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端午節(jié)
端午日
殷堯藩(唐)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xí)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節(jié),泛龍舟、賞美景、吃粽子、佩香囊,傳統(tǒng)習(xí)俗,豐富多彩。利用節(jié)日假期,邊走路邊賞景,成為首選。一大早起床,與先生一起騎著單車,來到頤和園北如意門,還未到開園時間,晨練和游園的人群便排起了長隊。仲夏時節(jié),天氣慢慢熱起來,清晨時分,在太陽升高之前,溫度正好,濕度適宜,空氣清爽,在大批游客進園之前,運動健身之余,飽覽園中美景,愜意又舒適。今天,先生與我同行,還帶著相機,原本的獨自快步疾走,恐怕要變成慢慢地觀景和拍照了。
開園時間到了,游客們有序走進園中,偌大個園子,似乎還未從清幽的晨露中醒來,只見穿著統(tǒng)一保潔制服的師傅們,還在認真做著地面的清掃、座椅的擦拭以及垃圾的清理工作,待到游覽高峰時間,他們漸漸退隱到角落,留下清新整潔的優(yōu)美環(huán)境迎接著八方游客的到來。每次清晨在園中行步,看著師傅們清除垃圾、留下潔凈,使得山明亮、水至清,在飽覽美景的同時,我常常會想起他們,心懷感恩,愛護環(huán)境。
與先生相伴,從北如意門口向南行百余米,拾階而上,登上橋身寬闊、坡度舒緩的半壁橋,站在平緩的橋中間,我和先生仿佛置身云端,遠處的西山橫臥在蒼松之上,南側(cè)的昆明湖掩映在垂柳之中,萬壽山西坡近在咫尺。環(huán)顧四周,清霧繚繞,綠樹、青山、碧水,風(fēng)景別樣美,先生拿起相機不停地拍照。
剛剛進園,先生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我催促著先生下橋,沿著平坦的青石板路向東走去,遠處的宿云檐,掩映在兩側(cè)高大的松樹之中,與柔水秀橋相比,這段百米長的石板路,似乎有些凝重肅穆。在宿云檐城門前,粗壯的將軍古松高聳入云,穿過城關(guān)的拱形券門,回身抬頭仰望,重檐城樓、青磚城垛、之形樓梯、紅柱重檐,昔日城關(guān)的威嚴和護衛(wèi)的風(fēng)采,依稀可見。
清朝乾隆時期,清漪園的東面、南面、西面以昆明湖為屏障,沒有修筑圍墻,只在文昌閣至西宮門之間有一段圍墻,宿云檐是西面入園的門戶,與萬壽山東面的文昌閣相呼應(yīng),兩座城關(guān)是明顯的要地,有重兵值守。舊時期的皇家御苑,普通百姓嚴禁進入,即使官員進入,在園中也不能擅自隨意走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頤和園對公眾開放,成為百姓的頤和園,城關(guān)終結(jié)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皇家園林中一道特殊的景觀,將軍古松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更加蒼翠挺拔,直指天空,高大的身軀,已經(jīng)遠遠高過雄偉的城關(guān)。
離開宿云檐城關(guān),與先生一前一后沿著御道,向萬壽山中走去。寬寬的御道,蜿蜒而上,山中小草繁茂、野花遍布,茂密的樹林撒下初夏的陰涼,空氣清新濕潤。林中行人稀少,成了鳥兒的樂園,它們時飛時落,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歡樂的鳥叫,我勁頭十足,腳步輕盈,不一會兒就把先生甩下幾十米。以前與先生一起登山,缺乏運動的我,常常上氣不接下氣,被他連拉帶拽地拖上山。而今,我輕輕松松地把他甩下幾十米。先生很是吃驚,第一次親眼看到了,我經(jīng)過幾個月的行走,體能的明顯變化。
兩人你追我趕,不一會兒就到達了山頂,站在巨大的山石之上遠望,山下的昆明湖一覽無余,泛著光的水面上,大龍舟、小游船,星星點點,隨波蕩漾。太陽漸漸升起來了,清晨的霧氣散去,照亮青山綠水。抬頭向北仰望智慧海,這座萬壽山上最高處的無梁佛殿,富麗堂皇,精美的黃綠琉璃瓦在陽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走近它,環(huán)繞著它,佛墻外壁的佛龕精美絕倫,我和先生仔細觀賞著,連連感嘆,相機鏡頭都無法記錄下它的精致和美麗!
