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我在北大講金庸

晴耕科研,雨讀金庸——從武俠世界看學術(shù)人生 作者:徐鑫


前言
我在北大講金庸

01 緣起

《阿甘正傳》里面有句話:“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保ā癓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thatyou never know whatyou'regoingto get.”)。我沒想到的是,有一天我打開的那顆巧克力上寫著“去北大講金庸和科研”。但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這也是命運的饋贈,是對堅持自己興趣的人的一種獎勵吧。北大的林宙辰老師發(fā)現(xiàn)了我在網(wǎng)絡(luò)上的文字,對其中用金庸小說解讀科研的內(nèi)容很感興趣,邀請我去北大給同學們分享。

我用金庸小說解讀科研,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我在科學網(wǎng)上開通了自己的博客,寫科普文章。2015年,我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因為我的專業(yè)是細胞生物學,所以我把公眾號命名為cellstell。2017年,我創(chuàng)作了第一篇和金庸小說有關(guān)的科普文章。2020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家上網(wǎng)課,無法去實驗室工作,有了大量業(yè)余時間,我寫了很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用金庸小說解讀科研的文章漸漸形成了一個系列,受到很多讀者的好評,于是我給這個系列起名叫“左手科研,右手金庸”。自2021年開始,我寫了更多的關(guān)于金庸小說和科研的文章。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我國得到有效控制,我覺得“左右”沒有體現(xiàn)主次,所以把系列改名為“晴耕科研,雨讀金庸”,目的是強調(diào),也是提醒自己——科研才是我的主業(yè)。

我進行科普創(chuàng)作的目的,一開始就是覺得好玩,為了滿足自己的科研好奇心?!都t樓夢》里有句話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自己的研究領(lǐng)域就是這“一瓢”,可是科研領(lǐng)域是“弱水三千”,所以通過科普能讓自己了解這“弱水三千”,我就很高興。

另外,我也發(fā)現(xiàn),其實科普也能解決自己這“一瓢”里面的東西,比如,能解決具體科研問題,能拓展自己的科研思路,也能促進科研傳播。

科普有助于解決科研中的具體問題。為了解決研究中碰到的具體問題,常常需要閱讀大量文獻,在理解前人學術(shù)成果的基礎(chǔ)上思考、總結(jié),形成自己的假設(shè),設(shè)計實驗。如果能把文獻閱讀的成果和自己的思路寫出來,無疑會加深理解。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具體科研問題的解決止于大腦中的思考,但將有些值得記錄的經(jīng)歷形成文字,對自己和他人,尤其是沒有相關(guān)背景的人,都是一種啟發(fā)。

就像金庸小說中一本很出名的書,黃裳的《九陰真經(jīng)》,就可被看作黃裳在閱讀大量文獻、深度思考后解決具體問題的一本科普著作。《九陰真經(jīng)》是金庸小說里面最厲害的武功秘笈之一,是一個叫作黃裳的文官創(chuàng)造的。黃裳閱讀了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道藏,心有所感,居然由文入武,學會了一身驚人的武功。后來黃裳奉命去剿滅一個叫作明教的江湖幫派,遇到了很多高手,自己也受到重創(chuàng),于是黃裳花了四十幾年潛心鉆研,終于寫出《九陰真經(jīng)》。所以《九陰真經(jīng)》就是一本解決具體問題的武學著作。為什么說《九陰真經(jīng)》也是科普著作呢?因為它被寫出來后,道家的王重陽、周伯通固然能看懂、學會,非道家的黃藥師、歐陽鋒、洪七公,佛門的一燈,古墓派的小龍女、楊過,都是一看就懂、一練就會,甚至基礎(chǔ)不大好的陳玄風、梅超風都憑借這本著作得了“黑風雙煞”的名號,縱橫江湖。這是科普創(chuàng)作有助于解決具體科研問題的例子。

科普創(chuàng)作還能拓展科研思路。有時某個發(fā)現(xiàn)并不是自己的主業(yè),但是蘊含了未來的趨勢,就值得涉獵、了解進而掌握。比如,2020年火爆全網(wǎng)的AlphaFold,既和我的主業(yè)——生命科學相關(guān),也和人工智能相關(guān)。谷歌的AlphaFold能根據(jù)氨基酸序列精確預(yù)測蛋白質(zhì)的高級結(jié)構(gòu),其預(yù)測結(jié)果甚至和從實驗中得出的相差無幾,這樣的研究在藥物研發(fā)等領(lǐng)域有深遠的影響。如果我能迅速掌握,可能就占有了先機。寫一篇科普文章就能很好地拓展自己的思路。

