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瑰寶——高照燈

八閩閑話 作者:陳理華


民間瑰寶——高照燈

閩北的建陽,古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

秦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封建國家時,建陽為吳越南地。東漢建安十年(205年),吳分上饒地,析建安縣桐鄉(xiāng)設(shè)建平縣。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以建平縣名與建平郡名相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宋時更是以“圖書之府”和“理學(xué)名邦”聞名于世。在這樣一個古老的地方,自然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yùn)。也正因本邑文化底蘊(yùn)豐厚,民間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

在建陽眾多的民間活動中,有一項特別出名,也特別有意義,那就是彭墩的高照燈。高照燈從“高照”兩字就可看出,這是取吉星高照,護(hù)佑村民盛世太平之意。

彭墩的高照燈活動,定在每年正月二十五的夜晚,活動范圍是以村口的倪王廟為起點和終點。倪王廟在距村莊約百余米的地方,里面供奉著倪氏兄弟。為什么是以倪王廟為起點和終點呢,它是為了紀(jì)念倪氏兄弟而興起的一種活動嗎?這從史料中可以查到。

據(jù)道光《建陽縣志》記載:倪彥松,唐昭宗時人,中郎將,后周封其為濟(jì)蔭王,南宋加封忠靈孚澤感應(yīng)王。倪彥松與其弟倪彥春俱仗義。年豐谷賤,輒糴藏之;遇饑饉,悉出以濟(jì)貧乏。兼精道術(shù),能治旱疫。其卒也,鄉(xiāng)人廟祀之。

豎“高照”的日子,盛況空前。這天傍晚,大家早早地吃過晚飯,全村人自發(fā)地聚集在倪王廟,把整座寺廟的里里外外圍了個水泄不通。天擦黑時,一切準(zhǔn)備就緒的高照燈隊浩浩蕩蕩地從倪王廟出發(fā)。這支隊伍是這樣排列組合的:前面是生龍活虎的舞龍隊,舞著一條巨龍的隊伍所向披靡般在前面開路;緊接著是熱熱鬧鬧的古老打擊樂隊、民樂隊以及十番的“春臺”隊。春臺是由四人合抬,臺上坐著由10歲左右孩童分別裝扮成的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薛仁貴、楊宗保等歷史英雄人物;后面才是橫抬著高照燈的隊伍和花團(tuán)錦簇的花缽舞隊。

這支聲勢浩大的隊伍在煙花、鑼鼓、嗩吶、鞭炮聲中徐徐沿著村道行進(jìn)。行進(jìn)中,每遇寬敞地段或十字路口時,隊伍就要停下,先由舞龍隊表演。舞龍隊表演完,隨著一位老者的一聲令下:“高照!起!”24個頭戴竹制頭盔、手握竹竿的青壯男子動作敏捷地把一座高達(dá)13米的高照燈豎了起來,當(dāng)它豎起來時,有四層樓房那么高。頓時,從下而上一盞又一盞的燈,如花般開了、亮了,就連頂上的那些小燈籠也高興得開始搖搖曳曳。這些高高掛起的燈盞如火樹銀花般,用四射的光芒把黑幽幽的夜空、房屋、街道照亮,連人群中一張張激動興奮的臉膛都照得通亮、通亮。到了商家門口時,各商家就會燃放一掛豎著的鞭炮來慶賀,這時舞龍隊就會舞進(jìn)這戶商家,在店堂里轉(zhuǎn)一圈出來之后,便開始豎起高照燈!

高照燈豎起后的一片燈火輝煌中,花炮齊鳴,鼓樂喧天,彩燈高照,花缽競彩。在沸騰了似的歡呼聲中,在萬眾矚目里,隨著青壯男子腳步的挪動,高照燈緩緩轉(zhuǎn)變角度,這個動作在當(dāng)?shù)亟凶鳌按蛘彰妗薄H绱耍瑹o論是站在哪個角度,人們都可以看到高照燈的每一個側(cè)面,看清每盞燈火。與此同時,花缽舞隊里花枝招展的姑娘們雙手各持一盞花缽燈,在燈下翩然起舞。載歌載舞中,姑娘們手里的花缽燈看得人們是眼花繚亂,并不時地變幻出“五谷豐登”“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等吉祥祝詞。這不時出現(xiàn)的祝福語與高高豎起的高照燈相映成趣,組成一幅生動活潑的圖畫,空靈而神秘。在樸素、熱鬧的活動中,把鄉(xiāng)村一種樸實美好的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紅火火、富麗堂皇。

高照燈是一種巨型紙燈,主燈是由一根10米長的大杉木作為軸心,在這根木頭上,四周分別掛上精心扎糊的13組燈箱型精美花燈。在燈扎糊好后,還要扎糊一個3米多長的“高照尾”,“高照尾”上懸掛著許多小彩燈。制作好的高照燈形體似塔。據(jù)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燈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間人云:“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于天下,則莫如建陽也?!弊阋娊柣魵v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氣勢之磅礴??梢哉f高照燈是天底下獨一無二的燈。

高照燈俗稱“豎高照”。這種燈制作工藝復(fù)雜,且耗費(fèi)巨大。據(jù)知曉當(dāng)?shù)貧v史的老人說,之前村子里有重大喜事或重要事件需要舉行高照活動時,一般由有錢人出資和村民自愿捐款來集資。然后買來制作材料,由專門扎糊高照燈的民間藝人制作。

