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文明的創(chuàng)立

北大通識課 作者:經典課程編委會 編


世界歷史

歷史者,記載以往社會之現(xiàn)象,以垂示將來。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jù)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yè)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

——蔡元培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

古文明的創(chuàng)立

當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光輝業(yè)績的時候,生活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民,在西亞、南亞、北非和歐洲,也在由低向高的文明進化征途上各展鴻圖。

——何芳川 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留系任教

美尼斯統(tǒng)一埃及

公元前3500年,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發(fā)展起來。但當時埃及還沒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全境有幾十個部落,由于信仰不同,經常爭戰(zhàn)不休。古埃及人稱這些部落為“塞普”,希臘人稱之為“諾姆”(中國翻譯成“州”),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都城、政權、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在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中,狹長的尼羅河流域被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個獨立王國。北部為下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紅色王冠,以蛇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南部為上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白色王冠,以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

多少世紀以來,上、下兩個埃及王國一直是分裂的,戰(zhàn)爭不斷。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鞏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繼而親自率大軍北上,征討下埃及。兩軍在尼羅河三角洲展開激戰(zhàn),最終經過三天三夜的廝殺,美尼斯領導的上埃及取得勝利。

為鞏固對下埃及的統(tǒng)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處,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這座城后來被希臘人稱為孟斐斯,遺址就在現(xiàn)在的開羅附近。美尼斯還修了一條長堤壩以防止城市在羅河泛濫時被淹沒。

埃及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使得埃及人民更少受到戰(zhàn)爭的摧殘,加強了整個埃及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也使埃及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和穩(wěn)定的國家體制。歷史證明,埃及文明在統(tǒng)一后發(fā)展迅速,并超過了紛爭不斷的兩河流域文明。美尼斯是古埃及的第一位國王,他統(tǒng)治的王國被稱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興起的標志。古埃及的三十一個王朝由此開始,就像尼羅河一樣漫長。

法老與金字塔

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也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法老僅指王宮,并不涉及國王本身。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用于國王自身,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前730年)以后,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F(xiàn)在我們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

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tǒng)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拉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法老站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絕對的權威。古埃及人對法老的崇拜近乎瘋狂,僅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員們以親吻法老的腳而感到自豪。

古埃及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國家的象征。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被譽為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埃及共發(fā)現(xiàn)金字塔九十六座,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斐斯一帶的金字塔最為集中,最大的是開羅郊區(qū)吉薩的三座金字塔。

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風化,頂端剝落10米,現(xiàn)高136.5米;底座每邊長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積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每塊石頭平均重2.5噸,有的重達幾十噸;有學者估計,如果用火車裝運金字塔的石料,大約要用60萬節(jié)車皮;如果把這些石頭鑿碎,鋪成一條一尺寬的道路,大約可以繞地球一周。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現(xiàn)高為133.5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壯觀,塔前建有廟宇等附屬建筑和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獅身人面像的面部參照哈佛拉,身體為獅子,高22米,長57米,雕像的一個耳朵就有2米高。整個雕像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巖石雕成。由于石質疏松,且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歲月,整個雕像風化嚴重。另外面部嚴重破損,有人說是馬姆魯克把它當做靶子練習射擊所致,也有人說是18世紀拿破侖入侵埃及時炮擊留下的痕跡。

第三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當時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時期,門卡烏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66米。

三座金字塔石塊,可在法國國境四周建造一道高3米、厚30厘米的圍墻。金字塔的斜度都是52度,每一石塊密密相連,休想找到縫隙,連刀尖也都插不進,不得不佩服古埃及的度量及工程等一些技術水平不高。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guī)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里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開鑿秘密陵墓了。

圖坦卡蒙的咒語

圖坦卡蒙,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圖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是在今天最為聞名的埃及法老。

圖坦卡蒙是被神秘色彩籠罩的埃及法老,九歲君臨天下,去世時僅為十九歲左右。數(shù)千年后其古墓曝光于世,大批奇珍異寶震驚世人。

圖坦卡蒙的陵墓并沒有藏在高高的金字塔中,而是建在地下,因此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直到1922年11月5日,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終于找到了圖坦卡蒙陵墓的入口。這個陵墓竟然開鑿于斷崖底下,位于另一個著名法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下面。在卡特的合作者卡納馮趕到后,他們一連打開了兩道門,無數(shù)的奇珍異寶讓所有在場的人幾乎窒息。

第二年2月17日,第三道門被發(fā)現(xiàn)了,在這里,他們打開了圖坦卡蒙無比豪華的棺槨。也是在這里,卡特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用黏土做成的匾額。幾天后這個匾額上的文字被翻譯出來了:“誰擾亂了這位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在他頭上降臨?!睆拇?,圖坦卡蒙的詛咒似乎從遠古的陰影中擴散開來。數(shù)十年來,凡是膽敢進入法老墓穴的,幾乎一一應了咒語,不是當場斃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癥而痛苦地死去。

圖坦卡蒙咒語的第一位犧牲者是卡納馮。死因是其面頰上的一個腫塊。幾個月前,當卡納馮進入圖坦卡蒙陵墓入口時,他的左側面頰突然被什么東西蜇了一下,傷口頓時腫脹且疼痛難忍。幾天后,卡納馮住進了開羅的一家醫(yī)院。1923年4月15日凌晨,值班護士突然聽見卡納馮大聲叫喊道:“我完了!我完了!我已經聽見召喚了……”沒等護士趕到他身邊,突然停電了,到處變得漆黑一團。5分鐘過后,當電燈重放光明時,人們奔到卡納馮的床前,只見他極為驚恐地瞪大眼睛,半張著嘴,已經斷氣了。奇怪的是,后來用X光檢查圖坦卡蒙的木乃伊時,人們發(fā)現(xiàn)在他左臉頰上也有一個傷痕,其形狀、大小和部位都與卡納馮左臉頰上的腫塊一模一樣。

卡納馮之死不過是一連串死亡事件的開始。不久,在開羅那家醫(yī)院護理過卡納馮的護士也突然死去了,死因不明。曾給圖坦卡蒙做X光透視的亞齊伯爾特·理德教授拍了幾張照片后,突然發(fā)起高燒,返回倫敦不久就一命嗚呼。此后,卡納馮的助手以及參加過挖掘和調查的學者、專家紛紛神秘死亡。此外,由卡特陪同參觀過圖坦卡蒙墓室的一個美國人參觀完畢次日便發(fā)高燒死亡。一個南非富豪參觀完陵墓的挖掘現(xiàn)場后,在歸途中從游艇跌進風平浪靜的尼羅河中淹死了。最怪異的是,1929年卡納馮的遺孀也死了。據(jù)報道她也是被蟲子叮蜇而死的,叮蜇的部位也在左側面頰。僅六年的時間里,就有二十多人莫名其妙地死去。人們把這一系列的慘案稱為“圖坦卡蒙的詛咒”。

目前對“法老咒語”的所謂顯靈,科學家們眾說紛紜。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人只是在陵墓中感染細菌得病去世的;有些科學家提出“毒物說”,認為是烈性毒藥害死了這些人;還有科學家認為陵墓本身或是陵墓附近有放射性物質存在,比如說鈾礦,或是法老陪葬的物品中有放射性的物品或一種未知的能量,導致人死于非命。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續(xù)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公元前1458年以前,圖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謝普蘇特掌握著埃及的實權。哈特謝普蘇特死后,圖特摩斯三世獨自統(tǒng)治了一段時間,后來立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為共同執(zhí)政者。

從公元前1458年起,圖特摩斯三世進行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其結果是恢復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tǒng)治。他在麥吉杜、卡迭石、卡爾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以圍攻麥吉杜的戰(zhàn)役最為有名)。約前1445年,圖特摩斯三世打敗了米坦尼國王,奪占米坦尼王國位于幼發(fā)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經過長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至尼羅河第四瀑布。他還使利比亞、亞述、巴比倫、赫梯及克里特島的統(tǒng)治者們都向他納貢。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心于享受富貴尊榮。他讓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后,他的三個繼任者繼續(xù)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于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蛟S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侖”。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古埃及太陽歷

古埃及太陽歷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古埃及人根據(jù)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歷法。他們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大約在6月15日,潮頭在孟斐斯)定為一年之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陽恰恰同時相遇在地平線上。智慧的埃及人還根據(jù)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和作物生長的規(guī)律,將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割3個季節(jié),每一季節(jié)為4個月,共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5天稱“閏日”,作為節(jié)日,如此全年共365天。

古埃及這種比較精確的天文歷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梢哉f,在遠古時代,誰先掌握了準確的年歷,誰就擁有了領先的農業(yè),也就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為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當然,從現(xiàn)在來看,這種歷法不是特別精確,因為它比現(xiàn)行的陽歷要少6個小時,每隔4年就誤差一天,每隔120多年將有1個月的出入。

但重要之處在于,古埃及太陽歷的制定對后世其他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帥愷撒在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對羅馬的歷法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形成了著名的“儒略歷”。后來,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組織科學工作者繼續(xù)努力,按哥白尼日心學說重新修訂,形成了“格里歷”。

由于格里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于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據(jù)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歷的,解放之后把它稱之為“公歷”。

蘇美爾城邦的興衰

在西亞地區(qū),有兩條大河,一條叫底格里斯河,一條叫幼發(fā)拉底河。這兩條河都發(fā)源于亞美尼亞高原,兩河在下游交匯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灣。

兩河流域間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fā)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chuàng)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qū)的蘇美爾人。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建立了眾多城邦,進入了全盛時期。

從考古發(fā)現(xiàn)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溫馬等。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zhàn)。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于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

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tǒng)一的趨勢。后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tǒng)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并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這期間的拉格什稱為拉格什第一王朝。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消滅拉格什的王朝,占領烏魯克,并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但是后來閃族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打敗了盧加爾扎克西,俘虜了他,而蘇美爾人城邦的歷史也就就此結束了。

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歷法。蘇美爾人在觀象臺上觀察月亮的變化,根據(jù)月亮的盈虧將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蘇美爾人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他們的法律體系。它是地方慣例逐漸進化的產物,公元前3000年中葉以后,終于匯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在增進知識方面,蘇美爾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套文字,直到蘇美爾民族衰落之后,這種文字還使用了一千年,這就是楔形文字。

文字的發(fā)明

最初,文字純粹只是畫圖記事的簡化形式。甚至在新石器時代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嘗試書寫文字了。在蘇美爾,文字是用蘆葦稈嵌在泥板上的,但要不了多久,文字就難以辨認,無法表達其最初的意思了,由于蘇美爾人字體笨拙,呈楔形,所以又稱為楔形文字;而在埃及,人們在墻壁和紙莎草(最早的紙)上書寫文字,所以其臨摹的物體形狀能夠保留下來,這種文字被稱為象形文字。

