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質(zhì)感
郁悶了又郁悶,人在絕望到極至的時候,就堅強(qiáng)起來。也許是錯覺。中國哲學(xué)課上,一邊聽老師講“內(nèi)圣外王”、“以霸王道雜之”,一邊在紙上畫畫。畫畫可以讓人平靜下來,幫助度過孤單的時光,重拾一些記憶。
周國平說:“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蔽易匀慌洳簧瞎陋殻幌霟o聊,就只好潛藏在寂寞的日子里顧影自憐。我想自古文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水仙花情結(jié),從苦痛的記憶中醒來,面對不那么浪漫的現(xiàn)實,收拾起散落在詩情畫意里的情緒,對于一個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的文人而言,多難。
大一聽這個老師講哲學(xué),說一切因果都由自己,自作自受。這話在當(dāng)初不覺得怎樣,那天就很有感觸。那句話便成了一個倒影或回音,只存在記憶里了。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境遇,不能企圖脫離,有時候越想逃離或躲避,就越難受。
有什么東西是可以舒緩的?我在書卷里讀出了千古的情愁,唯獨沒有我的那份。
前陣子鄭培凱老師來講課,提到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說年輕的時候不懂,反而覺得好笑。陳子昂登一個臺,上去之后前看看,沒人;后看看,沒人,然后哭了……這叫什么嘛?經(jīng)歷過一些事情之后,才知道了他悲愴和孤獨的心境,豈是短短幾行詩可以承載的?就像李成的寒林冬景圖,一個小極了的人站在一片枯黃的天地間讀碑文。大極的天地,渺小的人,在一個冬季的蕭殺中,曠古自然而獨悲。
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想起那些流淌在心底的也許很細(xì)膩的情緒,還有一些不曾說出但是一直執(zhí)拗于此的話。一些你曾經(jīng)暢想過的、懷念過的人與事,你讀過的文字、寫過的幼稚的東西,都承受了你生命的重量。看《海上鋼琴師》,1900在別人給他錄了唱片之后聽見自己彈奏的樂曲從一個機(jī)器那里發(fā)出聲來。他忿忿地說,我不能讓我的音樂離開我!
我想起那些流傳的音樂,就如同孤單的游子。離開了賦予它生命的人,雖造就了成千上萬人的情緒起伏,卻失去了些東西,我姑且稱之為最初的質(zhì)感。那是孤獨的質(zhì)感。我常常想起那些從歷史的塵埃中走過的人們,過早地意識到了人類即將面臨的共同的命運,就把它說出來??墒?,你的時代愿意聽嗎?有人會理解你的話嗎?我想是困難的。于是,才有了無數(shù)孤獨的靈魂獨自面對無法獲得世間原本最易得的溫暖的窘境,明知道自己需承擔(dān)一些救贖卻苦于不被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