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yún)前氤?864—1897)
1 先祖石林,吳縣遷湘
葉德輝,字鳳梧,號瑍彬,行一,年二十一歲。湖南長沙府湘潭縣學附生,民籍。原籍江蘇蘇州府吳縣洞庭西山,肄業(yè)岳麓書院。
以上為光緒十一年(1885)葉德輝參加湖南鄉(xiāng)試時填報《家庭成員表》時的文字。葉德輝究竟是長沙人還是湘潭人?且其本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吳縣人,曾經(jīng)還想恢復(fù)吳縣的縣籍。追本溯源,這個半?yún)前氤耍€得從其祖籍說起。
按葉德輝主編的《吳中葉氏族譜》,其始祖為春秋末期的楚莊王重孫沈諸梁。因其封地在楚國南陽郡葉邑(今河南省南陽、平頂山葉縣一帶),故后人稱沈諸梁為葉公,即成語“葉公好龍”的主角,其后代以葉為姓。但因葉氏族譜中多代缺失,其可信度有待考證。葉氏遷吳始祖乃南唐葉逵,其后裔石林公葉夢得移居江蘇蘇州府吳縣洞庭東山,是為東山葉氏之始。夢得次子桯,隱居碧螺峰下,被奉為支祖。自葉桯以下,子孫繁衍,支系繁多,發(fā)展為湖頭、后巷、支頭嶺、茅園、蔣灣等二十四派系。葉德輝乃出自茅園(亦稱茆園)支派,世居江蘇吳縣洞庭西山。始遷祖茅園三十二世,葉應(yīng)鳳,字舜儀,由洞庭東山楊灣遷洞庭西山之莘村灣(消夏灣)。娶勞氏,旌表節(jié)孝,入祀?yún)强h石公山節(jié)孝祠。茅園三十三世,葉芳蓁,字荗宗,應(yīng)鳳長子,德輝太高祖。子三:如松、如柏、允賢。茅園三十四世,葉如松,字萬新。生三子:國良、國泰、國明。葉如柏(1728—1763),字廷芳,無子。如松次子國泰過繼給如柏為子,故如松為德輝本高祖,如柏為德輝高祖。茅園三十五世,葉國泰(1763—1810),字芳玉,譜名奕泰,德輝曾祖。誥贈資政大夫。娶勞氏(1772—1855),誥贈夫人。子二:紹成、紹業(yè)。女二。茅園三十六世,葉紹業(yè)(1802—1856),字頤泉,號肯堂。國泰次子,譜名世業(yè)。德輝祖。誥贈資政大夫。娶金氏俊章女(1814—1861),誥贈夫人。子二:浚蘭、庭蘭。
茅園三十七世,葉浚蘭(1837—1912),字滌賢,號雨村。太學生,候選州同(均為捐資所得虛銜)。紹業(yè)長子,譜名肇浚。德輝父。壽七十六,誥封資政大夫。娶馬氏竟臣公長女(1839—1924),壽八十六,誥封夫人。子四:德輝、德耀、德炯、德煌,女四:德貞、德芳、德鈺、德宜。次子德耀因叔父庭蘭無子,過繼庭蘭為子。
青年葉德輝參加鄉(xiāng)試時,曾把南宋哲學家葉適當作本族始祖,說明其當時對先祖并不十分了解。[1]不過,葉氏先祖也非等閑之輩。葉逵乃南唐刑部侍郎。葉夢得,號石林居士,乃宋代詞人、文學家,翰林學士、戶部尚書。但若論葉德輝所在茅園支派,除三十一世的葉廷琯為咸豐、同治年間吳縣貢生外,到三十八世的葉德輝考取進士,再無功名顯赫之人。并非葉德輝筆下所謂祖上乃“詩書世家,世代簪纓”之說。
據(jù)葉德輝所述,其高祖葉廷芳豪俠好義,喜藏書。其居峻宇雕墻,極宮室之美。所交多名流,軒齋匾額皆沈德潛、王鳴盛、錢大昕所題。
道光末年,洞庭山瀕湖土匪劫掠,葉德輝曾祖葉國泰挈全部家眷避亂遷湘?!俺孪渫猓詴?,大抵均江浙乾嘉諸儒先之書?!?span >[2]葉家最早遷往湖南的是葉國泰,但后人奉葉紹業(yè)為遷居湖南的支祖。因過去寫族譜的規(guī)矩,只能以次子作為支系的開支族祖。
曾祖葉國泰由江蘇遷長沙,復(fù)遷湘潭。祖父葉紹業(yè)始居長沙。其時葉家居無定所。這是因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長沙并非繁華都市,遠不如湘江上游的湘潭縣。當時的湘潭因水運發(fā)達,碼頭林立,成為湘江沿岸最繁華的商貿(mào)中心,時有“小南京”之稱。直至光緒三十年(1904)趙爾巽宣布長沙開埠通商,尤其是鐵路和公路交通的快速發(fā)展,其優(yōu)勢直接沖擊了水運交通,長沙城的湘江東岸一帶逐漸繁華起來,畢竟是州府所在地,不久便取代湘潭,成為湘江沿岸最大的商貿(mào)中心。
葉德輝祖父葉紹業(yè)小時候隨父母生活在湘潭,后來搬遷到了長沙或善化[3]。葉德輝父葉浚蘭生于1837年,出生地不詳。葉紹業(yè)去世時,葉浚蘭年始弱冠,只得棄學從商,因不善經(jīng)營,負債累累。幸得蔣姓鄉(xiāng)人資助,得以重振家業(yè)。咸豐九年(1859),葉浚蘭時年二十三歲,娶馬氏為妻。馬氏時年二十一歲,與葉氏同為吳縣洞庭山人。道光中,因匪亂,馬氏父母避地湖湘,生馬氏于湘潭縣。葉浚蘭曾回吳縣以“種植枇杷,販賣水果”為生。[4]咸豐十年(1860),此時吳縣戰(zhàn)亂不斷,太平軍攻占蘇州。葉浚蘭帶著妻子馬氏和剛生下不久的女兒德貞回到湖南,常往來于長沙、湘潭兩地,最終選擇在長沙安家落戶。
舊時文人恥于言商,葉德輝極少記述父親從商的此類文字,故只有些簡略的軌跡。葉家最初在長沙坡子街開公和染坊,光緒中期在湘潭十六總正街設(shè)分店。后在長沙小西門正街與人合伙開設(shè)玉和糟坊(醬園)。積資漸豐后,得其同鄉(xiāng)姻親勞家(九芝堂藥房老板)資助,與錢姓商人合伙經(jīng)營黑茶生意。時逢左宗棠平新疆,湘人多運銷茶葉至甘肅、新疆一帶,數(shù)年后所獲甚豐。其后,在樊西巷、坡子街開設(shè)德昌和錢鋪與怡和百貨號。以資本和營業(yè)稅規(guī)模而論,葉家的這些作坊、商鋪在長沙不算一流的殷實字號,但因葉浚蘭勤儉刻苦、精心經(jīng)營,很快積累家資至萬金以上。加上當時其子葉德輝聲名日盛,乃得躋身于當時坡子街八大家[5]之一。葉浚蘭在長沙商界做了兩件有影響的事。其一,葉浚蘭聯(lián)絡(luò)坡子街八大家集資修復(fù)坡子街火宮殿;其二,因過去商鋪多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極易引起火災(zāi),葉浚蘭聯(lián)絡(luò)坡子街八大家成立消防隊,并配置水池、“水龍”(手壓唧筒式噴水機)、云梯、水管等消防設(shè)施。葉浚蘭除經(jīng)營城內(nèi)商鋪外,還要經(jīng)營湘潭、長沙等地的田產(chǎn)租賃,葉氏后人記述先祖(葉浚蘭)“待耕農(nóng)尤有恩,營田三十年,無催租敗興事”,下鄉(xiāng)收租時與轎夫同宿同餐,“見者忘其為富貴人”。至1882年左右,葉浚蘭生活安定富足,具體事宜交由管家和雇工、雇農(nóng)打理,閑暇時間開始種植花草,或危坐東塾,吟詩讀書。早晨步行至西門湘江東岸,觀賞西岸岳麓山的四時景色。并花大筆銀子捐得“太學生”“候選直隸州知州,二品封典”等官職虛銜。
葉德輝嗜書當受父親影響。葉浚蘭平生嗜好書史及金石、古泉幣。其藏書有康、雍、乾、嘉江浙諸經(jīng)師之書,阮文達所刻《經(jīng)解》,以及元和惠氏祖孫、陽湖莊氏父子諸經(jīng)說、文集等古籍善本。從葉氏高祖葉廷芳喜藏書至其父葉浚蘭嗜書,可謂“書香世家”傳承有序。
2 入籍湘潭,少年科第
同治三年(1864)甲子正月十四日寅時(即凌晨三點到五點),葉德輝生于長沙下坡子街公和染坊中。二十七歲的葉浚蘭得長子,大喜,“是日有鵲盈千,飛翔屋前后,竟日始散”[6]。因次日為上元燈節(jié),祖父紹業(yè)命小名曰“慶”。