村里老人說,記憶中彭墩的高照活動僅在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之時,表演過大型的民俗踩街活動,當(dāng)時足足有三個高照燈,場景極為壯觀。之后隨著時間的流逝,高照燈也在流年中沉寂到近乎失傳的地步。直到20世紀(jì)80年代末,彭墩村的民間制燈老藝人吳貴堂、章希濤帶領(lǐng)6位農(nóng)友,決心要傳承彭墩民間文化活動的瑰寶——高照燈。在村干部和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們憑著記憶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硬是制作出了一座高達(dá)13米、重約200公斤、掛有36盞燈飾的大高照燈出來,使得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得以重見天日。從那以后,盛大的高照活動每年都會如期地在村子里熱火朝天地進(jìn)行……

“彭墩高照”還應(yīng)邀赴南平市和武夷山市參加民俗文化演出,受到當(dāng)?shù)厝嗣袢罕姷臒崃覛g迎。

氣派、精巧、磅礴、令人叫絕的高照燈,有著“吉星高照”,保佑民眾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生活安康、幸福美滿的博愛寓意。

又到粽子飄香時

端午節(jié),這個有著許多美麗傳說的節(jié)日,總是遵循著一個古老的約定,帶著雄黃酒,帶著箬葉,帶著艾香,帶著粽子的玲瓏,帶著許多的期望和思念,在氣候宜人的初夏里悄然無聲地到來。

記憶中,臨近端午,采箬葉的任務(wù)是讓一群早就為節(jié)日而蓄勢待發(fā)的小孩來完成的。每到這時,村里的小孩就會不約而同地在某天清晨,悄無聲息地打開一扇扇厚厚的木板大門,為了不驚醒還在沉睡的村莊和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我們總是輕手輕腳地走出村子,向著有箬葉的山谷而去。

晨曦中,當(dāng)我們把一片片沾著晶瑩露珠的箬葉采滿一竹簍后,帶著一種滿足與喜悅,也帶著對節(jié)日的向往,站在高高的山頂上,遙望著匍匐在山腳下的那個世世代代居住的小村子。這時,大自然將金色朝陽灑滿層層青山,再在青青的屋頂上描上幾縷裊裊上升的紫色炊煙,正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又仿佛神話傳說中嫻靜美麗、頷首微笑的白娘子,正款款地從山的那頭走來;偶爾傳來的雞鳴狗叫聲,又像是一首飄逸的小詩,引得我們高唱著鄉(xiāng)間流傳的童謠,快步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青青箬葉采回來后,母親就會把家中圓圓的大木盆擺在大門口青石路的邊上,倒上一桶清清的山泉后,就開始仔細(xì)地清洗葉子了。洗凈的葉子,被熟練地剪去葉蒂和礙手礙腳的尖尖葉尾。這時我總是在一旁打著下手,看著一片片箬葉如一條條碧綠色的魚兒,歡快地在母親粗糙的手邊游來游去,仔細(xì)看來又有些像游手好閑的孩子那般頑皮。那可是節(jié)日前鄉(xiāng)村的一道絕美風(fēng)景呀,是專屬于鄉(xiāng)村風(fēng)情的水墨畫。

再看看,各家大門上不知何時已掛上了能辟邪去病的艾草和象征著長劍的菖蒲,不禁心里充滿快樂和幸福。過節(jié)的日子真好。

中午準(zhǔn)備好好休息一下,剛走到房間就聞到從后窗飄來的一縷縷沁人肺腑的粽香,哦,又到粽子飄香時節(jié)了,那可是我最熟悉不過的箬葉和著糯米的香味呀!這種裹挾著中華古文化濃郁氣息的清香彌漫開來,竟是那樣的誘人,我的思緒不由隨著這香味飄回了家里,回到了對端午節(jié)的記憶中去了……

坐在這兒,想象著母親是不是也在今天,天還沒亮就起床,搬來石磨的上層,放在大廳的四方桌上,壓住棕籬排,而后用頭天就準(zhǔn)備好的青青箬葉,很靈巧地折成一個尖尖的角,放上白白的米和紅紅的豆沙餡或別的什么好吃的餡,包好捆緊。漸漸地那棕籬排上吊著越來越多玲瓏精致的粽子,別說吃粽子,單單看著這些碧綠碧綠的粽子就是一種心靈享受。

小時候看到母親包粽子,我也有些手癢癢,可是不管我怎樣用心去學(xué),卻總是學(xué)不會,包起來的粽子,不是沒棱沒角,難看死了,就是一到鍋里就馬上寬衣解帶,給你來個在沸水里洗澡的游戲!氣得我再也不想去包粽子了!

我在城里也看到一些小販賣的粽子,大概是為了省事吧?用的是那種白色或紅色的塑料帶捆扎而成的,且不說這種帶子會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不是味,看到那些用塑料帶綁著的粽子,就像是看到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穿上比基尼般不倫不類。在我心里粽子就是粽子,就應(yīng)該是用棕籬排或用細(xì)竹絲捆綁著的,奢侈點的用紅頭繩,這樣才會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美感,讓人還未吃就先醉了。

記得母親包粽時最后就會包一些尖尖的美人腳,也有人叫它小腳粽。這粽子很好玩的,三只角,可以立在桌子上,煮熟后讓我們掛在衣服扣子上或是拿在手中把玩。但玩不到一兩天,受不了這些小巧粽子的誘惑,那些白白嫩嫩的三寸金蓮就會通通滑到我們的小肚子里去施展武功了,于是心里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個端午節(jié)……我想現(xiàn)在我的小侄兒在看到奶奶在包粽子時也一定會高興得在奶奶的周圍跑來跑去的吧!極疼孫子的奶奶也一定會包幾個常人包不來的美人腳讓寶寶玩的……