當圖畫不再用來表現(xiàn)原物,而是表示類似的物體時,圖畫就慢慢演進為文字,這是文字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進步。現(xiàn)在仍為適齡兒童所喜歡的畫謎能很好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畫一個有帳篷的營寨和一個鈴鐺,孩子們就會喜不自勝地猜出這是一個英格蘭人的名字“Campbell”。蘇美爾人的文字和現(xiàn)在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字很相像,是一種用音節(jié)堆積而成的文字,能夠很容易地表達一些無法直接通過圖畫傳達的意思。與此同時,埃及文字也得到了類似的發(fā)展。其后,那些不大明白語言音節(jié)體系的其他民族,也學習并使用這種象形文字。之后,他們逐步調整修改、簡化這種象形文字,最終將其發(fā)展成了字母文字。事實上,之后世界上產生的一切字母,都是由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混合而演變來的。后來,在中國,也曾產生過一種傳統(tǒng)的象形文字,但它卻始終沒有發(fā)展到字母文字的階段。

文字的發(fā)明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此,各種契約、法律、命令都可以被記錄下來;文字的產生使得比以往城市政府規(guī)模更大的國家的產生成為可能,也使歷史意識綿亙連續(xù)成為可能。有了它,祭司和帝皇的命令、印章等的影響不斷擴大,遠遠超出其視野和聲音所及的地方,甚至可以讓他的威嚴一直保存到死后。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遠古的蘇美爾時代,印章已經非常流行了。國王、貴族或商賈的印章往往雕刻得非常精致,加蓋在表現(xiàn)其威信的泥制文書上。這就說明,早在六千年前,文明和印刷術就已經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黏土干后就會變得非常堅固,因而可以永久保存。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漫長的年月中,所有文件、記載、賬目都是寫在不易毀壞的泥石板上,這才使得我們能夠獲得大量關于昔日的歷史知識。

薩爾貢的征服

薩爾貢出生于兩河流域的基什城邦,是閃米特人的私生子,其母親地位低下。薩爾貢一出世,就被其母親拋棄在河邊,幸而由一個園丁撿到,并撫養(yǎng)成人。薩爾貢年輕時做過園丁,后來被推薦給基什城邦的國王,成為其臣僚。

當時的兩河流域各城邦已經進入列國爭霸的時代,基什一度成為北方的霸主。但在南方蘇美爾人的溫馬城邦出現(xiàn)了一位杰出人物——盧加爾扎克西。盧加爾扎克西英勇善戰(zhàn),帶領溫馬軍隊先后征服了蘇美爾各城邦,并向北打敗了基什,成為兩河流域的霸主,初步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但盧加爾扎克西的霸權在政治上還不成熟,或者說是他的條件還不成熟,只建立起了邦聯(lián)式的國家聯(lián)盟,而不是真正的帝國。他的征服戰(zhàn)爭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實力,這也就給了薩爾貢后來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機會。

薩爾貢乘基什在戰(zhàn)爭中失敗,人民對國王失去信心的時機,于公元前2371年篡奪了基什的王位。薩爾貢懂得軍隊的重要性,在即位后組建起一支五千余人的常備軍。這在當時是重大舉措,是他在日后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基本力量。

在這個歷史關頭,盧加爾扎克西正與蘇美爾最后一個不屈服的大國拉格什激戰(zhàn),雙方戰(zhàn)況激烈,拉格什的不少“隊”(拉格什軍隊的基本編制,每隊有20~30人)都只剩下了幾個人,還出現(xiàn)了各種職業(yè)的人混編的“隊”,可見其損失的慘重。在此情況下,盧加爾扎克西沒有力量前去鎮(zhèn)壓薩爾貢,于是雙方展開談判。實力雄厚而又雄心勃勃的薩爾貢當然不會甘居人下,結果談判破裂。薩爾貢揮師南下進攻蘇美爾各城邦。

這時,盧加爾扎克西率領的溫馬、烏魯克聯(lián)軍已經攻陷拉格什城,但拉格什城邦并沒有屈服,還在進行頑強的抗擊。盧加爾扎克西只好率領他的大軍離開拉格什,前去迎擊南下的薩爾貢。盧加爾扎克西聚集了50個蘇美爾城邦的聯(lián)軍,人數(shù)估計至少在一兩萬以上,與薩爾貢的五千軍隊展開激戰(zhàn)。雖然薩爾貢在兵力上處于劣勢,但軍隊武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指揮統(tǒng)一、以逸待勞。反觀盧加爾扎克西的軍隊,雖人數(shù)眾多,但參差不齊、戰(zhàn)斗力不強,且征戰(zhàn)多日,沒有得好充分的休息與補充。所以,在這場戰(zhàn)爭中,薩爾貢發(fā)揮了杰出的軍事才能,率領他的常備軍以少勝多,大敗疲憊的蘇美爾聯(lián)軍,俘虜了盧加爾扎克西,并將其作為祭品燒死,獻給了恩利爾神。

之后,薩爾貢率領大軍繼續(xù)南下,深入蘇美爾腹地,經多年征戰(zhàn),先后征服了烏爾、烏魯克、拉格什等城邦,直抵波斯灣,統(tǒng)一兩河流域,后來又降服亞述,征服敘利亞地區(qū)和黎巴嫩山,直抵地中海,再向東擊敗埃蘭,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帝國。

薩爾貢在阿卡德帝國建立后,繼續(xù)對外軍事擴張,向東進攻埃蘭,向西征服了今敘利亞和土耳其東部地區(qū),有可能曾抵達地中海。他自稱“天下四方之王”。

薩爾貢的對蘇美爾人的征服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對定居的農業(yè)文明的征服。薩爾貢在征服蘇美爾之后,基本全盤接受了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十日行程范圍作為一個行政區(qū),派王族子弟和歸順的蘇美爾貴族擔任總督。在他的統(tǒng)治下,阿卡德王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古巴比倫的魅力

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fā)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閃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zhàn),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zhàn),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王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

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發(fā)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fā)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業(yè)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shù)學和天文最為發(fā)達,計數(shù)法采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于計算周天的度數(shù)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shù)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shù)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qū)別恒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歷法為太陰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shù),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后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xiàn)象,并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古巴比倫王朝漢謨拉比統(tǒng)治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編纂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這部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

赫梯帝國

公元前2000年左右,赫梯王國興起于小亞細亞區(qū)。一開始,赫梯王國只是小國,逐漸形成庫薩爾、涅薩、哈圖沙什等城邦,后來以哈圖斯(今波加科斯)為中心形成聯(lián)盟,漸趨統(tǒng)一。赫梯在古巴比倫的后期逐漸強盛,常向兩河流域侵擾,最大一次入侵發(fā)生在公元前16世紀初,赫梯軍隊攻陷巴比倫城,擊潰古巴比倫王國,飽掠而歸。

公元前16世紀后半葉,赫梯國王鐵列平進行了改革,他確立了王位繼承法,即長子優(yōu)先,無長子歸次子,無子歸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權得到鞏固,國勢日盛。公元前15世紀末至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赫梯最強盛的時期。這一時期,赫梯人摧毀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機,奪取埃及的領地,與埃及爭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們,都與赫梯交過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赫梯與埃及的軍隊會戰(zhàn)于卡迭什,兩敗俱傷,結果于公元前1283年簽訂和約。

與埃及的爭霸使赫梯元氣大傷,之后赫梯發(fā)生了內亂,偉大帝國走向衰亡。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席卷了東部地中海地區(qū),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所滅。

猶太王大衛(wèi)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也叫以色列人。他們的祖先是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他們曾遷移過許多地方,到過巴勒斯坦、埃及,在埃及差點淪為奴隸。后來,他們在首領摩西的率領下,逃出埃及,又重返巴勒斯坦的土地。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岸邊,是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這里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之后又來了“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巴勒斯坦”地名的原意就是“腓尼基人的土地”。以色列人把巴勒斯坦稱為“流著牛奶和蜂蜜的土地”。公元前1025年左右,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第一個希伯來人的王國。為了能在巴勒斯坦站穩(wěn)腳跟,以色列人必須同腓尼基人戰(zhàn)斗。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希伯來人在國王掃羅的率領下,在一個山谷和腓尼基人展開了決斗。

這時,從腓尼基人軍營中走出來一個大漢,名叫歌利亞。只見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頭戴銅盔,身披鎧甲,肩扛銅矛。歌利亞大步走上來,對著以色列軍隊立定高聲叫道:“你們這些掃羅的奴才,不是要打腓尼基人嗎?我就是腓尼基人啊,你們怎么不來打呀?要是好漢的話,快點派個人來與我戰(zhàn)斗。如果他敢與我戰(zhàn)斗,把我殺死,我們就做你們的仆人。如果我勝了他,你們就做我們的奴隸,服侍我們。”

歌利亞喊了一陣子,對方沒有一個人出來,他又叫道:“你們趕快叫一個人出來,與我戰(zhàn)斗,否則就是膽小鬼!”

就這樣,歌利亞天天出來叫罵,罵得以色列人個個膽戰(zhàn)心驚。掃羅手下無一將士敢出來迎戰(zhàn)歌利亞。

正在此時,掃羅軍營來了一個年輕人,他叫大衛(wèi),是來給他當戰(zhàn)士的哥哥們送食品的。大衛(wèi)是個牧童,長得眉清目秀,又聰明過人。他見過三個哥哥后,聽到軍營外面有人在高聲叫罵,問清了緣由,便憤憤不平地要去迎戰(zhàn)歌利亞。掃羅王知道了,就把大衛(wèi)叫到面前。大衛(wèi)對掃羅說:“我們何必怕那腓尼基人呢,我們應該和他去戰(zhàn)斗!”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掃羅對大衛(wèi)說,“你可不能和腓尼基人戰(zhàn)斗。你太年輕,而那歌利亞從小就是戰(zhàn)士,他武功高強,力大無比。”

“我可不怕他,”大衛(wèi)對掃羅說,“我在放羊時,有次來了一只獅子,從羊群中叼走了一只羊羔,我就跑去追趕它、擊打它,從它口中救出羊羔。”

“你這么小就敢斗獅子?”掃羅問他,“獅子不咬你嗎?”

“咬我?”大衛(wèi)繼續(xù)說,“那我就揪住它的胡子把它打死。我曾經一人赤手空拳打死過獅子,打死過熊。那腓尼基人再敢來對陣叫罵,我一定叫他與獅子和熊一樣!”

聽見這樣的豪言壯語,掃羅動了心。他對大衛(wèi)說:“好吧,你可以出去戰(zhàn)斗,愿上帝與你同在!”

掃羅王把自己的銅盔給大衛(wèi)戴上,把自己的鎧甲給他披掛整齊。大衛(wèi)覺得這些裝備太笨重了,妨礙他走路,他又脫了盔甲,仍舊穿上他的牧羊服。

大衛(wèi)到溪水中撿了五塊鵝卵石,裝在口袋里,手里拿著牧羊杖和甩石鞭,然后從以色列軍營中走下山谷,一步一步走近正在叫罵著的腓尼基人。

那腓尼基人也向著大衛(wèi)走過來。歌利亞看見大衛(wèi)滿臉稚氣、細皮嫩肉的樣子,不過是個放羊娃,哪把他放在眼里。

兩個人在兩軍陣前的山谷中,面對面地立定了。歌利亞對大衛(wèi)說:“放羊娃娃,你拿著棍子到我這里來,難道我是狗嗎?是不是以色列人都死絕了,叫一個娃娃出來迎戰(zhàn)!”