是年,清朝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終結(jié)。時局平和,百姓始安居樂業(yè),百物殷昌,省城商賈云集。葉浚蘭本不善經(jīng)商,因遭遇發(fā)達好時機,勤奮經(jīng)營田租和商鋪,家境漸豐。
同治五年(1866),葉德輝三歲,因生痘瘡(即“天花”)差點丟了性命,后經(jīng)醫(yī)師調(diào)養(yǎng)服鹿茸而愈。葉德輝因此臉上留下痘痕,便是其后“葉麻子”稱謂的來由。同治七年(1868),葉德輝五歲,從塾師馮先生讀書。一開始是學習儒家經(jīng)典,繼而遵父命學習諸子和史書。“予得天之悟,終卷了了。顧性好侮長,無論其為親,為師,皆侮之?!?span >[7]據(jù)葉德輝本人回憶,馮先生常撫摸著他的頭頂說:“‘斯兒小時了了,長未必佳。’予深識之。”二弟德耀生而慧敏,四歲識字逾千文。同治九年(1870),葉德輝七歲,父親教其識字。以《十三經(jīng)不二字》,先擇其筆畫少者日課四五字,并擇字形相類者同時課之,以學會分別異同。一年后,識字已達一千八百字。葉德輝對此識字方法十分贊賞:認為“識字之易,未有善于此者”。到夜間燈下,母親馬氏則分別教其《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三本蒙學讀物。葉德輝從《三字經(jīng)》中悟知識之事,應(yīng)有盡有;從《千字文》中識數(shù)字及聯(lián)句對偶之法。
同治十年(1871),葉德輝八歲,父親正式命名“德輝”。其與六歲的二弟德耀同時入學,就讀于長沙樊西巷徐姓家塾,師從徐棻圃先生。塾中共有六七個學生。因有家學識字的基礎(chǔ),葉德輝學習《論語》便能朗朗上口。葉德輝性潔而孤,突然脫離慈母的看護,心肝若摧,一日必哭數(shù)次。平日家中往來親眷彬彬儒雅可親,如今每日面對戴銅框眼鏡,黃唇黑眼,手執(zhí)戒尺的威嚴之師,若廟宇中之可怖偶神,加之頑童環(huán)坐,于是產(chǎn)生厭學之心?!吧w此時以為天下至苦之事,莫讀書若矣!”[8]葉德輝九歲仍從徐先生,就讀于洪家井朱姓家塾附學。讀完《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經(jīng)典,接讀《孝經(jīng)》和《詩經(jīng)》。十歲,徐先生自啟私塾于樊西巷。葉德輝與二弟德耀繼續(xù)就讀。德耀讀書善悟,剛?cè)雽W時雖不如哥哥德輝識字多,然日誦四五百字,背誦如流,絕無脫誤。某日描紅習字課,影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字佳作仁可知禮”摹本,德耀突然停筆問先生:“此二十四字出于何書?有何取義?”先生無以答對。德耀回家后告訴哥哥,前幾日他在家藏先祖葉盛的《水東日記》里看到其事,今日故意考一考先生。[9]葉德輝學完《詩經(jīng)》后,學《易經(jīng)》。每日私塾歸來,父親便于燈下教德輝識篆書,用《說文解字》,先教以部首,后課以散字。間日輪講司馬光《資治通鑒》一則,朱子《名臣言行錄》一二則,至十六歲時,葉德輝在朱學方面已打下了較好的基礎(chǔ)。葉父雨村曾從長沙沈清泉(瀣)先生游。沈瀣為善化理學家唐鑒的弟子,故葉雨村于宋學亦略有淵源。同治十三年(1874),葉德輝十一歲,在樊西巷徐姓家塾師從湘陰黃敦堂先生。讀《易經(jīng)》《禮記》《爾雅》,以及《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選》。十二月,同治崩,光緒立。
光緒元年(1875),葉德輝十二歲,在路邊井徐姓家塾師從瀏陽焦璧瑩先生。讀《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父親出《事類賦》《子史精華》二書,命葉德輝每日抄記典故一二條。遇內(nèi)容較長的文章則予刪節(jié),存其要。此類功課為其后作詩、賦及駢體文的豐富取材奠定了基礎(chǔ)。葉德輝十三歲在福源巷私塾師從長沙陳春樓先生,與三弟德炯一同入學。讀《榖梁傳》,始學作時文及六韻試帖詩。十四歲仍從陳先生讀《周禮》。此時葉德輝記性極遲鈍,昨日授課,今日輒忘記。加上父親督課甚嚴,常遭體罰,厭學更甚。光緒四年(1878),葉德輝十五歲,在下坡子街劉姓家塾師從善化唐馥田(森寅)先生。因其厭學,正月后,葉德輝離開私塾入公和染坊店學習經(jīng)營商賈。未出三個月,某夜,葉德輝仰臥在床忽然覺得腦子開竅了,回想起所讀之書,皆理解熟悉,試作文亦成章段。于是重新入學,漸能作八股試帖。學完《儀禮》后,至此,十三經(jīng)全部讀畢。過去塾師講經(jīng)只選可能出考題的內(nèi)容講,葉父則不然,他經(jīng)常囑咐塾師勿刪節(jié),以讀全經(jīng)為重。這或許是葉德輝學習不同旁人之處。葉德輝十六歲,仍在下坡子街劉姓家塾,改師從寧鄉(xiāng)劉荔田先生,始作律賦,作八韻詩。
光緒六年(1880),葉德輝十七歲,易師寧鄉(xiāng)劉暖堂先生,始學作古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文鈔》。是年,入岳麓書院就讀,每月有三次官師課。葉德輝以假名參與官課考試,獲膏火銀獎勵頗豐,他將這些獎勵得來的銀子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本年,葉德輝姐德貞嫁湘潭何大綸。何家亦移民湖南之江蘇人,即所謂“長沙蘇幫”。其時長沙蘇幫有勞、葉、何、蔡等幾大家族,互相通婚。其中勞家開藥店,葉家開染坊,何家賣茶葉,蔡家開錢莊。葉德輝十八歲,就讀岳麓書院,師從劉樹瑚(佩衡)先生。劉先生工于時文,當時盛行管韞山之《韞山堂稿》,人人揣摩。劉先生對葉德輝說:“學管韞山不如學方望溪,韞山本學望溪者,所謂取法乎上,而后得力于中也?!崩^而又推薦《百二十家名文》,所錄王安石、陳傅良等皆為古文名家,謂:“時文即古文”“明乎此中消息,時文安有不工者耶”?葉德輝認為其作文蓋得力于劉先生所云“取法乎上”是也。本年,二弟德耀十六歲,改習經(jīng)商。每日研習九章術(shù),不得其故,某夜乃默坐苦思,至次日清晨豁然開朗,此后再見家藏古書皆能理解其原理。
光緒八年(1882),葉德輝十九歲,師從寧鄉(xiāng)崔識(家量)先生學解經(jīng)文字。崔先生教以閱讀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葉德輝發(fā)現(xiàn)與幼時所習汲古閣本《說文解字》比較,段注刪改之處甚多。崔先生因此命其參閱《文字蒙求》《說文句讀》《釋例》三書,從而知兩家得失。之后,獲武昌官書局刻本桂馥的《說文義證》,逐字參考,遂通訓詁之學。于是,葉德輝翻遍先祖所遺藏書,如《日知錄》《九經(jīng)古義》《養(yǎng)新錄》等,觸類旁通,受益匪淺。是為葉氏治漢學之始。見孫淵如(星衍)《問字堂集》中有《釋人》一篇,因取沈彤《釋骨》一篇,兩相校正,為之疏證,于冬十一月起草,十二月完稿。后至壬寅年(1902)始校補付刊《釋人疏證》。
