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施立松的文字山水

山水間 作者:施立松


序 施立松的文字山水

王劍冰

“金黃的色塊,濃烈地描抹,一點也不懂賦比興的手法,不懂得起承轉(zhuǎn)合,那么直白,又濃墨重彩,簡直就像一個口直心快的孩子,迫不及待不管不顧地大聲叫嚷著,春天了春天了?!?/p>

我引的這段話,不是我的,是施立松散文《西遞春色》中的話語。這些話語沒有多少艷麗浮華,卻親切自然,感情濃郁。立松筆下的西遞,何止是感染了立松本人,而是感染了所有讀者。

你再看她的《宏村聽雨》:“雨是宏村的一把琴,春風(fēng)如素手,指尖輕觸,皓腕微揚,便有急一陣慢一陣的曲調(diào),在宏村曲曲折折的巷弄里,在高高低低的粉墻黛瓦上,在幽幽暗暗的廳堂廂房中,在古艷和新綠間,錚錚琮琮,婉婉轉(zhuǎn)轉(zhuǎn)?!睂懙眠@般靈動異然,神采飛揚,直把宏村的雨渲染成一場音樂會。

若果這些都是旁觀的話,那么你看她的《梅雨潭》:“我不該再走近你。如果我不能巧笑嫣然向你,如果我只能為你遠(yuǎn)遠(yuǎn)的跫音魂消魄落,為你盈盈的秋水形銷骨立,為你曼舞的身姿衣帶漸寬。我不該再走近你,不該讓你看到我發(fā)梢鬢角沾染著的幽怨與潮濕,不該讓你看到我眉心上浸沁著的無助和哀愁。我只該挽住你的相思,流竄在茫茫的人海;我只該握住你手心的溫度,度一夕又一夕的寒涼;我只該在凡塵中向你不時地張望,我只該在黎明前向你說一回相思的夢囈?!边@哪是對著一潭碧水直言,簡直就是跟一個有情人在傾訴。

還沒有翻看幾篇,我即刻想看施立松全部的文字了,好在她要為自己的一部游記結(jié)集。立松喜歡旅游,喜歡在游中留下記憶,而這個記憶又是多么的自我,這種自我,實際上是將溫軟的內(nèi)心隨著一塊游一起品,而后又一塊藏了。

施立松文字涉及的地方,有些是我去過的,有些是我沒有到過的,而多數(shù)是我不曾寫過的。于是我有了一次暢游的機會。我從急管繁弦或古韻清幽的宏村雨開始讀起,等我品完了明眸輕漾、水袖輕揚、“不云自悠卷,不雨自纏綿”的梅雨潭,又離開了“給你一份閑適悠然,讓你微微沉醉”的朔門街,我開始寫這篇感受。

我喜歡《桂雨滿垅香滿徑》《念念風(fēng)荷》《17°的詩意》,喜歡《秋逢錢江源》《普陀,佛國的蓮花》《在雨聲里沉醉或醒來》,還喜歡《與天籟閑閑對答》《醉吹橫笛坐榕蔭》《撫仙湖:高山上一顆清澈的眼淚》,光看這些文章的題目,就知道必有一種韻味在其中了。一篇篇讀來,感覺這是一個極力享受著文學(xué)春天的使者,她不斷地?fù)]灑著自己熱情奔放的靈感和智慧,不斷地傳遞著新鮮的、透明的、溫暖的文字的氣息,讓人們感知著由她帶來的清雅、活泛和馥郁。你看她的文字:“春天,那么近,伸伸手,就能握一把在掌心里?!保ā洞河未缶罚霸谛牡幕乩?,時不時地開一扇窗,讓春光來沉醉,讓明月來狂歡?!保ā尔惤以磯簟罚盃N如煙海的金黃,仿佛所有的陽光,都被匯聚凝固成一望無際的綢緞?!保ā度ハ删涌从筒嘶ā罚皬那锾斓牡谝粓鲇旰?,我就開始編織等待的風(fēng)鈴。樹梢飄落的黃葉,林間跌落的蟬鳴,草地上的霜降,瓦楞間的雪花,都被我織進(jìn)風(fēng)鈴,我要站在立春的門檻上,把風(fēng)鈴高高掛起?!保ā读⒋骸罚┻@些句子,有的意境深遠(yuǎn),想象超拔,有的比喻貼切,擬人形象。