日歷剛撕去農(nóng)歷四月的最后一頁,城區(qū)或鄉(xiāng)鎮(zhèn)就隱約能聞到一縷縷沁人肺腑的粽香了,這也在提醒著忙碌的人們,時光如水,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到了。

鄉(xiāng)里人視端午節(jié)為大節(jié),此時恰逢農(nóng)事暫告一段落,正是夏收夏種大忙前的短暫休閑時。建陽鄉(xiāng)間的粽子由箬葉包裹,棕樹葉捆綁,形狀為四角形,看起來小巧玲瓏。煮粽子的堿為洋香樹燒下的灰做成的。因堿味重,粽子煮熟之后,色澤金黃,氣味芳香。粽子一般有豇豆粽、肉粽、豆沙粽等。每家包粽子時,都會包一個“喜粽”(粽中還有一個小粽子),吃到喜粽者,預(yù)兆今年將會大吉大利。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倍宋缙陂g,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zhuǎn)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格外注意。古時還流傳飲雄黃酒,即在節(jié)前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待過節(jié)時飲其酒,便可驅(qū)邪健體。舊時,建陽城坊邑人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物制成小人形,俗稱端午哥。較簡單的做法就是用厚紙剪個小紙人,懸掛于大門之外;或是簡單地將些許艾葉、菖蒲等扎成一束,形同寶劍,懸掛于門。端午得閑,打掃門庭,并點燃艾葉熏燒室內(nèi)各角落,以避毒蟲。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婦女用五彩絲線制成圓形小網(wǎng),內(nèi)裝一個大蒜頭,邑人稱之為長命縷。講究些的則是取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小孩子將長命縷懸掛于胸前,頓時清香四溢。有些手巧的婦女,還會把香囊制作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這些鄉(xiāng)里風(fēng)俗,都表達(dá)一個善良的愿望,辟邪驅(qū)瘟保安康。

端午這天,餐桌上的美食也是除春節(jié)之外最為豐盛的。

豐富多彩的秋

記得小時候村子里過中秋節(jié)比過大年還要熱鬧許多,后來隨著村里的那條青石路變成水泥路,那項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了幾千年的拔石、滑石運(yùn)動從此就銷聲匿跡,無影無蹤了,更是再也沒有人提起了,沒有人知道了。

這次回到村子,我特地到村頭村尾看了看,想找到當(dāng)年那塊巨大的牛姆王,可是我無論怎樣努力地去尋找卻再也找不到了。不知當(dāng)年那威風(fēng)凜凜,給我的童年帶來無限樂趣的牛姆王,帶著他的徒子徒孫,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成了精跑到哪個山洞里去稱王稱霸、作威作福了呢?或是說干脆跑到吳承恩的《西游記》里當(dāng)起了牛魔王?

中秋節(jié),確切地說,是從八月初一這天起,家家戶戶在大門上就會掛上自己動手制作或者買來的各式各樣的漂亮的燈籠。記得有一年我還別出心裁地用西瓜做了一個碧綠晶瑩、玲瓏剔透的燈籠,此燈籠一掛上,立刻引來無數(shù)孩子和大人羨慕的目光和嘖嘖稱奇的贊美!

從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不論白天和晚上,村子里都會開始進(jìn)行滑石和拔石活動。特別是到了晚上,村子里一溜紅紅綠綠的燈籠掛著,伴著天上一輪明亮的月兒,村民們興高采烈地在那兒滑石、拉石,場面熱鬧非凡。

滑石有兩個人就可以進(jìn)行,往往是一人仰躺著,一人立在身后;抑或是一人腆著肚子半躺著,由后面的兩三人推著,然后飛快地向前而去。碰上對面而來的同行,也能十分靈巧地錯過,絕對沒有撞車的危險,那情形猶如威尼斯人駕駛著小艇在水中行駛一般,留下“咯咯”的笑聲和一路硝煙的味道,煞是活潑、熱鬧。還有一種更有趣的玩法叫作磨蓮花:就是找一個圓球形狀的青石,若干人(雙數(shù))圍成一圈,一半人雙腳踏著青石,另一半人與之手牽手,依著青石的周邊圍成圓狀,再以青石為圓心,按約定的方向轉(zhuǎn)圈,速度越快越好,直到有人暈得不行為止。

拔石則不同,村里有一個巨大的叫作牛姆王的石頭,石頭的一頭有一個圓圓的洞,到了八月初一這天就有專門的人用一根粗粗的繩子綁好,一到晚上,十幾二十個青年后生,就會拉著那塊巨石,喊著“嗨喲——嗨喲——”的號子,在村子的青石古道上來回奔跑著,后面跟著一大群看熱鬧的姑娘和小孩,所過之處,好像是千軍萬馬般席卷而來,又像是那天邊的滾滾驚雷……那陣勢、那情景,至今回想起來,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令人難忘。

拔石拉到最后,還有一場分勝負(fù)的決賽,我們村一共有三個小村,都是連在一起的,到了最后,那塊牛姆王被誰搶得,誰就是英雄,這塊大大的石頭就會在自己村子邊上靜靜地待上一年,那個村子的人就會覺得很有面子,直到第二年的八月,再次被請出來……

