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段

徒然草 作者:吉田兼好


 段

竟日無聊1,對硯枯坐,心鏡之中,瑣事紛現(xiàn),漫然書之,有不甚可理喻者,亦可怪也

一段

人之生于此世也,所求殊多。天皇之位,固已極尊,天潢貴胄,迥非凡種,亦高不可攀。攝政關白2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可妄求,自不待言。至于一般貴人,身居宿衛(wèi),受舍人3之號,未可小視。其子孫之零落者,猶有流風余韻。等而下之,則有因各自之身分,逢時得意而傲然自視不凡者,甚無謂也

世間若法師4之不足羨者,鮮矣哉!清少納言曰:人“猶如木屑”5,誠哉斯言。法師說法,一世,其勢炙手可熱,究有何可???增賀上人6似有云,汲汲求名,有違佛陀教義。然而一心舍世皈教者,則甚有可羨望之處也。

容貌秀美,人所欲也。茍有所言,人皆樂聞,又非喋喋利口之輩,亦使人終日對之而無倦容。至若風采堂堂而才德不足以副之,則實令人嘆惜也

品德容貌受之于天,姑置之勿論可也。至于心術,可望日進于賢,了無止境。容貌氣質之佳者,如胸無點墨而日與無品無貌之流為伍,甚至為此輩所制服,此則甚非本意所及者也。

余之所望于男子者,修身齊家之實學,善詩賦文章,通和歌管弦7之道,并精于典章制度,能為人表率,斯為至上。工書而能信筆揮灑,善歌而必中節(jié)拍,對酒苦辭不得,亦能略飲以為酬應,此于男子,皆為佳事。

二段

不記古圣代之政事,不知民間疾苦與邦國憂患,唯豪奢是尚,而惡居處之湫隘者,何不思之甚也!

九條殿8之遺誡中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車馬,隨有用之,勿求美麗。”9順德院10曾記禁中11諸事云:“天皇服制,以粗制者為佳?!?span >12

三段

長于萬事而不解風情之男子,猶玉卮無當13,甚不足取也。彷徨失所,霜露沾衣,既懼雙親之告誡,又畏世人之非難,惴惴不安,左右為難,乃至雖常獨寢而夜不安枕,殊為有趣也。然非沉湎女色,更使女方知不可輕侮,庶為得體。

四段

心中不忘來世14,平居不遠佛道15,此實深獲我心也。

五段

身遭不幸而憂思甚深者,率爾落發(fā)皈佛,此實不足取。何如緊閉雙扉,若存若亡,于一無所待之中靜度流光,此則余之所望者也。顯基中納言16云,以無罪之身而思一望配所17之月,余深有同感焉!

六段

自身尊顯者亦以無子嗣為佳,況碌碌之輩哉!若前中書王18、九條之太政大臣19、花園之左大臣20皆愿及身絕嗣。染殿之大臣21亦云:“無子孫乃大佳事。有子孫而不肖則可悲已!”語見世繼翁之故事22。昔圣德太子23修造御墓時亦云:“此處應斷,彼處應切,欲令絕子孫之后?!?span >24

七段

若無常野25露水不消,鳥部山26云煙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則萬物之情趣安在?世間萬物無常27,唯此方為妙事耳

觀夫受命于天之生物,其生命未有長于人者。若蜉蝣之朝生而夕死者有之28,若夏蟬之不知春秋者有之29。以舒緩之心度日,則一年亦覺悠悠無盡;以貪著之心度日,縱千年之久,更何異一夜之夢!于不得常住之世,而待老丑之必至,果何為哉!壽則多辱30。至遲四十以前合當瞑目,此誠佳事也

過此則了無自慚形穢之心,唯思于人前拋頭露面,且于夕陽之日,貪愛子孫31,更望能及身見彼等之榮達,一味執(zhí)著于世俗名利,而于萬類情趣一無所知,思之實可悲可厭也

八段

能迷惑世人之心者無如色欲32。愚哉人心!夫人雖知香非常有,只暫時薰附于衣裳之上者,然此難以名狀之香必使心中忐忑不已。昔久米之仙人見浣女足脛潔白而失其神通力33。蓋手足之肌膚豐艷如凝脂,此乃肉身本來色相,其為惑宜也34

