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命運的背景
一 作者:傳說其實就是歷史

從尼雅古國出土的漢代屯田官吏使用過的“司禾府印”

作者在清朝樹立的界碑前留影,其身后聳立的就是原蘇聯(lián)留下的哨樓

身穿民族軍服裝的王震將軍

1949年10月1日,王震將軍率領的第一兵團10萬將士會集酒泉,準備進軍新疆

進軍新疆的大軍車過玉門時,就已喊出了有志青年到邊疆去的口號

新疆屯墾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陶峙岳上將
西域之稱自從公元前一世紀流行以來,就以雄奇壯闊的地理景觀和無數(shù)美麗動人的傳說而罩上了神秘瑰麗的色彩。這塊地處亞洲中心,廣袤而神奇的大地,既演繹過殘陽如血、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風云,也譜寫過華夏一體、民族團結(jié)的動人篇章。各民族的遷徙往來,很少停歇的征戰(zhàn)殺伐,大小王國的興盛衰亡,以及張騫、班超、左宗棠等英雄豪杰在這個地區(qū)的擘劃經(jīng)營,又給她罩上了厚重而又蒼涼的歷史氛圍。她不但疆域廣闊,資源豐富,人文復雜,還是自古以來人類東西方文明的交會地。繁榮興盛了數(shù)千年、長達幾萬里,從中國一直通到歐洲的絲綢之路,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季羨林先生認為,“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唯一匯流的地方就是中國的新疆。這四大文化體系是: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美文化體系。這四大文化體系是幾千年以來世界上各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全人類的文化結(jié)晶。產(chǎn)生于過去,影響在未來,人類前途的榮辱盛衰,仍將決定于四大文化體系的前進與發(fā)展。”
西域遠在西漢歸入我國版圖之時,西部的界域就直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南部直至喀喇昆侖山的南北兩麓,后來到唐朝及喀喇汗朝、西遼和元朝時,其西部疆域都較漢代廣闊,至清朝強盛之時也仍然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在內(nèi)。現(xiàn)在的新疆,只相當于清朝強盛之時的一半,它是貪婪的沙皇俄國強迫衰弱的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行割占我國大片領土后形成的。
這就是新疆的背景,遼闊、美麗而又蒼涼、沉重。
它預示著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都出乎人們的意料。
對這片土地的開發(fā)和守衛(wèi)以及讓它長治久安,是自西漢以來各朝代的責任和夢想,所以才留下了那么多故城烽燧,屯墾遺址。在歷次開發(fā)中,總有很多人以各種方式遷移而來。
人類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遷徙活動與人類存在的歷史一樣悠久古老,也正是頻繁的遷移從人種學和文化學意義上促進了世界的形成,并推進著歷史的進程。
移民形成了今天美洲大陸的進步、文明和繁榮;美國的西部移民開墾了其西部的廣闊地域,使耕地面積達到了三點四億頃,從而使美國的小麥生產(chǎn)增加了三倍,玉米增加了兩倍,因而一舉成為世界主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出口國。到19世紀末,西部不僅成為重要的農(nóng)業(yè)中心,而且逐漸成為工業(yè)中心。從1850年至1900年的半個世紀里,美國的工業(yè)中心向西移動了三百五十公里,從而促進了美國社會的工業(yè)化。所以,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德·斯蒂爾的話一點也不過分,他說:“對于美國的發(fā)展而言,沒有什么因素比西部的存在更為重要了?!?/p>
而中國人口的遷移在上古就有“夏后氏十遷”,“殷商不常厥邑”,“周之東遷”的記載。而“絲綢之路”的開通,也早就使西域成為人口往來遷徙之地。伊朗高原數(shù)次人口大遷移,以后的阿拉伯伊斯蘭東征,則使新疆成了“世界史的縮影”。中國近代,也有錫伯族從東北西遷伊犁河谷,土爾扈特部自伏爾加河流域東歸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實例。這些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新疆一步步變成了一個移民區(qū),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和觀念,方言和習慣,它們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種類似美洲大陸的自由而開放、剽悍而曠達、寬容而大度的氣派。
