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走近一個永遠走不盡的世界——關于穆旦詩
現(xiàn)代性的一些思考自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號發(fā)表胡適《白話詩八首》開始,上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發(fā)生的詩歌變革源頭的“詩界革命”,一直到今天,這將近一百年的中國新詩探索創(chuàng)造的艱難歷程中,曾經(jīng)產生了像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艾青、馮至、穆旦、余光中、北島、海子等這樣一些星光耀眼的詩人。在這一百年由燦爛群星所寫下的歷史足跡里,廣義上的現(xiàn)代性的追求,始終是新詩發(fā)展走向中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而聲名輝煌于20世紀40年代的命運多舛、創(chuàng)作生命不長、彗星一樣的詩人穆旦,就是這一百年新詩跨越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一面猛進的旗幟,一座寫滿著歷史的烽煙、智慧的光芒與民族和個人的生命悲劇的永遠的紀念豐碑。
中國現(xiàn)代詩人,由于傳統(tǒng)儒家意識和人文精神深入骨髓的影響,即使在吸收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學藝術養(yǎng)分的時候,也不可能走上像法國詩人瓦雷里所倡導的那樣“純詩”的道路。歷史注定的是:探索新詩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生活、民族命運、詩人的現(xiàn)實關注與審美追求的關系,始終是中國現(xiàn)代詩人追求新詩現(xiàn)代化意識中一個無法避開的問題。作為清代康熙時著名詩人查慎行的后代,穆旦可以說是出生于一個詩學淵源極為深厚的文化世家。他走上新詩創(chuàng)作道路之始,就遇上了民族遭受外來侵略與凌辱的苦難深重的年代。因此他的歌唱,從一開始就不能不以自己獨特的抒情方式,唱出那種屬于他自己,也屬于整個苦難的中華民族的激怒與抗爭的聲音。用他《童年》一詩里的話說,是要唱出那些“在周身起伏的/那痛苦的,人世的喧聲”。
1937年11月,他以極端憤怒的如刻刀似的筆,雕塑了一個在黑暗中深受創(chuàng)傷,從紫色的血泊中憤然躍起復仇的“野獸”形象。“在黑暗中,隨著一聲凄厲的號叫,/它是以如星的銳利的眼睛,/射出那可怕的復仇的光芒”,用隱蔽象征的方法,書寫了一個悲壯抗爭的民族。(《野獸》)他鞭撻戰(zhàn)爭中人們靈魂的自私,拒絕物質享受的第二次“蛇的誘惑”,在“我是活著嗎?我活著嗎?我活著/為什么?”這樣的靈魂拷問中,承受著現(xiàn)實與精神加給自己的“陰暗的生的命題”。(《蛇的誘惑》)面對饑寒、殘酷、絕望、鞭打、血腥等種種慘遇,他那“一顆充滿著熔巖的心/期待著深沉明晰的固定。/一顆冬日的種子期待著新生”(《玫瑰之歌》)。極端憤懣于世事的污穢與丑惡,他唱出一個與古老民族一樣蒼老的老人痛苦的聲音:“我的健壯的孩子們戰(zhàn)爭去了,/(他們去殺死那比一切更惡毒的海盜,)/為了想念和期待,我咽進這黑夜里/不斷的血絲…………”(《漫漫長夜》)正是在這樣一種詩歌意識與情感向度的基礎上,在現(xiàn)實、浪漫與現(xiàn)代交錯的靈感激蕩中,他于1941年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了像《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贊美》等一些中國富有良知的青年歌者在民族戰(zhàn)爭中產生出來的最輝煌的詩篇。在這些他剛剛23歲時所寫的詩里,顯然有艾青《北方》、《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影子。但是詩里所飽含的對于土地、對于人民的深摯熱愛和個人絕望抗爭的情愫,普通農民個人覺醒者形象刻畫與整個民族命運思考的扭結與糾纏,廣大人民群體形象的塑造與詩人自我抒情的親切介入,實在物象的素描與象征暗示的靈活運用,對眼下民族苦難命運的呼喊與對古老歷史悠遠過去的沉思,清晰的生活情景與朦朧的詩意圖畫的高度融合,給他的這些詩篇,帶來了更為豐厚的蘊藏和更加耐人尋味的境界。
讀到那個寒冷臘月夜里的情景,我不能不為詩人那種深摯情懷與美麗遐想,而獲得一種既是真誠又是魅力的感動:
風向東吹,風向南吹,風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轉,
木格的窗紙堆著沙土,我們在泥草的屋頂下安眠,
誰家的兒郎嚇哭了,哇——嗚——嗚——從屋頂傳過屋頂,
他就要長大了,漸漸和我們一樣地躺下,一樣地打鼾,
從屋頂傳過屋頂,風
這樣大歲月這樣悠久,
