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藝家科學家(13篇)
“人類第一全才”達芬奇:
他本人的“性情密碼”又該如何破譯?
達芬奇一生沒有跟任何一個女人有過婚姻甚至是親密的接觸,始終私下保持秘密,并宣稱自己厭惡肉體關系,他把男女之事看做是最齷齪的行為,曾說“與生兒育女有關的任何事令人厭惡,人若沒有美好面孔以及美感素質(zhì)將會早亡”。
電影《盜走達芬奇》與《達芬奇密碼》
電影《盜走達芬奇》。
2008年5月在中國上映,波蘭影片,尤利斯·馬休斯基導演,
鼎鼎大名的大盜舒瑪在監(jiān)獄里加入了國際竊畫集團。他剛被假釋,這個集團馬上就給了他一份“工作”,要他將全世界客戶夢寐以求、價值連城的曠世巨作——達芬奇的《抱銀鼠的女子》弄到手。這幅畫是波蘭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剛在日本展覽完畢,現(xiàn)正在返回波蘭的路上,并受到警方極嚴密的保護。為獲取巨額的報酬,舒瑪于是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挺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名畫。他們于是商請繪畫大師哈根及其很具復制天分的孫女瑪妲,繪制了一幅幾可亂真的仿制品。但在此時,頗具正義感的尤利安卻希望名畫能永遠留在波蘭……情節(jié)驚險曲折,最后當然是完美結局。
小說和電影《達芬奇密碼》。
2003年,著名的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了暢銷作家丹·布朗的這部小說,目前全球累積銷售量已突破4千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小說。這本書行文節(jié)奏明快,情節(jié)錯落有致,集合了偵探、懸念、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激起了大眾對某些東西的興趣:有關圣杯的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在基督教歷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視為異端的理論,以及郇山隱修會、圣殿騎士團、西班牙主業(yè)會等神秘組織;就連所有人物的名字都包含有復雜奇特的隱喻。雖然作者聲稱書中所用資料都是事實,但仍有不少批評者已指出有極多歪曲事實和捏造之處。
小說講的是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蘭登,解決其老友巴黎盧浮宮聲望卓著的館長雅克·索尼埃被謀殺一案。索尼埃赤裸的尸體,是以達芬奇的名畫維特魯威人的姿態(tài)在盧浮宮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蘭登正在巴黎講學。索尼埃臨死前,在身邊寫下一段隱秘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畫下五芒星的符號。一些達芬奇著名作品中隱含的信息,包括《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等,都在解密的過程中真相大白。小說以不同的人物同時展開幾條故事線,最終所有線索匯集在一起,并在書的結尾得到解決。索尼埃孫女、法國政府密碼員索菲?納芙本人竟然就是圣杯,而蘭登又幫她返回了家族。最后,蘭登和索菲相愛,他們商量好在佛羅倫薩相會。
2006年,著名的美國好萊塢哥倫比亞制片公司將其改編為同名電影,基本上忠實原著,由朗霍華德導演,湯姆·漢克斯、奧黛莉·朵杜、讓·雷諾等國際大牌明星主演。
達芬奇的傳奇人生
列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港臺譯為達文西,1452~1519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并稱“三杰”。有人說他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全才,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因為他不但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美術大師、雕塑家、建筑家、科學巨匠、數(shù)學家、工程師、發(fā)明家、解剖學者,還是大哲學家、文藝理論家、詩人、音樂家。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達芬奇是左撇子,智商據(jù)說高達220,還是素食主義者、異教徒。他是位偉人,也像個謎,“只能推測其輪廓,不能對其界定”。
達芬奇出生于佛羅倫薩郊區(qū)托斯卡納附近的芬奇鎮(zhèn)安基亞諾村,卒于法國。其父塞爾·皮耶羅為律師兼公證人,家境比較殷實,母為農(nóng)婦卡泰麗娜。達芬奇是非婚生子,父母很快就分手了,各自結婚。他先跟著母親、繼父生活,直到5歲時母親去世后,才被父親家正式接納。據(jù)2008年4月的英國《衛(wèi)報》報道,卡泰麗娜其實是皮耶羅一個有錢朋友家的女奴。
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他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很早就已顯露出藝術和科學天賦。他幼時就學會了彈高音里拉琴,歌也唱得很好;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diào)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5歲時就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15歲左右,達芬奇被父親送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于著名的韋羅基奧作坊,是當時佛市的藝術中心,經(jīng)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識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熏陶。他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fā)現(xiàn)了明暗漸進畫法。正因是左撇子,他可以同時左手寫字,右手作畫。
1472年達芬奇入畫家行會,20歲的他便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作品有《受胎告知》等。有一次,他幫老師(一說就是韋羅基奧本人)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大有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70年代中期,其個人風格已漸趨成熟。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xiàn)大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1482年他應聘到米蘭,在貴族宮廷中進行了大量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祭壇畫《巖間圣母》是他在這段時期最有名的代表作。
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突然產(chǎn)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么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和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達芬奇曾自稱從未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而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不遺余力地履行著。