大衛(wèi)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刀槍和銅戟;我攻擊你,是靠著我們的上帝耶和華?!?/p>

歌利亞邁著大步走過來。大衛(wèi)也快步向他跑去,一邊跑一邊從口袋里摸出一塊鵝卵石,搭在甩石鞭上。只見大衛(wèi)用力一甩,“哧溜”一聲,像一道流星,那鵝卵石飛了出去,正中歌利亞的前額!歌利亞大叫一聲,撲倒在地。腓尼基人全都驚呆了,誰也不敢上前。大衛(wèi)手里沒有刀,他就踏在歌利亞身上,從歌利亞腰間的刀鞘中拔出刀,割下他的頭,把頭提在手里。

看見討戰(zhàn)叫罵的勇士死了,腓尼基人頓時潰散了。掃羅率領以色列人吶喊著,追殺過去,一鼓作氣攻下了腓尼基人的幾個城池,被殺的腓尼基人成千上萬。

當掃羅、大衛(wèi)和以色列戰(zhàn)士從戰(zhàn)場上凱旋時,以色列婦女從城里出來,歡天喜地,唱歌跳舞,迎接掃羅王和殺敵英雄大衛(wèi)。婦女們同聲歌唱:掃羅殺敵千千!大衛(wèi)殺敵萬萬!

后來,掃羅王繼續(xù)征戰(zhàn)腓尼基人,他和三個兒子都戰(zhàn)死沙場。掃羅死后,以色列的十二個部落開會,部落長老一致同意把王冠給大衛(wèi)戴上。大衛(wèi)登基時,年僅三十歲。

大衛(wèi)在位四十年,沒有一年不出征。他打敗了腓尼基人、迦南人、亞瑪力人。以色列王國的版圖空前擴展,北起黎巴嫩,南至埃及邊境,可謂盛況空前。

大衛(wèi)王死后,他的兒子所羅門繼位。所羅門王是一位和平統(tǒng)治者,又是一位外交家、建設者。他在位四十年,沒有打過一次大仗。在他的統(tǒng)治下,以色列逐漸由貧窮走向富強。

亞述帝國

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活動時間約有一千余年,大致可分為早亞述、中亞述和亞述帝國三個時期。

早亞述(公元前2000~前1600年)從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國開始,到阿卡德時期,王權才漸強大。到國王沙馬什阿達德一世時(公元前1815~前1783年)開始向外擴張,埃什努那、馬里皆表示臣服,漢謨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亞述表示歸順。但不久亞述被漢謨拉比擊敗,長期偏于兩河北部一隅。中亞述(公元前1500~前900年)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時(公元前1114~前1076年)曾頗為強盛,后來又遭亞美尼亞人侵擾,國勢轉衰。直到公元前9世紀初,從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開始,亞述才以兩河強國雄姿向帝國跨越。亞述帝國是其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稱雄的時間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21年,雄踞亞洲一個多世紀,其首都尼尼微成為世界性大都市。

公元前9~前8世紀是亞述人擴張的大好時機。在世界上,它四周已經沒有強敵:強大的埃及帝國已成明日黃花,小亞細亞的赫梯已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已經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興起。而在亞述國內,鐵器從赫梯引進后不僅給亞述的經濟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給尚武的亞述人提供了更銳利的武器,增強了戰(zhàn)爭的威力。于是,從亞述那西爾帕二世統(tǒng)治時期起,亞述開始了它的對外征服事業(yè)。

征戰(zhàn)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兇殘為特色。由于亞述人在戰(zhàn)爭中的行為異常殘暴,猶太人將亞述首都尼尼微稱為“血腥的獅穴”。不過,亞述也遭到被征服地區(qū)人民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zhàn)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qū)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以后,由于經濟衰落、對外戰(zhàn)爭失敗和統(tǒng)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

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剝削。改革后重新開始大規(guī)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占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

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伊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的征服,亞述已變?yōu)榈乜鐏?、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

伊薩爾哈東之后繼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亞述巴尼拔。他興建了巨大豪華的亞述巴尼拔王宮,他對世界文明史的貢獻在于宮中設置的泥版圖書館。該圖書館收集了當時亞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書籍,藏有無數(shù)楔形文字的泥版,內容包括語言、歷史、文學、宗教、醫(yī)學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識,是研究當時歷史寶貴的資料。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鄰國新巴比倫王國聯(lián)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陷了亞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清掃了亞述的殘部。自此曾在歷史上稱霸一時的亞述帝國徹底滅亡。

復興的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又稱迦勒底王國,雖然為時短暫,但它存在的時期卻是兩河流域歷史上奴隸制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它在兩河流域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新巴比倫王國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薩趁新亞述內亂之機,逐漸取得對巴比倫尼亞的控制。公元前626年自立為巴比倫王。后與米底結成聯(lián)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滅亞述帝國。亞述帝國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迦勒底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tǒng)治時國勢達到頂峰。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軍向埃及邊界推進,同埃及發(fā)生戰(zhàn)斗,雙方損失均很慘重。公元前598年初,他又遠征阿拉伯,目的是要控制經過阿拉伯的隊商道路。這時,在埃及法老的鼓動下,猶太國王伊阿基姆宣布脫離新巴比倫王國,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7年進軍巴勒斯坦,包圍耶路撒冷。在18個月后,由于饑荒和內部分裂,耶路撒冷終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他將耶路撒冷全城洗劫一空,拆毀城墻、神廟、王宮和民居,并下令將猶太國王齊德啟亞帶到巴比倫去示眾,而全城居民則全被俘往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雖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對外征戰(zhàn),卻未忽視國內建設。他注意發(fā)展經濟,在尼普爾附近修建了一個巨大的水池,使很多河渠流往這里,在干旱時可調節(jié)水的分配。他注重巴比倫的城市建設,使該城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商業(yè)中心。城市有豪華的宮殿、著名的“宮中花園”,以及馬爾都克神廟、伊絲塔爾女神神廟、巴比倫塔樓等著名建筑。

空中花園

千百年來,關于“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絲為王后。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可是時間一長,公主愁容漸生。尼布甲尼撒二世不知何故。公主說:“我的家鄉(xiāng)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xiāng)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原來公主得了思鄉(xiāng)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qū)的景色,在他的宮殿里,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形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草,并在園中開辟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于博得公主的歡心。

由于花園比宮墻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御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當年到巴比倫城朝拜、經商或旅游的人們老遠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樓上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所以,到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在品評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時,把“空中花園”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樣,早已淹沒在滾滾黃沙之中。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只能通過后世的歷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fā)掘。

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縣境內。大約在3600年前的某一天,這座位于印度河中央島嶼上的遠古城市里的居民幾乎在同一時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隨之突然毀滅。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拉·杰·班納等人發(fā)現(xiàn)了該城遺址,因城中遍布骷髏,故稱之為“死亡之丘”。

從對遺址的發(fā)掘來看,摩亨佐·達羅城具有相當明確的建筑規(guī)劃,它占地8平方公里,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傮w來說,該城布局科學、合理,而且已經具備了現(xiàn)代城市的某些特征。整座城市呈長方形,上下兩城的街區(qū)均由縱橫街道隔成棋盤形狀。居民的住宅多為兩層樓房,幾乎每家都有浴室、廁所以及與之相連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此外,住宅大多于中心處設置庭院,四周設居室,給人的印象是該城清潔美麗、居民的生活安詳舒適,整座城市具有相當高的文明水準。

雖然摩亨佐·達羅的繁榮經歷了漫長的幾個世紀,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里,也只能是一瞬間的過眼煙云。到了公元前18世紀中葉,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尤以摩亨佐·達羅為甚。發(fā)掘中除燃燒的殘跡外,街頭巷尾到處都是男女老少的尸骨,整座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

摩亨佐·達羅是怎樣毀滅的呢?原來它是被一場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毀滅的。巨大的爆炸力不僅使古城半徑1公里內所有建筑物被摧毀,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待在家里的人和動物,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殺戮。

科學家證實,這種巨大的爆炸力來源于大氣中電磁場和宇宙射線的雙重作用??諝庵蟹浅;钴S的化學微粒,導致氣溶膠的產生,并迅速積聚占據(jù)了廣闊的空間,形成大小不等的球體。這種物理化學性球體有的被稱為“冷球”,這是一種未曾燃燒起來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閃電”;有的是一種“發(fā)亮”的球體,呈檸檬黃色或亮白色。大氣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體,能產生劇毒物質,使空氣迅速毒化。摩亨佐·達羅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氣的折騰后,緊接著又經歷了劇烈的爆炸,使他們連同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一道同歸于盡的。

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

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tǒng)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相傳釋迦牟尼十四歲那年曾駕車出游,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xiàn)象,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后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里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fā)了出家修道的想法。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六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jù)說,經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嗔、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三十五歲。

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五個侍從,并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弟子據(jù)說有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yōu)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居魯士大帝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成為波斯人的首領,統(tǒng)一了波斯的十個部落。曾奉命處死居魯士的大臣哈爾帕哥斯便開始與他聯(lián)絡,要他起兵攻打米底,自己則約為內應。原來,當初國王發(fā)現(xiàn)哈爾帕哥斯未殺死居魯士,一氣之下,把他十三歲的獨生子殺死,并烹成菜肴,讓哈爾帕哥斯當面吃下。據(jù)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這位大臣“沒有被嚇住,也沒有失去自制力”,刻骨的仇恨讓他冷靜思考如何報殺子之仇。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義反抗米底。為了說服波斯人追隨自己,他命令全體波斯人帶鐮刀集合,讓他們在一天之內將超過三公里見方的土地開墾出來。在完成這項任務之后,居魯士發(fā)出第二道命令,讓他們在次日沐浴更衣后集合。居魯士宰殺了他父親所有的綿羊、山羊和牛,并準備了酒和各種美食犒勞波斯全軍。第二天,波斯人聚集在草地上,盡情飲宴。此時,居魯士問他們是喜歡第一天的勞苦還是第二天的享樂。聽到大家都選擇了后者,居魯士說:“各位波斯人啊,如果你們聽我的話,就會享受無數(shù)像今日這般的幸福;如果你們不肯聽我的話,那就要受到無數(shù)像昨天那樣的苦役?!辈ㄋ谷朔罹郁斒繛轭I袖,起兵攻打米底。

征服米底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三年,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終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國。居魯士屬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創(chuàng)立的帝國也被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此后的幾年里,居魯士又征服了埃蘭、帕提亞、亞美尼亞等小國。當時的西亞除了米底之外,還有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和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兩個文明程度較高的大國。