九段

婦人美發(fā),至引人矚目35。至于其人品氣質云云,縱非對面,聆其數(shù)語亦能知之。凡諸婦人,茍有所為,常使男子心蕩神移,然婦人恒亦寢不安枕,乃至不惜以身自薦,甘為不堪之事,此皆心懷色欲故也

夫愛著之道36,實根深而源遠。六塵37之樂欲38雖多,皆可離棄。就中唯愛著之惑難斷,老幼智愚莫不皆然。

是故以婦人之發(fā)為綱,則大象能系39,以婦女之屐削而為笛,擫之則秋鹿畢至40。自惟應戒慎恐懼者,即此惑也。

第一○段

住居總以安適為宜,雖如逆旅,但仍有其情趣也

高人靜息之所,月光流入,別有一番沁人心脾之力。非若當代流風,唯尚俗惡,甚無可取。唯古木成行,草不修,頗饒野趣焉?;h垣之類亦當景色動人。至若常用之物,均應古意盎然,毫無造作之氣,始足以發(fā)人雅興。

若夫唐土與日本之器物紛然雜陳,皆百工盡心磨造之物,備極精巧;乃至前草木,亦無不撓其本性,橫加摧殘,望之令人不快,甚為可厭!如此等地,豈堪常??!況余每一睹此,自忖焉知此不于瞬間與煙火同歸于盡耶?!

概言之,見住居之情狀,即可知主人之人品氣質也

后德大寺之大臣41于寢殿42張繩以防鳶。西行43見而問曰:“鳶來何礙?此公心胸竟若是乎!”聞此后遂不復至。綾小路之宮所居之小坂殿44之棟亦曾張繩。余因憶及西行之事。殿中人曰:“烏集池上45啄蛙以為食,親王見而憫之!”此則又為大佳事,德大寺之所為或有故亦未可知也。

第一一段

神無月之際46過名栗棲野47之地訪某山村。循多苔之小徑行甚久,山村深處始寂然一庵在焉。落葉之下筧48中流水,泠然可聽,此外則闃無他音。菊花紅葉等散落凈水板49上,乃知此地仍有人居住也。

因思如此陋居竟亦能居住,不禁感從中來。又見前方園有巨柑一株,結實累累,唯樹之四周繞以籬柵,戒備森嚴,略覺掃興耳50。然如無此樹,或庶幾焉。

第一二段

志同道合之友從容交談,無論所談為有趣之事抑或世間瑣事,皆得相與披肝瀝膽,誠樂事也!

唯此等人至不易得,若于對談者之意見了無異議,則與一人獨坐何異?!

吾人交談時,有完全傾倒于對方意見之友,亦有意見略相左,口稱“余之設想則不如是”而加以爭論,并謂“唯其如是,故余之意見如是”云云者。余意此可慰無聊之心情。有于世情略有不滿而與余之所思相徑者,亦可稍慰寂寥,然終究兩心懸隔,意有未足,與面對知友不同也。

第一三段

一燈之下獨坐翻書,如與古人為友,樂何如之!書籍云云,《文選》51諸卷皆富于情趣之作,此外如《白氏文集》52、老子之53、南華諸篇54并皆佳妙。我國上世博士55等之著述亦多高妙者56。

第一四段

和歌者終不失為富于情趣之物也。山野賤事一經(jīng)吟詠亦別有味。乃至可憎之豬一經(jīng)詠為“臥豬之床”57即有雅馴之感

近世和歌,讀來雖亦有略能發(fā)人感興處,然終覺不若古歌之多言外情趣也

貫之58“把絲搓到一起就不細了”59之歌,傳為《古今集》中之歌屑60,然今世吟詠家能臻此者復有幾人!當時之歌,無論體式與詞句類此者實甚多也,然何以只限此歌,謂之歌屑,實不可解。《源氏物語》亦有“ものとはなしに”之語61?!缎鹿沤瘛分小斑B留在山峰上的松樹都顯得寂寞了”62一歌亦稱歌屑,則確有瑣碎之感。但此歌于集體評判63時卻定為佳作,后更蒙褒獎之典,事具載家長之日記64。

