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一
光緒年間,周莊的監(jiān)生陶煦完成了周莊鎮(zhèn)志的文字稿,還要配一幅地圖,需靠兩只腳實地踏勘。他不想跑了,把測繪的事情交給了兒子陶惟坡。當然,他相信兒子。我們也相信經(jīng)過陶惟坡一點點踏勘,一點點標志的成果。翻閱《周莊鎮(zhèn)志》還是有些興奮,畢竟是前人以志圖的方式,收藏了一個百年前的周莊。
因而也就讓人感慨,前人有意或無意的收藏也是一種文化先行,福利總是留給后人。這幅圖與后來的地理有了明顯的變化,圖中那一塊塊似是經(jīng)過設(shè)計的好看的色塊,是一百年前的水田,當?shù)厝朔Q為“圩田”。由于圩田的吸引,聚集的人數(shù)增多,房屋住所的建造成為必須,也就使得那些色塊逐漸親密,逐漸連接成更大的色塊,這或許就是百年后的一個成熟的村莊。
有了這么一幅晚清時期的圖表,讓我們看到這一片水的世界的變化過程。研究起來,那過程其實并不漫長。就像與周莊相像的村莊最終從水中被拉到了陸地,周莊也有了一個與陸地的連接點,只是長期獨居的性情,使得周莊保留下來,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收藏。
走進周莊博物館是一個黃昏,一個角上,石犁發(fā)散著堅硬的光,汗水與泥土的打磨,使它呈現(xiàn)出一種力量。我絲毫不懷疑,這是周莊一帶的先人使用的工具。在距離很遠的中原,以至更遠的地方,也都能見到這種工具,它們的相似度顯現(xiàn)出先人的智慧的融合。
石犁最早安裝在一根木棒子上,比之手握石刨顯然是革命性的進步。后來更進一步的適用于人或牲畜拉動的造型,則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而一成不變。那換成鐵鏵的工具直至現(xiàn)在某些地方還在使用。耕翻土地是農(nóng)田里最累的工序,周莊這一帶同屬良渚文化遺存,泥土肥沃而富有黏性,此類石犁的廣泛出現(xiàn),對于土地的開發(fā)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還有一種黑色的陶罐,那是良渚人另一種生活物品,上面有精美的紋飾,先人打磨和刻畫的神情滲入其中。即使是簡單的生活,也會盡可能地做到完美,以至每一件與生活相連的物品,都透著精心用意。
制作這種陶罐必是與水有關(guān)。想象不到的是,他們?nèi)∷牡胤剑谷皇侨斯ね谌〉乃?。這同中原人在河邊取水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那個時候,這片沃土應(yīng)該還不是一片水域,但是水層很淺。良渚人為了食用水,在居住地很容易地挖出水來,為保證水質(zhì),他們動用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選取粗壯的堅木做成井的形狀,打壓到水底。認真的程度不亞于房屋的建造。如果不是周莊收藏了這樣的木井,我無論如何不能想象出它的模樣。
木制的良渚古井,是一整塊木頭做成的深約兩米、直徑五十公分的圓筒,看上去就像一只深入泥土的大木桶。木桶周圍打有孔洞。可想而知,井比坑的環(huán)境要好,它不僅更能聚水,也起到了保護水質(zhì)的作用。水由四周滲入“桶”中,被貯存凈化而變得清凈。長期泡在泥水中的木井,竟然能夠保存下來,說明古人選取的不是一般木料,必是憑借生活的經(jīng)驗刻意為之。由此不得不感嘆,無論哪一個時期,作為有別于一般動物的人類,始終是將生活質(zhì)量放在第一位。這樣看來,周莊這片地域,很早就是一塊人類熱土了。
關(guān)于木能養(yǎng)水的理念,我在“天孝德”得到了驗證。一個玻璃柜內(nèi)靜靜躺著的褐色條木并不惹人眼目,很多人都會一晃而過,覺不出它們的珍貴,也不知道它們的用途。由于年代的久遠,它的表面已有一些包漿,但仍質(zhì)地堅硬,且不失細滑的手感。
頭一次從王龍官的口中聽到“缸香木”,問了半天才知道三個字如何寫,而頭一個“缸”字,似乎并不是一種香木的姓氏。后來明白,他說的是放在水缸中的香木。
