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名流印可、文人干謁與南宋文學(xué)

文化視野下的南宋干謁風(fēng)氣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研究 作者:丁楹 著


第三章 名流印可、文人干謁與南宋文學(xué)

南宋聰明才智之士若是名位不顯或出身寒門,往往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這時就需要借助名流顯宦來為其印證認可、揚名推薦,方能博采譽望、迅速功成名就。名流顯人印可品題的重要作用,促使文人士子為了出人頭地、進入仕途、獲取生活資料而干謁行卷于名流顯宦之門。南宋的名流巨卿大多十分看重前輩名流顯人印可的功能與作用,故他們自己也以此為榜樣,屢屢為后生晚輩印可延譽,表現(xiàn)出獎掖援引后進的可貴品質(zhì),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南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文學(xué)傳播、文學(xué)批評風(fēng)貌形成的強有力推手之一。

第一節(jié) 小故事、大問題——名流印可對南宋士人前途與命運的影響

我們首先用幾個小故事來說明名流印可在南宋士人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的幾個問題,以闡述名流印可對南宋士人前途與命運的重要影響。舉例如下:

例證一:據(jù)《四朝聞見錄》載:

熊克字子復(fù),建寧人?!哒{(diào)余姚尉,史越王(浩)嘗為是官,適以舊學(xué)召入相,道出余姚,熊攜行卷詣王舟上謁,王讀其文而器之。會上賜曲宴,語王以兩制艱其選,王遂亟以熊薦,旋進所投行卷。上即召克詣都省,旋給札中秘,序轉(zhuǎn)校書郎。[1]

熊克是南宋時期的一個幸運兒,他以行卷得到名流的認可,從而踏上仕途。這充分說明了“名流印可”是文人成名成功的一條捷徑。

據(jù)史書載,熊克是紹興二十七年丁丑(1157)進士及第,因以文章見知于孝宗,除校書郎,遷起居郎兼直學(xué)士院??瞬┞剰娪洠土?xí)宋朝典故,自少至老,著述外無他嗜,[2]然熊克成就有限,據(jù)《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著錄其《四六類稿》三十卷,評議道: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fù)撰。皆四六應(yīng)用之文也,亦無過人處??艘酝踟┫嗉竞K]驟用。王時在樞府,趙溫叔當(dāng)國,莫知其所從來,頗疑其由徑,沮之,而上意鄉(xiāng)之,不能回也。[3]

一個著述外無他嗜的士子,竟然“無過人處”,卻也“上即召克詣都省,旋給札中秘,序轉(zhuǎn)校書郎”,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熊攜行卷詣王舟上謁,王讀其文而器之”,得到了王的印可,并“遂亟以熊薦,旋進所投行卷”,名流印可在士人進入仕途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這或許也是喜好著述的熊克專攻“四六應(yīng)用之文”的原因所在。

例證二:舒岳祥二十六歲時,將自己的作品呈給前輩名流吳子良審讀,吳子良為其作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印可文字:

余……諗游從于海內(nèi),欲求異稟靈識如漢賈誼、終軍、唐李觀、李賀、本朝王令、邢居實輩,杳不可復(fù)得,輒過疑天地間春淑秋澄之氣,徒歲鐘于奇葩怪植殊珍大貝,而人獨受之者少,不然則余之耳目狹,不足以得也。癸卯秋八月,乃始得舒生,首示余兩編。余讀《蓀墅稿》,如登岱華……讀《史述》,如神禹隨山刊木,百川順逆之勢畢露;如季札觀周樂,聘列國,逆料其理亂興亡皆暗合;如馮婦徒手搏虎,如子路片言折獄。蓋其通達近誼,辯博近軍,贍郁近觀,奇詭近賀,勁挺近令,清峭近居實。余驚喜,恨得之晚,進之曰:誼也隘,軍也諂,觀也膚,賀也浮,令也激,居實也愴,生豈此之儷乎哉!余聞之也,論太高者奇勝正,其于行流之狂,辭太工者華掩質(zhì),其于學(xué)失之贅。惟趨平實則一祖孔氏,莊、列其誕者也;惟務(wù)正大則一宗孟氏,屈、馬其靡者也。生既早獵群書,氣豪骨老,不肯躡舉子后,方且磨礱浸灌于性命道德之說,骎骎焉異稟靈識,孰如生者?生其此之慎乎哉!今生之年甫二十有六,異稟益宜養(yǎng),靈識益宜充,又二十六年,巋然以行學(xué)立閬風(fēng)上,追前哲而啟后來者,必生也。[4]

由此可見南宋時期士大夫如何在為后生晚輩的印可延譽中體現(xiàn)自己的審美觀點、價值觀念、人情世故及印可方式。

例證三:以南宋時期受到名流顯人印可延譽而進入仕途的著名詩人楊萬里為例來說明名流印證認可、援引延譽的重要性。楊萬里的仕途轉(zhuǎn)機、人生命運與干謁請托、印可延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據(jù)悉:

楊誠齋為零陵丞,以弟子禮謁張魏公。時公以遷謫故,杜門謝客。南軒為之介紹,數(shù)月乃得見。因跪請教,公曰:“元符貴人,腰金紆紫者何限,惟鄒至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闭\齋得此語,終身厲清直之操。晚年退休,悵然曰:“吾平生志在批鱗請劍,以忠鯁南遷,幸遇時平主圣。老矣,不獲遂所愿矣!”立朝時,論議挺挺。如乞用張浚配享,言朱熹不當(dāng)唐仲友同罷,論儲君監(jiān)國,皆天下大事。孝宗嘗曰:“楊萬里直不中律?!惫庾谝嘣唬骸皸钊f里也有性氣?!惫势渥再澰疲骸坝碓灰灿行詺?,舜云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筆?!?sup>[5]

楊萬里一生仕途轉(zhuǎn)機始于“以弟子禮謁張魏公”,終于“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筆”,得到孝宗、光宗“二圣”的印可延譽,真可謂流芳千古、名垂青史了,我們可以想象他在得到“二圣”印可后的欣喜自得之情。楊萬里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很有文才和表現(xiàn)能力,自然會得到愛才之人如張魏公、虞雍公[6]甚至孝宗、光宗的歡心與賞識,而且他能夠充分利用名流顯人的賞識印可之辭,發(fā)揮其“延譽”揚名的最大效力,“故其自贊”,將“二圣”對自己的夸獎之辭掛在嘴邊、形諸文字,當(dāng)作對自己進行宣傳報道的絕妙廣告詞,千載之下,猶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善假良史之辭,巧托飛馳之勢,與日月爭光,與天壤同久,蜚聲寰宇,綿綿不絕,以至于今。其緣由除了他論議挺挺、特立獨行的主體特征,樂觀閑適、幽默曠放的人生態(tài)度和清新自然、精妙絕倫的詩歌意境之外,他自己的干謁請托之勤與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之功,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不可忽視的因素。

例證四:吳沆因得到名流印可而名聲大振,據(jù)《環(huán)溪詩話》卷一載:

環(huán)溪少時,終日沉默,伯兄覺其如此,每以文字強其學(xué)。一日,借到淵明詩,命環(huán)溪錄。即畢,遂得《晚歸》、《早行》二詩,寫在幾案間?!稚钕?,以為似淵明,因令讀淵明詩?!值軓姯h(huán)溪以所作質(zhì)于當(dāng)代名公,環(huán)溪入臨川,始作《邈兮》見鄧著作,作《鳳鳴》見劉直閣,不旋踵而二詩播于城內(nèi)。[7]

例證五:因譽望而受到名流顯人的賞識后進入仕途的“永嘉派”代表陳傅良的生平事跡,也能說明南宋時期譽望之重要性,試看葉適《陳公墓志銘》載:

初講城南茶院時,諸老先生傳科舉舊學(xué),摩蕩鼓舞,受教者無異辭。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陳編宿說,披剝潰敗,奇意芽甲,新語懋長;士蘇醒起立,駭未曾有,皆相號召,雷動從之,雖縻他師,亦藉名陳氏。由是其文擅于當(dāng)世。公不自喜,悉謝去,獨崇敬鄭景望、薛士隆,師友事之。入太學(xué),則張欽夫、呂伯恭相視遇兄弟也,四方受業(yè)愈眾。[8]

有此譽望,陳傅良中進士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了。其門生弟子蔡幼學(xué)在《陳公行狀》中記載了陳傅良中進士時意氣風(fēng)發(fā)、蜚聲寰宇的盛況:

公英邁不群,強學(xué)篤志,其為文出人意表,自成一家,人相與傳誦,從游者常數(shù)百人。……孝宗方銳志治功,慨然慕唐太宗之為人,于是臨軒以太宗事策新進士,公對言……且以太宗求諫崇儒等事,反復(fù)規(guī)諷,其言深婉切至,有司奇之,將請置第一,或議不合,猶在甲科。當(dāng)是時,公名震天下,其文流入外國,授迪功郎泰州州學(xué)教授,未赴,參知政事龔公茂良為孝宗稱公之材,特除太學(xué)錄車駕幸學(xué),改承奉郎,居歲余,力求外補。[9]

譽望在南宋士大夫生命旅程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例證六:鄒登龍在《戴式之來訪惠石屏小集》中對戴復(fù)古的生活方式和風(fēng)神意態(tài)進行了一番描述:

詩翁香價滿江湖,肯訪西郊隱者居。瘦似杜陵常戴笠,狂如賈島少騎驢。但存一路征行稿,安用諸公介紹書。篇易百金寧不售,全編遺我定交初。[10]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安用諸公介紹書”透露出“諸公介紹書”在戴復(fù)古的人生之旅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所知,最有名的便是樓鑰、真德秀、楊汝陰、趙汝讜、趙汝談、姚鏞等名公巨卿的“介紹書”,他們對戴復(fù)古詩的品題印可,讓戴迅速成名。參知政事樓鑰為戴復(fù)古詩卷作序時詳談了戴以詩拜謁他時的情景:

一日攜大編訪予,且言:“吾以此傳父業(yè),然亦以此而窮,求一語以書其志?!?sup>[11]

戴復(fù)古還“見知于真西山”[12]。起居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的真德秀品題戴復(fù)古詩時,高度評價道:

戴君詩句高處不減孟浩然,予叨金鑾夜直,顧不能邀入殿廬中,使一見天子,予之愧多矣。[13]

真德秀是南宋名臣及理學(xué)名家,有了他的品題印可,戴復(fù)古成名就指日可待了,故戴復(fù)古與他時相過從,深得其援引延譽?!叮尉福┨娇h志》卷六《戴式之傳》載:

真西山稱其句法不減孟浩然,繇是遂名天下云。然頗知自重,由慶元以來詩人為謁客者,相率成風(fēng),干求一二要路之書,副以詩篇,動獲千萬緡,往往雌黃士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門倒屐。式之則否,廣座中不談世事,縉紳以是益多之。平生好施予,即人有所贈遺,亦緣手盡。

姚鏞亦撰《石屏第四稿跋》為其印可延譽:

詩盛于唐,極盛于開元、天寶間,昭、僖以后,則氣索矣,世變使然,可與識者道也。式之詩天然不費斧鑿處,大似高三十五輩,使生遇少陵,亦將有“佳句法如何”之問,晚唐諸子當(dāng)讓一頭。[14]

在《石屏詩集序》中,姚鏞又道:

式之以詩鳴江湖間垂五十年,多識前輩,晚乃與余為忘年友。余既流放,式之由閩嶠度梅嶺,涉西江,吊余于衡岳之陽,此意古矣。觀近作一編,其于朋友故舊之情,每惓惓不能忘,至于傷時憂國,耿耿寸心,甚矣其似少陵也。忠義根于天資,學(xué)問培于諸老,故其發(fā)見,非直為言句而已。式之復(fù)俾銓次,不敢辭。得六十篇,為第四稿下,且效李友山摘奇左方。[15]

姚鏞的印可延譽,無疑十分有利于戴復(fù)古詩集的刊行流傳,李賈刊行姚鏞所選《石屏四稿》時作跋語道:

石屏南歸,過仆于渝江尉舍,出示雪蓬姚公所選《四稿》下卷,仆永歌不足,并入梓以全其璧。[16]

時人關(guān)注到了名流巨卿對戴復(fù)古的品題印可對他成名的重要意義,由此引發(fā)了時人對名流印可與文學(xué)傳播關(guān)系的思考。趙汝騰在《石屏詩序》中說:

戴石屏之詩有樓攻媿先生之序文、諸名公鉅賢之品題,不患不傳遠也。[17]

包恢之序也談及名流顯宦對其詩歌之品題印可,并由此抒發(fā)了自己對戴復(fù)古詩歌創(chuàng)作中“真意”的看法:

石屏以詩鳴東南半天下,其格律風(fēng)韻之高處,見諸當(dāng)世名公之所品題者,

不可以有加矣,況予他日未嘗學(xué)詩,又安能措一詞!第嘗私竊評之,古詩主乎理,而石屏自理中得;古詩尚乎志,而石屏自志中來;古詩貴乎真,而石屏自真中發(fā)。此三者皆其源流之深遠,有非他人之所及者。理備于經(jīng),經(jīng)明則理明。嘗聞有語石屏以本朝詩不及唐者,石屏謂不然,本朝詩出于經(jīng),此人所未識,而石屏獨心知之。故其為詩正大醇雅,多與理契。志之所至,詩亦至焉。石屏痛念其先君子平生不肯作舉子業(yè),而專以詩自適,臨終,以子在襁褓,而慮詩或遂無傳。石屏長而有聞,深切疚心,求以傳父業(yè)、顯父名,是其志也,實繼父志也。故其為詩,感慨激發(fā),多與志應(yīng)。陶靖節(jié)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惫首x書不求甚解。黃太史稱杜詩無一字無來處,然杜無意用事,真意至而事自至耳。黃有意用事,未免少與杜異,不知四詩三百篇用何古人事若語哉!石屏自謂少孤失學(xué),胸中無千百字書。予謂其非無書也,殆不滯于書與不多用故事耳,有靖節(jié)之意焉。果無古書,則有真詩,故其為詩,自胸中流出,多與真會。三者備矣,其源流不甚深遠矣乎!故詩有近體,有古體,以他人則近易工而不及古,在石屏則古尤工而過于近。以此視彼,其有效晚唐體如刻楮剪繪,妝點粘綴,僅得一葉一花之近似,而自耀以為奇者,予懼其猶黃鐘之于瓦釜也。此予所私竊自評者,亦未始為石屏道。今敢以是質(zhì)之,請石屏自剖決,予也奚敢妄為若是決![18]

此段文字所表達的雖是對戴復(fù)古一人之詩的觀感,然而推廣到整個南宋詩歌創(chuàng)作,亦大體得當(dāng)。我們由此可感受到名流作序印可與當(dāng)時文學(xué)批評關(guān)系之一斑。

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年輩低于戴復(fù)古,與戴氏感情很深,兩人是忘年交。嚴羽在《送戴式之歸天臺歌》中除了敘說與戴的依依惜別之情外,還特別提到名流時賢對他的推重:

三花樹下一相見,笑我蕭颯風(fēng)沙顏。手持玉杯酌我酒,付我新詩五百首。共結(jié)天邊汗漫游,重論方外云霞友。海內(nèi)詩名今數(shù)誰?群賢翕沓爭相推。[19]

其中推崇戴復(fù)古的“群賢”之一就有名流王子文,他在關(guān)于石屏詩的題跋中贊美戴氏:

近世以詩鳴者多學(xué)晚唐,致思婉巧,起人耳目,然終乏實用?!街氈L篇短章,隱然有江湖廊廟之憂,雖詆時忌、忤達官,弗顧也。[20]

而戴復(fù)古自己亦十分看重這些名流顯人的評價,在談及自己的文學(xué)見解時往往引用名流顯人之語為自己作廣告宣傳,以引起世人的關(guān)注,如他在《論詩十絕》小序中,就特別看重王子文的意見: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與李賈、嚴羽共觀前輩一兩家詩及晚唐詩,因有《論詩十絕》。子文見之,謂無甚高論,亦可作詩家《小學(xué)須知》。[21]

名流印可,是作家成名成家的一個重要途徑。[22]方岳在《書戴式之詩卷》序中就提及戴復(fù)古“得詩名”之早,對戴復(fù)古其人其詩進行了高度評價:

石屏游諸老間早,得詩名又早,諸老凋謝,獨石屏巋然魯靈光耳!予生后三十二年,才此一識,秋風(fēng)別去,因書數(shù)語集中。[23]

我們從趙以夫的《石屏詩集跋》中,不僅能看出名流巨卿對戴復(fù)古聲名遠播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而且能感受到當(dāng)時人托名流以求不朽的情形:

戴石屏詩備眾體,采本朝前輩理致,而守唐人格律,其用工深矣,是豈一旦崛起而能哉!集首東皋子二詩,雖斑駁不完,而思致風(fēng)骨,概可想見,此其源流也。少陵之詩,是固天授神助,而發(fā)源實自于審言。審言之詩,至少陵而工。石屏本之東皋,又祖少陵,雖欲不傳,不得而不傳。少陵所謂“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名”者是也。石屏與游,皆當(dāng)世鴻儒巨公,精筆妙墨,極力模寫,曾不盡其妙,又假仆輩以為置郵,何邪?若仆輩,正有托于石屏者也![24]

趙以夫的自謙之辭,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普遍存在的迷信權(quán)威、崇拜名流現(xiàn)象,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當(dāng)然,戴復(fù)古詩受到如此眾多名流顯人的印可品題,除了他的奔走之勤、干謁之切外,也確實有其過人之處。武衍最愛誦戴復(fù)古詩,復(fù)古既卒,武衍作詩悼之:

四海詩人說石屏,一時知己盡公卿。家傳衣缽生無愧,氣挾江湖老更清。重感慨時多比興,最瑰奇處是歌行。九原不作空遺稿,三些吟魂淚為傾。[25]

戴復(fù)古的人格個性和人生態(tài)度及其不平凡的一生,都在這首小詩里體現(xiàn)出來了。趙汝讜[26]甚至從戴復(fù)古詩中選了百余首作品,編輯成一部詩集《石屏小集》[27],對戴復(fù)古可謂青眼有加。這一行為,無疑為戴復(fù)古的成名起了巨大的廣告宣傳作用。趙汝讜之兄趙汝談亦撰跋為戴復(fù)古詩印可延譽:

式之(戴復(fù)古)與蹈中弟齊年,而又俱喜為詩。式之謂蹈中有高鑒,盡出其平生所作,使之擇焉,得百余首,此編是也。余讀之竟,見式之才果清放,弟識亦盡精到,皆非朽拙所能逮者。然式之老益窮,奔走衣食四方,猶未得歸休于家,而蹈中則下世逾年矣。自古文士往往困躓,其稍幸稱遂者,天輒不假之年,蓋存歿俱可哀也,余暇復(fù)論詩哉!姑命錄藏,而歸其本式之,且題其后,以致余嘆息云。[28]

此中所載“式之謂蹈中有高鑒”及“式之才果清放,弟識亦甚精到”,受到援引薦舉的趙汝談自己也十分注意為人延譽揚名,從其為江湖詩人戴復(fù)古詩集所作的序中,我們可看到他愛惜援引人才的一片苦心,這充分說明了時人把名流高明的識別鑒定能力當(dāng)作品評名流顯人風(fēng)度才識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

趙汝談的印可延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說是讓戴復(fù)古走了一條成名的捷徑。劉克莊在《后村詩話》卷一四中特別強調(diào)戴復(fù)古成名一事:

趙南塘《題天臺戴式之詩稿》云:“臺嶺散仙人,詩家小叔倫?!笔街纱嗣兀小妒良?,南塘為選若干首。[29]

在劉克莊看來,戴復(fù)古的名重一時,與趙汝談的印可品題密切相關(guān)。

名流顯人趙汝讜對戴復(fù)古詩歌的選編印可,也容易引起時人的注意,倪祖義在《石屏詩集跋》中道:

作詩難,選詩尤難,多愛則泛,過遴則遺逸。懶庵為石屏戴式之摘取百余篇,兼?zhèn)浔婓w,精矣。章泉所拈出,則其尤精而汰者也。然染指知黿美,窺管識豹斑,愛式之詩者,讀此足矣。式之方盡屏世學(xué),坐進此道,發(fā)其英華,見于章什,必當(dāng)方駕李杜,深入陶柳,得天之趣,侔神之工,回視舊編,遂成組繡。余未老,尚及見之。[30]

趙汝騰在《石屏詩序》中也道:

趙懶庵為選其尤者別為小集,乃命仆為此序,無乃以非人為贅耶!懶庵于詩少許可,韋、陶之外,雖輞川、柳州集,猶有所擇,今于石屏詩,取至百三十首,非其機有契合者乎?夫詩之傳,非以能多也,以能精也。精者不可多,唐詩數(shù)百家,精者才十?dāng)?shù)人;就十?dāng)?shù)人中選其精者,才數(shù)十篇而已。惟少陵、謫仙能多而能精,故為唐詩人巨擘也。蓋藝之難精者,文也;文之難精者,詩也。運奇于斧鑿者,少從容之態(tài);受成于材具者,希汲取之功;豪逸者欠雋永,慘淡者乏膾炙;取妍耳目者興未必高遠,寄吟性情者詞多至流宕。凡是者,皆詩之瑜而瑕者也。石屏之詩,平而尚理,工不求異,雕鎪而氣全,英拔而味遠。玩之流麗而情不肆,即之沖淡而語多警。懶庵之選,其旨深矣。[31]

一經(jīng)“有高鑒”“其旨深矣”的名流顯人之印證認可,則士人的作品可聲價大增。故“奔走衣食四方”的戴復(fù)古自己也頗以得到名流顯人趙汝讜的“許可”而自豪,并特地將其寫進《石屏詩集序》里:

懶庵趙蹈中寺丞作湘漕時,為仆選此詩,凡一百三十首。觀者疑焉,謂懶庵古詩得曹、謝、韋、陶之體,律則步驟杜工部,其議論高絕一世,極靳于許可。今所取此編,何其泛也。復(fù)古議論斯語,使有五字可傳,如崔信明“楓落吳江冷”一句;十字可存,如杜荀鶴“風(fēng)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一聯(lián),足矣,果何以多為?……復(fù)古以朋友從臾,收拾散稿,得四百余篇,三山趙茂實、金華王元敬為刪去其半,各以入其意者,分為兩帙。江東繡衣袁蒙齋又就其中摘取百首,俾附于《石屏小集》之后。明珠純玉,萬口稱好,無可揀擇,是為至寶。凡物之可上可下,隨人好惡而為之去取者,斷非奇貨。紹定壬辰仲夏,復(fù)古自書。[32]

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可以增加詩人的自信,戴復(fù)古在詩歌中吟詠道:

說破當(dāng)年舊石屏,自慚無德又無能。向來江海疏狂客,今作山林老病僧。高臥一樓成宇宙,冷看獨影當(dāng)賓朋。惡詩有誤公題品,不是夔州杜少陵。[33]

表面上的慚愧謙虛,掩飾不了他受到名流顯人印可品題的自豪喜悅,并以此印可品題為干謁請托之資,頻繁奔走求售于公卿貴族之門。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三中對戴復(fù)古《歲暮呈真翰林》評價道:

石屏此詩,前六句盡佳。尾句不稱,乃止于訴窮乞憐而已。求尺書,干錢物,謁客聲氣。江湖間人,皆學(xué)此等衰意思,所以令人厭之。[34]

由戴復(fù)古的一首詩推想到整個江湖間人“求尺書,干錢物”的“謁客聲氣”,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亦大體得當(dāng),可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35]

我們從陸游《跋徐待制詩稿》中亦可以看出名流印可、“譽望”對于當(dāng)時士人的重要性:

予以乾道庚寅入蜀,幾十年而歸。故人在朝者,惟許昌韓無咎,握手道舊,因相與論當(dāng)世知名士。無咎獨稱待制徐公,以為文辭辨論,有貞元、元和間諸賢之遺風(fēng)。恨予不及識,因誦其詩句,信奇作也。后三十年,徐公之子植,以遺稿一編示予,屬以序引。予與待制雖出處不同時,然嘗嘆愛其筆墨,則亦愿托名卷首。[36]

正因有了“無咎獨稱待制徐公”,陸游才有此“愿托名卷首”、為其印可延譽之舉。

與此類似的是方信孺得到諸多名流顯人印可延譽之事。方信孺嘗從陸游問詩,陸放翁大書“詩境”二字與之,得此殊榮的方信孺后來亦屢屢受到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劉克莊在為方信孺印可延譽之際就特別提及陸游、楊萬里等名流顯人對其詩文的知賞,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對其進行高度評價,以期擴大其影響力:

詩境方公少時,語出驚人,為誠齋、放翁所知。稼軒所居雪樓火,公唁之,有“何處臥元龍”之句。時稼軒樂章豪一世?!嗯c公素相親狎。公于書一目十行,詩文操簡立成,而宮羽協(xié)諧,經(jīng)緯麗密,若素思而得者。事大如山,眾相顧失匕箸,公神閑意定,起而應(yīng)之。其條世務(wù),畫軍冊,他人累千百言不能盡者,公片語而決?!牧嗑?。[37]

