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及隋唐碑刻文獻的文學與文化研究》序
中國古代向來崇尚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睙o論哪一種功名,都應有口述、圖像,或者文字記述下來,才會更有意義。在簡帛、紙張出現(xiàn)之前,最重要的文字載體是金石。金,是指金文,鑄在鐘鼎上的文字;石,是石刻,刻在石頭上的文字。
在中國,上自殷商,下至現(xiàn)代,碑刻文字一直是紀念功業(yè)的重要載體。西晉名將杜預就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碧翟辏?80),他率軍南下,平定江南,“以功進爵當陽縣侯”。杜預又是著名史學家,自稱有“《左傳》癖”,所注《左傳》至今流傳,是研究《左傳》的必讀著作。所以,他在立功、立言方面,可謂功垂青史?!赌喜啃聲份d,杜預刻石為二碑,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在他看來,無論天地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名聲可以不朽。
在國外,從古埃及到兩河流域,從古希臘到古羅馬,還有昌盛一時的古印度以及神秘的瑪雅文明,都留下大量的碑刻文字、圖形,說明人類很想通過碑刻去強化歷史記憶,幻想永垂不朽。2012年,英國利物浦大學約翰·戴維斯教授和倫敦大學約翰·威爾克斯教授共同主編的《碑文與歷史科學》,透過碑文重構人們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理解,強調碑文不僅是古代智慧與藝術的結晶,同時也是古希臘與羅馬文化與社會生活痕跡的文字折射,具有特殊且珍貴的研究價值。那些碑刻中的歷史人物、生活場景,通過研究者的解讀,再次進入世人視野。
古代石刻文獻、簡帛文獻與紙本文獻共同構成我國歷史文獻的三大主干。自殷商到清末,我國石刻文獻的制作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這些碑刻原生態(tài)地承載著每一個特定時代的豐富信息,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科技、法制、吏治、宗教、歷史、語言、文學、藝術、教育、科舉、地理、建筑、水利、水文、天文、歷法、民族關系、宗室家族、環(huán)境保護、名勝古跡、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堪稱石質載體的百科全書。從宋代開始,歷史學家就利用石刻文獻輯佚、校訂、補充著傳世文獻記載的不足,日益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今,碑刻文獻研究已經(jīng)成為當代顯學之一。李慧教授主持編纂的《漢魏六朝及隋唐碑刻文獻的文學與文化研究》是近年碑刻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推薦。
首先,作者詳細梳理了漢魏六朝及隋唐碑刻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概況,并就漢魏六朝及隋唐碑志的文體、文風及其總體走向進行深入研討,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傳世及新發(fā)現(xiàn)的歷代石刻文獻,漢魏六朝有兩千種左右,隋代八百余種,唐代石刻文獻多達一萬五千余種。在近年出土墓志中,僅關中地區(qū)的弘農(nóng)楊氏家族墓志就有一百多方,長安韋氏家族墓志也有六十多方。此外,新出土墓志還涉及到很多文學、藝術家,如上官婉兒、李邕、王之渙、嚴識玄、蔡希寂、趙冬曦、韋應物、竇牟、宋若昭、盧載、元稹、謝觀、裴夷直等人的墓志,增添了墓主人的新資料;至于由著名文學家撰寫的墓志,出土量更為豐富,像吳少微、富嘉謨、崔融、賀知章、盧藏用、李邕、張九齡、崔顥、顏真卿、李華、蕭穎士、韋應物、權德輿、裴度、張籍、王建、韓愈、柳宗元、柳公權、元稹、李商隱等人撰寫的墓志,有助于人們對這些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業(yè)績有新的認識。
在描述這些石刻文獻歷史價值的同時,作者不忘專業(yè)立場,比較注意這些碑刻文獻的文學價值,認為先秦的《石鼓文》有刻意模仿《雅》《頌》,對漢晉碑銘有一定影響。秦刻石是西周《雅》《頌》傳統(tǒng)的繼承者,這與西秦地處西周舊地、受其熏染較重有關。漢碑行文組織嚴密,注重精心描繪,語言風格明顯受到漢代辭賦和散文的影響,繁富縟麗而又多凝練。從碑刻文字的寫手來說,能夠將辭賦風格較完美地運用于碑文撰寫者,首推蔡邕,實開一代風氣。對此,我曾撰寫論文(參見《秦漢文學論叢》,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多所論列,此不贅述。自漢訖晉,雖然時有禁碑之令,但撰作碑志的文人,不絕如縷。甚至,皇帝本人也參與到石刻文字的寫作中,事實上消解了碑禁的強制性。晉宋以降,文人撰作碑志蔚然成風,推動了傳統(tǒng)碑志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使碑志文呈現(xiàn)出趨近彼時美文的發(fā)展狀態(tài)。作為東晉撰碑大家,孫綽具有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還廣泛繼承蔡邕碑刻寫作的范式,并加以敷演,擴大碑文容量。在語言使用上,他善于熔鑄經(jīng)典,臻于雅馴,為南北朝碑文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天地,也為后來碑文寫作者提供了有益的經(jīng)驗??梢哉f,孫綽是繼蔡邕之后對碑刻文字寫作頗具推動作用的一代名家。
