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觸摸生活

生命中的文學時刻 作者:肖同慶


蒙田:從自己身上贏得力量

蒙田(1533—1592)

觸摸生活

1941年的一天,茨威格在巴西寄居的房子里有了新發(fā)現(xiàn)。在地下室的一堆雜物里,他找到了一個裝滿書籍的小木箱,里面有數(shù)學課本、法語詞典等等,讓他驚喜的是一套兩卷本的《蒙田隨筆集》,封面上蒙田的肖像在向他頷首致意。他抱起書快步走上陽臺細細品讀起來,仿佛饑餓的人拿到幾片面包。他年輕的時候,讀過蒙田,那時候蒙田的中年退隱、寧靜淡泊和自我克制對二十幾歲的他毫無吸引力。雖然知道這是一位令人感興趣的人物,一位特別具有洞察力和遠見的人,一位和藹可親的人,此外他還是一位懂得給自己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句格言賦予個性特點的文學家,可是“我對此書的欣賞始終停留在一種文學上的欣賞”,根本缺乏對內(nèi)心的激勵,缺乏那種心靈與心靈之間電火花般的碰撞。

而此刻,與他在一起的蒙田則像一個久違的老朋友,幾年來漂泊不定的孤魂突然有了港灣。

和我在一起的不是一本書,不是文學,不是哲學,而是一個我視為兄弟一般的人,一個給我出主意、安慰我并和我交朋友的人,一個我理解他而他也理解我的人。每當我拿起他的《隨筆集》時,我仿佛覺得所有字跡的書頁已在昏暗的房間里消失。我仿佛覺得有人在呼吸,有人與我在一起,我仿佛覺得有一個陌生人向我走來,但又覺得他不再是一個陌生人,而是一個我覺得如同朋友一般的人。相隔四百年的時間,仿佛如同云煙一般飄散而去。

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很容易被另外一個人的文字所打動。蒙田的疑慮、提問以及反省,幾乎每一句都是在問茨威格:怎樣忠實于自己?當他整天為遙遠的被戰(zhàn)火籠罩的世界憂心忡忡的時候,當他“如蒼蠅般脆弱,如蝸牛般無助”。蒙田直接而親密地告訴他:“不要為自取滅亡的人類枉自煩惱,構(gòu)筑自己的精神家園才更為要緊?!泵商锏恼Z調(diào)平靜、溫和,字字撫慰人心。

讀完第一卷,他就冒出一個念頭:我要為蒙田寫一本書。在給友人的信中,他這樣寫道:“他的那一個時代與我們?nèi)缃竦那榫秤畜@人的相似。我不打算寫一本傳記,我只想將他呈現(xiàn)為一個范例,探討如何爭求內(nèi)心的自由?!睘橐粋€人寫作從來就是獲得強烈共鳴和自我認同感的最佳途徑。寫別人也是寫自己,是維持心智的唯一辦法。他最擅長的傳記靈感再次燃燒起來?!霸谶@命運的兄弟情誼中,蒙田已成了我不可缺少的幫手、知己和朋友。”面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只有深入他的內(nèi)心,洞穿他的隱秘,沉浸他的靈魂深處,才能深入人性的廣闊空間。生逢亂世,守護和維持正在泯滅的高貴人性是多么可貴!穿越,閱盡和寫出蒙田的一生,對茨威格來說,就像把自己也擺上了手術(shù)臺:怎樣才能避免失去靈魂?

那已經(jīng)是四百年前的事了。16世紀末年的一天,蒙田登上高高的梯子,刮去了早些年刻在屋頂木梁上的一行文字,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大意是“壽多則辱”。他要用自己對待晚年的信條改變這句話,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墻上用“拉丁文”刻下了下面一段話:

“米歇爾·德·蒙田,久役于法院及公眾事物,勞倦已極,幸而軀體尚堪稱全健,遂辭去公務(wù),于主歷1572年2月最后一日,即三十八歲生日這天,重返繆斯懷抱;退居祖?zhèn)髑f園,脫離世間一切煩惱,逍遙隱居,如果造化有恩,便在安寧中了此殘生?!?sup>

選擇生日這天作為隱居、靜修的第一天,對他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象征。這一年,蒙田三十八歲,已經(jīng)在波爾多高等法院工作了十三年。人到中年,他選擇了退休隱居,他寫道:“讓我們斬斷同他人的牽連,讓我們從自己身上贏得力量,過孤獨怡然的生活?!闭苋宋魅_說得有道理,真正的自己并非存在于公共生活、塵世和職業(yè)生涯之中,而應(yīng)在孤獨、沉思與閱讀中尋覓。他要感受生命那種樸素的紋理和質(zhì)地,在閱讀、思索和冥想中,自主自在地度過淵博的自由時光。