據(jù)母親講,每年的拔石、滑石要拉得越激烈越好。這樣一來,村子里就會清吉、平安,就不會出現(xiàn)瘟雞、瘟鴨……

只可惜,現(xiàn)在這一項極為有趣的運(yùn)動就這樣消失了,只能偶爾在回憶中浮現(xiàn)……

端午的記憶

千百年來,端午的記憶,從沒被人們淡忘過。在古代,端午節(jié)的真正意義是辟邪。因為端午節(jié)的日期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時節(jié)。這個時節(jié),氣溫上升,蚊蟲開始繁衍和肆虐,各種有害的細(xì)菌也開始泛濫。有著豐富生活經(jīng)驗的古人認(rèn)識到初夏是一個疾病高發(fā)期。因此,他們說五月是充滿瘟疫之氣的“惡月”,意為不吉利。

于是,人們選定五月初這么一個容易記憶的“重五”日作為節(jié)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保護(hù)健康,關(guān)愛生命。

菖蒲、艾蒿其味芳香,具有巫術(shù)和藥用的雙重價值,故而古人用菖蒲、艾蒿來辟邪和保健,并逐漸形成一種習(xí)俗。

吃粽子,實際也是趨吉避兇的寓意。民間用來煮粽子的水其實與雄黃酒一樣都有著驅(qū)除毒蟲侵犯的作用。粽子熟了后,村婦都要把煮粽子的水潑灑在墻角、門邊,認(rèn)為這樣可以殺蟲,防止蟲蛇爬到家里來。

端午燃燒艾草也是一直留存至今的風(fēng)俗之一。捆扎成人體形狀的艾蒿,叫“艾人”。曬干后,端午這天早上拿來燃燒,舉著冒著青煙的“艾人”,把自己家每個房間里熏一遍。立時滿屋子都是艾草燃燒后的清香,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殺蟲和清新空氣的方法。在鄉(xiāng)村,夜間也有人通過點艾草來驅(qū)除蚊子。

過去,人們選取五種動物作為代表,稱作五毒。這五毒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蛇。這些毒蟲,或吃人,或毒害人,它們都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毒物。為了驅(qū)逐這些危險的家伙,人們把雄黃酒和煮粽子的水一起噴灑在墻壁、床頭,或是涂抹在兒童額頭上,以此來防止夏季毒蟲到處亂鉆,危害健康。

中國人有一種思維習(xí)慣,那就是“以毒攻毒”。于是,人們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上寫“王”字,表示老虎,希望借助老虎的威力,驅(qū)除危害孩子健康的各種危險。傳說畫五毒圖可以辟邪,于是人們就在婦女和孩子戴的肚兜上畫五毒圖,用來保護(hù)婦女和孩子。

除了寫“王”字和戴畫有五毒圖的肚兜,家長還會在孩子手腕上纏五色的彩線,脖子上掛一個裝滿香料的香囊來辟邪,因為孩子是最易受到五毒毒害的人群,是最需要保護(hù)的。

端午節(jié)期間,親戚朋友之間還要互送禮物。因為端午是個不吉利的日子,人們往往用送禮物的方式來表示對親戚朋友的關(guān)心和慰問,并祝其健康……

既然是互贈禮物,當(dāng)然就離不開粽子。在我們這里送粽子是有講究的,粽子只能是母親送給女兒,若是父母不在了,就由兄弟送。女兒出嫁這年的端午,母親包好的粽子,名為“送子”,祝新人早生貴子,另有為女兒祈求幸福之意。這年的粽子還要女兒回娘家來放下鍋。這樣做,一來表示女兒對娘家的不舍,二來是代表著娘家人對女兒的重視珍愛。

而晚輩送給長輩的禮物,則是節(jié)餅,這種餅十塊一筒,用牛皮紙圈成,正面貼上一塊代表喜慶與吉利的紅紙,用細(xì)繩捆好后,一筒筒圓圓的節(jié)餅,代表著和諧、美滿、團(tuán)圓、幸?!?/p>

長輩則是給晚輩(未成年的孩子)送紅肚兜,上面用花線繡著五毒圖,旁邊還可隨意地繡上一些花草來點綴。祝福他們吉祥如意,健康成長!

看龍舟

看龍舟是端午節(jié)少不了的大活動。吃過午飯,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到南蒲溪去看龍船是必備活動。

漢晉之際,民間將憑吊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與端午節(jié)融合起來,并賦予龍舟競渡以拯救屈原、為屈原招魂等內(nèi)涵。其實,端午節(jié)是古代自稱為“龍子”的吳越人祭龍的“龍子節(jié)”,這一天,他們要劃著龍舟,把用竹筒或樹葉裝裹的食物投入江中祭龍,然后競渡作樂。

在小湖河看龍舟又與別處的不同。端午節(jié)這天,當(dāng)?shù)赜袀€盛大的活動,那就是小湖河的賽龍舟。當(dāng)?shù)氐哪信仙贂缭绲爻赃^午飯,換上新衣,然后,呼朋喚友,扶老攜幼,一撥撥趕往小湖河畔,看一年一度的龍舟。

游人如織的河岸上,那些賣楊梅、桃、杏的小販早已占據(jù)有利地形,擺開了陣勢,害得一些嘴饞的客人,特別是小孩子,小心翼翼地從衣兜摸出早被自己的手捏得有些汗?jié)竦拟n票,前去購買!一些行善之人,也會在這天早早泡上幾大桶產(chǎn)于自家的水仙茶供人飲用。此時,河岸上早已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當(dāng)人們一次次尋找龍舟時,只有岸上的楊柳,低垂著頭,在微風(fēng)中無聲地?fù)u曳著,像那些趕來看龍舟的少男少女,在水中擺弄著自己俏麗的倒影。