我們不能夠聽見,我們不能夠聽見?;鹣嗣??紅的炭火撥滅了么?一個聲音說,
我們的祖先是已經(jīng)睡了,睡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經(jīng)講完了,只剩下了灰燼的遺留,
在我們沒有安慰的夢里,在他們走來又走去以后,
在門口,那些用舊了的鐮刀,
鋤頭,牛軛,石磨,大車,
靜靜地,正承接著雪花的飄落。詩里的這些溫馨中藏著隱痛抒情的構成,不僅僅在于它的普遍性,更在于它的強烈主觀精神所迸發(fā)的個性化色彩。詩歌情感的極端的個人化,在這里并非指詩人自己,而是進入詩里情緒的個人化。他進入了具有強烈主觀意識的抒情者的精神世界。他由執(zhí)著于土地和人民的現(xiàn)實抒情,走進自我內在精神形象的塑造。誠如博爾赫斯所說,作家以為自己在談論很多事情,但他留下的東西,如果他運氣的話,只是一幅他自己的形象。穆旦用最個性化的情緒寫了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精神、民族頑強抗爭又世代延續(xù)的生存命運。由此他的詩就能與不同時代的人精神息息相通。不把自己個人強烈的生命氣息融進作品,很難讓別人為你的作品而感動。這大概就是穆旦評論卞之琳詩的時候所提出來的應該“機智和感情溶合在一起”,讓“機智”溶進“感情的洪流,激起人們的血液來”的“新的抒情”吧。[1]
精神世界的真實與敘述世界的扭曲之間構成的張力,其中所蘊涵的詩人內心世界矛盾的無限張揚,是穆旦詩歌現(xiàn)代性最獨特的一個側面。這種精神扭曲,這種內心矛盾的張力,在穆旦詩中,主要表現(xiàn)為詩人自我精神的折磨與痛苦。王佐良說,穆旦詩的“真正的謎”之一,是他“最善于表達中國知識分子的受折磨又折磨人的心情”。[2]
這里說的是狀態(tài),而我們要進一步追尋的是,這種狀態(tài)背后所隱含的精神的根源。其實王佐良很簡約的文字中,已經(jīng)提供了接近問題實質的思考線索。他說,是內心深處存在的一種“受難的品質,使穆旦顯得與眾不同的”;“人們猜想現(xiàn)代中國寫作必將生和死寫得分明生動,但是除了魯迅的兇狠地刺人的機智和幾個零碎的悲憤的喊叫,大多數(shù)中國作家是冷淡的”,這倒不是因為他們不關心民眾的生與死和苦難,而是他們“在擁抱了一個現(xiàn)實的方案和策略時,政治意識悶死了同情心”。[3]詩人固守的這種“受難的品質”和“同情心”,本質上就是世界上那些最優(yōu)秀文學大師們所懷有的深邃的人道主義思想與情懷。不同的是,超越于左派與右派的政治分野和政治意識依附,穆旦思考和體驗的,不是由于關注受難的目的與獲得而忽略了人的受難過程,而是關注人的生與死以及這受難本身。他的這種關注里有基于作家良知或基督教精義所產生的深刻博大的人文關懷的精神閃光。這應該是他詩中以自我的精神折磨進行靈魂拷問的第一個層面,也是最重要的層面?!冻霭l(fā)》以質疑的口氣,指出上帝造人類與給予人類本身遭遇的極端矛盾性,告訴我們和平又必須殺戮,告訴知道“人”的價值又去蹂躪毀滅“人”是一種“新的美”。詩人發(fā)出這樣的詛咒:“在你的計劃里有毒害的一環(huán),/就把我們囚進現(xiàn)在,呵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讓我們反復/行進,讓我們相信你句句的紊亂/是一個真理。而我們是皈依的,/你給我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控訴》一詩,講的也是這種現(xiàn)實尖銳矛盾中的內心搏求?!皻v史的矛盾壓著我們,/平衡,毒戕我們每一個沖動。/那些盲目的會發(fā)泄他們所想的,/而智慧使我們懦弱無能。//我們做什么?我們做什么?/呵,誰該負責這樣的罪行:/一個平凡的人,里面蘊藏著/無數(shù)的暗殺,無數(shù)的誕生?!蔽乙詾?,在這一個層面上來看,穆旦詩里這種內在的矛盾和張力,并非全然是哲學玄思的抽象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自我精神的折磨與痛苦,而是基于現(xiàn)實斗爭生活,來自一個知識分子的冷靜的智性與超人的覺醒。如果完全忽略了這些思想和情感的動因,去純然抽象地談穆旦詩的自我拷問,就是沒有真正理解穆旦詩精神蘊藏的真髓。他的詩里表現(xiàn)的靈魂自我拷問的第二個層面,是在哲學意義上思考自我本真迷失的痛苦。第三個層面,才是在宗教原罪的意義里,自我靈魂的拷問和折磨。于此已有許多研究成果,這里就不再去論述了。由此,我們可以說,自我矛盾痛苦中的煎熬掙扎,幾乎已經(jīng)成為穆旦的一種精神方式。
這種精神自戕自拷所隱含的智慧者的大痛苦,大折磨,給他的詩帶來了與傳統(tǒng)文學迥異而與西方現(xiàn)代性文學傳統(tǒng)連接的特征,使他的生命焦慮與人類意識更多地接近了魯迅的《野草》。一般別人注意和描述的,是在希望與絕望搏斗中如何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魯迅《野草》,特別是《墓碣文》,所描述和揭示的是自食心肝欲知滋味而不得的痛苦心境,而穆旦關注和描述的則是智慧者忍受希望與絕望交戰(zhàn)的痛苦和訴說痛苦過程的剖白本身。他詩里的玄學思考始終與現(xiàn)實的思考緊密糾結而存在。這也就是唐湜先生說的,詩人用自我生活感覺與內在情感的分裂與搏斗,同化了也貫穿了外在的一切,“他的受難的精神歷程與中國新時代受難的歷史過程正可以相互印證”。[4]
