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豎子成名
第一節(jié) 劉家老三
劉邦本名劉季,在家中排行老三,劉邦是他稱帝后改的。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叫劉伯,一個叫劉仲。還有一個小弟叫劉交。早年的劉邦貌不驚人,才不出眾,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劉邦實在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過是一個混混兒而已。
人們都聽過一句名言叫做“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比起項羽,文化水平可能更為低下。項羽至少還是懂得一些東西的,雖然是東一錘西一棒,一會兒兵書一會兒劍。而劉邦呢?他根本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也不可能從農(nóng)村那種環(huán)境下的所見所聞之外,獲取更多的信息,他的眼光最先盯在社會現(xiàn)實的榮辱毀譽之上,他最先看到的只有“功利”二字。
劉邦曾應征服徭役去過咸陽。到了咸陽后,開了眼界:縱橫的街道,堂皇的建筑,一望無際的樓房,川流不息的人流……大街上車來人往,官僚乘車,富人騎馬,市民步行,小販挑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看到那些穿紅著綠的秀女,劉邦饞涎欲滴……這一切對劉邦來說是何等地新奇,何等地向往,他感到自己也是一個人,應該擁有這一切!
在咸陽,劉邦還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氣勢,忍不住發(fā)出了長嘆:“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沒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古到今,無不如此。劉邦是個交朋友的高手,他與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人打得火熱,而且大多是拔刀相助的“鐵”關系。這些人,后來也就成了劉邦打天下的班底。
劉邦有許多朋友,就免不了吃吃喝喝的應酬。劉邦沒什么錢,自然經(jīng)常去吃人家的,但是“吃人三餐,還人一席”,也少不得偶爾帶些人到家里來吃吃喝喝。久而久之,劉老大、劉老二似乎不好說什么,因為劉邦畢竟是他們小兄弟,可是嫂子們難免說些什么“出力養(yǎng)懶漢”、“坐吃山空”之類的話。劉太公是一個心里明白的人,知道“樹大要分杈,兒大要分家”,兒子不好說,媳婦其實就是傳聲筒,怪只怪他這三兒子不爭氣,索性分了家,轉(zhuǎn)過來教育劉邦。
只是劉邦“惡習”難改,劉太公的話,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只當耳邊風,依舊我行我素,哪里聽得進去。劉邦的脾氣不改,劉太公只得開了一個家庭會商量。
劉太公說:“老三,你不能這樣整天東游西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yè),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劉邦說:“什么是正業(yè)?您是不是說種莊稼的事啊?”
“不種莊稼哪里有糧食?沒有糧食你吃什么?我這一把年紀,還養(yǎng)得了你幾年?”
劉邦一笑說:“您老人家放心,不要看我現(xiàn)在這個樣子,到時候我會叫你吃香的,喝辣的,坐享榮華富貴!”
劉邦說完,轉(zhuǎn)身就走,氣得劉太公只好吹胡子、瞪眼睛,一個鄭重其事的家庭會就這樣不了了之。太公只好指著劉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你就掙個家業(yè)給老子看看,不好好學學老二!”
劉邦雖然出了門,這句話可聽得清清楚楚。后來他當了皇帝,尊劉太公為太上皇,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大宴群臣,劉邦雙手捧著玉杯,給太上皇劉太公敬酒,還沒忘了那句話,笑著對大臣們說:“當年太上皇經(jīng)常說我是個無賴,游手好閑,不能夠發(fā)家治業(yè),不如二哥。我今天的產(chǎn)業(yè)比二哥如何?”群臣都高呼萬歲,一片歡聲笑語。劉太公也只得跟著笑!
由于劉邦破壞了家庭會,劉太公有時就故意冷淡劉邦,但劉邦對一切都無所謂,不是到朋友家去混一頓,就是到哥嫂家去打游擊。嫂子雖然不歡迎,但畢竟是親兄弟,礙于情面,不好說什么,只好聽之任之。因為畢竟不是一家,劉邦也不會長期在哪一家住下去、吃下去。
不久,劉邦的長兄劉伯病故,嫂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劉邦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舊時常帶著他的朋友去吃白食。
一天,已到晌午時分,劉邦又約幾個狐朋狗友到大嫂家吃飯。剛一進門就被正在做飯的嫂子看見。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對于一個寡婦來說,艱難備至。這小叔子一人來了不算,還帶來了一群。大嫂心中越想越酸,越想越氣,于是敲鍋打灶,拿著刷子在一口空鍋里涮將起來,弄得滿屋子震響。劉邦和他的朋友們聽到這種奇妙的聲音,后悔來晚了,人家已吃完飯,只好相繼離去。后來劉邦到廚房一看,鍋里的飯尚未煮熟,正冒著騰騰熱氣,因此十分怨恨大嫂,長嘆一聲,轉(zhuǎn)身離去。
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封劉老二劉仲為代王,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小弟劉交為楚王,封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劉邦已封四位同姓王,只有長兄劉伯之子劉信未加封賞,劉太公問起此事。劉邦說:“我怎會忘記此事,只是他母親當年做事太過,我至今氣憤不過?!敝钡酱文晔拢瑒畈欧鈩⑿艦楦R侯?!案R”就是刮飯鍋響之意。
劉邦當時結(jié)交的最為重要的朋友是蕭何,他同劉邦都是沛縣人。
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在縣政權(quán)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與他交上朋友,對劉邦政治前途的拓展幫助不小。
劉邦后來由蕭何推薦,當上了泗水亭長。這個職位既可以吃點俸祿,又可以干一些自己愿意干的事,雖然是一位小小的亭長,但卻因此結(jié)識了更多的人,特別是縣衙里的那些大小人等。
如果劉邦只是會交朋友,能與眾位同僚一團和氣,他最多也不過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小“地?!薄Kl(fā)跡,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一個是天賜良機;一個是手下有一批能人。否則,無論如何,劉邦也是不可能當上大漢皇帝的。
在劉邦沒有步入政界前,蕭何就曾多次幫助他解脫過法律上的糾紛。劉邦之所以能夠當上亭長,也與蕭何的推薦大有關系。等劉邦當上亭長后,也還常常受到蕭何的指點和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劉邦曾到咸陽去服徭役,當時沛縣其他的吏都出錢資助,為劉邦送行。每個人都送給劉邦300個錢,唯有蕭何送給他500個錢,相當于送給他一年的伙食費,可見二人交情非同一般。后來劉邦當了皇帝,為報答蕭何多送的這200個錢,特為蕭何的封邑加封了2000戶。劉邦對蕭何的恩惠和幫助真是感銘肺腑、永志不忘!
然而,劉邦當時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沒有一點與上層的血緣關系和社會地位,又沒有什么經(jīng)濟實力,蕭何算是他所結(jié)交的社會地位最高的朋友,卻能得到蕭何如此的提攜和幫助——劉邦的社交能力真是非同一般!
夏侯嬰也是沛縣人,是劉邦結(jié)交的又一位朋友。他是沛縣政府中趕馬車的車把式。當時劉邦已擔任泗水亭長一職,夏侯嬰趕馬車迎送政府的官吏,只要有機會經(jīng)過泗水亭,總是留下來同劉邦暢談一番才離去。后來,夏侯嬰當上了沛縣政府的辦事員,劉邦很高興,和他一起喝酒慶祝。
喝酒就難免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朋友之間也不例外。劉邦和夏侯嬰酒喝多了就相互打鬧起來,打鬧中,劉邦失手打傷了夏侯嬰,被人以傷害罪告到了縣衙。
劉邦是亭長,如果傷害罪成立,他不僅要被處以重罰,并且還將斷送好不容易爭取得來的政治前途。為擺脫困境,劉邦和夏侯嬰訂立了攻守同盟。在審訊過程中,劉邦矢口否認打傷了夏侯嬰,夏侯嬰也極力申明不是劉邦傷害了自己。后來查出是夏侯嬰作了偽證,為此夏侯嬰被關在獄中長達一年多,并被鞭笞了數(shù)百杖,但他始終保全著劉邦,使劉邦免除了一場官司。劉邦造反以后,夏侯嬰也一直為他趕馬車,曾多次舍命救劉邦脫離險境??梢姸擞颜x之深厚。直至后來劉邦當上皇帝,夏侯嬰被任命為九卿之一的太仆,仍為劉邦趕馬車。
劉邦當時還結(jié)交了一個好朋友任敖,是沛縣監(jiān)獄的小吏。劉邦曾因犯法躲藏起來的時候,追捕劉邦的小吏捉不到劉邦,就把他的妻子呂雉關進了監(jiān)獄,并且對她很不客氣,甚至試圖非禮。任敖知道后,怒氣沖沖地將這個捕吏打了一通,為劉邦出氣。
劉邦這3個好朋友,都是沛縣的吏,其中蕭何的地位最高,夏侯嬰和任敖地位與劉邦相等。當時沛縣還有個曹參,他是獄掾,是主管縣監(jiān)獄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他和劉邦之間有比較親密的關系,看來劉邦未能巴結(jié)上他。盡管他后來也參加了劉邦的造反隊伍,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在評功封侯時,劉邦卻讓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排在第二位,應該說劉邦對曹參并不太公平。
史書中記載說蕭何和曹參二人在造反前關系很好,但造反成功后兩人反而有了矛盾??墒莿詈褪捄味嗽谂R終時一致認為中央王朝丞相一職的最佳人選就是曹參。這說明他們和曹參之間雖小有矛盾,但彼此還是十分了解的。按劉邦在造反前的社會地位,他既然能同蕭何交上好朋友,而曹參又是蕭何的好朋友,他也絕不會放棄結(jié)交曹參的機會的。劉邦和曹參的關系不親密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曹參有點瞧不起劉邦吧。
從劉邦結(jié)交蕭何、夏侯嬰、任敖3個朋友這一現(xiàn)象可以看出,當時的劉邦雖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兩眼只能看到近前的功利,但卻頗有心機。他在沛縣政府精心編織著一張能帶來好處的社交網(wǎng)。
蕭何是縣令的主要助手,可以給劉邦諸多提攜自不必說。就是夏侯嬰,當時雖然不過是個馬車夫,但一般人卻乘不起車,乘車的人不是沛縣的要員,就是上級政府的代表,夏侯嬰可利用這一特殊身份,了解到當時政治的動態(tài)。劉邦與夏侯嬰深交,很難說不是為了從夏侯嬰那里獲得他所不可能得到的政治信息。
史書中記載夏侯嬰每次經(jīng)過劉邦的泗水亭,總是要同劉邦暢談一番才離開,這正是劉邦要從夏侯嬰口中獲取大量政治與社會信息的生動寫照。
任敖是個獄吏,當時秦國法律苛嚴,人民搖手觸禁。凡被關進監(jiān)獄的人,都是因種種原因觸犯當時法律的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對當時的政權(quán)持或多或少的批判態(tài)度。即使自己不犯法,但由于當時秦國實行連坐政策,別人犯了罪,也會把自己牽連進一場官司中去。劉邦結(jié)交上任敖,不僅親戚朋友犯法時也可占點便宜,而且還可以通過任敖結(jié)識一些江湖豪杰。這樣的朋友,對劉邦來說,是頗為重要的。
曹參當過沛縣主管監(jiān)獄的吏,他深知其中的奧秘。因此,當他從齊國丞相的職位上離任,趕到中央任丞相的時候,他就曾囑咐他的繼任者要注意監(jiān)獄和市場,千萬不可過多地干擾這兩處。他的繼任者很不理解,反問他說:“治理一個王國,難道沒有比監(jiān)獄和市場更為重要的地方嗎?”
