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余秋里”
文_鮑爾吉·原野
一般人容易高估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對自己的意志力估計不足。
堅強?這個詞使人想起牛氓、斯巴達人和江姐。多數(shù)人面對這個詞向后退。人們喜歡承認自己不堅強。
事實上,人們的耐受力比想象的更加堅強。這應了那句老話:生命有如滾石,越是撞擊越能放射火花。
“文革”期間,中央大事見報時,主席臺就座的名單最后一名曰余秋里。余秋里當時掌政于國務院生產組,與谷牧一起輔佐周恩來統(tǒng)籌全國的“促生產”工作。名單上位居余秋里之前的人,多數(shù)是“抓革命”的領袖。那時廣播把名單念完后,停頓一下,說:“在主席臺上就座的,還有余秋里。”這種限制,表明他仍有問題不見容于當年的左派,但還在支撐著局面。在當年報紙的照片上,余秋里空一只袖管,表情沉郁。
就是這位“還有余秋里”,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令人驚嘆的生命奇跡。長征時,余秋里左臂中彈,在沒有麻藥的情形下實施手術。他的傷臂在整個長征途中不斷化膿。因為疼痛,他咬爛過衣服。宿營時,余秋里先找冷水,把傷臂侵入止痛。一般說,冷水可以稍稍止痛。因此,一提到余秋里,我就想到“還有余秋里”。并對這位獨臂將軍生出敬意。
讓每個人都像余秋里那般剛毅不大可能。但每個人都能夠在對自己是否堅強的觀察中獲得收益。這里面當然有生物化學的原因,譬如人在應急狀態(tài)中,大腦分泌的腎上腺素與β-內啡肽能夠幫助止疼。但更奇特的是,人在惡劣刺激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美德,堅強即是生存道德中最重要的一項。
有一件事我至今難忘。一位江西的農婦,在餓狼咬住她3歲幼子的腿的時候,她用牙咬狼的咽喉。誰能相信一個女人竟然咬著餓狼的咽喉?除非她是一個母親,除非她的孩子置身于危難之中。這位白姓農婦與狼之間搏斗了幾個小時,雙方鮮血淋漓,以牙對峙。后來村民驅狼救人,農婦母子得救。事后,她聲稱當時不知疼痛也不知害怕。事實上,她平日在村里是個羞怯的女人。
人生到了關鍵時刻,光彩奪目的一切幾乎都不能仰仗,除了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