和歌之道雖云與古無異,然今人相互吟詠之相同歌詞、歌枕65卻與古人所詠者迥異。古人之作平易自然,格調清新,感人亦深

《梁塵秘抄》66中郢曲67之歌詞,亦多饒情趣之作。昔人縱隨口吟詠之詞句,聆之亦均覺有味

第一五段

時出小游,無論何地,均足以一新耳目。乃于彼處,漫步四眺,于田舍山村等,必能多見新穎之事。若有上京便人,則可托送書信,告以“此事彼事便中務祈辦妥”云云,實有趣也。

于此等地,萬事皆足以惹人情趣,乃至隨手用具,其佳者望之亦更覺生色。才藝之士與風度翩翩者,莫不較尋常更加興味盎然。

或只身潛入寺社等處參拜,亦有趣也。

第一六段

神樂68者,高雅而又富于情趣之物也。概言之,器樂以笛與篳篥69為佳,而常欲欣賞者則琵琶與和琴70是也。

第一七段

山寺幽居,一心向佛,豈但無煩悶之思,且心中諸濁71亦得澄清也。

第一八段

人茍能持身簡素,去驕奢,拒財貨,不貪浮生利欲,是誠大佳事。自古以來,賢人而富有者蓋鮮72。

唐土有許由73者,一無身外之物,人見彼以手捧水而飲,乃遺以一瓢。時或系之樹上,則風吹之作聲,尚以為煩,遂棄而不用,仍以手捧水飲之。其心中何其清也!

又有孫晨74者,冬月無被,唯藁一束,暮臥朝收。唐土之人以為高士,載之書傳以傳世。然此等人若生于我國,必湮滅無聞乃已。

第一九段

萬物因季節(jié)之嬗變而靡不具有各自之情趣焉。

人皆曰事物之情趣以秋為勝75,是言甚確。然而能使心潮浮動者卻無過于春之景色。鳥語等亦特有春意。煦煦陽光之下,墻根幼草萌動,春意漸深矣。天際霞光映照,花亦含苞待放,然一逢風雨連綿之日,花即匆匆散落。此后迄綠葉叢生,則為觸物而心生煩惱之時?;ㄩ俟桃延袘雅f之名76,而梅香亦足以發(fā)思古之趣,動人戀情也。更有棣棠77之艷麗,藤之柔弱無依,此等令人難忘之物實多。

灌佛日78與祭日79時,幼葉之嫩枝欣欣向榮,予人清涼之感?;蛑^世間情趣與人之戀心此時益濃,誠非虛語。五月,插菖蒲以驅邪80,移稻之早苗,水雞81作鳴如叩門聲,均足以令人心動。

六月,貧家之夕顏82之花開作白色并燃起驅蚊之火,亦有味。六月末之大祓83亦有意趣也。

七夕之祭84實為優(yōu)雅。夜?jié)u轉寒,鳴雁飛來,斯時也荻之下葉轉黃,早稻田之收割與曬干等事一 一畢來,唯秋為多也。晚秋勁風之朝殊有趣。此等情景于《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書中早已言及,然相同之事亦非不可重述者。涌上心頭之事閉口不言即感腹中悶脹,故信筆書之。然此本應隨手散棄之物,不足持以示人也。

冬枯之景色85幾不劣于秋色。朝來紅葉散落于水邊草上,霜色甚白,此時園中流水之上,寒煙蕩漾,殊多意趣。年終將屆,人皆忙于備置,令人深有所感。

二十日既過,月不當令,故無可觀賞者,然寒空澄凈,使人有寂寞之感。

佛名會86、祭陵使87諸行事,并皆有意趣且使人生崇敬之念。是時也,朝政繁忙,又須兼?zhèn)湫麓褐T事,實非易易。追儺之儀式88隨之元日早朝之四方拜89并皆至為有趣也。