比如,全真派的王重陽在閱讀《九陰真經(jīng)》后,寫了一本科普著作《重陽遺刻》,拓展了自己的武學思路。南宋時的奇人王重陽文才武功并世無雙,尤其是武功。第一次華山論劍時,王重陽和天下最厲害的四個人比拼了七天七夜,折服這四個人,奪得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名號,而被他折服的四個人就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然而,王重陽天下第一是后來的事。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前,有幾個人可能比王重陽還要厲害,其中一個人叫林朝英。林朝英是古墓派的創(chuàng)始人,她針對全真派武功研發(fā)出的《玉女心經(jīng)》,每一招都能克制全真派的武功。王重陽百思不得其解,惆悵苦悶。后來他閱讀了《九陰真經(jīng)》,從中得到啟發(fā),找到了反制《玉女心經(jīng)》的辦法。于是王重陽選了《九陰真經(jīng)》中一些可以克制《玉女心經(jīng)》的招數(shù),寫成科普著作,刻在活死人墓的棺板內(nèi)側(cè),這就是《重陽遺刻》。為什么說它是科普著作呢?因為小龍女和楊過讀了居然很快領(lǐng)悟,找到了對抗李莫愁的方法。這就是科普工作拓展自己科研思路的例子。

科普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有助于科學傳播,讓自己的研究產(chǎn)生更廣泛的影響。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科普傳播異常重要??破漳茏屝⊥兄匾曌约旱墓ぷ?,讓大同行熟悉自己的工作,讓外行了解自己的工作,讓普通大眾看到自己的工作,讓優(yōu)秀的學生感興趣并參與自己的工作。

金庸小說中的一本奇書《辟邪劍譜》就是科普創(chuàng)作促進科學傳播的例子?!侗傩皠ψV》來自《葵花寶典》?!犊▽毜洹肥乔俺鹿偎鱾髁巳俣嗄?,最終落到福建莆田少林寺紅葉禪師手里,始終默默無聞。但是,當紅葉禪師的徒弟林遠圖完成《葵花寶典》的科普簡化版——《辟邪劍譜》后,其流傳度遠遠超過原本《葵花寶典》。這說明專業(yè)的科研文章雖然很有價值,但由于艱澀難懂而導致曲高和寡;而科普文章的效果就是簡化后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重新闡釋,反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推廣作用。這是科普創(chuàng)作有助于學術(shù)傳播的例子。

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以金庸小說為題材的科普創(chuàng)作完全可以解決上述幾類問題。

2017年,我讀到Nature上的一篇關(guān)于人際合作的論文——Locally Noisy Autonomous Agents Improve Global Human Coordination in Network Experiments,很感興趣。這篇文章的結(jié)論很有趣,就是局部的干擾能促進整體合作。然而這篇論文內(nèi)容很晦澀難懂,怎么科普一下呢?我偶然想到天罡北斗陣的故事。

天罡北斗陣是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中的一種陣法。金庸小說中的陣法還真不少,除天罡北斗陣外,還有:二人陣,如《神雕俠侶》里林朝英、王重陽的玉女素心劍法;三人陣,如《倚天屠龍記》里少林寺三僧的金剛伏魔圈;四人陣,如《倚天屠龍記》里昆侖派的正兩儀劍法和華山派的反兩儀刀法;五人陣,如《碧血劍》里溫氏五老的五行陣;六人陣呢?《笑傲江湖》里的桃谷六仙組合勉強算是;七人陣還有《倚天屠龍記》里張三豐的真武七截陣;還有更夸張的,如《神雕俠侶》里絕情谷主自創(chuàng)的由十六個人施展的漁網(wǎng)陣,以及《神雕俠侶》里全真三代開發(fā)出來的近百人組成的超級陣法——天罡北斗陣。所有陣法的特點,用數(shù)學來描述,就是n個1相加之和遠大于n。這些陣法中最有名的恐怕是王重陽傳給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陣。