一群又一群小鳥飛過天空,它們嘰嘰喳喳地落下一地脆鳴后,隱隱地就有鼓聲破空而來。那兩只紅色的龍舟,在千呼萬喚中顯露身影,遠(yuǎn)遠(yuǎn)地讓人看到了它們神秘的身影!人群開始騷動起來,有人大叫:來了!來了!聽到叫聲,許多人踮起腳尖,伸長了脖子向?qū)Π锻?。果真,期望已久的兩條龍舟已在碧波蕩漾的河面上,悠閑自在地游著。確切地說,這龍舟,是從尹宅村來的。它們從尹宅村前那條河順流而下,斜斜地拐進(jìn)小湖河的下游。只見龍舟在大河中間停了一會兒,做完一些簡單的儀式后,驚天動地的鑼鼓就鋪天蓋地地響起來了,龍舟也就正式地從下游劃了上來。

小時候,難免有些疑惑。為什么要在小湖河劃龍舟?而不在其他河流?這劃龍舟活動始于何年?可是當(dāng)時問遍了所有老人,卻沒人知道,也沒有人能說得清??赡芤舱侨绱耍@不知始于何年何月的劃龍舟活動,才給人一種“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般的神秘與美麗。

后來才在一位博學(xué)多識的老者那里聽說:在小湖一個叫蛤蟆林的地方,遠(yuǎn)古時曾沉過一艘船。一船的生命和貨物頃刻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從那以后,為了這條河道的清吉,為了那些不幸的亡靈,為了表示對河神的敬畏,更為了祈求明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們才開始舉辦劃龍舟活動。龍舟是從尹宅村門前那條叫作玉溪的河里下水,而后從小湖河段向上游到蛤蟆林后再折回。那些劃龍舟的漢子,都是村子里身強(qiáng)力壯且會水的,劃龍舟之前必須沐浴更衣,出門時家家戶戶要點燃香燭,焚燒黃紙,祈求平安。

在我們這兒看龍舟也有許多與別處不同的習(xí)俗。首先,這一場聲勢浩大的游龍舟的活動經(jīng)費(fèi),據(jù)說是從添丁的人家和那些有錢又愿意出錢的人那兒集資的;其次,還有一個讓小孩子最垂涎的風(fēng)俗,那就是當(dāng)龍舟劃得熱火朝天時,會有一桶桶冒著熱氣,伴著瘦肉、蔥花,泛著油香的添丁線面,被眉開眼笑的主人挑到河邊。送線面的人,還會把碗筷也一起用大大的竹籃送來。所謂添丁面,就是誰家取了新媳婦或誰家生了胖小子,這家人在這一年的劃龍舟會上,就必定要煮上一大鍋細(xì)如發(fā)絲的線面,挑到河邊,讓來看龍舟的人,盡情地吃,直吃得一個個肚子圓圓滾滾的,帶著說不盡的愜意滿足而歸!

在端午節(jié)這天出盡風(fēng)頭的兩只龍舟,平時只是默默無聞地被放在尹宅村廟前樓上,待到端午前幾天,會有專門的人,將它們抬出來澆上水??纯磿粫新┧牡胤?,如果有還要及時地修補(bǔ),以確保在端午這天的下午能下水。

后來有一些年頭,劃龍舟沒有如期舉行了,那古老的龍舟,也意外地荒廢了,最后連龍舟的影子也找不到了。只有近年來,傳統(tǒng)習(xí)俗的回歸,才使得小湖龍舟再次得以傳承下去。

端午里的美食

說到端午吃粽子,其實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消炎解暑。因為當(dāng)?shù)氐聂兆樱际怯靡环N洋香樹燒制的堿浸米做成的,這種堿具有消炎解暑的作用。

除了粽子外,還要吃鴨蛋,這鴨蛋必是放在煮粽子的鍋里一起煮熟的。寓意是生活圓滿、順利順心。

端午時還要到山上采楊梅,這也被山民賦予特殊意義,這天,大家都要吃上幾個山楊梅,說是吃了能祛毒和強(qiáng)身。大概是因為楊梅有殺菌利尿的功效吧。

端午這天人人都要洗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用艾草、菖蒲澆的水來洗澡,既要洗去身上的塵垢,也要除去晦氣,驅(qū)毒抑瘡。藥草是村民在端午節(jié)前后外出采來的,而端午采藥草也是這里不變的風(fēng)俗之一。藥草也包含艾蒿、菖蒲、夏枯草、益母草等。其中夏枯草一到夏天就枯萎了,得趕在五月初采下,一旦有發(fā)燒或患糖尿病就可拿出來熬湯用。益母草不僅能治愈女性疾病,還是一種非常便宜的美容護(hù)膚品,其做法是用固體的米漿把切得碎碎的益母草裹住,放在炭火中燒成灰,再用清水或蜂蜜調(diào)成液體涂在臉上,能使皮膚美白。村民們都說,這種草在端午這天的午時采摘其藥性才最好。另外還有一種叫作午時草的,也要在午時采下。五月采來的草藥之中以艾蒿、菖蒲最為突出,使用得也最廣泛。因為這兩種植物都有強(qiáng)烈的芳香,可以止痛,如治愈外傷的止血消炎或女人痛經(jīng)等,無論是吃還是外敷,效果都非常好。