是年,濰縣曹仲銘(鴻勛)中丞督學湖南,下車例行觀風卷[10],葉德輝獲內(nèi)府童卷第一,曹督學閱后評曰:“此生尚屬英年,諸藝如出己作,他日當以詩文名世。”葉德輝認為曹督學乃平生第一知己。本年,四弟德煌八歲入學,塾師授以四子書,過目成誦,教之大義,能答復(fù)其意八九。每日朝夕隨三弟德炯偕行,步趨不亂,時得大人們稱贊。
光緒九年(1883),葉德輝及冠,其父請?zhí)葡壬郑粺ū?。師從湘潭徐子筠(之甲)先生,徐先生亦為原籍吳縣入籍湘潭縣學者。葉德輝原擬回江蘇吳縣原籍參加童試,經(jīng)徐先生介紹,捐湘潭縣學宮二百金遂入湘潭縣籍。當時清制規(guī)定,寄居入戶學童參加官學考試,需由生員作?;?qū)W官為介,取得寄居地戶籍,無籍者不得參加考試。納捐為寄居學童取得戶籍的基本途徑。據(jù)《大清律例匯輯便覽》卷八《戶律》,遷入人戶按田畝如數(shù)納稅二十年后可獲得寄居地戶籍。而葉家此時為德輝捐得湘潭縣籍,可知之前其父親,乃至其祖父均未曾辦理過戶籍入湘的手續(xù)。至于為何葉家要入湘潭縣籍,而不是長沙或善化縣籍?推測緣由有二:其一,可能與生員錄取名額有關(guān),即湘潭縣生員名額較寬裕,而長沙和善化縣生員名額緊缺。其二,葉家主要產(chǎn)業(yè)在湘潭縣境,且一直在湘潭縣納稅,故只能歸湘潭縣籍。待葉德輝縣籍問題解決,考試時限已過,只能等來年報考。
當時,徐先生正在湖南督糧道夏芝岑(獻云)府中任家塾師傅。省城每月官師輪課二次,葉德輝同時應(yīng)制藝、詁經(jīng)等課,師從新建夏芝岑先生。每次考試葉均名列前茅,獲獎頗多。即使葉易名考試,夏先生亦能認出葉之試卷?!皫煿偌Z道,宏獎后進,真賢有師也?!?span >[11]
光緒十年(1884)二月,葉德輝參加湘潭縣試,知縣洪秋帆(錫綬)拔置前列第七。五月府試,知府高摶九(萬鵬)拔置前列第三。錄送院試。傳見之日,十二縣前列百余人圍坐,高知府問:“誰是湘潭葉德輝?”德輝起立應(yīng)答。高知府說葉某五場時文、詩賦皆好,本擬得第一,因考慮考生許某年過四十,文筆簡潔而少光焰,恐其院試不利,故將第一給了許某。謂葉年輕有才,前程遠大,不要在小考的名次上斤斤計較。高知府說話時注意到葉德輝年少氣盛的表情,因告誡說:“讀書人不可蹈輕佻習氣?!比~德輝院試以第三名取入湘潭縣學附生,時年二十一歲。
八月,葉家移居樊西巷彌羅閣對過,租鈕姓屋。十一月,葉德輝娶善化勞德?lián)P(祖慶)次女為妻,勞氏生于同治二年(1863),時年二十二歲,比德輝長一歲。身材豐滿,性極勤儉,極受葉母喜愛,但與葉德輝性情不投,因出身富家,固有小姐脾氣,十日有九日會發(fā)生爭吵。勞德?lián)P乃省城著名藥號九芝堂經(jīng)理,名氣和規(guī)模遠在葉氏公和染坊之上。勞家與葉家從德輝曾祖國泰至伯父庭蘭均有姻緣。勞氏原與葉氏同為吳縣洞庭人,其遷湘祖勞澂(字在茲)在吳三桂反側(cè)時,賣藥來到長沙,遂入善化籍。勞氏世居洞庭西山勞家橋,橋有雙老桂,其根忽生靈芝九枚,勞澂善畫,手繪《九芝雙桂圖》以記。其后藥店牌稱“九芝”便源自此圖。
光緒十一年(1885),葉家移居糧道衙門東口南門正街。此時的葉德輝酷好《說文》之學,對段、王、桂三家注本均不滿意,開始尋思仿經(jīng)注集解方法,搜集魏晉以上文字古義,以桂氏《義證》為底本,存其精要而去其泛引,補充??笔斑z;對舊說兩歧采用不辨是非并存的方式,以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目的,從而編輯出版一本具有葉氏理想的《說文故訓》。時有湘潭同鄉(xiāng)陳梅根(名鼎)攜其小字本宋刻《說文》至省城求售,索價四百金。葉德輝無力購買,乃借閱十日,??庇诮K浦氏刻本《說文》之上,知悉孫刻本即據(jù)此本重雕。
八月,葉德輝應(yīng)本省鄉(xiāng)試,湖南鄉(xiāng)試考場設(shè)在長沙城內(nèi)貢院(今長沙市教育街省農(nóng)業(yè)廳院內(nèi))。鄉(xiāng)試主考官陳蕓敏(琇瑩),副考官謝南川(雋杭),同考官寧鄉(xiāng)知縣富平景(天相)和岳麓書院山長徐棻(字蕓渠)(1811—1896)。徐棻于葉德輝試卷上寫有批語,多有褒揚。[12]榜發(fā),葉德輝中式第五十九名舉人,時年二十二歲。湘潭趙啟霖、長沙孔憲教同榜中舉。
葉德輝的老師多達十余人,其中對其影響最深的有五人,作《五先生詠》云:
五先生者,余平生受知師也。余于受業(yè)、受知多不記錄,以受業(yè)者每視束脩豐儉為去留,是以利合,非以義合;受知出于暗中摸索,不過一日文字之緣,其于經(jīng)師人師之道,固漠然未之聞也。惟五先生于余有特知情分,逾恒感恩非淺,謹述往事以示子孫。余雖垂老無成,當日師門期望之殷,是固終身所不能忘者也。
詠洪秋帆知縣:洪錫綬,字秋帆。浙江錢塘人,湖南候補同知,署湘潭縣知縣,以忤某上司被劾,隱居長沙。
弱冠應(yīng)童試,受知于洪公。五試四前列,拔之千人中。……公子官桂林,卓有循吏風。治譜出家學,口碑眾所同。……追懷數(shù)知己,第一思文翁。[13]
詠高摶九知府:高萬鵬,字摶九。陜西城固人。清咸豐五年(1855)中舉。同治七年(186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詹事府贊善,遷侍讀學士,補常德知府,調(diào)長沙知府,后升順天府尹,官至湖南布政使,未到任卒。
勉之以國器,所重非文章。今日為桃李,他日為棟梁?!纴y思良吏,去思民勿忘。豈惟感知己,茇舍留甘棠。[14]
詠曹仲銘督學:曹鴻勛(1846—1910),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山東濰縣人。光緒二年(1876)狀元。歷任修撰、湖南學政提督、江南正考官、云南永昌知府,調(diào)云南府,擢貴州按察使,官至陜西巡撫,為官有政聲,興洋務(wù)。任上開辦延長油廠,打出中國陸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稱“老一井”。有《益堅齋詩文》《校經(jīng)堂初集》。長于書法間畫竹蘭,學歐體,工漢隸。
時余少年狂,下筆馳風雨?!咨昱e鄉(xiāng)賢,謁見猶稱許?!纺钪荷?,大儒出東魯。[15]
詠夏芝岑糧使:夏獻云,字芝岑,江西新建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官至湖南提刑按察使。工詩。著有《清嘯閣詩集》《岳游草》。
寫榜見題名,捷報馳飛騎。謂是假門生,逢人道名字。以此感深知,遂列弟子記?!⒂嘭搸熼T,仕學無一遂?;厮剂⒀┏?,臨風時灑淚。[16]
詠謝南川太守:謝雋杭(1841—1916),字澹卿,號南川。山東福山(今煙臺)人。光緒六年(1880)與同鄉(xiāng)王懿榮、王乘燮同為庚辰科進士,又同入翰林院。一縣同科三翰林,令福山人倍感榮耀。歷任記名御史、湖南鄉(xiāng)試副考官、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后任湖廣道、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補授云南曲靖知府。著有《槐蔭書屋文集》《退思齋詩集》,其書法剛勁,行楷皆優(yōu)。