南朝碑志偏重紀德,北朝碑志以敘述事功為主,更接近于碑志文體的應用功能。職此之故,北朝碑志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氣質,質實簡練,與南方的綺麗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溫子升、邢邵、魏收為代表的“北地三才”的創(chuàng)作實踐,推動了南北碑志風尚相埒格局的形成。隨著庾信的北上,南北碑志的風格日漸融合。與此前諸多碑志埋壙后便無所覓其蹤跡的情況不同,庾信撰寫的碑志文能集眾家之長,有意識地在審美追求方面,凸顯個性,后世廣為流布,并最終完成了始于孫綽的碑志文定型化進程。
隋代碑志文的風格有融合南北的傾向,事實上充當了從南北朝到唐代碑刻文字發(fā)展的橋梁作用。唐朝興盛之初,出現(xiàn)了張說、蘇颋等處在轉型時期的碑志文高手,他們上承庾信駢體為主的碑志文風格,并以此為基礎,開始對碑志文進行變革。降及中唐,韓愈、柳宗元等人,以古文相號召,變駢為散,改變了碑志文的發(fā)展方向,使得本為應用文的碑志文名正言順地進入文學苑囿。書中這些描述,援據(jù)精博,要言不煩,擴大了讀者的視野,豐富了文學史的內容。
其次,作者充分利用新出土碑刻文獻,對相關文學家進行個案研究,對以往的研究提出新見解,補充新材料。
對待古人、古代作家及其作品,陳寅恪先生倡導一種“了解之同情”的讀書態(tài)度,通過這樣的閱讀,更便捷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準確地理解他們的處世原則,更清晰地辨析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機,更多元地解讀他們的文學作品。譬如關于韋應物的研究,文學史大都是把他放在社會或家族文化背景下加以審視,這固然不錯,但依然缺少叫人感動的細節(jié)。韋氏家族墓志的出土,有助于我們較全面地把握韋氏不同人生階段的創(chuàng)作情感及其作品所蘊含的深邃內容。由墓志可以推知,韋應物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自從妻子元蘋去世后,他的生活一直籠罩在濃郁的悲劇色彩中,創(chuàng)作上也相應進入新的階段。國難家悲,是造成韋應物前后詩風明顯不同的主要原因。
又譬如,關于上官婉兒的研究,也由于新墓志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她在初盛唐文壇的作用。上官婉兒身處宮闈斗爭的漩渦,歷經(jīng)波瀾,對當時的政治產(chǎn)生過重要作用;她文采斐然,繼承祖上開創(chuàng)之功,以“上官體”為典范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詞采華麗、對仗工整,為務求典雅的宮廷詩歌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她的影響下,景龍文壇為之新變。從此,律詩逐漸趨于定型,走向成熟。
再如張九齡,他受張說知遇之恩,特撰《張說墓志》,敘述生平,飽含深情,娓娓到來的敘述,給人從容不迫之感,其所表達的敬仰之情和永訣之痛,自在不言之中。張九齡特別推崇張說在“風雅陵夷”數(shù)百年之際,專事“懿文”以“激仰后來”的貢獻,持論公允,有理有據(jù)。他本人就是“后來”者之一,繼張說之后,執(zhí)文壇牛耳,憑借自己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從根本上扭轉了六朝以來的柔靡之風,為唐代文學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李商隱不僅僅是著名的文學家,在書法方面亦有很深造詣。他所撰寫的《王翊元夫婦墓志銘》是目前僅見的書法真跡,也是其存世不多的以古文寫就的墓志,不用典、不征事,直截了當,情事分明,簡潔明快,如風行水上。由此可以看到韓、柳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其后文壇的影響,又能體現(xiàn)晚唐的文章風格,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這些論述,是基于新發(fā)現(xiàn)的碑刻文獻多所發(fā)明,為我們深入理解古代作家作品,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
在充分占有資料、深入細致研究基礎上,作者提出“絲路碑刻”概念,舉凡“在地域上屬絲綢之路境域而碑文內容與絲路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外交、民族、宗教等相關的碑刻”,都可以納入這個范疇。這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