在我們這里,端午從五月初一就開始了,這天的清早,家家戶戶不僅門上要掛上象征著保平安的蒲劍。早餐還要吃上一碗田螺,說是吃田螺有利眼睛,五月初一吃田螺眼睛就會明亮,不僅目光如炬,一年到頭都不會有眼疾發(fā)生。人們還會用艾草做糕或粿來吃,其目的是防止生病,讓身體健康。

說起雄黃酒,大家一定會記得《白蛇傳》里白娘子喝了雄黃酒之后現(xiàn)形的故事,這就是告訴我們雄黃酒除了飲用之外,還是為了驅(qū)病消災(zāi),驅(qū)除毒蟲。

像劍一樣的菖蒲,除了掛在門上辟邪外,也可用來泡制菖蒲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寫著:“菖蒲酒,治三十六風(fēng),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陛牌咽蔷哂蟹酪吆捅=∽饔玫?。所以在民間,有的人身上發(fā)痛時,就拿菖蒲來熬湯吃。

端午的所有吃食,在辟邪之外,更多地是為了養(yǎng)生,村民認(rèn)為有了健康的體魄,才好對付繁重的生活與頻頻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各種災(zāi)害。

五月節(jié)

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jié),而在小湖這一帶卻要過三個端午節(jié),我們這也不叫“端午節(jié)”,而叫“五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正端午,也叫作大端午,五月十三也是端午節(jié),五月二十五還是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里粽子是主角,包粽子自然也算是一個大工程。包粽子這天,婦女早早地就起來了,把包粽子的糯米用水洗凈,放入適量的堿。將早就洗好的粽葉與備好的餡放在一旁,然后開始包。包好的粽子放在大鍋里煮,煮得滿屋子霧氣騰騰,香味彌漫,讓人感覺溫暖又溫馨。

初六這天村里的老太太還要到奈何橋去燒香、誦經(jīng)。她們一律穿著綴有花紋的古裝衣服,頭戴各種花飾,手捧經(jīng)盆,盆上放著幾個粽子,從橋頭走向橋尾,邊走邊念著經(jīng)文,在橋的中央就開始向著河里丟粽子。

這丟到河里的粽子,一說是讓偉大的詩人屈原吃,還有一種說法是讓河里的魚蝦們吃,魚蝦吃了粽子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

到了五月十三,民間說這是關(guān)公磨刀日,當(dāng)?shù)厝艘惨冒兆觼砑o(jì)念這位俠肝義膽的英雄,當(dāng)然這是一個小節(jié),其隆重程度不能與大端午相比,所以我們叫它小端午,依舊包粽子,吃粽子。村民邊吃粽子邊說著關(guān)公磨刀上天堂之類的話,祈禱著上天能降雨,這樣田地就不會干旱。在當(dāng)?shù)氐倪@天,天若是降下雨來,村民們則說是關(guān)公磨刀時灑下來的水。若這天沒有雨,大家心里就惶惶的,說是不好了,今年要大旱了。所以人們怕關(guān)公忘記了要在這天磨刀,通過做粽子、點香的方式來祭拜關(guān)公。

五月十三過后,就是五月二十五的末端午了,這個節(jié)日,也是勤勞儉樸的村民,用來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去邪祟、禳災(zāi)異的。

中國習(xí)慣追求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還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祈求自然界內(nèi)部的和諧。端午節(jié)的各種習(xí)俗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點!

無論是送瘟神、掛艾葉還是吃粽子,其實都是為了驅(qū)除邪氣,克服瘟疫。古樸的人民,在生活的積累中,想方設(shè)法來保護(hù)生命。

家祭

農(nóng)歷七月十四,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節(jié),民間稱鬼節(jié)或七月半。在一些鄉(xiāng)村里,鬼節(jié)的隆重程度不亞于春節(jié)。

閩北農(nóng)家里,大門進(jìn)去后是下廊,兩邊各一間房,中間是天井,上一兩級臺階,便能看到兩排各三五間房,中間一大廳,大廳間有照壁,家祭就在這里進(jìn)行。大廳照壁放的是佛桌,正中是神龕,里面供奉著祖宗牌位,左右對稱地安放著蠟臺,中間是一個古色古香的香爐。大廳的后面叫后閣,也有人叫后堂,是廚房所在地。氣派人家還有兩進(jìn)兩廳或三進(jìn)三廳。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要在大廳里舉行隆重肅穆的家祭儀式,一絲兒也馬虎不得。據(jù)說農(nóng)歷七月的上半個月地府的大門會打開,有主的先靈就會溯源歸家。在鄉(xiāng)村,從前請祖宗都是從初一開始,而現(xiàn)在,一般人家都是從初十那天才請出袓宗牌位。講究的人還會拿上香、紙到村口去把祖先接回家。

祭祀的儀式是這樣的,先在供桌上點亮油燈或蠟燭,然后上香,香點燃,舉到大門口,對天拜三拜。接著在大門兩邊各插上一支香,轉(zhuǎn)身到供桌上拜三拜,插上一支香,最后一炷香是點給灶神的。再折轉(zhuǎn)回到供桌前燒黃紙、白紙。

七月半那天,供桌上的糕點、水果、菜肴之豐盛,總讓人念念不忘。糕點里有自己家里用糯米做的龜子粿,其形似一只烏龜,雞蛋般大小,每個龜子都趴在一片四方形的箬葉或芭蕉葉上,用的菜餡或豆沙餡,看主人的口味來選擇;還有用黑黑的生鐵鏊子蒸出的一籠年糕或九層糕,切一塊四方形或長方形,正中貼一塊紅紙,用盤裝著放供在桌上;還有一鍋早米粿,做成后,搓成三條粿豬,裝一盤;再搓一盤粿丸子,如鵪鶉蛋大小,也放在供桌上;面食還有包子、水餃、線面、煎餅……