公元前547年,面對波斯的崛起,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決定主動出擊,他聯(lián)合了小亞細亞諸城邦和希臘的斯巴達城邦等,率軍進攻波斯的卡帕多細亞。戰(zhàn)爭過程中,居魯士祭出了秘密武器——駱駝軍,因為馬害怕駱駝,呂底亞的騎兵很快潰敗,被迫以步兵應戰(zhàn)。不久,波斯軍隊就攻入?yún)蔚讈喍汲撬_迪斯,滅掉了這個號稱尚武的國家,并乘勢滅掉了與呂底亞結盟的小亞細亞諸城邦。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率軍進攻新巴比倫王國。波斯軍隊積極備戰(zhàn),利用新巴比倫王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擊潰了對手的軍隊。公元前538年10月29日,居魯士最后兵不血刃就進入巴比倫城。隨后他將波斯帝國的首都遷到巴比倫城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成為“宇宙四方之王”。

居魯士立下了如此豐功偉績,以致在他死后波斯帝國還在繼續(xù)擴張。事實上它持續(xù)了大約二百年,直到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為止。

大流士一世改革

居魯士大帝去世后,其子岡比西斯繼承王位,繼續(xù)執(zhí)行對外擴張政策。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率軍遠征埃及時,米底人發(fā)動反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暴動。岡比西斯聞訊在返國途中病故。岡比西斯死后,波斯帝國內部出現(xiàn)動蕩。同年3月,米底人、瑣羅亞斯德教祭司高墨德篡奪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權力,扶立了傀儡國王,米底人執(zhí)掌了波斯帝國的政權。

波斯族人堅決反對米底人篡權。公元前522年9月,大流士伙同數(shù)名波斯族青年刺殺了高墨德,推翻了米底人的統(tǒng)治,重新恢復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權,自己登上王位,稱大流士一世。后遇到波斯族內部以及境內有勢力的部落和地方升官的挑戰(zhàn),大流士一世經過十九次血戰(zhàn),先后擊敗了挑戰(zhàn)者,才鞏固了“波斯王”的地位。此后,他進行了政治、軍事和經濟改革,即歷史上著名的“大流士改革”。

其改革的主要內容:(1)加強中央集權,削弱部落勢力和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全國重新劃分為二十個行省,每一行省由中央派遣一名總督進行治理。(2)改組軍事結構,增強戰(zhàn)斗力。將帝國全境劃分為五個軍區(qū),每個軍區(qū)負責若干個行省的秩序和防備。建立一支由一萬人組成的近衛(wèi)軍,還建立了海軍。(3)建立新的稅收制度,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新的稅收制度明顯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但農民、工商業(yè)者和居民的負擔增加了。(4)大規(guī)模修建道路,保證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保證軍隊的迅速調動。修建了兩條主干線,隔二十五公里修建一驛站,各地方也紛紛修建道路,形成驛路網和全國交通網,促進了地區(qū)間經濟交流和波斯與外界的往來。(5)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和貨幣。政府統(tǒng)一制定的量器為全國標準的量器。全國使用統(tǒng)一的貨幣,中央鑄金幣、行省鑄銀幣、自治市鑄銅幣,均可全國通用。以上的改革措施加強了波斯帝國的實力,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和物資的交流,有利于波斯與外界的聯(lián)系。

大流士一世還非常重視宗教對鞏固政權的作用,樹立瑣羅亞斯德教的權威(在今伊斯法罕仍留有該教的遺址)?,嵙_亞斯德教不但被波斯遠征軍傳播到西亞、北非地區(qū),而且還傳到印度、東南亞和中國。

在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極盛時的疆域東臨印度河,南達埃及,西至小亞細亞沿岸,北抵巴爾干半島和馬其頓,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愛琴海岸的波瀾

羅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區(qū)經濟、政治和文化總體發(fā)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這一地區(qū),興起于意大利中部一城邦國家的羅馬人后來以羅馬帝國的形式在政治上占據(jù)主導地位。

——彭小瑜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雅典娜

雅典娜是希臘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希臘神話中,她是智慧與工藝女神、女戰(zhàn)神。她教會人們馴養(yǎng)牛馬、制造車船;她賜予世人犁和耙、紡錘和織布機,因此被認為是婦女勞動、尤其是織布技術的保護者。她有一個別名叫厄耳伽涅,意思是女工。她又是科學的庇護者、智慧女神;她賜予人間法律,維護社會秩序。

傳說雅典娜是宙斯與聰慧女神墨提斯所生,因蓋亞有預言說墨提斯所生的兒女會推翻宙斯,宙斯遂將雅典娜整個吞入腹中。結果,宙斯得了嚴重的頭痛癥,包括阿波羅在內的所有神都試圖對他實施有效的治療,但都是徒勞。眾神與人類之父宙斯只好要求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開他的頭顱。當火神將宙斯的頭部打開的時候,一位體態(tài)婀娜、披堅執(zhí)銳的美麗女神從裂開的頭顱中跳了出來,光彩照人,儀態(tài)萬方,令奧林匹斯山諸神驚訝萬分。

據(jù)說她有宙斯一般的力量,如果加上與生俱來的神盾埃吉斯的力量,她的實力就超過了奧林匹斯的所有神。她是最聰明的女神,是智慧與力量的完美結合。雅典娜成為雅典的守護神的傳說和女神與波塞冬之間的爭斗有關。當雅典首次由一個腓尼基人建成時,波塞冬與雅典娜爭奪為之命名的榮耀。最后達成協(xié)議:能為人類提供最有用東西的人將成為該城的守護神。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變出了一匹戰(zhàn)馬,而雅典娜則變出了一棵橄欖樹——和平與富裕的象征。因戰(zhàn)馬被認為是代表戰(zhàn)爭與悲傷,因此雅典人選擇了以女神的名字命名,女神很快將該城納入她的保護之中。在雅典的衛(wèi)城上,至今還殘存著古希臘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崇拜雅典娜女神的帕特農神廟。

愛琴文明

約公元前2000年,在愛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島上,以及幾百年后在希臘半島南部的邁錫尼等地,出現(xiàn)過奴隸制小國。它們的文明曾輝煌一時,被稱為愛琴文明。愛琴文明主要包括以克里特島、昔克拉底群島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和以希臘半島南部邁錫尼為代表的“邁錫尼文明”。愛琴文明為古代希臘文明奠定了基礎。

根據(jù)目前材料,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進入早期青銅時代或銅石并用時代,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公元前2000~前1700年間,至少在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札克羅四地形成了君主制國家,其主要證據(jù)為王宮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現(xiàn)。其中克諾索斯宮規(guī)模最大,宮殿以及周圍建筑物約可容納8萬居民。公元前1600年左右,許多宮殿被毀。由于無火燒、設防的痕跡,可能是由于地震所導致。

不久,各地宮殿得到重建,克里特文明進入繁榮期。青銅器、陶器、金銀制作技術有明顯進步,宮殿規(guī)模宏大,設計奇巧,如克諾索斯宮占地兩萬多平方米,依山而建,宮室環(huán)抱,有“迷宮”之稱。許多屋壁還飾有充滿自然祥和氣息的壁畫。更令人驚異的是克里特的宮殿竟無防御工事??脊挪牧媳砻?,克里特同希臘半島、埃及、小亞細亞等地有廣泛的商業(yè)聯(lián)系。這時的文字已轉變?yōu)榫€形文字A(尚未被釋讀),并在約公元前1450年進一步發(fā)展為屬印歐語系的線形文字B,系由希臘半島傳來。約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的宮殿相繼受到人為破壞,估計是大陸希臘人所為。自此以后,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合一,文明中心移向希臘半島。

邁錫尼文明形成于前16世紀上半葉。這是目前可確認的屬印歐語系的古希臘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以南希臘為中心,輻射到中、北希臘。邁錫尼文明的特點是一系列君主國家的興起,伴之宮殿、衛(wèi)城以及宏大的王室陵墓、眾多線形文字B泥版文書等物質附屬物。這些國家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南希臘阿哥利特地區(qū)的小國邁錫尼、梯林斯、派羅斯。

與克里特文明明顯不同之處在于邁錫尼文明充滿好戰(zhàn)尚武氣息。因防御需要,邁錫尼式的宮殿均建于山丘頂部,有堅厚城墻環(huán)繞。盡管線形文字B泥版文書的發(fā)現(xiàn)與釋讀有助于窺視邁錫尼社會結構,但由于史料數(shù)量、功能的局限,該文明時期的國家制度、社會經濟關系等問題均懸而未決。

公元前12世紀,整個希臘及愛琴海島嶼的青銅文明衰落,宮殿、城墻、巨大的王陵、線形文字B等物質與精神文化成果被某種力量一掃而光,從而被后人所遺忘。通常認為這是處于氏族部落社會中的多利斯人南下的結果。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正式的書面文學作品。史詩包括兩部,分別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其作者相傳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之間的盲人詩人荷馬,不過目前更流行的觀點是《荷馬史詩》是包括荷馬在內的許多人集體創(chuàng)作并反復修改過的。

《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于希臘神話中“不和的金蘋果”的傳說。相傳阿喀琉斯的父母舉行婚禮的時候忘記邀請不和女神厄里斯,憤怒的復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個金蘋果,上寫“贈給最美的女子”,引發(fā)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忒之間的爭奪,并最終導致特洛伊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史詩以特洛伊戰(zhàn)爭中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率阿迦門農奪走勇將阿喀琉斯寵愛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憤怒而不再參戰(zhàn)這一情節(jié)為楔子,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以及此后五十一天之內發(fā)生的事情。

《奧德賽》的故事發(fā)生在緊接著特洛伊戰(zhàn)爭之后的十年中。特洛伊戰(zhàn)爭中為希臘聯(lián)軍獻木馬記的奧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難,滯留異鄉(xiāng),他以無比的英雄氣概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回家和妻兒團聚。

在語言上,《荷馬史詩》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辭技巧相當成熟,敘事結構也非常合理。荷馬善用比喻來描寫人物及刻畫宏闊的社會、歷史場面。盡管其中不乏冗長多余的華麗辭藻,但這是所有古代文學的特點。

《神圣休戰(zhàn)條約》

古希臘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在當時古希臘民族是以城邦為單位的分散小國。他們各自為政,城邦間常有并吞和爭奪,沒有統(tǒng)一的君主。連年的戰(zhàn)爭需要體格健壯、行動敏捷的士兵。所以集會比武是當時君主所發(fā)明的一項培養(yǎng)合格士兵的手段。伊利斯城邦人占據(jù)著奧林匹亞,而斯巴達人一直想吞并這塊圣地。伊利斯城邦人頑強抵抗,而斯巴達人久攻不破,人民渴望和平,懷念祭祀和慶典活動。

于是,伊利斯王和斯巴達王在公元前884年達成了一項定期在奧林匹亞舉行集會(即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協(xié)議,并簽訂了《神圣休戰(zhàn)條約》。條約規(guī)定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凡是攜帶武器進入奧林匹亞的人,也被認為是背叛了神的人,應當受到懲罰;有力量而不懲罰這種背叛神的行為的人,也被認為是對神的背叛。

