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記
明陳繼儒著。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松江華亭人。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曾先后隱居小昆山、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征用,皆以疾辭。有《梅花冊》、《云山卷》等傳世。著有《妮古錄》、《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等。
陳繼儒與同時代的董其昌齊名,無意于科舉仕途,隱居小昆山之南,修建陸機、陸云廟祀之,搜羅四方名卉,植于廟前,名之為“乞花場”。移居東佘山后,在山上筑“東佘山居”,閉門讀書,但仍與三吳名士來往,其中不乏高官顯宦,時人頗有微詞詬病。陳繼儒學識淵博、愛好廣泛,除詩文、書法、繪畫外,對戲曲、小說也頗有研究。所藏碑石、法帖、古畫、硯石、印章甚豐,有蘇東坡《風雨竹碑》、米芾《甘露一品石碑》、朱熹《耕云釣月碑》、顏真卿《朱巨川告身》真跡卷,有倪云林《鴻雁柏舟圖》、王蒙《阜齋圖》、梅道人《竹筿圖》、趙孟頫《高逸圖》、蘇東坡雪堂印、陳季常印以及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字畫,遂命其齋為“寶顏堂”。陳繼儒還摹刻《晚香堂蘇帖》、《來儀堂米帖》,《寶顏堂秘笈》6集。對古玩、書畫撰述有《妮古錄》四卷、《珍珠船》四卷、《皇明書畫史》、《書畫金湯》、《墨畦》等。陳繼儒藏書甚豐,對經(jīng)、史、諸子、術伎、稗官與釋、道等書,無不研習。曾延請博學鴻儒,尋章摘句,按部分類編訂成《寶顏堂秘笈》457卷。每遇閑暇與風流名士等游,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并以“隱士”身份,周游于權貴縉紳間,名重一時。
陳繼儒所處的嘉靖、萬歷年間是明朝經(jīng)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復雜的年代,為了避免或是害怕加入這種矛盾,陳繼儒決定放棄功名,歸隱江湖。特殊的時代造就了陳繼儒高潔的氣節(jié)和別具一格個性特征,平生崇尚松、竹、梅的品質,經(jīng)常以此自比,晚年在東余山“遂構高齋,廣植松杉,屋右移古梅百株”。可見其人品、藝品之高,在那個時代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小窗幽記》又名《醉古堂劍掃》,全書共12卷:卷一集醒、卷二集情、卷三集峭、卷四集靈、卷五集素、卷六集景、卷七集韻、卷八集奇、卷九集綺、卷十集豪、卷十一集法、卷十二集倩。其中精妙絕倫的語言,道眼獨具的闡釋,靈性逼人的意趣,令人拍案叫絕。在“熱鬧中下一冷語,冷淡中下一熱語,人都受其爐錘而不覺”。
卷一 集醒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怪小人之顛倒豪杰,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鎮(zhèn)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jié)之為真。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過高,當原其可從。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
遇默默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
結纓整冠之態(tài),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guī),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饜,利交所以必忤。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nèi)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辯以招尤,不若忍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shù)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
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勢之念自輕;世途雖紛華,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還集。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念;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從冷視熱,然后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閑,然后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篤學,方為心地上工夫。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局量寬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智識卑微,縱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惜寸陰者,乃有凌鑠千古之志;憐微才者,乃有馳驅豪杰之心。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書畫受俗子品題,三生浩劫;鼎彝與市人賞鑒,千古奇冤。
脫穎之才,處囊而后見;絕塵之足,歷塊以方知。
結想奢華,則所見轉多冷淡;實心清素,則所涉都厭塵氛。
多情者,不可與定妍媸;多誼者,不可與定取與;多氣者,不可與定雌雄;多興者,不可與定去住。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賞鑒是雅事,稍一貪癡,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徇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一為俗子所撓,則亦苦海。
多讀兩句書,少說一句話;讀得兩行書,說得幾句話。
看中人,在大處不走樣;看豪杰,在小處不滲漏。
留七分正經(jīng),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
積丘山之善,尚未為君子;貪絲毫之利,便陷于小人。
智者不與命斗、不與法斗、不與理斗、不與勢斗。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風骨之分。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妄生是非,故知無事之人好為生事。
才人經(jīng)世,能人取世,曉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出世,達人玩世。
寧為隨世之庸愚,無為欺世之豪杰。
沾泥帶水之累,病根在一“戀”字;隨方逐圓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天下無不好諛之人,故諂之術不窮;世間盡是善毀之輩,故讒之路難塞。
進善言,受善言,如兩來船,則相接耳。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造謗者甚忙,受謗者甚閑。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質,經(jīng)霜彌茂。
人之嗜名節(jié)、嗜文章、嗜游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性消之。
好談閨閫及好譏諷者,必為鬼神所怒,非有奇禍,則必有奇窮。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士君子不能陶溶人,畢竟學問中工力未透。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撿點。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少,不知其他,知有爭而已;金帛少,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景不和,無以破昏蒙之氣;地不和,無以壯光華之會。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出一個喪元氣進士,不若出一個積陰德平民。
眉睫才交,夢里便不能張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
憂疑杯底弓蛇,雙眉且展;得失夢中蕉鹿,兩腳空忙。
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為佳,此與高人韻士誤墮塵網(wǎng)中何異。
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獨,尤欲細;茗欲頻,尤欲苦。
善默即是能語,用晦即是處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適境。
雖無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要識山中宰相,天際真人。
氣收自覺怒平,神斂自覺言簡,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處事不可不斬截,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