穆旦詩的西方化與非傳統(tǒng),在很長時間里幾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的認知。最早是王佐良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論述穆旦的論文里這樣鮮明地提出,“他的最好的品質卻全然是非中國的”,超越于舊文學辭藻帶給新詩的沉重陰影與壓力,“穆旦的勝利卻在他對于古代經(jīng)典的徹底的無知”。[5]經(jīng)過近些年來反復的探討與論說,我認為問題已經(jīng)不在于對于這種批評論斷的認同與否,不在于論斷者本身后來是否已經(jīng)改變了這樣的看法,而是要深入地探求詩人在這種“非中國的”意識深處和意識背后,隱含著怎樣的對于新詩現(xiàn)代性道路強烈的追求精神,他所選擇的獨特的抒情姿態(tài)和語言方式,以及由此對新詩現(xiàn)代性傳統(tǒng)的構建,究竟帶來了怎樣全新的色彩。
只要讀一下穆旦的詩,就會清楚地感覺到:一方面,他承續(xù)了民族文學最優(yōu)秀詩人的精神傳統(tǒng),與自己民族的命運有著不可分割的精神聯(lián)系,能夠深刻理解和傳達這個民族的命運和情緒;另一方面,他又是傳統(tǒng)文學感覺與傳達方式的最猛烈最深刻的叛逆者,他給自己詩中“新的抒情”帶來了一種全然非傳統(tǒng)的新的生命和姿態(tài)。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能不能擺脫非此即彼的思維框束,在“中國的”與“非中國的”之外,來思考新詩自身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詩歌藝術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穆旦如何對待外來的先鋒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吸收融化中出現(xiàn)的尖銳矛盾?如何在雙向的抵抗中進入自覺的選擇吸收與消化?
自新詩誕生之后,就存在一個擺脫傳統(tǒng)束縛和向傳統(tǒng)藝術尋求資源的雙重取向問題。具有強大優(yōu)勢的傳統(tǒng)詩歌的語言、意象、情懷、意境,給處于弱勢地位的新詩,不僅提供了營養(yǎng)的資源,也帶來了徹底走向現(xiàn)代化的沉重壓力?!皻W化”與“西化”,幾乎成為新詩頭頂上一個無法擺脫的惡謚。正因為此,朱自清先生在40年代才以很強的辯護姿態(tài),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呼號:其實新詩接受外國的影響,是“迎頭趕上”世界現(xiàn)代性潮流一種必然的選擇?!斑@是歐化,但不如說是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是新路,比舊路短得多;要‘迎頭趕上’人家,非走這條新路不可”。[6]自20年代的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李金發(fā),至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卞之琳、馮至,在這條“追趕”的路上,已經(jīng)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只有到了穆旦,才又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用李瑛當時的話說,穆旦的詩是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起來歌唱和革命——“對于詩和社會的革命”。[7]
穆旦從詩歌意義到創(chuàng)作實踐,都可以說是新詩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上的一次革命性的沖刺。當一些現(xiàn)代性很強的詩人,還在思考與探索先鋒性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讓一些古典意象、語言在自己的手里復活、燃燒和發(fā)光的時候,穆旦對于傳統(tǒng)詩歌、民謠體詩歌,從表達感情方式、外在程式,到語言層面都正在進行嘲弄、反叛、決裂,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擺脫掉傳統(tǒng)詩歌嚴密的藝術系統(tǒng)對于新詩創(chuàng)造沉重的束縛與壓迫。