《神圣休戰(zhàn)條約》還規(guī)定希臘各城邦不管任何時候進行戰(zhàn)爭,都不允許侵入奧林匹亞圣區(qū)。即使是戰(zhàn)爭發(fā)生在奧運會舉行期間,交戰(zhàn)雙方都必須宣布停戰(zhàn),準備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停戰(zhàn)時間開始規(guī)定一個月,后延至三個月。停戰(zhàn)期間,凡是參加奧運會的人,都將受到神的保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神圣休戰(zhàn)條》在當時起到了熄滅戰(zhàn)火的保障作用,奠定了把奧運會作為和平、友誼象征的基礎。它保證了古奧運會如期舉行,不因戰(zhàn)爭而中斷,這對維護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誼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推動了古希臘文化的發(fā)展??梢哉f古代奧運會是地理、政治、經濟、宗教、戰(zhàn)爭相互作用的共同產物,而促進和平友好、反對侵略戰(zhàn)爭、慶賀豐收和祭祀神靈等則是它的宗旨。

狼孩與羅馬城

公元前7世紀~前8世紀,意大利的臺伯河出??诟浇?,有一群從特洛伊流亡來的人,他們在此建立一座城鎮(zhèn),名叫亞爾巴龍伽。國王努米托雷的胞弟叫阿姆留斯,他野心勃勃,處心積慮地想謀朝篡位。最終,阿姆留斯發(fā)動了政變,把他的哥哥努米托雷流放到城外,自己當上了國王。為斬草除根,阿姆留斯把他的侄子殺死,并強迫侄女去當祭司,因為當時祭司是不允許結婚的。他心想,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人能夠與他爭奪王位了。

不料,戰(zhàn)神馬爾斯卻與阿姆留斯的侄女結合,生下一對孿生子。阿姆留斯非常驚恐,立即派人將其侄女殺死,又命令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臺伯河溺死。那個人來到臺伯河岸,見河水不斷上漲,他想,不用多少時辰河水準會把孩子沖進河里淹死,所以他把孩子放到岸邊就走了。

河水果然漫上來了,可是并沒有把孩子沖走,因為籃子被河邊的樹枝掛住了。河水退去;孿生子落到地上哇哇地啼哭起來。這時,有一只母狼來到河邊飲水;聽到孩子的哭聲,便走到孩子身邊,不停地嗅著。奇怪的是,那母狼不但不加傷害,而且還用舌頭舔干了孩子的身體,并將他們叼回山洞,以自己的奶喂養(yǎng)了他們。

不久,一個獵人經過山洞,發(fā)現(xiàn)了這一對孿生子,將他們帶回家撫養(yǎng),并打聽出了這兩個孩子的身世。獵人給這兩個孩子分別取名羅慕洛和雷莫。時間過得很快,兩個孩子長大成人。最終,獵人說出了他們的身世,兩兄弟發(fā)誓一定要替舅舅和母親報仇。兩兄弟苦練本領,漸漸地在這一帶有了威望,許多人前來投奔。最終,他們率領隊伍與他外祖父的人馬聯(lián)合起來殺死了阿姆留斯。他的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

后來,這兄弟倆不愿意依靠外祖父,決定另建一座新城。于是,努米托雷把臺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后來,兩兄弟在城市以誰的名字命名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最終哥哥羅慕洛殺死了弟弟雷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為羅馬建城日,并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城邦制度

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社會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希臘各地相繼形成了二百多個城邦。

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xiāng)村地區(qū)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征。它們的國土面積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萬,最大的城邦有八千多平方公里國土、數(shù)十萬人口。

古代希臘城邦在形成之初,政權一般都由原來的氏族貴族把持。原來由氏族貴族成員組成的長老議事會轉化為城邦的貴族會議,掌握著決定城邦事務的大權。部落軍事首領演變?yōu)槌前畹膱?zhí)政官,負責處理城邦的行政事務。部落民眾大會則轉變?yōu)槌前畹墓翊髸谛问缴媳A袅藢F族會議的提議進行表決的權力。這樣的城邦政權組成形式被稱為貴族政治。

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各自力量對比的差異,后來各個城邦的政權形式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城邦從貴族政治演化為民主政治,有的城邦則長期維持著貴族政治。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希波戰(zhàn)爭

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公元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fā)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zhèn)壓起義后,就準備進攻雅典。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松戰(zhàn)役中被人數(shù)居于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馬拉松戰(zhàn)役中,雅典軍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則損失了6400人,但這對于龐大的波斯帝國來說并不是重大的打擊,因此波斯帝國在此戰(zhàn)后仍時刻尋找機會進攻希臘,結果在十年后,第二次希波戰(zhàn)爭爆發(fā)。

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五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御強敵。希臘聯(lián)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zhàn)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zhàn)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希波戰(zhàn)爭的進程和結局對雅典城邦制度的發(fā)展和雅典的對外擴張影響尤深,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隸制的發(fā)展。希波戰(zhàn)爭所造成的希臘政治格局,對于后來希臘歷史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

希臘的“黃金時代”

希臘的強盛和繁榮與雅典城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的名字是分不開的。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就是伯里克利,他所統(tǒng)治的時期最能代表與反映古希臘強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術、思想的全面勃興和繁榮。由此,伯里克利統(tǒng)治時期的雅典被稱為希臘的“黃金時代”,又被稱為“伯里克利時代”。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逐漸成為雅典的民主派和國家政權的領導人。此后,伯里克利任首席將軍,成為雅典的實際領導者。伯里克利沿著梭倫的民主化傾向,一登上政治舞臺,就以鮮明的改革措施代表雅典工商業(yè)奴隸主和下層自由民,擴充了海員、傭工等等四等級公民權益。伯里克利的國內政策以加強民心為核心。從公元前462年的改革開始,雅典公民大會在伯里克利的推動下,逐步通過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經過伯里克利的苦心經營,雅典的民主政體日益完備。

伯里克利改革了雅典國家的最高權力和執(zhí)行機構,剝奪戰(zhàn)神山議事會的政治權力,使之分為屬雅典的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規(guī)定各級官職向廣大公眾開放;實行工薪制;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圍。

伯里克利的對外開放政策以擴大雅典的勢力和利益為根本原則,力圖在加強控制提洛同盟的基礎上,抗擊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建立雅典在希臘世界海陸兩方面的優(yōu)勢和主權。經過努力,伯里克利主持完成了雅典與雷埃夫斯港之間的城墻修建工程,即加強了陸地的防御能力,更確保了雅典與海上的交通聯(lián)系。后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努力,伯里克利領導的雅典在希臘半島的勢力達到頂點。

伯里克利不僅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且是古典希臘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導者。他的思想和抱負不僅是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而且成為“全希臘的學?!?。伯里克利的時代是希臘古典文化的時代。希臘著名的學者文人和藝術大師都薈萃于雅典,聚集在伯里克利的周圍,授課講學,尋求真善美,探索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真諦。

從公元前447年起,伯里克利大規(guī)模修建雅典衛(wèi)城。他動用同盟金庫儲存,先后建起了帕特農神廟,即雅典娜神廟、雅典衛(wèi)城大理石的宏偉門廳、雅典娜尼克小廟和伊里其修神廟,此外還有附屬于這些建筑的各種塑像浮雕等。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xù)到公元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戰(zhàn),最后斯巴達獲勝。這場戰(zhàn)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

戰(zhàn)爭的頭十年史稱“阿希達穆斯戰(zhàn)爭”,因戰(zhàn)爭爆發(fā)時在位的斯巴達國王的名字而得名。斯巴達人六次從陸上入侵,雅典人依靠堅固的城墻和強大的海軍,把農村居民移到城墻之內居住,頻頻從海上出擊,屢次擊退斯巴達人的入侵。公元前430年,雅典發(fā)生大瘟疫,大批居民死亡,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罹疾病故。公元前427年,雅典迫使退盟的米提利尼投降,并攻占波提狄亞。公元前425年,雅典占領斯法克特里亞島,俘斯巴達公民約一百二十名。翌年,斯巴達將領布拉西達斯率一千七百名兵士進入哈爾基迪基,占領雅典的重要據(jù)點安菲波利斯。同年,雅典在德利翁一役中遭受巨大損失。公元前422年,雅典民主派領袖克里昂率所部與布拉西達斯在安菲波利斯城下激戰(zhàn),雙方主將均陣亡。次年,戰(zhàn)爭雙方簽訂為期五十年的和約,因雅典主和派將軍尼西亞斯的名字而稱為“尼西亞斯和約”。其基本內容是大體維持戰(zhàn)前狀況。

五十年和平條約的簽訂,只不過是交換了一紙關于“和平”的空文。雙方都沒有履行他們的諾言,誰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簽約后的幾年中,雖然沒有進行大的戰(zhàn)役,但違犯條約的事時有發(fā)生。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爾基比阿德斯的鼓動下,介入西西里島希臘城邦之間的爭端,標志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進入了新階段。公元前415~前413年這一階段的戰(zhàn)爭史稱“西西里戰(zhàn)役”。雅典公民大會決定由阿爾基比阿德斯、尼西亞斯和拉馬科斯共同負責指揮遠征軍。軍隊到達西西里島不久,阿爾基比阿德斯就因與搗毀赫爾墨斯神像案有牽連被控犯有瀆神罪,被召回雅典候審。回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達,向當局提出挫敗雅典的重要建議。斯巴達按照他的意見,于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敘拉古。公元前413年秋,雅典遠征軍全軍覆沒。是役損失戰(zhàn)艦200余艘,海軍3.5萬人。同年,斯巴達又派陸軍常駐德凱利亞,不斷對雅典進行騷擾。

在西西里的慘敗使雅典元氣大傷。接著,雅典在愛琴海的盟邦紛紛背離。軍事形勢的惡化伴隨國內政治斗爭的激化,導致公元前411年發(fā)生政變,雅典民主政體被推翻,建立了以四百人會議為首的寡頭政治。次年,民主政體重建。此后,雅典雖然在小亞細亞沿岸及黑海海峽附近的海戰(zhàn)中數(shù)度取勝,但斯巴達卻得到波斯資助再建海軍。公元前405年斯巴達將雅典180艘艦船誘入赫勒斯滂海峽,突然襲擊,這一戰(zhàn),雅典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雅典海上霸權喪失殆盡。

戰(zhàn)爭使參戰(zhàn)雙方的多數(shù)城邦蒙受人力和財力的巨大損失,國力下降,繁榮富強的希臘從此一蹶不振。波斯帝國得以插手希臘各邦的事務,勝利者斯巴達成為希臘的霸權國。但斯巴達的霸權沒有維持多久,最終被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征服。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于希臘的北部,處于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395年,腓力二世即位。在腓力二世的統(tǒng)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干地區(qū)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

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lián)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zhàn)役爆發(fā)。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并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xù)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亞歷山大之死

回波斯的第二年,亞歷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對他的帝國和軍隊進行改編,這是一次重大的改編。亞歷山大從小就認為希臘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開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民族。這當然是在整個希臘世界流行的觀點,甚至亞里士多德也有這種看法。盡管亞歷山大已經徹底打敗了波斯軍隊,但是他逐漸認識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蠻人,他們與希臘人一樣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樣值得尊敬。因此他產生了融其帝國的兩部分于一體的設想,由此創(chuàng)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臘波斯民族共和王國,當然是他自己當最高統(tǒng)治者。

