極其自然。通過對野望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甘愿隱居、不問世事、與世無爭的閑適思想。但是,詩中也隱隱流露出“相顧無相識”的淡淡惆悵和苦悶。同時,本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擺脫了當時初唐追求字句華麗的靡艷詩風,別具一格,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第二節(jié) 初唐宮廷詩人與律詩的完成
一、律詩的完成
早在齊梁時期詩壇上便出現(xiàn)了對偶說和聲病說,但前者失之粗略,后者又失之瑣細,且兩者不能合二為一。至北朝后期和陳隋詩人,五言律化更進了一步,有少數(shù)詩篇已經(jīng)符合唐人定型格律的規(guī)定,但在理論上還沒有提出新的總結。有一些問題(黏附規(guī)則)還沒有完全解決,七言詩的律化還處在稚嫩階段。
初唐時代,當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齊梁影響的前朝遺老,唐太宗本人對齊梁文風也很推崇。他自己就帶頭寫淫靡浮艷、富麗呆板的宮廷詩。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齊梁詩風就繼續(xù)蔓延下來,即使有少數(shù)新的優(yōu)秀詩人,也很難扭轉這種頹風。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宮廷詩人對律詩的發(fā)展定型作出了貢獻。
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在劉勰提出的“事對” “言對” “正對” “反對”之外,又增之以“雙聲對” “疊韻對” “扇對”,把原來僅限于詞義的對偶擴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對偶。上官儀在貞觀年間所作的應制詩,就以屬對工切和寫景清麗婉轉而顯得很突出。這種筆法精細而秀逸渾成的詩作,把五言詩的體物寫景技巧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成為人們模仿的一種新詩體。上官儀詩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他提出的“六對” “八對”之說,以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qū)分偶句形式,已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的研究,擴展到聯(lián)句的整體意象配置。其創(chuàng)作成為當時宮廷詩人創(chuàng)作的典范,在唐詩發(fā)展史上,上承楊師道、李百藥和虞世南,下開“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問。
稍后的元兢不僅提出字形和詞義的對偶,而且提出“調平仄術”,表現(xiàn)出將聲律與對偶緊密結合的新努力。
唐詩至元兢,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黏” “對”的原則,使格律由消極地避免聲病走向積極建設音韻之美?!拔恼滤挠选?(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中的杜審言(杜甫之祖父)成就最高,他雖然也寫了一些應制詩,但身居宮廷的時間較短,這些奉和應制詩只占現(xiàn)存作品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左右,不能給他戴上宮廷詩人或御用文人的帽子。
他長期做地方官,官小,并兩次被貶,也寫出一些少雕飾、真切自然、頗具生活實感的作品,比“文章四友”中其他三人高一籌。
他致力于詩歌的自然、樸素、優(yōu)美,保留了宮廷詩句法復雜、詞語精練的優(yōu)點,去掉了作為宮廷詩基礎的過分矯飾和曲折。
他的主要貢獻是促進了律詩的定型。“初唐四杰”的五言詩對五律的日趨成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四杰”的多數(shù)作品,在平仄對仗上還不嚴格,沒有達到律詩應有的要求。杜審言大力創(chuàng)作五律,講究對仗工穩(wěn)、音韻協(xié)調,并注意到整體結構和練字設色,完成了五律的規(guī)范化,藝術造詣已達盛唐境界。
例《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明代胡應麟稱譽為“初唐五律第一”。
七律形成較五律晚(一般認為到杜甫成熟)。 “四杰”發(fā)展了歌行體,于七律卻無甚創(chuàng)作,而杜審言寫有七律三首。雖個別詩篇平仄未諧,然對七律的首創(chuàng)之功,可和沈佺期相提并論。
此外他還寫有三首七絕,也精致自然(如《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具有開啟詩壇新詩風的作用。
他還寫了五言排律七篇,有長達二十韻和長達四十八韻的,典麗精工、氣勢雄偉,對杜甫、白居易都有影響,有開創(chuàng)作用。
從武后到中宗神龍、景龍年間,在當時一大批宮廷詩人筆下已大量涌現(xiàn)出平仄協(xié)調、又合乎黏附規(guī)則的全篇合律的詩篇,標志著五、七言律詩的成熟。
可以說,在律詩形成過程中,宮廷詩人起到了規(guī)范化和統(tǒng)領風氣的作用。其中以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三人成績突出。
二、沈、宋
沈佺期(約656~713) 、宋之問(約656~713) ,主要活動在武后和中宗兩朝,尤其在中宗神龍、景龍年間,他們均以修文館學士的身份頻頻出入宮廷文會,堪稱詞臣班首,時人號“沈宋”。
沈宋的主要貢獻:從現(xiàn)存南北朝、隋、唐詩歌來看,北朝陰鏗的《夾池竹》 《昭君怨》,徐陵的《關山月》 《斗雞》,庾信的《滿洲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 《舟中望月》等十多篇詩,已暗合五律規(guī)格。隋及唐初以來,暗合格律的五言律詩更多了。至于七律,庾信的《鳥夜啼》、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 《江都夏》等篇已具雛形,到杜審言已完全合乎格律。