他是一位天才,一面熱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xiàn)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面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廣泛研究了與繪畫有關的多種學科,他的藝術成就奠基于他在天文學、氣象學、地質(zhì)學、光學、力學、數(shù)學和植物學、動物學、人體生理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上的研究;他擅長的門類還有機械設計、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其代表作有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的壁畫《最后的晚餐》,和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蒙娜麗莎》,以及《抱銀鼠的女子》、《圣安娜與圣母子》、素描《達芬奇自畫像》等,數(shù)量不多,但都是盡善盡美、精雕細琢的杰作。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后歷時4年。據(jù)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銀行家的妻子麗莎,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達芬奇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神秘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像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3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是典型的經(jīng)驗主義者。他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彼膶嶒灩ぷ鞣椒ê髞頌楦绨啄帷①だ?、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辟了道路。
在自然科學領域,在天文學上,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觀點;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這早于哥白尼“太陽中心說”;并幻想利用太陽能聚焦。在物理學上,他重新發(fā)現(xiàn)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發(fā)現(xiàn)了慣性原理,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發(fā)展了杠桿原理,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還預示了物質(zhì)的原子原理。在醫(yī)學上,他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xiàn)人腦的內(nèi)部結構,第一個具體描繪脊骨雙S型態(tài),第一個畫出子官中胎兒,第一個畫出腹腔中的闌尾,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并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功能,研究過心臟,發(fā)現(xiàn)心臟有4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其原因則是缺乏運動。在建筑學上,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圓屋頂建筑和城市下水道;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筑時,具體規(guī)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也是他設計和建造的。在水利工程上,他的研究比意大利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設計并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在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fā)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起重機、挖河機、照相機、加熱機、溫度計等,人們將他視為直升機的先祖;他還設計出了史上第一個初級機器人,并點燃了現(xiàn)代汽車發(fā)明的靈感之火。在地質(zhì)學上,他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并在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之前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千余英里。
達芬奇是一位刻苦勤勉、惜時如金的人。他創(chuàng)造的定時短期睡眠延時工作法(人稱“達芬奇睡眠法”)甚為人們所稱道,即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一晝夜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1.5小時,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工作。此法得到過后人的驗證。
自1513年起,達芬奇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后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法王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于昂布瓦斯的城堡中,并時不時地去請教,直至病逝。而他在佛羅倫薩市中心的古羅馬圣地西瑪安紐立亞他大教堂隔壁修道院里的那間秘密實驗室,直到2005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
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的抱負是發(fā)現(xiàn)一切、研究一切、創(chuàng)造一切。他在臨終前還心酸地說:“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p>
達芬奇去世時留下了用左手反寫的鏡像字、長達7千多頁的筆記手稿(現(xiàn)存5千多頁),生前都沒有發(fā)表過,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其內(nèi)容無所不包,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的真正百科全書。人們稱他是一位現(xiàn)代世界的預言家,至今仍在影響著人類的科學研究。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fā)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正因為達芬奇如此聰明、博學、全才,其見解與發(fā)明是如此先進,有人甚至懷疑他是來自未來,乘時空穿梭機停在了15世紀。