水果有蘋果、葡萄、梨、石榴、蓮蓬、西瓜。本地人說西瓜是陰間的膀蹄,是不可少的。西瓜要在十四這天上桌,不像其他水果,一開始祭祖時就放在供桌上去了。到了十四下午還要拿刀從瓜頂切下一小片,以見到紅瓤為好,好讓祖先品嘗。切下的一小片青瓜皮,不能丟,燒紙時還要派上用場。因為燒紙都是在戶外進(jìn)行,這一片青瓜皮是用來插香燭用的。

祭祀這些天里,每餐要先端上兩杯尖尖的米飯。蔬菜中,空心菜和茄子也必不可少。葷菜數(shù)量不限,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少菜來,但有一點,魚一定不能上供桌,否則生下的子孫會變得呆傻。若是家里極想生女孩,也可破例上干目魚……

在祖宗吃飯前后,都要燒一些黃紙、白紙,當(dāng)然也要記得在供桌上擺上茶和酒。祭祀的菜不能潲掉,若是讓祖宗吃潲菜,將來生下的子女就會很“酸”,也就是那種一說話就翻臉的主兒。

一般而言,初一到十三這幾天里,供桌上要有兩碗素菜,葷菜一兩個就夠了。十四這天是關(guān)鍵,一定要辦得豐盛,各家依自身財力而辦。到了這天,主婦們可忙了,一大早就要把一碗一碗菜煮好,再一碗碗恭恭敬敬地擺放在正對著神龕的大桌子上,佛桌上四方都放著盅兒和筷子。廚房里騰騰地冒著菜肴的香氣,神案上忽明忽暗的燭火,還有幽幽地亮著火頭的香,一切都那么神秘,神秘得有點讓人在說話和走路時都變得輕輕的,有種讓人窒息的恐懼感。

吃飯時,要有人到桌上敬酒,請祖先吃菜。到了十四日下午,在祖宗們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要把寫有各位祖宗姓名的金銀票放在供桌上,用筷子壓著,先讓祖宗看。夕陽西下,家家戶戶開始燒紙錢給祖宗。一捆捆的紙是用籮筐裝著,先放大廳里,點上香,告訴祖宗一聲:“各位祖先,去領(lǐng)錢了?!比缓笤诩议T口不遠(yuǎn)的空地上,把紙一堆堆分好,每堆紙上放一張寫有名字的金銀票,有錢的子孫還要買上一些金銀財寶之類的東西放在上面一起燒。燒紙給祖宗時,子孫一定要在場,有的人怕錢被惡鬼搶了,還要拿上刀棍之類的武器,等到紙完全燒化,才把灰掃了倒進(jìn)小溪流里去。

第二天,也就是真正的七月十五,早早地做了飯,讓祖宗吃飽后,再在大門口或大廳里燒一些紙錢,送祖先出門。對祖宗說,帶上這些錢,去龍王會上游玩吧!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就買,別省著。如此,祭祀儀式才算結(jié)束。據(jù)說七月十五這天是陰間的龍王會,得了錢財?shù)墓砩穸紩ツ抢镖s集,十分熱鬧。

過了七月十四,第二天起來,村子邊上的芭蕉葉全都被撕破了。傳說這是無主之鬼覺得沒臉見人,撕去遮面或躲在那兒哭泣時給弄壞的。十五這天,送走了自家的祖先,善男信女會到寺廟去誦經(jīng)念佛,燒紙錢超度傳說中的孤魂野鬼。有的人會趁著夜色降臨時,帶幾樣酒菜到十字路口祭奠游蕩的鬼魂……

祭祀,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儀式,它是國人對逝世先人的一種紀(jì)念,更是一種心理的慰藉。家祭儀式有著讓我們緬懷先賢、傳承忠孝、教化后人的作用。所以,過鬼節(jié)這種習(xí)俗一直在沿襲著。因為在這份綿長的親情里,家祭寄托著炎黃子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茶與祭祀

以茶為祭的風(fēng)俗,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讓一杯茶穿越塵寰煙火,穿越宿命輪回,抵達(dá)一腔淡然的思念或某種敬畏,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風(fēng)俗。

在我國,無論哪個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的古老風(fēng)俗。所以,茶葉不僅是生活中的一種飲品,還在祭祀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老百姓認(rèn)為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生老病死、莊稼畜禽,這些都是由神靈主宰的,他們在祭天、祭地、祭神、祭佛、祭祖、祭鬼魂時,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祭祀中,以茶葉作為祭品,比一般以茶為禮,更虔誠、更講究一些。

由于茶與宗教關(guān)系密切,幾乎所有寺廟古剎中都種有茶。規(guī)模大的寺院里,還有茶園;小點的也會在廟前或廟后植上幾株。記得楮林寺的后堂天井中就有幾株古老的菜茶,回龍寺的后園即是一個小茶園。

寺廟所收的茶葉,一是用以款待香客,二是用來敬佛之用,三是用于自飲。寺院、道觀都要按教規(guī)制度,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故而“茶禪一味”的習(xí)慣,一直流傳至今。

在閩北,一些信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更是把茶看作一種“神物”,用來祭天謝地,拜敬神靈。燒香拜佛的老太太的暗紅色經(jīng)簍里一定有一包自家種的茶葉,以備隨時用以祭祀,她期望用一種淳樸如實的情懷來得到神靈最大的庇佑。