由此可見,沈、宋在詩律上的貢獻,并不在于他們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正式格律的各種實踐經(jīng)驗中,把已經(jīng)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后完成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使詩人有明確的規(guī)格可以遵循。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fā)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自此以后,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確的劃分,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都漸漸有了分道揚鑣之勢。這的確是“辭章改革之大機” (胡應麟《詩藪·內(nèi)篇》卷四)。
總之,沈、宋完成了律詩的體制,擴大律詩的影響。一方面完全克服了五律中的拗澀之病,使之定型;另一方面,進一步推進了七言歌行體的律化過程,取長補短,使之凝練完整,脫胎為較為嚴格的七律。沈佺期在武后時期便寫出了無失黏現(xiàn)象的七律。他們所倡導的“沈宋體”,實際上就是“華藻整栗” (王世貞《藝苑卮言》)的五、七言律詩。
自齊梁永明兩百年來,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化過程終于完成。
當沈宋把遭貶的生活實感注入這種律體詩中去的時候,就寫出了一些頗為精警動人的篇什。
五律如宋之問在貶瀧州途中寫的《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停軺望家,淚盡北枝,盼歸有日,不敢怨恨,均表現(xiàn)出不勝戀闕、戀家之情。頸聯(lián)寫景別致,且寓深意,山雨含霽,江云變霞,于景色物候變化之中,期盼人事轉機遇赦得歸,故以“歸”字作結。
七律如沈佺期的《獨不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之作。詩的內(nèi)容主要是思婦對征人的懷念。詩人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思婦的哀怨,以雙飛雙棲的燕子反襯思婦的孤獨;以寒砧催落葉、明月照流黃來烘托離愁別恨。情景結合,意境鮮明。此詩對后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歷來評價甚高。清代姚鼐說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宋之問的人品低下,而詩歌成就卻在沈佺期之上。沈擅長七律,宋則擅長五律和排律。
第三節(jié) 初唐四杰的崛起
“四杰”在初唐詩壇的意義在于繼往開來、揚棄創(chuàng)新,給綺靡浮艷的初唐詩壇帶來了一縷曙光,唐詩由此獲得了真正的轉機。
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里“從宮廷走向市井” (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里“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 (楊炯《從軍行》)。
重視聲律:五言律詩和七言歌行得到發(fā)展。
講求骨氣:如《從軍行》的慷慨豪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tài),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托。
在有關王楊盧駱優(yōu)劣論中,王世貞的話較為持平: “子安稍近樂府,楊、盧尚宗漢魏。賓王長歌,雖極浮靡,亦有微瑕,而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 《全唐詩說》 )
王勃(649?~676 ),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祖父王通、叔祖父王績是隋末著名的學者、詩人。王勃生在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家庭, 7歲能文, 9歲著《指瑕》批評顏師古的《漢書注》的錯誤。 17 歲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但因恃才傲物,因事廢官。 22歲漫游巴蜀,廣泛接觸社會,是他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后任虢州參軍,因罪革職。 28 歲去交趾探父,溺死于海上。
他一生處下位,但才學兼富,是一位年輕的學者、詩人。由于他的努力創(chuàng)作,“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積年綺碎,一朝清廓” (楊炯《王子安集》序)。
他的《滕王閣序》音律諧和,對仗精切,句式整齊,乃唐代駢文之首。
王勃存詩不多,但抒懷言志,寫景抒情,羈旅鄉(xiāng)思,送友別人等方面都有佳作,其中送友之作最為出色,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 (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 “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 “天涯”之魂。
因首聯(lián)已對仗工穩(wěn),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lián)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 “與君離別意”承首聯(lián)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lián)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fā)。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lián)緊接三聯(lián),以勸慰杜少府作結。 “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像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銷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xiàn)了“黯然銷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tài),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楊炯(650 ~693?),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 10 歲應神童舉及第, 27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后任盈川縣令,死于任上。