這是“被圍困者”的一次徹底的“突圍”,是新詩藝術“越獄者”的一次孤獨的“暴動”。他寫下的那些最優(yōu)秀的詩篇,從《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控訴》、《詩八首》、《自然底夢》,到《裂紋》、《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隱現(xiàn)》,在哲理的開掘與思考,情感的升華與提煉,組織與聯(lián)想的豐富,想象與幻想的新奇,語言的選擇和組織等方面,都突破禁錮的城堡,爬上了藝術與靈魂的“禁人上去的高峰”。這一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高峰”,無論對于傳統(tǒng)詩,還是新詩,都可能是前無古人,甚至是后無來者的。當時,他就不僅被一些前衛(wèi)意識很強的詩學批評家所接受,也為最擁有傳統(tǒng)詩藝術素養(yǎng)和眼光的大詩人所贊賞。聞一多將穆旦的作品選入《現(xiàn)代詩鈔》,唐湜贊譽穆旦是一個“自覺的現(xiàn)代主義者”。他的被稱為“非中國的”的詩,也就由此可能成為最為“中國的”,最富現(xiàn)代性的詩。
這些真正的“中國的”詩,至今給人以審美魅力的根源之一,是智性與情感結合中有一種沉雄聰慧而觸動人心弦的情在,無論是民族的、個人的,是痛苦的、歡樂的,還是靜穆的、熱烈的。超越20世紀20年代新月派濃烈的抒情,30年代金克木、卞之琳等提倡和實踐的“智慧詩”,主張詩應該“極力避免感情的發(fā)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8]這是新詩探索道路上第一次現(xiàn)代性的藝術超越。穆旦承襲了這一傳統(tǒng),又實現(xiàn)了新詩抒情史上的第二次超越。他用自己的“新的抒情”實績宣告:詩的藝術美,不僅應該使人思索,也應該使人感動。他努力在詩里創(chuàng)造一種令人動情的智性與情感融合無間的美,實現(xiàn)了如李瑛所說的“近代哲學的高揚與自己感情的調和”。[9]他的詩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那些在生活里、在個人感情深處本來存在卻不是人人能夠發(fā)現(xiàn)、也沒有辦法隨時感受的美,那些極為珍貴的“美的瞬間”,以喚醒人們心里的愛與感動。穆旦的詩鑄就了這樣的奇跡。讀了《詩八首》等詩之后,讀者所獲得的那種關于愛情與人生的美感愉悅和默然沉思,是藝術對于心靈的最動人的呼喚。
如此大膽地吸收外來藝術所構成的新詩的“高層建筑”,會不會對于民族自身傳統(tǒng)構成一種毀滅性的壓力?穆旦實踐的“非中國的”現(xiàn)代詩,是否能夠扎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土壤,而具有悠久的藝術生命?最近在一個河南青年的批評文章里,我讀到這樣一個令我痛苦很久的故事:一個從中原大地偏僻農村出來的落榜青年,到城里打工,麥收農忙的時候,大家都回去收麥子了,他留在那里看工地。他站在樓頂上遠望著家鄉(xiāng),最后把自己幻想成一只會飛翔的小鳥,從樓頂上飛了下去。這篇很短的小說,題目叫做《飛翔》。作者說自己想告訴人們,這片無邊無際的樓群,對于一個有著鄉(xiāng)下生活背景的人,構成了一種壓力。這樣一個寓言式的故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悲劇性叩問:是屈服于壓力而自行毀滅,還是大膽地承受并迎接壓力,在傳統(tǒng)與外來藝術的搏斗與糾纏、吸收與融會中,探尋出一條藝術創(chuàng)造的新路?走近穆旦這個永遠走不盡的世界,我們獲得了答案。
穆旦不是一只在幻想中生活的小鳥。扎根于自己民族土地上的穆旦,是永恒翱翔于歷史云天中的一只雄鷹!
2006年4月1日于京郊藍旗營
——————————
[1] 穆旦:《〈慰勞信集〉——從〈魚目集〉說起》,1940年4月28日《大公報·綜合》(香港版)。
[2] 王佐良:《一個中國詩人》,《穆旦詩集(1939-1945)》“附錄”,1947年5月于沈陽自費出版。
[3] 同上。
[4] 唐湜:《穆旦論》,1948年8月《中國新詩》第3集。
[5] 王佐良:《一個中國詩人》,《穆旦詩集(1939-1945)》“附錄”,1947年5月于沈陽自費出版。
[6] 朱自清:《新詩雜話·真詩》,《朱自清全集》第2卷第38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7] 李瑛:《讀〈穆旦詩集〉》,1947年9月27日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59期。
[8] 柯可(金克木):《論中國新詩的新途徑》,1937年1月10日《新詩》第4期。
[9] 李瑛:《讀〈穆旦詩集〉》,1947年9月27日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