除夜極暗之中,眾人于午夜前持松枝火把到處叩門狂呼,急行如足不履地,果何事耶?然翌日破曉后即闃然無聲,唯舊年余味尚縈懷于心,思之憮然!除夜原為祭奠亡靈之時,然都中此際已無此風俗,唯關東尚有行之者,是亦為惹人情趣之行事。元日晴空,景色初無異于昨日,然感覺迥乎不同,是為可怪也。都中通衢一望,門松90迤邐,生意盎然,心甚悅之,誠有味也

第二○段

某舍世者91云:“余于此世已無羈絆可言,唯于節(jié)序之推移未能忘情耳!”余深韙其言

第二一段

萬事無不因賞月而更能增其感興。人有云:“未有若月之富于情趣者也!”或駁之,曰:“情趣盎然者,其唯露乎!”此等爭辯甚為有味。然因境會之不同,萬物莫不有其本來之情趣也。

月、花,固無論已。雖風,亦自有動人心弦之處。若夫巖邊激蕩之清流,更無時不發(fā)人清興。余記有詩句云:“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span >92意境深遠之作也。嵇康亦云:“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span >93蓋徜徉于水清草茂,人跡罕至之處,賞心樂事孰有過于此者!

第二二段

萬物唯上世為可慕,當代者則卑不足道也。觀夫當時木工制作之精美,即可領會古代之風趣

至于書翰文章,雖故紙殘篇并皆可觀??陬^用詞至今亦漸覺無味。古語“車もたげよ94火かかげよ95,于今則為“もてあげよ96かきあげよ97。主殿寮之“人數(shù)たて98說法甚佳,今則曰:“たちあかししろくせよ99。最勝講100時天皇聽講之所為“御講之廬”,而今則略為“講廬”,故耆宿皆以為憾

第二三段

當茲衰頹末世,唯九重101之中,肅穆森嚴,無世俗流習,誠盛事也。

露臺102、朝餉103、某殿、某門等等聆之甚雅。卑賤之所常用之名,諸如小蔀104、小板敷105、高遣戶106等等,茍用之于宮中,聆之反更有味也。

陣に夜のまうけせよ107一語甚雅。于天子之寢殿則曰“かいともしとうよ108,此語亦佳。上卿于“陣”處理事物之情狀固無論已,諸司下寮執(zhí)行公務駕輕就熟作自得狀,亦有趣也。彼輩于如此寒夜,終夜隨處而眠,實為有趣。德大寺之太政大臣109曰:“內侍所之鈴音110,備極優(yōu)雅可聽也?!?/p>

第二四段

齋宮111駕臨野宮112時之風度,至為優(yōu)雅有趣。因諱言“經(jīng)”“佛”諸詞而稱為“中子”113“染紙”114亦有趣也。

凡諸神社115并皆為令人難忘之優(yōu)雅之所。古色蒼然之森林景色迥非尋常,又有玉垣116環(huán)繞,而木棉垂于神木之上117如此等等,實屬壯觀

神社之殊勝者:伊勢118、賀茂119、春日120、平野121、住吉122、三輪123、貴船124、吉田125、大原野126、松之尾127、梅之宮128是也

第二五段

飛鳥川129之深淵與淺灘變易不定,世之無常亦若是也。時移事易,樂盡悲來;華館春風化作荒郊野外,或屋廬依舊,而主人已非疇昔。桃李無言,孰可與語曩昔者?況遠古高貴之遺跡,又實若浮云朝露耶!

京極殿130、法成寺131諸所,一見即深感其志徒存而其事已非!諸所為御堂殿132精心構筑,為此貢獻之莊園甚多。當時彼意唯我一族,貴為天子攝政,又為世之重鎮(zhèn),則此殿必當垂之永久,詎料后世竟荒廢若此哉!大門、金堂133雖近世猶存,然正和134之際,南門被焚。后金堂傾圮,亦未能再建。唯無量壽院135尚有昔日之盛。丈六之佛九尊并列。行成大納言136所書之額,兼行137所書之扉迄今仍燦然具在。法華堂138等今似尚在,何時廢毀亦尚難預卜也。尚有殘址,其遺存非若是之多,唯基石尚在,亦無人確知當年此處為何地矣!由是觀之,過慮身后諸事,甚不智也。

第二六段

有不待風吹而自行散落者,人心之花是也。憶昔伊人之深情摯語,一 一了無遺忘,而其人則成路人矣!其悲蓋過于死別焉!

