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快樂
一位很有名的外國歌手,在她寫的《我的故事》這本書里,說了一句我覺得很有道理的話:
"The only failure is not knowing how to be happy."
大意是,一個人要是不懂得快樂之道,才是真正的失敗。這句話中所蘊涵著的人生哲理,真是值得深思。這位歌手,就是席琳·迪翁,電影《泰坦尼克》里那首主題歌《我心依舊》,就是她演唱的。影片風靡全球,她唱的這首愛情歌曲,也傳遍了整個世界。
不過,她寫在自傳里的堪稱金玉良言的這一句智慧心得,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實,歌曲雖然使人愉悅,但那是一過性的,而哲理所能給人的啟迪,卻有著恒久的意義。一句深刻睿智的話,若能使人悟到什么,而改變什么,那就更有價值了。
很早以前,我寫過一本小冊子,書名就叫《尋找快樂》,也含有類似的看法。她的說法,馬上獲得我的共鳴。在我印象里,歌手都很青春,未必會對人生有多深的體會,看到席琳·迪翁的見解,就不得不對她刮目相看了。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快活的時候多呢,還是不那么快活的時候多呢?沒人做過這方面的統(tǒng)計。但是我想,“人生識字憂患始”,如果不是那么十分渾渾噩噩的話,稍稍有一點頭腦,“不如意事常八九”,大概是一種比較準確的狀態(tài)描寫??旎畈⒉皇敲總€人都能幸運碰上的,不快活則是隨時隨地在等待著你。
就拿一些極日常的事情來說吧!
假如你一早睜開眼,天氣不好,恐怕不會太開心。其實這是常事,而且說實在的,除非下刀子,天氣似乎無關緊要。但晴朗和陰霾對人的情緒怎么也有影響,老天爺總不開臉,鉛灰色的云層,像一塊磚頭壓在心上,能痛快嗎?
接著,你皺著眉頭吃完老樣子的早餐,從果腹這個角度看,也許無可挑剔。但人終究和吃飼料的動物有所不同,胃口大小、心情好壞乃至于咸淡、干稀都有些個人的講究。于是,就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嗟來之食”固然難以下咽,“守著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飯”也影響食欲,想到終日奔忙,只是為了糊這張嘴,也就開不起這份心了。
人,就是這樣,順的時候少,不順的時候多,這幾乎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
隨后,就該穿衣出門了。這就更麻煩,你在那兒脫來換去,大半不是從個人舒適出發(fā),更多是從順應別人的眼光考慮。你捉摸不透馬路上這股服裝潮流,一會兒這么變,一會兒那么變,不知何時是個頭。而且變過來變過去,弄得人無所適從,就更為苦惱。你純粹是在為別人穿衣服,還得十分小心謹慎。超前了,怕人家說你,落在后面,又怕被訕笑,多沒勁啊,做人真難??!
穿衣服如此,其他讓你掣肘,傷腦筋,自己當不了自己的家,諸如此類的煩惱,簡直不勝枚舉。好了,這就該上班去了。搭乘公共汽車也好,或者騎自行車也好,出了門,一個擠字,就把你的情緒全給敗壞了。這世界好大好大,按說不會多你一個,但從別人連一塊立錐之地也不想給你留下的擠勁,你會為你自己的多余或別人的多余而無法快活了。
還有比衣食住行更簡單,更普通,人人都逃脫不了的事嗎?
依此類推,你踏進讓人焦頭爛額的社會,不知會有哪些坑坑洼洼,等著你去跌個鼻青臉腫呢?所以,越尋思越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太累了。
怎么辦呢?
