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和情人

讀過的書,就是走過的路:暖心閱讀文學課 作者:肖復興 著


書和情人

前兩天讀美國作家喬·昆南的《大書特書》一書,看到他說:“二十一歲以后買的書,凡是我真心喜歡的,都會保留。它們都是我的情人。”有些不以為然。二十一歲,就真的是判斷一本書是否真心喜歡的分水嶺?我看不見得。真心喜歡,需要時間的判斷,一時的喜歡不能保證長久。

不過,他說的書是情人,倒是一個新鮮的比喻。

書買來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正經(jīng)的讀書人(刨去藏書家),應該是書越看越少,越看越薄才是,而不可能是越讀越多,越讀越厚。再多的書中,能夠讓你想翻第二遍的,就如同能夠讓你想見第二遍的好女人一樣少。能夠長久閱讀的書,像是自己的情人,昆南說的這一點,倒沒有錯。盡管,如今情人已經(jīng)貶值,不是瑪格麗特·杜拉斯時代的情人,情人早就如衣裳一樣可以頻繁更換。但是,情人還是一個好的比喻。

想明白了這一點,望著自家書房里貼滿兩面墻的書柜里,填鴨一般塞滿的那些書,有棗一棍子沒棗一棒子買來的那些書,就會清晰地明白,那些并不是你的情人。說來很慚愧,不少書買回來卻從來沒有讀過,任其塵埋網(wǎng)封,當時只不過圖的是一時占有的快感。后來,放進書架上,想丟掉,舍不得;不丟掉,成為雞肋。

曾經(jīng)讀過臺灣作家林文月的《三月曝書》,有感而發(fā),我寫了一則《三月扔書》,就是說必須把那些根本不讀的書徹底丟掉,不是你變了心,而是你根本沒有動過心,因為它們根本沒有成為你的情人。哪怕是露水般的情人都不是,因為你一次都沒有看過它們。

所以,起碼,一年開春時來一次,做個毫不留情的清洗,給擁擠的書架瘦身,使之清爽一些。讓自己也清心一些,明目一些,亦即如放翁詩云:“養(yǎng)苗先去草,省事在清心。”

在扔書的過程中,我這樣勸解自己,沒有什么舍不得的。那些丟掉的書,不是你的六宮粉黛,不是你的列陣將士,不是你的秘籍珍寶,甚至連你取暖燒火用的柴火垛和如廁的擦屁股紙都不是,是真用不了那么多的。你不是在丟棄多年的老友和發(fā)小兒,也不是拋下結(jié)發(fā)的老妻或新歡,你只是擯棄那些虛張聲勢的無用之別名,和以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虛妄和虛榮,以及名利之間以文字涂飾的文縐縐的欲望,或者自以為是的自我安慰。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認為和所為,由于這些年出書的門檻越來越低,敬惜紙墨的傳統(tǒng)越來越薄,書的垃圾便越來越多。對于我,這些年扔掉的書比現(xiàn)存的藏書肯定要多,甚至比讀過的書都要多。盡管這樣,那些書依然占有我家整整十個書柜。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徹底的清理,堅決扔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書,包括我自己出過的一些書。

只有扔掉書之后,方才能夠水落石出一般,彰顯出剩下的書的價值和意義。一次次淘汰之后,剩下的那些書,才可以稱之為你真正要讀的書。正如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的那樣:人生在世,真正稱得上好朋友的,只要那么幾個。你真正要讀的書,其實也只有那么幾本。讀書的過程,就是這樣大浪淘沙的過程,在彼此的選擇和篩取中,讓最后這幾本書,呈現(xiàn)在你的生活進程和生命的年輪中,而不僅僅只是過眼煙云,瞬間匆匆點燃便迅速消失的絢爛煙花。

這樣被淘洗后越讀越少、越讀越薄的書,才會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書。它們與我不離不棄,顯示了它們對于我的作用,是其他書無可取代的;我對它們形影不離,說明了我對它們的感情,是長期日子中互相依存和彼此鏡鑒的結(jié)果。

這樣的書,才不僅僅是你萍水相逢的露水情人,而是和你定下終身的伴侶。這樣的書,才如同由日子磨出的足下老繭,不是裝點在面孔上的美人痣,為的不是好看,而是走人生之路時有用。讀書,這時候才有了相互依存的價值,有了彼此快慰的樂趣,有了兩者交流和心心相印以及日日相伴般的情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