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鳳 媽媽的“黃豆四重曲”
今日,在搞迎年徹底衛(wèi)生時,耳畔突然就回蕩起童年里,媽媽每年臘月掛在嘴邊的似吟似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兒時,之所以企盼媽媽的這一吟誦,是因為,一年到頭,媽媽從吟誦這段民間諺語起,便不會再輕易責(zé)罵孩子,并且,隨著年節(jié)的臨近,好吃、好穿的也會相繼而來。哥哥姐姐們都在盼殺豬宰雞,而我只對吟誦中的“二十五,磨豆腐”情有獨(dú)鐘。
現(xiàn)在,豆腐幾乎是餐桌上最廉價的菜品??稍谀莻€困難年代的農(nóng)村,豆腐還不是尋常人家所能吃到的呢。而我的媽媽,每年春節(jié)都能變戲法般親手制作出老豆腐。
童年時光里,生產(chǎn)隊還不許農(nóng)民有自留地,更不許農(nóng)民搞多種經(jīng)營。但那時,我家住在方圓一公里沒有人家的山坳里,媽媽每年都偷偷地在山坡上開出一塊地:春天撒上豆種,秋天便能收回一袋子黃豆。
媽媽把黃豆視若珍寶一樣藏在矮屋里一個帶蓋子的瓷缸中,等到臘月二十四晚上,才揭開瓷缸蓋子,揭開層層包裹,首次啟用黃豆。媽媽首先用秤稱出20斤黃豆,揀出豆莢碎和小石子等雜物后,把干凈無雜物的黃豆嘩啦啦倒入水桶,再往水桶里注滿山泉水。那一桶黃豆,潛伏在水桶里,經(jīng)過一個晚上卿卿我我的擁擠沉睡之后,在次日早晨,粒粒都變得豐盈圓潤起來。臘月二十五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媽媽便給吃飽喝足的小毛驢圍上眼罩,套到石磨上。小毛驢聽話地一圈又一圈拉磨前行,媽媽則極其耐心地把泡好的黃豆加上適量的山泉水,一勺一勺添加到磨眼里,間斷地、再準(zhǔn)確無誤地把流淌到磨盤上的黏稠豆?jié){,適時收攏到一個干凈的水桶里……
這樣的程序一直要重復(fù)持續(xù)到所泡的黃豆全部磨完,所需的時間要足足一個上午呢——第一次從書本上接觸到“磨光陰”一詞時,我的思維,立馬就跳躍到了當(dāng)年跟媽媽一起磨黃豆的現(xiàn)場。
媽媽把磨好的黏稠豆?jié){挑回家,加山泉水稀釋后,再將一張大大的白色網(wǎng)布的四角用繩子系在與家里大鍋對應(yīng)的房檁上,在空中懸起一個大網(wǎng)兜。這時,媽媽會指派最有力氣的四哥,用水瓢把稀釋好的豆?jié){盛到網(wǎng)兜里。于是乎,鍋之上,網(wǎng)兜之下,便會憑空流淌出一股乳漿般的小瀑布。
當(dāng)網(wǎng)兜里豆渣漸多時,媽媽適時盛出豆渣放到干凈的盆里留作他用。待所有的豆?jié){都過濾一遍后,便開始起火燒鍋。鍋里的豆?jié){表層開始起泡“眨眼睛”了,媽媽會把我們所有的小孩子都趕到遠(yuǎn)處觀望。媽說,即將沸騰的豆?jié){一旦掌握不好火候,就會溢鍋沸走,她要全神貫注盯著鍋里的豆?jié){,在豆?jié){沸騰的一剎那,滅掉鍋底下的火。
然后,是按比例點(diǎn)鹵水。待滿鍋的豆?jié){華麗變身為無數(shù)朵棉絮狀的豆花兒時,媽媽的臉龐也會隨之綻開花兒樣的笑容,隨即將一朵朵豆花兒盛到一個個鋪著紗布的專用模板盒里。每個模板盒子裝滿后,再用紗布把豆花兒“集合”扯出棱角來包好,一個模板壓一個模板,如此層層疊疊地在最上層恰到好處地嵌入一塊木板,木板之上壓一重物。待到豆腐模板下不再滴水時,一盒盒老豆腐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對自己制作的老豆腐的質(zhì)量要求幾近苛刻:每當(dāng)豆腐做好后,媽媽都會隨手取一塊豆腐來稱,如果秤鉤能勾起,則意味著來年將有好收成,媽媽的臉上便會笑靨如花。