達芬奇的“性情密碼”
達芬奇畫《圣母與圣子》
達芬奇一生沒有跟任何一個女人有過婚姻甚至是親密的接觸,始終私下保持秘密,并宣稱自己厭惡肉體關系,他把男女之事看做是最齷齪的行為,曾說“與生兒育女有關的任何事令人厭惡,人若沒有美好面孔以及美感素質(zhì)將會早亡”。
“雞奸者”的指控是達芬奇一生的隱痛。1476年,他還在韋羅基奧門下時,被匿名指控與17歲的男模特Saltarelli發(fā)生關系,而此人早已有越軌行為。在兩次聽證會后,這案子因證據(jù)不足而不了了之。但也有人宣稱那是由于達芬奇父親受人敬重的社會地位所致。
這次審判無疑給達芬奇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之后的歲月里,他和Saltarelli一直是在佛羅倫斯值夜官的監(jiān)視下度日。他竭盡所能保護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寫法隱藏真實思想。所以,一切關于他是同性戀的猜想,都只是停留在捕風捉影的階段。
但不論如何,這仍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歷史學家指出達芬奇傾向于男性;他一生從未與哪個女人有過特殊的關系,他的畫作也證明了自己對男性美的迷戀。他的素描基本上只針對男性裸體,對性器官的描繪尤其引人注意。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很少畫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即便畫了,性器官也非常模糊甚至扭曲。
另外,達芬奇筆記本里的許多注釋,暗示了他與男學生Caprotti的“戀童癖”曖昧關系,據(jù)說這關系至少持續(xù)了30年。Caprotti被傳記作家喬爾喬·瓦薩里描述為一位“達芬奇所陶醉的細卷發(fā)優(yōu)美青年”,于1490年(10歲)進入達芬奇家。但是兩人關系并不好,達芬奇說他是“小偷、騙子、頑固且貪吃”。他至少有5次偷走金錢及值錢的東西,并將錢花在服飾及24雙鞋中。然而過了30年,他仍舊是達芬奇的同伴、仆人兼助手。
1506年達芬奇遇到一位倫巴底貴族的15歲兒子法蘭西斯科·梅爾立伯爵。梅爾立曾在信中提到對達芬奇的感覺直陳是“深情且至熱的愛”。Caprotti事實上也接受梅爾立的存在,他們3人還在意大利旅行過。梅爾立也變成達芬奇的學徒及同伴,甚至是他最偏愛的學生。
達芬奇在佛羅倫斯的日子,維持情色師徒制以及縱情性愛的關系。除此之外,達芬奇還有許多在不同領域著名或者影響歷史的朋友。
達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畫作《施洗圣約翰》美麗而妖冶,袒胸露肩且有趣詼諧,畫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約翰的原型就是Caprotti。在達芬奇的筆記中,也存有兩人相識初幾年時的卷發(fā)俊男圖。在《亞特蘭堤斯抄本》書背所發(fā)現(xiàn)的情色作品,描述Caprotti兩腿背后有陰莖隊伍行軍。達芬奇的情色畫作也包括男女交媾圖,但在他死后被一位神父發(fā)現(xiàn)并破壞掉。
1910年,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利用達芬奇的筆記作為原材料,對其性取向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達芬奇將他的性欲表達在作品中,許多未完成的作品便是一種性挫敗、性冷感的象征。
在《夢之書》中有一段關于《斷袖之戀》的虛構對話,由同一時代的藝術評論家兼理論家吉安·保羅·洛馬奏所寫,書中出現(xiàn)的主角達芬奇說:“可知男性之愛僅是道德的產(chǎn)物,一起以不同的友情加入男人中,就從幼年進入男人的愛中,如同更多健壯的朋友一樣?!痹谶@段對話中,對談者向達芬奇打聽他與助手沙萊的關系,“你在那個佛羅倫斯之愛背后玩游戲嗎?”達芬奇回答:“可真多次呀!在我心里他可是一個漂亮年輕人,尤其他才15歲?!?/p>
弗洛伊德還認為,達芬奇有戀母情結。小時候每當達芬奇發(fā)怒時,母親都會用親吻來安慰他,堵住他想要說的話。達芬奇的許多內(nèi)心壓抑,都是通過母親的深吻來加以釋放的。這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一生從未親吻過自己母親以外的女人。在達芬奇流傳至今的20幅畫作中,有15幅畫是以女性為背景。又因為母親出身卑微,達芬奇便塑造了許多普通女性的形象。
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時,麗莎勾起了他對生母卡泰麗娜的回憶。有一次,大師深情地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了生母的形象。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里充滿憐憫和悲痛。麗莎說:“我也是24歲,我使你想起了她。”麗莎成了卡泰麗娜的神秘化身。
所以,大師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麗莎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她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永遠說不完的莎士比亞:
電影《莎翁情史》里的艷遇和同性戀的新發(fā)現(xiàn)
那是一個功利主義威脅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是一個國王樂于文藝娛樂的時代,是一個利己主義盛行的年代,是一個藝術派別自立門戶的年代,是一個貪戀床第之歡的年代,是一個暴力泛濫而婦女沒有地位的年代——當然,也是愛情至上的年代。
偉大的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人稱“英國戲劇之父”,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最偉大的文學巨匠之一,有史以來詞匯量最多的英語作家。作品包括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喜劇《威尼斯商人》等為代表的37(一說38)部劇本,和154首十四行詩,2部性愛主題的敘事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失貞)記》等。
莎翁的朋友、戲劇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他不只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革命導師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被賦予了“人類文學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則說,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出生于英格蘭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鎮(zhèn),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jīng)營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手套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zhèn)民政官,3年后被選為鎮(zhèn)長。莎士比亞在家里的8個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存活下來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他幼年時在當?shù)匚姆▽W校讀書。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一直未上過大學。