福山魯名邑,近有兩巨儒。忠節(jié)重文敏,謝師圣人徒。……吾師典湘試,侯官與之俱。入場萬人試,中額防濫竽。榜出盡名下,滄海無遺珠。[17]
3 藏書起步,收臥雪廬藏
光緒十二年(1886),葉德輝二十三歲。一月初,身為舉人的他第一次遠離長沙,北上京師參加會試。正月初六抵漢口,轉(zhuǎn)乘輪船赴上海,沿長江出海,越東海至天津,正月底到達北京。住隆福寺、琉璃廠附近。三月會試,報罷落第。居京期間,葉德輝最大的樂趣便是淘書。一次逛書肆,見通志堂《三禮圖》初印本卷末有“宋人刻書緣起”數(shù)行,后印本已削去。書肆老板堅持認為有“刻書緣起”者必是真宋本。葉德輝與其爭辯,并取初印、后印同冊各一,尋其墨欄精細、字畫肥瘦之處比較,書肆老板不得不服。葉德輝此次購得楊繼振家藏《淳化秘閣法帖考正》《淳化閣帖釋文》,及朱彝尊《曝書亭詞稿》。其中楊繼振,字幼云,漢軍鑲黃旗人,工部郎中,收藏金石拓本、古泉幣甚富。其家藏書帖久已散出,這次得楊家之書葉德輝甚為滿足。葉德輝除搜書外,另一愛好便是聽戲。居京期間,充分領(lǐng)略了京都京劇盛況。其時燕伶時小福、余紫云、陳紫仙、田際云、侯青山等年紀皆二十或三十開外,聲名大噪,無論貴族布衣,皆為傾倒。
六月,葉德輝將其所收近儒治《說文》之書數(shù)十種,捆載南返長沙,在學校擔任教職補貼家用。
自光緒初年,湘潭著名藏書家袁漱六(芳瑛)的臥雪樓藏書陸續(xù)散出,葉德輝本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相繼收獲袁芳瑛之舊藏47種。袁芳瑛(1814—1859),字漱六,湖南湘潭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松江知府。工文,善書法,大小楷書力透紙背。嗜蓄書,在翰林編修任上,日以搜求古籍為事,有秘籍必設(shè)法得之,藏書多來自于蘭陵孫星衍的“孫氏祠堂”藏書,還有洪亮吉、郁松年、黃丕烈、陳鳣、汪士鐘等家的舊藏,收有杭州故家流散之書,加上得之官修之書十之四五。咸豐四年(1854)官至蘇州知府,七年(1857)遷任松江知府。不久袁芳瑛被罷官,由松江返回湖南,運載書籍的船只達數(shù)十艘之多?;氐介L沙府第,袁芳瑛對藏書進行清理,但直到臨終之際,尚未清理就緒。其藏書儲于長沙崎頭灣,起樓五間,藏書樓曰“漱蠹圃”“臥雪廬”,一作“臥雪樓”。咸豐九年(1859),袁芳瑛重新出山在江浙做官時,不幸死于任上。贈正二品資政大夫。其夫人將丈夫收自東南的善本藏書,“長舸巨艑,載入湘中,寶物因之免劫,其為功德無量”。此后,號稱“天下第一”的袁氏臥雪廬藏書,就在省城長沙安了家。袁氏藏書珍本較多,有《蠹圃書目》20卷。袁芳瑛精于版本之學,對同書的不同版本,有則必藏。如《史記》一書,收藏明代以前的版本多達30余部,《漢書》宋元刻本多至10余部。與朱學勤、丁日昌并稱為咸豐時三大藏書家。藏書之富足與瞿紹基恬裕齋、陸心源皕宋樓、楊以增海源閣相匹敵。曾編有家藏書目《臥雪廬藏書簿》4冊,著錄宋本22種,元刊本8種,明本91種,清刊本11種,抄本、稿本83種。儒家經(jīng)典、正史稗史、諸子百家、集部詩賦,無不兼?zhèn)洌娷鯇O對此“欽羨不已”。學者黃再同曾目睹其書目,葉德輝也評論說,“袁氏所藏兩宋元明舊槧名抄,皆薈萃南北藏書家整冊殘篇而自成一派”。葉昌熾曾觀其藏書,遂有“為之心醉”之語。晚清著名學者、藏書家李盛鐸稱袁氏藏書之盛為“二百年來所未有”,號為近代第一。
袁芳瑛的兒子袁榆生(字榆笙,號星伯)不喜古書,堆置五間樓房,積年不問不管,任其塵埃滋生、白蟻累累可見。光緒初年,朱肯夫(逌然)督學湘中,任滿離湘前,曾親往袁家查看他們家從江浙收來的“東南文獻菁華”,卻見“兩層自下至棟,皆為書所充塞,非由書叢踏過,莫移一步,以書縱橫堆垛,即移亦無從編閱,惟隨手翻之,輒是宋元佳槧而已,最可痛者白蟻累累可見,想其中蟲蝕已自不少”。肯夫為愛書之人,查看臥雪樓藏書后憂心忡忡,當時李盛鐸(木齋)[18]隨父親李明墀任湖南巡撫居湘??戏?qū)钍㈣I說:“東南文獻菁華,蓋在此五間樓中。聽其殘毀以盡,吾輩之罪也。吾力不及,時亦不許,子其善為謀之?!笨戏蜓詰┮馇?,詞類托孤。李盛鐸遂往袁宅書樓中查驗,果如肯夫所言。
袁榆生性豪邁,喜好飲酒和賭博,但手頭并不寬裕。倘若以其藏書作抵押借錢給他,似有要挾之嫌。于是有人替李盛鐸出主意,先讓榆生的賭友請他喝酒賭錢,欠下錢后,則隨其意借錢予他,時間一長,欠債已數(shù)千金。當榆生提出再借錢時,賭友則故意面露難色說:“你已經(jīng)借很多錢了,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庇苌粣傉f:“還錢?我從哪里來錢呢?”賭友說:“你可以拿東西作抵押嘛!”榆生很喪氣答道:“家中能抵押的早就抵完了?!辟€友試探問:“聽別人說你家有很多書?我一直不相信。”榆生突然原地跳起說:“難道書可易錢乎?”賭友故意答道:“可不可以,我也不清楚,找人問一下不就知道了?!钡诙欤€友提著數(shù)十冊舊書來到李盛鐸的家中。這些書大多是康熙、乾隆時版本,沒有特別好的書,于是按其價值折錢留下。榆生得知后大喜,至此時才發(fā)現(xiàn)他家藏書的價值。李盛鐸提出要看袁氏藏書的《書目》,賭友攜四大本《書目》至。目錄以蠅頭小楷書寫,非精本且不錄,一望便知為藏家老冊,非榆生所新編。李盛鐸將所需的書名列出,榆生因不熟悉藏書,亦不懂古籍,則胡亂運數(shù)箱來,任其隨意挑選。如此反復(fù),李盛鐸獲得袁氏佳藏不少。榆生嘗到賣書的甜頭,第二年,索性租來一條船,載數(shù)百箱書,運往武漢競售,人們得悉為袁氏藏書,一時購者麇集,浙江丁氏亦在其列。李盛鐸盡其所能求之,據(jù)其所言,此次行為意在與蠹魚爭勝,取天下之物還與天下共之已爾,前后所得不過袁氏藏書的十分之一二。然李氏畢竟為行家里手,精品逃不過他的法眼,其收藏中多名家校本。李盛鐸據(jù)此勤加搜討和研究,在版本學方面遂獨步一時。
據(jù)說袁氏藏書流散的最后一宗,為抄本秘籍四大箱,售于易培基(寅村),得價近萬元。袁芳瑛《臥雪樓藏書目》抄本四冊則為葉德輝收藏,二弟德耀曾建議其刻印,尚未成議。最終《書目》下落不知所終。但葉德輝曾提及:“袁氏有《藏書簿》四冊在余所,但記冊本,不載版刻卷數(shù),亦不詳撰人,秘籍雖多,無從考定?!?/p>
從光緒初至二十五年,臥雪廬藏書陸續(xù)散出。李盛鐸從中購得十分之一二,后來這些書藏于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圖書館因收藏有湘潭袁家流出來的眾多善本,至今被認為是中國古籍善本之亞。此時剛二十三歲的葉德輝因財力有限,只能眼睜睜看著珍貴的袁氏舊藏流入木樨軒主等藏家手中。不過,葉德輝還是收得了不少殘本,或抄或配,得到了一些零散的袁氏藏書。嗜書者繆荃孫、曾紀綱、郭人漳、王禮培等都曾分得一胾。
袁榆生死后,袁家在長沙無法立足,于是自省城遷回湘潭老屋。當時袁家臥雪廬藏書尚有數(shù)櫥柜。袁家第三代對這些最后的珍藏本深為愛惜,不許人進書屋。但老屋年久失修,雨水灌入書櫥,很久才被發(fā)現(xiàn)。到農(nóng)歷六月初六曬書日,袁家才發(fā)現(xiàn)書頁粘連不能揭開,竟將這些書籍全部焚燒。至此,近代第一藏書家袁芳瑛臥雪廬藏書煙消云散。