這樣的印可延譽之辭無疑似錦上添花,進一步擴大了方的名聲與威望。從屢經(jīng)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方信孺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當(dāng)時士人通過干謁請托的方式獲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并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得到他人認可的需要,這對文人群體的形成、文學(xué)流派的孕育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還有許玠的請托干謁,受到名流顯人的援引延譽,亦體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許玠,字介之,翰曾侄孫,魏了翁門人,曾得到劉克莊、周必大、楊萬里等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38]后來又攜詩請托奔走于真德秀之門,真德秀在諸名流顯人品題印可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高度評價其人其詩,稱其翰墨、期以功名道德:

予聞介之詩名舊矣。歲甲申,攜其詩數(shù)百首,訪予于星沙,曰:“某之少也,獲登平園、誠齋之門,二先生不予鄙也,皆相期于詞章之域。今齒日長矣,懼無以副二先生之望,奈何?”予視其人昂然鵠立,其論說今古娓娓不窮,則為之悚然曰:“二先生之知子厚矣。然予視子豈直詩人也哉!其智略縱橫可以參閫外之畫,其雄辨慷慨可以使不測之虜,二先生期子于詞章之域,予將俟子以功名之會,可乎?”……若夫介之詩詞之敏麗,則有諸公之題品在,故不復(fù)云。[39]

真德秀表面上好像不夠自信,在印可時屢屢引用別人之辭,實際上,這正是其人情練達、精通世故之處,一方面說明了他對請托援引者的關(guān)注,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了他對其他名流顯人的信任敬慕之情。在一篇短序中,同時取悅了多個人。又如其在《釣臺江公文集序》中云:

釣臺嚴先生之清風(fēng),更千百年未有能續(xù)之者,至諫議江公出,然后孤標(biāo)峻節(jié),仰配而無慚?!瓕殤c三年,公之諸孫潤祖出守高安,以公家集曰《釣臺棄稿》者刻之郡齋,書來謂某序之。某惟公之始仕也,司馬文正公已亟稱其詩,而奏議之編,則近世張宣公實為之序引,藐焉小子,何敢復(fù)云!至他所為文,又多出于笑談娛戲,其論前代文士,雖世所共宗者,猶譏其冗葉狂華,不根至理。則語言文字特公之棄余矣,故不復(fù)道,獨惟其平生大節(jié)追配古人者,以告于史君而并刻之,來者其尚有考乎此。[40]

這說明了南宋普遍存在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現(xiàn)象以及士人干謁請托時的重心所在。所謂“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世間無。時來易借金千兩,運去難賒酒一壺”,得到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士子往往能夠良性循環(huán),不斷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從而進入仕途,真正做到“名利雙收”。

許多士子通過名流的賞識援引而出人頭地、揚名立萬,而且一旦得到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后,他的作品也隨之洛陽紙貴,蜚聲海內(nèi)。錢泳曾道:

詩人之出,總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則不出也。[41]

陸游充分認識到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效果,并以楊萬里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誠齋老子主詩盟,片言許可天下服。長歌為君定聲價,賞音但須一夔足。[42]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序》中也說:

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來往往是作品有名全虧作者的招牌。[43]

這段鞭辟入理的話,生動有力地說明了“作者的招牌”的重要性,頗能反映名流印可延譽在中國詩歌史乃至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與影響。我們試作演繹、引申:作品的力量使作者出名,而作者出名后又能使作品有名。其中關(guān)鍵在于“作者出名”,而作者出名的關(guān)鍵在于名流顯人的印證認可、援引延譽。我們知道,作品的力量雖然能使作品出名,而作品力量的有無,往往也要通過名流顯人、專家學(xué)者來鑒定。歷史上那些有力量的作品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作品本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利于名流顯人的“慧眼”??梢哉f,名流顯人的印可品題、推廣延譽,是作者出名的重要途徑。

所以,相當(dāng)于廣告宣傳性質(zhì)的序跋文字放在所刊鋟書籍的卷首在當(dāng)時商品流通盛行一時的南宋社會是必需的,即便是天下知名人士姜夔,其作品鋟刊行于世時也請?zhí)炫_謝采伯作序為其印可延譽:

姜夔字堯章,番陽布衣也,自號為白石。生好學(xué),無所不通。嘗請于朝,欲是正頌臺樂律,以議不合而罷。有《大樂議》、《琴瑟考》、《饒歌》等書傳于世。予略識于一友人處,知其為名士,頗敬之,不知其能書也。近閱其手墨數(shù)紙,運筆遒勁,波瀾老成。又得其所著《續(xù)書譜》一卷,議論精到,三讀三嘆,真擊書學(xué)之蒙者也。夫自大學(xué)不明,而小學(xué)盡廢,游心六藝者,固已絕無僅有,而堯章乃用志刻苦,筆法入能品乎?固恨其不遇于時,又自恨向者不能盡知,而不獲摳衣北面以請也,因為鋟木,以志吾過云。嘉定戊辰,天臺謝采伯元若引。[44]

《硯北雜志》卷下亦載:

近世以筆墨為事者,無如姜堯章、趙子固,二公人品高,故所錄皆絕俗。[45]

無獨有偶,我們從魏了翁所撰的《游忠公仲鴻鑒虛集序》中亦可明白當(dāng)時名流印可與文人著述鋟木流傳的深層歷史動因:

君壯時猶及見蘇黃門,黃門謂君“使得見先兄,當(dāng)不在六君子下”。一時所交如唐子西、張蕓叟,皆敬稱之。其文之有傳,雖不遇猶遇,雖死猶不死也。了翁與君居異州,生不并世,嘗聞其風(fēng)矣,未見其書也。其從孫運達從余游既久,一日持君文一編求余敘,將再鋟木以廣之。余謂公之文自足以不朽,焉用敘?運達請不已,余感君之氣節(jié)烈烈,不究其用,而托其傳于言,又喜運達之強于學(xué)而肆于文,其必能昌其傳也,于是乎書。[46]

游仲鴻正因得到黃門“使得見先兄,當(dāng)不在六君子下”的印可延譽,故“一時所交如唐子西、張蕓叟,皆敬稱之”,而當(dāng)其從孫“將再鋟木以廣之”時,亦還需向名流求敘以廣其傳。

魏了翁所撰的《斐然集序》亦可說明當(dāng)時名流顯人作序印可對所刊著作起到的推廣宣傳之功:

長沙吳德夫間為予言:“胡仲剛氏學(xué)業(yè)行誼為世楷則,出一編書名《斐然集》以授予,曰‘其為我廣諸蜀?!枳R之弗忘。后守廣漢,將以刻諸梓,未皇然也。厥二十又七年,予歸自南,旋起家渡瀘,敘州馮侯邦佐已刊之,求一言冠篇。”予又取而熟復(fù)之。……因馮侯之請,摘其關(guān)于世教者著于篇。[47]

時人對“已刊之”的著作仍“求一言冠篇”,無疑是為了使其更加順暢地流通與傳播。如:

錢塘白珽,余識之早。幼穎悟,五歲以工屬對,嗣而嗜學(xué),刻苦忘寢食,泛濫書史間,得《離騷》意度為多。益之以左江右湖,勝概激濯,日以沉郁,卒斂而歸諸詩。平而瀾,癯而力,靜潔恬淡而光自澤,味自腴。騰播散落,與春風(fēng)草木爭芳潤。一時名賢如文本心、陳存齋、方蛟峰,皆為之印予。家性存、方虛谷、周草窗、何潛齋輩,又相為練核磨淬。積之久成集,好事者將取而鋟諸梓,而以書聞于余曰:“何如?或其可也,敢求數(shù)語以開卷先。”……珽字廷玉,自謂四明名儒舒少度遺腹子。豈文脈果有自來哉?[48]

這些材料說明了當(dāng)時名流印可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像白珽這樣能夠得到“一時名賢”“皆為之印予”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一旦能得名流印可,就能使“其文之有傳,雖不遇猶遇,雖死猶不死”,讓人感嘆“豈文脈果有自來哉”。在商品流通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南宋文人的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也一樣需要有廣告宣傳推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dāng)時作者親屬所作的印可延譽之辭也頗能擴大銷量,達到宣傳推廣的效果,如李杓所撰《巾笥本可齋稿跋》:

先公少保觀文可齋《雜》、《續(xù)》、《三》稿,杓侍官荊渚時,竊伏會萃而鋟之梓。繼而庾使介軒劉公甄又刻之武陵,端明木石先生尤公焴序于篇首。二刻之行乎世也久矣。……歲戊辰,先公棄諸孤。[49]