絲路碑刻融物質性、精神性、審美性于一體,既是形而下的“器”,又是形而上的“道”,更是道器的統(tǒng)一,呈現(xiàn)出一種崇高與闊大的氣象。
就“器”的形態(tài)而言,《張騫題碑》是絲綢之路上的歷史見證界碑,《曹全碑》是絲綢之路上的書法藝術神碑,《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是絲綢之路上的紀錄戰(zhàn)功大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傳播巨碑,《唐蕃會盟碑》是絲綢之路上的民族融合豐碑……這些碑刻,形制威嚴,厚重高大,有一種雄渾闊大的震撼力量,充分體現(xiàn)出古人“觀物取象”的思維特點,讓觀者在崇敬中“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語言上說,《曹全碑》是聞名海內外的“三絕碑”,不僅書法是漢隸旗幟,碑文的語言也簡潔有力,形象傳神。號稱“燕許大手筆”的文學家張說撰寫的《監(jiān)牧頌德碑》《郭知運碑》《楊執(zhí)一碑》《撥川郡王碑》《王方翼碑》《裴行儉碑》《冉實碑》《王君?碑》《安忠敬碑》等,蘇颋撰寫的《唐璇碑》等,語言俊麗精密,典正文雅,文質并行,蘊含著莊嚴偉大、慷慨激昂的氣度,體現(xiàn)出“吟詠情性,紀述事業(yè),潤色王道,發(fā)揮圣門”的文學觀念。
再就“道”的層面而言,絲路碑刻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特質,無不指向崇高。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崇高往往與“大”相互關聯(lián)??鬃诱f:“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泵献诱f:“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背鋵崬榇?,充實為美,充實為崇高。蕭何修筑未央宮,歷時兩年,高大壯麗,彰顯“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漢唐絲路碑刻也以大為美,展示墓主的精神氣質和不世之功?!皬堯q鑿空”,無論從戰(zhàn)事、外交,還是從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角度看,都是功垂千古的重大歷史事件。清人徐松撰《西域水道記》、王樹柟等編《新疆圖志·金石志》、趙鈞彤《西行日記》等文獻,都記載了他們所見到的《張騫題碑》,凡24字:“去青冥而七(一作尺)五,遠華西以八千,南通火藏,北接大宛。漢張騫題?!边@方碑,系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所刻,矗立在大宛邊界的高山上。我們知道,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被匈奴扣留,長達十一年之久,經(jīng)過千辛萬苦,他才得以逃脫,卻沒有退回長安,而是繼續(xù)前行,就是為了完成漢武帝交付的使命。這種選擇,展現(xiàn)出炎黃子孫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民族毅力和拓展精神。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高的美。此外,《霍去病墓石刻題字》《敦煌長史武斑碑》《豆盧恩碑》《李績碑》《馮師訓碑》《李晟碑》《張公德政碑》《姜行本記功碑》《郭知運碑》《王忠嗣碑》《王君?碑》等,無不凸顯這種崇高美。
所謂碑者,悲也,抒發(fā)悲傷的情懷自是題中之義,但絲路碑刻有所不同?!稘h魏六朝及隋唐碑刻文獻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特別指出,絲綢之路上的碑刻文字,在記述這些歷史人物功業(yè)的同時,更是傳遞一種精神,一種信念。讀者透過這些碑文,喚醒了崇高的歷史記憶,讀出了奮進的精神力量。這或許就是絲路碑刻最重要的文化價值,值得發(fā)揚光大。
2003年,李慧教授與曹發(fā)展研究員共同編纂《咸陽碑刻》一書,收錄石刻321方,以墓碑和墓志為主。我受邀作序,以《咸陽石刻的啟示》為題,具體論列了該書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此后十五年,李慧教授依然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不斷推出新的成果。她的研究,已從最初的碑刻文獻整理轉向對碑刻文化價值的探討,關注當下社會,關注文化發(fā)展,視野更加開闊,思路也愈發(fā)縝密。作者知道我對碑刻文獻素有興趣,引為同道,希望我能為她的新著發(fā)表意見。我自知讀書不多,所見有限,只能掇取大旨,論其精華,平面描述如上,藉以拋磚引玉。
(《漢魏六朝及隋唐碑刻文獻的文學與文化研究》,李慧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