如果你不想精神崩潰,不想自殺;如果你又不想去大打出手,作一個斗士,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你并不甘心像蠶一樣束縛在繭里,被不快活弄得愈來愈不是自己。那么,最佳之計,你一定要努力尋找快樂,去追求你心目中的世界。
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
記住,你的世界和你的快樂只屬于你!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快樂不易得,不常得,相反,不快樂卻易得,而且常得。不懂得快樂之道,由著快樂從身邊滑過,是失??;同樣,快樂本來不多,不知道珍惜快樂,不懂得尋找快樂,更不明白去創(chuàng)造快樂,同樣也是一個失敗者。
為什么快樂少而不快樂多呢?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挑起生活重擔的一生,也是風雨兼程的一生,一帆風順,未必前途光明,日麗風和,未必春天常在,心想事成,未必路路暢通,幸福圓滿,未必鮮花不敗。晉人羊祜說過:“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這是人生體驗的真諦。如何在崎嶇的生活道路上,如何在坎坷的艱難日子里,使不如意事,少些,再少些,這就必須懂得快樂,尋找快樂。
對上了年歲的人來講,尤其要活出生命的質(zhì)量來。
因此,不如意事多,需要快樂的程度也就高,如同人不能缺乏維生素那樣,快樂,其實就是人的心靈維生素。每增添一歲,需要快樂的程度,也就增加一分。人越是老,越是需要快樂,來調(diào)節(jié)身心,來支撐意念,來適應變化,來煥發(fā)精神,否則,老得有些累,有些倦,有些煩,有些厭,活得沒勁頭,過得不如意,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要找上門來了。
所以,我的宗旨是,每天早晨一睜開眼,就把這一天,當作生命中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要把生命最后余下來的每一天,當年來過。楊白勞過年,還包玉米面餃子呢!那位逃賬躲債的貧苦人,也曉得在三十晚上要尋找一星點的快樂呢!那么我們,再不濟,也強過喜兒一家吧,想到這里,還有什么不能豁然開朗,而愁眉苦臉呢!
因此,我的辦法是,第一,要排除不快樂。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老年癡呆癥,真正做到無憂無慮,也不容易,因此,有了不快樂,要想盡方法去解脫。譬如,不為不值得煩惱的事情傷腦筋;不為不應該激動的事情動感情;不為得到也不多什么,得不到也不少什么,后來想想倒是相當無所謂的事情生閑氣;更不為其實不過是雞毛蒜皮,芝麻綠豆,針頭線腦,仨瓜倆棗的事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第二,要明白所謂的生活質(zhì)量,物質(zhì)是要擺在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物質(zhì)雖是基礎,量的增加或者擴大,不見得快樂也隨之同比例地增加或者擴大的。一個腰纏億萬的富翁,一個工薪階層的成員,誰晚上睡覺更香甜呢?說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為后者沒有那么多值得焦心的事情。一個炙手可熱的大員,一個打工揾飯的平民,誰在半夜有人敲門時不那么緊張呢?估計后者會困擾其清夢,憤而罵街,而前者則難免要心懷忐忑,顫抖著雙手去開門。
一般來講,拿錢能買到的快樂,絕對不是真正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一去以后,那空虛和苦澀,更不是味兒。物質(zhì)享受是有止境的,天天頓頓,魚翅海參,最終有吃膩的一天。只有去尋找那種基本與別人無爭無礙的享受,去體味那種既物質(zhì)更精神上的享受,去創(chuàng)造那種能夠品嘗得出來的,從心靈到感官的享受,享受得有文化,有品位,有水平,有質(zhì)量,才使自己活得充實,活得有滋味。
第三,當然,對那些“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快樂,在于事業(yè)的拼搏、目標的追求、相互的競逐和不斷的進取上;而對于走過了人生大半路程,“停車坐愛楓林晚”的老年人來講,已過了“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年歲,則尤其不宜亂傷腦筋,亂動感情,亂生閑氣,亂鬧別扭的自找不快樂了。一個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人,與一個朝氣蓬勃、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前者,來日方長,有足夠的年齡資本,供其揮霍。后者,青春不再,韶華已逝,口袋里那張歲月支票,余額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就不允許自己大手大腳了。
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每一天,都很寶貴,要有意義地度過這一天,便是我們老年人的安排了。于是,從容一點,瀟灑一點,開朗一點,明智一點,隨和一點,放松一點,淡泊一點,想開一點,能夠這樣一點一點地做起來,便是尋找到老年人的快樂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