原只知道珍貴的香木可熏衣,可提取香精,想不到還能用于凈化水質(zhì)。江南一帶,大戶人家都有用這種缸香木的習慣,那或許已經(jīng)成為某種品味。香木置于水缸底部,倒進去的水不僅不生細菌,不長蟲子,而且清純甘甜。我小時經(jīng)常會看到土井中的寄生物,趴在桶上喝水時,那些大大小小的寄生物就在陽光透視的水中晃動,我知道只要一喝就會進到肚子里。但是伙伴們都這么喝,而且沒有別的水可以代替,也就眼睛一閉大口飲起來。盛夏的干渴和生活的氛圍使人無法選擇。那個時候小學很少上課,常常會參加“三夏”大忙。
最終清楚,這種能凈化水的香木是楠木。楠木自身就泛著琥珀的質(zhì)感,有著水波般的細膩,冬天摸之不涼,夏天觸之不熱,天然地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幽香,因而人們對它愛不釋手。也有的缸香木是白檀老料,同樣有殺菌去污功能?,F(xiàn)在的這種香木,多是要按克論價了,價值已經(jīng)超越了黃金。
水鄉(xiāng)人多是用湖水,水質(zhì)自然不是很好,普通人家別無選擇地習慣了。當然都有水缸,不只是儲水,也是為了澄濾。家家戶戶選擇拎水的時間必是早晚,早要趕在舟船響動之前,晚間也要等一切靜下來,唯剩水流的聲音。主人說大戶人家一般都有兩口大缸,第一口用于沉淀,沉淀后再倒入第二口,這第二口缸里就會有缸香木。江南人愛喝茶,用缸香木凈化的水泡的茶自然不一般。一般人只知道是茶好,卻不知道水的秘密。而孩子們也會舀起缸里的水解渴,用瓶子裝了上學,讓其他的孩子覺出不一樣的感覺。為什么不一樣?他們是道不清楚的。
據(jù)說,最初在木制的井中挖出過東西,其中就有那種飾有圖案的雙耳罐。謝楚余有一幅《抱陶罐的少女》,鮮活與古舊、靈動與樸拙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我相信,在那個時代,會有少女款款提著陶罐,在井邊打水。只不過那種美被謝楚余藝術(shù)地放大了。
二
周莊的街市上有幾家舊貨店,里面也有各式各樣的老東西,只是鬧不清其中的真假。沈廳不遠的那家,倒是有一個舊唱機讓人眼亮,那是電影中常見的上世紀早期的物件,敦實的唱機上,頂著十分夸張的大喇叭。賣家開價一萬,不知道是否合適,這樣的唱機著實難以見到了。還有一些老唱片,也都是半個世紀前的老貨。
上小學時,學校就已經(jīng)停課,名曰“停課鬧革命”,也不懂小學生鬧的是什么革命,就到處亂跑。一日跑進了中學,那是小城里的重點中學,設(shè)在文廟里。文廟自然被砸得不成樣子,萬世師表痛苦地碎裂在大殿前面,墻上的“尊師重教”也覆成了黑黑白白的標語。教室的黑板上同樣是大字口號,桌椅板凳殘缺不全地東倒西歪,真的像是經(jīng)歷了一場勢頭不小的革命。還有一間教室,門口掛著一塊牌子,牌子用紙糊起來,寫著什么戰(zhàn)斗隊??戳艘黄鹋d趣,到了大殿后面,猛然發(fā)現(xiàn)小墳頭樣的一堆東西耀眼地亮,幾個孩子好奇地在上面扒揸。那是遭受了摔砸的老唱片,片心中間有的是奪目的紅,有的是炫麗的黃。黑黑的唱片一片片地閃著環(huán)環(huán)細密的紋絡(luò)。如此精細的東西,竟然都毀壞了,而且毀壞了這么大的一堆,實在是不明白為什么。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唱片。
后來在一個小同學爸爸的辦公室見到了完好的唱片和唱機。同學的爸爸是這個縣有頭有臉的人物。他拉開抽屜,里面有一支紅布包著的小手槍,一種暗藍色的光覆蓋了它。頓時露出無比驚羨的神情。那架唱機同周莊的這架不能同日而語。同學竟然會操作它,他把門窗關(guān)嚴,拉上厚厚的簾布,然后偷偷地找出一張唱片,將唱針輕輕放在唱片的邊緣,唱片就極快地旋轉(zhuǎn)起來。唱曲是聽不大懂的,但是好聽極了。這么近距離地感受到它神奇的音聲,也就明白為什么會有人藏起來偷聽。想起一中大殿后面那堆老唱片的墳?zāi)梗幻馔锵?。在后來揪“走資派”的斗爭中,同學的爸爸也被糊了大字報,不知道是否有人揭出他偷聽老唱片的“罪行”。我始終保守著這個秘密,直到現(xiàn)在寫出來。
那些唱片的出價也是不菲的,現(xiàn)在的生活中,連磁帶都消失了,這些老東西正在遠遠地離去,不是受到了暴力,就是受到了嫌棄。只有那些喜好者,會留意到它們。
