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看來路,想起毛、鄧

文風四談 作者:梁衡 著


回看來路,想起毛、鄧

文章大家毛澤東

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他離開這個世界也已37年。政聲人去后,塵埃落定,對他的功過已有評說,以后也許還會爭論下去。但對作為文章家的他還研究不夠,這筆財富有待挖掘。毛說革命奪權(quán)靠槍桿子和筆桿子,但他自己卻從沒有拿過槍桿子。他手下有十元帥、十大將,一千多個將軍(1955年第一次授銜),從井岡起兵到定都北京,抗日、驅(qū)蔣、抗美,談笑間強敵灰飛煙滅,何等瀟灑。打仗,他靠的是指揮之能,馭將用兵之能。但筆桿子倒是一輩子須臾不離手,毛筆、鋼筆、鉛筆,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雖然他身邊也有幾個秀才,但也只是伺候筆墨,實在不能為之捉刀。他那種風格,那種語言,那種做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紙背的,只有他才會有。中國是個文章的國度,青史不絕,文章不絕。向來說文章有漢司馬、唐韓柳、宋東坡、清康梁,群峰逶迤,連綿不絕。毛澤東算得一個,也是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險峰。

思想與氣勢

毛文的特點首在磅礴凌厲的氣勢。毛是政治家、思想家,不同于文人雕蟲畫景,對月說愁,他是將政見、思想發(fā)之于文章,又借文章來平天下的。

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蔽恼轮畡菔俏恼轮獾墓Ψ?,是作者的胸中之氣、行事之勢。勢是不能強造假為的,得有大思想、真城府。我在談范仲淹一文中曾說到古今文章家有兩種,一是純文人,一是政治家。文人之文情勝于理,政治家之文理勝于情。理者,思想也。寫文章,說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總結(jié)社會規(guī)律,借歷史交替,風云際會,群雄逐鹿之勢,納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揚自己的政見。毛文屬這一類。這種文字不是用筆寫出來的,是作者全身心社會實踐的結(jié)晶。勞其心,履其險,礪其志,成其業(yè),然后發(fā)之為文。文章只是他事業(yè)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須、鳳之尾。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段落來看毛文的氣勢:

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愈深,反動愈大,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我敢說一怪話,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中華民族的大聯(lián)合,將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諸君!諸君!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拼命的向前!我們黃金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民眾的大聯(lián)合》)

這還是他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 “五四”時期剛要踏入“江湖”的文章,真是鴻鵠一飛便有千里之志。明顯看出,這里有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影子。文章的氣勢來源于對時代的把握,毛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每個歷史時期都能高瞻遠矚,甚至力排眾議地發(fā)出振聾發(fā)聵之聲。

當黨內(nèi)外對農(nóng)民運動有動搖和微詞時,他大聲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

井岡山時期,革命處于低潮時,他甚至用詩一樣的浪漫語言預言革命高潮的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抗日戰(zhàn)爭處在最艱苦的相持階段,許多人苦悶、動搖時他發(fā)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指出:“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jīng)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薄翱谷諔?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jié)論?!?/p>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zhàn)》

你再看解放戰(zhàn)爭中他為新華社寫的新聞稿: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zhàn)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jīng)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lǐng)南岸廣大地區(qū),現(xiàn)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執(zhí)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命令。(《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我軍“摧枯拉朽”,敵軍“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你看這氣勢,是不是有《過秦論》中秦王振四海、制六合的味道?再看他在1949年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上的致詞:

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shù)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屇切﹥?nèi)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fā)抖吧,讓他們?nèi)フf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wěn)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是一個勝利者的口吻,時代巨人的口吻。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搞核訛詐,他說:“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惫沤衲囊粋€文章家有這樣的氣勢!

從上面所舉毛澤東不同時期的文章中能看出他對自己的事業(yè)充滿信心。為文要有丹田之氣,不可裝腔作勢。古人論文,講氣,氣貫長虹,力透紙背。韓愈搞古文運動,就是要恢復漢文章的質(zhì)樸之氣,他每為文前先讀一遍司馬遷的文章,為的是借一口氣。以后人們又推崇韓文,再后又推崇蘇東坡文,都有雄渾、汪洋之勢。蘇東坡說:“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們的文章之所以有氣勢,是因為有思想,有個性的思想。毛澤東的文章也有思想,而且是時代的思想,曾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隊伍的思想,與之不可同日而語。毛澤東也論文,他不以泉比,而是以黃河來比:“文章須蓄勢。河出龍門,一瀉至潼關(guān)。東屈,又一瀉至銅瓦。再東北屈,一瀉斯入海?!形囊嗳??!泵凇吨v堂錄》中說:“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睙o論才學,他都是立志要超今人和古人的。如果說蘇文如泉之涌,他的文章就是海之波濤了。