就是一篇典型的為親屬著作宣傳的跋文。

名流顯人的作品相對而言也較易刊刻流行。趙汝談在《吳郡志序》中道:

初,石湖范公為《吳郡志》成,守具木欲刻矣,時有求附某事于籍而弗得者,因嘩曰:“是書非石湖筆也?!笔貞勀冶妫喔ジ铱?,遂以書藏學(xué)宮。愚按風(fēng)土必志,尚矣。吳郡自闔廬以霸,更千數(shù)百年,號稱雖數(shù)易,常為東南大都。會當(dāng)中興,其地視漢扶馮,人物魁倬,井賦蕃溢,談?wù)咧僚c杭等,蓋益盛矣。而舊圖經(jīng)蕪漫失考,朱公長文雖重作亦略,是豈非大缺者?何幸此筆屬公,條章粲然,成一郡巨典,辭與事稱矣?!罡缸邮廊逵新劊渲螀俏雌?,百墜交舉,既上此職方氏,將復(fù)刊《石湖集》,與《白氏長慶集》并行,而改命漕湖北矣。余故并志,以申后覬焉。紹定二年十一月朔,汴人趙汝談序。[50]

因“守憚莫敢辨”,結(jié)果“亦弗敢刻,遂以書藏學(xué)宮”,反而說明了只要認定“是書石湖筆也”,是范成大這種名流顯人的作品,它的刊刻流行就應(yīng)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我們從“何幸此筆屬公,條章粲然,成一郡巨典,辭與事稱矣”的記載中亦可看出時人對名流顯人的崇拜、對權(quán)威人士的迷信。

可見,在商品流通盛行一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多才多藝的讀書人即使不入仕途為官也能夠靠自己的才學(xué)在這個社會立足謀生,當(dāng)然自己的才學(xué)要被社會認同,首先要刊鋟書籍行于世,且還需要有人為其宣傳延譽。

第二節(jié) 名流印可盛行下的文人行卷

名流印可的重要性,導(dǎo)致文人干謁之風(fēng)盛行。行卷是文人干謁的一種重要方式。錢謙益在《王芳洲制義序》中指出:

唐人以科舉取士,士子裝卷軸以求知于先達,謂之行卷,或曰夏課。至王荊公創(chuàng)為經(jīng)義,始破終結(jié),猶然律賦八韻之意。蓋合明經(jīng)制科而一之,莫善于此。今士子有得雋于鄉(xiāng)者,多集其平生揣摩之言,匯而行之,亦曰行卷,猶唐之遺語也。[51]

程千帆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xué)》中給行卷下定義,指出:“所謂行卷,就是應(yīng)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dāng)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拼目婆e考試采取了試卷不糊名的方式,使主試官得以審查應(yīng)試者平素在學(xué)業(yè)上的表現(xiàn),可能是九品中正制遺留下來的影響。另外,將自己的作品送請有地位、有學(xué)問的人看,希望得到他們的揄揚或教益,這也原是古已有之的。不過到了唐代,文士們更利用了這種辦法來為爭取進士登第服務(wù)。這就使之形成一種風(fēng)尚,有別于通常的投送卷軸,而且出現(xiàn)了行卷這個專稱?!?sup>[52]

錢穆早在1952年春應(yīng)有關(guān)方面之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講演時就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他指出:

唐代考試,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謂“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詩文成績,到中央時,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學(xué)問的先進大僚閱看。此輩先進,看了考生平日作品,先為之揄揚品第,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許多知名之士,獲得了客觀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據(jù)社會及政府先輩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卻不專憑考試之一日短長。甚至主考官謙遜,因其不了解這一次考場中的學(xué)術(shù)公評,不自定榜,而倩人代定榜次;并有倩及應(yīng)考人代定,而應(yīng)考人又自定為榜首狀元的。但此等事在當(dāng)時反成嘉話,不算舞弊。[53]

程、錢兩位先生都深刻細致地發(fā)現(xiàn)唐代考試制度下名流顯人揄揚品題對士人中第入仕的影響。

其中程先生指出的“將自己的作品送請有地位、有學(xué)問的人看,希望得到他們的揄揚或教益,這也原是古已有之的”,我們認為,這不但是“古已有之的”,而且是于南宋為烈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換一個說法就是文人為了得到“名流印可”,將自己的作品送請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尤其是權(quán)威人士,希望得到他們的印證、認可,從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官場或江湖上更加容易立足并且獲利。程公許《滄洲塵缶編》卷六《謝新胥口監(jiān)征趙立之》詩序載:

立之,名聞禮,以聲氣相求袖詩訪我,欲賡而未暇也。[54]

這段文字特別提及趙聞禮為胥口監(jiān)征時,曾以詩卷干謁程氏于蜀中。又如陳必復(fù)撰《端隱吟稿序》所載:

有林君尚仁者,一日以詩來謁?!x之矍然而喜,因請見全稿。林君曰:“余平生苦于吟,所得亦不少矣。然微不合我意則裂去,惟恐緩,今存者無幾何。公有命,其奚敢辭?”又數(shù)日,林君攜短編以過,見之愕然而驚,離席而起,執(zhí)其手,謂林君曰:“子腸肺間豈皆錦繡耶?不然,何其言之多美也?”……余誠懼乎世之知林君者未能眾,故樂為序其詩而表出之。后有知林君,必自此詩始。[55]

此序記載了林尚仁以詩干謁陳必復(fù),陳必復(fù)為其印可延譽的情形。

南宋士人的布衣比例增加,他們?yōu)榱松?,大多干謁奔走于權(quán)貴之門,請托援引。費袞在《梁溪漫志》卷三專門撰寫《行卷》一文,來探討前輩行卷的風(fēng)度及當(dāng)時行卷風(fēng)尚的弊端:

前輩行卷之禮,皆與刺俱入。蓋使主人先閱其文而后見之。宣和間蒼梧胡德輝見劉元城尚仍此禮。近年以來,率俟相見之時以書啟面投,大抵皆求差遣,丐私書,干請乞憐之言。主人例避謝而入袖,退閱一二,見其多此等語,往往不復(fù)終卷。彼方厭其干請,安得為之延譽?士之自處既輕,而先達待士之風(fēng)至此亦掃地矣。[56]

可見南宋時期“干請”即干謁請托與名流顯人印可“延譽”之間深層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正所謂:“行卷之禮,人自激昂以求當(dāng)路之知?!?sup>[57]行卷是文人干謁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通過向達官權(quán)要投獻詩文從而得到他們的印證認可的必由之路。

方回在《瀛奎律髓匯評》卷二○評戴復(fù)古《寄尋梅》詩道:

江湖游士,多以星命相卜,挾中朝尺書,奔走閫臺郡縣糊口耳。慶元、嘉定以來,乃有詩人為謁客者,龍洲劉過改之之徒不一人,石屏亦其一也。相率成風(fēng),至不務(wù)舉子業(yè),干求一二要路之書為介,謂之“闊匾”,副以詩篇,動獲數(shù)千緡,以至萬緡。如壺山宋謙父自遜,一謁賈似道,獲楮幣二十萬緡以造華居是也。錢塘湖山,此曹什伯為群,阮梅峰秀實、林可山洪、孫花翁季蕃、高菊磵九萬,往往雌黃士大夫,口吻可畏,至于望門倒屣。[58]

從中也可看出當(dāng)時南宋士人的行卷風(fēng)尚與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密切關(guān)系。我們要追問的是:行卷在南宋表現(xiàn)出何種特征?有何特殊作用?