沿著御道,向西下山,陸陸續(xù)續(xù)上山的游人多起來,山下的喧鬧聲漸漸高了,我和先生商議后,將原本下山到昆明湖乘龍舟的節(jié)日計劃,改變?yōu)橛斡[后山諧趣園。于是,在半山腰,穿過一片松林,轉(zhuǎn)向后山,坡上白色的丁香花開得正盛,聞著花香,一路下坡,來到諧趣園門前。
諧趣園,頤和園中的園中園,我喜歡逛園看景,先生喜歡園中的匾額楹聯(lián)。在園中待上一整天,是常有的事。園子中的諧和趣,無處不在,找尋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其樂無窮。
邁步走進園門,在敞亮的門庭前駐足,近處的一汪綠水、周圍的亭榭、遠處的山林,盡收眼底。園中地勢北高南低,池水來自后溪河,經(jīng)過一片竹林流入池中,名為錦匯漪。池邊的樓堂亭齋,以游廊相連,依山傍水,處處是景,暢游其中,山明水秀,目不暇接。
順著錦匯漪南岸,沿著游廊向西,首先來到澄爽齋,齋門前有三面漢白玉欄桿的臨水露臺,像伸入水面的小舞臺,在碧水的映襯下,古樸秀麗,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葉與欄桿平齊,幾朵粉紅色的荷花綻放笑臉,清雅秀麗?!爸テ龃汗馓m池夏氣,菊含秋馥桂映冬榮?!饼S門兩側(cè)的對聯(lián)道出了這里一年四季的花開花謝。
沿著游廊繼續(xù)向東,一座卷棚頂?shù)慕ㄖ裢庖瞬毮?,它就是造型獨特的矚新樓。樓前山石疊放,溪水潺潺。面對著樓閣,從上到下仔細觀望,三開間的樓閣分上下兩層,兩層的廊柱上各有一副對聯(lián),上層的對聯(lián)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萬年藤繞宜春花,百福香生避暑宮”;下層的對聯(lián)是光緒皇帝的御筆,“瑤階晝永銅龍暖,金鎖風(fēng)清寶麝香”。一座樓閣,兩副對聯(lián),兩朝皇帝親筆所書,實為罕見。更為有趣的是,矚新樓依地勢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勢的高度差,在園內(nèi)看是二層的小樓,在園外望時卻變成了一層。在諧趣園外御路上的矚新樓是單層的卷棚頂建筑,正對御路的門上也有一副對聯(lián),“竹外泉聲招鶴至,日邊橋影駕虹來”。奇妙的建筑,精美的對聯(lián),讓先生在園內(nèi)園外出出進進,觀賞了許久,情不自禁地連連叫絕。
以矚新樓為始,園中的游廊依偎著西北的山坡,由低向高,從南向北迂回抬升。向北跨過樓前的石板橋,徑直來到涵遠堂前,五開間的建筑坐北朝南,氣度不凡,儼然是園中的主體建筑,堂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西嶺煙霞生袖底,東洲云海落樽前”,堂前有一個小碼頭,水中潔白的睡蓮在油綠的圓形葉片中露出嬌美的容顏。傳說中,慈禧太后在此釣魚、游玩、休息,如今在這里,常常舉辦國畫展覽,吸引很多游客前來觀賞。
過了涵遠堂,依山而上的游廊,迂回曲折,蜿蜒而上,吸引著我和先生沿著涵遠堂西側(cè)的臺階,走回曲廊之中。徜徉其中,一側(cè)池水,一側(cè)山景,很是愜意。經(jīng)過蘭亭,亭中立有尋詩徑石碑。一位英俊的年輕老師站在碑前,講述著唐朝詩人李賀尋詩覓句的故事,一群小朋友依廊環(huán)坐,望著尋詩徑石碑,正在認真聽講?!靶聲鲇诖?,幽尋每異常。自然成迥句,底用錦為囊?”錦囊妙句固然巧妙,點滴積累才能點石成金。
聽著瑯瑯書聲,經(jīng)過曲廊的圓亭,來到知春堂門前。知春堂坐落在高高的臺基之上,臺基兩側(cè)有石階,通向池邊,堂前兩棵垂柳的婆娑柳枝伸入池水,像少女長長的秀發(fā)。堂前、檐廊上、池水邊,坐著靜靜畫畫寫生的人,有老人、有少年,他們面對著不同的角度,用畫筆將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七寶欄桿千歲石,十洲煙景四時花。”此刻,處處是美景,似景又非景,又何妨?只要心與景有幾分默契就好。
在知春堂前,古樸的知魚橋,橋身平直,貼近水面,一位美少女漫步在古樸的知魚橋上,順著低矮的橋身,俯下優(yōu)美的身姿,癡癡地看著自由自在的魚兒,仿佛正在與魚兒進行著一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觀魚對話。此時,水中魚兒游來游去,知魚又非知魚,又何故?只要人與魚兒有幾分親近就好。
我回望著游廊水榭,走過石橋,來到諧趣園賞水觀景的好地方,飲綠亭和洗秋亭。這兩座柱亭,通過短廊相連,結(jié)構(gòu)相仿,坐東朝西,里外雙層,都是卷棚歇山頂建筑?!帮嬀G”立于水中,“洗秋”臨水而建,一亭綠柱,另一亭紅柱,一大一小,一正方形,一長方形。我久久在兩座柱亭之間徘徊,上上下下仔細端詳,欣賞她們相同的美,驚嘆她們不同的美,仿佛眼前亭亭站立著兩位相貌相似、神態(tài)各異的美麗少女,意猶未盡之時,有些迷亂恍惚,初春、盛夏、深秋、隆冬的四季景色,變幻更迭,美輪美奐。只有坐在飲綠亭中,向北望見涵遠堂,才能氣定神閑,淡然回歸。這些能工巧匠早已故去,留給后人無限遐想。也許還有很多的異同玄妙,等著我去發(fā)現(xiàn)。
我環(huán)繞著水看景,先生欣賞他喜歡的楹聯(lián),時而讀,時而舉起相機,各得其樂,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過去了2個多小時。到了諧趣園閉園時間,保安師傅催促著久久不愿離去的游客們,我和先生匆匆離開,期待下次的探尋,發(fā)現(xiàn)更多的趣味。
(2019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