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真誠的讀者,你現(xiàn)在就要開始閱讀這本《圍城內外:西方經典愛情小說的進化心理學透視》了。為了幫助你更好地閱讀本書,在此先交代幾個關鍵性概念——“婚外戀”、“經典愛情小說中的婚外戀”、“進化心理學”和“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然后,我再概括一下本書的要旨:經典婚外戀小說的主題與當代進化心理學的成就之間擁有完美的對應性和一致性。而本書就試圖揭示這二者之間有哪些對應性和一致性,其奧妙又在哪里。
“婚外戀”與“經典愛情小說中的婚外戀”
正如奧斯汀所著《傲慢與偏見》的開篇名言——“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一樣,我在這里續(xù)補一句:既然有婚姻,必然就有婚外戀——這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條“真理”。
“婚外戀”,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外遇”(俗語還有“偷情”、“私通”、“通奸”、“越軌”等),是男女兩性關系,特別是兩性愛情關系的一種重要而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在本書中,婚外戀有其專有的、特定的所指:對男性來說,是指擁有婚姻關系的男性與除配偶外的任意女性所發(fā)生的性愛關系——不管這個女性是有丈夫,有性伴侶,還是單身,在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男性處于婚姻關系之中,這是一個既成的事實;而他與非婚配對象的任一女性發(fā)生性關系,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否則,就不能叫婚外戀。很顯然,這一界定對女性同樣適用。
婚外戀,既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又是一種外顯行為。而在“行為”的意義上,國外的進化心理學家把它叫做“短期擇偶”(short-term mating),這主要是從兩性關系持續(xù)的時間長短來看的。因為它不像婚姻關系那樣能維持很長的時間(至少是相對較長的時間)?,F(xiàn)實生活中確實也有“閃電般”短暫的婚姻。據(jù)說美國歌星布蘭妮曾有過5個小時的婚史,但這充其量不過是惡搞而已?;橥鈶僖话憧砷L可短,但“短”也有一個時限,那就是它不短于“一夜情”或偶爾偷腥。從心理機制上說,婚外戀與一夜情或偶爾風流是不同的。
明確了婚外戀的概念,“經典愛情小說中的婚外戀”就好理解了?;\統(tǒng)地說,凡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婚外戀為題材的小說,都可以冠之以這一名稱。但本書有特別的限定(至少在文學合理性的意義上):只有滿足了以下條件或標準的才屬于婚外戀小說范疇:①小說的中心(或核心)主題是婚外戀;②小說中的主人公始終處于婚姻關系中,其故事情節(jié)也始終圍繞主人公的偷情行為來展開;③小說反映了主人公對“禁果”——為社會的道德、法律、習俗、體制、習慣和文化傳承所不容的行為——的特有的心理需求,特別是戀愛中獨有的心理沖突(即不同于一般的愛情心理沖突);④主人公的這種愛情多半(而不是全部)帶有悲劇性的色彩或結局。
在西方文學史中,能滿足以上標準的小說不計其數(shù)。初略地點一下就有:亨利·詹姆斯的《金碗》、馮塔納的《寂寞芳心》、左拉的《家常菜》、哈代的《還鄉(xiāng)》、亨利·米勒的《性愛之旅》、沃勒的《廊橋遺夢》、阿娜伊絲寧的《亨利和瓊》、約翰·霍克斯的《血橙》、保羅·鮑爾斯的《情陷撒哈拉》等。
我認為西方最經典的婚外戀小說有如下5本: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霍桑的《紅字》和納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聲》。我不排除這種選擇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但它們都能較好地滿足我關于婚外戀小說的界定,而且在西方文學史上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進化心理學”與“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