說理與用典

毛文的第二個特點是知識淵博,用典豐富。

中國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重在繼承,從小孩子入私塾那一天起就背書,先背了一車經(jīng)典,寶貝入庫,以后用時再一件一件拿出來。毛澤東正當五四前后,新舊之交,是受過這種訓練的。他自述其學問,從孔夫子、梁啟超到拿破侖,什么都讀。作為黨的領(lǐng)袖,他的使命是從外國借來馬克思主義領(lǐng)導中國人民推翻一個舊中國。要讓中國的民眾和他領(lǐng)導的干部懂得他的思想,就需要用中國人熟悉的舊知識和人民的新實踐去注解,就是他常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一件真本事、大本事,要革命理論、傳統(tǒng)知識和革命實踐三樣皆通,缺一不可。特別要對中國的傳統(tǒng)典籍爛熟于心,還能翻新改造,結(jié)合當前的實際。在毛澤東的書中我們幾乎隨處可見他恰到好處的用典。

這有三種情況。一是從典籍中找根據(jù),證目前之理,比如在《為人民服務》中引司馬遷的話: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睘槿嗣窭娑?,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是在一個戰(zhàn)士的追悼會上的講話,作為領(lǐng)袖,除表示哀悼之外,還要闡明當時為民族大業(yè)犧牲的意義。他一下拉回兩千年前,解釋我們這個民族怎樣看待生死。你看,司馬公有言,自古如此,你不能不信,一下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司馬遷的這句話也因毛的引用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更廣為流傳。忠、孝、仁、義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毛引用它卻這樣給以新的解釋:

要特別忠于大多數(shù)人民,孝于大多數(shù)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shù)人。對大多數(shù)人有益處的,叫做仁;對大多數(shù)人利益有關(guān)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對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工人的吃飯問題處理得當,就是真正的行仁義。(《關(guān)于國民精神總動員的號召》)

這就是政治領(lǐng)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fā)力,翻新經(jīng)典,為己所用;既宏揚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jīng)典知識。

二是到經(jīng)典中找方法,以之來比喻闡述一種道理。

毛的文章大部分是論說文,是說給中國的老百姓或中低層干部聽的。所以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證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這個典不一定客觀存在,但它的故事家喻戶曉,蘊含的道理顛撲不破。如七大閉幕詞這樣重要的文章,不但行文簡短,只有千數(shù)字,而且還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真是一典扛千斤。毛將《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文學故事當哲學、軍事教材來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他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這樣來闡述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lǐng),結(jié)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端疂G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jié)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孫悟空在他筆下,一會兒比做智慧化身,鉆入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會兒比做敵人,跑不出人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1938年4月在對抗大的一次講話中,他甚至還從唐僧的堅定、八戒的吃苦、孫悟空的靈活中概括出了八路軍、新四軍的“三大作風”。像這樣重要的命題,這樣大的方針他都能從典故中輕松地順手拈來,從容化出。所以他的報告總是聽者云集,歡聲笑語,毫無理論的枯澀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于現(xiàn)實,把實踐融進了理論。

三是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隨手拿來一典,妙趣橫生。

在《別了,司徒雷登》中他這樣來寫美國對華政策的破產(chǎn):“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边@里用了中國古典散文名篇《陳情表》里的句子。司徒雷登那個孤立、無奈、可憐的樣子,永遠定格在中國人的記憶中了。就司氏本人來說,他對中國還是很有感情的,也為中國特別是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做了不少好事,但陰差陽錯,他在歷史變革的關(guān)鍵時刻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也就只好背上了這個形象。

毛澤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毛的用典是出于行文之必需,絕不賣弄,不故做高深地掉書袋。他是認真地研究并消化了經(jīng)典的,甚至認真到考據(jù)癖的程度。如1958年劉少奇談到賀知章的詩《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币源藖碚f明唐代在外為官不帶家眷。毛為此翻了《舊唐書》、《全唐詩話》,然后給劉寫信說:

唐朝未聞官吏禁帶眷屬事,整個歷史也未聞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離家”一詩便作為斷定古代官吏禁帶眷屬的充分證明。自從聽了那次你談到此事以后,總覺不甚妥當。請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對的,我的想法不對。睡不著覺,偶觸及此事,故寫了這些,以供參考。

