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鳳霄的綠色文學——姚鳳霄女士散文集《一葉慈悲》序

一葉慈悲 作者:姚鳳宵


姚鳳霄的綠色文學——姚鳳霄女士散文集《一葉慈悲》序

阿成

我這里所說的“綠色文學”,絕非意在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而是反映了當下受眾在精神生活方面,對綠色生活的眷戀與期待。的確,在我國現(xiàn)當代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極少能看到對綠色生活之追敘與向往的作品。盡管如此,這種天賜綠色生活的伴隨,不單單洋溢著人們對綠色、詩意與溫馨歲月之甜美的回味,也引發(fā)了他們對生命與生活質量的深層次思索。這自然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強勢呈現(xiàn)——這便是我讀姚鳳霄女士散文新集《一葉慈悲》所引發(fā)的想法。

眾所周知,在我們讀當代文學作品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多數(shù)的作品與人們當下熱望的綠色生活無關。就是說,這樣一種本應當由文學家承擔起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責任被忽略掉了。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的確,“綠色文學”的創(chuàng)作并非每一個作家都可以信手拈來,一蹴而就。毫無疑問,作家若要進行這一門類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總要具備以下條件:首先,他們必須擁有(曾經)在綠色環(huán)境中生活的經歷。而且這樣的“生活”經歷并非當下的那種旅游式的體驗,而是作家從少兒時代到青年時代,始終在那樣的自然環(huán)境里生活與勞作,并且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經驗和生命流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擁有這樣生活環(huán)境的作家有很多,但并不能說因此就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專事綠色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我認為,這一領域更需要一個作家擁有細膩的情感和對自然界深情入微的觀察和體驗才行。這樣的文字表達曾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過呈現(xiàn),其中黛玉葬花不僅僅贏得了許多少男少女的眼淚,而且林黛玉對落花的惜憐也讓我們深受感動。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弱女子的多愁善感,若是從這樣一個近乎閑筆式的人物表達中做進一步的挖掘,就會發(fā)現(xiàn),這難道不是曹雪芹先生對先前那樣一個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生活的眷戀與惆悵嗎?如此看來,在文學作品中,即便是隱晦的表達也能“泄露”作者對先前“綠色生活”難以忘懷的拳拳情愫。亦不難發(fā)現(xiàn),個中優(yōu)秀作家筆下的每一景,每一物,每一個人物,無一不是來自作家靈魂深處的真情再現(xiàn)。姚鳳霄女士的那篇散文《請還我們夜的黑》,過于直白的篇名似有普通之嫌,但通讀全文,才會為我們認識一個作家的品質打開了一扇清新且明亮的大門。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專門去小城外看夕陽西下,迎接夜的到來,親身感受一下夜的黑……我來到小城外開闊的河岸邊,極目瞭望四野的景色。太陽一個趔趄跌到西山后面了,茫茫河濱倦鳥歸林,野兔、黃鼠狼等小動物小心地蟄伏。余暉扇動曖昧的翅膀,風剎住奔走的腳步四處游蕩。山川河濱的輪廓柔美起來,天和地漸漸靠近,慢慢地親近、親密。濕潤的水汽開始呵護花草樹木,枝枝葉葉在微風中晃著,晃著晃著就隱藏了細密,只剩下淡淡的輪廓。一種暗色綿綿的氣場不斷圍攏過來,朦朦朧朧的光影淡若煙氣,寧靜的夜走來了……夜深了,小城的燈像長久失眠人的眼。純粹的夜的黑,我們周圍真不多了,我鼻子有些酸酸的,為那些弱小之流,更為我們這些匍匐在大地上的蕓蕓眾生?!逼鋵?,類似的作品,如《給草原梳個麻花辮》《聽得見的孤獨》《乘一葉慈悲越界來》《太陽曬熟了噴香的豆子》都有令人沉醉的描述。凡此種種,與其說這是作家對曾經生活過的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莫如說這種追懷之情已經脫離了單純的惜懷層面,上升到了對自然界、對整個人類生活所發(fā)生的細致入微,又至關重要的影響層面上了。這樣有擔當?shù)墓P致,不僅僅昭示了一個作家的胸懷與境界,更是呈現(xiàn)了作家對人類生活品質的悉情關注。