婚外戀心理,是科學的愛情心理學中的一大難題。除了它的普遍性、隱蔽性和不可避免性等科學上的限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差異,甚至是“意識形態(tài)”差異——是否得到一個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和維護這一價值體系——的問題。在中國,婚外戀一直被簡單地斥責為“第三者”插足,把它歸屬于道德的范疇。幸好,“進化心理學”的誕生,使婚外戀的研究成為科學,為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拓展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并使我們從傳統(tǒng)觀念中解放出來。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作為“關于心理的新科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吹響了進軍號角。一般認為,進化心理學是一門革命性的新科學,它是當代心理學與“進化生物學”的最新成就相結合的產物。正如哈佛大學斯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所言:“在對人的研究中,如果想要對人類經驗的某些主要領域(比如美、母性、親屬關系、道德、合作、性行為、攻擊性)進行解釋,那么只有進化心理學才能提供比較連貫的理論?!?/p>
進化心理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進化心理學對人類的心理進行分析,可以看做是這樣一個“三部曲”:先看人類大腦中擁有哪些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然后看激活這些機制的“背景信息”(如文化因素、刺激情境等)是什么;最后是看這些內部的心理機制又會導致什么樣的“外顯行為”。
根據(jù)進化心理學的領軍人物巴斯(D.M.Buss)的觀點,所謂“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簡單地說,也就是指人類大腦所擁有的一組心理加工的過程或程序。它一般包含這樣一些特性:心理機制之所以表現(xiàn)為現(xiàn)在的這種形式(比如性嫉妒),是因為它在進化史中解決了與“生存和繁殖”有關的特定適應性問題;心理機制所獲得的輸入信息,能夠向人們預示他正面臨的適應性問題。例如,當看到一條蛇時,視覺的輸入信息告知你:你正面臨一個特殊的生存問題——受傷或者毒發(fā)身亡;而心理機制的運作,是根據(jù)“決策規(guī)則”(由“如果P,那么Q”指令所組成的一套程序)將輸入信息轉換成輸出信息。例如,看到蛇的時候,你可以發(fā)起攻擊,可以馬上逃走,也可以站立不動。心理機制所產生的輸出,可能是生理活動,也可能是其他心理機制所需要的信息,還可能是外顯的行為;心理機制所產生的輸出結果會直接導向對特定適應性問題的解決方案。正如你的配偶潛在的不忠行為的“線索”,預示著你的一個適應性問題的出現(xiàn)(有可能失去配偶),而性嫉妒機制的輸出“結果”,則直接導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受到你威脅的那個男人(第三者)可能會被嚇走;你的配偶可能不再和其他人調情。又或者,通過對你們雙方的關系進行重新評估,你決定還是分手為妙。
總體來說,一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就是指我們人類大腦擁有的一套程序。它被設計成只接收特定的輸入信息,并按照決策規(guī)則將這些輸入信息轉換成輸出結果,而這些輸出結果能讓我們祖先在遠古的環(huán)境中解決某個適應性問題。正因為我們祖先建構的某種心理機制曾成功地解決了當時特定的適應性問題,因而能經世世代代的遺傳而存留于我們今天的大腦中??梢赃@樣說,盡管我們今天生活在充滿了新的文化刺激(如網(wǎng)絡、廣告、影視等)的環(huán)境中,但其實我們所攜帶的是一個“遠古的”大腦。
婚外戀的心理機制:“性選擇”和“親代投資”理論
進化心理學對婚外戀的解釋得益于其兩個核心理論,即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和特里維斯的“親代投資”理論。“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理論主要關注動物因求偶行為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機制(又叫“適應器”或“心理模塊”)?!靶赃x擇”主要有兩種運作方式。第一種叫“同性競爭”,這是指同一性別的成員之間的競爭,主要競爭目標是與異性交配的機會。例如,新的“猴王”為了讓母猴發(fā)情(獲得交配機會)而殺死前任猴王的孩子,就是同性競爭的典型例子。第二種方式是“異性選擇”,也叫“擇偶偏好選擇”:如果某種性別的成員一致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征正是他(她)們所想要的,那么,擁有這些特征的異性就更有可能獲得配偶,而那些不具有這些特征的異性則得不到配偶。達爾文舉的一個例子是,人類的女性遠祖是依據(jù)男性臉部毛發(fā)的樣子是否有魅力來挑選異性伴侶的。結果是,男性的身體特征如胡須和肌肉能顯示“陽剛之氣”,便被選擇出來。同樣,通常女性比男性更愛打扮,她們不惜用華麗的服飾、飄逸的長發(fā)、性感的口紅、高聳的前胸、細長撲閃的睫毛等來彰顯個性,這也正是男性長期擇偶偏好選擇的結果。因為男性更喜歡選擇年輕、漂亮、極具性魅力的女性作為配偶。
