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永遠的巴扎克

與名人談心 作者:林丹環(huán) 主編


第1章 永遠的巴扎克

如果,再算一算他一生中,用來寫作的時間,那就更讓人肅然起敬了從1829年,以巴爾扎克的真名開始發(fā)表作品起,一直到1849年,也就20年工夫,寫出了1200萬字兩者相除,他平均每年要寫60萬字,如果再將他不停修改的字數(shù)也包括在內(nèi),當數(shù)倍于這個凈值。據(jù)說,巴爾扎克的出版商,每次給他送校樣,按他的要求,每頁必須留下足夠的空白,以便他修改,而且都要改上好幾次甚至十幾次才能定稿?!八墓P跡極難辨認,他就叫人用廢舊鉛字印成長條校樣,然后在上面進行大量修改,修改之多使出版者不得不把修改費用算在巴爾扎克的賬上,排字工人干巴爾扎克的活兒好比苦役犯服刑,干完這份苦差再去干別的工作,簡直像在休息?!保ㄒ娔鍋啞栋蜖栐藗鳌肺覀兛梢詮娜宋纳绯霭娴倪@部傳記張守義先生設計的封面,用作圖底的手稿上,那密密麻麻的改動痕跡,得到佐證。

巴爾扎克二百歲了,最早將他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倒是反對白話文的林纖??磥碇灰钦娲髱煹暮脰|西,無論舊派和新派,都能識貨。魯訊先生在1934年的《申報》的《讀書瑣記》中,更是給這位大師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很驚服巴爾扎克小說里寫對話的巧妙,以為并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彼慕Y論是:“中國還沒有那樣好手段的小說家?!?/p>

毋庸置疑,從20世紀起,在中國文學界,巴爾扎克便是一個響亮的名字。

巴爾扎克逝世后的150年以來,世界文學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輝煌的19世紀歐洲現(xiàn)實主義,對于今日還在寫作的作家來言,已經(jīng)是具有相當古典意味的文學了,時下新銳的年青一代,或許近年去世的女作家杜拉的名字,會感到更為親切一些。這種缺乏對西方文化的系統(tǒng)學習的現(xiàn)象,與十年“文革”所造成的隔閡,不無關系。因此,和年輕作家談論高老頭、葛朗臺、拉斯蒂涅、邦斯、貝姨的話題,恐怕會像“白頭宮女話玄宗”那樣的生疏了。

我記得最早讀過的《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臺》,并非傅雷先生翻譯的。50年代初期他譯的巴爾扎克著作,成規(guī)模,影響大,但印數(shù)很少,隨后也就從書店消失了。但我們這些開始寫作的一代人,他的書曾經(jīng)是愛不釋手的范本。他作品中的逼真?zhèn)魃竦膶憣嵤址?,汪洋悠肆的史詩場面,壯觀浩瀚的人物畫廊,銳利深刻的思想鋒芒,都是我們努力企及而始終也難以達到的高度,他作品對那一代作者的啟蒙作用,和今天流行的新小說派、后現(xiàn)代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對當代中國新興作家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是同樣不可低估的。

改革開放,國門打開,人們眼睛一亮,在文學領域里,這世界上敢情還有很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事物。當卡夫卡,薩特,加繆,西蒙,索爾仁尼琴,博爾赫斯,馬爾克斯,昆拉德……這些名字甚囂塵上的時候,那個“一副面包師的相貌,鞋匠的身段,箍桶匠的塊頭,針織品商人的舉止,酒店老板的打扮”的巴爾扎克,在這20年里,好像也從未成為文學界關注的熱點。這也怪不得,文學的趨時務新,是文學進取的必然。文學有一點類似時裝革新的成分,到了換季的時令,自然要推出更時新的設計。但文學又不完全等同于時裝表演,剛上市的款式,必定是價值昂貴,好銷搶手;不人時的貨色,必定要從櫥窗里撤下來,打折出售。時裝是這樣的,文學卻不應該是這樣的。

文學有競爭,自然也就有淘汰,作品有不朽,自然也就有湮沒。但淘汰也好,湮沒也好,和文學是否新潮或者守舊,是沒有什么關系的。無論文學怎樣千變?nèi)f化,其本質的部分,也就是時代要求于文學的,歷史要求于文學的,以及審美功能所要求于文學的等等,這些應該是文學中必不可少的功課,大概是不會太變和大變的因此,真正的文學,永不過時,巴爾扎克不會熱到沸點,大紅大紫,但也不會冷到零度,無人問津。

