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塞罕壩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主流價值觀,需要什么樣的人生選擇?
顯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有的人精于計算,事事慢不得、等不得、吃虧不得,信奉成名要早,成“家”要快;有的人缺乏敬畏,游走于“灰色地帶”為己謀利,甚至不惜觸犯法律法規(guī);有的人甘于怠惰,認(rèn)為“不必活得那么累”,陷入“喪文化”“佛系文化”的泥潭難以自拔……
然而,世界上還有一些人,他們敏于行、訥于言,胸有驚雷卻足履實地。可能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卻也將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們不是看不到社會的喧囂、名利的誘惑,而是心有堅守,始終不渝。
塞罕壩上,就有這么一群人。五十多年來,塞罕壩人時刻不忘黨和國家的囑托,艱苦奮斗、甘于奉獻(xiàn)、一代接著一代干,將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莽莽荒漠,改造成了百萬畝人工綠海。在燕趙大地的北端,無數(shù)的歲月韶華,變成一棵棵高大挺直、枝繁葉茂的樹木,見證了這個人類生態(tài)史上的奇跡。
習(xí)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薄皞ゴ髩粝氩皇堑鹊脕?、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jìn)愈難、愈進(jìn)愈險而又不進(jìn)則退、非進(jìn)不可的時候。”
為了民族偉大復(fù)興,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我們禮贊塞罕壩、致敬塞罕壩。
人民日報兩位年輕記者朱悅俊、段宗寶同志不辭辛苦,三上塞罕壩,費時一年,數(shù)易其稿,著成《美麗塞罕壩》一書,殊為不易。很高興為他們作序,以示點贊。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