光緒十三年(1887),葉德輝長子啟先出世。湘潭人袁益美開共賞書肆于長沙南門正街,專販各省家刻及新印之舊版書籍、大部叢書等,系湖南首家。葉德輝自是常客,只要是喜歡的便盡量購買。湘潭同鄉(xiāng)王啟原(理安)亦好藏書,與葉德輝交往密切。如遇好書無力購買,必告知葉德輝購之。因書肆老板和他倆都是同鄉(xiāng),王啟原便對葉德輝開玩笑說:“袁益美是湖南大開風氣、有功士林之人,他日吾輩修邑志,不可不為立傳?!笔拢~在一偏僻書攤購得毛晉刻本《三家宮詞》《二家宮詞》,興奮異常,跋云:
幼時從家藏《全唐詩》中錄出王建、花蕊兩家宮詞,為士女書聚頭小扇,亦知有毛晉刻《三家宮詞》《二家宮詞》,坊間既無翻刻,故家亦難借鈔,求之舊書店中,亦久不獲。一日偶于冷攤獲此二冊,破爛不堪,幸未損紙裂字,因覓裱褙,以糊襯裝。紙墨一新,如服返魂丹矣。
葉德輝與湘鄉(xiāng)王禮培[19]因藏書、校書、撰文、寫詩諸相同愛好而成為朋友。此后,兩人均成為湖南著名的藏書家。湘潭楊鈞稱:“葉、王藏書至富,故版本之考究,為吾湘冠,兩君之于版本,已不讓人。”在湘有“葉氏藏書第一,王氏藏書第二”之稱。
葉德輝曾詩題《王佩初》:
錦灰堆里破書堆,一去青蚨不復(fù)回。
五十頭顱尚年少,酒邊親見玉山頹。
葉自注:“君少日有所眷,賦《雨絲絲曲》百首,頗得薄幸之名。鄉(xiāng)舉后,以開礦買書,故產(chǎn)蕩盡。鼎革后,猶樂此不休,若不知有滄桑之變者?!?/p>
葉德輝在《歲暮長沙重晤湘鄉(xiāng)王佩初孝廉禮培有贈》一詩中將王禮培和自己比喻為兩只書蟲:
僵臥殘叢兩蠹魚,不成脈望為貪書。
買癡日見將田鬻,負債時常逼歲除。
架有三唐百家集,椽無皕宋一樓居。
玉泉街似慈仁寺,要訪漁洋望敝車。
葉自注:“長沙售舊書者,多在玉泉街。”其中“買癡日見將田鬻,負債時常逼歲除”句真實記錄了兩書癡常因購書而陷負債之窘境。
然而朋友之間也會因為購書而生隙。湘潭黃氏聽天命齋主人因礦事客死上海后,其所藏宋本郭璞注《山海經(jīng)》有京廠書賈欲轉(zhuǎn)賣日本,王禮培因資金有限勸葉德輝將此書購入,葉以手頭已有一部《山海經(jīng)》,且版本優(yōu)于黃氏所藏而不愿購買。王禮培只得硬著頭皮將其買下。葉德輝死后,王禮培乃作跋記其事,文中可感知王禮培對葉德輝的不滿:
此本從泰興季氏所藏宋本傳抄,舊在湘潭黃氏聽天命齋。黃氏藏書不足比于袁氏,而望衡對宇,頗爭雄長修。原為仲謹先生子,有氣節(jié)才干,以湘省礦事客死上海,所藏遂散出矣。余無力收集,勸煥彬收之,且言京廠賈人挾資睨視,將轉(zhuǎn)鬻日本,我中土恐無副本,殊可惜也。煥彬答書言:我不能為中國辦海防。余大憤,乃竭力簿之。一日,煥彬欲借一校,余反唇謂,倘不辦海防,君安所得此書以校哉!今煥彬死于橫暴之手,余亦以兵禍轉(zhuǎn)鬻是書,為之竊嘆,差本尚在中土耳。
葉德輝因在官學堂當老師,收入已能養(yǎng)家及供文房之需。其妻勞氏尚節(jié)儉,又能輔佐家中饋食供祭諸事,甚得葉母歡心。但受其家族田舍翁習俗,不喜歡文史,妯娌間時有妒言。葉德輝喜歡唐宋人詩詞,因內(nèi)室向南,光線充足寬敞,故時常在內(nèi)室抄詩習字。每感疲倦出游夜歸,勞氏已將筆硯搬至外室?guī)装浮H~德輝自然心中不悅,這種事情多次發(fā)生后,夫妻倆自然免不了要爭吵起來,每次爭吵葉母必然向著勞氏,責備葉德輝。
光緒十四年(1888),當時于省城北門外開福寺(今長沙市開福區(qū)湘江東岸汽車北站附近)成立碧湖詩社,推湘潭王湘綺(闿運)[20]侍講、湘陰郭筠仙(嵩燾)[21]侍郎遞相主盟。同縣寄禪和尚[22]邀葉德輝同往。葉德輝偶爾參加但未入社,認為其間多“斗方名士”[23]。時城南書院主講王雁峰(楷)觀察曾入社,有詩云:“長沙近事君知否,碧浪湖邊多鯽魚?!睌?shù)年后,郭侍郎去世,王侍講出游,詩社寂然。
六月,江標編《海源閣宋元抄本書目》刊刻于蘇州,早于葉德輝所刻諸書目。
4 辭官歸湘:“宦情本閑淡,歸臥湘江東”
光緒十四年年末冬臘月,葉德輝二次進京趕考。
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二十七日抵京,住南城椿樹上三條七號長沙會館。次日于廠肆翰文齋購得袁州本《郡齋讀書志》。夜歸燈下跋數(shù)語:“他日若得衢州本并藏,則無遺恨矣?!卑朐潞?,果真于廠肆得汪氏藝蕓書舍所刊衢州本《郡齋讀書志》。
三月參加會試不第。由于光緒大婚新政,同年舉行恩科,第二年有恩科會試,為免南北往返勞頓,葉德輝決定留京過夏。葉德輝與長沙徐稚衡(景濤)合租內(nèi)城觀音寺街(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西街)宗室文某宅。徐稚衡工駢偶文,亦好舊書,常與葉德輝同出城至廠肆,然后各自挾書而歸。時有安丘宋蘭修(至言)藏書忽散出,葉德輝擇其精刻及家刻初印本百余種收藏,以說部、詩文集居多。徐稚衡除藏書外,亦好古刀幣、歷代古錢,葉德輝受其影響,亦開始收藏古幣。四弟德煌(默安)甚好古泉幣,此后葉德輝將其所得全部送給德煌。德煌編有《泉幣圖錄》十六冊。
時有商丘宋犖緯蕭草堂、曲阜孔繼涵紅櫚書屋藏書散出,葉德輝均有所獲。某日,葉德輝在琉璃廠肆忽見元版《畫像搜神廣記》,圖像極精神,字體確為元時舊刻,因價格未能談妥,幾日后遂不見蹤跡。為此“悵恨久之。然當時雖匆匆一閱,其全書體式,固至今在胸臆也”。此后這一心結(jié),直至葉氏從繆荃孫處借得是書明影元版,為之重刊,方為了結(jié)。
七月初七,次子啟倬(尚農(nóng))出生。
葉德輝與琉璃廠會文齋主人何厚甫(培元)交往極其投緣。謂何厚甫收藏與過眼頗多,均有存目。于所見古書必詳記其行格序跋,積十余冊。葉德輝“嘗手批《書目答問》以贈,書問往還不絕”。其《書林清話》卷五《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明人刻書之精品》各引征何厚甫《培元經(jīng)眼書目》一條。
在京期間,葉德輝再次領(lǐng)略京都演劇之盛以及藝人應(yīng)召陪酒之風。雛伶周順齡、孫怡云、周子齡(即小桂風)等或以聲腔,或以演技在酒樓應(yīng)召,如驚鴻一瞥。
光緒十六年(1890)一月初,于修文堂偶遇明成化大字本《貞觀政要》,實為明清兩朝內(nèi)府藏書,以三十金購得。二月,三試禮闈不第。四月將所購書捆載南歸,五月抵家。
安化羅文僖(繞典)家中書散出,佳本不多,但書法名畫,元明以來名家的極多。如明朝沈石田(周)、文衡山(徵明)、唐子畏(寅)、仇十洲(英)等,清朝王西廬(時敏)、王廉州(鑒)、王石谷(翚)、王麓臺(原祁)、吳漁山(歷)、惲南田(壽平)等,多為湘潭江西蕭姓鹽商賤價收去。葉德輝亦有所獲,僅為撿漏而已。其每得一書一畫,必識數(shù)語,于是有《郋園書畫題跋記》四卷、《寓目記》三卷之作,稿存未刊。
十一月,葉德輝前往湖南安化江南坪王世珍茶行聯(lián)系貿(mào)易??途訜o聊時,則從笥中取出所借陳伯弢(銳)《孫祠書目》進行抄錄,以此解悶。此時正是葉家產(chǎn)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期,葉德輝亦忙于貿(mào)易,四處奔波。1850年代,伊犁、塔城開放,運茶進新疆(轉(zhuǎn)運俄羅斯)者以山西茶商為主。1860年代中期,新疆反清事起,繼而左宗棠平復(fù)新疆,扶持湖南茶商取代山西茶商。湖南靠販茶葉起家者,以葉德輝、余金聲、朱昌琳三人最著名,后皆成巨富。20世紀后,茶葉出口銳減,湖南茶商式微。葉德輝二弟德耀曾從事茶葉貿(mào)易,“損七千金,猶不得脫”。