現(xiàn)在廬山圖書館還保存有毛在廬山會議期間的借書單,從《廬山志》、《昭明文選》、《魯迅全集》到《安徒生童話》,內(nèi)容極廣。這里引出一個問題:一個領(lǐng)袖首先是一個讀書人,一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一個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他應該是一個博學的雜家,只是一方面的專家不行;只讀自然科學不行,要讀社會科學,讀歷史,讀哲學。因為領(lǐng)導一個集團、一場斗爭、一個時代靠的是戰(zhàn)略思維、歷史案例、斗爭魄力和人格魅力。這些只有到歷史典籍中去找,在數(shù)理化中和單一專科中是找不到的。一個不會自己母語的公民不是合格的公民,一個不熟悉祖國典籍的領(lǐng)袖是不合格的領(lǐng)袖。

諷刺與幽默

毛文的第三個特點是充滿辛辣的諷刺和輕松的幽默。不裝不假,見真人性。

人一當官就易假,就要端個架子,這是官場的通病。越是大官,架子越大,越不會說話。毛是在黨政軍都當過一把手的,仍然嬉笑怒罵,這不容易。當然他的身份讓他有權(quán)這樣,但許多人就是灑脫不起來。權(quán)力不等于才華。毛的文章雖然都是嚴肅重要的指示、講話、決定、社論等,又都是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生成的,但是并不死板,并不壓抑。透過硝煙,我們隨處可見文章中對敵辛辣的諷刺和對自己人幽默的談吐。諷刺和幽默都是輕松的表現(xiàn),是舉重若輕。我可以用十二分的力打倒你,但我不用,我只用一根銀針輕刺你的穴道,你就酸痛難忍,哭笑不得,仆身倒地,這是諷刺;我可以用長篇大論來闡述明白一個問題,但我不用,我只用一個笑話就妙解其理,讓你在輕松愉快中茅塞頓開,這是幽默??傊撬膬蓳芮Ы?。這是一個領(lǐng)袖對自己的事業(yè)、力量和韜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現(xiàn)。毛曾自信地說:“我們的事業(yè)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yè)是任何敵人也攻不破的?!?/p>

我們先看他的諷刺。對國民黨不敢發(fā)動群眾抗戰(zhàn),毛在新聞稿中說:

可是國民黨先生們啊,這些大好河山,并不是你們的,它是中國人民生于斯、長于斯、聚族處于斯的可愛的家鄉(xiāng)。你們國民黨人把人民手足緊緊捆住,敵人來了,不讓人民自己起來保衛(wèi),而你們卻總是“虛晃一槍,回馬便走”。(《衡陽失守后國民黨將如何?》)

遼沈戰(zhàn)役敵軍大敗,毛這樣為新華社寫消息:

從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內(nèi),蔣介石三至沈陽,救錦州,救長春,救廖兵團,并且決定了所謂“總退卻”,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睜起眼睛向東北看著。他看著失錦州,他看著失長春,現(xiàn)在他又看著廖兵團覆滅??傊粭l規(guī)則,蔣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恥事業(yè)的滅亡。(《東北解放軍正舉行全線進攻》)

他諷刺黨八股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是“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真是個漫畫高手。

我們再看他的幽默。毛一生擔軍國之重任,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危機關(guān)頭、艱難局面,但在他的筆下常常是付之一笑,用太極推手輕松化開,這不容易。長征是人類史上少有的苦難歷程,毛卻樂觀地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到文化的重要時他說: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是朱(德)總司令的,一支是魯(迅)總司令的(正式發(fā)表時改為“拿槍的軍隊” 和“文化的軍隊”)。他在對斯諾講到自己的童年時風趣地說:“我家分成兩‘黨’。一個就是我的父親,是‘執(zhí)政黨’?!磳h’由我、我母親和弟弟組成?!?斯諾聽得哈哈大笑。

關(guān)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這樣大的理論問題,他說:

搞社會主義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鴨、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質(zhì)的花樣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馬克思主義做,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羊肉、鴨子應該更好吃,更進步,這才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否則我們在羊肉面前就沒有威信了。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還要好,還要進步。(1956年在知識分子會議上的講話)

1939年7月7日,他對即將上前線的陜北公學(即后來的華北聯(lián)合大學)師生講話,以《封神演義》故事作比:

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樣法寶?,F(xiàn)在你們出發(fā)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nèi)龢臃▽?,這就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這是比興手法,只借“三樣法寶”的字面同一性。1957年他在對我留蘇學生講話時說:“現(xiàn)在的世界形勢是東風壓倒西風”。這也是借《紅樓夢》里林黛玉的話,與原意無關(guān),只借“東風”、“西風”這個字意。文章有意蕩開去,顯得開闊、輕松,好似從遠處往眼前要說的這個問題上搭了一座引橋。魯迅先生也曾有這樣的用法:

還有一種特別的丸藥:敗鼓皮丸。這“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剛毅因為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練了些兵稱作“虎神營”,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這道理。(《父親的病》)

毛是很推崇魯迅的,他深得其筆法。

尖銳的諷刺,見棱見角,說明他眼光不凡,總是能看到要害;輕松幽默的談吐,不慌不忙,說明他的肚量和睿智,肚子里有貨。中共早期的領(lǐng)袖有此才,二戰(zhàn)時的國際領(lǐng)袖也有此才,如邱吉爾就以幽默聞名。戰(zhàn)后英國國會通過提案,擬塑一尊邱吉爾的銅像,置于公園。邱吉爾回絕道:“多謝大家的好意,我怕鳥兒會在我的頭上拉屎,還是請免?!毙轮袊闪⒑笕珖舜髷M決議給毛澤東授大元帥銜,毛說:“我穿上你那個元帥服怎么下基層,免了吧?!泵笾袊恼贫嫒肃囆∑揭彩怯哪?。1978年10月鄧訪問日本,這是一次打破僵局、恢復邦交、學習先進的破冰之旅,任務很重。鄧說,我來目的有三,一是互換條約,二是看看老朋友,三是像徐福一樣,來尋“仙草”的。日本人聽得笑了起來。他們給鄧最好的接待,給他看最先進的技術(shù)和管理。苦難出人才,時勢造英雄,這是一種多么拿得起、放得下的瀟灑。我們常說,領(lǐng)袖也是人,但領(lǐng)袖必須是一個有個性、有魅力的真實的人,照葫蘆畫瓢是當不了領(lǐng)袖的。

通俗與典雅

毛文的第四個特點是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jié)合。記的我第一次接觸毛的文章,是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上,沒耐心聽課,就去翻書上的插圖,看到《新民主主義論》的影印件,如螞蟻那么小的字,一下就被它的開頭幾句所吸引:“抗戰(zhàn)以來,全國人民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大家以為有了出路,愁眉鎖眼的姿態(tài)為之一掃。但是近來的妥協(xié)空氣,反共聲浪,忽又甚囂塵上,又把全國人民打入悶葫蘆里了?!蔽也挥X眼前一亮,一種莫名的興奮,這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文字,說不清是雅,是俗,只覺得新鮮,很美。放學后就回家找來大人的《毛澤東選集》讀。我就是這樣沿著山花爛漫的曲徑小路,一步一步直到政治大山的深處。

毛澤東是鄉(xiāng)間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又是戰(zhàn)火中鍛煉出來的領(lǐng)袖。在學生時期他就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后來在長期的斗爭生涯中,一方面和工農(nóng)兵廝磨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一方面又手不釋卷,和各種書,如文學書籍,小說、詩詞、曲賦、筆記纏裹在一起,須臾不離。他寫詩、寫詞、寫賦、作對、寫新聞稿和各種報告、電稿。如果拋開他的軍事、政治活動不說,他完全夠得上一個文人,就像中共的早期領(lǐng)袖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一樣。毛與他們的不同是又多了與工農(nóng)更密切的接觸。所以毛的文章典雅與通俗共存,樸實與浪漫互見。時常有鄉(xiāng)間農(nóng)民的口語,又能見到唐詩、宋詞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頭說古,娓娓道來;又如詩人江邊行吟,感天撼地。

我們先看一段他早期的文字,這是他1916年在游學的路上寫給友人的信:

今朝九鐘抵岸,行七十里,宿銀田市。……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fā),云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畫圖。今夕書此,明日發(fā)郵……欲以取一笑為快,少慰關(guān)垂也。(《致蕭子升信》)

這封手書與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徐霞客的《三峽》相比如何?其文字清秀不分伯仲。我們再看他在抗日時期的《祭黃帝陵》: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shù)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jié)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quán);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jīng)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從此文我們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古文根底。毛在延安接受斯諾采訪時說,他學習韓愈文章是下過苦功的,如果需要他還可以寫出一手好古文。我們看他早期的文字何等的典雅。但是為了斗爭的需要、時代的需要,他放棄了自己熟悉的文體,學會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他說講話要讓人懂,反對使用“霓裳”之類的生僻詞。請看這一段: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shù)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jīng)領(lǐng)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jù)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為人民服務》)

再看這一段:

此間首長們指示地方各界切勿驚慌,只要大家事前有充分準備,就有辦法避開其破壞,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今春敵擾河間,因我方事前毫無準備,受到部分損失,敵部亦被其逃去。此次務須全體動員對敵,不使敢于冒險的敵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新華社消息《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蔣傅軍進擾》)