善于描寫,這是一個作家的能力的體現(xiàn)。好的描寫會讓人讀出感情、內(nèi)心,會引發(fā)超出描寫對象的美感和意義。施立松常常使用素描的筆法,一點點畫出景物的本質(zhì),她或也會用寫意的手段,夸張地表明一種感覺,總之她運用得十分靈活,不拘泥于文字和事物本身,讓我們感覺,一忽是那件描寫的事物,一忽是那件事物上作家的心靈。即便是很小的題材,很小的抒發(fā),立松也認(rèn)真得毫不潦草。

《未琢的天真》,寫她陪著母親去廟里燒香。廟小得沒有名字,要乘車,下車再步行才能到。與母親相互攙扶著,在山海都未醒時出發(fā),一路上野草鮮花葳蕤綻放,還有一只魯莽的小蚱蜢跳進(jìn)視線,也就有了小時的兒歌,那兒歌連八十歲的母親都會。而后是曬滿紫菜的成片的竹匾,山海人家裊裊的炊煙,打鳴的公雞和吼叫的小狗,嘎嘎?lián)u擺的鴨子。而母親一路走來,竟然認(rèn)識那么多的人,不時地打著招呼。立松將這些都寫得很細(xì)膩。寫到母親拜著佛,仍然濃墨重彩地描畫出廟前波瀾壯闊的海景,最后亮出一句:“忽然明白母親為何舍近求遠(yuǎn)、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來。這小村小廟的幽美,全在這一片未鑿的天真里?!蔽恼抡宫F(xiàn)的不僅是海島的美,還有信佛的母親心里那片闊達(dá)的天地。

《秋訪西溪》,也就是篇千字文,一處小景,鋪排展現(xiàn)得卻是那般宏大的意象,像一幅畫,輕鋒重筆都生力,粗條細(xì)線盡相宜。眾多的港汊,鱗狀的魚塘、成群的鯧條魚、鳧泛的鴨子,這是水上的;疏落的蘆花、凋零殆盡的柿樹、百年老樟樹、寂寞的石碑,這是地上的;還有人,穿印染花布衣裳上茶的小妹、手里納著鞋底兒卻不停打著瞌睡的老婦人、嘻嘻哈哈照相的年輕人,正在搗年糕的女人和小伙兒。使這些紛繁的畫面靈動起來的,是云煙,陽光和思想。

隨便打開一篇文章,你都會找到你的自信。這自信源于對施立松散文的逐漸了解。在立松的文字中,你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晦暗和憂郁,即使是有那么幾句關(guān)于悵惘心緒的,也即刻被迷人的景象所替代。閱讀中也感覺不到任何的鄙言累句與磕絆佶屈,就像一股沾滿陽光的輕盈的風(fēng),在山野間吹。

這樣的女子該著是屬于文字的,而反過來說,這樣的文字該著是屬于這樣的女子的。她同樣精明,敏捷,她的感覺很淺,感想很靈,感知度卻很深,她對任何事物都懷有一種熱情,這是文學(xué)所必需的。而施立松原來是一位醫(yī)學(xué)工作者,就像魯迅,骨子里是文學(xué),先前熏染的味道卻是來蘇。這之間有什么相通的嗎?要說相通,或許就是凈潔、細(xì)致、認(rèn)真,對所接觸的敏感、上心。

