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三自

追逐 作者:童振華 著


人生三自

自知、自控、自導是人生的一條脈線。人進入老年期以后,過起了休閑自在的退養(yǎng)生活,更是應當注重內(nèi)守三自。

自知,就是踐行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格言。不再工作了,踐行這句格言,主要是圍繞健身。健身,心里要有一張健康的表格,隨時做好健康與不健康的記錄。身體的硬件方面,有體驗記錄和每次看病醫(yī)生的診斷記載,軟件方面,如精神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情緒變化的原因,飲食好惡的變化,心身感知外部事物的濃淡,有哪些已經(jīng)從往常生活中退出了,社會交往進退的變化等等,在心理都要做好備案。

有這個必要嗎?有,因為有些變化是生命自然屬性帶來的,不可抗拒的,要隨遇而安,不可計較,更不可背包袱。有些變化是人的社會屬性帶來的,要以寬厚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對這方面的變化,不要煩惱,不要責怪,不要抵觸,把它看成是過雨煙云就是了。

自控,雖然不工作了,但仍然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些社會活動如果去參加,對健康明顯不利,要強迫自己止步;某種愛好,是有益于健康的,不應放棄,但要掌握好度,過度的自娛自樂,會改變原想的初衷,變自我調(diào)節(jié)為自尋疲勞,反而有損健康;本來好好的,會因為想起某件本已過時的往事,或因觸及某人某事,或聽見某句憎惡的語言,頓時情緒大變,以至怒不可遏。發(fā)生這種情況,要馬上通過自靜默念,轉(zhuǎn)移注意力,如果效果不好,不可免強,就要改變方式,離開原地,到綠色的環(huán)境中去散心,一直到情緒改善了,至少是緩解了,才回到原地。

自導,就是要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包括飲食與活動。飲食方面,我特別注重清淡,少鹽、少油,人們一日三餐,講究主食吃什么,副食吃什么,我則是倒過來,不吃米飯可以,但一定要吃菜。我不吃肥肉,瘦肉控制吃,老伴每周煲一次豬骨湯,輔料或海帶或木瓜或干白萊,這就是我們家的葷食。我們家的菜譜,主要是魚和蔬菜,常常是無魚不餐。蔬萊強調(diào)多樣化,我同老伴對營養(yǎng)學家談論蔬菜的文章,報刊上刊載的有關(guān)有益健身的蔬菜介紹,都是必讀的,每天晚餐進餐的蔬菜有三四個,而且至少兩天要更換一次蔬菜的品種。我們家常年喜吃的蔬菜品種,主要有西紅柿、黑木耳、苦瓜、黃瓜、南瓜、豆腐、蘿卜、菠菜、白菜、芥蘭。我的老伴做菜,做到老學到老,電視上介紹菜肴新花樣,她都記下來學烹學做。因她做的菜好吃,加之考慮衛(wèi)生環(huán)境,我常常拒絕去酒店吃飯。我的早餐是固定的,一個煮雞蛋,一小碗黑芝麻糊,干紅棗十枚,核桃三枚,杏仁十枚,一小把南瓜籽,一盒牛奶。我的中餐很簡單,以前是一碗水煮的有鹽無油的麥片。從今年5月開始,改為主要吃果菜,大體要占六成,主食一至兩成。水果中維生素含量豐富,但不能勿視水果中糖份的含量,出于對血糖增高的警惕,前些時我檢查了一下血糖,果不其然,血中的葡萄糖含量,由原先的5.31升至6.39。這說明多吃水果固然好,但過量攝入,就成了偏食,反而給身體帶來負面效應。也說明配餐要科學,不能顧此失彼,不能排斥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如是,我又同老伴商量,將蔬菜水果的攝入減少一半,恢復麥片餐的一半,共同組成中餐。我在生活上的自導,是一個調(diào)整的過程,修訂改錯的過程,不固守陳規(guī)。

在活動方面,自導過好每一天要做的事。我一天要做的事,分為必須做的和不一定每天必做兩種。必做的有讀完每天的報刊、書法臨池、寫作、健身運動、按時小憩。不必每天要做的事,主要是愛好與興趣。如網(wǎng)上象棋對棄、釣魚、打保齡球。這幾種愛好雖說不必每天要做,卻也經(jīng)常做,有時一天兩樣。幾種必做的“必”對我簡直如同“命令”,倘若未完成,就產(chǎn)生自責感,好像是犯了錯誤一樣。必做的幾件事,都有量的要求。書法臨池,一天要寫15到20張報紙,健身活動有太擊拳,有類似床上八段錦,床下六段功式的健身法;走路等,走路每天要走100到110分鐘,分兩至三次走完。我計算過里程,在6.9到7公里。必做的事一般沒有順序的排列,讀報、看書,按習慣是在前的,可突然想臨池,那就先臨池,每天就寢前,除做些活動筋骨的事情外,一般是不干別的,但突然想要看看書或臨池書法,就隨意愿而行。隨意愿很重要,老年人要活動,要做事,但要在思想愉快、松弛中做。一切隨愿,是老年生活的一大特點。