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為我們解釋人類擇偶的心理機制的進化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1972年,美國進化生物學家羅伯特·特里維斯(Robert Trivers)在達爾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他著名的“親代投資”理論。根據(jù)這一理論,男性對隨意的性關系——或“多樣化的性伴侶”——進化出了比女性更大的欲望(lust)。之所以進化出了這樣的“欲望”,主要是因為男性對子女的投資比女性要小。
人類作為有性繁殖的物種,所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求偶或擇偶——找到一個配偶,因為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資源和時間。在此過程中,雌雄兩性各自所作出的貢獻,嚴格說來是不對等的。首先,精子和卵子的生產和消耗就有很大差別。男性可以生產無以計數(shù)的精子;相對而言,卵子卻要珍貴得多(女性一生中生產的卵子數(shù)量比較固定,約400個)。
而且,女性對子女的貢獻并不止于卵子。實際上,人類親代投資的關鍵階段,如受精、懷孕的過程都發(fā)生在女性體內。這樣,同樣是一次性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一次性行為,男性只需要付出最少量的投資——射精,卻有可能讓女性付出十月懷胎的代價。不僅如此,女性在懷孕期間還喪失了其他的擇偶機會(至少減少了性行為的次數(shù)),這對女性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此外,女性還要經歷一個長長的哺乳期??傊谟左w生命初期,雌性動物往往付出了更多的親代投資;因而也就意味著,雌性動物擁有更加寶貴的繁殖資源。受精、懷胎、分娩、哺乳、喂食、撫養(yǎng)和保護等,都是不能隨意分配的有價值的繁殖資源。簡單地說,在動物世界中,擁有寶貴的繁殖資源的一方通常不可能隨便地“付出”。
這樣,現(xiàn)在我們就清楚女性在擇偶時為何比男性更挑剔了。在進化歷程中,因為女性的性行為要冒著上述一系列投資的風險,所以自然選擇就更青睞于那些善于擇偶(擇偶更挑剔)的女性。如果女性輕率地選擇配偶,或對配偶不加任何分辨和考察,甚或做出了錯誤的分辨(假如她根據(jù)男人的氣味是否好聞來選擇配偶),那她很可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她的繁殖更少成功,其后代也更少能夠存活到生育年齡。最終,她的基因被無情地淘汰。在進化過程中,女性總是冒著懷孕的風險,她們可能因為一時糊涂或一個草率的決定,而付出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的代價。
你也許會說,現(xiàn)代的節(jié)育技術已經改變了這種狀況。誠然,在當今發(fā)達國家里,女性對懷孕的恐懼確實減少了,也會僅僅“為快樂而快樂”而發(fā)生短期的性關系。但是,人的心理機制是進化而來的。在當代的避孕技術發(fā)明之前,人類的性心理——特別是心理機制——就已經存在;它是歷經數(shù)萬年的時間,為了解決古老的適應性問題進化而來的。因此,盡管現(xiàn)代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潛在的、無意識的性心理機制,仍然在發(fā)揮作用。
總之,特里維斯的“親代投資”理論為解釋男人的“花心”以及女人的性謹慎心理提供了兩個理由:①為子代投資更多的那一方(通常是雌性,但不完全是),在擇偶時會更挑剔;②投資較少的那一方(通常是雄性,但不完全是),在爭奪異性配偶時會更具競爭性。
婚外戀小說的主題與進化心理學之間的完美對應
進化心理學,特別是“性選擇”和“親代投資”理論,為我們探討婚外戀何以可能又何以必需,以及它的心理機制是什么,提供了科學上的可能性。而文學大師通過他們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對婚外戀的探討作出了重大貢獻。事實上,某些文學大師不僅是天生的心理學家,還是優(yōu)秀的“進化心理學家”。這是因為,經典婚外戀小說的主題與當代進化心理學之間擁有完美的對應性、一致性。而本書的重要任務,就是試圖揭示兩者之間的對應性和一致性的奧妙所在。換言之,當我們把文學家的探索與進化心理學的成就相結合的時候,就能夠從心理機制上對婚外戀進行科學的解釋。
婚外戀小說的主題之一(首要主題):揭示婚外戀心理和行為是人的“天性”之一。