為了實現(xiàn)這一計劃,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隊編入自己的部隊,還為此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東西方聯(lián)合”宴會。在宴會上,幾千名馬其頓士兵同亞洲婦女正式結成夫妻。

顯然亞歷山大企圖利用這支改編的軍隊再開展征服活動。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許還有波斯帝國以北地區(qū),也許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羅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區(qū)。但不管他的算盤如何,結果進一步的征服活動都未能進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fā)熱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時還不滿三十三歲。

長期以來其死因有不斷的爭議。大多數(shù)記載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一次痛飲后,得了瘧疾,除此之外傷寒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兇手。還有理論認為他是被毒害的,密謀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羅克珊娜、他的部將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

亞歷山大并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繼承者,與他最親近的是一位昏弱無能的異母兄弟。傳說,當他的朋友在他臨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繼承人時,他含糊說:“讓最強者繼承?!庇谑撬篮?,他的將領們企圖瓜分這個帝國,引發(fā)一些年輕軍官對這種安排的不滿,繼而發(fā)生一連串的戰(zhàn)爭,在這場斗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橫遭殺身之禍。終于,在公元前301年的一場決定性戰(zhàn)役,由三位勝利者(即托勒密、塞流息得、馬其頓)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原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傳于民間,到公元前3世紀成書。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jù)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chuàng)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來自民間,所以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撻;對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兑了髟⒀浴肥枪畔ED人生活和斗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后人的一筆精神遺產。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世界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有合唱歌隊伴奏,有演員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環(huán)境的藝術樣式,這就是西方戲劇的雛形。

古希臘戲劇大都取材于神話、英雄傳說和史詩,所以題材通常都很嚴肅。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曾專門探討悲劇的含義。他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悲劇中描寫的沖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

最早的悲劇作家包括“戲劇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戲劇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悲劇作家則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人。

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他對古希臘悲劇最大的貢獻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個演員,改變了過去古希臘戲劇中只有一個演員和歌隊共同演出的傳統(tǒng)模式,為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戲劇道白的豐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條件。埃斯庫羅斯已知劇名的作品共八十部,其中只有七部傳世,包括《俄瑞斯忒亞》三聯(lián)?。ā栋㈠乳T農》《奠酒人》和《復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將攻忒拜》和《普羅米修斯》。埃斯庫羅斯是整個古希臘戲劇的第一位大師,對整個西方戲劇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索??死账梗ü?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時期的悲劇作家。他在二十七歲首次參加悲劇競賽,即戰(zhàn)勝了埃斯庫羅斯。阿里斯托芬稱贊他“生前完滿,身后無憾”。索??死账挂簧矊戇^一百余部戲劇,卻只有七部傳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其中《俄狄浦斯王》被認為是古希臘悲劇的典范。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往往被稱為“命運悲劇”,即通常表現(xiàn)個人意志行為與命運之間的沖突。

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隸制民主國家危機時代的悲劇作家。他一生從未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而是醉心于哲學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神性與人性、戰(zhàn)爭與和平、民主、婦女問題等。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八十余部悲劇,有十八部傳世。其中最優(yōu)秀的包括《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歐里庇得斯所處的時代是雅典由表面繁榮逐漸走向動蕩的時代。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信仰危機和道德淪喪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歐里庇得斯的戲劇中,可以清晰地感到劇作家對希臘政治現(xiàn)實的懷疑態(tài)度?!睹赖襾啞繁徽J為是古希臘最動人的悲劇之一,也是西方文學中第一次把婦女作為主要角色來塑造。由于歐里庇得斯的戲劇風格和傳統(tǒng)的悲劇風格不同,因此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聲卻很大,他的戲劇對希臘化時期的新戲劇、羅馬文學和后世歐洲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是巴爾干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在羅馬進兵北希臘時的一次戰(zhàn)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后被賣為角斗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斗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伙伴們說:“寧為自由戰(zhàn)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于角斗場?!苯嵌肥總冊谒拱瓦_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里的刀和鐵叉,沖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并跑到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里安營扎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起義隊伍由七十余名角斗士很快發(fā)展為約一萬人,并多次戰(zhàn)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shù)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里還組織制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并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guī)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六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里人數(shù)達到十萬左右。起義的巨大規(guī)模震驚了羅馬元老院,公元前72年年中,元老院派遣以執(zhí)政官楞圖魯斯和蓋里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jù)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意大利,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qū),擺脫羅馬統(tǒng)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xiāng)。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shù)氐哪寥撕拓氜r則不愿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xù)與羅馬軍作戰(zhàn),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于這種意見分歧,三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兩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殺死了三百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zhàn)友的“亡靈”,繼續(xù)率軍北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意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ū币獯罄┑哪μ崮菚?zhàn)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意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于意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tǒng)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zhí)政官。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最后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tǒng)率大軍,鎮(zhèn)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只,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xiàn)。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后方構筑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并筑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后(達七萬人),于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占領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爾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zhèn)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

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fā)起總決戰(zhàn)。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zhàn)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shù)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zhàn)斗。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沖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xù)戰(zhàn)斗。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六萬名起義者戰(zhàn)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這也宣告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

愷撒大帝

公元前100年7月12日,愷撒出生于羅馬一貴族家庭,年輕時,他就渴求取得羅馬的最高權力。為此他學習講演和寫作技巧,后來成為一位出色的演說家。他的努力使他成為當時知識最淵博的人物之一。他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時就敢于控告羅馬總督貪污腐敗,為此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公元前60年,他和羅馬另外兩個統(tǒng)帥龐培和克拉蘇斯結成反對元老貴族的秘密同盟,這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三頭執(zhí)政”。四十二歲時,愷撒被委任為在羅馬統(tǒng)治下山窮水盡的三個行省的總督,手下掌握著擁有兩萬人的一支軍隊。

公元前68年~前61年,愷撒曾利用這支部隊進攻并征服高盧,愷撒的勝利引起羅馬元老院中的政敵們的驚慌,遂命令愷撒獨自回返。愷撒知道政敵們想殺害他,于是跨越魯比肯河回到羅馬。經與元老院所屬部隊四年之久的交戰(zhàn),愷撒大獲全勝,回來后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在愷撒執(zhí)政時期,漸漸走向軍事獨裁,這引起了部分固守羅馬共和傳統(tǒng)的元老貴族的嚴重不滿,他們不是為了人民的自由,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組織起一個陰謀集團謀殺愷撒。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只身一人到元老院開會。雖然有人事先警告他這天有人要暗殺他,但他沒帶衛(wèi)隊,他認為那是膽小鬼干的事。他從容地坐在他的黃金寶座上,笑著說:“今天不就是3月15日嗎?”一個刺客假裝懇求他辦某件事,抓住他的紫袍,這是行動的暗號。所有陰謀者一擁而上,刀劍像雨點般落在他的身上。他的身上中了23刀,其中3刀是致命的。他在舊敵龐培的雕像底座前倒地身亡。

愷撒死后,他的甥孫及養(yǎng)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取得了羅馬的統(tǒng)治權,開創(chuàng)了羅馬帝國并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儒略歷

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帥蓋烏斯·儒略·愷撒在埃及數(shù)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的,并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zhí)行實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所以人們就把這一歷法稱為“儒略歷”。

儒略歷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是一部純粹的陽歷。它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shù)月是大月,長31日,雙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8日,閏年29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儒略歷編制好后,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在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儒略歷比回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1500年后,由于誤差較大,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對其進行改善與修訂,變?yōu)楦窭餁v,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歷。

“魔鬼”尼祿

尼祿是古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古羅馬乃至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殘酷暴君。

公元37年,尼祿在羅馬出生,其母親阿格里披娜是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的侄女,陰險多謀、貪權好勢。尼祿3歲時,父親病故,他的母親用美色誘惑了自己的舅父克勞狄烏斯。之后,阿格里披娜毒死了克勞狄烏斯,將自己的兒子尼祿推上羅馬皇帝的寶座。

或許是受其母親和家庭的影響,尼祿的家庭生活也是血腥殘暴的。他十五歲時娶了繼父克勞狄烏斯十三歲的女兒奧克塔維娥為妻,但是他十分厭惡這個安詳?shù)呐⒆?,不久就把她放逐到一個島上,后來殺死了她。他殺第二個妻子波比亞,只因為有一次她抱怨尼祿回家太晚。尼祿的第三個妻子是斯塔蒂麗亞,是他在把她原來丈夫殺死后弄到手的。

公元64年7月18日夜晚,羅馬城發(fā)生了大火,整整燒了一個星期。城中14個區(qū)有三個全部燒光,七個嚴重毀壞。雖然當時住在安提烏姆的尼祿星夜趕回救火,把公共建筑物和私人花園開放讓無家可歸的人棲身,并采取措施阻止投機活動,但是仍然謠言四起,說尼祿是縱火者。有些人甚至宣稱看見他站在高塔上穿著戲裝,面對下面一片火海,彈奏著里拉琴,演唱他那關于特洛伊陷落的民謠。

火災之后,尼祿絲毫不去管流離失所的人民,而是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人們議論紛紛,公開說他放火是為了自己建造皇宮。面對這種指責,尼祿選中了基督徒來承擔責任,先是指控他們縱火,后來又指控他們“仇視人類”。因為當時這些基督徒大都是窮人、奴隸和異鄉(xiāng)人,迫害他們最容易。但是,尼祿殘酷屠殺基督徒的行為最終引起羅馬人民的反對。

在極度瘋狂和恐懼中,尼祿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tài)。整個羅馬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只要他提出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把他處死。許多元老院議員、名人和衛(wèi)隊官員都被處死了。一些人被斬首,一些人被勒令自殺,還有一些人被切開動脈血管。

尼祿的恐怖統(tǒng)治、瘋狂屠殺和對基督徒的殘酷迫害,激起了元老院和人民大眾的奮起反抗。面對四面楚歌和眾叛親離的危險境地,尼祿落荒而逃。

他躲在羅馬郊外一個奴隸的家中,不過很快消息傳來:元老院宣布尼祿為人民公敵,并判處鞭笞死刑。絕望的尼祿沒有勇氣自殺,最后他把一只匕首放在一個隨從的手里,然后抓住這只手向自己的喉嚨刺進,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戴克里先與君主制的開創(chuàng)

屋大維開創(chuàng)了羅馬帝國,雖然我們稱其為羅馬皇帝,但實際上,當時他的稱號是“元首”。直到戴克里先執(zhí)政時,才將“元首”改為“皇帝”,正式確立了君主制。

公元284年,宮廷親衛(wèi)隊首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為帝。戴克里先繼位后,對內殘酷鎮(zhèn)壓高盧和阿非利加的起義,對外戰(zhàn)勝伊朗,打退日耳曼人的入侵,暫時鞏固了邊疆。于是,他便公開仿效波斯君主,以上地之神自居,穿戴有珍珠寶石裝飾的冠冕服裝,要求臣下晉見時行跪拜吻袍之禮。從此以后,“君主”代替了“元首”而成為皇帝的正式稱號,羅馬帝國也正式進入“君主制”統(tǒng)治的時代。