精神方面的自導,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猶為重要。重點是每天都要力求心里平靜。我的做法是,每當心煩的時候,就閉目求靜,在督脈間做周轉(zhuǎn)意念,效果不錯,有時幾分鐘就心里平靜了。我常想我國著名醫(yī)學科普專家洪紹光的一句話,他說,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我的生活走向,證實了這一點。我想到有不少人的死亡,可能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藥吃死的,因為有些西藥的副作用相當大。我自感我的人生三自就是醫(yī)生。我這是從養(yǎng)的方面講精神自導,其實精神自導還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格品行的修養(yǎng)。在我的生活中,隨時都注重檢點自已的行為,是否有違做人的良心的事。我舉個小例子,我們家的衣柜中的三個抽屜,有兩個脫膠散架,不能使用。我拿到街上一家做門窗的店鋪,問店老板,可否用三角金屬材料加以固定。店老板看看我,又查看了木抽屜,說道:“可以吧?!彪S后,店中一年輕的工人,用大約一刻鐘的時間就做好了。我問多少錢,老板說,隨便給,我說10元可以嗎?他說也可以吧。我付完錢就離開了。走在路上,我心里有些不安,實際上是自責。心想人家店鋪是做鐵門的,可以不受理我提出的要求幫我修整木抽屜這件事,可是人家答應為我修,這分明是帶有幫助的成分。同時我又想起店老板看我的眼神,他接受我的提請,分明是見我年紀大,不便拒絕一個老人的求助。當今社會,這樣的老板難得。本來我在給付人家的報酬時,應當想到此點,我卻僅從用工、用料的份上,考慮價錢。我越想越覺不安。次日,我去到這家店中,對老板講了我的想法,又補付了10元錢,老板收下了,并十分友善的道了聲再見!我第二次離開了這家店鋪。在第一次離開的途中,反映出的心情是不安,這第二次離開的途中,反映出的心情是愉悅。區(qū)區(qū)10元人民幣,竟能起到轉(zhuǎn)換心靈效應的作用。這件事,在幾天中一直縈繞在的腦海里感到心安理得。由此,我又想到吃虧得心安。日常做人,想自己,也設身處地想別人,吃虧得心安,在與人交往中,不把吃虧放在心上。我年輕時,就遵從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的準則行事。在我的朋友和共過事的人中,有的人出于他們利益的思考,總是或多或少的傷害到我。這樣的事,在文革中多次出現(xiàn),每次出現(xiàn),我都秉持一種心態(tài),就是事過即了。文革后,我對傷害過我的人說,你們當時也是身不由已,仍然把他們當朋友交往。并不是我是非不分,而是設身處地,想事發(fā)時的時代背景。我一生工作過的單位,有科委、科協(xié)、司法機關(guān)、政府機關(guān),仲裁委,都有上述類似的事情發(fā)生,我都平靜地走了過來。2000年,我在??谥俨梦沃魅?,發(fā)現(xiàn)一起仲裁案的裁決有錯誤,在改正前,我拒絕簽發(fā)仲裁庭對該案的裁決,招至六家國家級新聞單位的記者,從北京南下???,對我興師問罪,其行為無果后,又引出北京的某軍事單位,通過省人大,要我回答記者們提出的問題,這兩種強勢相加,形成一起來頭大,氣勢凌云的案件風波。當時我很冷靜,因我查閱過該案的材料,了解案件的事實真相,了解案件申請人的目的,更了解風波發(fā)端的原因,所以我頂住了強加在我頭上的不實之辭和行為氣勢。后來該案經(jīng)??谑兄屑壏ㄔ簩徖?,澄清了事實,撤銷了仲裁裁決,判決原仲裁申請人敗訴,避免了國有資產(chǎn)流失,維護了法律的公正。事實證明我當時堅持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我并未因此記恨這起風波中的有關(guān)人員。在風波刮得正猛,我受到的壓力加大的時候,我給六家新聞單位寫信,其中一單位的紀檢組打電話給我,告訴我,經(jīng)查他們單位沒有此次新聞采訪任務,要我告知參加此事記者的姓名,我回答說,我寫信的目的,不是要追究記者的責任,而是說明案情。接聽電話的同志對我表示了感謝,并說,如果他們單位的記者再來,請我務必打電話告訴他們,還讓我記下了他們的電話。

我的人生經(jīng)歷,常常使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人格品行端正的人,才有精神上的寧靜。

2006年12月1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