當(dāng)晚,媽媽會先拿出一方豆腐敬天地,然后,切好兩盤豆腐讓家人蘸醬嘗鮮。接下來,將一部分豆腐切片,在大鍋里用小火烙成琥珀色的豆腐干;將一部分豆腐切成無數(shù)個一寸見方的豆腐塊,拿到雪地里制成凍豆腐;將剩下的豆腐泡在一個清水盆里保鮮。如此,正月里來客時,媽媽親手做的豆腐,至少可以烹飪出三個菜來款待客人。
那個年代,媽媽這大年里的山水老豆腐,是最令眾親友稱羨的啦。
前面提到的豆腐渣,現(xiàn)在的人幾乎都當(dāng)廢品扔掉了,媽媽卻是變廢為寶地充分利用了起來。
農(nóng)歷二十五,做豆腐的龐大工程完工后,媽媽不停歇地把豆腐渣放在大鍋里溫火煮熟,煮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用鍋鏟翻鍋,為的是保證豆渣煮熟又不粘鍋。翻鍋是個力氣活兒,媽媽三九天里脫了棉襖還能累得滿頭是汗。
豆渣炒好后,媽媽把豆渣與早已備置好的炒玉米粉按照比例攪拌在一起,然后,就輪到四個哥哥上陣比武啦。媽媽讓四個哥哥把攪拌好的混合物,用力揉搓成一個個“鉛球”,成形的過程要經(jīng)過摔、揉、拍、團(tuán)、滾等多道工序,為的就是讓“球體”夯實渾圓。如果做得不瓷實,球體就會內(nèi)里發(fā)霉。為了保質(zhì)保量,媽媽嚴(yán)格要求每個哥哥在各自的“作品”上簽名留存。以便來年拆封使用時評優(yōu)劣。于是,哥哥們便鉚足了勁兒等著評先創(chuàng)優(yōu),誰都不肯出次品。
“鉛球”做好后,媽媽會整齊碼放在一個裝有稻草的筐里,再覆蓋一層稻草后,把大筐懸掛在廚房的大鍋上方的房檁下,任憑大鍋一日三餐散發(fā)出的蒸氣熏。
大人孩子暫且把那一筐“鉛球”忘到腦后的日子里,媽媽還會兩次用到黃豆。
立春的前一周,媽媽會再次啟用黃豆。經(jīng)過一夜的山泉水浸泡后,媽媽把飽漲的黃豆集結(jié)到一個專用的木盆里——那個木盆媽媽是不允許我們?nèi)魏稳怂阶杂|碰的,每天必須由她一個人親自噴水、查看、打理。待到立春那天,一小盆黃豆便蓬勃出了一大盆春色盈盈的豆芽。那一天,我家的餐桌上,必定是烙春餅卷豆芽。在我的記憶深處,媽媽的春餅卷豆芽,是天底下最可口的美味,沒有之一。
二月二那天,媽媽會把裝黃豆的口袋打開,盛出一小盆,在鍋里炒至每個豆豆伸腰開節(jié)兒,然后出鍋,再裹點(diǎn)兒白糖,平均分給我們兄弟姐妹一人一份。媽媽說,吃了“金豆開花兒”,預(yù)示著新的一年好運(yùn)程,一家老小笑哈哈。兒時的我,無暇顧及未來和遠(yuǎn)方,只知道,那糖豆是眼前最解饞的零食了。于是,一家人吃的時候,自然是邊吃邊笑的啦。
待到萬物萌發(fā)的農(nóng)歷三月,媽媽會選個艷陽高照的日子,讓哥哥踩著梯子把那筐被遺忘了很久的“鉛球”搬下來。我和姐姐分工合作,姐姐先把每個“鉛球”體表的霉絨掃凈,再用小刀把“鉛球”藍(lán)黑的表皮削掉。脫掉了丑陋外衣的“鉛球”,由內(nèi)而外地漸顯美麗的珊瑚色。我負(fù)責(zé)用小斧頭把姐姐處理好的美麗“鉛球”劈成若干個乒乓球大的碎塊,這便是美若珊瑚的“醬引子”啦。這是我童年里最愛的家務(wù)之一,總覺得自己是在參與一項特別神奇的大事兒:年前,那么一堆丑陋的“粑粑”狀的污糟物,經(jīng)過幾個月的冬眠之后,咋就能變成如此鮮艷美麗的酵母呢!