民間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一是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二是不泡、煮茶,只放以干茶;三是不放茶,只置茶壺、茶盅作象征。

逢年過節(jié),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重陽……幾乎所有節(jié)日,都得用茶來拜天謝地,以告慰神靈,有保佑平安、寄托未來之意。

在農(nóng)村建新房時也要用到茶。上梁時正梁的兩頭各要掛上兩個用紅線穿著的三角紅布袋,里面的七寶中就有一種是茶。因為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有驅(qū)妖除魔的功效,人們就把茶掛在正梁上用以求福貴、吉利。

壘灶時,也要用上五谷、銅錢與茶。人們將它們統(tǒng)一放在一個小罐子里,埋于灶底,以示家里從此人丁興旺、五谷豐登、財源廣進(jìn),有香火萬年長久之意。茶被人們充分地利用,體現(xiàn)了人間煙火的繁盛景象,以及對食物豐足與幸福生活的向往。

供奉神靈和祭祀祖先時,祭桌上除雞、鴨、肉各種供品外,一定要置一杯茶和一杯酒,以示祭祀隆重。清明祭祖掃墓時,也要將一杯茶、一杯酒與其他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來祭祀和緬懷長眠地下的先人。

家中老人百年后,在自家大廳里擺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供桌上,其祭品中更是少不了茶。作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了祭祀者的深深祝愿,表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一片孝心與深深的懷念之情。一杯茶,讓一顆顆曾因失去先人而破碎的心在祭奠中完整了歲月,平靜了心情。

建陽小湖一帶,老人要撒手人寰時,家里親人要馬上將一大碗茶水放在大門后。傳說人死后要被陰間鬼差驅(qū)至孟婆亭灌迷魂湯,目的是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而老人在自家起身時,就飲上茶水,一則可以讓死者在黃泉路上不口渴,這樣到了奈河橋頭的孟婆亭,就可少飲或不飲孟婆湯。如此,來世就會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同時,當(dāng)?shù)剞r(nóng)村罵人傻時也十分有趣,并不直接罵其傻,而是說“你婆婆茶吃太多了”!這或許也是本地民俗中的另一種趣聞吧。

節(jié)日散記

二月二

依據(jù)氣候規(guī)律,農(nóng)歷二月二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回升,日照時數(shù)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這一切的條件都能滿足農(nóng)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農(nóng)村的農(nóng)事節(jié)。二月二過后,農(nóng)民告別農(nóng)閑,要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也把二月二叫作“上二日”。

在閩北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二月二,吃干凈”的話。意思就是到了二月二這天,經(jīng)歷過一個正月后,還余下的一點點膀蹄肉、雞腿、年糕等美食,都會在這天拿出來讓一家人吃個夠。

舊時物資匱乏,過年備下來的一點年貨,在整整一個正月里要一直留著。主人除了在大年三十那天大吃一餐,之后一般是不能再吃這些東西的,得把它們留著,這樣有客人上門時就可以拿出來招待。按習(xí)俗到了二月二,就再也不會有人來拜年了,所以那些看似珍貴,其實早就過期沒味的東西,就會被拿出來吃了。

當(dāng)然這天也不全吃過年留下的東西,家里還會買些薄餅或兌些面,有錢人家也會買些肉來改善一下,畢竟二月二是個節(jié)日,這一天一家人可以放開肚皮,吃個爽快,一點也不用顧忌。不用像過年那樣,吃時還小心翼翼,腦子里總有個“留”字在那兒橫著。

另外,二月二這天有的人家里還會做一碗糖豆來吃。吃糖豆據(jù)說是為了生活甜蜜。這是人們長期形成的一種習(xí)俗,反映了淳樸善良的農(nóng)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做糖豆時,頭天得先把滾圓的黃豆泡在水里,待黃豆脹大后撈出晾干。然后在大鐵鍋里炒,炒得豆子又脆又酥時,淋入一些早就融化開來的紅糖或米糖,在高溫的作用下,紅糖和豆子粘連在一起,這時有的人家還會撒些磨好的豆粉或米粉,這樣才不至于全部粘膠在一起。吃的時候,那種內(nèi)脆外軟的香甜,簡直太美妙了。孩子們除了過年,最盼望的就是二月二了,只想著在這天吃得津津有味,滿嘴流油,但當(dāng)時的他們卻并不明白這個節(jié)日的含義。

老人們常說,二月二這天是龍的生日。龍是祥瑞之物,是和風(fēng)化雨的主宰。主管云雨的龍蟄伏了一個冬天,在二月初二這天結(jié)束冬眠,開始活動。

還有躲在泥土或洞穴里的蟲蛇,也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這些家伙剛剛醒來時,家里的石磨是不能用來磨糕和粿的。若是二月二想吃這些,就要在頭天做好。據(jù)說這是因為,二月二這天若在家里推磨,龍會不高興,龍不高興就有可能一直下雨,把你種的莊稼淹了,或者一滴雨也不下,讓田地干旱到龜裂。為保民間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村莊的人在二月二這天都不動家里的磨。當(dāng)然,現(xiàn)在移風(fēng)易俗,這種禁忌早就沒有了。

我國大約從唐朝開始,就有過二月二的習(xí)俗。李商隱有首無題詩:“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fēng)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二月二,早已成為一種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的文化,在鄉(xiāng)民的生活中傳承。民間百姓過二月二的目的在于祈求莊稼豐收與人畜平安。

六月六

地處福建的閩北,有著許多積淀深厚、源遠(yuǎn)流長,并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其中六月六就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