今有《楊盈川集》 10卷。他存詩不多,約三十余首,成就低于王盧駱三人。他的五律寫得較好,如《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不直說軍情緊急,而說“烽火照西京”。 “烽火”這一意象,寫出了軍情的緊急。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的氣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引起的,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特有的那種的愛國激情,突顯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這兩句交代了整個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詩人用“牙璋” “鳳闕”兩詞,典雅而穩(wěn)重,既說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 “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不從正面著筆,而是用景物描寫進行烘托?!把┌档蚱飚嫛保瑥娜说囊曈X出發(fā); “風多雜鼓聲”,從人的聽覺出發(fā):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杼,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場面。
詩的最后: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敝苯邮惆l(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夫。至于這場戰(zhàn)爭是不是勝利詩人沒有寫,不過讀者卻感覺到了勝利——這又是從最后兩句體會出來的。 “言有盡而意無窮” (蘇軾),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盧照鄰(637?~689?),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他當過縣尉等小官,屈沉下僚,很不得志;又身染風疾,病痛纏身,曾作《釋疾文》自訴不幸,終因不堪其苦,自沉潁水而死。
他的身世在四杰中是最不幸的,因此他晚年的作品亦多悲苦之音。后人輯有《幽憂子集》7卷。今存詩九十多首,七言歌行寫得最好, 《長安古意》(古意:六朝以來詩歌中常見的古題,這里指擬古之作)是代表作: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狹斜:小巷;七香車:多種香木制造的小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主第:公主府第)。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龍銜寶蓋:車上龍形飾物銜著傘蓋;鳳吐:車蓋邊緣雕飾著鳳凰,嘴角掛著流蘇,如同鳳吐流蘇;流蘇:五彩的穗子;帶:映帶)。
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游絲:春天蟲子吐出的絲線)。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千門:眾多的宮門,銀臺:白石砌成的亭臺,萬眾色:青牛、白馬、玉輦、金鞭、寶蓋、流蘇、朝日、晚霞等交織的絢麗色彩)。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復道:皇宮中樓閣的通道,上下不只一層,故稱復道;交窗:花格窗戶;合歡:花名;闕:宮殿門前的望樓;甍méng:屋脊;垂鳳翼:屋脊上鳳凰翅膀形狀的裝飾物) 。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梁家:東漢外戚梁冀;金莖: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立的高二十丈的銅柱,上有仙人,托承露盤。武帝取盤中露水,合玉屑服之,以求長生)。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詎:豈)?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jīng)學舞度芳年(吹簫向紫煙:秦穆公的樂工蕭史善吹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二人后來隨鳳凰上天,這里代指歌女;紫煙:天空)。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生憎:憎恨;帳額:帳前的裝飾;好取:愿意)。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郁金香:花朵名,指用郁金香做成的香料熏蒸)。