還有銀圓,在舊貨店的柜子上面隨意地擺放著,讓人覺不出它們的珍貴。真正的“袁大頭”怕是有些價值了。這種物件兒時也見過,家的后面有一個小玩伴,時不時會從口袋里掏出一塊鉛灰色的東西,不是炫耀,而是同我們交換。伙伴們并不以為他亮出的銀圓有多值錢,也就是換幾個玻璃球而已。得到銀圓的只是拿著在地上滾一滾,或用釘子砸一個孔,用繩子穿起來玩。在他輸?shù)袅四切┎A蚧蚱渌氖裁磿r,他就會從口袋里再拿出一塊袁大頭,偷偷看看四周,告訴我們?nèi)舯患胰税l(fā)現(xiàn),會挨打的。我在小說中看到過對于袁大頭的描述,用嘴吹口氣,然后放到耳邊去聽,就能聽到好聽的聲音??墒俏覀儼€試,都沒有出現(xiàn)驚喜。直到有一天他的行為被他爸爸發(fā)現(xiàn),嚴令不再同我們接近。他的爸爸曾經(jīng)被戴過高帽子,扯爛的衣服上潑了黑黑的墨汁,是那種“黑五類”分子。不玩就不玩吧,也就知道他家里藏著許多的袁大頭。聽說不少壞分子家里藏著“變天賬”,不知道他家里有沒有。很久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變天賬,就是自己賣地的地契之類。這種地契,我竟然在“天孝德”看到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收藏的喜好,只不過所藏不盡相同。有些是貴重的傳家寶,有些是愛情的信物,有些則只是一片微不足道的紅葉。我小的時候,床下偷偷藏著一個小木箱子,箱子上著鎖。每次開啟的心情總是欣欣然,里面藏著一疊疊紙做的“面包”,那是用兩頁紙交叉對疊而成的方形玩具,最好的紙是書皮和畫報。孩子們每天就是在地上摔打這些面包。一個個擺在地上,先剪子包袱錘,然后你一下我一下地扇打,只要將它打翻過去,就是你的了。有些孩子用更多的紙將面包增厚,以顯現(xiàn)戰(zhàn)斗力,但是如果輸?shù)魮p失也是慘重的。那個時候,一張紙都十分寶貴,誰家里也沒有那么多的書籍,所以能夠贏取這些紙玩意是一種快樂的事情。還有玻璃球、冰糕棍、杏核、小人書,經(jīng)常地取出來,擺弄著,查數(shù)著,會有一種滿足泛上心頭。這些物件在床底下度過了很長一段時光。
小木箱在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添加書籍。一本本書都是以物換物的方式得來。盡管換不到多好,也是視如至寶。每每放暑假或寒假,待父母上班,便偷偷扒出來,找出一本早就耳熟能詳?shù)呐f書,坐在鍋臺上再讀一遍。屋子里很靜,爐火上的水壺發(fā)出細微的鳴響,感覺那般美好。門是插著的,耳朵的任務(wù)時時被提醒。那個時候舊書仍是禁書,是不能讓大人們發(fā)現(xiàn)的。一部私下交換來的沒頭沒尾的書,就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直接扔進了火塘。后來知道那是一本《一千零一夜》。只有母親佯裝不知地默許。一個孩子在家里守著一本書,怎么不比在外邊瘋跑強呢?只要家里能夠開啟一扇天窗,就似吸到新鮮的氣息。我為此感到慶幸,那種慶幸持續(xù)了好多年。直到現(xiàn)在,我的書架上還有精心保存下來的《林海雪原》《平原槍聲》等。一個自幼喜歡書籍的人,是不大注重收集袁大頭之類物件的,更不要想著會像“天孝德”的主人,早早用心收集那么大一堆寶物。大了的時候,我不再在乎同孩子們聚堆玩耍,我自己知道,那同我的私密的精神享樂有關(guān)。
早期的閱讀對后來的影響實在太重要,可惜的是托爾斯泰、拜倫、狄更斯、博爾赫斯、司湯達……一個個的名字從來沒有進入過我的世界。我曾經(jīng)有過交換閱讀的通道,然而是那么的有限和可憐,讀到的外國最好的書籍無非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對了,還有那本沒頭沒尾的《一千零一夜》。我曾經(jīng)在前院的同學那里得到一本沒有頭尾的線裝書,那紙張脆薄的書馬上就要成為他母親生火的犧牲品,我饒有興致地從爐膛前撿了起來,并且經(jīng)過同學的允許帶回家去。當我認真翻看的時候,才知道我遇到了多么好的一件寶物,那竟然是《改良今古奇觀》,《賣油郎獨占花魁》《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都是里邊的內(nèi)容。離開中學以后我曾如饑似渴地讀到一部《斯巴達克斯》,那是我讀到的最好看的外國文學。進入大學后,才知道自己的天地多么狹窄,而那帶有罪惡感的收藏更是多么的好笑。