曹參回答說:“并非如此。但是監(jiān)獄和市場是兼容并蓄社會上各種各樣人的地方,如果你過多地干擾它們,就會使社會上為非作歹的人無處藏身。長久以往,這些人就會鋌而走險,造成社會的動亂。因此,我事先提醒你注意。”在這一點上,劉邦與曹參是持有相同態(tài)度的。也由此可見,劉邦當初結(jié)交任敖、曹參時,自有他的一番小九九,而且感受頗深。
劉邦的朋友也不僅只是些蕭何這一類的縣吏,他也結(jié)交了一些市井之徒的朋友,如周勃和樊噲之流,這些人后來也成了他打天下的武將班底。
周勃和樊噲都是沛縣人,與劉邦有同鄉(xiāng)之誼。周勃以編織席子、當吹鼓手幫人辦紅白喜事為生;樊噲是屠夫;二人在當時都是市井之徒。劉邦在沛縣造反時,他倆都是中堅骨干,特別是樊噲,在起事的關鍵時刻,成為城內(nèi)蕭何、曹參與城外的劉邦進行聯(lián)絡的中間人。
想當初樊噲靠殺狗為生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整天躲著的賴吃之徒,竟然會成了自己的連襟,甚至還成了自己為之打天下的真命天子。
傳說,原先劉邦經(jīng)常去樊噲那里混吃狗肉解饞,但是歷來都是“賒”,實際上是白吃。樊噲受不了,但是躲得起,就把狗肉搬到河對面去賣。
一次,劉邦正在發(fā)愁過不了河去,河面游來一只大烏龜,把劉邦馱了過去,又大吃了一頓狗肉。樊噲一氣之下,把烏龜殺了與狗肉一起煮,以解心頭之恨。出人意料的是,狗肉更加鮮美可口,遠近馳名……
這自然只是傳說而已,但也可見二人關系開始時并不怎么樣。
盡管樊噲如此躲避劉邦,但最終還是成了連襟。劉邦的妻子呂雉的妹妹嫁給了樊噲,這肯定是劉邦的撮合。也不知是因為狗肉吃多了,劉邦問心有愧的結(jié)果,還是他倆的關系一吃二吃,竟吃到了如此親密的程度??傊顺闪诉B襟,而且關系越來越密切。
此外,劉邦還有個更為親密的朋友——盧綰。
盧綰和劉邦同住一個里巷,兩家是世交,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好朋友,劉邦和盧綰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當時,鄰里都來祝賀兩家同日喜得貴子。劉邦、盧綰長大后在一起學習,相互之間很親密。劉邦后來犯法,逃避在外,盧綰常常伴隨在他身邊,后來成了劉邦的心腹。劉邦的臥室他可以隨時自由出入,并參與機密策劃,劉邦對他的賞賜和信任,是其他將領、下屬都不可企及的。就連蕭何和曹參,也絕不可能達到像盧綰和劉邦那樣的親密程度。
雍齒與劉邦都是豐邑人,地緣關系雖比盧綰遠,但比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任敖、樊噲等同縣人要近,也是劉邦當時結(jié)交的朋友。
史書沒有留下關于雍齒的家庭背景、職業(yè)等方面的記載。但在劉邦造反時,他也是參加者之一,劉邦任命他為駐守家鄉(xiāng)豐邑的主將,將他視為自己的心腹之友。但雍齒有些瞧不起劉邦,在魏王軍隊攻打豐邑時,他背叛了劉邦,并頑強抵抗劉邦的反攻。盡管后來他還是投靠了劉邦,并立了不少軍功,劉邦仍舊對他耿耿于懷,總想找機會殺掉他。另外還有一個王陵,劉邦結(jié)交他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依靠他的財力與影響力。
劉邦結(jié)交的這些三教九流最后成了劉邦武裝勢力的主要力量,后來又成了劉氏中央政府組織的核心。
在中國古代的幾百個帝王中,劉邦是出身最低的帝王之一。在秦末的激烈角逐中,他不占有任何優(yōu)勢,但他卻能笑到最后,就是因為他的又混又賴的脾氣幫助了他。劉邦就是一枚磁鐵,幾乎把大部分英才都吸收到了自己的身邊,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
第二節(jié) 隆準龍顏
傳說劉邦尚未出生的時候,老天就已經(jīng)開始顯示神奇的征兆。
一次劉媼在大澤旁歇息,大概是勞累過度,不覺酣然入睡,于是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她與神人交合。當時電閃雷鳴,太公以為大雨要來了,急忙去找劉媼,只見劉媼躺在澤畔,一條蛟龍臥在她身上。劉媼因此而受孕,生下劉邦。
這自然是神奇的征兆,劉邦是龍種無疑!看來這個第三者的地位只要足夠高,例如神仙之類的,綠帽子的問題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剩下的就是驚喜了。
不過,劉媼做這樣的奇夢,劉邦他爹太公見這樣的奇景,他們不說,誰知道呢?如果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后,太公、劉媼才說如此的話,那自然可以判他們一個攀龍附鳳,這大概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劉媼死得早,她沒有等到劉邦發(fā)跡,所以龍子之事恐怕也不是蓄意編造。
我們假定司馬遷記下的這個傳說為真,那么劉媼做過這樣的怪夢,誰也沒法否定,做夢見到比這更奇特的事多著呢??墒莿⑻匆婒札堃皇拢峙聼o論如何也不能叫人相信,因為自然界中本來就沒有龍這種動物。
劉邦成人之后,當上了泗水亭長。這是一個小小的差事。秦法規(guī)定:十里設一亭,設亭長,掌治安,宿旅客,理民事。十里之地,人不多,地不廣,一個人干這么多事,實為萬金油一樣的雜役,恐怕還不如當今的一位村長。
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又“好酒及色”,所以,他經(jīng)常到一個叫王媼的和一個姓武的婦人開的酒館里去賒酒喝。無錢人喝酒往往愛醉,劉邦也不例外,賒酒喝,還常醉?!熬苽鶎こP刑幱小?,賒賬喝酒,一醉方休,不足為奇??墒枪质聟s出現(xiàn)了,姓武的婦人和王家的老太婆看見劉邦的頭頂“常有龍形”,感到十分驚奇。因此,劉邦經(jīng)常賒酒,日積月累,已經(jīng)是一筆可觀的數(shù)目,但這兩個小本經(jīng)營的婦道人家卻主動“折券棄債”,撕了賬本,送了劉邦白喝。
劉邦當一個亭長,也算無所事事,經(jīng)常回家去看老婆呂雉和兩個孩子。
一天,呂雉帶著兒子和女兒在田間勞動,有一個老頭兒過路討水喝。呂雉因而把帶到田里的飯食送給老頭兒吃。
這老頭兒是一位相面先生,就順便給呂雉相了一次面,說:“夫人是天下貴人,將來要母儀天下!”
呂雉就是后來的呂后,她自己要“母儀天下”,劉邦難道是皇帝?