葉德輝一日從袁秉楨(榆生)笥中見活字本《韋蘇州集》。葉作跋曰:“是書為縣人袁漱六太守芳瑛臥雪廬舊藏,書面太守手書‘韋蘇州集五本(今襯釘十本。)北宋膠泥活字本’十三字,序首半葉鈐虞山錢遵王、季滄葦、揚州馬氏叢書樓諸家藏書印記,太守則鈐臥雪廬印記一方。庚寅見之太守嗣君瑜生觀察笥中?!比~德輝終于在兩年后購得此書。
光緒十七年(1891)六月十九日,三子葉啟慕出生。未滿月,七月七日,夫人勞氏以痧癥(即產(chǎn)褥熱)去世,時年僅二十九歲,葬善化南城外爛泥沖金庭公山。葉德輝喪偶后未續(xù)弦納妾。葉在《六十自敘》中如此表述:“余雖慟悼之,深以此后少室家兒女之累為幸。自是誓不再娶?!?/p>
是年,湘潭劉肇隅(字廉生)、劉楚金(字寶森)兄弟師從葉德輝。劉肇隅時年十七歲,是為葉氏首位入室弟子,其弟楚金六年后去世。除制藝[24]外,主要講授《說文解字》《漢書·藝文志》《四庫全書提要》等,并要求每日必作句讀四五頁。
光緒十八年(1892)三月,葉氏抵京第四次參加會試,居京都湘潭館寓。其臨考心態(tài)平和,照樣逛書肆購書,并從友人處借得乾隆刻本《歸愚詩文全集》,“影抄所缺二卷,遂成完璧。晴窗展視,豈不勝于攢眉脫腕,寫三館俗書快心十倍耶?光緒十八年壬辰歲三月上巳日,長沙葉德輝識于都門湘潭館寓”。
會試。是科總裁翁同龢、祁世長、霍穆歡、李端棻。九日,第一場,入第十五房。房師徐仁鑄。會試朱卷《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斯禮也達乎諸侯》《井田九百畝其中為公田》,試帖詩《賦得柳拂旌旗露未干得春字》(國家圖書館藏《光緒壬辰科會試第十五號房同門朱卷》線裝一冊)。四月榜發(fā),葉德輝中式第九名貢士。保和殿復(fù)試,一等第六十一名。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以二甲第九十五名得賜進士出身。時年二十九歲。夏孫桐、唐文治、張元濟、蔡元培,及湘潭趙啟霖,宗室寶熙、耆齡等同榜。
二十八日朝考,二等。欽點吏部主事,正六品。簽分吏部驗封司行走,兼文選司行走。因湖南吏部無人二十余年,同鄉(xiāng)同年皆向葉德輝祝賀,葉德輝卻不以為然。時吏部下設(shè)文選、驗封、考功、稽勛四司。驗封司全稱驗封清吏司,設(shè)郎中二人,員外郎三人,主事分滿、蒙、漢各一人,葉德輝為漢主事,主管文官封爵、議恤,兼管土官職位審核。文選司行走,主管現(xiàn)任文職官員例行考試。但當時部吏弄權(quán)弊習已久,部胥盤踞,久把持案例,尤輕視新曹官。葉德輝對此深惡痛絕,竟以掌擊其面頰?!耙蝗粘似滟坡?,怒批其頰,蓋柯權(quán)倒置之弊,已憤慨于中矣。”[25]
五月,葉長子啟先六歲而殤。在京為官期間,葉德輝對孫星衍《釋人》發(fā)生興趣,欲為疏證,時時與同鄉(xiāng)同年官刑部者往還請教,廣泛閱讀醫(yī)家方家之書。此外,葉德輝鑒別書畫似有天賦,實因?qū)W力所致。在京當差期間,曾與宗室伯羲(盛昱)、福山王文敏(懿榮)、江陰繆荃孫交往密切,偶爾拿出書畫,共相品鑒。一日,伯羲拿出絹本方幅王維畫《伏生授經(jīng)圖》,葉德輝一看便說:“此不僅非王維畫,而亦非唐人畫?!辈嗣柧売桑螺x說:“伏生手持書卷,唐無此式,且漢初猶用竹簡。篇者,竹簡。若帛紙則稱卷,維雖陋,決不至此。況線裝并不出于唐制乎?”眾人皆稱佩。朱莼卿藏有晉荀勖《山水卷》,聽說者都笑其必為偽作。葉德輝見后驚嘆曰:“此亦不敢定其為荀勖,但確非六朝唐人所作?!币云淠珰鉂夂?,筆陣方嚴,有漢武帝梁祠石室畫像遺意,決非近代法也。
六月,葉德輝做了一個其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請求辭職回家奉養(yǎng)父母。葉德輝對吏部任職經(jīng)歷絕少提及,乞養(yǎng)回籍的緣由亦未提及。后人推測有多種原因:其一,不適官場;其二,主事月薪只有七兩銀子,按葉家每月收入這七兩銀子恐怕只能當個零頭而已,經(jīng)濟上缺乏吸引力;其三,葉父年邁,葉家產(chǎn)業(yè)正是興盛發(fā)展亟需主事者之時;其四,長子早殤,舊以中年喪子為天警,葉德輝認命。總之,葉德輝是個懂得取舍、個性鮮明、決策果斷之人。如葉德輝當年娶勞氏后夫妻生活并不幸福,勞氏去世后,葉德輝權(quán)衡利弊不愿再受家庭之累,寧肯獨身也不再娶。同樣,葉德輝在乞養(yǎng)回籍的問題上,他也反復(fù)權(quán)衡利弊。他已得到了吏部官銜的榮耀,同時官場的爾虞我詐以及微薄的俸祿也有切身體驗,與其所厭惡的官場和渺茫的升遷相比,葉氏家族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更加實在和重要,而且他棄官后可以更專注于他的藏書和研究愛好。如此分析就不難理解葉德輝的決定了。
七月,葉德輝離京到上海,遇朋友章碩卿(壽康),闊別數(shù)月,相見甚歡,章碩卿將所藏錢大昕潛研堂抄本《中興館閣錄》贈予葉德輝,葉德輝為表示感謝則報以番蚨[26]四十銀元。
5 “名山之約”:長沙王、葉結(jié)知交
光緒十八年(1892)八月初,葉德輝經(jīng)武昌歸長沙。風塵未洗,門人忽報長沙王先謙(葵園)[27]閣學來訪,葉德輝一下慌了神,囑咐門人先應(yīng)付一下,王先謙卻已推門而入,葉德輝趕緊整理衣帽相迎,行小門生禮,尊稱太老師。原來葉師謝雋杭在會試后曾向其房師王先謙書信推介葉德輝,沒想到王先謙卻先行登門造訪。王先謙坐定后盛贊葉德輝才華出眾和聲名顯貴,有雍、乾作家風范,然后詢問葉德輝平日所讀書治學,葉德輝毫無思想準備不敢隨意回答。次日,葉德輝趕緊去王府拜見。王先謙著便服出,邀葉德輝至書房入座,說:“吾歸田已四年,求一讀書人與語不可得。今閣下歸,余獲一良友矣!”繼而又問葉德輝于何書用功最深,葉德輝回答:“少承庭訓,本習宋人書,以先祖楹書多江蘇先哲遺書,藉詁經(jīng)課,略知經(jīng)學門徑。留京三四年,居郡館中于習大卷白折外,案有馬國翰《玉函山房叢書》,見其中引據(jù)訛漏甚多,擬取原書逐卷校補,苦于分心舉業(yè),不竟其功?!蓖跸戎t說:“此著作事也,無怪闈墨書卷之氣溢于行間,是故足覘根柢矣?!蓖跸戎t問其今后打算,葉德輝回答以長假養(yǎng)親,不再出仕。王先謙說:“吾在江蘇學政任內(nèi),成《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千余卷,因是感觸吾湘經(jīng)學之陋,未免見笑外人。當編輯時,僅得船山諸書及魏默深《書》《詩》古微二種,猶未純粹,乃以曾文正讀書日記析其讀經(jīng)筆記,雜湊一家。而生存人如胡元儀、胡元玉所著書亦錄入,蓋不得已也。歸田后,遂以提倡經(jīng)學為己任。如閣下年力富強,任擇一經(jīng)為之,必遠出前人上。吾觀閣下會闈三藝,知必深于經(jīng)學矣。今日同居一城,吾有書必就商,名山之約定于今日。”此次王葉交談,對葉德輝影響極大。葉德輝認為王先謙疊秉文衡,東南名宿盡出于其門下,對我并無圖謀,卻如此看重、提掖、鼓勵我,王公實乃“平生第二知己”也!
