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黎建三的家族
黎姓的來源主要有四種:一是出自九黎的后裔;二是出自黎國后裔;三是出自帝堯的后代,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便是這一支山西黎氏,史稱黎姓正宗;四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為黎。注據(jù)《黎氏族譜》所載,早在戰(zhàn)國時,黎姓已有遷往廣西的情況。“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于是西入梁、益,東向青、徐,南遷交、廣,北徙燕、冀”。(按,“廣”即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自此,黎姓逐漸成為廣西壯族土著大姓。
黎建三家族出自廣西古老壯族一系,即廣西平南縣羅明村黎氏正一公一支。據(jù)黎氏正一公一支所留的碑記,稱京兆始祖,可知黎氏正一公出于黎干公京兆郡一支。
遠祖黎正一
黎正一,大安羅明村黎氏開族。元朝恩科進士,原籍是江蘇吳江,后遷到廣東南雄,又在廣西宜山慶遠府(現(xiàn)宜州)任通判官。任滿歸田,途徑潯州府平南縣鳳洲河口,適逢瑤民作亂,于是攜兒孫遷居大烏圩(今大安鎮(zhèn)),住河口(今大安鎮(zhèn)古石橋一帶)。自此,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一直到第四代黎海山購置田產,才由大烏圩遷往羅明村(舊名寶林山)。七百年來,黎氏家族出進士四名,舉人三十二名,成為一方名門望族,曾被欽賜“四代鄉(xiāng)科”,流芳千古。
祖父黎兆衍
黎兆衍,羅明村黎氏十七世人。據(jù)《平南縣志》(清光緒九年刻本)記載,可知其為雍正時代的附貢生,“諳熟有才干”。時平南縣百姓需要上交皇糧的田畝數(shù)大大超過實際面積,百姓不堪重負,黎兆衍于乾隆五年(1740 年),主動請纓,赴省請求核實情況、減輕畝數(shù)。省派出“右江觀察”許日熾親自到平南,調查實際情況,“得免浮糧一千余石”。黎兆衍的大無畏精神,造福一方百姓,邑人對其感恩戴德。
父親黎庶法
黎庶法(1728—?),羅明村黎氏十八世人。乾隆十八年(1753 年)癸酉科舉人,乾隆十九年(1754 年)甲戌明通進士。曾任廣西桂林教諭、河北省南宮知縣,卒于官。據(jù)《潯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記載,黎庶法在官任桂林教諭期間,“勸鄉(xiāng)人祀陳文貢公志向慕也”。主講秀峰書院,“實心訓士大府皆師尊之,居喪廬墓”注。操行不茍,有吟詠家鄉(xiāng)思巖山的詩作留傳于世,人稱“思巖先生”。詩曰:“蒼翠矗芙蓉,南天第幾峰。曰斜紅一枝,云影碧千重。煙火人家近,松杉雨露濃。屏藩桑梓地,靈秀孰先鐘?!?/p>
叔父黎庶恂
黎庶恂,羅明村黎氏十八世人。據(jù)《平南縣志》(清光緒九年刻本)記載,其稟賦誠實善良,讀書有夙慧,比一般兒童識記力強?!叭豕谟我剽?,即有文譽”,“每一藝出,輒冠其群”注。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庚子科考試第二名,中舉人。再試禮部,沒有考中。嘉慶二十三年(1818 年),大挑第一,抽簽決定,出任山東高密知縣。任職期間,“厘剔政弊,去其太甚者”。尤其關注鄉(xiāng)里書院教學,經常挑燈校閱學生的書卷,如同老博士一般。卒于官。
族兄黎光龍