新時期文學20年,那種曇花一現(xiàn)的盛況,令我們?nèi)杠S過多少次,興奮過多少回,但到了如今,那些“一舉成名天下聞”的作家,依舊忙得腳下生風,屁股冒煙,可他們那些作品早就被人遺忘,放在舊書店里的書架上,也積滿灰塵,面目可憎了。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大多數(shù)作家是要過時的,如果過10年,讀者已經(jīng)記不起他寫過些什么,是很正常的;如果過了50年,人們甚至記不起來這位作家的名字,也不必奇怪。這樣的文壇過客,多如過江之螂,有的在文學史的夾縫里,偶爾留下一個名字,也不是沒有可能。正如演員表上飾演匪兵甲、匪兵乙、老鄉(xiāng)甲、老鄉(xiāng)乙的小角色,記住名字又如何,還不是舞臺上一個過客而已。我一直想,做一個群眾演員,陪著北京話叫做“大腕”的“名角兒”,“得兒令槍”地跑一回龍?zhí)?,也沒有什么不好。契訶夫的“大狗叫,小狗也要叫”的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舞臺上不可能全是主角,統(tǒng)統(tǒng)是主角的話,每一位都搶戲,這臺戲干脆就演不下去。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文學事業(yè),都是由極少數(shù)大師級的作家,和絕大多數(shù)非大師的作家,共同來完成這場演出大多數(shù)作家像過眼煙云一樣,過去也就過去了,即或五十年間名噪一時的作家,到了一百年后,未必還能保持往年的風光。文學史上的名字,會長期保留,但讀者的萃取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隔愈遠,篩選愈嚴,很多作家都會從普通讀者的視野里消逝,很無情的?!度圃姟酚袛?shù)萬首詩,有數(shù)千詩人,你能記住的,還不是那幾位詩人那幾首詩?所以,1799年出生在圖爾城的巴爾扎克,二百年過去了,還有人紀念他,研究他,還有出版社出他的書,還有讀者買的書,能得到這樣的不朽,只有極少數(shù)擁有天分和才華的作家,只有在作品中永遠煥發(fā)著生命力的作家,才能獲此殊榮。像巴爾扎克這樣的文學大師,稱得上“高山仰止”了。他真是一座山,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這座山,能夠使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體會他;這座山,能夠使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人寶山,絕不會空手而返地獲得良多教益。這種使后來人永遠有話好說的作家,那才叫做真正的不朽。

這位法國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在他二百歲生日的時候,還被人津津樂道,就因為他筆下那波斕壯闊、多姿多彩的畫面,對我們具有吸引力,就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中投人的勞動,不停燃燒生命的熱忱,對我們具有鼓舞力,而他在作品中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與時代契合的精神,對我們同樣經(jīng)歷過復雜、艱難、動蕩、險阻的大半個世紀的中國作家來說,或許更具有啟示意義。生于1799年,死于1850年的巴爾扎克,這半個世紀,是法蘭西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他短促的一生,幾乎經(jīng)歷了拿破侖帝國、路易十八封建王朝和老拿破侖侄兒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國。他的這部冠之以《人間喜劇》總標題的龐大史詩,全景式地反映了劇烈動蕩的社會變革時期,從巴黎到外省,從貴族到平民的法國生活。如果贊美《人間喜劇》寫出了一份形象化的法國19世紀的歷史,巴爾扎克是當之無愧的。

其實,20世紀,中國土地上的風云變幻,不見得比巴爾扎克時代的法蘭西遜色,中國作家的所經(jīng)所歷,不見得比巴爾扎克差到哪里去。但我們中國的《人間喜劇》式的大作品,卻還在孕的過程中,只有待之以來日了。這樣的期待,也許未必可取,作家不是史學家,文學作品也并不承擔記載史實的任務。但是,假如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他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稍稍扣緊一些;與大多數(shù)人的心境,稍稍融合一些;

與社會跳動著的脈搏,稍稍同律一些,如巴爾扎克那樣,用生命去燃燒手中的筆,去觸摸世界,去感知時代,給后人留下一份歷史的印跡,豈不是在紀念這位大師誕生二百周年的時候,值得我們閑來無事,不妨思考一下的事么?

巴爾扎克之所以永遠,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