你看“走到一起”、“還不夠”、“切勿驚慌”、“就有辦法”等等,這完全是老百姓的語言,是一種面對面的告誡、談心。雖是大會講話、新聞電稿卻通俗到明白如話。但是典雅并沒有丟掉,他也有許多文字端莊、嚴謹,氣貫長虹的文章,如:

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xiàn)在就必須向黨內(nèi)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yōu)良作風。我們能夠?qū)W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而更多的時候卻是“既上得廳堂,又下得廚房”,亦莊亦諧,輕松自如。如:

若說:何以對付敵人的龐大機構(gòu)呢?那就有孫行者對付鐵扇公主為例。鐵扇公主雖然是一個厲害的妖精,孫行者卻化為一個小蟲鉆進鐵扇公主的心臟里去把她戰(zhàn)敗了。柳宗元曾經(jīng)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或日本驢子的。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

“文章五訣”形、事、情、理、典,毛文是最好的典范。不管是論文、講話、電稿等何種文體,他都能隨手抓來一個形象,借典說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淺出。毛文開創(chuàng)了政論文從未有的生動局面,工人農(nóng)民看了不覺為深,專家教授讀了不覺為淺。他之前這樣的人物不多,他之后這樣的領(lǐng)袖也還沒有出現(xiàn)。

毛澤東是有大志的人,他永遠有追求不完的目標。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放下身段,當一個行吟的詩人,當一個作家。他多次說過要學徐霞客,要順著長江、黃河把祖國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個好斗爭的人,他有一句名言:“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其實除了天、地、人,他的革命生涯中還有一個斗爭對象,就是:文風。他對群眾語言、古典語言是那樣地熱愛,對教條主義的語言、官僚主義的語言是那樣地憎恨。延安“整風運動”中,他把文風與學風、黨風并提,討伐“黨八股”,給它列了八大罪狀,說它是對五四運動的反動,是不良黨風的最后一個“防空洞”。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社論,號召正確使用祖國語言,他在改稿時特別加了一句:“我們的同志中,我們的黨政軍組織和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中,我們的文學家教育家和新聞記者中,有許多是精通語法、會寫文章、會寫報告的。這些人既然能夠做到這一步,為什么我們大家不能做到呢?當然是能夠的?!?《人民日報》1951年6月6日)后來我們漸漸機關(guān)化了,文件假、大、空的語言多了,毛對此極為反感,甚至是憤怒,他嚴厲要求領(lǐng)導干部親自寫文章,不要秘書代勞,他批評那些空洞的官樣文字:“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若玄冰之凍。哪一年稍稍松動一點,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是一輩子都在和“黨八股”的壞文風作斗爭的??上麤]有看到現(xiàn)在文風之江河日下,“假大空”之登峰造極,否則他會拍案大罵,或者會被活活氣死的。

功過與才藝

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又是一個有錯、有過的人物。這在官方已有黨中央的《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文章方面說,毛也是成也文章,敗也文章。他以大氣魄寫過許多好文章,但也寫了氣勢不小的《炮打司令部》,發(fā)動了“文革”。他相信文章能指揮全黨,調(diào)動天下。1959年,廬山會議時,“人民公社”、“大躍進”的敗象已露,他仍大聲宣布要親自寫一篇一萬字的《人民公社萬歲》。他辛辣幽默,痛斥反動與落后,但后來卻以自己的錯誤來諷刺別的同志的正確,如挖苦反冒進的周恩來寫不出“躍進”文章,說不愿加快合作化的鄧子恢是“小腳女人”;他善用典故,卻在廬山會議上借枚乘的《七發(fā)》來嘲笑反對“大躍進”的張聞天是發(fā)瘧疾病,等等。這些都白紙黑字地給后人留下了話柄。歷史很有意思,總是把一個大人物推到最高的位置,讓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的才智,建功立業(yè),卻又給他權(quán)力,讓他有條件去犯錯誤。