施立松從小生活在島上,她有不少文字是為洞頭寫的,如《行走洞頭》《海島的雪》《未琢的天真》《積水滄浪一望中》,還有《海島之秋》《在鯧魚礁,抵達(dá)夢中的故鄉(xiāng)》《二上鳥島》《海外桃源別有天》等,這些散文寫海島的景象,海島的生活,海島的變化,顯出別樣也見出真情,突出了洞頭的美麗。可見她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從文字里知道,她的祖輩和父輩都是打魚人出身,爺爺和他的白底船還被征用支援過解放舟山的大軍,并且榮立了二等和三等功。施立松是實實在在的漁家后代,她的身上有著漁家人的豪爽、堅韌和質(zhì)樸的性情,作為漁家女兒,當(dāng)然又多了一種靈秀和聰慧。從立松諸多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她是喜歡水的,收在這個集子里“沾”水的文章就有二十五六篇。大概與她的生活有關(guān),凡臨水者,怕都沾了水的靈氣,何況立松臨的是大海呢?

我一直認(rèn)為,游記或者說地理散文是難寫的,由此我始終對其有一種敬畏和排斥,不是非得要寫,不敢輕易動手。施立松或是知難而進(jìn)了,似乎是她每到一地都能順手寫出關(guān)于那個地方的文字。就像一個能力很強的裁縫,很自信地對一塊料子下手,而且必然是刀刀合縫,剪剪得體。好的裁縫實際上也是出色的設(shè)計師,他不僅會突出你突出的優(yōu)點,而且會發(fā)現(xiàn)你隱性的優(yōu)點,所有張揚和點綴都不動聲色般自然。即使是皺褶和暗部,也使綻放出絕好的透視效果。而這些絕對是要帶入個人感情的,絕對是富于激情之中的。不可想象沒有激情的作品會釋放出生動的光澤。以前遇到有人請書法家寫字,書法家說現(xiàn)在沒有情緒,改天寫了送你。當(dāng)時不解,寫個中國字也要情緒嗎?等我后來練字時,才懂得這個必須以經(jīng)驗才能懂得的道理。

那么,施立松一定是處在一個情緒高昂期,似一口氣寫出了這許多作品。這些作品總是人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中的人一刻都沒閑著,總是扯動著你的視線,你知道她此刻在看什么,想什么,說什么,而那些看,那些想,那些說又是那么與眾不同,充滿著童心般的率真與奇想,佛心般的寬廣與深沉。

和同伴去白迭,一個海島小漁村,在立松的眼里和心里,也帶有著感情色彩,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親切,語言就有了這種自然和親切感。她說“杜鵑在山崗放了一把火,把漫山遍野燃燒得春意勃勃”;她說“掛念著那海,便起身往海邊去”;她說“我們能做的,只有在它還沒有消失的時候,去親近它,珍惜它,去見證它的存在和美好”。她是完全地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享受、沉浸、纏綿的過程是毫不吝惜的語言的凝情。

生活不能一味地少女般爛漫,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坎坷,施立松也會有某種不快,你看她的《仙渡桃花會》:“那一年春天,生活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受傷的心只想遠(yuǎn)遠(yuǎn)地走開,到陌生的地方,像受傷的獸,獨自舔舐傷口。就這樣,沒頭沒腦地,來到仙渡。”可貴的是,即使有著“受傷的心”,也依然讓文字煥然,將仙渡比作了另一個可以暢懷的友好。景象是可以排遣的,交流的,排遣只是客觀的利用,交流則是有著主觀意動的色彩。立松選擇的是后者,所以她在憂傷上盛開了一個仙渡,踐約一般,與“那青山綠水里嬌艷的精靈”相會。

她去普陀山,帶著三代人對于普陀佛國的仰慕。終于登上那片心中的圣地,她多有感慨,這感慨寫得諸般深摯,直達(dá)歲月與靈魂,在施立松的心里,那哪里是一座島,而是托舉著佛的一座蓮。這是獨有的心象認(rèn)知,也是藝術(shù)的認(rèn)知。文章前面盡情鋪展,收尾時卻突然收轉(zhuǎn):“在普陀的過程,是一件一件放下的過程。放下惶惑,放下煩亂,放下肩頭掮著的沉甸甸的欲望,放下心底里的塵埃、掙扎和迷茫。是夜,我酣然入睡,那久治不愈的季節(jié)性失眠,在普陀,不藥而愈。”