新疆的屯墾,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開始了。西漢統(tǒng)一西域,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在屯墾過程中實現(xiàn)的。兩千年來的歷史也一再證明:屯墾興,邊境寧;屯墾廢,邊境亂。
自細君公主的隨員在烏孫國眩雷屯田,揭開新疆屯墾史的第一頁以來,自西漢到清朝,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屯田點計有一百零二處,它們遍及天山南北。
西漢在西域屯戍最盛時,官兵累計曾高達兩萬五千余人。它鞏固了西域統(tǒng)一,使中國西部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逗鬂h書·西域傳》記載:“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地?!彼乖S多地名從那時起,就以其濃郁的歷史感和富有詩意的韻律流傳至今,比如輪臺、樓蘭、伊循、焉耆、龜茲、高昌、交河等。唐朝在西域的屯田達到極盛。唐太宗借鑒漢代經(jīng)驗,在西域大興屯戍,大至城鎮(zhèn)守軍,小到烽臺驛站,有軍即有屯,使西域屯軍最多達十萬之眾。屯田鞏固了它的遼闊疆域,同時也使絲綢之路空前繁榮。清代的屯田規(guī)模最大。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后,就把屯田作為安邊定國的國策,不但興辦了軍屯,還招募遷徙關內(nèi)農(nóng)民來西域以推行民屯,同時,還組織發(fā)配新疆的囚犯屯田耕種,實行犯屯;并從南疆遷移五百戶維吾爾農(nóng)民到伊犁河谷墾荒種地,組織回屯。不足二十年時間,就在西域開墾了近百萬畝耕地。
行走在新疆大地,你可以感覺在近代有一個人一直被這塊熱土銘記著。他就是抬棺西征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的清末湘軍首領左宗棠。
早在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便把征服中亞和我國新疆作為重大國策。隨后,這個歐洲國家以“筑壘移民”的方式,步步進逼,使其擴張野心得以實現(xiàn)。太平天國革命的爆發(fā),使清政府無暇西顧,給沙俄加緊侵略新疆提供了時機,侵吞了新疆四十四萬平方公里國土。同時,浩罕汗國軍官穆罕默德·阿古柏在英俄兩國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先后攻占了南疆英吉沙爾、疏勒、阿克蘇、庫車等七城,并在1867年底宣布成立了以天山為界的“哲德沙爾汗國”(即七城之國)。英俄兩國利用阿古柏作為并吞新疆的工具,為自己劃定了新疆的勢力范圍。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攻占迪化;沙俄隨即借口阿古柏占領迪化,悍然出兵占領了伊犁。至此,新疆陷入了國土淪喪的嚴重危機之中。
左宗棠受命于危難之時。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西北軍務。左宗棠當時雖然疾病侵身,年近七旬,仍盡瘁馳驅(qū),率領二百二十營大軍西出陽關,遠征新疆。從1876年8月至1878年1月,左宗棠所率大軍所向披靡,用了不到一年半時間,就光復了除沙俄盤踞的伊犁之外的新疆所有土地。
這使沙俄十分震驚,伊犁俄軍驟然增至十二萬人,并出動黑海艦隊到中國黃海示威。但重病在身的左宗棠仍然在1880年5月26日率大軍離開肅州,決定征討沙俄入侵者。他抬棺西征,以此表達自己為了民族利益有去無回,馬革裹尸的抗敵決心。他白發(fā)臨邊,雖然因為清朝政府對與沙俄開戰(zhàn)懷有恐懼,決定靠談判解決伊犁問題,不得一戰(zhàn)。但他所做的努力并沒有白費,在伊犁附近嚴陣以待的清朝軍隊成為談判的強大后盾,“迫使俄國作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了出來”。
翻開中國近代史,就知道新疆自左宗棠光復以來,就與湖南有著很多的聯(lián)系?!吧舷嗷I邊未肯還,湖湘子弟遍天山”,這便是當年左公以湘籍名將劉錦棠率湘軍為前鋒,驅(qū)逐外敵入侵時的寫照。不知是否是歷史的巧合,時隔六十年,維護新疆繁榮安定的重任再次落到了當時的新疆軍政首腦、湖南人王震將軍肩上。
新疆和平解放時,連同由陶峙岳的新疆起義部隊改編的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和“三區(qū)”民族軍改編的解放軍第五軍,共有近二十萬大軍駐扎在天山南北。剛沐浴上和平之光的駐疆大軍,隨即就面臨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那就是——糧食。