三
人不同于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比之后者更善于追求生活品位,尤其是進入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人的追求更加從容。在這種從容中,許多的天分被發(fā)掘出來,智慧的靈光常常反射到某些具體的事物上面。
我是偶然走進這里的,它在周莊的城隍埭老街上,坐西向東,前臨南北市河,背接后港,門不大,隱著吳地那種深藏不露的精明。進去方知,這是江南僅存的明代末期前廳雙后堂建筑。一水的方磚鋪地,斑駁的白墻露出老舊的青磚,屋檐滿是壽字紋瓦楞滴水。院里屋舍相關(guān),廳堂相連,廊道天井交互,顯現(xiàn)出盎然的古意?,F(xiàn)在這里是一個私人藏館,陳設(shè)滿滿當當,無一處不緊湊,完全是“藏內(nèi)有館,館內(nèi)有藏”的大戶風貌,里面藏有石、陶、瓷、木、銅、玉及絲綢、字畫等周莊以及流散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老舊物品。
我來周莊有幾天了,每天在莊子里行走,如果不是有人領(lǐng)我進來,怕總是與它失之交臂。在周莊藏著這樣一處地方,是周莊的精明,也是主人的精明。它們的確是相輔相成的。周莊臥虎藏龍,前有一個沈萬三,曾經(jīng)攪動起大明的歷史風塵,再出現(xiàn)個什么人物也是見怪不怪了。
一只只銅爐和腳爐引發(fā)了我的興趣。我知道,它們原本在某個明亮或者陰暗的地方,散發(fā)著柔和且本質(zhì)的光。每一件都經(jīng)過藝術(shù)的打磨,而后直接進入了生活。來自北方的我,實在是驚異于這些看似雍容華貴的器皿。
小時的我最奢侈的用品,無非一個熱水袋。而更多的孩子,冬天會捧著一塊布包著的燒熱的石頭或者磚塊。那是一個紛亂的年代,許多的物品被當作“封資修”收走或遺棄,人們不再或者不敢對生活有奢華的念頭。連理發(fā)店燙發(fā)的技能都被限制,一切以粗俗和簡單的方式回到了生活中,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時代也無可厚非。重慶火鍋大小的銅爐,在尋常人家更是鮮以見到。
從王龍官的介紹中,我知道它們已經(jīng)走過了很長的時光,甚至是近千年的時光。這千年的行走中,按說它們該是走進了尋常的生活,但是它們一度走散了,走失了,以至我這樣年齡的人見了還是驚奇不已。讓我驚奇的還有,這些精致的銅爐,有一些竟是周莊自己的產(chǎn)品。一個莊子,竟會私下里享受并充分滿足這種享受。清光緒年間,周莊生產(chǎn)的銅爐還在南洋勸業(yè)大會上獲獎,并就此得到“莊爐”的美譽。我在《九百歲的水鎮(zhèn)周莊》這本小冊子里看到這樣一段話:陳去病在他所著的《五石脂》一書中稱,他的祖先因元代戰(zhàn)亂,由浙江金華一帶避難來吳,居住周莊,“以錘薰爐為生,數(shù)傳始改業(yè)油粕制造,迄于余身。然今莊爐之名,猶著郡邑云?!?/p>
可見多少年前,在這個小莊子里,生活物品已經(jīng)達到了自產(chǎn)自銷。并且從王龍官收集到的為數(shù)不少的銅爐來看,周莊人的生活已經(jīng)進入了豐衣足食的境況,幾乎家家都有了這種生活的必需品。
很長一個時間段,周莊四面環(huán)水,里面的人不大容易出去,外面的人也不大容易進來。即使是用船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就使得周莊完全地封閉在一定的水上世界里,逼得他們學會照顧自己。周莊很早就有了布店、米店、洗染店、銅匠鋪、中藥鋪,甚至銀店、票號等生活中一應(yīng)所需。他們還養(yǎng)蠶種桑,紡紗織布,制磚做瓦。時光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周莊尚有二十六家大戶,這些大戶影響并且?guī)恿艘慌行簟<词故秦毨У娜思?,也有打工吃飯的地方?/p>