祖?zhèn)髑f園有一座圓形塔樓,建在不高的一座山丘上,嚴整氣派,向南幾英里是多爾多涅河,距波爾多市約三十英里。蒙田的書房在塔樓的三層,從窗戶望出去,可以俯瞰花園、庭院和葡萄園,城堡的大部分景色盡收眼底。

伴隨蒙田的是千卷藏書,上下五層的書架環(huán)墻而立,四面八方都是書,他隨手取閱,毫無計劃,累了就站起來在房間里踱步。書房直徑十六步,走一圈五十步,周圍是他心愛的收藏:父親平時隨身攜帶的手杖,祖?zhèn)鞯呐鍎?、珠寶,他給書房起的名字叫“小店后面的里間”。獨處是他最高興的事,“那些家中沒有獨處之所,無可孤芳自賞,藏身于世的人,我心中多么可憐他”。

人生的最高藝術(shù)乃是保持住自我——蒙田如是說。這是一個為死亡做準備的漫長過程。隱居之初,蒙田脾氣陰郁,滿腦子都是想法,像休耕的農(nóng)田里瘋長的野草。用今天的話講——中年危機。

生命無常,人生苦厄。這是他中年以后的感悟。

他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兩個月不幸夭折,此后又有四個子女在襁褓中死去。他的弟弟被網(wǎng)球擊中頭部而死,最好的朋友三十出頭死于疾病,父親被腎結(jié)石病痛折磨而死。而此時,慘烈的宗教戰(zhàn)爭正在全國蔓延。

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面對死亡。

寫作是一服良藥,可以平息焦慮,馴服心魔。他把寫作當成了重新體味自己人生的一種方式?!拔蚁胱屔蟹至?;我想以同樣的快捷,截住飛逝中的生命,抓住它……擁有的光陰越是短暫,我就一定要更充分、更深入地加以利用?!?/p>

他在孤獨中尋求智慧,希望寫下頭腦中的胡思亂想,他稱之為“登記造冊”,由此自創(chuàng)了一種新文體,叫“essai”,英文essay,通常譯為隨筆、散文,法文是“嘗試”的意思或曰“體驗”。他說:“這樣的書,世上僅此一本”,“其體裁結(jié)構(gòu)狂野而古怪”。

第一篇文章就此誕生。從這時起,一寫就是二十年,從1572年到1592年,一百零七篇,五十萬字,一點一滴積累而成,這就是《隨筆集》,被譽為文藝復(fù)興時期最為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與莎士比亞戲劇和堂吉訶德比肩。

四百年歲月如煙流逝。后來的作家,紛紛從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帕斯卡爾、愛默生、紀德都覺得“這是上輩子親筆所寫”,“簡直是我本人”。福樓拜在給一位抑郁的朋友的信中說:“讀蒙田吧……他會讓你心情平靜……你會喜歡他的,一定的?!薄白x他,即是為了活著?!?/p>

擺脫命運

茨威格終于明白自己年輕時候癡迷的尼采為什么要那么贊嘆蒙田了,尼采說:“這個人和他的文字,真的增加了活在這世上的樂趣——如果必須要回到那個時代,我想自己也能夠安于在一個有他存在的世界里生活?!贝耐耖_始動筆,流亡異域,資料奇缺,傳記只能寫成一部讀書札記。在茨威格看來,蒙田的真正價值似乎只有在極端處境中才能閃現(xiàn)。困厄中的茨威格意識到: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就像此刻的世界——“鎖鏈又重新鑄起,而且一如往昔般沉重?!痹谒磥?,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jīng)歷這樣一個時代的人才會走進蒙田。這個時代用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并威脅著一生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在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里要始終忠于最內(nèi)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16世紀末期的最后幾十年,西方的知識譜系正在發(fā)生變異,人的生命正在舒展,生活也正搖曳它的葉子。在《隨筆集》中,蒙田記錄掠過心間的每一個想法、每一種情緒和滋味。睡眠、憂傷、氣味、友誼、兒童、愛情以及死亡,都成為話題。探討人生的痛苦、矛盾和愉悅,全部基于自身的感受與體驗。在16世紀末期的幾十年間,日常生活進入他的視野,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人為什么活著?