為了挽救羅馬帝國的危機,挽救腐朽沒落的奴隸制,維護和加強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戴克里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讓馬克西米安主管帝國西部,駐意大利北部的米蘭;他本人則主管帝國東部,坐鎮(zhèn)小亞細亞西部的尼科美底亞(今土耳其的伊茲米特),二人均稱奧古斯都。公元293年,兩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稱為愷撒,分別治理部分地區(qū)。這樣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改革后原有的轄區(qū)較大的行省被劃小,行省總數(shù)由四十多個增到一百個,分別歸屬十二個行政區(qū)。各行省中,軍權和行政權分開。羅馬作為特別行政區(qū)仍然是帝國首都,但已不再是皇帝駐地。軍隊分為邊防軍團和機動軍團,人數(shù)大增。軍隊中“蠻族”成分不斷增加。

戴克里先還統(tǒng)一稅制,取消某些免稅特權。人頭稅和土地稅合一,作為財政主要收入。為保證稅源,禁止農業(yè)勞動者離開土地以及手工業(yè)者脫離同業(yè)行會。公元301年,為穩(wěn)定幣值,戴克里先確定了新的鑄幣含金、銀標準。同年,頒布物價敕令,對主要商品價格和勞動工資作了規(guī)定。他對基督教采取彈壓政策,公元303年和公元304年先后頒布了四道敕令,禁止舉行禮拜,清除軍隊和官員中的教徒,沒收教會財產,拆毀教堂,焚燒經書,逮捕神職人員,處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臨嚴重危機的帝國獲得暫時的穩(wěn)定。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同時退位。繼承戴克里先的是君士坦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往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號稱“新羅馬”。

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他的軍隊要求君士坦丁當皇帝,但是另一些將領反對這一要求,因而爆發(fā)了一系列的國內戰(zhàn)爭。戰(zhàn)爭一直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米爾維安大橋戰(zhàn)役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時才告結束。從此,君士坦丁成了羅馬帝國西半部名正言順的統(tǒng)治者,但是東半部卻是由另一位將軍李錫尼統(tǒng)治著。公元323年,君士坦丁主動出擊,于324年在亞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打敗了李錫尼,統(tǒng)一羅馬,他也成了羅馬唯一的君主。

統(tǒng)一羅馬帝國之后,君士坦丁在行政、軍事、宗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統(tǒng)治各地;廢除了近衛(wèi)軍,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宮廷親衛(wèi)隊來代替它,并降低邊疆駐軍的實力;同時進一步神化皇帝本人。因為上述種種舉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進世界歷史上有影響的帝王之列。但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變化,使得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fā)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君士坦丁是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據(jù)說在米爾維安大橋戰(zhàn)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依靠此,你將大獲全勝?!碑斁刻苟≡谑旨艿膯⑹鞠纶A得了米爾維亞橋戰(zhàn)役的勝利,從此就皈依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當時的東部皇帝李錫尼聯(lián)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歸還了以前所沒收的基督教堂和財產。君士坦丁從未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他的政策明顯是鼓勵該教的發(fā)展。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于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死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爭奪帝位的長期混戰(zhàn),直到狄奧多西一世時才重新統(tǒng)一。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由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而東羅馬帝國轉入封建社會,繼續(xù)存在了近千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羅馬卻是在短時間就被毀滅的。

當日耳曼人向羅馬大舉進攻的時候,匈奴人也向西推進。公元450年,他們在其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以討伐西哥特人為名,進入高盧。西羅馬派大將阿提烏斯趕往救援。公元451年6月,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lián)軍大戰(zhàn)于巴黎東南的特洛伊城(在塞納河北岸)郊外。此役十分激烈,據(jù)說一日之內,死亡人數(shù)多達十五萬余人,雙方勝負參半。西哥特國王狄奧多利克陣亡,余部撤退;阿提拉亦退過萊茵河,來到匈牙利。

公元452年,阿提拉又聚集大軍,向意大利進發(fā),因軍中發(fā)生瘟疫而撤回。次年,阿提拉死于新婚之夜。此后,匈奴勢力逐漸衰落。

而另一股勢力始終沒有忘記對羅馬的洗劫。公元438年,汪達爾國王蓋撒里克擺脫了羅馬宗主權,占領迦太基,建立一個獨立的專制政權。公元455年,蓋撒里克派遣戰(zhàn)艦從北非進攻意大利,不久,攻陷羅馬城。汪達爾人在羅馬大掠十五天,他們有計劃地洗劫該城,將許多珍貴藝術品搶掠一空,然后四處放火,把羅馬城付之一炬后揚長而去。公元468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派出一千余艘戰(zhàn)船和十萬人支援西羅馬,與蓋撒里克的軍隊會戰(zhàn)于迦太基附近,羅馬軍戰(zhàn)敗。公元476年秋,蓋撒里克與西羅馬皇帝訂立和約,北非、科西嘉、撒丁尼亞、西西里等地成為汪達爾王國的領土。

到5世紀70年代時,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僅限于意大利半島,這個昔日的帝國已經四分五裂,一片凄涼。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傭兵首領奧多雅克廢黜了最后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終于在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原有的版圖在數(shù)十年間已被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東哥特人等瓜分占領。

中世紀的裂變

如果拿一個擴大的中世紀,較長的西歐封建社會來和東方封建社會來比較,則我們會看到,在主要方面,它們是相同的,可比的。

——馬克垚 世界中古史權威,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留系任教

克洛維皈依基督教

公元4~5世紀,羅馬帝國日益衰落,高盧在北方日耳曼蠻族不斷滲透與入侵下,逐步被各日耳曼部落王國所分治。在這些日耳曼部落所建立的王國中,對歐洲、特別是對法國歷史影響最大的要屬定居于萊茵河右岸的法蘭克人的部落,在這些部落中又以薩利克法蘭克人和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兩個支系最為強大。公元481年,薩利克法蘭克人的一個首領希爾德里克亡故,他的15歲兒子克洛維繼承父親之位成為了薩利克法蘭克人的一位軍事首領。

克洛維自青少年時期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統(tǒng)治野心。公元486年,他通過與利普利安法蘭克人聯(lián)手在蘇瓦松大敗羅馬帝國派駐高盧的駐軍將領西格里烏斯,成功奪取法蘭西島,從而基本占領了高盧北部地區(qū),并將他的都城從圖爾移至巴黎,使法蘭克王國初具雛形。

迎娶勃艮第王國公主克洛提爾德是克洛維走向基督教的關鍵轉折。這位身世凄苦的貴族后裔自幼篤信基督教,她在嫁給克洛維后不斷向丈夫灌輸基督教信仰,克洛維雖不信,但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公元496年,法蘭克人與定居在高盧東部并一度向北擴張的阿勒曼尼人展開激戰(zhàn),這一次克洛維沒有得到老天的眷顧,他的軍隊屢遭重創(chuàng),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境地。絕望中,克洛維想到了上帝,于是他跪下向上帝祈禱,發(fā)誓如果能夠轉敗為勝,他將帶領全部法蘭克人皈依基督教。奇跡發(fā)生了,阿勒曼尼人發(fā)生了內訌,阿勒曼尼國王被殺,阿勒曼尼士兵見國王被殺,就全都投降了克洛維。

于是,克洛維于公元496年的圣誕前夜,在上帝的圣殿里承認了上帝是他所信仰的唯一的神,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接受了洗禮,并用圣膏油涂上基督的十字架作為符號,皈依了基督教。在他之后,他的軍隊據(jù)稱有三千多人也同樣接受了洗禮。

自此以后,克洛維得到了羅馬教會的大力支持,他也頂著基督教會保護人的名頭,以幫助教會清剿異端為旗號,通過極其血腥和殘暴的手段收服了勃艮第王國、驅逐了西哥特人,逐一征服了昔日各自為政的日耳曼蠻族各部落,最終完成了法蘭克王國的霸業(yè)。

拜占庭帝國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去世,他把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讓他的兩個兒子各自為帝。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所以又叫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此時的東羅馬雖然表面上欣欣向榮,實際內部正統(tǒng)基督教與否認基督教神性和權威的阿利安派紛爭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藍黨與代表手工業(yè)者、商人的綠黨不斷發(fā)生沖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國岌岌可危之際登上了政治舞臺。

此時的東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奴隸貿易仍相當盛行,半封建性質的隸農已經出現(xiàn),但受到壓制,發(fā)展不快。而在同一時期的西羅馬帝國故地上,日耳曼人已建起一系列封建王國——如東哥特王國、西哥特王國、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法蘭克王國等。農民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新興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顯示了明顯優(yōu)于奴隸制的強大生命力。

查士丁尼深深地陶醉于昔日羅馬帝國的強大之中,不能自拔,夢想有朝一日能夠重新收復西羅馬故地。為此,他開始著手準備。為了適應大規(guī)模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查士丁尼首先在國內大肆搜刮百姓,以積累必要的戰(zhàn)爭物資。為解除戰(zhàn)爭的后顧之憂,公元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1.1萬磅黃金為代價,與波斯訂立停戰(zhàn)和約。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派大將貝利撒留率1.6萬人馬首先對北非的汪達爾王國發(fā)動了進攻,從而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西部征服戰(zhàn)爭。由于汪達爾王國事先沒有認真做好戰(zhàn)爭準備,這場被東羅馬大臣們看作兇多吉少的戰(zhàn)爭很快就見了分曉。汪達爾貴族蓋利麥處死了國王希爾得利克之后,倉促應戰(zhàn),不久,又因兄弟戰(zhàn)死,悲痛不已,使整個軍隊亂作一團,不戰(zhàn)而敗。蓋利麥逃奔努米比亞避難,汪達爾王國滅亡。查士丁尼在收復汪達爾故地后,全盤復辟羅馬奴隸制,遭到汪達爾人的反抗,直到公元548年,東羅馬在北非統(tǒng)治才穩(wěn)固起來。

公元535年,查士丁尼又下令貝利撒留興兵意大利,征服東哥特王國。9月,東羅馬軍隊占領了達爾馬提亞;12月,東羅馬軍隊進占西西里島;第二年6月,包圍了那不勒斯;戰(zhàn)斗進行至此,東羅馬軍隊幾乎未遇到東哥特人的認真抵抗,一切都進展順利。公元536年12月,貝利撒留軍隊進入羅馬。

公元537年2月,貝利撒留在羅馬遭遇了圍困,東哥特人新國王維提斯率15萬騎兵屯兵羅馬城下,將貝利撒留大軍圍困城中達一年之久。后因東哥特人糧草不繼,士氣下降,加上查士丁尼援軍的到來,貝利撒留才解困。

公元539年,貝利撒留率軍圍攻東哥特首都拉文那,城中守軍苦戰(zhàn)六個月,拼死抵抗,表現(xiàn)了英勇不屈的英雄氣概。直至公元532年,東羅馬軍隊才平定了東哥特人國王托提拉率領的反羅馬大軍。公元554年,又滅其余部,將法蘭克人驅逐到阿爾卑斯山以北。