黎光龍,羅明村黎氏十九世人。乾隆十八年(1753 年)癸酉科舉人,與黎庶法同登癸酉拔貢。官歷興安、柳州、泗城(今廣西凌云縣)教諭。少時家窮,黎庶法邀請黎光龍一起讀書。黎光龍擅長書畫,人稱“臨源師范”。
長子黎君弼
黎君弼,羅明村黎氏二十世人。號槐門,嘉慶三年(1798 年)戊午科舉人。以大挑二等,任廣西隆安縣任縣學教官;以孝廉,任寧明學正;在湖北省公安縣任知縣。有《自娛詩集》二卷留世。所作之詩,大多題材狹窄,格調平淡,《安南行》是其中的佳作。中舉人,曾去甘肅探望其父黎建三,途中寫有《平番道中》一詩。父親黎建三死后,將父親的詩集編輯成秩。現(xiàn)存的清道光壬寅年刻本《素軒詩集》收錄其《自娛詩集》二卷一百首詩。《素軒詩集》中的《大雨示長兒君弼》《得長兒計偕北上信》皆為建三長子黎君弼所作。黎君弼能守家學,延續(xù)文學家族。
次子黎君良
黎君良(1779—1794),羅明村黎氏二十世人。據(jù)《素軒詩集》中的《悼次兒君良八首(其四)》:“年華十五疾如梭,幼小伶俜病折磨。”可知,君良十五歲夭折。又據(jù)《由北地郡,遣次兒旅櫬南歸》:“汝生于南,而殤于西?!笨芍?,君良夭折之時,隨父黎建三在甘肅。
孫子黎士華
黎士華,黎君弼之子,羅明村黎氏二十一世人。號彤裳,幼秉偉質,白皙長身,“束發(fā)受書,便穎悟,資百常童”注。嘉慶戊午年(1818 年)己卯科舉人。以孝廉大挑知縣,分發(fā)河南,任延津、汝陽、通許等地知縣。任汝陽知縣,將廣西的筒車推廣;任通許知縣時,曾為歐陽修撰寫《歐陽文忠公墓田碑記》;在家鄉(xiāng)平南,曾撰寫《白馬梁狀元廟碑記》《禱蝗頌》《黎氏宗祠·春秋祭祭文》;與平南知縣張顯相及里紳梁之瑰、袁昭敬等人,編纂清道光年間的《平南縣志》。黎士華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辭賦、駢體文,“以辭藻翰墨之名傾動,由傳士弟子中”。著作很多,可惜均未付梓。黎士華曾對其父黎君弼編訂的其祖父黎建三的《素軒詩集》《素軒詞?!泛推涓咐杈龅摹蹲詩试娂愤M行??薄!端剀幵娂分械摹侗P蘭抽花數(shù)箭偶成小律,示孫士華》即為建三為黎士華所作。黎士華有三個兒子:黎澐、黎澍和黎沆。黎澐,曾任河南汝寧府府經歷(知府屬官,主管出納文書事);黎澍,曾任廣東省試用縣丞;黎沆,曾任河南府經歷。
孫女黎蓉
黎蓉,黎君弼之女,羅明村黎氏二十一世人,時為才女。自幼從父黎君弼學詩,隨父去鎮(zhèn)安上任途中,詠詩二首留傳后世,詩曰:“一峰行盡一峰回,僮戶蠻居翠嶂隈。多少村姑門外坐,山花紅向鬢邊開?!薄搬揍竟质瘔焉疥P,瘴雨蠻煙客路艱,笑我深閨蘭蕙質。辛勤閱盡萬重山?!焙笈c同邑袁某結婚,其夫袁某不幸早逝,黎氏傷心不已,作《別鵠》《落花》二篇詩詞,以寄托思念之情。詞曰:“寥廓空蒙兮黃鵠安歸?死生契闊兮不知其期。鳳翱翔千仞兮攬德輝而下之。豈黃鵠之高舉兮獨不求其雌。歸乎!歸乎!”詩曰:“十分春色九分消,狼藉東風不肯饒。掌上飄零空解舞,塵中婉轉豈能嬌。也知福命原來薄,但怨年華太早凋,剩得山頭獨柏在,那堪風雨聽蕭蕭?!?/p>
注:凌文斌.安溪姓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2006.
注:(清)魏篤.潯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刻本.
注:(清)裘彬,江有燦.平南縣志[M].清光緒九年(1883 年)刻本.
注: (清)裘彬,江有燦.平南縣志[M].清光緒九年(1883 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