行卷,對南宋科舉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前途命運仍有著巨大影響,這在南宋文獻資料中屢見不鮮。我們試舉一例,《荊溪林下偶談》卷四“東萊以譽望取士”條,有一則值得注意的記載:

淳熙間,永嘉,英俊如陳君舉、陳蕃叟、蔡行之、陳益之六七輩并起,皆赴太學(xué)補試。芮國器為祭酒,東萊為學(xué)官。告芮公曰:“永嘉新俊,不可不收拾?!本e訪東萊,東萊語以《春秋》題,且言破義。就試,果出此題。君舉竟用之,且以語陳蕃叟。蕃叟,其從弟也。遂皆中榜。此蓋以譽望取士,猶有唐人之意。[59]

這則材料,記敘了一件典型的科場舞弊事件,舞弊在宋代科舉考試中是普遍存在的。[60]東萊(呂祖謙)將試題透露給陳君舉(陳傅良),且告之以答題要義,陳君舉完全派上了用場,并將試題告訴其從弟,結(jié)果兩人都中榜了。我們固然應(yīng)譴責(zé)東萊徇私舞弊,濫用職權(quán),但我們要追問一下,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可以從東萊告芮公的一段話中看出端倪,即“永嘉新俊,不可不收拾?!睎|萊何以知道陳君舉為“新俊”?原因很簡單,即“君舉訪東萊”,這里的“訪”即是干謁,因為據(jù)常理,或據(jù)人之常情、人情之常,君舉絕不會空著手來拜謁東萊的,向東萊呈獻自己的得意之作,即行卷,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這也無可厚非,東萊讀了陳君舉的作品,愛才心切,告之以題,也可以理解,至少當(dāng)時論者是認可的。

我們以為呂祖謙“以譽望取士,猶有唐人之意”在南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以譽望取士”不但有“唐人之意”,也有宋人之意,宋人對呂居仁這種“以譽望取士”、援引佳士、延譽后進的行為不但不排斥,而且頂禮膜拜、衷心贊嘆,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們錄一段很能代表南宋士子心聲的《呂居仁集序》如下:

宋興,諸儒相望,有出漢唐之上者。迨建炎、紹興間,承喪亂之余,學(xué)術(shù)文辭,猶不愧前輩。如故紫微舍人東萊呂公者,又其杰出者也。公自少時,既承家學(xué),心體而身履之,幾三十年。仕愈躓,學(xué)愈進,因以其暇盡交天下名士,其講習(xí)探討,磨礱浸灌,不極其源不止。故其詩文,汪洋閎肆,兼?zhèn)浔婓w,間出新意,愈奇而愈渾厚,震耀耳目,而不失高古,一時學(xué)士宗焉。晚節(jié)稍用于時。在西掖,嘗兼直內(nèi)庭,草趙丞相鼎制,力排和戎之議,忤秦丞相檜。秦公自草日歷,載公制辭以為罪,而天下益推公之正。公平生所為詩,既已孤行于世,嗣孫祖平又盡裒他文凡若干首為若干卷,而屬某為序。

某自童子時,讀公詩文,愿學(xué)焉。稍長,未能遠游,而公捐館舍。晚見曾文清公,文清謂某,君之詩淵源殆自呂紫微,恨不一識面。某于是尤以為恨,則今得托名公集之首,豈非幸歟![61]

陸游的這段話典型地反映了南宋士子對呂居仁為后生晚輩印可延譽、“以其暇盡交天下名士”行為的崇敬之情,以至于以“托名公集之首”為幸事,體現(xiàn)出南宋時人崇拜名流、迷信權(quán)威的社會心理,這是南宋行卷干謁之風(fēng)盛行的重要因素。

程千帆還說:

試卷上的姓名既被糊沒,筆跡又因重行謄錄而無從辨識,因而采取譽望、事先加以推薦的方式,就不再有存在可能性,而行卷的風(fēng)尚也就自然隨之消失。[62]

我們認為,行卷的風(fēng)尚在南宋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譽望”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很多情況下都是十分重要的。前面所引“東萊以譽望取士”條,就記載了呂祖謙在南宋科舉制度下“以譽望取士”的事實。而鄭興裔的《薦舉陳造狀》更說明了譽望在當(dāng)時的重要性:

臣伏見高郵陳造,明經(jīng)修行,幼居鄉(xiāng)曲,早有時譽。淳熙二年第進士甲科,以詞賦聲震藝苑。調(diào)太平州繁昌尉,摘伏發(fā)奸,不畏強御,政成報最,除平江教授。啟迪生徒……撰《芹宮講古》闡明經(jīng)義,士子服其論議,憾師承之不早,至有淮南夫子之稱。每孤高自守,不欲取容當(dāng)途。[63]

還有,陸游《渭南文集》卷五《薦舉人材狀》中提及鞏豐、王田、趙蕃等人,并極力為其薦舉,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臣切見宣教郎知臨安府臨安縣鞏豐,材識超卓,文辭宏贍;從政郎前隨州州學(xué)教授王田,學(xué)問淹貫,議論開敏。以上并可備文字之職。文林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趙蕃,力學(xué)好修,杜門自守,入仕以來,惟就祠祿,今已數(shù)任,若將終身。或蒙朝廷稍加識拔,足以為靜退之勸,抑躁競之風(fēng),于圣時不為無補。如或不如所舉,甘坐責(zé)罰。[64]

頗能說明譽望、薦舉在當(dāng)時士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影響。

在南宋科舉糊名制度下,文人行卷干謁與名流印可延譽的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南宋士人的干謁請托不僅在應(yīng)試前,而且在科舉中第、步入仕途之后也仍然與原來的座師保持聯(lián)系,時不時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獻給前輩顯人請托延譽,而名流顯人一般情況下也不吝溢美之詞,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前來干謁請托之輩身上。有些文士甚至直接行卷獻詩給皇帝而得寵,據(jù)《宋史·姜特立傳》載:

帥臣趙汝愚薦於朝,召見,獻所為詩百篇,除閣門舍人,命充太子宮左右春坊兼皇孫平陽王伴讀,由是得幸于太子。太子即位,除知閣門事,與譙熙載皆以春坊舊人用事,恃恩無所忌憚,時人謂曾、龍再出。[65]

姜特立對此也頗感得意,屢屢提及,《梅山續(xù)稿》卷九有詩題為:

甲辰歲,以詩一編進,孝宗圣語,且許其清新。驟蒙擢用。暇日感孟襄陽事,聊賦數(shù)語。

詩云:

襄陽孟浩然,床下謁至尊。一語不合意,放還歸里門。我詩雖不工,騎馬入帝閽。飽暖自茲始,永懷明主恩。[66]

在《梅山續(xù)稿》卷一一中還作了《甲辰歲進詩一編孝宗許其清新翌日宣諭宰執(zhí)召試再賦一首》詩。[67]無獨有偶,南宋時人劉儀鳳在年輕時攜文干謁尚書左丞馮澥,結(jié)果,馮澥“甚推許,遂知名”[68]。無名小卒劉儀鳳因一次干謁而得以成名,當(dāng)時名流的推許援引豈可不重視乎?

甚至皇帝有時也愿賞賜科名給謁客舉子,據(jù)《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載:

凡士不由科舉若三舍而賜進士第及出身者,其所從得不一。凡遺逸、文學(xué)、吏能言事或奏對稱旨,或試法而經(jīng)律入優(yōu),或材武、或童子而皆能文,或邊臣之子以功來奏,其得之雖有當(dāng)否,大較猶可取也。崇寧、大觀之后,達官貴胄既多得賜,以上書獻頌而得者,又不勝紀(jì)。

在兩宋,文士只有多讀詩書,方有被朝廷錄用的機會。南宋時的呂本中、陸游就是賜第進士,他們因故未得科名,未能登第,后也“以上書獻頌而得者”,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干謁請托者是否有才能和品德。周紫芝在《見李端叔書》中通過舉例說明名公巨卿為謁客請托延譽的雅量高致:

某嘗謂天之生賢,似亦有數(shù)。生之實難,遇之亦難。唐之文章三變,而后得韓愈。愈之門生如張籍、李翱……孟東野之徒,皆曄然有聞于世,后學(xué)者聞其風(fēng)而悅之。韓愈死又二百余年,而生歐陽公,收拾賢者,汲汲如饑渴。當(dāng)時門人皆一時勝流,如尹師魯、石曼卿、蘇子美、梅圣俞輩,實與異世而相望焉。自嘉祐、治平之間不三十年,而翰林蘇公主盟斯文。蘇公之門如黃魯直、秦太虛、張文潛、晁無咎與閣下,諸門人皆以道德文章冠冕后進,視韓、歐門下士未肯斂衽也。自元和以來至于五代,閱二十三帝二百余年,而三人者始于先生弟子傳道授業(yè),羽翼前賢,賴以不泯。[69]

否則徒然自處輕微,人亦鄙視之,落得個斯文掃地。

這說明:行卷的行為在實行糊名謄錄制度下的宋代依然存在,這是導(dǎo)致宋人干謁奔競之風(fēng)盛行一時的重要原因。《宋會要輯稿》選舉四之六載:

