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誤入歧途
用這個題目來囊括我的過去,很有些出言不遜的味道。但它的確是一個十足的事實。我天生就不是一個形象思維者,從小生活在鄱陽湖畔都昌縣一個不知名的港汊里。對于我,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膽敢覬覦甚至狂妄地高攀文學這個大雅之堂,純粹是非分之想,正如一位朋友說的:“恕我直言,你是迫不得已才走到文學這條路上來的?!笔堑模绻麤]有一紙公文將我從圍著高墻的深院拋到鸛鳥驚飛森然欲搏的石鐘山下;如果不是苦苦請求才允許去了那座踩得晃晃動動的小木樓;如果不是住下來的頭一個晚上,我的那個臨時用三合板支起的小房間就被人重重地踢上一腳而長出一個永遠無法愈合的窟窿來,我的人生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天空灰蒙蒙的。當我踏上石鐘山126級臺階的時候,我的心靈和當時的天空一樣沉重、迷茫。暮色中,我一個人癡癡地站在那里,望著江湖水面,一片片的白帆從天邊出現(xiàn),又慢慢消失在天的盡頭,便引起了我無限的遐思:這世界往后不知會是什么樣子?我實在想象不出。東望水天一色,西望水色一天,一片廣漠,無所依附,無所寄托。進而我又想起離潯的那一天,一位幫我裝運行李的農民,用他那雙比銼刀還要粗糙的手握著我,說:“像你這樣眼珠亮的人還會回來嗎?”我真的經(jīng)不住他的這句話,心里酸酸的,一眼也不敢望他,馬上背過臉去,點點頭,用力關上了車門。
直到文學進入我的生活中來,我才感到過去失去平衡的心稍稍有些依托。興許,就在那一刻,我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的契機,同時孕育和產生了。不知誰說過,凡是生活中開懷地笑過和痛心地哭過的人,都有資格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于是,我痛定思痛,慎重選擇,斗著膽,惶惶地叩開了文學這扇大門。
進門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儼然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茨威格、契訶夫、卡夫卡、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馬爾克斯、沈叢文、郁達夫、朱自清、汪曾祺……他們把我?guī)У綗o邊無際流瀉得像高山一樣洶涌的大海邊上,使我充滿了自信,又充滿了畏懼。至此,我才明白,文學之路原本是一條穿越陰影的曲曲折折的路,是一條在折磨人類的苦難里延伸又與苦難相抗衡的光明之路。誰在紛亂變幻的世界中找到了它,誰就登上了那片金燦燦的輝煌。
多少個黃昏和晝夜,我一次又一次地面臨著極為尷尬的兩難選擇:一方面,對長久以來樹立起來的人生原則忠貞不渝,也即“你不可改變我”;另一方面,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又無時無刻不在強迫著我修改許多恪守已久的信條,也即“你別無選擇”。我就時時刻刻處在這樣一個劇烈奔突和痛苦的撕扯中。
我從小在鄱陽湖畔長大,對水邊的哀樂人事比較熟悉。平時只要一合眼,那兒時的夢幻,青春的碎影;那飄忽的風帆,遠去的櫓聲,常常在我心頭碰撞激蕩。我原本為了寫水,而去大山。沒有料到,我的魂魄竟丟在了大山?;剡^頭來,當我重新審視這片沉甸甸又濕漉漉的大世界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竟與一位參禪的老僧不謀而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顯然還沒有悟到這個份上。但是,我不否認,我眼中的大自然,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了,它統(tǒng)統(tǒng)成了我人生的驚醒和感悟,成了我痛苦與歡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載體。我試圖借著這個符號,運用人類和現(xiàn)代的眼光,去開掘我那片至今仍未真正為之動容的未來天地。
最近,我讀到一首《不要成熟》的小詩,詩的大意是:不要成熟/不要成熟/成熟了/就會凋零干枯/不要摘它/半是甜半是酸/半是生半是熟/留一點期待和希冀/保持些神秘與誘惑。
對于人生,我已過耳順之年,而對于文學呢,我卻恰恰害怕和討厭這種成熟!
真的,至少目前我是這樣想的。
2017年4月28日于望盧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