呂雉又請老兒給兒子劉盈相面。
老頭兒說:“夫人之所以母儀天下,就是因為有這個男孩兒?!?/p>
劉盈在劉邦死后即位為漢孝惠帝。
老頭兒又給呂雉女兒相面,說:“此女也會大貴?!贝伺褪囚斣?,嫁給趙王張敖。
這位相面老頭兒離開不久,劉邦正好回來,呂雉就詳細地把老頭兒的話說了一遍。劉邦大喜,忙問呂雉老頭兒走了多久。
呂雉回答說沒走多久,劉邦就追了出去。不一會兒,劉邦就追上了相面老頭,忙請老頭兒給他相面。
老頭兒把劉邦端詳一番,說:“剛才我所相的夫人和兩個孩子都像你的相一樣,但是你的相格,貴不可言?!?/p>
劉邦深深拜謝,說:“果真像老人家所說,我一輩子不會忘記您的大恩大德?!?/p>
等到劉邦當上皇帝,派人去尋訪那位老頭,卻已經(jīng)無處可找了。
古人相信面相,是實實在在的。
春秋末季,戰(zhàn)國初年,趙簡子選擇接班人,很大的成分是由于聽從相師姑布子卿的話,才確定無恤為趙氏繼承人的。無恤就是后來的趙襄子,三卿分晉的一卿,建立了趙國。
劉邦長的什么樣子,《史記·高祖本紀》有這樣簡略的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隆準”就是高鼻梁?!渡裣嗳珪ぞ砣氛f:
鼻為中岳,其形屬土,為一面之表,肺之靈苗也……隆高有梁者,主壽;若懸膽而截筒者,富貴。訣曰:鼻如截筒,衣食豐隆……準頭而圓,得外衣食;準頭豐起,富貴無比……準頭圓肥,足食豐衣。
劉邦的鼻子到底什么樣,后人不是很清楚,但是從相書上看,憑他的這一條鼻子,他就可以“得外衣食”、“富貴無比”、“足食豐衣”。
“龍顏”,顏就是臉,龍顏是什么樣子,不得而知,但是此為一種威儀的相貌,不用懷疑。
《神相全書·首卷》說:
一取威儀:如虎下山,百獸自驚;如鷹升騰,狐兔自戰(zhàn);不怒而威。
一看敦重而精神:身如萬斛之舟,駕于巨浪之中,搖而不動,引而不來;坐臥起居,神氣清靈,久坐不昧,愈加精彩,如日東升,刺人耳目,如秋月懸鏡,光輝皎潔……
憑劉邦的“龍顏”,他大概就應該是“猛虎下山,百獸自驚”了。因為中華民族是龍的民族,中華子孫是龍子龍孫。龍是玉皇大帝的臣子,騰云上天,翻身入海,變化無窮,行云施雨……
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旦跟龍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要么成為真龍?zhí)熳?,要么成為孽龍。孽龍要被當了皇帝的真龍?zhí)熳訙缇抛?。劉邦雖然出身貧賤,但是有這一副“龍顏”,足夠他受用一輩子。
不僅如此,劉邦還有“美須髯”。
《神相全書·卷三》說:
髭須黑而清秀者,貴而富,滋潤者發(fā)福……黑而光澤,富貴無虧。
劉邦其人,真是一處貴,處處貴,因此《神相全書·卷四·相分七字》中說“漢高祖隆準龍顏”。最值得相家推崇的還是他那個鼻子。
《神相全書·卷三》:
龍鼻
龍鼻豐隆準上齊,
山根直聳若伏犀。
鼻梁方正無偏曲,
位至居尊九鼎時。
難怪劉邦越敗越戰(zhàn),越戰(zhàn)越強,最終當上了皇帝。甚至連呂雉這個老婆,也是劉邦憑他的這副尊容白撿來的。
單父人呂公與沛縣令關系很好,為了逃避仇家遷徙到沛縣。沛縣的大戶人家,官吏人等,都紛紛前來捧場拍馬,送上厚禮。
劉邦也去捧場,但這位龍的兒子不帶一文錢就號稱禮品百萬。他的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呂公的重視。喝完這頓酒,白吃了這頓餐,按道理是白吃了完事,但是劉邦卻被呂公看中,挽留下來,聲稱有要事相求。
呂公對劉邦說:“我自幼喜歡給人看相,看過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一個比得上你,希望你能夠自愛尊重。我有一個女兒,甘心獻給你鋪床疊被,作個小妾。”
劉邦自然樂意,帶著幾分醉意高興而回。
他就這樣憑他那個“相”,白白撿了一個老婆。
既然劉邦是“龍種”,有“龍顏”,還必須干一些“龍事”。雖然劉邦只是小小一個亭長,更兼游手好閑,但他卻能言善辯,少不了被上頭派些公事。正因為這樁公事,劉邦的“龍氣”就更加的發(fā)揚光大、神乎其神了。
沛縣奉朝廷之命,要征調(diào)一批民夫去驪山修秦始皇陵,劉邦被抽調(diào),專門派去押送這批壯丁。這幫被強迫來的民夫都用繩子拴著,像一群被販往遠方的牲口。眾人誰也不愿意背井離鄉(xiāng),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去干那樣的苦工,所以總在尋找機會逃走。
劉邦雖說是押解,但生命也時時受到威脅。因為按照秦朝的法律,押送的民夫只要少了一個,押送官就要被斬首。何況劉邦生性豪爽,凡事都無所謂,所以對這些被拴著的民夫也不過分加以限制。這樣一來,逃的人就更多了,有時甚至一夜逃走幾個。因此還未走出縣境,劉邦押送的民夫已經(jīng)逃走了不少人。
劉邦心中盤算開了,如果這樣下去,還沒到達驪山,壯丁就會逃得干干凈凈。自己橫豎都是一個死。還不如……
劉邦有了自己的打算。他突然站起來說:“到了驪山,也是必死無疑。我今天把你們放了,各自逃生去吧!”
民夫們素來知道劉邦比較詼諧,以為劉邦又在開大玩笑,誰也沒有把這幾句帶著酒氣的話當真。劉邦開始給一個個民夫解去捆綁的繩索,大家才信以為真,個個感激涕零,納頭便拜。眾人一陣歡呼,一哄而散。
可是過了一會兒,大半壯丁又回來了。
劉邦問:“你們怎么不走?難道還想去驪山風光風光?”
有一個膽大的壯丁忙對還在喝酒的劉邦說:“賢公不忍把我們押到驪山去送死,慨然釋放了我們,賢公恩情至死不忘!但是我等細細一想,我們都走了,賢公怎么回沛縣交差納命?”
劉邦聽罷,忙說:“你們盡管走吧!我自然不會再回沛縣去送死,天下如此之大,哪里不能容身?大丈夫四海為家,哪里不是家?”
眾壯丁聞言,又是一陣感激,有十幾個壯丁情愿跟著劉邦去同生共死,闖蕩天下。
劉邦見到這種情況,正好來個順水推舟,高聲說:“既然各位壯士不嫌棄,愿意跟我劉邦,我也只好歡迎了!天高地廣、海闊天空,我們難道還闖不出一條生路來?”
劉邦醉醺醺的,一行十幾人,為了避人耳目,不敢取大道走,只得往大澤中的小路走去。正走著,前面探路的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白蛇擋住道路,碗口大小,長有數(shù)丈,我們還是原路返回,另走其他路吧……”
說話的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上下牙直打顫。
劉邦聽說,趁著醉意,大聲說:“大丈夫走路,哪里會因為有一條巨蛇擋路,就害怕了原路返回?”只見他幾步走上前,抽出佩劍,大喝一聲,手起劍落,巨蛇一下子被揮為兩段。
眾人撥開死蛇,驚嘆一回,繼續(xù)前進。
劉邦斬蛇的事情,《史記》中有明文記載,是真是假,那都是次要的問題,而最本質(zhì)的在于,此刻的劉邦和他的那些難兄難弟,只有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義無反顧,才有生存的可能。因此,與其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還不如說這件事揭示了一個真理!
可是更怪的事情還在后頭,《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個豐邑人經(jīng)過劉邦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名老年婦女在那里抱頭痛哭。
這人問她為什么天剛亮就在這里痛哭不已。
老婦人說:“有人殺死了我的兒子,所以我悲傷不已?!?/p>
這個過路人又問:“你的兒子怎么被人殺了呢?”
