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作為十九世紀杰出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不僅被譽為美國自然隨筆之父,還是美國精神的奠基者之一。
梭羅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科德鎮(zhèn)。父親開了一個家庭鉛筆廠,雖然收入有限,卻供他讀完了哈佛大學。1837年大學畢業(yè)后,他曾兩度嘗試到學校里教書,但都半途而廢。梭羅在學生時代就結識了超驗主義運動的領袖愛默生,接受了他的超驗主義思想,并在他的影響下,大量閱讀了柯勒律治、卡萊爾等人的文藝理論和歷史哲學著作,接觸了東方的哲學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從1840年起,他經(jīng)常在愛默生主編的超驗主義刊物《日晷》上發(fā)表詩文,還做過公開演講,成為“超驗主義俱樂部”的一員。
超驗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重要性,認為人才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因素;與此同時,超驗主義又提倡簡化生活,回歸本心,親近自然。不過,梭羅與愛默生有所不同,“愛默生把自然界視為神的象征,梭羅則偏重把自然界看作人類進行活動的舞臺。他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認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生活的意義”。(董衡巽等《美國文學簡史》,第64頁)因此,在康科德這樣一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地方,梭羅經(jīng)常跑到野外,活躍在樹木花草、鳥獸魚蟲之間,一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一邊探尋人生的真諦。1839年,他和哥哥約翰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上劃船漂游,有心撰寫游記,怎奈命運多舛,打擊接二連三,先是他心儀的姑娘拒絕了他的求婚,接著是哥哥突然死于破傷風,繼而是與朋友游玩時引發(fā)山火,燒毀了三百英畝林木,人言物議加上內(nèi)心負疚,致使他很難在康科德繼續(xù)待下去。這時,愛默生在瓦爾登湖畔買下十幾英畝土地,恰好為梭羅提供了寄居之地。1845年3月底,梭羅來到瓦爾登湖畔,動手搭建小屋,并于7月4日美國獨立日那天搬了進去,還在湖邊種了一小塊土地,借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在此期間,他一邊考察林中的動植物,聆聽自然界的啟示,一邊從事閱讀和寫作,終于完成了《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上一周紀實》的初稿。該書于1849年自費出版,雖然銷量有限,卻不失為梭羅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梭羅在林中隱居了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直至1847年9月6日離開。在此期間,除寫作《一周紀實》之外,他還以他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和所思為題材,著手撰寫另一本更重要的作品《瓦爾登湖》。他在林中小屋寫出了該書的大半部分,有些章節(jié),如《貝克農(nóng)場》和《更高法則》等,則是在林中生活結束后增寫的。從1847到1854年,他利用在鄉(xiāng)間制作鉛筆、進行勘測的余暇,精心修訂《瓦爾登湖》。七年中七易其稿,終于在1854年8月9日,這部精心結撰之作得以問世。初版書名為《瓦爾登湖,或林中生活》,但從第二版起,作者只保留了《瓦爾登湖》這個書名。
梭羅離開瓦爾登湖之后,先在愛默生家?guī)兔α侠砹藘赡昙覄眨缓蟀峄氐礁改讣抑?,仍以勘測土地和制作鉛筆謀生,同時致力于其他作品的撰寫和文稿的整理,直至1862年因肺病去世,終年不足45歲。
梭羅才華橫溢,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二十多部散文集。他的散文簡潔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國十九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眾多作品中,尤以《瓦爾登湖》最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該書不僅生動地描述了作者獨立不羈、悠閑自在的林中生活,而且處處蘊含著對人類價值體系的反省和批判,讓人讀后仿佛找到了一方心靈的凈土,精神得到了升華,難怪被譽為“美國的圣經(jīng)”“構成美國人性格的十本奇書”之一。
《瓦爾登湖》由十八章組成,占全書四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儉樸之道》,可謂全書的總則和導言。在這一章,梭羅如實地描述了他從容不迫、豐富多彩的林中生活,但是,與他自己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許多人過著“沉寂的絕望生活”,他們拼命地東奔西走,愚蠢地追名逐利,總是勞作過度,沒有閑情逸致去獲得一種真正的人格操守,除了當一臺機器,無暇顧及其他。梭羅詳盡地列出了他自力更生建造林中小屋的全部花銷,除去自己的人工之外,建房成本只有28.125美元,如果換成買房的話,一幢普通的房子大概需要八百美元,而要攢足這筆錢,一個勞動者即便沒有家室之累,也通常需要花費大半生的時間,才能掙得一座棚屋!在作者看來,不少年輕人繼承(或購置)了房地產(chǎn),變成了土地房屋的奴隸,幾乎被生活的重擔所壓倒,滿腦子裝的都是人為的煩惱,干的都是毫無必要的粗活,結果也就無法去采摘生活的美果。作者尖銳地指出,過分沉湎于物質享樂只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義。這無疑是對資產(chǎn)階級拜金主義和物質至上觀念的顛覆。
作者還以他曾就讀過的哈佛大學的學生公寓為例:在那里,一個學生的寢室只比他的林中小屋略大一點,“單是房租就是每年三十美元,而房產(chǎn)公司可在一個屋檐下并排建造三十二間房屋,從中大肆牟利,可居住者卻要忍受眾多嘈雜鄰居之不便,或許還要住在四層”。在美國的高等院校,學生為自己所受的教育,“自己或他人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價,這種代價是雙方處理得當?shù)那闆r下所需花費的十倍”。這不是赤裸裸的盤剝和犯罪又是什么?
