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三天前,掌管天文的太史就向天子稟告:某日立春。天子于是沐浴齋戒,恭敬地等候春天的到來。
最先感到春的氣息的,是蟄伏在泥土里的小蟲。然而它們并未醒來,只是懶懶地伸伸手腳,依然瞌睡著。蘇醒過來的,是枯黃了一冬的草木。草葉雖沒有轉(zhuǎn)青,草根已變得溫潤鮮嫩。枯直的樹枝也已變得柔軟而有彈性,如果折下一根細(xì)條,你便看得到它內(nèi)芯的綠了。孩童們已經(jīng)不去結(jié)冰的河上玩鬧,因為東風(fēng)過后,冰凍開始消融,而另一種熱鬧已攪得他們小小的心靈蠢動不安。
他們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東郊的廟里,他掌管著春的氣息以及一整年的收成,他甚至還會給有福的人增加多年的壽命。他的小小的廟宇在樹林的深處,人跡罕至,在冬日將盡的時節(jié),滿山的樹木像還沒來得及點(diǎn)染的枯筆水墨畫,顯得頗為荒涼。然而整個春天將由此發(fā)動。
立春的前一天,寂靜的郊外突然變得騷動起來。遠(yuǎn)處的村邊小道上,一條長長的充滿威儀的隊伍逶迤而來。從那非同尋常的鼓樂聲就可以聽出,是天子前來迎春了。滿天的青旗,掩映著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浩浩蕩蕩。
叩拜句芒的禮儀莊嚴(yán)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舉起酒爵,然后徐徐潑灑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著又是跪拜。禮罷,人們給芒神讓出道路,樂工們高奏鼓樂,句芒在人們的簇?fù)硐孪蚨汲沁M(jìn)發(fā)。穩(wěn)穩(wěn)站立在壯漢們肩頭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鳥身,方臉,神色端莊,目視遠(yuǎn)方,仿佛隨時都會展翅高飛。頭頂上,青色的春幡迎風(fēng)而舞。在他旁邊站著的,是一頭雄壯有力卻又憨態(tài)可掬的泥牛。
句芒進(jìn)城的路上,歡迎的人群擠滿了道路的兩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著,歡呼雀躍,邊走邊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隨之奔走相告:春天來了。
句芒從眼前過去,許多手持紅蠟等候的人,便相互招呼著,交換手中的紅蠟,交換彼此的財運(yùn)和祝福。
第二天便是立春了。還在半夜的時候,便有走街串巷的小販高喊著:“賽過脆梨!”他們在叫賣蘿卜。蘿卜是立春日人們必要吃的。叫“咬春”。
天大亮了,大人小孩,嘴里咬著蘿卜,慢慢聚到了城門口。土牛還是那樣,昂著頭一動不動地站著哩。媽媽們抱著孩子在牛的周圍轉(zhuǎn)著圈,嘴里說,不生病,不生病。孩子們總要伸手去摸那好玩的土牛,可是在莊嚴(yán)的儀式進(jìn)行之前,土牛是不能隨便碰摸的。
主持“打春”儀式的,是每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他穿戴整齊,帶著下屬官員,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三下。柳條長二十四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后,他把柳條交給下屬和民眾,讓他們一路傳下去,輪流鞭打。噼啪的鞭響,是春耕開始的信號。在這鞭打聲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開來,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圍觀的人群一擁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搶奪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讓土地豐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會使得今年養(yǎng)蠶興旺。而牛眼的泥,據(jù)說放在藥里調(diào)和了能醫(yī)治眼病。即便隨手撈到的一把泥土,撒在牛欄里,也能讓自家的牛膘肥體壯。
年輕男子們哄搶著,頭上簪滿了春花的姑娘站在一旁掩嘴微笑,絹線編織的燕子、蝴蝶和春蛾在她們的頭上隨風(fēng)顫動,翼然欲飛。
沒有搶到土牛碎塊的,并不氣餒。街邊的小商小販們已經(jīng)擺開了一排排的小泥牛。小牛站在彩紙和柳條裝點(diǎn)的欄座上,四周還點(diǎn)綴了許多泥捏的百戲雜耍人物,不買一個,孩子們是絕不肯移動半步的。
事實(shí)上,媽媽們已經(jīng)把好些美麗而好玩的東西裝扮在孩子的身上了。在他們的帽子上就縫著一個用花布裹上棉花做成的春雞。春雞的嘴里叼著豆子,孩子幾歲,便叼幾粒。在他們的腰間,還佩戴著絹制的春娃,寄托著媽媽對他成長的祝福。
回家了。大門上早已貼上了“宜春”二字,所有朝南的窗戶上,也都貼上精致美麗的春花。父親讓孩子把搶到的泥牛的土去抹在自家耕牛的長角上,媽媽提醒父親今天不要去河邊挑水。
吃蘿卜與不挑水,都是為了不犯春困。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懶。
每年陽歷二月十九日前后,
太陽到達(dá)黃經(jīng)330度,為雨水。
立春后,東風(fēng)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花信風(fēng)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