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后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可以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13歲時家道中落,此后輟學經(jīng)商;18歲結婚,妻子安妮·哈瑟維26歲(當時已懷孕),他不滿21歲時已有了3個孩子:女兒蘇珊娜、龍鳳雙胞胎哈姆內(nèi)特和朱迪思;22歲時前往倫敦,在劇院工作,后成為演員和劇作家;1596年以父親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1597年重返家鄉(xiāng),先后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chǎn)。
在此期間,莎士比亞從其雙胞胎出生(1585年前后)直到1592年出現(xiàn)在倫敦的劇團中,長達7年里關于他的歷史記錄非常少,一些學者將它稱作莎翁“行蹤成謎的歲月”。傳記作者試圖說明他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描述了很多虛構的故事。
莎士比亞不到三十而立,蜚聲劇壇,幾年后就已成了英國戲劇界的泰斗。在隨后數(shù)年中,他寫了《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這樣的杰作。有人列舉莎翁35歲以前創(chuàng)作的戲劇,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是無與倫比的,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并稱。他早期主要是創(chuàng)作歷史劇和喜劇,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悲劇3部,及全部的長詩、十四行詩。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逝世后,詹姆士一世繼位,莎士比亞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他的中期主要是創(chuàng)作悲劇,包括《哈姆雷特》等四大代表作,以及《雅典的泰門》等;后期則寫有《暴風雨》、《辛白林》等傳奇劇。但他生前并沒有出版過自己的劇本。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安妮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1612年左右)隱退回歸故里。1616年4月23日(儒略歷)在其52歲生日前后不幸去世,死前留有遺囑,但提到他妻子的地方很少。葬于當?shù)厥ト唤烫?。而他的子孫后來都斷宗絕代了。
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等,都依然是個謎。
莎士比亞的兩個據(jù)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但是,莎翁究竟長什么樣?人們長期認為他禿頂,留有絡腮胡和兩撇小八字須。2006年是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成立150周年,此次《尋找莎士比亞》展覽在該博物館舉行,除了回顧莎翁的生平,更同時展示了6幅“莎士比亞的肖像”,但最終基本上被否定了。
莎士比亞的手跡,有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的3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
有意思的是,由于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和維加三大文豪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去世的,此外,這天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所以,1995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這看來是無容置辯的。相對來說,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歌德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翁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翁創(chuàng)造詞匯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并非曇花一現(xiàn)。400多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guī)砹嗽S多歡樂。由于莎翁的作品已經(jīng)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里仍將會受到普遍歡迎。
如今,在莎翁的故居和靈寢安息地,已豎起了近200個國家的國旗,每一面都代表一個國家翻譯了他的作品。他的名聲也可想而知。就像中國人研究“紅學”一樣,對他的研究也成了一門學問,叫做“莎學”。
莎翁身份之謎
莎士比亞像
對于大文豪莎士比亞是否有真才實學,學術界一直頗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所謂的莎翁戲劇其實出自他人手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边@句莎翁經(jīng)典名句現(xiàn)在被演繹成了:“真實還是偽造?這也是個問題。
在莎士比亞死后約1個世紀,就有人開始懷疑他的真正身份。18世紀,一個有學問的僧侶走訪了莎翁的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其所住的小鎮(zhèn)上根本沒有任何書籍,于是“莎士比亞真?zhèn)螁栴}”正式產(chǎn)生。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并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jù)。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走得更遠,他發(fā)表了長達4頁的文章“莎士比亞不是我們知道的莎士比亞”,證明歷史書介紹的莎翁根本不懂戲劇。美國著名導演奧森·威爾斯和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也支持馬克·吐溫的這一觀點。
2006年12月,在莎士比亞的老家、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莎翁最著名劇本《哈姆雷特》拉開了新一輪演出的帷幕。這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為期一年的莎翁全部作品慶?;顒拥难莩鲋?。
就在觀眾們欣賞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劇時,又有多少人知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的《哈姆雷特》呢?誰寫了這個版本的《哈姆雷特》,以及3個版本的《亨利四世》和6個版本的《理查三世》?這些都是莎翁本人的作品,還是追捧者加進去的翻版作品呢?