這一點無疑是姚鳳霄女士這本散文集的價值所在。

徜徉在姚鳳霄的散文世界里,我隨著她筆尖的引導,走進了她少兒時的故鄉(xiāng),體驗到了她的父輩,以及家鄉(xiāng)之鄉(xiāng)民與名人多姿多彩的生活。迎面而來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音、民俗、桑蠶、繅絲、綢緞,連同民間傳說,如同春風一般環(huán)繞在我的身旁,似是在我的眼前展開了一幅別樣的《清明上河圖》。正是這種自由肆意的古今點染,這種俯仰成趣的筆致,這種不容置辯的傾訴,使得姚鳳霄的散文因此具有了“小歷史”的身份與品質。

在姚鳳霄的這一類散文當中,我特別注意到那篇寫王盡美的散文《夢隨王盡美思想長風煙》。我甚至認為,同是姚鳳霄家鄉(xiāng)人的王盡美,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家鄉(xiāng)人,而是一位讓年輕的女作家引以為自豪的英雄。要知道,在當今,青年人對英雄的崇拜似日漸淡漠,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人,沒有英雄的伴隨與引領,國之振興,民之幸福,人之進步,就會大打折扣。但在姚鳳霄的散文當中,讓我們從王盡美身上,感受到了柳疃人的那種追求自由、追求解放、向往美好生活的優(yōu)秀秉性。崇是仰視,敬是敬重。這樣的文格與人格在在姚鳳霄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在當代,國人已把“絲綢”升華到一種開放、合作、共同進步與繁榮的精神號角,賦予了它更加豐厚的精神內涵,成為中國革命歷史與當代經濟發(fā)展及人類共同昌盛的詩樣的、更富時代精神的鏈接。而王盡美先生,他公開身份曾是一個開明的柳疃絲綢商人,更是一個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姚鳳霄在文中寫道:“1921年的秋天,小橋流水,青磚黛瓦,柳林風荷,曲院回廊的江南美景,留不住革命者匆匆的腳步。一個煙雨迷蒙的黃昏,風華正茂的王盡美頭戴禮帽,一身灰色長袍的商人裝束,帶領共產國際的代表尼克爾斯基悄然離開上海(去蘇俄參加共產國際的會議)?!睖毓识隆_@位年輕、儒雅、自信且果敢的革命先行者與當代的“絲綢之路”的契合,使得山東的這座柳疃小鎮(zhèn)也因此變得不同凡俗起來。

在姚鳳霄女士的散文當中,我還注意到某些古今議論與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中外的散文史上亦多有呈現(xiàn),比如司馬遷、蘇格拉底等等。掩卷沉思,這無疑是一個艱苦的創(chuàng)作方向,但卻值得走下去。作為一個讀者,我相信姚鳳霄女士在這方面的創(chuàng)作定有更大、更多的斬獲。

回到最初。我與姚鳳霄女士的相識,還是在幾年前的一次文學活動的遙望之中。在那次活動當中,我不知道為什么姚鳳霄女士與我們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們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故而對于她的了解終是所知甚少。不過,在幾年后的進一步接觸當中,了解到姚鳳霄女士主要是從事散文的創(chuàng)作。當然,她還創(chuàng)作了長篇和中短篇小說及文學評論等,而其中最讓我感到驚異的是她的古詩詞寫得也很好。我不知道她是否出版過古詩詞方面的專輯,或者已經出版過也未可知。如此看來,一個優(yōu)秀的散文家、小說家畢竟要具備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才好,不僅僅要有豐厚的個人生活,敏銳的觀察能力,超塵拔俗的胸懷與境界,同時還要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和豐厚的學養(yǎng)。而這一切又得體且自然地體現(xiàn)在作者的文章當中了。所以,我們有理由為姚鳳霄女士新散文集喝彩。

備聊一格,是為序。

阿成簡介

阿成,著名作家,原名王阿成。山東博平人,民進成員,燕山大學客座教授。享受中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編審。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六、七、八、九屆委員,中國寫作中心會員,哈爾濱作協(xié)主席?,F(xiàn)為哈爾濱市作協(xié)主席、哈爾濱專家顧問委員會專家,黑龍江省作協(xié)副主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