因而周莊人在其中變得悠閑起來,他們實際上是滿足于一種生活方式,或是從沈萬三那里知曉了一些道理。
周圍的人們沖著周莊那些熱鬧紛攘的店鋪,乘了各式的小船,來個一天半天,逛逛一條條街巷,買些自己那里沒有的物品,滿意地歸去,而周莊還是開了一些旅店的,以接應(yīng)那些耽在這里沒有歸去的客人。富安橋兩側(cè),就有當時最熱鬧的一間旅舍,還有一間中藥鋪,一間茶館和一間理發(fā)店。它們把據(jù)著橋兩頭的四個點,把據(jù)了很長時間。四間服務(wù)性的場所具有了典型的意味,且是周莊有名的所在。此時理發(fā)店的傳人剛剛過世,他是老周莊的見證,活到了93歲高齡。
話再往下說,有些外地人踏上周莊的碼頭,就不想再回去了,他們要么租了周莊的房子自己經(jīng)營些什么,要么給周莊做幫工,慢慢地融入了周莊的生活,有些鬧得好的,就在這里娶妻生子。也有別鄉(xiāng)的女子被介紹來,嫁到周莊。
可見外邊的人也喜歡上了周莊這種格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圍水造田的運動中,很多村鎮(zhèn)熱火朝天地填實了自己周圍的水道。周莊卻沒有這樣的動作,不是什么覺悟,而是先前的生活狀態(tài)使他們同外界隔絕出不小的距離。那么,那些轟轟烈烈的運動也就不去管這個小小的周莊了。周莊人就得以守著一個銅爐或踏著一個腳爐,自由自在地照看著店面,或同人喝一壺新茶聽一場水磨腔的昆曲。
那些銅爐多是用稻殼慢慢熏暖,不需用木炭,木炭尚需花些費用。稻米是江南特有的物品,米殼自然容易取到。這也是周莊人日常生活中找出的經(jīng)驗,火花點燃稻殼就會慢慢烘著,并不會產(chǎn)生出煙氣。而那種味道,卻是自己熟悉的芳香的味道。
我的感覺里已經(jīng)捧起了這樣一只釋放著稻香的暖爐,我欣然地為這些銅爐照了一張張的相,我想留住它們。
我在周莊中市街上看到了銅匠師傅。那是一個不大的門店,兩位師傅的年齡也已經(jīng)超越了我等不少,他們的動作變得遲緩,反而顯出了某種認真的態(tài)度。只是已經(jīng)不做這種細致的活計,只把一些碎銅煉化成水,鑄一些勺鏟之類的物件。他們也許就是那些銅匠的后人,只是現(xiàn)在的市場已不適于他們的手藝。他們略微顫抖的手和遲緩的動作,沒有了那種能工巧匠的感覺。
一個銅爐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
四
我還見到了可人的手爐,圓形和橢圓形的,據(jù)說還有方形和菱形,那自然更為少見,連這個名噪一時的收藏家也未找到。手爐比銅爐要小,可隨手提動,這就比體態(tài)雍容的銅爐更為方便。以前的人寬袍大袖,手爐可置于懷內(nèi)或袖中,所以又叫“捧爐”和“袖爐”??粗@嬌小而精致的器物,覺得仍有一些味道從里邊散發(fā)出來,時光在它們身上沒有留下什么印記。
據(jù)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已有香藥局,專供焚香和手爐腳爐使用的炭餅。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介紹汴京市面上的諸色雜貨,就有“供香餅炭墼”。民間俚語中也有“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炭墼續(xù)溫時間長,更換方便,是用炭末和黏土做成的塊狀燃料。