第一次華山論劍時,王重陽天下第一。王重陽如此厲害,他的七個徒弟,也就是全真七子,卻不是武學高手。王重陽垂垂老矣,為了不讓徒弟在自己死后受人(主要是歐陽鋒)欺負,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讓七個徒弟排練一種陣法,起到7個1相加遠大于7的效果,以克制歐陽鋒,這就是天罡北斗陣的由來。

我覺得天罡北斗陣就是人際合作。用天罡北斗陣作為切入點,可以很好地理解Nature上的這篇論文。這就是我的第一篇科研和金庸小說結(jié)合的文章的由來,這也是用金庸小說拓展科研思路、促進學術(shù)傳播的例子。

在這樣的寫作過程中,我還發(fā)現(xiàn)科研和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有很多共性??茖W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運動規(guī)律而進行的調(diào)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可以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新產(chǎn)品和新技術(shù)提供理論依據(jù)。這個定義套在武功上似乎也成立。武功也是利用手段(如裘千仞的鐵砂)和裝備(如楊過在古墓中睡過的寒玉床),為了認識客觀事物(主要是物理和身體)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運動規(guī)律而進行的調(diào)查研究(如黃裳閱讀道藏)、實驗(如梅超風用人頭骨練習九陰白骨爪)、試制(如段譽吸取別人內(nèi)力)等一系列活動,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新產(chǎn)品(如歐陽鋒的靈蛇拳)和新技術(shù)(如周伯通的雙手互搏)提供理論依據(jù)。科研和金庸小說武功的共性意味著用金庸小說解讀科研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不僅如此,金庸小說還能解決科研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要做科研,做什么樣的科研,怎樣做科研,等等。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在具體的學術(shù)文獻中常常找不到答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閱歷、見識、氣質(zhì)、品味等很多東西。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時一地就能解決的。但是,越早對這些問題有思考、有答案,對于個體一生的科研成就影響就越大?;卮疬@些問題需要的閱歷、見識、氣質(zhì)、品味以至于人生觀、世界觀等,金庸小說完全具備,并且極其精彩而優(yōu)秀。

在去北大作講座之前,我的“晴耕科研,雨讀金庸”系列寫了近40篇,約15萬字。在北大講座之后,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基礎(chǔ)科學講席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對我的講座很感興趣,并建議我寫一本書。事實上,在朱老師建議寫書前就有很多讀者提過類似的建議,甚至提過可能的書名,如《金庸世界平行科研宇宙》《學術(shù)真經(jīng)》等,但我從未深入想過這個問題。朱老師的鄭重提議打動了我。這就是本書的緣起。

02 內(nèi)容:從編年體到紀傳體

我在真正開始寫作本書之后,才發(fā)現(xiàn)書的寫作和公眾號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很不一樣的。公眾號文章的內(nèi)容常常是碎片化的,即使一篇長文,也無法容納系統(tǒng)性的內(nèi)容;書則是系統(tǒng)性的,具有自己的體系。公眾號文章是注重時效性的,所以常常有所謂的蹭熱度、出爆款;書則是可以相對長久留存的,時效不明顯。公眾號文章常常是閱后即棄的,雖然可以反芻,但很少有人那么做;書則是可以反復咀嚼的。公眾號文章常常為了流量而犧牲自我,舍己從人;書則有更多的堅守,推己及人。公眾號文章像煙花,雖然絢爛奪目,但轉(zhuǎn)眼成空;書則像繁星,雖然在暗夜中若隱若現(xiàn),卻可能穿越時空的長河,流傳久遠。

我想系統(tǒng)化地傳播我的想法,我不想讓自己的文字被瞬間遺忘而只得到流量,我想更多地傳達出一個普通人的獨特體驗。尤其是,盡管公眾號有連續(xù)閱讀功能,但是我的新文字似乎只是在原有系列上的簡單增加,就像一個人吃了新東西,似乎只是變胖了,沒有更健壯,這種體驗降低了我寫公眾號的動力。于是,我投入更多的精力開始撰寫本書。

