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豎子不足與謀

天下三國 作者:李國文


豎子不足與謀

一個傻瓜提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上,這是一部電影里的臺詞。但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和一群窩囊廢或者膿包蛋,合作做一件事的話,成功的希望等于零,且不去說,而且絕對有被這些合作者氣暈過去,氣得死去活來的可能。

曹操終于發(fā)現(xiàn),他錯了。第一,他訂錯了目標。第二,他選錯了伙計。他發(fā)起的這場討伐董卓的轟轟烈烈的聯(lián)盟,還沒有正式交鋒,就分崩離析了。一氣之下,單槍匹馬,追殺下去,滎陽一戰(zhàn),被董卓打得差點送了小命。敗退河內(nèi)之前,憤憤中所說的這句“豎子不足與謀”,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一種覺醒。他決定,和這幫狗咬狗一嘴毛的合作者分手,自己干自己的了。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曹操揮師山東,跳出是非地,實在夠英明的。

在《三國演義》中,曹阿瞞是個被否定的人物,在三國戲的舞臺上,他是個涂大白臉的角色。白色,在臉譜里是奸邪的象征。曹操是很奸詐,很毒辣,殺人不眨眼,但是,他在漢末蜂起的群雄當中,卻是最出色的人物。他反對引外兵誅宦官,對何進說:只需一獄卒,足矣。說明他的見識。只身行刺董卓,隨機應(yīng)變,得以逃脫,說明他的果敢。組織過討卓聯(lián)軍,匯集十八路諸侯,說明他組織才能。

但沒想到,豎子不足與謀,于是這個梟雄,意識到漢室凌遲,朝廷衰落,日暮途窮,無力中興。曾經(jīng)寄予眾望的諸侯領(lǐng)袖人物,所謂的四世三公名門之后有相當號召力的袁紹,不是成事之輩。其他庸碌無能,則更等而下之了。

俗話說,跟著鴨子學走路,早晚落個羅圈腿。同樣,若不逃避庸俗,也必然會被庸俗腐蝕。曹操與這些胸無大志,只知蠅頭微利的人,義無反顧地決裂,表明他思想的成熟。遍顧宇內(nèi),有大志向,有大作為者,舍我其誰?肯定是曹操在兗州養(yǎng)精蓄銳時的精神狀態(tài)。

這是曹操一生中重要的思想轉(zhuǎn)折點。他在《蒿里行》一詩中這樣回顧的:“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說明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自己在歷史的這一頁中,該扮演什么角色了。

他不再以作一個兵強馬壯,舉足輕重的一方諸侯,在逐鹿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盟主,代替袁紹的位置就滿足的了。他的力量,他的雄心,他面臨的大好機遇,和董卓挾天子威令不臣的啟示,他把他的目光注視到一個新的高度,身在山東,西望長安,問鼎九五,已不是什么非分之想了。所以,他不參與袁紹、公孫、韓馥的奪地搶權(quán)之爭,在一旁冷眼旁觀;也不像馬騰、韓遂興勤王之師,討賊殺敵,寧可坐等其變。那種十八路軍馬會盟,把袁紹推為盟主的事,他是敬謝不敏的了。

他要自己單干了,由此招賢納士,擴充實力,帳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儼然一番立國氣象。當荀文若棄袁紹投奔他時,他說的“此吾之子房也”,分明表現(xiàn)了他以漢高祖自詡的胸襟。

一個有志者,必有不怕孤獨的勇氣,才能走出重圍,別開生面。所以,有雄圖大略的人物,不但要有超凡脫俗之思路,去陳趨新之行徑,敢作敢為之膽略,不羈一格的作為,還得有逃避庸俗包圍,不與豎子為謀的決斷。曹操所以能成大事,就在于他的及時覺悟,另謀出路,否則,他和那些雞爭鵝斗的諸侯,也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學會跳出去,站高點,思想飛躍一步,不也有益于我們每個人的事業(yè)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