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因為世上所謂的道理,絕大多數(shù)只能算常識,有一些甚至是毒雞湯。它們都不足以使人醍醐灌頂,改變一生。所以,如果年輕時能遇到一個高人,獲得他的一句真正有價值的點撥,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那真是非常幸運的事。
我就是這個幸運兒,而那位高人,就是天冬老師。
我剛在《博物》雜志工作時,和天冬老師在一個辦公室。他當時已經(jīng)是網(wǎng)上著名的植物學達人,還去我的高中給我們講過生物多樣性的素質(zhì)課。所以對我這個編輯部的新人來說,天冬老師是唯一的熟人。我就在辦公室問他:您覺得我這個工作以后應該怎么搞?按理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甚至相當欠揍。但我記得很清楚,天冬老師在他的工位朝我轉(zhuǎn)過身來,胳膊肘撐在膝蓋上,探過頭來和我鄭重地說:你應該選擇一些感興趣的領域,持續(xù)不斷地記錄,盡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幾年之后,這個領域你就是專家。這樣的話,不管你是出專欄也好,是寫書也好,是做研究也好,都會有非常大的優(yōu)勢,能夠出真正的好東西。
這句話對我來說價值千金。我后來不論是管理微博,還是出專欄、寫書,用的都是這個思路。只要認定它是我想做的事,就長期堅持去做,把它做出花兒來,做出絕對優(yōu)勢。
天冬老師也親身實踐著這一點。他在高山植物、濕地植物、北京鄉(xiāng)土植物、植物文化學上,都有長期的興趣,每天都在一點一滴地積累。當年經(jīng)常能看到他中午風風火火地沖進辦公室,滿頭是汗,背著相機。不用問,那一定是他長期關(guān)注的某種植物開花了,而這朵花兒在上午剛剛被他收入相機的存儲卡。
現(xiàn)在搞科普的都愛稱自己是科普作家,即便一本書都沒有,也愣這么介紹自己。在我看來,“科普作家”一詞的重點是作家。如果你只會寫科普文章,甚至出了科普書,但是文筆不行,你也只能算是個科普作者。天冬老師是真正稱得上作家的。他的第一身份,其實都不能算是科普人或者植物學人,而是一名浪漫的文藝青年。以前我經(jīng)常去他的博客,看他寫的那些非常文藝的文章。還記得博客的名字叫“邊三角四”。他的文章似乎總有點兒村上春樹的風格,這個風格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博客式微后,天冬老師就在微博隔三差五地發(fā)布一些跟博物學相關(guān)的小散文。你閱讀時,會感到文中的事情非常奇幻有趣,甚至懷疑其真實性。一個人真的可以經(jīng)歷這么奇妙的人生嗎?作為他的朋友和前同事,我知道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發(fā)生的。天冬老師的本事就是可以發(fā)現(xiàn)每件事情中的閃光點、奇幻點,并把它們組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同時又不失其知識性和嚴謹性。我認為,好的科普文章,應該讓人看不出來是科普文章,而是令人沉醉的美文。天冬老師做到了這一點。
這本書是他做事風格的又一體現(xiàn):選好一個角度,全身心投入進去,經(jīng)年累月地累積素材,細膩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精雕細刻出一部完美的作品。
這樣的作家,如今已不多。這本書就是他耗費大量營養(yǎng)開放出的一朵美花,當然值得我們用心觀賞。
《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博物》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