早在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時,策劃了新疆著名土匪烏斯?jié)M叛亂的美國駐迪化副領事馬克南就曾預言,“共產(chǎn)黨的軍隊好進不好出,我要親自看到他們一個個渴死、餓死,葬身于黃沙曠莽之中?!?/p>
剛解放時的新疆,幾乎沒有任何工業(yè),農(nóng)業(yè)落后,年人均占有糧食不足兩百公斤,除去種子,所剩余糧難以口,而駐疆部隊年需糧食近四百萬公斤。從關內(nèi)運輸,僅蘭州到哈密,運價即等于糧價的七倍,如再運到伊犁、阿爾泰、喀什、和田等地,價格還得翻番。從蘇聯(lián)進口,每噸糧價為三百盧布,所需費用要數(shù)億人民幣。新疆軍區(qū)成立后,后勤部部長甘祖昌每個月都要用飛機從北京運一趟銀元購買糧食。這對解放初期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負擔。周恩來總理對甘祖昌說:“人民解放軍要駐守邊疆,保衛(wèi)邊疆,長期靠別人吃飯,自己不生產(chǎn)是不行的?!?/p>
而這個基本的問題又涉及更為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經(jīng)營這塊遼闊的土地,怎樣才能守住這萬里邊防,如何使它走上穩(wěn)定、發(fā)展、繁榮之路。他們要做的絕不只是解決二十萬大軍的一時之需。他們想的是要以屯墾來保障這塊孤懸塞外的疆土的長治久安。
我國歷代用兵西北,主要目的在于平亂,平亂之后在于羈縻,很少用心去徹底改造西北,更無規(guī)劃久遠之計,興衰廢存,時間很短,大多一代而終。共和國的決策者們決定結(jié)束這一狀況。重擔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王震的肩上。
1950年2月,毛澤東命令駐疆大軍“把戰(zhàn)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chǎn)建設的武器”。這道命令宣告了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宣告了鑄劍為犁這一人類夢想的實現(xiàn),也同時決定了駐疆部隊的命運。
歷史的轉(zhuǎn)折真的開始了,血與火的歲月終于結(jié)束了。一些懷念英雄歲月的人感到失落,一些向往和平歲月的人感到欣喜。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無論心懷何種情緒,除了保留一個國防師,其他部隊全都一手拿槍,一手拿鍬,以急行軍的速度開到了與天地鏖戰(zhàn)的新戰(zhàn)場。
新疆境內(nèi),三山逶迤,南有昆侖,中有天山,北有阿爾泰山。天山以南,俗稱南疆;天山以北,俗稱北疆。在三山的臂彎里,夾著兩個巨大的盆地,南疆為塔里木盆地,盆底為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疆為準噶爾盆地,盆底為兇險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流沙掩埋了西域三十六國,掩蓋了無數(shù)曾名噪一時的商埠,不少故城半掩于漫漫黃沙之中,只留下了幾堵殘墻,一截城郭,供后人懷思。即使曾盛極無數(shù)朝代的絲綢之路,也落得荒煙飄散,人蹤杳無。就連長達二千七百多公里、全國最長的內(nèi)陸河塔里木河,也毫無聲息地消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而被列為全國四大灌區(qū)的瑪納斯河,在一挨近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時,也像煙云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那是一場更為艱巨、更加漫長的戰(zhàn)斗。可以說它不亞于三大戰(zhàn)役中的任何一場。因為他們開墾的全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堿灘沼澤。數(shù)千年來,幾乎沒人夢想過能從那些地方長出糧食。
駐疆部隊立即“轉(zhuǎn)軌換型”,一時間,作戰(zhàn)地圖變成了生產(chǎn)地圖,炮兵瞄準儀變成了水平儀,戰(zhàn)馬變成了耕馬,馬鐙變成了犁頭……各路大軍以氣吞山河之勢向兩大沙漠發(fā)起了進攻。
二軍部隊撲向塔里木盆地,在東起米蘭,西到喀什,南到且末、和田,北抵天山南麓的漫長戰(zhàn)線上,對塔里木盆地形成了一個大合圍之勢;六軍和二十二兵團在準噶爾盆地周圍以及伊犁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擺開了戰(zhàn)場。
那時的中國軍人,大多是穿上軍裝的農(nóng)民,好多人就是為了土地,為了吃上飽飯去參加革命的,開荒種地的活計,誰沒有干過?