故有見染絲而悲者,有見逵路而泣者139。堀川院百首140之歌中有云

舊地情深我又來

伊人不見此心哀

墻邊芳草叢生處,

唯見堇花數(shù)朵開。

則如此寂寞景色,誠或有之。

第二七段

舉行讓位儀式141之際,須將劍、璽、內侍所142移交于新皇143,此事思之深感無限凄涼。新院144退位之春,有歌云

主殿寮諸役

皆赴天皇家;

此處無人掃

滿園盡落花!145

今世146則雜務紛擾,無人赴上皇之所,遂頗有寂寞之感!于斯之際,正人心顯露之時也147!

第二八段

若諒闇之年148之足以動情者恐未之有也。倚廬之所149等處,木板低筑,以葦為簾,帽額150以粗布為之,隨手用具多取簡陋者,乃至朝中奉仕諸人之裝束、大刀、平緒151均異于平時,望之森然可畏。

第二九段

試靜思之,萬事中唯往昔之戀情最為難忘。人定152之后,欲遣長夜,乃清理什物,而于欲棄去之故紙中見亡者手跡與乘興所作之畫,而此心遂縈懷于當日情景之中。至于在世者之書信,以其年久,亦不禁憶及系何時、何年之事而感慨系之矣!昔日常用之器具153,本無心護持而長久無損者,亦令人黯然神傷!

第三○段

世間悲痛之時蓋無有過于人歿之后者。歿后中陰154期間,親故群集山村野寺為營法事155,甚為雜沓擁擠,心情亦惶惶不安。時日匆匆,轉瞬即逝。乃至最后一日,興既索然,復無可互語,遂徑自整理什物,各自散去矣。然而返回故家后,引人悲痛之事當更多也。

人或有言:“凡此等事,為后死者計,應諱言之,可不慎諸!”于斯世也而有斯言,果何事哉?人心思之不能無憾也!

縱歲月流逝,仍未能稍釋于懷,然語云,去者日已疏156,其悲痛之情自當不若初歿之時,乃至語及往事竟而若無其事而談笑風生也。

遺體葬于荒遠之山中,唯祭日始來祭掃,然不久墓上卒都婆157即生青苔,墓地亦為落葉覆蓋,來訪者唯夕風夜月而已。

懷念者在世時尚且如此,矧斯人不久亦當物化,則僅借傳聞而有所知之子子孫孫更有何感情可言?此后即不復有人憑吊此地,乃至何人之墓亦無人知,年年唯有情者動情而一望墓上之春草而已158!終而臨風嗚咽之松亦不待千年而摧折為薪,古墓則犁為田地159,并其形跡亦不可求索矣,悲夫!

第三一段

飛雪之朝,甚有意趣。時有事欲傳語某人,唯致彼之手書中一語未及飛雪之事。彼復書云:“此雪何如,一語未及,則如此俗物所談之事尚可聽耶!君之情趣實為可憫!”此語甚為有味。

此公今已作古。事雖微不足道,然未易忘懷也

第三二段

九月二十日頃,余應某人之約,與作徹夜賞月之游。途中此人忽有所思,乃請傳達而過訪友人之居160,而余則鵠立于荒蕪院之中,見到處繁露重重,薰香之味自然流露,幽居景色,殊富情趣。

移時此人出門,而余猶在欣賞當時之優(yōu)美景色。自遮陰處一望,乃見主人送客后稍開旁門161望月。若送客后立即鎖門入內,則意趣索然矣。然主人當亦不知送客后尚有人望見此等情狀,而如此等事蓋出于平時之素養(yǎng)也。聞主人不久即下世矣。

第三三段

今之大內162重新營造時,經(jīng)精于掌故諸人檢索,了無疵可求。既而遷幸163之日已近,玄輝門院164觀后,曰:“閑院殿165櫛形之穴為圓形16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