毛的功過自有評說,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勿讓功過掩蓋了他的才藝,勿因情感好惡忽略了他的文章。比如他的書法,大多數(shù)人都能認同。因為書法更偏重于形式藝術(shù),離內(nèi)容較遠。其實文章寫作也是一門藝術(shù),也有許多形式方面的規(guī)律和技巧。毛澤東是職業(yè)政治家,但是死后的毛澤東并不全靠政治吃飯?!拔恼虑Ч攀?,紗帽一時新。君看青史上,官身有幾人?”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干部,退休后一沒有會開,就坐臥不寧,無所適從。其實這也不是個新問題,就是古代的皇帝、宰相(他們也是職業(yè)政治家)也分兩種,有的人亡政息,有的死后還活在他的業(yè)余生活中或者藝術(shù)王國里。這與他們的政績沒有多大關(guān)系。如魏武帝的詩、李后主的詞、宋徽宗的畫,還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藝術(shù)就是藝術(shù)。當年駱賓王曾起草了《為李敬業(yè)討武曌檄》,武則天看后鼻子都氣歪了,但還是忍不住夸獎是好文章。文章的最后一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名傳后世,抗戰(zhàn)時毛澤東還將它作了社論的標題。駱、武之爭,人們早已忘記,而這篇文章卻成了檄文的樣板??梢娢恼率且婚T獨立的學問。

細讀毛澤東的文章,特別是他的獨特的語言風格,足可自立為一門一派,只可惜常被政治所掩蓋。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年,紅塵過后,斯人遠去,還有必要靜下心來研究一下他的文章。這至少有兩個用處。一是專門搞寫作的人可從中汲取一點營養(yǎng),特別是注意補充一點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桿;二是身在高位的人向他學一點寫作,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領(lǐng)導的魅力。打天下靠筆桿子,治天下更要靠筆桿子。

[2013年1月21日寫畢,2月10日(正月初一)改定,《人民日報》2013年2月28日整版刊發(fā)]

鄧小平認錯

一個時代的轉(zhuǎn)型和國家的進步,是以其領(lǐng)袖的思想轉(zhuǎn)變?yōu)闃酥镜?。當我們歡呼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時,不能不追溯到30年前的一個思想細節(jié)。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而這之前中國在極左時期一直稱新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當鄧小平吃驚地看到新加坡的成就時,他承認對方實行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方針是對的。當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后突然問:“你要我怎么做?”這倒讓李光耀吃了一驚。他就大膽地說:“停止幫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設電臺廣播,停止對游擊隊的支持?!崩罟庖髞砘貞洠骸拔覐奈匆娺^一位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在現(xiàn)實面前會愿意放棄一己之見,甚至還問我要他怎么做。盡管鄧小平當時已74歲,但當他面對不愉快的現(xiàn)實時,他還是隨時準備改變自己的想法?!?/p>

這次新加坡之行,鄧小平以他驚人的謙虛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政府承認并改正了兩個錯誤。一是改變保守自閉,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二是接受建議,不再搞革命輸出,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對外關(guān)系。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自我批評精神啊。

人孰能無錯?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事后認錯。普通人認錯難,有光環(huán)籠罩和鮮花托舉的偉人、名人認錯就更難。但也正是這一點考驗出一個人的品格與能力??v觀歷史,名人喜功、貪功的多,自責、擔責的少。像鄧小平這樣,大功不自喜,大德不掩錯,是真?zhèn)ト恕F綍r,我們看一個人的成功,總是說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創(chuàng)造了什么。其實同樣重要的另一面是他承認了什么,改正了什么。當一個人承認并改正了前一個錯誤時,就為他的下一個創(chuàng)造準備了條件,鋪平了道路。而當一個偉人這樣做時,他就為國家民族的復興鋪平了道路。延安時期搞“搶救運動”,傷害了革命同志,毛澤東親自到會道歉,脫帽鞠躬。1958年犯了“大躍進”錯誤,第二年在廬山會議上毛澤東認錯說:“去年犯了錯誤,每個人都有責任,首先是我。”當然,這次認錯不徹底也為以后的“文革”種下禍根?!拔母铩敝螅囆∑街髡?,總結(jié)歷史教訓,他沒有委錯于人,而是代毛澤東認錯,說:“講錯誤,不應該只講毛澤東同志?!筌S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fā)熱,我們不發(fā)熱?……在這些問題上要公正……中央犯錯誤,不是一個人負責,是集體負責?!?《對起草〈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后來他又多次講,不爭論,團結(jié)一致向前看。是這種謙虛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保證了大轉(zhuǎn)折時期的平穩(wěn)過渡。一個領(lǐng)袖的英明,包括他的智慧、魄力,也包括他的謙虛、誠實。一個民族的幸福不只是有領(lǐng)袖帶領(lǐng)他們?nèi)〉昧耸裁闯删?,更是帶領(lǐng)他們繞開了什么災難。領(lǐng)袖一念,國家十年,偉人多一點謙虛,國家就少一次失誤,多一次復興的機會。