但這塊大地上變化無常的氣候,可怕的風暴,置人于死地的酷熱和嚴寒,以及土地本身的沙漠化、鹽堿化,都是他們以前從沒有遇到過的。但軍人們并不害怕這些。他們害怕的是另外一種來自內(nèi)心的,來自生命本能的渴望,它比任何敵人都強大,它足以把自己摧垮:那就是女人和繁衍。
“在戰(zhàn)爭年代,生死無常;我們這些軍人沒能成家。但江山打下來了,我們還一直打到了新疆。好了,現(xiàn)在新疆解放了,讓我們解甲歸田,回去娶妻生子,這不過分吧。讓我們在這里開荒種地也行,但你不能讓我們在這里種了一輩子地,最后還落得光棍一條吧?!币晃焕宪妷☉?zhàn)士這樣說。
由于戰(zhàn)亂的原因,解放時,新疆的漢族人才三十萬。為了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部隊明確規(guī)定:“漢族軍人不允許與少數(shù)民族婦女結(jié)婚?!彼裕粋€十分迫切的問題就擺在了王震等決策者的面前——那就是官兵們的婚姻問題。
王震將軍清楚,仗打完了,官兵們希望的是解甲歸田,過一種和平的生活,要讓他們不回故鄉(xiāng),在這里開荒種地,最后連個老婆也討不上,軍心是不會穩(wěn)的。就他自己而言,把這些出生入死,跟隨自己南征北戰(zhàn)的將士們留在這大漠戈壁吃苦受累,最后無家無室,自己內(nèi)心也有愧意,他也于心不忍呀。
王震將軍自然知道,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實施的是“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政策,但為了這片遼闊國土的長治久安,他只有采取歷朝歷代所實施過的政策,那就是依靠屯墾來戍守邊陲。而要改變自漢以降,歷代屯墾一代而終的局面,就只有讓屯墾者扎根于此,使這里成為他們世世代代的家園。但新疆當時的那一點漢族人口,是不能解決駐疆二十萬官兵的婚姻問題的。道理很簡單,有男有女才能組建家庭,有了家庭才能生育兒女,有了兒女才能謂之扎根邊疆,扎下了根才能最終達到屯墾戍邊的戰(zhàn)略目的。
因此,他把征召女兵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很快開始實施。他首先召的就是湖南女兵。自五一、五二兩年間,就有十多批、計八千余名年輕姑娘,踏上了遙遠、漫長而又充滿危險和夢幻的西進之路。
——雖然多年來,人們聽到最多的說法是,這些年輕的女兵滿懷著崇高的理想,來到遙遠得連夢也沒有夢到過的新疆,主要就是為了解決駐疆部隊官兵的婚姻問題??晌以谌魏问分局姓也坏竭@樣的話——哪怕是團場的史志。在我所搜集到的十二厚本,大開本、豪華精裝的師、團史志中,除了《農(nóng)十師志》的《1951年、1952年參軍進疆湖南女兵表》中列有七十名女兵的姓名、入疆時年齡、籍貫和參軍時間外,其余的史志大多只有“某某年,多少名湖南女兵到我?guī)煛钡淖謽印τ谶@句話背后的一切,都被抹去了。
很多人再無消息。除了部分親人,很少有人知道她們?nèi)チ四睦?。她們好像早已神秘地消失了;或者說,飛逝的時光已將她們的蹤跡完全抹去。
很多人只聽到了關于她們的傳說。一位詩人說過這樣的話,傳說其實就是歷史。是的,本該成為歷史的,但當歷史沒有記錄,它就以傳說的方式保留下來,根植于民眾的內(nèi)心,進入民間的靈魂。它不粉飾,不篡改,不抹殺,它保存了本身的汁液,保存了本身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想,也正是這些給人類以力量,滋養(yǎng)著人類代代繁衍不息。
我敢肯定,即使這一切真是傳說,它的價值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其實,我們回溯歷史,就會知道,當江都王劉建之女、文弱的細君被漢武帝封為公主,在兩千多年前告別長安,對漢武帝說“天下果得太平,兒雖死無恨”時,西域的穩(wěn)定和鞏固就已在冥冥之中與女人有了一種聯(lián)系。
漢武帝在臨行之際賜細君以琵琶,說:“為馬上樂,以慰其鄉(xiāng)國之思?!奔毦舆^琵琶,踏上了萬里西行之路。后來她用這支琵琶彈唱了一首絕世的幽怨和思鄉(xiāng)之曲《黃鵠歌》,她凄婉哀怨地唱道“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由于細君體質(zhì)較弱,不習慣異地生活,又不通言語,加之思鄉(xiāng)心切,悲寂孤苦的她積郁成疾,到烏孫五年后,就病故異鄉(xiāng)了。