他在生死交匯的海岸線上細細爬梳,并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建造起一幢可以棲居的小屋,它以沙子、貝殼、友情、性愛、跳舞、睡眠、西瓜和葡萄酒為建筑材料,以他的一次騎馬、一次擊發(fā)火槍,以他的狗、他的貓、他的腎結(jié)石以及他周圍的景物和聲響為素材。

他和他的書攜手相伴,徒步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在他筆下,我們看到了他的房子、他的葡萄園。那些潛心修行的閑暇時光是那么生動而鮮活。

我們看到他正在生命的感受中找到存在的理由:“我們永遠不能安居,總是舍近求遠。”寫作是他隱居田園,走近自我的一種努力和嘗試。他知悉他的藏書和寫作,熟悉他的握手、他的微笑和他棕色的頭發(fā),他生命的體悟是:“我們真真是肉體凡胎,奇哉!”

我們看到他突然頓悟的強烈幸福感:“我有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他一遍遍問自己。在他的隨筆里,我們能真切地觸摸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生活應(yīng)當擁抱所有感官和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看到他竭盡全力提升普通和平凡的力量,強調(diào)此時、此地的價值?!拔姨钑r就跳舞,睡覺時就睡覺,獨自在一片美麗的果園里散步時我的思緒偶爾會在別處,大多數(shù)時候,我會很快把心思引到散步上,回到果園,回到這獨處的甜美,回到我自己身上?!?/p>

我們看到他一遍遍地證明,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獨特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被病痛折磨的時候,我就想讓我念念不忘并因而留戀生命的是一些多么微不足道的原因和事物啊!失去生命,在我心里引起的艱難和沉重感,又是由一些多么微小的元素構(gòu)成的?。τ谶@樣一件大事,我所思所想,又是多么的煩瑣,一條狗,一匹馬,一本書,一只杯子,每一樣?xùn)|西都讓我心中牽掛?!泵商镆恢逼诖龑砟切坝需b賞力的讀者”能來到他身邊,茨威格無疑是其中杰出的一個。1937年,在《邂逅人、書籍、城市》一書的導(dǎo)言中,茨威格主張在人們之間、在思想之間、在文化和民族之間的人性諒解,當他再次閱讀蒙田,發(fā)現(xiàn)的謀略和手法卻是:“在外表上盡可能做到不引人矚目和不張揚,恰似戴著一頂隱身帽走過這個世界一樣,以便找到一條通往自我的道路?!?/p>

通過蒙田他體會深刻。人生的神秘法則往往是:我們總是在太晚的時刻——當青春已經(jīng)遠去時,當健康不久就要離開我們時,當自由——我們心靈最珍貴的本質(zhì)——將要從我們身上被奪去或者已經(jīng)被奪去時,我們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和真正的價值是:青春、健康、自由?;赝约旱囊簧^望地發(fā)出疑問:“是什么命運讓我們偏偏在這樣的時代誕生?”

四百年來,人們禁毀過蒙田,遠離過蒙田,但從來沒有擋住一代代人在閱讀蒙田中尋找自己,一部蒙田閱讀史折射出一部人類思想史的側(cè)影。茨威格這樣描述蒙田:“在他生活的每一種形式中,他始終保存著自己本質(zhì)中最好的、最真實的東西。他讓別人去夸夸其談,讓別人去結(jié)成同伙;讓別人去采取極端的行為,讓別人去喋喋不休地說教;讓別人去炫耀自己;他讓這個世界去走自己迷惘和愚蠢的路,他自己只關(guān)心一件事——為了自我保持理性,在一個非人性的時代里保持人性,在烏合之眾的瘋狂中保持自由。”

從《隨筆集》中茨威格改寫了八條戒令——這就是著名的“八自由”:

1.擺脫虛妄驕傲。

2.擺脫信、不信、決心、朋黨。

3.擺脫習慣。

4.擺脫野心和貪婪。

5.擺脫家庭和環(huán)境。

6.擺脫狂熱之心。

7.擺脫命運: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

8.擺脫死亡:生命取決于他人的意愿,但死亡則取決于我們自己。

茨威格總結(jié)出一句充滿無畏的話:時代發(fā)生的一切對你是無能為力的,只要你不介入。蒙田的寫作是為了抵抗自己的憂郁,他成功了。茨威格卻走向失敗。即使他已經(jīng)感悟到:一個內(nèi)心始終堅定和始終自由的人縱然遇到的是外界最沉重的壓力,也容易化解。

可惜,他總結(jié)的八條中的最后一條還是要了他的命?!皩τ谒劳龅纳钏际鞈]就是對自由的深思熟慮。誰學會了死亡,誰就學會了不受奴役。”蒙田的這句話一定深深擊中了茨威格,無法擺脫抑郁癥的茨威格還是選擇了內(nèi)心轉(zhuǎn)移的終極方法。人終究無法和病痛與命運抗爭。他想徹底擺脫被奴役。1942年2月23日,他吞下了巴比妥自殺,妻子選擇與他共同赴死。他們用死亡保持了自由和自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