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家世與青少年時代
吳組緗是茂林吳姓“前分”人,系“綠野堂”七房后裔。按吳氏宗譜所載,吳組緗的祖父吳季萃,字耕伊,在南陵縣青弋江一家油坊做“管事”。吳組緗的父親吳慶余(1886-1928),字吉孚,自幼喜歡讀書,后來考上了秀才。清末時期,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維新思想影響,曾多次出任文案,一度出任皖督及袁世凱的文案。在任袁世凱的文案期間,由于不滿袁世凱稱帝,吳吉孚毅然辭去職務,返回故里茂林。不久就棄儒從商,積累了一些財富后,用其中的一部分開始興辦學校。吳吉孚的后半生就在忙忙碌碌地興辦學校中度過。1918年,年僅32歲的吳吉孚就創(chuàng)辦了“育英小學”,開茂林辦新學之先聲。1908年,吳組緗出生了,至今,吳組緗出生地——“七房”大夫第傍的一座古宅尚在,雖只剩斷壁殘垣,卻依稀可見他父親吳吉孚奮斗半生積累的財富。
盡管晚年的吳組緗自豪地稱道他的家鄉(xiāng)茂林山清水秀,但整個徽州地區(qū)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還是在他的童年埋下了陰影。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很快就波及中國,當時政府又腐敗無能,進而加速了農村經濟的全面崩潰。皖南一帶許多靠經商而家境殷實的商賈們均瀕臨破產的邊緣,許多店鋪紛紛倒閉。本來尚稱小康的吳家,也未能幸免。受到了沉重打擊的吳吉孚憂郁致死,年僅42歲。
雖然家道中落,少年時期的吳組緗還是快樂的。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讀于私塾和父親創(chuàng)辦的育英小學,非常喜歡讀書。在1921年離開家鄉(xiāng)前的十幾年間,家鄉(xiāng)的皖南風光曾讓少年時期的吳組緗浸染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后來,他又先后在宣城省立第八中學和蕪湖省立第五中學讀書,聽過惲代英等人的講演,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以后轉學到南京新民中學,1925年轉入上海持志大學中文系。其間輟學年余,回茂林同沈菽園女士結婚,在養(yǎng)正、福群小學任教員。看到學校教學設施陳舊,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的夫妻倆就將工資捐給學校購買教學用具。
吳組緗多次說過:“我是個鄉(xiāng)下人。”他對故土、對鄉(xiāng)村,始終懷著很深厚的感情,離開家鄉(xiāng)后共有三次回到茂林。第一次是在1962年,合肥師范學院邀請他回皖講學,他做了四大名著的專題演講,場場爆滿,座無虛席,禮堂的窗外也擠滿了觀眾,深受好評。1980年6月,吳組緗南到上海、南京開會和講學。這期間,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再次邀請他到校講學。派人專程去南京接他來蕪湖時,他告訴接他的人說,已經有40年沒有回家了。他要求活動告一段落后,去涇縣茂林看看。在回家的路上,吳組緗異常興奮,指認著故鄉(xiāng)的山川風物,感慨萬千。有時路遇老人,他便叫車停下來,詢問故鄉(xiāng)今昔的不同。故鄉(xiāng)變化太大,難免引起滄桑之感。
1988年,吳組緗最后一次回到茂林。此時的他已經八十高齡了,在沈天佑的陪同下,赴當年的中國《紅樓夢》學會。為了表示對故鄉(xiāng)人民的關心和眷戀,他帶來了長期節(jié)衣縮食積蓄的1萬元錢,捐給茂林小學。在茂林鎮(zhèn)舉行的座談會上,他說:“我很慚愧,茂林人把我養(yǎng)大,讓我受到了教育。但在茂林最困難的時候,我跑得帽頂子不見帽影子。我現(xiàn)在回來了,對茂林沒有貢獻,一點小意思,拿不出手,表示一點心意。”他說:“我在北大教書,每年高考之后我會去翻新生名冊,希望有茂林的學生上北大念書?!彼嬲]家鄉(xiāng)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這次回家鄉(xiāng)我想說一句話,我們這輩子人,也不比別的地方的人差。如后岸的王稼祥,南容的李紫翔,都做過一番大事業(yè)。我小時候的同學人數(shù)很多,也有很突出的如吳作民。我寫作文,開頭‘人生在世’,后面不知寫什么了。而吳作民一寫就七八頁,洋洋灑灑,我佩服得不得了?!彼c陪同他去拜謁父母墳墓的沈天佑說:“要是我年輕十歲年紀,就退休到茂林來住,每天來看看父母墳墓,在松樹下讀書?!?sup>(1)濃厚的鄉(xiāng)情溢于言表。
茂林獨特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吳組緗的文學才情,而皖南鄉(xiāng)村的世態(tài)人情更是成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之源。這位從茂林走出來的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用一支生花妙筆,書寫和描摹了皖南鄉(xiāng)村的丹青畫卷,表達了這位皖南鄉(xiāng)村之子對故鄉(xiāng)揮之不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