公元554年,查士丁尼借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發(fā)生內戰(zhàn)之機,出兵西哥特占領西班牙東南部。此外,查士丁尼大軍還占領了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撒丁島及巴利阿里群島。

查士丁尼的侵略戰(zhàn)爭,使被征服地區(qū)人民及東羅馬國內原有的奴隸、隸農及手工業(yè)者處境更加悲慘。公元565年,查士丁尼去世。不久,東羅馬帝國被征服的地區(qū)大都喪失。

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攝政后實行的“推古改革”,初步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貴族奴隸主的保守勢力。但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未摧毀氏姓貴族勢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蘇我氏專權,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勢力,殺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公元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三十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淵請安歸國(此前僧旻已于632年歸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jié)時,于朝中殺死蘇我入鹿,其父蝦夷翌日自殺。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政變后,皇極天皇退位,革新派擁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顧問),建元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規(guī)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

公元646年元月,孝德天皇以詔書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內容:廢止私有土地、部民,實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貴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倉、田莊,均收歸國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業(yè)部民,國家賜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級別所賜封戶的賦課)。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qū)劃和組織,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地方分國、郡、里。整備軍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編制戶籍、計賬(規(guī)定賦役的登記),行班田收授之法,統(tǒng)定班給人民土地和應負租賦的數(shù)額。廢舊貢納制,實行租庸調的新稅法及向皇室獻納仕?。ǚ蛞郏⒉膳▽m女)的制度。

“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它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形成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日本由此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創(chuàng)建的一系列伊斯蘭封建軍事王朝。帝國形成之后,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fā)們?yōu)榱遂柟套约旱慕y(tǒng)治,并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通過不斷地對外征戰(zhàn),他們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舉世無匹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里,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里海,南接阿拉伯海。

阿拉伯帝國經歷了四大哈里發(fā)時期(632~661年)、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年)。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里發(fā),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發(fā)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

第一任哈里發(fā)是艾布·伯克爾(632~634年在位),在其兩年任內,平定穆罕默德去世后叛亂的各部落,恢復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第二任哈里發(fā)歐麥爾(634~644年在位),先后收復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同時派四千騎兵攻入埃及,占領了整個中東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qū),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644~656年在位)率四萬阿拉伯鐵騎主力軍隊消滅波斯薩珊王朝數(shù)十萬大軍,西至北非利比亞。在位期間,奧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親近、貪圖享樂,引起穆斯林的不滿,被擁護阿里而倒戈的士兵殺死。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656~661年在位)執(zhí)政時,阿拉伯統(tǒng)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先后爆發(fā)了三次內戰(zhàn)。阿里在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中失利。661年,阿里遇刺身亡,四大哈里發(fā)時期遂告結束。

阿里死后,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fā),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哈里發(fā)不再由選舉產生,改為世襲,實際上成了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政權鞏固之后,對外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向東征服了中亞廣大地區(qū),勢力直達印度河下游;向西掃蕩了拜占庭在埃及以西的北非勢力,于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安達盧西亞。至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最終形成,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8世紀20年代以后,阿拉伯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lián)合什葉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tǒng)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9世紀中葉后,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衰落期。1258年,蒙古人入侵,最終結束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國就此瓦解。

查理大帝

公元742年,查理出生于法蘭克王國的貴族家庭,其祖父查理·馬特是墨洛溫王朝大權實握的宮相。查理的父親丕平原為法蘭克王國大臣,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君,取而代之,創(chuàng)造了加洛林王朝。查理自幼跟隨父親參與征戰(zhàn),精于武藝,具備軍事才干。公元768年,其父去世。遵照遺囑,在其弟弟卡洛曼患病去世后,查理合并了全部國土,成為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國王。

查理在位四十六年,先后發(fā)動了五十多次擴大疆域的戰(zhàn)爭。他的業(yè)績不僅限于軍事征服,在法律、經濟、文化教育方面均有建樹。查理是虔誠的基督徒,熱愛圣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他一生的征戰(zhàn)過程中,也把基督教推廣到了所有被征服的土地上。

查理一生征戰(zhàn)中,重要的戰(zhàn)役和取得的成果有:公元774年征服倫巴德王國;公元772~804年多次進攻薩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奪取易北河流域廣大土地;公元787年和公元801年兩次出兵西班牙,奪得尼布羅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邊區(qū);公元787年占領巴伐利亞;公元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諾尼亞。公元800年,查理進軍羅馬,援救被羅馬貴族驅逐的教皇利奧三世,并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從此,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帝國”,查理國王則成了“查理大帝”。

在軍事征服之外,查理大帝興辦學校,聘請知名學者講學。搜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抄寫的文字是用所謂加洛林小草書體,這是一種清秀優(yōu)美的拉丁字母,后來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在修道院設立圖書館,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查理還邀請歐洲最好的建筑師、雕刻家和畫家,為帝國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大帝的文化教育政策對于恢復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在位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查理大帝死后不久,帝國就出現(xiàn)了分裂。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后的德國,西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后的法國,東、西部之間的地區(qū)則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xiàn)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諾曼征服戰(zhàn)

1042年,代表盎格魯撒克遜舊王朝的愛德華登上英格蘭王位。愛德華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國王,曾長期流亡諾曼底。即位后,為了同國內封建貴族抗爭,聘用很多諾曼教主,并和諾曼底公爵、他的表弟威廉結盟,以讓他繼承王位為許諾,借其力量鞏固王位。1066年春,愛德華病逝,按照愛德華生前許諾,王位應由威廉繼承,但按照盎格魯撒克遜法律,國王死后,王位繼承問題應由貴族代表會議來解決。最后的選舉結果,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貴族哈羅德當選為國王。這一消息對威廉來說,不啻為嚴重的打擊,他決心用武力從哈羅德那里奪取王位。

為創(chuàng)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jié)游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fā)偽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圣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位。丹麥國王出于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松散聯(lián)盟。為解除后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占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開封建主會議,制訂進攻英國的方案。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zhàn)略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zhàn)爭過程中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準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準備向不列顛進發(fā),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一個月內,英格蘭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lián)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zhèn)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qū)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于事發(fā)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guī)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五千余人迎擊威廉。

戰(zhàn)局倒向了威廉,哈德羅在戰(zhàn)斗中被砍死,英軍很快就潰不成軍。威廉大軍接著直逼倫敦,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為國王。1066年圣誕節(jié),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號稱“征服者威廉一世”,從此英國開始了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指在1096~1291年的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宗教性軍事行動,是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fā)動的戰(zhàn)爭。當時原屬于羅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每個參加出征的人,包括騎士、農民、小手工業(yè)者在內,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在1095年后的二百年間,至少出現(xiàn)過八支十字軍,如果把兒童十字軍和其他較小的十字軍活動計算在內,則最少有十一支,動用的總兵力不下三四百萬。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可算是成功的。

第一次東征(1096~1099年)參加的約有十萬人,兵分四路,1097年會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進城后殺了七千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qū)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

后來幾次的十字軍在小亞細亞和回教軍反復較量,不過,就是沒有辦法再取得像第一次東征那樣的成績。整個運動到了后來也完全變質,不但出現(xiàn)基督教徒自相殘殺的局面,也演出了“兒童十字軍”的鬧劇。1291年,最后一個十字軍要塞阿克陷落,十字軍東侵至此告終。

兩百年的十字軍運動煽起了各種宗教仇恨,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財產損失,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歐洲與地中海地區(qū),甚至遠到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梢哉f這場歷時兩百年的戰(zhàn)爭改變了西方的歷史命運,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

奧斯曼土耳其崛起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屬中亞阿姆河一帶西突厥烏古斯人的卡伊部落,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初,蒙古人大舉入侵中亞,卡伊部落首領埃爾圖格魯爾率部四百多帳被迫西遷,進入安納托利亞,信奉伊斯蘭教(一說在中亞時已信伊斯蘭教)。歸順塞爾柱突厥人的羅姆蘇丹國,受封安納托利亞北部的卡拉賈達地區(qū),并委以守衛(wèi)邊境重任。埃爾圖格魯爾從毗鄰拜占庭手中奪取瑟于特、多馬尼奇等地,這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發(fā)祥地。

1281年,奧斯曼繼其父埃爾圖格魯爾擔任部落首領后,繼續(xù)兼并拜占庭領土卡拉賈希薩爾、比萊吉克、亞爾希薩爾等地,定都耶尼謝希爾。1289年羅姆蘇丹國被迫承認他奪取的領土為其封地。1299年,奧斯曼趁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蘇丹”。

1324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繼位后,首先攻占布爾薩,并遷都于此,正式宣布使用“蘇丹”稱號,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實行伊斯蘭教法,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他繼續(xù)向外擴張,先后又攻占尼西亞、尼科美底亞、斯庫塔里、安卡拉等地,其勢力達于馬爾馬拉海南岸地區(qū)及加利波里半島。他開始建立常備軍隊,組建近衛(wèi)軍團(即童子軍團),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即國務會議),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遣貝伊(即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即教法官),鑄造統(tǒng)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蘇丹穆拉德一世繼位后,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采取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占領埃迪爾內,并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羅尼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維利亞統(tǒng)治者稱臣納貢。1389年在科索沃戰(zhàn)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lián)軍。

蘇丹巴耶濟德一世(1389~1402年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干地區(qū),初步統(tǒng)一安納托利亞突厥塞爾柱各埃米爾公國。1394年,迫使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扶植下的哈里發(fā)穆泰瓦基勒賜封他為“羅姆蘇丹”。1402年,帖木兒率軍侵入小亞細亞,奧斯曼軍隊戰(zhàn)敗,巴耶濟德一世被俘后身亡,其后代陷入內爭。

蘇丹穆罕默德一世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zhàn)時喪失的領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對歐洲基督教王國作戰(zhàn),再次征服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確立了在歐、亞所轄地區(qū)的統(tǒng)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歐洲歷史的列車來了個急轉彎。這個轉折點,就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軍攻占了這座當時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東羅馬帝國至此滅亡,羅馬時代結束,歐洲的中世紀也隨之徹底壽終正寢。

1451年,當十九歲的穆罕默德二世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時,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成為他心中最想得到的東西。1453年3月底,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向君士坦丁堡進發(fā)。土軍輕而易舉地摧毀了由希臘人防守的前沿城堡。4月5日,穆罕默德二世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堡城內守軍只有七千人,其中兩千人還是來自威尼斯和熱那亞的雇傭兵,與土軍兵力相差懸殊。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向他厭惡的羅馬天主教會求救,甚至期望西方再來一次十字軍東征,然而,最終沒有一支援兵到來。

4月6日,攻城開始。土耳其人首先從西面猛攻,他們用每發(fā)炮彈重達五百公斤的大炮對城墻狂轟亂炸,然后便扛著粗大的樹干,滾動巨大的木桶,向護城壕沖去,企圖把壕溝填平,但是卻遭到了城中火繩槍的嚴厲打擊,紛紛敗下陣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