她寫《鹿欄晴沙》,一開始就對“晴沙”產(chǎn)生好奇,難道沙也分陰晴?在下面的接觸中,對那片晴沙竟然有了這樣的感悟:“沙灘總有這樣的魔力,輕描淡寫的,就抹去一切痕跡,甜蜜的,或惆悵的,歡樂的,或悲傷的?;蛘撸ㄆ淙绱藦姶蟮男迯?fù)能力,才能長長久久美好如初。你帶走歡樂,留下的傷痕,沙灘自會收拾?;蛟S,沙灘原本就是大海賜予陸地的小情小調(diào),濁浪排空,驚濤拍岸的跌宕之外,總要有舒緩如長調(diào)短歌的沙灘來平衡,來調(diào)和,世界才張弛有致,沖淡寧和?!?/p>

實際上,我還是覺得施立松是不善于張揚的,即使激動得心內(nèi)打雷,表面也只是微露,所以她展現(xiàn)的文字總是語近情遙,含蓄雋永,純?nèi)欢挥字桑蕾|(zhì)而不矯揉。要想保有這種品位和氣質(zhì),不単靠功夫,還要憑學(xué)養(yǎng)。這個學(xué)養(yǎng)來自兩方面,一是智性,二是悟性。智性有先天的因素,天生使其對文字敏感,對事物敏銳,操作起來也就順心得手。悟性則是具有接受和學(xué)習(xí)的能力。這些立松或都是具備的。

“地理”這個詞在當(dāng)今出現(xiàn)得越來越多了,帶有“地理”詞語的雜志和書籍也漸漸顯現(xiàn)出熱銷的情形。為什么?就因為它同旅游攪在了一起。旅游不只是過過眼癮、腿腳的癮,還要過過拍照的癮,進(jìn)而精神的文字的癮。旅游的熱流與知識的相對高勢當(dāng)有關(guān)系。走了看了,自然地想要產(chǎn)生用文字表達(dá)的欲望。表達(dá)也會分出幾種:一種是表明自己到過某地,帶有記述、張揚甚或炫耀的意味,差不多以流水賬的形式出現(xiàn)。一種是心靈的表述,展示其境其情的和鳴,抒情的意味較濃。還有一種是將景物與人文相襯,將自然與社會相映,融入境遇與人生的哲性思考。頭一種當(dāng)然入不了文學(xué)的場子,后兩種則可是文學(xué)的賓客。旅游的人越多,文化層次越高,就越顯出地理散文的不好寫。這也就對新地理散文提出了一個高的要求。不露痕跡,又讓人記住了地理方位及特點,并從中獲取更多審美信息的散文,當(dāng)是我們追尋的方向?!暗乩怼币辉~咱把它看在寫作上,就是不要在“地”上下大功夫,而要在“理”上用勁,就如“游記”不在“游”上刻意,要在“記”上用心一樣,這個“理”和“記”就是理性的記,記下獨特的發(fā)現(xiàn)、獨特的思考、獨特的感懷。地理散文寫好了便是帶領(lǐng)讀者進(jìn)行一次心靈之旅,欣美之旅。地理散文應(yīng)該包括游記,但不完全是游記,它也有不游的成分,而游記則必然地涉及地理。我們現(xiàn)在能夠更多地看到自覺關(guān)注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狀態(tài)、展示生命體驗和精神追索的散文,這是成熟的理性的文字。

以上這段文字是我曾經(jīng)就旅游散文發(fā)表的一段看法,拿過來,實際上也是對施立松旅游散文閱讀后的總結(jié),立松散文展現(xiàn)了我要表達(dá)的意思,而且是我的表達(dá)的最好注解。

好了,施立松在山水間徜徉,我們在施立松的文字山水間流連。她的“歸去”,是一種向往,一種尋覓,一種沉迷和享受,我們何嘗不是呢?

(王劍冰,當(dāng)代著名作家,全國魯迅文學(xué)獎二、三、四屆評委,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學(xué)會會長,中外散文詩協(xié)會副主席,《散文選刊》主編,國務(wù)院特殊津貼專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