冬天最著惱的是怕手冷,窮人家的孩子,凍裂的手上裂著一道道滲血的口子,很長時間不好愈合。而富貴的小姐、少爺則是最要保護第二張臉的,于是有了這種暖手神器?!都t樓夢》的第六回與第八回,都有提到手爐,一是寫王熙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nèi)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nèi)的灰”,一是寫丫鬟雪雁秉了紫鵑的囑咐,給在梨香院串門的黛玉送來小手爐暖身。很長一段時光里,手爐還只是皇家貴胄的用物,只有到了一個物質(zhì)稍顯豐富的時代,手爐腳爐的使用才會尋常起來。清代的張劭有一首專寫《手爐》的詩: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wǎng),展環(huán)竹節(jié)臥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每一件手爐的做工都十分精細,感覺它們是一整塊銅料做成,絲毫沒有鑲嵌與焊接的痕跡。主人說,這必然是手藝精湛的工匠用榔頭一點點敲打出來,這種精工細制的手爐結(jié)實耐用,再久也不會開裂。
細看不大的壺體,竟然有云紋、花卉、蟲鳥圖案,爐肩爐耳的地方也各自圓潤不失功夫,提把設(shè)計成花籃柄或竹節(jié)柄,爐蓋也進行了細微的雕飾,沖成精美的六角或圓形孔洞。精妙還在于爐身是內(nèi)外兩層,內(nèi)膽放燃炭,通過兩層間的空氣傳導,既散發(fā)熱量,又不會燙手。而且,不暖手的時節(jié),還可用來代替熏爐焚香。
手把著這么一個物件,不僅會有一種暖意,也會有一種把玩的意味,你甚至能感覺出那種慵懶自得的神情,就像捧著小貓小狗,是會捧出寵愛來的。
造型為扁圓形的腳爐,歷經(jīng)幾代人相傳仍烏光锃亮,包漿儼然。據(jù)說也有八角和方形等樣式,只是圓形更便于搭腿擱腳,受熱面也大。唐宋時期腳爐就已很常見,一般殷實人家都有這種不可或缺的用品。有小兒要到學塾讀書,冬天也會備好腳爐和炭墼,讓孩子保持身體的溫暖。《紅樓夢》中寶玉要去學堂,襲人的準備中也有提到腳爐。福州大戶人家的冰心在《我的童年》里,也寫有年輕的母親穿著沿著闊邊的衣褲,坐在有床架和帳楣的床邊上,腳下擺著腳爐的回憶。那該是上世紀初葉。
比之手爐,腳爐少雕鏤圖案紋飾,但在爐蓋的氣孔處卻常有巧思,比如鏨刻成梅花或菱形。無論燃燒炭墼、稻殼或鋸末,都能很好地散發(fā)熱氣。也置有提梁,設(shè)計成花紋柄、扭絲柄什么的造型,以方便使用。
看著這些手爐腳爐的時候,你或許只會將它們看成是形、藝、韻、意俱佳的藝術(shù)品,而不是一件實際用物。
五
我著實對瓶瓶罐罐的不大感興趣,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那些生活物件上,比如高置于柜子頂端或方或圓的食盒。那些飾了精美圖案來自不同年代的食盒,有的已顯陳舊,有的卻仍閃現(xiàn)著光潔的漆面。食盒上面有一個提手,下面一層層地摞在一起,如一座小籠屜。一打開就會打開歲月的米香與菜香。
陪我同去的張寄寒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周莊人還多用這種食盒。食盒不僅使用方便,而且保暖??梢韵蝻堭^訂菜時用,也可在家自用,比如舉行大的宴會,后廚做好,用食盒提到前廳。過節(jié)的時候,也會有人提著食盒將好吃的去送給長輩,一個個走橋過巷的情景很是動人。
這些食盒給周莊帶來了便當,同時也提示了周莊的生活。在我們北方,頂多是挎著一個籃子,裝一兩個盤碗。即使是提了幾個合在一起的飯盒,也不好同這些體積頗大的食盒相比。
王龍官收集的各類食盒太多,以致沒有地方擺放,只好委屈于柜頂,接受著塵灰的蕩滌。
從隨處可見的成摞成堆的用品看出,主人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對待它們。王龍官說,來過一個日本團,有人偶爾見到柜子下面的東西,輕輕取出不由嘆叫起來,覺得是怠慢了它。
我在一個角落無意間觸碰到一個齊腰的方形立柜。鐵一般的顏色,鐵一般的沉實。推推竟沒有動它分毫,以為是個鐵物,暗自使了力氣的。有人卻說是木制,因為敲擊的聲音不同。那就不是一般木料打造。柜頂有一道道縫隙,從縫隙往里看,什么也看不到。倒是可以上以前央視的《正大綜藝》,猜猜是個什么物件。
王龍官的老伴走過來,說出了讓人想象不到的答案,竟然是一個錢柜。商鋪里收到的銀錢會帶著清脆的聲響,經(jīng)過縫隙的碰撞,被丟進柜子里去,直至晚間盤點,主人才把一個鎖著的側(cè)門打開。這個精致而笨重的東西,一下子把人的思緒牽回到百年前的周莊。
我感到王龍官是個有趣的人物,想同他聊一聊。周莊學校的沈曉烜老師找他安排了一個時間。