本書和我以前在公眾號上發(fā)表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架構(gòu)。

本書的上篇是經(jīng)線,以金庸小說中連續(xù)性最強的“天射神倚”為主。朱松純老師給我的建議是:“目前的思路有點散,需要形成體系、架構(gòu)。建議擬定量化的維度(坐標系),把人物的性格、志向和門派的武功屬性映射到這個空間中。這個空間就構(gòu)成了金庸的武俠世界,然后,一些人的軌跡就可以初步展現(xiàn)、可視化。”我想到的體系、架構(gòu)就是“天射神倚”這4部,其中又以“射雕”最有代表性。“射雕”從王重陽第一次華山論劍開始,到郭靖第二次華山論劍結(jié)束,具有金庸小說中最活躍的武學創(chuàng)造,如黃、歐、段、洪四絕大都有自己的發(fā)明;最多姿多彩的武學人物,甚至包括瑛姑、歐陽克等次要人物;尤其是最強大的科研隱喻:第一次華山論劍時王重陽的科研布局,第二次華山論劍時郭靖的堅守,乃至第三次華山論劍時楊過的傳續(xù)以及張君寶、郭襄的肇始新學。“射雕”上承“天龍”,下啟“神雕”“倚天”以至“笑傲”,能形成一條清晰而又富于啟迪意義的邏輯鏈條。本書中的內(nèi)容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射雕”,但向前輻射到“天龍”,向后延伸到“神雕”“倚天”。“天龍”時代在我看來武學表面繁榮但危機重重;前“射雕”時代則異彩紛呈,如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射雕”時代格局齊備,群星閃耀;“神雕”時代又因為武學一統(tǒng)而隱隱浮現(xiàn)危機;“倚天”時代則找到了新的武學方向?;谶@樣的考慮,本書上篇分為“‘天龍’時代的烏云”“前‘射雕’時代的彩霞”“‘射雕’時代的碧空”“‘神雕’時代的霏雨”“‘倚天’時代的和風”5編。

如果說金庸小說類似史書中的編年體,那么本書可以說更像史書中的紀傳體。

我從科研的角度看待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從中提煉出對有志于科研學術(shù)者的一點啟發(fā)。為此,對于每一個人物,我回顧其一生,理出其武功發(fā)展脈絡(luò),找到其中的學術(shù)邏輯,提煉出可供借鑒之處,啟迪科研。甚至對于那些反面人物,除了作為反面教材引以為戒以外,我也盡量找到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如裘千仞的定力等。

在用紀傳體對金庸小說中的人物的武功進行分析的時候,我會突出學術(shù),淡化個人情感等必然因素和際遇等偶然因素。這樣做當然有缺陷,但我也發(fā)現(xiàn)這種淡化會突出金庸小說中的人物的武學追求這個點,而不會失去內(nèi)在邏輯支撐,所以有時這種處理反倒會帶來一種趣味。比如寫歐陽克這個人物的時候,我突出了他因武學成績和聲望低于預(yù)期而懊悔的心態(tài)。

本書的中篇是緯線,主要是從橫向上比較金庸小說中的人物、武功、門派,以啟迪科研。其中,對于金庸小說中的人物主要從個體角度談動機、品味等對科研有影響的因素,對于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主要從學術(shù)發(fā)現(xiàn)角度談科學研究的影響力、冷門熱門、有用無用等維度,對于金庸小說中的門派從群體角度談一個群體的學術(shù)生態(tài)。

本書的下篇主要談了個體選擇對于武學發(fā)展的影響。在眾多選擇中,家國情懷是價值觀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對武學發(fā)展有極大影響,也是金庸小說中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之一。我選擇了若干人物,闡發(fā)家國觀念對武學發(fā)展的影響,這一編就叫“俠客行”;科研方向選擇,尤其是師承,對一個人的學術(shù)成長至關(guān)重要,所以我評析了若干選對和選錯導師的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并用“連城抉”即價值連城的抉擇命名這一編;“必血薦”即必須吐血推薦,我希望用這樣饒有趣味的題目吸引讀者。