老婦人回答:“我的兒子是白帝的血脈,變化成為巨蛇擋住路徑,被赤帝的兒子殺了!”說完,又傷心痛哭。
這位豐邑人覺得老婦言語怪誕,正要尋根問底,老婦人卻突然不見了。
這人只得繼續(xù)往前走,正好遇見劉邦等人,忙把這神奇的遭遇告訴劉邦等人。劉邦心中大喜,自以為受命于天。那些跟著的壯丁則更加敬畏劉邦。
史書記載,秦國開國君主秦襄公立國西方,祭祀白帝;白帝在這里暗指大秦王朝。傳說赤帝為帝堯之后,既然劉邦是赤帝的兒子,自然是個“真命天子”,勢必要建立一個王朝。又因為赤帝是帝堯之后,帝堯又是出了名的賢君,劉邦這個家伙自然是遺傳了他們的優(yōu)良血統(tǒng),成為一代名君。
從此以后,劉邦經(jīng)常開口就是“老子手提三尺劍斬蛇起義”,表現(xiàn)出充分的自負;他的“龍子龍孫”,也經(jīng)常以此作為自吹的本錢,向天下人民宣稱他們是受命于天。
想成為領袖,就得有讓人信任的東西。有的人是靠出色的能力,有的人是靠極強的凝聚力。而劉邦則充分利用了古代人迷信的特點,通過神話大肆宣揚自己的非凡之處,給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這可是比什么都管用的。
劉邦就這樣帶著他的那一行人,走出了大澤,進入了人跡罕至的芒碭山。
芒碭山(今河南省永城縣東北),分為芒、碭兩座山,北邊叫芒山,南邊叫碭山,其間相距七八里地。兩山之間,峰回路轉(zhuǎn),谷深林茂,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雖不能說“棒打豹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生存環(huán)境,雖然吃不上龍肝鳳膽,但是活下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劉邦找到這樣一個隱身的地方,就帶領眾人在這里當了山大王。
劉邦拍屁股一走了之,可苦了拖兒帶女的呂雉。她不得不經(jīng)常去找劉邦,往往一找就能找到,眾人驚嘆不已。
劉邦也奇怪,問她:“我藏身的地方經(jīng)常變化,外人一概不知,你怎么拖兒帶女,一下子就找到這里?”呂雉說:“你居住的地方,天上經(jīng)常有云氣籠罩,我憑著天上的云氣,就找到你了!”愿意得到贊美和崇拜,這是人們的共同心理,劉邦聽了當然是非常高興。
事實上,這些奇異征兆,是不是劉邦和呂雉等人故意編造,借以威服眾人,不得詳知。但是這些事居然引起了秦始皇的高度重視,不得不叫人思考。
《史記·高祖本紀》載: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東游以厭之。
秦始皇一生五次巡游天下,一次向西,四次向東向南,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相信“東南有天子氣”。
劉邦的這些奇特征兆,也引起了他的主要敵人項羽的高級參謀——范增的高度注意。
那時劉邦先入關中,秦王子嬰舉國投降,劉邦企圖獨霸關中,稱王自立。項羽知道此事,下令攻打劉邦,范增急忙火上澆油:“劉邦原來在老家的時候,貪財好色,而現(xiàn)在進入關中,約法三章,與民休息,不貪財,不好色,野心不小。劉邦的神氣又都是龍虎的形狀,是五彩繽紛的天子之氣。要立即消滅劉邦!”
范增借助封建迷信推動項羽消滅劉邦,并且一直提醒項羽,其防范的主要對象是劉邦。可是由于項羽不聽范增多次力勸,劉邦終于平安地從鴻門宴上逃走,去漢中為王,然后是楚漢之爭……
如果說以上征兆都只是說說而已,那么真刀真槍的時候也出現(xiàn)了這種令人費解的神奇。比如說劉邦的56萬大軍在彭城被項羽3萬精兵打敗,卻因狂風而獲救的事。
這真是神風,早不吹,晚不吹,正好項羽圍住劉邦的時候吹;這真是怪風,東不刮,南不刮,專門從西北方向刮來,刮散了楚兵的重圍。這風真神真怪,怎么只刮散了楚兵,讓楚兵看不清方向,而不刮劉邦呢?
這場沙塵暴刮得正是時候,救了劉邦一命,更增添了劉邦的神奇。
劉邦說,此乃天意。
第三節(jié) “說”進關中
秦國乃虎狼之地,各路諸侯都很害怕,不敢率先進入關中,但誰也沒有想到,暴秦當亡,秦國遠沒有傳說中那般厲害。劉邦一路走,一路說降,基本上沒有打什么惡仗就進了關中。
自項梁擁立楚懷王后,就在攻打定陶的戰(zhàn)斗中輕敵而亡。隨后,楚懷王遷都彭城,并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與諸將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劉邦自起兵以來,幾經(jīng)周折投到項梁門下,只不過在項梁手下打了幾仗,基本上都是與項羽合作,可能正因為如此,項羽才點名要與劉邦一起去奪關中。
然而,這個機遇是劉邦抓住的,還是楚懷王等人指定的,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但是可以采用《史記·高祖本紀》中的一段話加以分析,全文為:
趙數(shù)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
從第一段話來看,劉邦“西略地入關”是楚懷王的命令。但是這種安排顯然有偏袒劉邦的嫌疑,因為西進關中者為關中王,而北救趙國又是什么獎賞呢?“為關中王”,無疑是為了滅秦,無疑是十分困難的事。既然是重賞,就應該公平競爭。
第二段說因為秦國強大,雖有重賞,也無人敢參與競爭,只有項羽愿與劉邦同去。
這又讓人懷疑,是劉邦自己愿去呢?還是因為項羽主動請戰(zhàn),才產(chǎn)生這兩人到底誰去的問題?
到底是出于哪一種情況,恐怕也很難說清楚,干脆不說也罷。但是劉邦得到這樣一個機會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劉邦,特別是他的謀臣們,想來對此也十分重視。從此以后,劉邦的一切行動,都向著這一目標挺進。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劉邦獨當一面,舉起了滅秦的大旗。這也是劉邦走向天子之位的關鍵一步。細細想來,的確既是運氣,也是人力。劉邦、項羽共同打仗,項羽當先鋒,劉邦為接應。項羽在前面殺人,被人們認為殘忍;劉邦在后面收拾殘局,被人們當成仁慈……
幾天之后,劉邦從碭地出發(fā),一路收羅陳勝、項梁散兵,揮師北上,打破城陽,攻克杠里,連敗秦軍,全軍將士和劉邦都欣喜異常。
接著,劉邦在東郡(今河南省濮陽西南)附近打下幾次勝仗,收編楚將陳武、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的軍隊,隊伍增加到兩萬多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劉邦率兵南下,兵圍昌邑(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西北)。昌邑守將據(jù)城固守。劉邦與彭越聯(lián)合攻打,城中拼死抵抗。劉邦害怕拖延時間,決定放棄攻打,從此又與彭越分別。彭越依舊在巨野(今山東西南部、萬福河北岸)澤中干他原來的事情——做群盜。
劉邦率兵西進,路過高陽,在這里,他得到他的重要謀臣酈食其和酈商。
酈食其是高陽(今河南省杞縣西)的一個老儒生,平生最愛喝酒,家貧落魄,無以生計,只好在里中做監(jiān)門吏。雖然如此,高陽縣中人不敢派他差役,都認為他是一個狂士。
劉邦手下有一騎士,正是酈食其的小老鄉(xiāng),回鄉(xiāng)省親碰到了酈食其。
酈食其說:“我聽說沛公劉邦素來傲慢無禮,但是志向遠大。我正想跟這樣的人交往,但是沒有人給我介紹。你回去對他說,我們里中有一個儒生叫酈食其,年齡60多了,身高8尺,人們都叫他狂士,但是他自己卻說自己不是狂士?!?/p>
騎士說:“沛公不喜歡儒生,有很多人戴著儒生的帽子去見他,沛公常常取下人家的帽子來當尿盆。他與人說話,經(jīng)常罵罵咧咧。不能說你是儒生!”
酈食其說:“你只管這樣說?!?/p>
騎士回告劉邦,把與酈食其說的話詳細細地告訴劉邦。劉邦令騎士去召酈食其。
酈食其到達劉邦住所的時候,劉邦踞坐床上,兩個女子正在給他洗腳。劉邦看到酈食其進來,依舊坐著不動,女子照舊給他洗腳。
酈食其走上前去,只打了一拱,也不行大禮,開口說:“你領兵到這里,是幫助秦兵討伐諸侯呢?還是跟天下諸侯一起消滅秦國?”
劉邦罵道:“豎儒!天下人慘遭秦國暴政的折磨已經(jīng)很久了,所以天下諸侯聯(lián)合滅秦!你糊涂到了如此地步,還說什么輔助秦兵討伐天下諸侯?”
酈食其說:“你既然起義兵翦滅暴秦,為什么擺出這副樣子來見長者?你如此傲賢慢士,誰愿給你出謀劃策?”
