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疼痛中尋找一道光(自序)

身體里的石頭 作者:歐陽國


疼痛中尋找一道光(自序)

我不得不首先提及我的母親。就像給這部散文集取書名一樣,最終確定為《身體里的石頭》,也是因為我母親的緣故。

這半年,我經(jīng)常夢見我母親。她年輕時美麗動人的樣子,她斜風(fēng)細(xì)雨中孱弱的背影,她彌留之際疼痛不堪的表情……我手機(jī)里有一首藏族歌手降央卓瑪?shù)母枨洞认榈哪赣H》,每天上班和下班途中,我只循環(huán)聽這一首歌,聽著聽著,我就會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我在創(chuàng)作《身體里的石頭》《消失的房子》《萬物生長》時,常常是三更半夜,淚水如雨滴一樣掉落在鍵盤。因為悲痛至極,我常常不得不中止寫作。夜深人靜,我怕自己的哭聲吵醒妻子和孩子,于是我跑出家門,一邊不停地哭泣,一邊繞著小區(qū)拼命奔跑。黑夜中,一只兇猛的野獸在我胸前橫沖直撞,一條洶涌的河流在我身體中奔騰咆哮。在孤寂的黑夜中,我更加深切體會到,死亡是一條悲傷的河流,所有沉重的哀痛都要活著的我們來承擔(dān)。

年過三十而知秋,我開始相信命運,也似乎明白世間萬物都逃脫不了盛衰與生滅。我由沉默變得更加沉默,由小心變得更加小心,由隱忍變得更加隱忍。我不再侃侃而談,不在別人面前吹牛,不再談理想,也無所謂希望。生活的一切開始變得釋然,變得簡單,變得明朗。我開始明白,自己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這一切都緣于自己到了中年,緣于我的母親離開了我——我的人生只剩歸途。

我在一家醫(yī)院工作,這里是一個見證生、老、病、死的道場。醫(yī)院,是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或許是死亡終結(jié)的地方。在醫(yī)院,我每天都在近距離觸摸生、老、病、死,它們是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正如史鐵生說,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個節(jié)日。

塵土,終究復(fù)歸于塵土。我們每一個人都終將化為灰燼,與大地融為一體。我們唯有懷著“向死而生”的態(tài)度堅強(qiáng)地活著,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向死而生,是一個重大的死亡哲學(xué)問題。德國哲學(xué)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用理性的推理詳細(xì)討論了死亡的概念,并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生活足以讓我們疼痛,余生還將足夠讓我們疼痛。生活,讓我們變得遍體鱗傷,但我們身體的傷口,都將化作美麗的花朵,長出堅硬的翅膀,成為我們身體最堅強(qiáng)的地方。

我喜歡江子老師講的“逼近現(xiàn)實,讓詞語在隱痛中發(fā)光”。我始終堅信,文字是永恒的。它可以穿透世間萬物,比如堅硬的磐石,還有我們?nèi)彳浀膬?nèi)心。寫作是在疼痛和歡喜之間耕耘,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經(jīng)常欣喜若狂,也經(jīng)常淚流滿面。寫作,是對身體和靈魂的考量,它讓我內(nèi)心變得愈加孤獨,也變得愈加剛毅。我就像一只黑暗中寂寞的蠶,吐絲為繭,將自己死死裹縛其中。我希望自己化繭成蝶,努力在晦暗中尋找到一道光芒,讓文字在劇烈疼痛中,在靈魂深處閃閃發(fā)光,用它溫暖遼闊的精神世界。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詹妮弗·尼文在她的小說《所有明亮的地方》封面寫道:“你是我生命中的那道光,讓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我的母親和我的文字,都是我生命中那道光,是我心中最明亮的地方。她們在照亮我漫漫歸途。

謹(jǐn)以此書獻(xiàn)給我親愛的母親,慰藉我們憂傷的身體和疼痛的生活。

是為序。

歐陽國

2020年1月于江西吉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