03 本書的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針對金庸小說中的內(nèi)容,尤其是一些不合理之處,根據(jù)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架設(shè)了底層邏輯主線,即學術(shù),從而達到啟迪科研的目的。這樣做或許也有助于解除長久以來大家對金庸小說某些矛盾的疑惑。比如,鳩摩智武藝高強,但為何不敢承認自己練習的是小無相功?慕容復武功遠不如喬峰(后恢復本名蕭峰),為什么卻會和喬峰齊名?到底誰創(chuàng)造了《九陽真經(jīng)》?《九陰真經(jīng)》是實至名歸還是名不副實?《九陰真經(jīng)》和《葵花寶典》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丘處機和江南七怪的十八年賭約僅是為了撫養(yǎng)英雄后人嗎?華山論劍有多么內(nèi)卷?郭襄為什么沒有繼承父母和長輩的武功?宋青書為什么殺死莫聲谷?對于這些問題,我都一一給出了指向?qū)W術(shù)目標的解答。這種做法或許可以概括為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金庸。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涉及特別多的詩詞歌賦。這是我本人的個人喜好,我想這也和金庸先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致。

04 本書可能對哪些人有吸引力

我原來覺得本書只能吸引金庸小說愛好者和有志于科研者的交集。當然,即使如此我也并不失望,因為我慢慢意識到,這個交集的數(shù)量可能不大,而質(zhì)量卻可能極高。我被北大、中科院邀請去作講座就說明了這一點。

后來通過對一些術(shù)語的篩選,使本書更通俗了,似乎可以做到吸引金庸小說愛好者和有志于科研者(專業(yè)研究人員、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的并集。本書對金庸粉絲來說,是從學術(shù)角度解讀金庸小說;而對有志于學術(shù)的人來說,則是用金庸小說解讀學術(shù)。

05 一些說明

本書中涉及的金庸小說內(nèi)容全部來自流傳最廣的修訂版。金庸先生的小說分為舊版(1956—1970年,最初的報紙連載版、朗聲舊版)、修訂版(1980年,三聯(lián)版)、新修版(2003—2006年,廣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其中,修訂版影響最大,是多數(shù)人接觸的版本;新修版則增添了一些內(nèi)容,如《九陽真經(jīng)》是無名僧和王重陽斗酒之后參閱《九陰真經(jīng)》而創(chuàng)出來的,又如黃藥師和梅超風的戀情。本書的目的僅是以金庸小說為渡船,到達科研彼岸,所以采用的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修訂版,而對舊版和新修版的內(nèi)容并不采納。比如,對新修版的無名僧創(chuàng)《九陽真經(jīng)》的說法本書并不采納,而我自己則給出了《九陽真經(jīng)》的來歷的推斷。

本書有自己的時間線,所有對時間和年代的推算都選擇最簡單的方式,也就是基于金庸小說中涉及的真實歷史事件、人物推算。比如,“天龍”時間按照蕭峰遇到的耶律洪基的年齡推算,“射雕”按照郭靖出生時在位的宋寧宗慶元紀年推算,“神雕”按照楊過擊斃蒙哥的時間推算,“倚天”按照常遇春的年齡推算,等等。網(wǎng)上有各種算法,但常常尋章摘句,過于瑣碎復雜,本書一般不予采納。本書的這種推算可能在金庸不同小說間有抵牾,但本書的目的并不是梳理一條精準的金庸小說年表,所以對這些瑕疵不進行推究。

本書上篇和中篇的每一章均有“注”和“附”?!白ⅰ敝饕且恍┬枰M一步說明的內(nèi)容,同相關(guān)章節(jié)聯(lián)系緊密,如時間考證等;“附”則是相關(guān)內(nèi)容在科研學術(shù)上的投影,同相關(guān)章節(jié)的聯(lián)系常需要點出,因此在目錄中列出了“附”。

本書中的引用全部來自權(quán)威資源。例如,關(guān)于歷史的部分來自二十四史,關(guān)于科學的部分來自權(quán)威期刊的學術(shù)論文,所有的引用都注明了出處。

最后,我要感謝以下諸位學者。

再次感謝朱松純老師。朱老師不但提議我完成本書,而且在我的整個寫作過程中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切實的幫助。

感謝林宙辰老師。是林宙辰老師“發(fā)現(xiàn)”了我,讓我有機會完成這樣一本有趣的書。

感謝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邢志忠老師。邢老師鼓勵我寫作本書,給我寫了熱情洋溢、才思縱橫的推薦文章。

徐鑫

2023年1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