劉邦聽著覺得有道理,馬上停止洗腳,提著衣服,赤著雙腳,站起來禮請酈食其上坐,致歉說:“剛才先生來得匆忙,一時禮數(shù)不周,切莫見怪,海涵,海涵?!?/p>
于是酈食其先說六國縱橫,后論秦國無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仿佛蘇秦、張儀再世。
劉邦大喜,叫人給酈食其擺上酒食,詳問伐秦入關大計。
酈食其一邊喝酒,一邊高談闊論:將軍收羅烏合之眾,率領散亂之兵,總共加起來不過數(shù)萬人,就想直入關中,進攻強秦,真是驅(qū)群羊入虎口!依我看,不如首先占有陳留。陳留是秦國囤糧之所,城中積糧很多,足以補充軍需。陳留是天下戰(zhàn)略要地,四通八達。我與陳留縣令素來不錯,愿去勸降。如果他不從,將軍引兵攻城,我可以為內(nèi)應。占領陳留,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尋找機會攻入關中,這才是萬全之策?!?/p>
劉邦聽了很高興,派酈食其依計行事,劉邦派兵暗中跟隨。
酈食其到了陳留,啟動三寸不爛之舌游說縣令,任他說得天花亂墜,縣令不為所動。酈食其話鋒一轉(zhuǎn),又為縣令獻計守城??h令被他感動,設宴置酒款待。酈食其本是高陽酒徒,酒量大得驚人,三杯下肚,要求更換大杯暢飲??h令不知是計,酒量不是他的對手,早被酈食其灌得大醉,被眾人扶入內(nèi)室昏睡。
酈食其乘機潛出縣衙,假傳縣令之命,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大軍入城。不費吹灰之力,劉邦輕取陳留,繳獲了大批糧草。陳留縣令酒醉未醒,被亂軍殺死。
劉邦出榜安民,嚴肅軍紀,不準擾民。城中百姓很快臣服,各自安居樂業(yè)。
劉邦佩服酈食其神機妙算,獎勵輕取陳留之功,封為廣野君,留在身邊作為謀士。
酈食其的弟弟,名叫酈商,有勇有謀,早就暗中組織人員反秦。酈食其推薦給劉邦,劉邦命其招舊部和陳留子弟,得數(shù)千人,封為裨將,隨軍西征。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三月,劉邦軍隊經(jīng)過休整,兵圍開封。開封未下,秦將楊熊領兵增援。劉邦撤開封之圍,率兵北擊楊熊。兩軍在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開戰(zhàn),劉邦兵馬突然襲擊,擊潰秦兵。楊熊帶著敗兵向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逃去,到了曲遇(今河南中牟縣東)東,擺開陣勢,準備跟劉邦決戰(zhàn)。劉邦命令樊噲為左軍,夏侯嬰為右軍,自統(tǒng)中軍正面迎敵;又令周勃、灌嬰率軍背后包抄。秦軍與劉邦軍正面酣戰(zhàn),空前激烈,難解難分。周勃、灌嬰從后面殺來,秦軍被兩面夾擊,隊伍混亂。劉邦趁機催動人馬猛烈攻擊,把秦軍分割成數(shù)塊,圍而殲之。秦軍大敗,楊熊只得帶領一股殘敵,繼續(xù)向滎陽逃去。
這是劉邦西進關中最激烈的一戰(zhàn),劉邦大獲全勝,士氣大振。劉邦也因此更進一步加強了先入關中、消滅秦國、為關中王的決心。劉邦大軍進駐曲遇,犒賞三軍將士。事隔幾日,傳來消息,楊熊兵敗被殺。此時,劉邦附近已無強敵,遂進兵潁川(今河南省禹縣)。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四月,劉邦大兵圍攻潁川郡府陽翟(今河南省禹縣)。陽翟城高池深,兵多糧足。劉邦連攻數(shù)日,仍不見效,苦無良策。
此時,張良突然到來,劉邦喜不自勝,故人重逢,歡欣非常,互道離別后的情況。
張良說:“自從與沛公分別之后,協(xié)助韓王成兵略韓地,雖然取得幾城,但又被秦軍奪回。因此,只好在潁川左右,來來往往進行游擊戰(zhàn),消滅秦軍有生力量。聽說沛公到此,特來相見?!?/p>
劉邦說:“先生來得正好,幫我攻下陽翟,我再幫助韓王搶占地盤。”
張良巧獻一計,火攻陽翟城門,破城而入,殺散守兵,占領了陽翟。
兩人正商議攻打滎陽,聽說趙將司馬蕗渡河入關。劉邦害怕落后,急忙領兵北上,攻打陽豐(今河南孟津縣東),切斷司馬蕗西進通路,率師向南攻打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雒陽城高池深,一時難以攻破,劉邦立即揮師前進,進入轅山區(qū)(今河南偃師縣東北)。
轅山山路崎嶇,通道盤旋,地勢十分險要?!妒酚浰麟[》曾說,轅山有九十二彎,是天下險要之處。正是由于道路艱險,秦國沒有派兵把守,為了抓時間,搶速度,劉邦不得不鋌而走險。所幸順利通過。
過了轅山,進入原韓國故地,劉邦與張良密計,一路奪關斬將,很快打到了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告城鎮(zhèn)),繳獲戰(zhàn)馬千匹,占領十余座城池,韓地基本掃平。劉邦留韓王成鎮(zhèn)守,向韓王成借了張良,繼續(xù)西進。
稍后,劉邦帶兵攻打南陽郡,準備從武關進入秦地。南陽郡守率兵追擊劉邦軍,被劉邦先鋒樊噲擊敗,退回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是南陽郡首府,城池堅固,又有重兵把守,劉邦急于入關,立即從城西繞道而過,直撲武關(今陜西省商南縣西北)。
劉邦大軍離開宛城幾十公里,直到丹水(今河南省淅川縣西)。日墜山頭,暮色將起,暑熱開始散去,涼風徐徐拂面而來。頭腦發(fā)燒的人往往在這個時候開始清醒。只見張良快馬加鞭,一下子跑到劉邦馬前,攔住了去路,劉邦忙勒住馬。
張良請沛公歇馬,說:“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來詢問清楚?!?/p>
“先生有話直說,不必客氣。”
“前日沛公兵精糧足,反而要到韓王那里借我,我不知是何用意?”
劉邦笑著說:“先生深謀遠慮,我想經(jīng)常聽到你的教誨,這有什么不明白的?”
張良也笑著說:“這一整天偷偷行軍,我想了好多時候,才覺得有一事應該提醒提醒!”
“先生請講!”
“沛公雖然急于入關,但是秦兵還很強大,他們會憑借險阻拼命抵抗。如今宛城未下,前面又有強敵。秦兵前后夾攻,我還沒有想出用什么妙計可以退敵!”
劉邦忙問如何處置,張良附身低言如此如此。劉邦大驚,急忙下令全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后,星夜兼程,務必在天明之前,把宛城圍個水泄不通,里三層,外三層。五更天時分,劉邦大軍把宛城圍了起來,劉邦下令各軍掛出全部旗幟,擺出各種武器,整個宛城被圍成鐵桶一般。
天剛發(fā)亮,太陽還未升起,只聽得鼓聲震天,號角齊鳴,劉邦大軍發(fā)動了攻勢。南陽郡守聽得探子回報,劉邦大軍已經(jīng)西進,才放下了一顆懸著多日的心,回府安心睡了一夜。聽到城外鼓角齊鳴,登城一見此等情況,早嚇得三魂一下子少了二魂,幸虧左右及時扶住,才沒癱倒在地。這就是劉邦采納張良突然襲擊宛城,威迫降敵之計。
劉邦放棄宛城不攻,準備急于進入關中之時,張良就已經(jīng)定下了妙計,但是他不急著去對劉邦說,因為他知道劉邦從善如流。等到迷惑住敵人之后,他及時勸阻劉邦西進,飛兵圍住宛城,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南陽郡守看到如此緊急情況,大聲叫道:“兵臨城下,早晚是死。遲死不如早死!”拔劍就要自殺。食客陳恢一步向前抱住,高聲說道:“主人不要性急,離死還早著呢!”
郡守無可奈何地垂著頭,說:“先生有何妙計,還可以救我不死?”
陳恢說:“我聽說,劉邦當年曾經(jīng)義釋押送的驪山刑徒,按理是個寬厚仁慈的人。如今天下大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大人何不歸順于他,既可保住性命,保全祿位,還可讓全城軍民免遭殺戮。大人如果情愿,小人愿去游說劉邦,確保萬無一失?!?/p>
郡守無計可施,只好叫陳恢去試一試。陳恢縋城而下,聲稱要見沛公。
張良忙勸劉邦將此人請進。
陳恢說:“我曾聽人說,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咸陽者王之。’如今沛公圍攻宛城,恐怕一時難以攻下。宛城是一個大地方,有數(shù)十個城池可以互相支持,人口多,積蓄廣,官吏們都認為投降是死,戰(zhàn)死也是死,所以都堅決據(jù)城拒敵。如果沛公拼力強攻,殺人三千,自損八百,士卒死傷者必眾;不攻下宛城,貿(mào)然引兵西進,宛兵必追無疑;沛公必然兩面受敵。沛公如果攻下宛城,入關就會落在他人的后面;沛公不攻宛城,又要兩面受敵。下人已經(jīng)給你想好了一條妙計:不如招降,封郡守為官,還是叫他鎮(zhèn)守宛城,沛公帶兵快速西進。那些未下之城,難道還不聞風而降嗎?沛公通行無阻,還怕不先入咸陽嗎?”
張良急忙給劉邦使眼色,暗示他應允,劉邦沒有不同意的道理,馬上采納陳恢意見,派陳恢回去告知郡守。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南陽郡守打開宛城大門,迎接劉邦大軍入城,劉邦封郡守為殷侯,鎮(zhèn)守宛城,封陳恢為千戶侯,輔佐郡守政事。其他之人,一律保留原職。
陳恢出城游說劉邦,不說郡守嚇得要死,準備自殺,而只是告知劉邦,如果強攻,必然殺人三千,自損八百,并且還要耽誤入關大事;如果允許宛人歸順,不僅可以一路暢通無阻,早日入關,獲取“王關中”的政治優(yōu)先權(quán),而且還不會損兵折將。他真替劉邦想得周全。張良希望的就是這個結(jié)果,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就是如此。
張良一計,劉邦就順利抵達武關,進入咸陽,一人之謀勝兵力多矣。當然,之所以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也是因為有實力作為后盾。
休整幾日之后,劉邦帶領大兵出宛城,經(jīng)丹水,過胡陽(今河南省唐縣南),過酈(今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東北)、析(今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西北),沿線城鎮(zhèn),簞食壺漿,聞風而降。劉邦嘗到了文攻的滋味,嚴令將士不得騷擾百姓,所到之處,秦民安居樂業(yè),人人歡喜。劉邦大軍直向武關撲去。
從這段進軍的經(jīng)過可以看出,劉邦力量小,用兵又不如項羽,但卻所向無敵,搶先而行,不外乎順人心而已。由于有張良這樣的謀士在身邊,劉邦自己又從善如流,他找到了最好的進軍之策,那就是順應民意。而項羽則立志復仇,所以殘暴無比,屠城、坑人、殺子嬰、戮秦民、燒咸陽、掘皇陵……不斷失去人心!