細君公主逝世后,應烏孫的請求,漢武帝又把楚王劉戍的孫女封為公主嫁給了烏孫王,這就是后來被譽為烏孫國國母的解憂公主。解憂公主樂觀開朗,她跋山涉水、萬里迢迢來到烏孫后,很快適應了草原生活。她在烏孫生活了五十年,按烏孫習俗,先后嫁烏孫王軍須靡、翁歸靡、泥靡。在與翁歸靡共同生活的三十余年中,她輔佐翁歸靡治理烏孫,使烏孫成為西域最強盛的王國。公元前七十年,翁歸靡發(fā)五萬鐵騎與西漢十五萬大軍夾擊匈奴,大獲全勝,使匈奴在西域從此一蹶不振。同時,為了擴大西漢與烏孫聯(lián)盟在西域的影響,她又派心腹侍者、才女馮持漢節(jié)為公主的使臣,行賞諸國,使?jié)h朝聲威遠播。
后來,解憂公主的大兒子元貴糜繼承父業(yè)做了烏孫王;二兒子萬年做了莎車王;三兒子大樂做了烏孫左大將;大女兒弟史嫁給龜茲王絳賓做了夫人;小女兒素光為烏孫呼翕侯的妻子。他們不但秉承了解憂公主的教導,維護了漢朝同烏孫的關系,也為烏孫立足伊犁五百余年奠定了基礎。
獵獵漢旌,蕭蕭馬嘶。我已無法想像細君和解憂當年跋涉在萬里古道上的情形。如今,我只能從她們那或成功或失敗的異鄉(xiāng)生活中,感受那首絕不亞于熱血男兒的動人詩篇。
正是沿著她們的足跡,事隔兩千余年后,大批的女兵來到了天山南北。
“獨立自由勛章”獲得者、原新疆軍區(qū)副政委張明儒將軍在他的《扎根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萬官兵在新疆》一書披露道:
……進軍新疆的途中,在陜西、甘肅、新疆招收的1萬多名知識青年中有1000多名女知識分子,1950年從四川來了一批女學生,1951年又從華東軍區(qū)部隊調(diào)來了一批女醫(yī)務工作者。1951年,從湖南招聘來3000多名女青年知識分子。接著,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也來了一批女青年,還有不少軍隊、地方院校的畢業(yè)生自愿要求到新疆來。1952年初至1954年,從山東老解放區(qū)動員來大批青年婦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軍區(qū)婦女各年度參軍來隊支邊的數(shù)量是:1949年1127人,1950年1298人,1951年3862人,1952年11723人,至1954年達4萬多人。
我在一份當年兵團六師十六團政治處《1951年上半年婦女工作總結(jié)》中看到了這樣的話,說女兵們“普遍怕與年紀大的干部結(jié)婚,怕不順個人意,由組織上決定,不按婚姻法辦事”。
一位白發(fā)蒼蒼的女兵對我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以外的凄涼荒蕪使它千百年來一直是遙遠異鄉(xiāng)的代名詞。但我們這些女兵并不害怕這些,我們最害怕的就是面臨婚姻問題。但我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我們以小我的犧牲換來了一個新的新疆?!?/p>
湖南女兵們是新疆屯墾戍邊大軍中特殊的一部分。她們自來到這里,就開始在這蒼茫的大荒原上,演繹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也演繹著她們的理想與追求,光榮與夢想。她們做了男人們所作的一切,有許多人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如果說唯有愛能戰(zhàn)勝一切,唯有愛能挽留時光,那么,犧牲了愛的她們的生存不知要比別人付出多少倍的艱難和困惑。但她們以人類、以妻子和母親的堅韌戰(zhàn)勝了那一切。
這的確讓我的內(nèi)心深感震撼。我知道,在這塊遙遠的國土上,沒有誰作出的犧牲比這些女兵更多。
她們不愧是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
——她們孕育的不僅僅是后代,她們孕育的是更廣闊意義上的東西:愛、寬容、大義和堅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