有人堅稱,一個中途輟學者不可能寫出如此老到的作品。他們認為,莎士比亞是某人的筆名;此人選擇放棄著作權,那些作品在當時賺取了財富,而400多年后這些劇本的演出仍座無虛席。
多年來,人們推出了50多名宣稱是“真”莎士比亞的人。而陰謀論者一直在與“莎士比亞崇拜者”進行斗爭。
2007年9月,英國兩個著名演員德里克·雅各比和馬克·賴倫斯公開質(zhì)疑莎劇作者身份,再次引發(fā)爭論。他們當時是在英國南部城市奇切斯特出演一部名為“我是莎士比亞”的舞臺劇,旨在質(zhì)疑莎翁劇作非他本人所寫。兩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懷疑莎士比亞并不是那些經(jīng)典戲劇的真正作者,而且他們的懷疑“有憑有據(jù),合情合理”。
雅各比和賴倫斯均為著名莎士比亞劇演員,賴倫斯曾擔任英國莎士比亞環(huán)球劇場藝術總監(jiān)。兩人認為,莎劇博大精深,涉獵法律、歷史和數(shù)學等眾多領域,而歷史書上記載的莎翁出身寒微,并未接受高等教育,難以想象他能以優(yōu)美文筆寫出極富文化內(nèi)涵的作品。莎劇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擅長哲學、政治和文學的弗朗西斯·培根,或是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也有可能是與莎同庚的大才子克里斯托弗·馬婁。
“我覺得莎劇應該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結晶,”雅各比說,“難以想象有人能兼通那么多門學問,有那么豐富的閱歷,以一人之力寫就戲劇集。我覺得過半的莎劇出自德·維爾之手?!?/p>
雅各比和賴倫斯表示,他們是代表“莎士比亞戲劇作者研究團”提出質(zhì)疑。這一團體致力于尋找莎劇真正的作者,目前擁有300個會員。雅各比和賴倫斯的報告搜集了翔實資料,系統(tǒng)論證了莎士比亞不可能是莎劇作者:
論據(jù)1:莎士比亞是一個高產(chǎn)作家,但目前還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費的任何記錄。
論據(jù)2:莎士比亞的人生是一部傳奇,但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xiàn)在任何官方記載中。
論據(jù)3:莎士比亞在遺囑中特意提到,要把他睡過的第二張床留給妻子,但是遺囑沒有提到任何書籍、戲劇和詩歌集,遺囑也沒有顯示出任何莎士比亞式的語言風格。
論據(jù)4:莎士比亞出身并不顯赫,但莎劇卻處處體現(xiàn)作者對宮廷斗爭了如指掌;莎士比亞從未踏出國門,但莎劇卻把異國風光描繪得栩栩如生。
但是大多數(shù)學者堅持認為,莎士比亞是一名極具天賦、自學成才的劇作家,就像創(chuàng)造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一樣,確實是所有莎劇的創(chuàng)作者。魯內(nèi)爾大學校長萊希說:“關于莎士比亞的一切,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莎翁艷遇
莎士比亞是文學史上公認的大師,但他一生的故事卻仍是一個謎,世人對他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認為根本沒有這個人的存在。
1594年,莎士比亞的事業(yè)有了重大突破,完成了偉大的愛情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底他的靈感來自何方?在當時那樣一個獨裁的世界里,莎翁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部永恒的、極其貼近生活的杰作呢?這是否就是他本人的愛情經(jīng)歷呢?關于這一點,眾家亦所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他曾有過一名神秘的情婦,不過直到他去世,都沒有任何證據(jù)能證實這一點。