交談中我提到了他放在一個架子上的十八只瓷夜壺。他笑了,說你都記下了,連我也沒有記著有多少只。我說我細致地看了,有圓口的、方口的,有壺形的,也有獸形的,我有些拿不準是不是都是男人專用。有些口徑緊湊,有些則過于寬松。最顯寬松的是那個方口壺。
王龍官說其中最早的夜壺來自漢代,還有唐代,多數(shù)是清代的,方口壺是嘉慶年間所造,是不是男人專用,他也沒有回答清楚。我在別處還真的沒有見到過前人使用的私物,所以一時沒有認出來,聽人說了才又仔細地觀察這些造型各異、樸拙敦實的東西。不知使用的是些什么人,經(jīng)歷過什么樣的生活。它們個中如果有記憶的話,說不準還在有滋有味地回放著某些片段。
小時候剛從山東隨父轉(zhuǎn)業(yè)到河南,見到不少茅房的墻上有專門為擺放夜壺設(shè)置的格子,格子里是一個個圓形帶口的陶器,很像鬼子的微型碉堡。當時不知道是些什么物件,很是受了小伙伴們的譏笑。那些粗糙的黑黑的東西,同這些細瓷比起來品質(zhì)上實在是相差太遠。
天孝德還有各式各樣的便桶。說實在的,那些便桶做得同食盒一樣精細。圓潤得像一個小鼓,而且著漆繪花,雕著各式圖案。想起第一次到江南,早上在南京的巷子里走,看到家家門口擺放著蓋著蓋子的小圓桶,便好奇地問當?shù)氐挠讶耍讶苏f:“你真不知道?”然后就笑,并沒有揭示謎底。我以為是做醬菜的,但是怎么會家家都做?當后來明白,還是為自己的淺陋笑了半天。南方人實在是會生活。北方哪會有這等東西?那只是一個普通的陶罐子而已,更不會有什么蓋子。當然白天也不會放在家里。過去的人給予屁股的待遇還是不差的,精細而且光亮的物件,看上去會先有一個好感覺。這里收集的便桶,怕是有些年頭和來頭,那就不是沾過一般的屁股了。
怎么會有這么多好看的首飾,密密地摞在精致的器皿中?那些細細長長的,頂部或是球形,或鏤鑿著梅、蓮、菊的花紋的是簪子。還有由兩股簪子交合成的釵,那是要在發(fā)上做出花樣的飾物。有些釵是兩件放在一起的,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想是要左右分插。它們不是一個時代的用品,也就不會是一種體態(tài)、一種手相的女子拿起,在鏡前擺弄,顧盼,隨著道不明的心事插入云堆霧繞的青絲。由此不免嘆服古人的審美與用心,這種優(yōu)雅婉約的飾物,著實能演繹出溫婉俏麗的風情。我還在這里看見了步搖,極精致地用金或銀鑲成紛飛的羽翅,延垂了珠玉串飾,戴上便會隨著步態(tài)擺動。步搖是妝容中最為添彩的一筆,搖曳出女子無限的嬌柔。楊貴妃就被一個詩人描述過:“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p>
此刻它們都無聲地沉睡在那里,散發(fā)著玉或金屬的氣息,也散發(fā)著似水流年的氣息。
當然,我不只是看到了這些簪釵,在它們對面很遠的柜子里,我還看到了女子穿過的繡鞋和衣裙。那些大一點的繡鞋許是近代的產(chǎn)物,而手可盈握的鞋子也擁擠其中,讓人看到三寸金蓮的實際形態(tài)。嬌小的腳如何撐起了一個身子,如何就晃動在周莊的石板路上,甚至晃過一道老橋?
或許這些女人是不出門的,她們像花一樣被擺在家里,擺在《牡丹亭》的劇目里。那些彩綢水袖及長長的紗裙,真就擺動出一個女子飄逸的秀姿。可惜只能看到這些訴說著過往的衣裙了。
主人無意間將這些繡鞋和衣裙與簪釵隔離開來,又讓人越過空間與時間將它們聚合在一起。
我有些感激周莊了。周莊不僅是收藏了那些老街老橋、舊屋舊瓦,還收藏了這么多街巷屋瓦深處的秘密。甚至還將那些紡線織布的、搗泥做瓦的、打鐵煉銅的都留下來。不唯如此,喜歡周莊的畫家陳逸飛去世后,周莊也為他打掃出一塊地方,收藏起他對于周莊的記憶。這些都讓一個莊子有了一種氛圍,那不只是水的氛圍,是水一樣文化的氛圍,以滋潤人們的情感和認知,回憶與回味。由此感覺周莊是有見識的,凡是留住的好的東西,都會是公眾的,乃至世界的。
王龍官先是在周莊的裁縫鋪里做伙計,由于他的精明,后來選擇了單干。最得意的是剛興起塑料布的年代,他用烙鐵粘制塑料雨衣,一件件彩色的能夠遮雨的衣服使周莊人和外地人感到新奇。后來他用賺得的錢開了周莊第一家珍品店,雖大字不識一個,卻從收舊貨的父親那里學到了鑒別寶物的本事,并且開始了民間收集。也許最初是為了利益,后來卻是迷在了里邊。