劉邦為了入關,他說變就變,得到了謀士酈食其;他放棄昌邑不打,引兵急進;他避開敵人,翻越轅山,直插韓國故地;他冒著被前后夾擊的危險,放棄宛城不攻;他被派去偷襲秦國首都咸陽,能躲就躲,能繞就繞,比項羽提前兩個月進入關中,取得了“先入關者王秦”的政治優(yōu)先權(quán),還博得一個“仁義”的好名聲。
項羽為了報仇,一路殺過去,最后失去先機,而劉邦一路走來,基本上靠“嘴”,沒有打什么仗,倒搶先進了關中。項羽自然大發(fā)雷霆,擺下鴻門宴,準備收拾劉邦……
第四節(jié) 約法三章
《史記·高祖本紀》載:
(劉邦)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zhàn)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zhàn)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
司馬遷用此寥寥數(shù)筆,寫下了秦王朝覆滅前的掙扎,讓人意猶未盡。如果細加構(gòu)思,自可成一段精彩故事。
劉邦進入武關,直抵鼎關,又名藍田關,(今陜西省藍田縣東南),位于咸陽東南,是進入咸陽的最后關口。如果鼎關失守,咸陽即不攻自破。劉邦準備在這里與秦軍一戰(zhàn)。
劉邦隔河相望,就是秦王朝的都城咸陽。
當時,秦王朝已經(jīng)油干燈草盡。不久前,趙高誣陷并殺死李斯之后,又演了一場“指鹿為馬”的丑劇,還殺死了那位莫名其妙、昏庸殘暴、只有23歲的秦二世胡亥。趙高此時本想自立為王,派人聯(lián)絡快要進入武關的劉邦,“欲約分王關中”(《史記》),但是劉邦唯恐趙高行詐,繼續(xù)向咸陽挺進。轉(zhuǎn)眼之間,趙高這個陰謀家就被子嬰設計殺死。子嬰即位,去除帝號,當了秦王。
劉邦大軍擊破鼎關后進兵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東),與張良、蕭何等人商議,決定先禮后兵,給秦王子嬰送去一封勸降書。子嬰看到劉邦兵臨城下,朝中官員也紛紛逃亡,自知已到山窮水盡,回天無力,只得答應投降。
秦王子嬰只當了46天秦王,就坐在用白馬拉著的一輛白色喪車上,用繩索套住自己的脖頸,代表有近千年歷史的嬴秦氏族服罪、懺悔。這是一幅多么悲慘的景象,好端端的一個大秦王朝,幾年之間就滅亡在趙高、胡亥等人手里。
子嬰投降了,成了劉邦的俘虜!
劉邦說:“懷王命我入秦,就是因為我寬容大度,不濫殺無辜;況且子嬰已降,殺他有失仁義!”
歷史在這里飛快地翻了一頁,劉邦的大軍開進了咸陽城。將士打開府庫,分金取銀;蕭何帶人進入丞相府中,把秦朝的有關檔案資料運到軍營里;劉邦走進秦王宮中,但見雕梁畫棟,精細無比……
劉邦和那些搶錢拿物的將士們,自然不會有人稱道,唯有蕭何搶書,倒是得到后人好評。蕭何就是憑借這些搶來的資料,掌握了秦朝的法律制度、關口要塞、全國戶口、各地經(jīng)濟等情況,為后來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李贄在《史綱評要》中稱蕭何是宰相之才。
劉邦經(jīng)過張良的勸阻還軍灞上,自然是一件明智之舉,翦伯贊在《秦漢史》說:“咸陽城里,燒殺淫掠,已經(jīng)鬧得不成世界,張良覺得不大妥當,才勸劉邦還軍灞上。”
劉邦走出了秦宮,回軍灞上,才清醒過來,自己雖然拿到了“王關中”的執(zhí)照,但離揭牌開業(yè)還遠著呢。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張執(zhí)照缺乏應有的實力支持。既然準備“開業(yè)”,得有所表示,于是劉邦回到灞上之后,發(fā)表了一篇講話,《史記·高祖本紀》載:
召諸縣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灞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這是劉邦的政治宣言書,也是劉邦籠絡秦民的利器!
“約法三章”真要執(zhí)行起來并不容易!
從本質(zhì)上說,“約法三章”只是一個政治口號,并不是真的只有這樣一句話,如果過度追究,把它當真,難免拘泥。何況,古人也常常以“三”這個虛數(shù)表示多的意思,也不見得這里就表示一個實數(shù)。
劉邦的這一篇政治宣言書,是給父老、豪杰的一顆定心丸,拉攏了秦朝的勞苦大眾!
和平“解放”咸陽之后,劉邦并不輕松,要當“關中王”不是這么容易的,他還面臨著許多難題,集中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秦王子嬰殺不殺,秦朝的官吏如何處置。如果子嬰負隅頑抗,處死他名正言順;如果投降的不是子嬰,而是秦二世胡亥,處死他順理成章??墒沁@位主動投降的子嬰,偏偏在秦人心目中印象不錯,不久前又設計殺死了人見人恨的趙高。但不處死他,諸將不服氣??墒莿顜拙湓?,把諸將給擋了回去。
其實,殺不殺子嬰,以劉邦這樣的性格,真是無所謂,但是,秦朝的那一大批官吏如何管束?秦國的那些百姓誰去號令?留下子嬰,就有一個抓頭,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以劉邦的那大段關于不殺子嬰的話,不過是用來搪塞眾人的一個借口而已。這件事情被他輕輕一撥,處理得天衣無縫。
第二,秦國的財產(chǎn)如何處理。劉邦對此也是手足無措,他自己也想住到秦宮里去享受享受,所以,他讓大家搶劫一番,自己也賴著不想出來。最后,他聽從張良等人勸說,駐軍灞上,把這些秦國的宮室、財寶交給子嬰這幫人去管理。其實能夠拿得動的東西,早已被他的部下拿走了,如果將來有人追究,他還可以一問三不知,一推六二五,他的算盤倒打得頗精。
第三,如何對待秦國的嚴法苛刑。秦國法網(wǎng)密布,是套在百姓頭上的沉重枷鎖。劉邦出身于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深知最下層百姓所受的災難。繼續(xù)執(zhí)行秦法,無疑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全部廢除秦法,無法無天,百姓不好駕馭,于是他來個“約法三章”,簡明扼要,像歌謠一樣好記,這“約法三章”,只能是個臨時的規(guī)矩,但其影響不可低估。
無論是對待是否殺子嬰的問題,還是對待秦國財產(chǎn)法令的問題,劉邦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就是人心的向背。能夠籠絡人心的,能夠有利于他當關中王的,他就盡力去做,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為集中的表現(xiàn),自然是“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無疑是劉邦進軍關中以來收攏民心的集中體現(xiàn),其核心自然是當“關中王”。因此,劉邦在進軍途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不擾民的舉動,還與父老“約法三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通過這樣的“工作”和“宣傳”,“秦人大喜”,紛紛前來慰問劉邦的軍隊。大概百姓也拿不出什么好東西,不過“牛羊酒食”而已,這些東西對于想奪得一個國家的劉邦來說,簡直算不了什么,何況安民告示出來前也都已搶掠過一通,劉邦因此打著不敢打攪百姓的幌子,謝絕了百姓的盛情。他的這些做法,全在于安定民心,收攏民意,“約法三章”頒布后確實起到了廢除苛法,安定人心的作用,還得到了秦地百姓和豪杰的擁護。因此,在楚、漢相爭還未開始,“約法三章”就讓劉邦得到了一張無可匹敵的政治選票,成為漢勝楚敗的關鍵因素。
第五節(jié) 鴻門驚魂
打天下除了戰(zhàn)場上的生死搏殺之外,更重要的是更加險惡的“政治斗爭”。劉邦被譽為“厚黑祖師”,天生的政治斗爭的高手;項羽是“西楚霸王”,歷史上最有名的戰(zhàn)神。兩雄相爭,劉邦是屢敗屢戰(zhàn),越敗越強;項羽則是屢勝屢戰(zhàn),越勝越弱,這是雙方政治路線決定的。
劉邦采納酈食其、張良、樊噲等人計策,很快攻入咸陽,宣布秦王朝的滅亡。劉邦和他的文武臣僚們?yōu)榱诉M一步逐鹿天下,封閉秦王朝宮室府庫,還軍灞上,約法三章,收買民心。
正當劉邦攻入咸陽之際,項羽收降章邯,聲勢大振,率領大軍準備西進入關,去消滅心目中那殺死他祖父項燕和他叔父項梁、消滅他的祖國楚國的那個秦國。
項羽大軍迅速推進,不久來到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東)城南。在這里,項羽做了一樁五十多年前白起所干的那種坑殺降卒的殘暴事件。不過,那一次是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余萬,而這次卻是楚將項羽坑殺秦國降卒20余萬??託⑶亟底涞脑?,與白起坑殺趙降卒的起因相差無幾。
項羽所帶領的起義大軍,很多都曾經(jīng)服過勞役,曾經(jīng)受到秦卒的虐待。而今跟著章邯等人投降的20萬秦軍,雖然不是階下囚,但是卻成了項羽大軍的出氣筒,因而秦降卒與楚兵的關系很緊張。
項羽親自巡視兵營,聽到秦卒在一起竊竊私議:“我們被章邯等人誘哄錯降項羽。如果能夠破關入秦,我們尚還可以回家;如果不能破關入秦,我們將被項羽掠擄到東方,現(xiàn)在我們尚且受此惡遇,不知那時將受到何等虐待,而秦國又必然殺盡我們的父母妻子……”
項羽聽到這些議論,心中大怒,回到中軍帳,立召英布等大將說:“如今秦軍降卒20萬,都想謀反。我剛才在軍中巡哨,聽到他們正在那里私下謀劃。如不搶先下手,恐怕嘩變,為害不淺。你等率30萬楚軍,乘其措手不及,全部斬首,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
范增苦勸,項羽拒不同意。于是英布率30萬楚兵,夜半突入秦兵營地,將20萬降卒,殺得干干凈凈。汩汩的血漿,塞阻溝渠……
英布帶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來見項羽。三人叩頭請求免死。
項羽說:“我不是為了殺害各位將軍,而是因為秦軍降卒企圖謀反,所以殺之。章將軍仍是雍王,司馬將軍仍是上將軍,董翳將軍仍是都尉,諸位不要多疑?!?/p>
這三位秦國降將的官位是投降項羽后,項羽叫楚懷王加封的。
白起、項羽殺戮降卒的暴行,受到了后人的不斷譴責。
正當項羽坑殺20萬降卒之際,劉邦聽人勸說,派兵把守關隘。《史記》等書只記載是“小人”叫劉邦這樣干的,而野史則說這人是樊噲。樊噲由于張良的指使說服了劉邦還軍灞上,因而企圖征服天下,自己也想弄個將軍、元帥當當,進而勸諫劉邦說:“秦國之富裕是天下十倍,地勢形勝,足以為王。如今項羽收降章邯,封為雍王,現(xiàn)在率兵西進,已到關外,他的意圖就是企圖違背懷王約定,一定是想占領關中,如果不早點想辦法,項羽大兵就要來了?!?/p>
劉邦說:“項羽如果率兵前來,我就不能當關中王了!怎么辦呢?”