做豆瓣醬之前,要提前兩天泡黃豆,那一天,媽媽會把缸里所有的黃豆全部泡上。待豆子漲發(fā)好后,便放到大鍋里加水燜煮。每粒黃豆都熟爛軟糯了,媽媽卻并不急于起鍋,而是讓已經(jīng)熟爛的黃豆在大鍋里蓋著鍋蓋繼續(xù)捂著。熟豆子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酣睡之后,原本淺黃色的豆粒,不知啥時候竟悄然穿上了錦袍。
早晨起來,媽媽便把冷涼后“穿了錦袍的黃豆”,用水桶和那些被我剁碎的醬引子一起,挑到山腳下的大石碾子那里,讓小毛驢拉著石碾把黃豆和醬引子分別碾碎;回家后,加細(xì)鹽一起攪拌均勻,一起釀到大大的專用瓷缸里,再撒上厚厚的一層粗鹽;最后,媽媽會沿著缸沿兒,糊上一層牛皮紙,以避免蒼蠅造訪。之后的日子里,便不管不顧了,任由時光流逝到六月六,便能自然發(fā)酵成一缸梨香味十足的大醬了——直到那時,媽媽才會首次開缸起醬。
每個月初,媽媽會親手用勺子定量盛一小壇子醬出來,放到櫥柜里以方便平日里食用,緊接著再把大醬缸用牛皮紙封好。那醬缸被爸爸譽(yù)為“我家最為神圣的精神高地”,除了媽媽,別人不得私自開啟。
于是,一家人的貧困日子,因了媽媽的這缸豆瓣醬,而平添了幸福的滋味。那些年,我家餐桌上的大蔥蘸醬、蘸醬菜、醬燜魚、醬燜茄子、炸醬面,等等,都是用媽媽釀造的豆瓣醬來當(dāng)作料的。
“我愛黃豆,因為,黃豆的黃,是媽媽的黃;我愛媽媽,因為媽媽的黃,是黃豆的黃?!边@是我小學(xué)時寫的一篇作文中的語句。當(dāng)時,老師用紅筆給這段話標(biāo)注了醒目的線,并注明:太繞,太啰嗦??墒?,時至今日,我依然習(xí)慣性地把黃豆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與媽媽那雙萬能的手聯(lián)系在一起,幾近膜拜地尊崇著。
很多年后,我曾經(jīng)問過媽媽:您是咋練就了那套對黃豆再加工的本領(lǐng)的?媽媽若有所思地說:“那算啥本領(lǐng)???就是被苦日子磨就的唄!”
這一個“磨”字啊……
黃豆,在別人家,或許只是一款可有可無的雜糧,而在媽媽巧加工后,卻成了困難歲月里,我家必不可少的幸福添加劑。
年關(guān)臨近,深切懷念把黃豆視為至寶的媽媽!媽媽姓黃,是黃豆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