什么是人的天性?英文的“Human Nature”,國人多半譯為“人性”。這種譯法固然問題不大,但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誤區(qū)。我建議,最好譯成“人的天性”(或“人的本性”)。因為這一譯名與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相吻合。
至少是自柏拉圖的《會飲》以來,人的天性就是指人的“自然性”(Nature)。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在理解人的天性的時候,就是把它看做像“大自然”(Nature)的產物一樣的自然。那就是說,人的天性,不過就是與“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種事物或現(xiàn)象一樣,是一種天然的存在,一種客觀的東西;而不是任何人工的、被某種文化所侵蝕或雕琢過的東西。例如,霍桑的《紅字》,看起來是在講述一個“有關人的脆弱和人的悲哀的故事”,而且還是一個與“罪惡”、“邪惡”、“誘惑”、“墮落”、“懲罰”、“羞愧”、“悔恨”等有關的故事,但在背后,霍桑要揭示的卻是“偷情”(adultery),這一普遍的人之天性的合理性。在贊美愛情之偉大的時候,霍桑就是把愛情當做人的自然性來看的(參見原書第18章)。他關于“人的天性的傾向性”(the propensity of human nature)的觀點,一方面表明天性中有“好”(積極)的傾向性:愛情、偷情(“具有自身的神圣之處”)、女人“自身的脆弱”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天性中還有“惡”(消極)的傾向性:性嫉妒、復仇、懲罰、恩將仇報、女同性嫉妒等。
婚外戀小說的主題之二:在婚外戀的心理機制上,男人和女人之間有巨大的差異。
我們知道,男女之間有性別差異。而在愛情,特別是婚外戀方面,這種差異簡直達到了最大或極端的程度。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指出,“在愛情這個問題上,當事者的任何外在變化都是內心活動的真實反映?!被橥鈶偈腔橐龅谋厝话殡S物,僅僅說它是婚姻的“副產品”,似乎還不足以表達婚外戀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而且,人類已經進化出了用于覺察配偶是否發(fā)生外遇的專門的心理機制。經典小說經常向我們表明,就連女人也知道,男人更容易有外遇。這是怎么回事呢?
對于男人來說,性即是愛。換言之,男人愛女人的身體,不愛女人的“身外之物”。這也許是男人與女人的最大的心理差異。愛女人的身體,意味著男人聚焦于她的美貌、青春氣息、性魅力等,至于女人的“身外之物”,如她的金錢、財富、社會地位或“事業(yè)心”等,均不是男人尋找愛情過程中所真正在乎的東西。這樣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有外遇了(“性選擇”和“親代投資”理論的要旨也正在于此)。
而女人的外遇則不同。盡管“那些在道德上往往無可指責而又厭倦了單調的正經生活的女子,她不僅暗暗為不正當?shù)膼矍檗q解,甚至還羨慕不止”(《安娜·卡列尼娜》)。但由于女性因婚外戀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比男性要大,因此一般不會輕易地搞婚外戀。她們在擇偶,特別是婚外擇偶時,比男性更挑剔、更謹慎、醞釀的時間也更長,也會更多地發(fā)生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這都反映了女性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婚外戀小說的主題之三:婚外戀者有其特有的心理沖突。
婚外戀作為愛情的特殊形態(tài),其突出的特征就是:婚外戀的過程,總是當事人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內在的心理沖突的過程;這種“心理沖突”是如此之強烈,以至于時而使人進入一個癡迷夢幻的神奇世界,時而又把人帶入陰郁絕望的“罪惡”之淵。而揭示婚外戀者這種內在的心理沖突背后的心理機制,文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對此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例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的“羅盤隱喻”特別耐人尋味。這個隱喻的提出與安娜的兒子謝遼沙有關,因為謝遼沙常常成為他們關系中的最大障礙:
有這孩子在場,在伏倫斯基和安娜心中都會出現(xiàn)一種感覺,感到自己就像一個航海者,從羅盤上看到自己高速航行的方向遠遠偏離正確的航線,卻又無法停航,看到一分鐘比一分鐘離正確的航線更遠,也看到,要承認自己誤入歧途,就等于承認自己滅亡。
這孩子正因為用天真的目光看待生活,就好比是一個羅盤,可以指出他們偏離自己知道而又不愿意知道的航向有多遠。
