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亂葬山

醉美大院 作者:張冬嬌 著


亂葬山

亂葬山地處茶陵老街西部,清朝時期,七總街沿著主街一路向西修過來,被它擋在山腳下。

這座山既不高峻,也不險要。但它西承云陽山地脈,從十八丘開始,東達老街屯下,南至臘芫街,北至農林村,雄渾寬闊。它的這個特點比較適合墓葬,地勢開闊易于采陽采光,海拔稍高可以避免雨水悶灌墓區(qū)。因此,四周村民都愿意將故去的人埋葬于此。天長日久,亂墳相疊,不計其數,當地人統(tǒng)稱這里為亂葬山。

有關這座山的歷史,除了東部靠近老街的獅子口山地(今茶陵一中)和一化壇(今創(chuàng)信小區(qū))史書略有記載外,其余皆不見經傳。

獅子口山地因洣水、文江從山前流過,歷來被看作辦學建校的風水寶地,茶陵縣歷時長、規(guī)模大、影響較為深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洣江書院就興建于此。

一化壇的前身為先農壇。清朝雍正四年(1726)由州官奉旨立壇,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的亥日,由最高行政長官率領僚屬、耆老、農夫恭祭。明朝茶陵進士劉應峰在回鄉(xiāng)省親時寫過《旌忠庵記》一文,記述離州城大約兩三百米的樣子有一座山,“竹木蔭翳,禽鳥時鳴,寺廟窈然深藏其中”,說的就是一化壇。這里離城雖近,卻人煙稀少,有著深山老林的清幽和寂靜。藏在山里的“寺廟”即“旌忠祠”,南宋岳飛率兵討賊于茶陵,戰(zhàn)士犧牲后埋在這里,人們建祠以紀念。劉應峰后來在此創(chuàng)辦旌忠書院,并親自擔任山長兼主講,讓瑯瑯書聲飄蕩山林,為這片山林平添了幾分風雅與書卷氣。

1946年夏,私立正本中學曾在一化壇建校,借用了一化壇全部房屋,把離佛寺不遠的旌忠書院和破舊的旌忠祠改裝成食堂和炊事房。1950年,正本中學并入縣立二中,政府在一化壇建成用來儲存糧食的解放倉,即后來的縣糧食局。一化壇、旌忠書院、旌忠祠以及側邊的神龍殿等一些舊建筑都被毀掉。1958年9月,縣機關幼兒園也創(chuàng)建在這里,后來在挖防空洞時,挖出一個古墓穴。據考證,這就是當年岳飛埋葬陣亡將士的墓葬。

民國時期,攸茶公路、耒吉公路茶陵境段、茶酃公路相繼建成通車,茶陵縣城逐漸向西向南發(fā)展,主街道從七總街西端開始往西越過屯下,向亂葬山開辟一條二百五十米長的新街道,直達汽車站前,當時被稱為汽車站路,1949年12月,這條路改稱為交通街。屯下,茶陵話即是地勢低下去的意思,因這里有一條被修成一層層階梯式上坡的小道,因而也有說“屯”就是由層轉化而來。

新建的公路基本上屬石子路或黃泥巴路,路況極差,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一路顛簸得厲害,行人在車內顛來撞去,暈得疲憊不堪,境內物質進出、人員往來的主要通道仍然是洣水航道。因此,亂葬山一帶,人煙稀少,大部分山地仍是雜樹叢生的荒山野嶺。漫長的歲月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葉綠葉黃,除了滿山滿坳的鳥叫蟲鳴、飛禽走獸外,只有一座又一座的墳墓長伴日月,守望寂寞。

為什么選擇簉箕窩?

就像一個國家的建都,建都的地方合不合適,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我國歷朝歷代對選址建都非常重視,須經過一系列的論證,絕對不會馬虎了事。同理,一個城市縣委大樓的選址,關系到該城市的興衰和官民的福祉,絕對不可輕率從事。一般來說,辦公大樓的地址,應選在該城市版圖靠北的位置,大樓面南而立為最佳。當時縣城正向西邊的亂葬山發(fā)展,而簉箕窩就處在亂葬山的北邊,前面二百米處即新修的交通街,交通街過去就是茶陵汽車站(今金鑫國際附近),茶醴、茶耒、茶酃等公交都在那里交匯。

因此,靠北位置的簉箕窩地勢高亢,視野開闊,再加上交通方便,確實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辦公場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