片片行云著蟬翼,纖纖初月上鴉黃(行云:婦女的頭發(fā);蟬翼:象蟬翼的發(fā)型;鴉黃:額黃,古代婦女貼在額頭的裝飾物)。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妖童:富家浮浪子弟;鐵連錢:青色錢形花紋的馬;娼婦:歌舞女;盤龍:頭上的發(fā)釵名;金屈膝:車上鎖車門的鉸鏈。按袁行霈文選注釋又解為:盤龍紋飾的車廂門合頁)。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御史廷尉:掌管法制的官吏;烏夜啼雀欲棲:象征門前冷落。這里指長安的法律對富家子弟失去約束力)。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朱城:皇宮;翠幰xiǎn:車上帷幕;金堤:河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挾彈飛鷹:打獵;杜陵:地名,長安附近;探丸借客:長安游俠助人殺害官吏的無視法律的行為。探丸:彈丸;借客:助人)。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芙蓉劍:古劍名;桃李蹊:妓女的住所,指人來人往之意。) 。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囀:婉轉歌唱;氛氳yūn:香氣濃郁)。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北堂南陌:妓女住處;人如月:妓女的美貌;騎似云:騎馬的來客云集)。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北里:長安妓女集中的地方;劇、條:道路;市:集市;五、三:代指數(shù)量多;控:連接)。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佳氣紅塵:車馬往來的熱鬧場面)。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金吾:漢朝設執(zhí)金吾,禁軍軍官,這里代指武將;翡翠:形容酒的顏色;屠蘇:酒名;鸚鵡杯:像鸚鵡形狀的酒杯。這句指武將在娼妓家飲酒)。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羅襦:絲綢短衣;燕歌趙舞:戰(zhàn)國燕趙多善歌舞的美人,這里指美妙的歌舞)。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轉日回天:左右皇帝的意志,這里指將相權勢之大)。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灌夫:漢武帝時的武將,與宰相田玢不合,后被田玢害死;蕭相:蕭望之,漢宣帝時的御史大夫,遭排擠自盡。判:排擠。這兩句指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權臣得意驕縱的情況)。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青虬紫燕:古代寶馬名;坐春風:在春風里飛馬,形容極其得意)。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凌:超過;五公:漢代的五個公,張湯、蕭望之、杜周、史丹和馮奉世等,都是當時著名權貴)。
節(jié)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節(jié)物風光:節(jié)令、時序。這兩句指時光飛逝,榮華富貴不長久)。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揚子:漢代文學家揚雄,仕途不順,門前冷落;一床書:指過著以書為伴的隱居生活)。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
題為《長安古意》,實則借漢京人物寫唐都現(xiàn)實,極富批判精神。全詩長達68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部分:從“長安大道連狹斜”到“娼婦盤龍金屈膝”;第二部分:從“御史府中烏夜啼”到“燕歌趙舞為君開”;第三部分:從“別有豪華稱將相”到“即今惟見青松在”;第四部分為最后四句。以多姿多彩的筆觸勾勒出京城長安的全貌。抑揚起伏,悉諧宮商;開合轉換,咸中肯綮。既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又暴露了長安這座繁華都市肌體中的膿瘡。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不僅左思的《詠史(濟濟京城內(nèi))》、唐太宗的《帝京篇》無法比擬,就是駱賓王的《帝京篇》和王勃的《臨高臺》,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也略遜一籌,可以說是初唐劃時代的力作。他從題材上由宮廷轉向市井,內(nèi)容上由贊美享樂轉向批判荒淫,在語言上于麗句中加入清詞,在結構上把縱向鋪敘和橫向比較相結合,在題旨上托“古意”以抒今情,是一首沿襲宮體又突破宮體的詩歌,是初唐七古中的新聲。難怪胡應麟極口稱贊: “七言長體,極于此矣!” ( 《詩藪·內(nèi)編》卷三)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天資聰穎,七歲能詩。曾任武功長安主簿,遷侍御史,因事獲罪下獄;遇赦出獄后,北赴幽燕,投身戎幕;后貶臨海丞,不久“怏怏失志,棄官而去” (《舊唐書·駱賓王傳》)。嗣圣元年客居揚州,正值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參與其事,任文藝令,寫下了著名的《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由“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等警句,慷慨激昂,氣勢磅礴,連武則天看了都說: “宰相何得失此人。”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敬業(yè)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者他“伏誅”,或說他“亡命不知所之”。作品今存《駱臨海集》 10卷。
駱賓王擅長七言歌行,他的《帝京篇》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在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篇章結構上都十分相似,是沿襲宮體形式又突破宮體的作品, “當時以為絕唱” ( 《舊唐書·駱賓王傳》)。
他的邊塞詩《夕次蒲類津》 《邊夜有懷》寫立功壯志和邊塞見聞都比較好。
為人傳誦的還有幾首五言小詩,如《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任侍御史的駱賓王, “數(shù)上書言天下大計,后曌怒,誣以法,逮系獄中”。在囚禁駱賓王的獄所墻垣外,有幾株蒼老的古槐,夕陽照著扶疏而低垂的枝葉,樹上有蟬鳴叫,鳴聲“哀弱羽之飄零”,清幽凄切。詩人聞蟬鳴而觸衷腸,寫下了這首詩。