梭羅還在書中暗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食人性質。就以代表物質文明頂點的、被作者稱為“惡魔似的鐵馬”的鐵路來說,作者憤慨地說道:“不是鐵路承載我們,而是我們承載鐵路。你可曾想過,鋪在鐵路下面的那些枕木是什么?每一根枕木都是一個人,一個愛爾蘭人,或一個美國人。鐵軌就鋪在他們身上,他們身上又蓋上了沙子,火車車廂就從他們上面平穩(wěn)地駛過。”在這里,梭羅顯然在暗示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發(fā)達是建立在勞苦大眾的白骨堆上的。由于許多人很難接受梭羅這些非同尋常的觀點,《瓦爾登湖》出版后被時人視為“異端”,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被奉為經(jīng)典。
梭羅認為,人不應該貪求財富,而應該把自己的生活需要壓縮到一定限度。一個人只有跳出激烈的經(jīng)濟競爭,才會有閑情逸致去研究、去思索、去親近大自然,開始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作者通過形象的比喻說明:人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航程”,但并非一定要周游世界,一定要耗資甚巨地去非洲、去南極探險,其實,探求“內(nèi)心的航程”更有意義。作者在《結語》中借用英國詩人哈賓頓的詩句說道:
把你的視線向內(nèi)心轉去,
你會發(fā)現(xiàn)心中還有上千個領域,
尚未開發(fā)。快去這些領域巡游,
做一個家庭宇宙學的里手。
在這里,作者抨擊了美國擴張主義所驅動的領土擴張行為,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活、品味人生。他對他的讀者明言道:“你要成為發(fā)現(xiàn)你內(nèi)心的整個新大陸和新世界的哥倫布,開辟的不是貿(mào)易的新渠道,而是思想的新渠道?!弊髡吒嬲]人們不要被煩瑣復雜的生活所迷惑,以致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人們應該追求的是人性的提升,客觀環(huán)境的進步只能是服務于這個目標的手段。他敏銳地察覺到,生活的困頓通常不是物質的匱乏造成的,而是源自人們不知饜足的欲望。
超驗主義的核心思想,是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一種超越了經(jīng)驗和科學的精神實體,說它是真理也好,靈性也罷,這個東西無法通過理性和經(jīng)驗去把握,只能用直覺去感受。怎么感受呢?就是通過純潔的自然去把握,因為超驗主義認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這種靈性的表現(xiàn)。因此,梭羅總要跑到大自然中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瓦爾登湖過著獨處的生活,但是獨處中他從不感到孤獨,大自然總能使他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快樂,更容易靜下心來去體會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從而加深對生活本真的理解。在他的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渾然一體。比如,在《動物鄰居》一章,作者不厭其詳?shù)孛鑼懥思t螞蟻和黑螞蟻之間的慘不忍睹的殊死搏斗:這是一場“自相殘殺的戰(zhàn)爭;一方是紅色的共和黨,另一方是黑色的保皇黨”。顯然,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以此來揶揄人類戰(zhàn)爭的慘烈——難怪他會堅決反對美國對墨西哥的戰(zhàn)爭!
《瓦爾登湖》寫的是十九世紀的人和事,然而作者對字句文體的選擇似乎有點超前,頗具二十世紀的風格。句子寫得率真簡潔,一掃早期那種漫無邊際的文風,而且用字極其精當,從不堆砌虛飾、空洞的字句,這也是梭羅當時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所以,本人在翻譯《瓦爾登湖》時,并未像有的譯家那樣,當作“美文”來翻譯,而是盡量仿效原作的樸實簡潔風格來傳譯,盡量讓讀者感受“原汁原味”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一部具有超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又是一部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細細品味的深邃作品。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清的空氣,而無工業(yè)社會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作者在《湖泊》一章里說:“湖是風光中最美麗、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景致。它是大地的眼睛;觀光者注視它時,也在衡量他自己天性的深度?!蔽覀冮喿x這本書時,不妨也像梭羅那樣,虔誠地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聆聽一下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衡量一下我們自身天性的深度,以求不斷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018年10月
修訂版附言:我翻譯《瓦爾登湖》,有相當?shù)钠遣≈性诮夥跑娍傖t(yī)院完成的。由于一缺必要的資料,二缺整塊的時間,三缺充足的精力,2019年問世的初版確實有些粗糙,尤其第一章,真令我汗顏。2020年7月,我又作為陪護住進了解放軍989醫(yī)院,其間簽訂了該書的英漢雙語出版合同。受益于我的編輯馬婷女士認真仔細的編校,我得以對《瓦爾登湖》作了一次全面而細致的修訂。我衷心希望,喜愛我的譯作的熱心讀者,能一如既往地喜愛我在人生“苦難的歷程”中艱難推出的這個《瓦爾登湖》最新譯本。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