首先,王先謙繼承了湖湘理學與經(jīng)世并重的傳統(tǒng)學風。自宋以來,周敦頤、王夫之攬宋明理學之始終。至近代,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崇理尤盛,自成一派學風,引全國側(cè)目。王先謙也繼承了這種學風,暢言義理,提倡“治心”“崇禮”,以理學為其治學指導思想。王先謙治學不外乎踐履務(wù)實、經(jīng)世致用這一主題,與湖湘經(jīng)世致用學風一脈相承。但受湖湘理學風氣的影響,他的學術(shù)中又洋溢著濃厚的君統(tǒng)、道統(tǒng)意識。這就是其學術(shù)表現(xiàn)為進步與保守并存,開明與頑固兼具的最深層的文化緣由。這也是19世紀后30年至20世紀初湖湘士子乃至晚清知識分子亦新亦舊的學術(shù)道路和政治道路的共同文化淵源。王先謙有著沉甸甸的學術(shù)經(jīng)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提倡學子走學術(shù)經(jīng)世的道路,痛詆科舉時文。他說,讀書人應(yīng)該“勿尚空談”,治益世之學,“讀有用之書”,尤其是“經(jīng)、史、諸子、時務(wù)”等“無窮”而“有用之書”。
其次,王先謙繼承了湖湘文化不守門戶、兼收并蓄的學術(shù)精神。南宋湖湘學派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門戶之見不深,具有海納百川、融會眾家的博大胸懷。這種博大精神,在王先謙那里,就主要表現(xiàn)為漢宋調(diào)和、古今寬容。王先謙主張“勿持門戶之見”。他認為漢學與宋學均有其短長。他說:“理學之弊,宋明末流著于載記者,大略可睹??紦?jù)之弊,小生曲儒失之穿鑿破碎者有之。至謂其為世道人心之憂,以理推之,決無是事。”而且,他對道咸以降學術(shù)走向嬗變?yōu)闈h宋融合的潮流洞若觀火?!暗老桃越担瑑杉易h論漸平,界域漸泯,為學者各隨其材質(zhì)好尚,定趨向蘄于成而已,本無所用其辯爭?!笨梢?,王先謙是主張漢宋持平的,這與曾國藩、郭嵩燾的主張一致。王先謙對今古文的兼收并包,擇善而從,體現(xiàn)了他博大開明的學風。
正因為王先謙兼具經(jīng)世和包容的胸懷,以其任江蘇學政的經(jīng)歷,當然明白三吳漢學的強盛和湖湘漢學的貧弱。這也是他為振興湘學,忘其年輩,不惜屈尊枉駕,投謁葉德輝的緣由。
葉德輝一生以“半?yún)前氤恕弊跃?,對湖湘學術(shù)若即若離,與二王(王先謙、王闿運)之間也有程度不等的紛爭,由此造成了葉德輝對于湘學的認同危機。然而,當葉德輝對湘學的批判與近代以來湖南本省人士的學術(shù)反思結(jié)合在一起之時,“湘學不知考據(jù)”就不僅僅是葉德輝作為一個外省人傲視湘學的理由,也是葉德輝作為湖南本省學人重建湘學的依據(jù)。在此過程中,葉德輝充當了重建湘學新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不僅化解了自身的文化認同危機,而且影響了近代湘學的發(fā)展走向。
湘學若要表明自己在全國學術(shù)界的地位,就必須在主流的標準下,提供足夠多的經(jīng)學著作。因此回鄉(xiāng)之后,王先謙以提倡經(jīng)學為己任。所謂“三吳漢學入湖湘,求闕齋兼思益堂”,表彰曾國藩[28]、周壽昌[29]在漢學研究方面的貢獻;從曾國藩、郭嵩燾到王先謙,一脈相承,構(gòu)成了湖湘學術(shù)傳承的又一主線。王先謙繼兩公之后,“治經(jīng)宗兩漢,論事以救時為先。自思賢、城南移席岳麓,士之沐其教者,類多能文章、達時務(wù),以蘄合于世用”。兩公未竟之志,王先謙得以一一實現(xiàn)。王先謙不僅以忠君衛(wèi)道、羽翼圣教為己任,力矯士風之澆薄,而且疏經(jīng)注史,成為晚清漢學重鎮(zhèn),由此改變了湖南不知漢學為何物的形象。因此,在葉德輝看來,王先謙無疑是湘學領(lǐng)袖。
由于江蘇吳縣是清代漢學的發(fā)源地之一,葉德輝聲明他“舊籍吳中”的外省人身份,暗示著他“得漢學之真?zhèn)鳌薄H~德輝在湘學發(fā)展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以一種外來者的身份審視湘學,又帶著本省人的焦慮來改變湘學。他延續(xù)了自郭嵩燾、王先謙以來的思想主張,通過構(gòu)建湖湘漢學知識譜系、建立湖湘新學術(shù)傳統(tǒng)的方式來發(fā)展湘學。
葉德輝明確地提出了“湘學”概念,并通過對湘學傳統(tǒng)的追溯,來維護湘學的純正性。他說:“湘學肇于鬻熊,成于三閭,宋則濂溪為道學之宗,明則船山抱高蹈之節(jié)。迨乎乾嘉以后,吳越經(jīng)學之盛,幾于南北同宗,湘人乃篤守其鄉(xiāng)風,懷抱其忠義。經(jīng)世之作,開風氣之先;講學之儒,奏戡亂之績。流風廣衍,本不以考據(jù)為能?!?/p>
章太炎[30]對湘中名儒王闿運尤多批評,直言“三王[31]不識字,此公殆尤甚”。葉德輝多次援引章太炎此語,既是為了批駁王闿運,也是為了警醒鄉(xiāng)黨。在葉德輝的努力下,研習文字訓詁、目錄版本漸漸成為湘學新風尚。葉德輝弟子眾多,均能篤學好古,昌衍其業(yè),在文字訓詁與目錄版本方面有所成就。
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創(chuàng)立湘水校經(jīng)堂,不僅改變了湘中不知古學、學術(shù)人材匱乏的局面,而且可以爭勝于詁經(jīng)精舍與學海堂,在全國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葉德輝表彰湘水校經(jīng)堂的學術(shù)成就,借以凸顯湘水校經(jīng)堂確立的湖湘學術(shù)傳統(tǒng)。直到1915年葉德輝設(shè)立湖南經(jīng)學會之時,還以賡續(xù)湘水校經(jīng)堂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自任。
王先謙以其繁富的著作豐富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內(nèi)容。同時,他創(chuàng)立思賢書局,積極搜集刊刻鄉(xiāng)邦文獻,意在弘揚湘楚文化,使之成為湖湘書籍和文化傳播的中心,實有功于近代湖湘學風和湖湘文化的光大。王、葉之間,既有振興湘學的共識,又有維護道統(tǒng)的默契,同時還有刻書傳古的喜好,故而二人組成忘年搭檔,成為湖湘文化史上兩座繞不過的高峰。
此后,經(jīng)王先謙引見,長沙名流黃自元[32]、孔憲教[33]、李輔耀[34]等皆與葉交,而張祖同[35]等為葉父輩友,亦日漸親密。葉德輝向來性疏懶,不喜冠蓋逢迎,喜瀟灑悠閑、寂靜。然關(guān)于地方利弊之事,有時必呈達地方官斟酌施行者,以前王先謙通常與張祖同、黃自元及李輔耀等人商議,此后王公以葉德輝決事明快,有事必堅邀其入議,于是其聲名日顯,登門拜訪者日多,煩惱遂因之而生。同時這也是王、葉等人干預(yù)地方事務(wù),葉德輝躋身湖南權(quán)紳集團的開始。
光緒十八年(1892)九月九日,葉德輝到皮錫瑞[36]府上拜訪,為皮、葉交往之始。皮錫瑞謂此前據(jù)王先謙引見,稱葉好學,??⑿W甚精。因兩家相距不遠,來往便利。雙方交往幾次,皮錫瑞對葉德輝頗有好感,稱“其人藏書甚富,所見甚博,論學當守門戶,不甚以二王(指王先謙、王闿運)為然,與予所見相同”。此后兩人成為學術(shù)摯友,常在一起談目錄、考訂、??畬W。
蔡傳奎于本年師從葉德輝,入室稱弟子。亦為祖籍吳縣遷湘,時年二十一歲。葉、蔡兩家與勞家均有姻親關(guān)系。
葉德輝得名賢手跡三種:一、阮文達《三家詩遺說》稿一冊,二、沈宗伯《歸愚詩文全集》,其細目均孔葓谷先生手抄,三、明刻黃正色本《御覽》,后兩種均為孔氏故物。三者合之可稱三絕。葉德輝對《四庫全書》所據(jù)版本產(chǎn)生興趣,撰《四庫全書版本考》一書,已成經(jīng)、史、子一部,而集久未定,因濫登不可,割愛不能,一擲云霄,幾將覆瓿?!拔釙m廢于半途,藏書家固不患無考證也?!?span >[37]
6 熱衷刻書,公私兼顧
光緒十八年(1892),葉德輝刊刻首部圖書《鬻子》二卷,周·鬻熊著,葉德輝輯。牌記“葉氏觀古堂刊”,款署“壬辰正月”。其實葉德輝欲涉足出版行業(yè)蓄謀已久,亦是他心中的夢想。長期與書商和藏家交往,特意留心古書的翻印、流通、買賣事宜。其出版經(jīng)營興趣猶在購買收藏之上。但為什么葉德輝出版的第一部書是《鬻子》呢?
據(jù)史書記載,鬻熊曾為文王師,歷事文、武、成三朝,周封為楚祖。楚人崇祀鄉(xiāng)賢當以楚祖鬻子為首,故校輯《鬻子》,當為楚祖張幟。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個原因,葉姓人的祖先,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貴族。春秋時期,楚莊王之孫沈尹戌與吳國作戰(zhàn)時陣亡,于是楚莊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于葉,稱為葉公。此后不久,楚國發(fā)生了白公勝叛亂一事,沈諸梁率眾平定。其子孫后代世襲爵位,統(tǒng)治該地多年。葉公后人便以邑為氏,從此有了葉氏。秦漢以后姓氏合一,葉氏葉姓不分,葉氏即葉姓。如果按這個說法推理,葉氏的始祖就是楚祖鬻子無疑。葉德輝說:“余姓出于楚之葉公,世家南陽。自宋南渡遷越遷吳,號為望族,乃始封之地,子姓無多。且自宋以來,通德聞人,類皆著籍于吳越,楚則闃然無聞。然則數(shù)典忘祖,誰之咎也?”
