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歷練

近視的魚 作者:張舒廣


心靈歷練

剛考上重點中學的小灝想去看心理門診,讓我?guī)兔s一下醫(yī)生。小灝長得高高大大,天真而聰明。他說有時會有些不開心的情緒,煩躁不安的?,F(xiàn)在考完試了,成績也好,又放假了,就想去看一下心理醫(yī)生。我立馬否了他。我覺得他再正常不過了。他對心理醫(yī)生的依賴和期望,只是在抗拒成長中非經(jīng)歷不可的磨煉,比如學習上的競爭,人際上的妥協(xié)等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而已。一個男孩子,尤其需要自己和自己對話,在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中獲得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在成長中逐漸變得堅強。

于是,我?guī)コ运矚g的香格里拉自助西餐。一邊吃一邊聊。我告訴他,經(jīng)濟學中有個邊際效益理論。你肚子很餓了,你的錢只可以買三個面包吃。第一個面包的邊際效益最大,因為你那時候最餓、最需要,你多花一點錢也愿意買;第二個的邊際效益就遞減了,因為有一個面包進肚了,不是那么餓了。第三個的邊際效益最小,因為那個時候你幾乎已經(jīng)快飽了,面包如果賣得貴的話,你一定不會買了。成長中也一樣,第一次遇到挫折,會覺得很受傷,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平復,而再遇到同類的挫折,會容易恢復些,因為心里掙扎過,所以愈合起來不再需要那么長時間,多次以后,人自然會根據(jù)自己的潛能和知識摸索出較好的斗爭思路,產(chǎn)生保護性的應(yīng)對方案,適應(yīng)了穩(wěn)定的需求,人也就平靜了。因此,不同人生階段的大部分心理小障礙其實只是一點點心理感冒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一般人有自治的本能,其實就是心理在成熟啊。人們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說的就是在遇到困難時的自我戰(zhàn)勝,逐步修煉出了強大的心理力量。

我說小灝你那么健康又聰明,這些小小的壞情緒你應(yīng)該學會自己調(diào)節(jié),別給自己找可以看醫(yī)生的借口,而任由它發(fā)展,想著反正可以找醫(yī)生解決,而不去依靠自身的愈合力量。要知道,自己搞定自己情緒的過程遠比求助于人過癮得多呢。

似乎現(xiàn)代人的接受能力遠比想象中強,在大部分年輕人中,認為心理疾病就是神經(jīng)病或瘋子的看法已經(jīng)是落后愚昧的。一般人都認為,在幾十年的人生過程中,總會遇到些事情,心理有些障礙和不適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這沒什么丟人的。我們可以求助于心理醫(yī)生,但最好的醫(yī)生還是自己。

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過了度總是不妥的。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無非就是在“度”字上做文章。有了心理疾病,絕對不要諱疾忌醫(yī),應(yīng)該用藥的還得用,但是,有了心理上的不適,也犯不著總往心理病的框框上套,非要界定自己是哪種疾病。就像我們平常做測試,一對比那些對癥表現(xiàn),好像渾身都是病似的。有時候,有了對某些心理癥狀的總結(jié),被普及后,普通人的意識也會往上面靠,正常的表征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被科學的定論推向深入發(fā)展,好像要朝概念定義的病癥上靠攏一般。所以,既要相信科學,又要懷疑一切。最重要的是對自身的了解和關(guān)愛,還有誰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呢?最有能力整理自己的,永遠是自己。所以,花點功夫,好好琢磨一下自身,不忽略、不漠視,真心實意地與自己交個朋友吧。

在我二十來歲的時候,有段時間,每次下樓,都要忍不住回去再鎖一次門甚至兩次門,明明知道肯定是鎖好門了,但就是管不住回頭的腳步,要多次重復鎖門才能稍為放心地走。這種強迫,擾亂了正常的生活。在壓力大的情況下,人的情緒變得特別敏感而低落,沒有一點安全感。而且,我也不善于表達和傾訴,什么都喜歡自己咀嚼消化。在沒找到排解方法之前,心里聚集了好些不良信息,無處安放,讓人窒息。后來,我把這事兒作了個總結(jié)分析,既然這樣不妥,那就堅決改進,馬上交代自己,家里被盜光了也不回去,沒鎖就沒鎖,拉倒。堅持一周后,慢慢習慣了,再提醒自己,壓力要學會釋放,不能塞得滿滿的,能扔的扔掉,心里要空點,才能迎接新鮮空氣的進入。

再偶然回憶起這些片段時,恍然如夢。不知不覺地,多年過去,就開朗了,快樂了,這次心理過程,就像一次小小的訓練,成為歷練人生的一次深刻記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