(大觀二年)十一月五日,宣德郎前利州州學(xué)教授何浩言:“朝廷一新學(xué)校,革去科舉之弊,而復(fù)興鄉(xiāng)舉里選之制,法令至具矣。每年一試,類差有出身人以充考試官,而應(yīng)舉之士,未嘗經(jīng)歷學(xué)校考以素行,徒用一日空言定為去取。故諸州士人,亦意有出身官必差充考試而取其空言也。往往編集平昔經(jīng)義、論策之類,猥以投贄文字為名,交相請托于有出身官之門,以僥幸一得。且今合格之文,有司之公取也,尚不許印賣,使天下之士各深造而自得之,豈可容私自編集,以為請托之資乎。欲乞諸路州縣應(yīng)有出身之人,將來合差充考試官者,不得收接見任或他州縣士人投贄所業(yè)經(jīng)義論策文字,庶絕前日科舉僥幸之風(fēng),而上稱朝廷所以委任考求行實之意?!睆闹?,仍先次施行。[70]

朝廷想革科舉之弊,是因現(xiàn)實情況“往往編集平昔經(jīng)義、論策之類,猥以投贄文字為名,交相請托于有出身官之門,以僥幸一得”。這樣的行為也符合人之常情,人人都想走捷徑,抱有僥幸心理,如果能夠通過投贄文字而僥幸一得,又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從“有司之公取”的角度來看,往往能從投贄之文中看到真水平、真性情,而科場上的急就章往往靠的是即興發(fā)揮、臨場應(yīng)試經(jīng)驗。

即使對“不屑習(xí)舉子業(yè)”的南宋士人來說,“采取譽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人有多方面的需要。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除了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還有自我實現(xiàn)即得到他人認可的需要。同樣的道理,南宋士人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除了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利祿的需要促使他們干謁行卷之外,還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使他們頻繁奔走干謁于名流顯人之門,希望自己的文采風(fēng)流能得到有識之士的賞識,從而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這種需要往往更能反映人對生命本體的憂思,“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歲月蹉跎、時光易逝,“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這是自古以來聰明才智之士普遍存在的對生命本體的憂思。而南宋士人行卷干謁在很大程度上除了科舉的需要,也是為了消解這種憂思。名流顯人顯然了解這些才智之士的憂思,故常為他們印可延譽,以滿足他們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我們從孫嶸叟[71]所撰的《方壺存稿序》中可見一斑:

方壺居士抱邁往軼群之氣,頤神天隱,高蹈物表,不屑習(xí)舉子業(yè),以名利之網(wǎng)。發(fā)為文章,雄壯奇?zhèn)?,飄飄然如馭風(fēng)騎氣,與造物者游,無一點煙火氣。古賦似宋玉,詩歌似太白,長短句似坡翁,不受音律束縛者,真是邦之英材間氣也,韋齋、龍溪豈得專美于前歟。夫以方壺之望,受知于文公、慈湖、西山三先生,實焯焯自足以名世矣。[72]

孫嶸叟是當(dāng)時的名流顯宦,請他印可品題以“采取譽望”之士應(yīng)當(dāng)不少。他是深通人情世故之輩。在這篇序中提及的方壺居士雖是一名“不屑習(xí)舉子業(yè)”的才士,可他既能“受知于文公、慈湖、西山三先生”,其中所行之卷必不少,所干謁奔走之名門顯族必多,才能得到這三位名流顯人的印可延譽從而“自足以名世矣”。而對于汪莘這種“以布衣上封事,不用,退而筑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號‘方壺居士’”[73]的隱逸高蹈之士,孫嶸叟照樣為之作序印可,只是印可延譽的角度著重放在其“德行”“文學(xué)”方面,而不是其“政事”上??芍^避重就輕,針對干謁請托之士的優(yōu)點和特長來為其印可延譽。[74]

元初,科舉廢止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名流印可品題的現(xiàn)象。南宋文士吳渭入元不仕,居于吳溪,立月泉吟社,延致宋遺民,互相品題酬酢。元至元年間嘗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共征集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仿科舉糊名考校例,延請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判甲乙,凡選二百八十人。今存所編《月泉吟社》一卷,系錄前六十名之詩,有四庫全書本。[75]這說明南宋名流顯人印可品題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方鳳、謝翱、吳思齊作為名流顯人,他們的印可延譽對士人們的成名成家、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也仍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南宋時期文人行卷還是存在的,只是并不完全是為了應(yīng)付科舉考試,行卷的手段與表現(xiàn)形式與唐代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即為了求得進身之階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第三節(jié) 反思中的開拓——南宋士人對前輩名流印可的態(tài)度

南宋士子投詩行卷名流的主要目的是請托延譽,而名流顯人一般也能以往圣先賢為榜樣,通達人情世故,樂意為執(zhí)贄干謁之徒印可援引。

以今鑒古,我們甚至?xí)l(fā)現(xiàn)“以譽望取士”,還有“今人之意”。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程千帆的有些論斷值得商榷,如:

行卷之風(fēng)的消失,就使得宋以來應(yīng)舉的人,除了習(xí)作歷代朝廷規(guī)定了程式的文章外,無須再從事其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謀取科第。這樣,科舉制度就只能桎梏人的思想并敗壞人的文筆,而不能再對文學(xué)發(fā)展發(fā)生任何好的作用。[76]

類似的觀念,錢穆早在1952年春即已提出,他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

宋代考試制度,是遠比唐代嚴格了,那時則有糊名之制,所憑則真是考試成績。其實考試成績只是一日之短長,故有主考官存心要錄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門生從學(xué),而因是糊名,尋覓不出該人之卷,而該人終于落第的。如是則考試防制嚴了,有時反得不到真才?!@些都是宋代考試制度之缺點?!谑怯性S多人出來想把此制度改革?!氚芽荚噧?nèi)容改變,不考詩賦,改考經(jīng)義。這一層用意亦甚是。人人學(xué)詩賦,風(fēng)花雪月,用此標(biāo)準(zhǔn)來為政府物色人才,終不是妥當(dāng)辦法。但改革后卻所得不償所失,考經(jīng)義反而不如考詩賦。王荊公因此嘆息,說:“本欲變學(xué)究為秀才,不料轉(zhuǎn)變秀才為學(xué)究?!边@里面利弊得失之所以然,此刻不擬詳說了。[77]

我們知道,這并不完全符合宋以來文學(xué)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范仲淹、王安石、曾鞏、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等文化巨人都是宋朝科舉制度下產(chǎn)生的人才,他們的思想并沒有因科舉而被桎梏,反而更見豁達大度,而且名流顯人印可延譽的風(fēng)格與熱情,也往往成為他們品評名流顯人境界高低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從徐鹿卿所撰《趙司戎詩集序》中對歐陽修的識鑒及愛惜人才的品評及對時人趙司戎的評價中,我們可感受到南宋士人對前輩名流印可的重視程度:

昔余讀六一先生《送東陽徐先生序》,其詞典以正,其意閎以深,未嘗不嘆君子之愛人以德也。及來橫浦,司戎趙君時舉一見如舊交。間誦其為文,沛然如決川東下,雖龍門砥柱橫扼其沖,而不為避,噫,亦銳矣。于后交益深,情益洽,每寮友會輯,則論人物短長,賦詩歌,談江浙嶺海間奇勝事,可駭可愕,無能發(fā)一矢以當(dāng)其鋒者。……祭遵之雅歌投壺,羊叔子之輕裘緩帶,時舉蓋不多遜也。久乃出詩詞四帙示余。余熟之復(fù)之,于是盡得時舉之為人。今將御秋風(fēng)東行,過六一之鄉(xiāng),試持杯酒酬先生,味其言而想見其風(fēng),其必有得矣。他日一笑相逢,幸為余道之。[78]

這段文字令人感佩。宋科舉之下文士的文筆,并沒有被敗壞,蘇東坡“如行云流水,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不可不止”的文筆,令后人贊嘆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蘇東坡的道德文章受到南宋時人的普遍好評,甚至得到皇帝御筆品題。而經(jīng)蘇東坡品題印可的作品更能名聲大振、垂范后世。劉興祖在《摛文堂集序》中指出:

古今以文名家者多矣,其有兼作者之妙,為百代之師者,文忠蘇公而已。是以皇上萬幾之暇,親御翰墨,為之序贊,有曰:“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軾所著,讀之終日,忘倦,常置左右,以為矜式。”大哉王言,誠萬世不刊之典也。當(dāng)時學(xué)士大夫有經(jīng)品題,皆足以垂世,況深蒙見知者乎。尚書文友公……雅為蘇公所器重,誠以道德文章有默契于言意之表,宜乎聲相應(yīng)、氣相求也。公司鳳閣,直鑾坡,登八座,五知貢舉,天下服其文鑒之高,名公巨卿多出其門。揚歷華途垂三十載,惜乎位不滿德,未足究其所學(xué)。而恭和御制,敷演辭命,忠言讜論,高文大冊,每篇奏御,必蒙褒嘉,真足以造作者之淵源,垂將來之軌范也。[79]