周莊畢竟是一個小社會,視野向更遠的方向拓展的時候,只有走出去。很難想象得到,王龍官是怎樣地迎風沐雨,在那些水道進進出出。他像一個收廢品的,什么都想收集進來,似乎是上了一種癮,不收不快,不藏不悅。四十多年,他攢起了一堆的心愛。開始還會把那些心愛細致地把玩一遍,多了就顧不上,也記不清具體的東西和數(shù)目,慢慢地連自己也弄不清這是在干什么,為了什么。
有人說收藏是一門學問和藝術(shù),但王龍官身上的這種意義弱化了。據(jù)說王龍官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連著抽上十來支悶煙,想上一段誰也猜不透的心事,然后開始在狹促的空間穿來穿去,在很小的桌子前喝口茶水。他每天都在忙著,守著這一堆舊時光。他的老伴同樣沒有什么文化,但每天也是忙得手腳不閑。對于王龍官的收藏,她的宗旨就是一句話,只要他開心就好。
這個院子以前叫“張家大院”?,F(xiàn)在打聽張家大院,周莊人還是會明確地告訴你它的方位。最初一定是屬于張姓人家,一代代過去,王龍官最終將它買下,用于放置自己的寶物。他給這個地方重新起了個名號,叫“天孝德”。這是三個好字,連讀和拆開讀寓意都好,但有些人會把它想成“天曉得”。里邊到底有多少東西?到底有多值錢?那些東西是怎么得來的?王龍官怎么就成了一個收藏家?
那可真是天曉得了。
六
張寄寒雖然常住在周莊,卻也好像第一次同我走進天孝德。張寄寒也是個有心人,他收藏了三毛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來周莊喝茶的地方,以及同三毛有關(guān)的物品,而后就常常守著“三毛茶樓”接待應(yīng)酬,為周莊留下一個記憶。他或許沒有多少閑暇顧及他人在干什么,也或許對這些不大感興趣。
這個老周莊,進到天孝德后好像也看呆了。同我一樣這里那里地看不過來。來到院子里的時候,他還不斷地仰頭四顧,好像尋找著什么。最后他小聲告訴我一個秘密,他說他曾在這個大院里住過,住過好多年。這倒讓我吃驚起來,張寄寒這樣一個周莊有名的文化人,如何居于這個院子且又失去了這個院子?
原來不曾擁有而只是寄居。
那是中學時光,他家和幾戶人家租住了張家的院子。他家租了其中的四間。他還記得是在后面的一個小閣樓上,假日或者晚上都會津津有味地品讀書中的故事,他在這里讀完了巴金的《家》《春》《秋》。張寄寒說張家房東人很好,跟大家相處都很和氣。張寄寒至今記得有一次放學回來,房東炒了噴香的花生豆,偷偷地送給他吃。那是食品緊缺的年代,張寄寒說著的時候,我似乎也感到了那種難得的脆香。
而他卻找不到自己少年居住的閣樓了。
實際上我已經(jīng)不大清楚是怎么走進去,怎么轉(zhuǎn)出來。大致記得先有一個門樓,然后是不斷回環(huán)的廳堂,每進以儀門、天井、廂廊相連接。張寄寒說現(xiàn)在更接近老宅子的格局,原來諸多家戶混居,大人小孩的一大群,完全一個大雜院。
想到自己的兒時,也是一群人家將曾經(jīng)的大戶家院瓜分。前后三進的院落,住進了十來戶居民,有些門墻被拆掉或隔斷,樹木被砍伐,龍獸之類的屋脊翹檐被砸掉。孩子們整天在其間聚集玩耍,隨意地在雕花門窗上刻畫,在平整的石階上砸東西劈柴火。記得一個小伙伴用一個十分鋒利的匕首,使勁地照著門上的才子佳人猛砍,那雕刻十分地堅硬,竟然挺住了十幾下狂暴,最終一些臉面丑陋不堪。那是十分堅實的木料做成的門,混亂的年代,沒有人灌輸什么保護意識。后來想起來,心內(nèi)會隱隱地一痛。全國諸如此類的豪門大院,幾乎都遭受了相同的命運。每每見到收藏家那里的一件件門窗,就會心生感慨?,F(xiàn)在,這個大院也在一個收藏家手上進行了保存并恢復(fù)了原貌。他收藏了古舊的物品,也收藏了一個古建筑,據(jù)說現(xiàn)在有大小房屋50余間,光是門窗戶闥就有450余扇,無論開啟或關(guān)閉,都是要有好一陣的響動。
時代改變社會,改變生活,也改變?nèi)?。這個院子究竟是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張寄寒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