這個隱喻的深刻之處在于,它恰到好處地揭示了婚外戀者面臨的一個愛情悖論:他們“知道”自己偏離了生活的日常航線,卻又“不愿意知道”自己偏離生活航線有多遠。由于前者,他們依然我行我素,不顧一切地愛下去;由于后者,他們只好“自我欺騙”,給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以求心理平衡。
伏倫斯基的心理沖突還令人難以置信地表現(xiàn)在,他現(xiàn)在對安娜的美的“感覺”,居然與過去完全不同了?!艾F(xiàn)在他對她的感情已經沒有絲毫神秘成分,所以她的美雖然比以前更使他迷戀,同時也使他感到不舒服?!痹谒麄儫釕俚某跗?,安娜那明亮的眼睛里的一種凝神注視的神氣,她的言談和動作中的神經質的敏捷和嫵媚,曾使伏倫斯基那樣著迷;可現(xiàn)在,這一切卻使他感到惶惶不安和害怕。正是她的美和優(yōu)雅風度使他惱火;在對她的“尊敬”漸漸減弱的同時,卻越來越意識到她的“美”了。這確實是男人愛情中的一個悖論:對身體的美越是迷戀(同時伴隨著不安),對她的感情就越不再有神秘的成分。托爾斯泰以他文學大師的洞察力啟示我們:當一個人(特別是男人)對愛人的身體的美產生一種既迷戀又害怕的矛盾心態(tài)時,就意味著這樣一個信號:愛情正在或已經消退了。
婚外戀小說的主題之四:婚外戀主人公的“人格”特質與生活“情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文學大師與進化心理學家都有一個共識:描述和解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首先是要分析他的內在的“人格”特質,然后再看看他所處的外部“情境”因素,最后弄清這兩者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如此一來,一個人的“命運”,包括他(她)是否發(fā)生外遇,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由于婚外戀有其特定的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特別是由于它受特定的情境因素的制約,因此它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階段和最后結局都與一般的愛情(指不受婚姻關系束縛的愛情)有很大的不同。文學大師們(特別是福樓拜、托爾斯泰、納博科夫)都極其精到地把握了這一點。
最后,我要略微談一下對經典小說文本進行解析的方法論問題——特別是對主人公的“人格”進行分析的方法問題。按心理學家的思維方式、人格特質和情境因素是我們對主人公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分析的兩大要素。我主張,在解讀主人公的人格特質時,要區(qū)分兩個維度:一是作家本人對主人公的相對客觀的描述,二是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對主人公的主觀性評價;這一區(qū)分相當重要。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寧,是一個特別難以把握的人物?,F(xiàn)有對他的典型評價是:“典型的‘官僚機器’,自私、虛偽、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絲毫不懂風情?!比绻媸沁@樣,就枉費托爾斯泰的一番苦心了。其實,只要我們注意區(qū)分上面的兩個維度(特別是第二個),就不至于這樣偏激了。因為在安娜與卡列寧的關系弄僵、破裂之后,安娜對卡列寧的看法免不了過于主觀和偏激。如果我們稍不謹慎把安娜的看法等同于作家本人的看法,那就極有可能認為卡列寧壞透了。因此,我在對卡列寧人格特質解讀的時候,主要基于托爾斯泰的客觀描述而不是安娜后期的主觀臆斷。
又例如,伏倫斯基為人處世有一套“章法”。這套章法,從道德學上說確實不合理,但從進化心理學觀點看,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惡”(deadly sin)。因為進化心理學確認人的天性中有“惡”(evil)的東西:攻擊性、暴力、戰(zhàn)爭、同性競爭、強奸、宗教排外、種族隔離、剝削、仇恨、謀殺、復仇、性嫉妒、對地位和財富的追逐等。比起這些“惡”來,伏倫斯基充其量也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這套章法是受進化而來的心理機制支配的,有其適應性的優(yōu)勢:“欠賭棍的錢必須付清,欠裁縫的錢不必付清”(因為賭徒更容易鋌而走險);“對男人不應該說謊,但對女人可以說謊”[同性之間因為更容易產生友誼(不圖回報)而不愿或不輕易說謊,但異性之間更容易產生欺騙與反欺騙(進化使然)];“不能欺騙任何人,但可以欺騙做丈夫的”[因為男人進化出了對“多樣化性伴侶”的偏好的短期擇偶機制(女人進化了“更換配偶”的機制)];“不能原諒別人的侮辱,但可以侮辱別人”(因為攻擊性、暴力的天性在特定情境下就會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