周必大在撰《澈溪居士文集序》時自然而然地提及東坡品題印可的價值與意義:

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惟有其實則名從之,是不可求也。雖然賢如夷劉,學(xué)如顏淵,皆得夫子而名益彰,彼身居巖谷,砥行立名,非附青云之士,湮沒無傳者多矣,此司馬遷所以深嗟而屢嘆也。朝奉大夫廬陵彭公諱醇,字道原……自號定庵,又曰臥云翁。有《澈溪居士集》五十卷,議論平正,如其為人。今四世孫鄉(xiāng)貢進士叔夏既譜公出處,侄孫信州永豐主簿汝翼復(fù)裒遺文于兵火之余,得二十卷,求序于余。共惟本朝元祐以來人才盛矣,忠言正論著于籍者三百九人,極天下之選,頒之郡國,載之國史,垂之萬世,而公姓名在焉,則公之賢為何如?六一先生之后,文章莫如東坡,時人或得一語,終身榮之??记昂蠹鹗看蠓騿⒉潘氖?,而獲麟騎箕之歲《回賀州啟》在焉。[80]

無獨有偶,方萬里在《題武衍藏拙余稿》中亦特別特強調(diào)東坡品題印可的重要性:

東坡見齊安朱廣文小詩云:“官閑廳事冷,蝴蝶上階飛?!敝^其可入圖畫。適安此卷絕句,模寫景物,吟詠情致,多有可筆于丹青者,惜不遇坡之品題。[81]

甚至于為楊萬里詩印可延譽時,周必大也引用到韓退之、蘇東坡談藝論文之語:

韓退之稱柳子厚云:“玉佩瓊琚,大放厥辭。”蘇子瞻答王庠書云:“辭至于達而止矣。”誠齋此詩可謂樂斯二者。[82]

南宋“以譽望取士,猶有唐人之意”的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周必大所撰的《跋老泉所作楊少卿墓文》:

予生晚,不知中大夫何如人。然碑成于嘉祐七年秋,而刻于英宗治平之初元,是時三蘇名震京師,廣淵直集賢院,為群牧、三司判官,君卿自藩邸以藝文被幸,由奉禮郎換內(nèi)殿承制。三人雖不同,同為當(dāng)世所貴,非中大夫好學(xué)而篤志,則其文其書豈易得哉?韓退之謂唐人欲銘其先,必得三服。予謂楊氏此碑非三難乎?厥后謹仲既以學(xué)行為鄉(xiāng)先生,今諸孫又表而出之,不隕其業(yè),將無愧于老泉之辭矣。[83]

我們從此跋中可見周必大對名流印可延譽事件的向往、推崇之意。作為名流巨卿的南宋士大夫?qū)μ迫隧n退之、北宋三蘇父子喜好為后生晚輩印可延譽精神如此提倡效仿,下層文士干謁請托、奔走求仕之風(fēng)盛行一時則亦是情理之中的了。

南宋士大夫?qū)γ黠@人的迷信、崇敬還體現(xiàn)在真德秀所撰的《跋東坡書歸去來辭》中:

東坡謫嶺南,故舊少通問者,在蜀惟巢元修,在吳則僧契順,皆徒步萬里,訪之于荒陬絕徼之外。元修以是登名青史,號稱卓行,契順亦托此以傳,真可敬哉。契順之言曰:“惟無所求,故來惠州。”蓋有求則有欲,有欲則失其本心,是非顛倒,有不自知者。世之小人疾視君子,至欲擠之死者,豈皆其本心?正坐有欲故爾。[84]

由此可見名流印可對蘇東坡道德文章在文學(xué)史乃至文化上地位的影響。正是有了皇上對蘇東坡的印可品題,廣大熱愛蘇東坡其人其文的南宋文士才能理直氣壯地談蘇東坡,而被蘇東坡品題過的學(xué)士大夫甚至于方外之士的人品與作品,也就更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與仿效,從而產(chǎn)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南宋士人還喜歡以韓愈為例來說明品題延譽的重要性。楊萬里在《答澧州趙知府》中道:敢謂執(zhí)事度越一世之拘攣,追懷千古之奇?zhèn)ィ闷鋾?,躍如也;舉其人,沛如也。又且報之曰:“來書之品題人物,一言一字,無非真實語矣?!蓖酥疲何?,大人,不疑人欺己。侯高何足道哉?微執(zhí)事,孰可以當(dāng)退之之所云者乎?多言何足以謝大恩之萬分?獨以居今之俗,行古之道,為執(zhí)事賀也。[85]

林希逸在談及文學(xué)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時亦提及韓愈,從中可見他十分看重韓愈印可品題的風(fēng)度:

自退之為詩,正易奇之論,文章家遂有以此互品題者。抑嘗思之,張說、徐堅之論文也,其曰“良金美玉,無施不可”,非正乎?其曰“孤峰絕岸,壁立萬仞,濃云郁興,震雷俱發(fā)”,非奇乎?不妨為俱美也。前輩乃曰好奇自是文章一病,退之亦自謂怪怪奇奇,不施于時,只以自嬉,然則奇固不若正矣。雖然,李長吉辭尚奇詭,而當(dāng)時皆以絕去翰墨畦逕稱之。李義山受偶儷之學(xué)于令狐,及其自作,乃過于楚,非以其為文素瑰奇歟?[86]

林希逸以道學(xué)名世,今存作品有《老子口義》《莊子口義》《列子口義》《竹溪鬳齋十一稿續(xù)集》,然其集中卻大多都是應(yīng)酬品題之作,如其在《劉侯官文跋》中為其“同年實齋侍郎之子”劉某印可延譽時道:

山居劉君,少掇高科,而學(xué)問不少輟。其為文日銳日進,正如秋水方至,至波洄瀾激,姿態(tài)橫生。今觀此集,有豪爽似曼卿者,有崛強似徂徠者。其間紆余夭矯,又有文潛、少游之遺風(fēng)。他時霜降水涸,一見涯涘,當(dāng)知退之所以迎、所以察、所以肆者,其不名家矣乎?比因南來,訪余溪上,與語及此,君以余為知言,遂書集后以歸之。名某,余同年實齋侍郎之子也。[87]

這是一篇典型的印可延譽文章,是林希逸受到后生晚輩拜謁請托而作。他在為他人印可延譽時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文學(xué)觀念。

即使是在科舉糊名制度已經(jīng)成為錄取人才的規(guī)范化手段后,南宋士大夫?qū)Α昂∈俊钡闹贫壬杏形⒃~,認為這樣是“棄實務(wù)華”,更相信名流巨卿在鑒定士子行卷時體現(xiàn)出來的慧眼卓識。周必大對此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糊名取士若棄實務(wù)華,然主司賢矣,自有以得人。蓋遣辭近古,決非碌碌之士,而纖嗇浮艷者,違道之文也。歐陽文忠公知嘉祐貢舉,所放進士,二三十年間多為名卿才大夫,用此以取之與!元祐三年,東坡先生嗣典斯事,即文觀行,所得為多。是舉也,奉議郎葛公奏名第七,學(xué)問文章抑可知已。后八十年,其從孫攜家集相過,使予一言。昔我外祖給事中王公亦以古文論周秦強弱見知東坡,置在前列,已而廷試唱名第五。政和中入掌書命,專用西漢文體,為用事者敲撼,賴天子仁圣,力保全之。未幾,竟坐元祐學(xué)術(shù)斥去。于公蓋同年進士,以道義言之又同門也,則予與葛氏不為無契。然而公之行實櫻寧李公志之,公之逸事杉溪劉公跋之,其文則有澹庵胡公之序在,振宣幽光,三絕備矣,復(fù)何言哉?獨一事偶闕特書,寧征荊軻者有待夏無且耶!予嘗觀書太史氏,按崇寧元年九月乙未詔書,定元符末黨籍五百四十有一人,而公姓名在焉。由此罷確山宰,廢于家,越三年六月丁巳始出黨籍。人謂公久困當(dāng)少折,其詩乃云:“從今益勉為忠義,一噎如何便廢餐?!蔽豆搜?,夫豈以利祿得喪二其心者!使天不奪之年,得進為于世,不負東坡審矣,況肯負國乎?此事與吾外祖相類,皆所謂不易乎世者,故表而出之,復(fù)以其書歸。強學(xué)篤行,為文有家法,興葛氏者其在斯人與![88]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