認錯是痛苦的,一個偉人面向全體人民和全世界認錯,更要經(jīng)受巨大的心靈痛苦。黨犯了錯誤,總得有人出來擔其責,重啟新航;一個時代的失誤,總得有人來畫個句號,另開新篇。這不是喜氣洋洋的剪彩,是痛定思痛,發(fā)憤圖強的誓言。只有那些敢于擔起世紀責任的人,才會有超時代的思考;只有那些出以公心為民造福的人,才能不圖虛名,面對現(xiàn)實,實事求是。當我們今天沉浸在改革開放的喜悅中時,請不要忘記當年一代偉人痛苦的思考和艱難的抉擇。

(《黨建》2008年第10期)

誰敢極言,誰能極言

我們平常講到一個問題的重要,或者為引起重視,就說“極言之……”如何,如何??梢娙藗兊乃季S習慣是要聽要害之點,不愿聽不痛不癢的套話。

我們現(xiàn)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不能忘記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一段著名講話:“近三十年來,經(jīng)過幾次波折,始終沒有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zhuǎn)到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來……現(xiàn)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當時為強調(diào)不受干擾,他還說了一句話:“我要買兩噸棉花,把耳朵塞起來?!蹦憧矗皺M下心”、“不受任何干擾”、“始終如一”、“頑固一點”、“買兩噸棉花”,何等堅決,這就是“極言”,抓住問題的要點,以極其鮮明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回首30年的大發(fā)展、大成功,不能不佩服鄧小平這段話的精辟。什么叫振聾發(fā)聵,什么叫挽狂瀾于既倒,什么叫力排眾議,此言之謂也。

就像名醫(yī)號脈、扎針,政治家、思想家之評事論政也是號脈扎針,不過取的是思想之穴,號的是時代之脈?;仡?8年前鄧小平這段話,又使我們想起馬克思也有一句“極言之”的話,講得更徹底:“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chǎn)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在它存在的物質(zhì)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無論”、“決不”,其口氣之堅決,不容半點商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平那段話,經(jīng)30年的檢驗足見其真,而馬克思的這一段話已過去100多年,我們是在栽了幾個跟斗,吃了許多虧后才深刻理解的。

能極言,敢極言,除了深刻的洞察力,還要有堅持己見的勇氣,自信自己是站在真理一邊的。彭德懷在廬山遭批判后六年不認輸,1965年毛澤東給他分配工作時說:“也許真理在你一邊。”近讀到一則史料。當年袁世凱要復辟稱帝,大造輿論。梁啟超毅然站出來寫文章反對,其中有一段可謂極言,擲地有聲:“由此行之,就令全國四萬萬人中,三萬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贊成,而梁某一人斷不能贊成也。”當年馬寅初因為提倡節(jié)制生育受到批判,他也是這種勇敢:“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應戰(zhàn),直至戰(zhàn)死為止。決不向?qū)R粤悍?,不以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重申我的請求》)

極言,是指極準確、極深刻、極徹底,決不是我們平時說的意氣用事,故走極端。逞一時之快決不算什么英雄。敢極言之人恰恰是深思熟慮,敢當大事、能為大事之人。當年,中英香港遺留問題是個難題。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來華想再拖延交還香港。外交談判一般講究方式、方法,甚至用語還要圓滑一點。但鄧小平卻以一席直白的鐵板釘釘、力不可撼的極言,敲定了香港回歸的大局。他說:“主權(quán)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lǐng)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lǐng)導人是李鴻章!”(《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就是這段態(tài)度極為明確的表態(tài),讓號稱“鐵娘子”的首相夫人一時頭暈,走出大會堂時竟失態(tài)跌了一跤。當時我方一部長失言,說香港回歸后可不駐軍,鄧說,無知,立即將其撤職。極言的后面必有極堅決之立場和行動為證,當年梁啟超講了那段極言之后就與他的學生蔡鍔聯(lián)絡,策劃起兵反袁了。

“極”是什么?是極點,是思想的最深處,問題的最關(guān)鍵點。觀察事物要能找到那個點,寫文章要能說出那個點。福樓拜說:“你要描寫一個動作,就要找到那個唯一的動詞;你要描寫一種形狀,就要找到那個唯一的形容詞。”中國古代叫“推敲”。這是在語言層面求準確,而進一步求思想層面的準確,就是要找到那個問題的唯一的關(guān)節(jié)點,也就是極點、拐點。這樣的文章才有個性,才有深度,才是一把開啟人思想的鑰匙,是一座照路的燈塔。

