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迷宮苗王城
這是一個石頭砌成的苗寨。只不過,這個石頭寨的規(guī)模與格局,都與普通的苗寨不一樣,是為滿足軍事用途而修筑的一個迷宮式的建筑群。
進入苗王城,首先便被城中的巷道所吸引。這是一種帶有防御工事特征的巷道。巷道兩邊是石片砌成的城墻,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便開有一個小方孔。巷道兩側(cè)是一棟棟木樓瓦房。整個寨子依山而造,巷道便蜿蜒、曲折地穿行其中,并不時分出一個岔道。巷道的布局很有迷惑性,明明看上去是寬闊的巷道,走到盡頭卻是死胡同;而看上去十分逼仄,似乎無路可走的巷道,走進去卻是別有洞天。
苗王城初建于元代,是元明時期答意長官司(苗族土司)的治所。隨著明朝統(tǒng)治者將臘爾山地區(qū)劃為“生苗區(qū)”,加緊對這一地區(qū)實施軍事控制及民族壓迫,苗王城才演變?yōu)槊缑窨箵舫?、實施起義的軍事大本營。歷史上,在苗王城稱“王”的有五位苗族首領(lǐng),他們是:明宣德年間的石各野,龍達哥,吳不爾;嘉靖年間的龍許保(民間稱龍西波)和吳黑苗。
吳不爾是苗王城吳姓苗民的祖先,他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在臘爾山打出義旗,響應(yīng)者除貴州苗民外,亦有湖南苗民,聲勢十分浩大。朝廷調(diào)集貴州、湖廣、四川數(shù)萬軍隊予以圍剿,雙方戰(zhàn)斗得十分激烈,朝廷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兵,先后達12萬之眾。吳不爾在朝廷軍隊的圍剿下,率部從臘爾山臺地撤回苗王城,利用苗王城的有利地形繼續(xù)與明軍抗衡,但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而失敗。
嘉靖十九年(1540年),這里又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嘉靖苗民起義”。領(lǐng)頭者就是龍?zhí)恋凝堅S保和苗王城的吳黑苗。他們憑借苗王城的防御工事和武陵山區(qū)的險要地形,與明軍展開了長達13年的持久之戰(zhàn),曾經(jīng)攻下過包括鳳凰、永靖、銅仁在內(nèi)的湘、黔境內(nèi)的數(shù)十座府城、縣城和衛(wèi)所。十余萬明軍被義軍拖得十分困頓,因為義軍常常是躲在暗處,向外攻擊時占據(jù)主動;而明軍在明處,常常處于被伏擊的境況??偠綇堅酪驊?zhàn)事不利,受到朝廷停職降薪、戴罪督戰(zhàn)的處罰。張岳遂改變策略,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段,用重金收買“熟苗”,讓他們利用同胞的身份,誘捕、誘殺了龍許保和吳黑苗兩位苗族首領(lǐng),最終撲滅了“嘉靖苗民起義”的大火。
在苗王城有許多傳說,其中最神秘的傳說莫過于苗王旗。
苗王旗,苗語稱“旗董”,是發(fā)生戰(zhàn)斗時苗王使用的令旗。戰(zhàn)事結(jié)束后,要舉行隆重的祭旗儀式,方可封旗。旗董分紅、黃、藍三種顏色,由棉布制成,平時是苗王城的鎮(zhèn)寨之寶,由德高望重、武藝超群的人物保管,秘密收藏,不能隨便示人。只有強敵來犯,才拿出展開使用。守旗人一旦接受了守旗的使命,就會擁有特殊的能力。比如,在舉行儀式時,守旗人會在堂屋燒紙上香,念念有詞,揮舞有招有式、虎虎生風(fēng)的拳腳功夫,而守旗人往往此前從未拜過師父或教練習(xí)武,這樣的功夫如有神授。有人說他們的功夫是“陰傳”的,意味著守旗人成了通靈者;也有人說是巫師作法秘密傳授給他們巫術(shù)。猜歸猜,但外人誰都不明就里,而守旗人對此也始終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