古人認為蟬棲于高枝,風餐露宿,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把它作為高潔的象征,而且常以蟬的高潔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短圃妱e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駱賓王《在獄詠蟬》就是借蟬的這種品行,全詩運用托物寄興的手法,從物到人、由人及物, “寓情于物”,抒發(fā)了自己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四杰”對唐詩發(fā)展的貢獻。
首先在理論上,他們的文學思想的核心是:站在儒家立場反對齊梁綺靡文風,強調政治內(nèi)容,附和儒家詩教說,強調詩歌的“經(jīng)邦致用”的功利目的。這繼承了孔子的詩教說,亦是唐太宗的主張,在當時來說,有進步意義。強調作詩要有剛健骨氣,這是針對“爭構纖微”的上官體而言的。這是當時詩風變革的關鍵,也是以“四杰”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詩與宮廷詩風的不同所在。 “四杰”一登上文壇,就遭遇到了“上官體”,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理論方向上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解決齊梁宮體及“上官體”的消極影響,并能從藝術上創(chuàng)造新詩風,這關系到唐詩的發(fā)展方向。對此,他們是自覺的。
其次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第一,在題材上有重大突破,思想內(nèi)容有所開拓,無論抒情、詠物、詠史、寫景,四杰都達到了新的思想高度,表現(xiàn)為:
(1)在“四杰”作品中占主要部分的抒情詩,已突破了宮廷詩以抒發(fā)帝王貴族閑情逸志為主的限制,也不僅限于贊美詩,而是更多地表現(xiàn)詩人在不幸生活遭遇中的真實情感,其中以寫別離、懷鄉(xiāng)感情的最有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chuàng)造新奇,詞語清麗;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風?!卑焉畛恋碾x情與當前景物結合。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也是一首抒情名篇。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此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在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
(2) “四杰”邊塞詩也突破了宮廷生活的限制,寫出征將士的尚武愛國精神和離家遠戍的痛苦。
楊炯的《從軍行》凝練跳躍,雄渾剛健,慷慨激昂。 《戰(zhàn)城南》: “冰水寒傷馬,悲風愁煞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p>
(3) “四杰”詩對當時某些社會現(xiàn)象有所揭露?;驅懛饨ńy(tǒng)治階級的奢侈糜爛生活,或寫賢才不被重用,或同情棄婦和被幽禁的宮女。尤其是婦女題材,不同于過去宮廷詩人那種輕靡浮艷甚至色情的情調,而是更多地對她們的不幸寄予同情。
在揭露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到內(nèi)部矛盾的詩篇中,最突出的是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此二篇是盧駱代表作,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方面,都代表了“四杰”的成就。所謂“王楊盧駱當時體”,主要就是指這些代表作里反映的特色。在思想內(nèi)容上,盧駱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四杰”對封建官僚地主階級生活作廣泛的描寫與揭露這一成就。他們以七言歌行的文學樣式,通過自身的感受,在表現(xiàn)繁華的景象中,大膽地暴露了封建門閥士族的荒淫腐朽、封建爪牙的橫行不法以及他們相互傾軋以致敗亡的真實情況,表現(xiàn)出對封建制度的永恒性的極大懷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現(xiàn)實矛盾的尖銳化與政治危機的深刻化。這些詩雖然都是描寫帝都,沿用宮廷的題材,卻不同于過去宮廷詩人的寫法,不是粉飾,不是歌功頌德,而是賦予現(xiàn)實內(nèi)容,提高了這一類詩歌的社會價值。這是一大進步。
(4) “四杰”在詠史、寫景詠物方面的內(nèi)容也都有突破。詠史名篇如盧照鄰《詠史四首》繼承左思《詠史》的優(yōu)點,把敘事、議論、詠懷結合起來。
(5) “四杰”也把晉宋的山水詩提高到新階段。其成就在于寫景中注入了強烈的喜悅和悲傷的感情,如王勃的《滕王閣詩》,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端惆悵。
第二,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八慕堋钡巧衔膲驮庥龅揭陨瞎賰x為代表的“上官體”。 “上官體”局限在人臣的狹小圈子里,單純描寫殿苑風光,用空虛的辭藻來歌頌皇帝和皇族,即盧照鄰指出的“以繁詞為貴”,這就必然在形式主義的死胡同里越陷越深。“四杰”針對“上官體”的“約錯婉媚”進行革新,向剛健清新的詩風轉變,這不僅給沈、宋、陳,而且給李、杜、白以有益的影響,使他們在“四杰”的開創(chuàng)上進一步發(fā)展,把唐詩的發(fā)展推向高峰。
就形式來說,王楊多寫五律,他們的貢獻主要在五律的定型(到沈、宋確立);盧駱的貢獻主要在七言歌行,二人都有鴻篇巨制。他們的創(chuàng)作直接影響到劉希夷、張若虛,出現(xiàn)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樣的名篇,聞一多稱它是“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
“四杰”剛健清新的風格,結合以上作品較易理解。王楊五言律也較易理解。以下重點講講盧駱七言歌行的體式特征(即藝術成就)和在唐詩發(fā)展史的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