古今文章無不在追求兩個極點。一是形式美的極點:字、詞、音韻、格律、結(jié)構(gòu),如“落霞與孤鶩齊飛”之類;二是思想的極點,一言成名彪炳千古。我們還可舉出一些著名的例子。如毛澤東在1930年革命低潮時講:“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還有林則徐那道關(guān)于禁煙的著名奏折:“鴉片不禁,幾十年后將無可以御敵之兵,無可以充餉之銀?!辈⑶冶響B(tài):“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边€有當年左宗棠在湖南初露頭角,遭人構(gòu)陷,險掉腦袋。大臣潘祖蔭等上書也有一句極言:“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本攘艘粋€歷史功臣。凡在歷史上站得住的極言都成了思想的里程碑??上覀儸F(xiàn)在報章上的套話太多,有思想光芒的極言難得一見。這是學風、文風不振的表現(xiàn),極言之,將是民族思想的萎縮,令人擔憂。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文章。

(人民日報社《大地》雜志2008年第9期)

鄧小平的堅持

被稱為“新時期”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無疑將作為共和國的“中興”史載入史冊。相信以后許多史家會來研究這一特殊歷史現(xiàn)象。其中原因諸多,“文化大革命”教訓,時勢使然;人民意志,時代潮流;時勢造英雄,小平來掌舵;等等。這所有一切,當然都是多難之后興邦的因素。但像一切領(lǐng)袖的成功一樣,鄧小平的性格、意志因素不容忽視,這就是他堅定果斷,敢于堅持己見。

改革就是一場革命。既要能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針,還要能力排眾議,堅持這個新思想、新方針。二者缺一不可。歷史上提出方案,未能堅持,虎頭蛇尾而流產(chǎn)的改革實在不少。小平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其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設計思路已為人所熟知,而在戰(zhàn)術(shù)實施中的堅定不移,則還不大為人注意。近讀史料,發(fā)現(xiàn)其例甚多。

1977年8月,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座談會。大家主張恢復高考,但又覺得今年來不及,希望從明年開始,而且教育部的原招生方案報告也已送出。小平說,就從今年改!打破常規(guī),冬季招生。讓教育部追回發(fā)出的報告,他親自修改。這一步棋改寫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教育史。人才興,國運興。

“百科全書”,向來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學”,是提高民族素質(zhì)和國家文化建設的基本工程。法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最早就是通過編譯百科全書(史稱百科全書派)進行思想啟蒙、普及新知識而導致了1789年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資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以后《百科全書》隨時增改,漸成一部世界性的知識總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小平指示翻譯出版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1768年英國初版,20世紀初轉(zhuǎn)讓給美國,1974年出到第15版)。消息傳出,社會上議論紛紛:我們怎么能出版美帝國主義的書?小平不為所動,他接見美方人員說:“全世界都知道《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內(nèi)具有權(quán)威性的地位。我們中國的科學工作者把你們的百科全書翻譯過來,從中得到教益,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在小平的堅持下,中美雙方組成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歷時十年,全書終于出版。

香港回歸是一件大事,政策性強,處理起來較復雜。1983年5月香港記者故意設套,問回歸后我方可否不駐軍。我一高級官員,含糊答道:也可不駐。港報紛紛登于頭條。小平大怒,在一次招待香港記者的會上,本已散場,小平說:請你們回來,給我發(fā)一條消息。說可以不在香港駐軍,胡說八道!英國人能駐,我們自己怎么反而不能駐?他給外交部批示:在港駐軍一條必須堅持,不能讓步!

1992年,小平視察南方,下面匯報時說:“我們一定貫徹您的指示?!彼f:“我的話可能有點用,但我的作用就是不動搖?!?/p>

敢堅持,不動搖是領(lǐng)袖的基本素質(zhì)。領(lǐng)袖一身而系天下,稍有猶豫就地動山搖。輕者是一件事的失敗,大者影響民族命運,歷史方向。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而特殊時刻竟是英雄一念鑄就歷史。朱可夫在回憶蘇聯(lián)艱難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時說:許多時候我們實在頂不住了,但就是由于斯大林堅強的意志讓我們轉(zhuǎn)敗為勝。堅持真理是政客與政治家的根本區(qū)別。政客是從私利出發(fā),看著風向走。政治家是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fā),向著理想前進,他認準的事,就是再難,再險,殺頭犧牲也不改變。毛澤東敢于堅持的典型例子是在井岡山革命低潮時,他敢說革命高潮就如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這信念一直堅持到20多年后新中國成立。鄧小平堅持最久的例子是1962年就提出,讓農(nóng)民自己選擇生產(chǎn)關(guān)系,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一直堅持到16年后,1978年中國開始全面的農(nóng)村土地制度改革。堅持是意志力的表現(xiàn),但意志力的背后是思想的穿透力。

兩個摔跤手的堅持是誰壓倒誰,兩軍對陣的堅持是誰吃掉誰,而一個領(lǐng)袖對正確方針的堅持則是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