樊噲說:“立即派遣兵將把守函谷關,不準諸侯大兵入關,再征集關中之兵固守,這樣大概就行了。”
劉邦認為樊噲之計可行,即派人帶兵拒奪函谷關,不準諸侯大兵出入。
秦地西面是隴關,東面是函谷關,南面有武關,北面有臨晉關,西南面有散關。秦國之地就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所以叫關中,被稱為四固之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劉邦入關是從南面的武關,而項羽這次進軍關中則是東面的函谷關。
項羽大兵來到函谷關下,關門緊閉,不讓人自由出入。聽說劉邦已經(jīng)平定關中,心中一時火起,自己浴血奮戰(zhàn),又讓劉邦立下頭功,下令英布率兵打關。英布驍勇,兵強力壯,不一日函谷關即被打破。項羽帶領大軍進入關中,時間是公元前206年陰歷十二月,駐軍在戲下(今陜西臨潼附近)。
項羽破關而來,很顯然是與劉邦爭王關中。假設劉邦不聽樊噲、張良之勸,在秦王宮中享樂,坐為關中之王,那將出現(xiàn)何種局面?即使這樣,項羽也是怒火中燒,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借口,他就會大動干戈,翦除劉邦,取得獨霸的地位。
正巧這時,劉邦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暗遣使者密告項羽說:“沛公準備為關中之王,叫秦子嬰為相,獨吞了秦國所有金銀珠寶,并且派兵守關,不準諸侯大兵入內(nèi)?!?/p>
左司馬這一官位雖然不高,但是主管軍事機密,所以知道劉邦的具體部署。曹無傷的這一密報,令項羽立即勃然大怒。
謀士范增忙在一旁煽風點火,說:“劉邦在山東老家時,貪財好色,鄉(xiāng)間之人都很討厭。如今進入關中,不取財物,不納美女,還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我看他的志向在于奪取天下。我夜觀天象,劉邦之氣,皆成龍虎,五彩繽紛,這是天子之氣。將軍必須盡快出兵攻打,免成氣候,否則后果嚴重?!?/p>
范增的話自然是火上澆油,特別是用天象之說打動項羽。今天看來,這種說法只是一種好聽的笑話,但是在那個年代,人們總是堅信不疑。
項羽聽了范增的話,立即下令:“明日犒賞三軍,攻打劉邦,為我消這口怨氣?!?/p>
各路將領聽到命令,自去準備。
項羽軍中有一個人物,叫做項伯,是項羽叔輩,與張良有深交,他曾經(jīng)殺人,得到了張良的很大幫助,才逃得了性命。
項伯一聽這個命令,心中自然想起了張良,反復思考:“張良現(xiàn)在劉邦軍中,如今兩軍交戰(zhàn),必然玉石俱焚。如果差人密報,唯恐于事不濟。”
項伯思來想去,決定親自去走一遭。
當時項羽共有兵卒40萬,號稱100萬,駐扎于新豐鴻門,劉邦兵卒只有10萬,號稱20萬,駐扎于灞上。兩地相距大路40里,小路只有20里。
夜幕降臨,項伯獨自騎上一匹快馬,借故走出軍營,連抽兩鞭,向灞上飛奔而去。20里路,快馬奔走,不到半個時辰已到灞上,卻被劉邦副將夏侯嬰攔住去路。
夏侯嬰問:“你夜半三更,匹馬而行,又無從人,來此何干?”
項伯說:“我是張子房好友,有急事相見?!?/p>
夏侯嬰帶著項伯去見張良。夏侯嬰先差把門小校傳報守門官,守門官傳報中軍左哨,而后夜巡擊柝三聲,中軍左哨小角門半開,一名健將高聲喝問:“有甚軍情?”
項伯看到旗幟排列,營壘整潔,隊伍井然有序,心中尋思:“劉邦的確非同小可!范增曾說他將來必然大富小貴,看他軍營布置,此言不虛?!?/p>
夏侯嬰忙上前回答:“我巡哨遇一男子,不知姓名,自稱子房舊友,匹馬只身,未帶兵器,不敢擅入,專侯臺旨?!?/p>
那名健將又進去報告。
張良正與劉邦在內(nèi)屋議事,忽聽報告:“子房先生故友在外,急欲求見!”
張良急出一看,見是項伯,急忙邀入中軍外屋,命士卒獻茶。
項伯令張良摒去士卒,立即將項羽明日準備攻打劉邦之事告知,帶著張良就要起身,說:“不跟著我走,恐怕玉石俱焚?!?/p>
張良留住項伯說:“沛公從韓王那里借我隨軍作為謀士,而今沛公遇到如此緊急之事,一走了之,太無情義。我應該先去告訴沛公?!?/p>
張良急入內(nèi)室告訴劉邦。
劉邦大驚失色,忙說:“這到底該怎么對付呢?”
張良問:“誰給沛公出此下計?”
劉邦不肯說出樊噲,隨口說:“有小人對我說:‘派兵守關,不納諸侯,秦國故地可以稱王而治?!裕衣犃?。”
張良說:“沛公細想,你的兵馬能夠抵敵項王的兵馬嗎?”
劉邦默然,說:“本來就遠遠不如!這事到底應該如何辦呢?”
張良說:“沛公和我一起去見項伯,請項伯轉(zhuǎn)呈項王說你不敢背叛?!?/p>
劉邦說:“先生怎么與項伯有如此深厚的交情?”
“我在浙江的時候,項伯殺人,我想方設法救活了他,所以今天遇到此等急事,他特地來告訴我!”
“他與你哪一個年長?”
“項伯比我長?!?/p>
劉邦說:“先生替我請他進來,我以兄長之禮去接待他?!?/p>
張良又囑劉邦如此如此,劉邦立即心領神會。
張良出見項伯,說:“請兄見沛公一面,沛公有苦衷欲告?!?/p>
項伯說:“我這次來此,專為子房您,何必又見沛公?”
張良說:“沛公是一位忠厚長者,不可不見一面。”再三懇請。
項伯同張子房入見劉邦。劉邦整衣迎接,延之上坐,項伯備說項羽嗔怪之意。劉邦置酒款待,祝酒為壽,約為婚姻。彼此猜疑之意漸消。
劉邦經(jīng)過一番感情醞釀,才說:“我自從入關以來,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記百姓戶籍,封庫鎖倉,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我之所以派遣將領據(jù)守關隘,是為了防備秦國余黨和其他盜賊,專候?qū)④娙腙P,哪里說得上反呢?希望您把我的這些苦衷告訴項將軍,說我劉邦不敢忘記他的大恩大德?!?/p>
項伯答應,準備辭去,囑劉邦說:“明日早來鴻門拜見項將軍,消釋前嫌。沛公所言,我定替轉(zhuǎn)告,料想項將軍不會怪罪?!?/p>
張良叫夏侯嬰派軍卒送項伯回新豐鴻門。
項伯回到軍中,立即去見項羽。
項羽問:“叔父深夜到來,有何要事?”