葉氏初涉出版事,全靠博覽強記、勤于翻檢抄撮功夫,而恪守學術(shù)規(guī)矩。思賢講舍兩刻《世說新語》。兩年前曾以清周心如欣紛閣為底本,訛謬百出。如今王先謙邀葉德輝據(jù)明袁褧刻本詳校重刊本。葉德輝則舉袁本與周本對勘。既不蹈汲古剜補之陋習,亦不類書帕謬種之相仍。此為葉德輝涉足長沙官方刻書之始。其后又參與多起王先謙主持出版書之??惫ぷ鳎饾u熟悉長沙刻書工匠及刻書工序。是年,葉德輝刊刻《郭氏玄中記》二卷,晉郭璞著,葉德輝輯。牌記“郋園輯刊”。
光緒十九年(1893),吳大澂[38]任湖南巡撫期間,常邀葉德輝共賞字畫古器,贊賞其才華,并提出讓葉德輝回歸吳縣原籍。王先謙笑曰:“此我湖南之人才,豈可使我公奪去耶?”吳大澂平生酷愛金石字畫,其家中彝器、古玉、秦漢瓦、鏡、璽印,以及書畫、古泉幣、符節(jié)之屬,充斥幾案間,且極重視葉德輝審定之物的看法。葉與吳幕蘇州名畫師陸恢關(guān)系很好,并與何紹基之孫書畫家何維樸(詩孫)、印人周銑詒(笠樵)多有來往。葉德輝曾說:“歷任巡撫,惟吳公真為學人?!逼缴釔劢鹗瘯?,僚屬或以此投獻,吳極所賞鑒之物,亦必堅忍卻之。
光緒二十年(1894)十一月上旬,江標[39]接湖南學政印。葉德輝于小年夜詩贈江標:“傭書賣字總寒酸,太息沿門托缽難;散盡千金仍作客,更無書札到長安……奉題江鄭堂先生募梓圖即呈建霞先生郢政甲午小除夕長沙葉德輝。”斗方通篇楷書,幾首詩甚是工整典雅。
1894年,王先謙出任岳麓書院山長,移交思賢書局事務(wù)與張祖同主理。葉德輝深愛出版印務(wù),頗感失落。湖南官書局之名,約為同治十三年(1874)開始使用。其前身為尊經(jīng)書局。改名官書局后,由尊經(jīng)閣遷至荷花池求忠書院,歸長沙府學管理,后隸屬于湖南提學使司。光緒后期遷至府學。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至宣統(tǒng)元年(1909)十月,清廷長期沒有任命湖南提學使,湖南書局在管理上處于放任狀態(tài)。光緒三十年(1904)以后,書局很少刊刻古籍,而主要翻印新設(shè)學堂的教科書和各種參考圖籍。
王闿運居長沙營盤街中段,宅第名“湘綺樓”。葉與王往來不多,相互之間互不買賬。葉德輝覺得王闿運功名不過舉人而已,學識一般,卻到處以尊者自居。王闿運則認為葉德輝得了個進士便年少輕狂,??诔隹裱?,缺乏修養(yǎng)。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月九日,葉德輝至王闿運家,不知說了些什么,令王闿運極為不悅,其日記載:“葉麻子來,躁妄殊甚,湘潭派無此村野童生派?!?/p>
七月,陳寶箴[40]以直隸布政使遷湖南巡撫。其子陳三立(號散原)[41]為葉德輝舊識。光緒十五年(1889)中進士后以主事用,簽分吏部考功司,因不滿吏部積弊,數(shù)月后便請假回籍。其與葉德輝的經(jīng)歷和性格十分相似。
九月,葉德輝協(xié)助江標刊刻丁日昌《持靜齋宋元抄本書目》,該書與《鐵琴銅劍樓宋元本書目》和《海源閣宋元抄本書目》合稱“江刻書目三種”。前者由湖南學政公署刻書處刊刻。十月,江標續(xù)刊《士禮居題跋記》,葉為???,刊成后江以紅印本[42]贈葉。
十一月十一日,葉德輝至王先謙處赴宴,王壬秋、黃敬輿、李佐周、胡子威、朱次江、皮錫瑞等湖南名士皆在場,壬秋恢奇善謔,正滔滔不絕講軼聞趣事。而江標本意是要借此機會請王闿運主持湘水校經(jīng)書院,王顧左右而言他,始終未應(yīng)允。
葉德輝與皮錫瑞交往日益頻繁,多為學術(shù)研討。葉德輝將其??畷度沂斑z》《淮南鴻烈閑詁》《萬畢術(shù)》《山海經(jīng)圖贊》等贈與皮錫瑞。皮錫瑞在葉家見到江學使所刊書極為精致,多為書目。其中江標著《紅蕉詞》或小楷,或北魏,刻工皆能得筆意,足見當時湖南刻工之佳。
十二月十九日,長沙書商李強之持舊書一單至葉家求售,葉以大錢四千收購數(shù)種,包括抄本《國榷》五冊。同日,次子啟倬(梓兒)入蒙塾。粟掞(谷青)[43]應(yīng)邀為授句讀。當晚,葉德輝邀同年汪詒書、胡矩賢、鄭沅在書齋共飲,至二更始散。
葉德輝某日于裝裱人家見周笠樵為人作楹聯(lián),其印章極工整,詢其印人,乃識沅陵丁谷渠(可鈞)[44]。葉德輝極力向吳中丞、江學使等推薦,丁可鈞終獲拔貢。篆刻家丁可鈞精于刀法,但對秦漢璽印了解較少。葉德輝將其所藏前人印譜悉數(shù)拿出,與之談印,加上丁可鈞在吳中丞家親見所藏之印逾萬方,后治印技日精,名日噪。
艾作霖時為長沙名刻工。葉德輝認為:天下書板最好的,仍推金陵、蘇、杭。此后,自廢科舉、辦新學起,刻書之風移于湘、鄂,而湘尤在鄂先。同、光之交,零陵艾作霖曾為曹鏡初??獭对恼z書》及釋藏經(jīng)典。撤局后,遂領(lǐng)思賢書局刻書事。其時,思賢書局為張祖同、王先謙和葉德輝三人主事,而三人之書大多出自艾手。自本年起,葉德輝除參與家族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外,兼營個體出版事,逐漸成為長沙一大古籍出版商。最開始,葉德輝借用思賢講舍、湖南學署兩刻書處刻工,繼而葉宅中專門辟有刻書印書工房,請刻工至家中刻板印刷。
葉德輝對家藏小字本《藝文類聚》特別愛惜,不時翻檢。因大字本系從小字模糊本重刻,疑差錯較多,特請湘潭劉雪樵(茂才)校改于大字本上方,四個月后方校改完成。劉雪樵學習勤奮,博覽群書,葉德輝慨嘆其“隨手勘定,無不精核,非尋常??奔冶纫病?span >[45]。
二弟德耀中年好導引,購求釋道二藏書參讀,持三教同源之說。與粟掞、魏戫[46]狎游。長沙曹鏡初因募刻釋氏書,以翼化其鄉(xiāng)俗。終日黃冠羽衣,坐蒲團,辟谷不火食。其弟子艾作霖、周壽眉與德耀一見投契。每次相聚,對坐若囈語,葉德輝聽半天也不明白。家中賓客來往,德耀如佛攝魔,一無聞見,唯父母傳呼,則立應(yīng)。
是年,弟子劉肇隅應(yīng)湘潭縣試取第一名,長沙府試取第二名,院試取第一名。補湘潭縣學庠生。一時聲名鵲起。
7 “還朝”未果,官夢終結(jié)
光緒二十二年(1896),葉德輝極贊皮錫瑞所著《感生帝解》《駁俞理初公羊傳及注論》為“湘中經(jīng)學奪席”之作。
二月,汪頌?zāi)暧鶟h口,約人同行,葉德輝擬取道江浙前往北京。易實甫請頌?zāi)辍⒌螺x、恪士、子大、棠孫、叔瑜等人看戲。二月二十五日,早飯后乘湘颿輪船出發(fā)。頌?zāi)辍⒛钼?、汪受明、皮錫瑞早早來到碼頭,葉德輝則姍姍來遲。其實本次出行,葉德輝作了很充分的準備,他欲重出江湖,在京城會典館謀一官差。但他誰也沒告訴,因為他心里也沒有底。俞塙士、王莘田前來送行。輪船日行夜泊,良朋共濟,談?wù)撋踔C。二十七日,至漢口,眾人將與葉德輝告別,葉德輝反怨船行太快。午時船上十分悶熱,葉、汪又到船上告別。
三月初,葉到南京,寓章華(縵仙)家,因時常下雨無法出門,故將《楹書隅錄》正、續(xù)校錄一過。四日,葉德輝前往鐘山書院拜謁繆荃孫[47]。突然發(fā)現(xiàn)繆公書架上有一套孔刻《北堂書抄》,因言客邸無書可讀,深感寂寞無聊,提出借來一讀。次日,繆荃孫約葉德輝、蒯禮卿、張季直相見。七日,繆荃孫約葉德輝、陳善馀家中小飲,葉德輝歸還《北堂書抄》,并提出再借該書舊刻本。葉德輝飽覽繆公的藏書,并求繆荃孫書一聯(lián):“百宋一廛,千元十駕;浮溪精舍,大云山房?!憋柌椭?,葉德輝又提出要借抄《結(jié)一廬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