項伯說:“我有故友,本是韓國公子。當年我殺人之后,全仗他得以活命。如今劉邦從韓王那里借他為隨軍謀士,恐怕兩家交兵,此人難?;蠲?。所以剛?cè)ネf說,叫他回避,順便了解劉邦入關之情。張良對我說,劉邦先入關中,并無毫厘他意,遣將守關,只是為了防備秦國余黨而已,不是為了拒楚。一應寶物、美女、糧食,盡都封鎖不敢擅動,秦王子嬰也不敢擅自處置,就是為了專等你到來。我想,如果不是劉邦率先入關,我們又怎么能夠兵不血刃,輕易入關呢?這是劉邦的大功。如今他有大功,而聽信小人之言,反要加害,恐怕于理不順。他明日要親來軍中謝罪,將軍可以從容相待,這樣才不失天下大義?!?/p>
項羽說:“依照叔父之言,劉邦好像沒有大罪。如果興師動眾,恐被諸侯恥笑?!?/p>
范增說:“我勸將軍消滅劉邦,是因為劉邦入關以來,約法三章,企圖收買民心,他的志向是要奪取天下。如果不趁早剿除,恐生后患。老將軍被張良說詞欺瞞,不可全信。望將軍思之?!?/p>
項伯說:“先生要殺劉邦,還怕沒有妙計?何必采取軍事行動,遭到天下諸侯咒罵!”
項羽說:“叔父言之有理,先生再當定計?!?/p>
范增說:“我有三計,可殺劉邦,望將軍取舍?!?/p>
項羽說:“愿聞其詳?!?/p>
范增回答:“第一計:派人請劉邦到鴻門赴宴,未入席時,將軍就責問他入關之罪,他不能回答,立即斬首,這是上計;第二計:如果將軍不便自己動手,可以埋伏二百名刀斧手,劉邦入席以后,我舉所佩玉紬為號,項王喚出伏兵殺之,這是中計;如果二計不成,可派一人斟酒,把劉邦灌醉,劉邦是個酒徒,酒后必然失禮,趁機殺之,此為下計。如果項王依此三計,劉邦必死無疑?!?/p>
項羽說:“三條計策都用,我看劉邦如何逃過殺身之禍!”
項羽傳令大小將校,都做好充分準備,專候劉邦自投羅網(wǎng)。
再說項伯走后,劉邦急叫張良、酈食其、陸賈、蕭何等人計議。
劉邦說:“明天去項羽軍中之事,的確生死難料。不去,項羽派兵攻打,勢難抵敵;如去,又怕進入陷阱,恐怕難保性命。諸位認為該如何是好?”
蕭何說:“項羽兵多將廣,難以抗衡,不如修書一封,派一個能言善辯之人,將關中所有財物全部送給項羽,只求一郡,再修整兵戎,等候時機?!?/p>
酈食其說:“我愿下書,游說項羽?!?/p>
陸賈也表示愿隨酈食其同行。
張良說:“諸公之言,恐非上策。昔日伍子胥保護平王赴臨潼,會見諸侯,受到天下人尊敬。藺相如使秦,最后完璧歸趙,天下人稱贊不已。目前雖然實力不比項羽,但是也不能害怕到如此地步,這樣在天下諸侯的面前就失了威信。我雖然不才,愿隨沛公去赴明日之會,定使范增無法用其謀,項羽無法施其勇,保證無事而回。他日若為天下之王,也可名正言順?!?/p>
劉邦說:“全仗先生神機妙算,看來只好親自到虎穴里去走一遭了?!?/p>
第二天早晨,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紀信、夏侯嬰等人和百余輕騎,一路惶恐不安地前往鴻門。
不時,劉邦又把張良叫到面前說:“我今天此行十分憂慮,唯恐不測。先生何以處之?”
張良說:“沛公放心,我自有辦法。沛公盡管記住昨日應答之語,照此回答,自然平安無事!”
距離鴻門尚有5里之遙,早見一支軍馬到來。為首將領英布大呼:“我奉魯公之命,迎接沛公!”
雙方下馬施禮,繼續(xù)前進。劉邦、張良等人一起到軍營大門,陳平出門迎接,立在道旁。劉邦正準備進去,只見軍中甲士林立,金鼓大作。
沛公不敢前行,對張良說:“魯公營內(nèi),戒備森嚴,全無平日氣氛,不可入內(nèi)?!?/p>
張良胸有成竹地說:“沛公既然到此,進則有理,退則無路。退后一步,必然中計。沛公暫時稍候片刻,讓我先進去看看?!?/p>
張良緩步徐行,丁公、雍齒兩將把守軍門,不放張良入內(nèi)。
張良說:“請報告魯公,有沛公借士張良求見?!?/p>
丁公進入軍中見項羽說:“門外有沛公借士張良求見?!?/p>
項羽說:“什么叫借士?”
范增說:“張良是韓國人,五代為韓國臣下,見多識廣。如今跟著沛公為謀士,這人此來必是游說。魯公先殺此人,如去沛公一臂?!?/p>
項伯聽說此言,急忙說:“不能如此!魯公剛進入關內(nèi),正要收買人心,人才云集,才能成為霸主。為何無故殺害賢人?張良與我關系甚厚,如果魯公喜愛,我可以勸說?!?/p>
項羽吩咐丁公召見張良。
張良來到軍中,看到項羽全身披掛,如臨大敵,手握劍把,似乎隨時都會一躍而起。張良認為,首先應該叫項羽去掉這些武勇,解除這些裝備。
張良說:“我曾經(jīng)聽說古代明君治理天下,耀德不揚兵;善于治理天下的圣人,重德不用兵。如今魯公在鴻門接見諸侯將領,這的確是一件義舉。我原來以為,這里一定絲竹管弦、笑語歡聲、猜拳行令、盡醉而歸。未料想我來到這里,甲兵林立、刀劍森森、金鼓震天、殺氣騰騰。這種情境,令人不寒而栗,人各思歸。魯公巨鹿破釜沉舟,九戰(zhàn)章邯,勇冠三軍,天下聞名。哪個不知道?哪個不害怕?魯公不用示強而自強,不用稱勇而自勇,哪里用得著這樣大張聲勢來顯示魯公之威?各路諸侯都在外面,看到魯公全無賓主之禮,所以害怕不敢前進。借士張良冒死入營,特請魯公三思?!?/p>
張良古今齊說,褒貶共用,把項羽說得無言以對。
項羽認為張良言之有理,令甲士盡皆退去,金鼓停,武器去,更換官服,請各位賓客進營。下令各位將領只準帶文臣或武將一名,作為侍候答應。
張良出外,跟著劉邦重新進營。
劉邦不敢以往日兄弟相稱,急忙趨步階下,鞠躬再拜,說:“劉邦謹候魯公麾下!”
項羽厲聲問曰:“你有三罪,知道嗎?”
劉邦說:“我只不過沛縣治下一個亭長,偶爾之間被眾人推為首領,率兵伐秦,幸而投到魯公麾下,凡是有所進取,全靠魯公指揮,哪里膽敢妄為?”
項羽說:“你招降秦王子嬰,又將他釋放,只知道自行其是,而不知楚懷王之命,這是第一罪;你為了收買人心,私改秦法,這是第二罪;遣將守關,阻止諸侯之兵,這是第三罪。你犯有如此罪過,怎么還說不知,還要我來提醒你?”
劉邦再三叩首,說:“容我一言,說明心曲。秦王子嬰,心悸投降,如果我擅自殺死,是自作主張;而今暫令官吏看管,專等魯公發(fā)落,不敢釋放。秦法苛刻,多年危害天下人民,百姓如處水深火熱之中,日日盼望拯救,秦法多存一日,百姓受罪一日;我急于更改秦法,正是為了宣揚魯公之德,百姓都說:‘前部入關者就能撫愛百姓,而主帥到來,更能撫愛百姓!’派兵把守關口,不是為了阻擋諸侯,更不敢阻擋魯公,只是為防備秦國余黨,不可不防也。我劉邦實在是無意中進入關中,今天與魯公相會于此,實乃劉邦大幸。如今有小人造謠生事,令魯公與劉邦有隙!”
項羽個性剛直,一生最怕弱者,最喜奉承,最恨強者,所以聽了劉邦的一席話,全無殺戮劉邦之心。信口說:“不是我要責怪你,只因你帳下曹無傷這樣說,所以知道你有此三罪,否則怎么會到此地步?!弊呦伦唬H扶劉邦入座,命設酒招待。
項羽,項伯坐在西面,坐了主席;范增坐在南面,坐了陪席;劉邦坐在北面,坐了客席;張良站在劉邦一側(cè)東向,作為一位侍者。大家一面飲酒,一面說些閑話。
范增見第一計不成,發(fā)覺項羽全無殺害劉邦之意,埋伏的200武士自然更不敢動,于是按照預先的約定,把所佩玉紬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見劉邦謙遜柔和,對自己畢恭畢敬,便不聽范增的再三提示,默然不應。范增見到第二計又失敗,不得不采用下策。范增叫陳平斟酒,以目示意,陳平自然會意。
陳平向前勸酒。他細看沛公,高鼻龍相,相貌大貴,心下尋思:“沛公非常人也,他日定有大貴,若順從范增意圖,恐怕背逆天意。”
陳平斟酒,倒入項羽杯中多,倒入劉邦杯中少。劉邦也會其意,雖然有些酒意,全然不失些許小禮。
范增見到三策都已失敗,心中自嘆:“今日不殺劉邦,他日必成大患!”
范增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避席而出,準備去尋找一個武將借舞劍之機殺死劉邦。范增出門,正好看到楚將項莊,他是項羽族人。
范增把項莊叫到人少之處,附耳低聲對項莊說:“魯公為人性剛但心不忍。今日的鴻門宴,專門就是為了誅殺劉邦而設,但是我舉佩紬再三,魯公全不理睬。如果今天放走了劉邦,將來絕無如此良機。你可進入席前,請求舞劍為樂,乘機殺死劉邦。否則,將來我們大家都會成為劉邦的俘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