1998年,美、英兩國合拍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譯名)》(臺譯名《莎翁情史》、港譯名《寫我深情》),主演格溫妮絲·帕特洛、約瑟夫·菲因斯,于1999年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兩位編劇基于豐富大膽、但不乏合情合理的想象,用亦莊亦諧的手法,寫出了這樣一個火熱而又凄美的愛情故事,敘述一位孤獨的劇作家是如何駕馭自己躁動的心靈,創(chuàng)作出有關浪漫愛情的鼎峰之作的。
那是一個功利主義威脅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是一個國王樂于文藝娛樂的時代,是一個利己主義盛行的年代,是一個藝術派別自立門戶的年代,是一個貪戀床第之歡的年代,是一個暴力泛濫而婦女沒有地位的年代——當然,也是愛情至上的年代。
故事說的是1593年夏天,倫敦劇場界正在冉冉升起的閃亮新星威廉·莎士比亞面臨一個重大的危機:他失去了寫作的靈感。那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充滿多彩多姿的娛樂和趣事,偉大的莎翁卻江郎才盡,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不管劇場老板和債主給他多大的壓力,他就是沒有創(chuàng)作下一出戲的靈感和動力,這出戲叫作《羅密歐與海盜之女阿絲》。
莎士比亞需要一名女神激發(fā)他的靈感,沒想到現(xiàn)實生活竟然反映他的創(chuàng)作,他愛上一個女孩,并將他帶入自己寫的戲劇之中。一名做夢都想當演員的薇拉夫人不顧當時女人不能粉墨登場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劇場為莎士比亞試演。不過,年輕的莎翁很快就發(fā)現(xiàn)她是女人,而且非常漂亮,他們倆立刻墜入愛河,情欲纏綿,瘋狂地性交。這時候莎翁的靈感快如泉涌,下筆如神,將他們的愛情付諸成文字,薇拉成為他生命中的朱麗葉,而他這個“羅密歐”也找到了生存的意義。
可是,莎士比亞的運氣像劇中的羅密歐一樣糟糕。他雖然鵝毛筆在羊皮紙面上飛舞,作品故事精彩、文采飛揚,觀眾掌聲如雷,卻得面對薇拉必須奉伊麗莎白女王之命與討厭的維塞克斯伯爵結婚的殘酷事實。在一場身分混淆、錯綜復雜的烏龍鬧劇中,私訂終身的情侶偷偷調(diào)情,大吃干醋的丈夫和老婆的情人決斗。而年輕的莎翁必須找到一條出路,為了他的劇本,也為了他自己不死的愛情之火。
最后,薇拉夫人黯然而去,而莎士比亞則藉他空前成功和火爆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當仁不讓的倫敦戲劇界“大哥大”。這部哀婉凄楚而又熱情似火的悲劇,打動了無數(shù)陷入愛河的男男女女們……
莎翁竟是同性戀
事實上,莎士比亞還是位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的十四行詩全部都是寫給他的同性愛人的。
莎翁的十四行詩有兩個相對的系列:一個是關于一位皮膚黝黑的已婚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個是關于一位皮膚白皙的年輕男子純潔的愛。其1609年的版本是獻給一位“W.H.先生”,獻詞稱他為這些詩的“唯一的促成者”。英國大詩人華茲華斯認為在這些詩作里“莎士比亞敞開了他的心”。評論家贊美《十四行詩》是愛、性欲、生殖、死亡和時間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早在多年前就有讀者指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是他愛上一個年輕男子的證據(jù)。另一些讀同一段詩歌的人則認為,這是深厚友誼的一種表達,而不是性愛。同時,十四行詩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計26首稱為“Dark Lady”的詩是寫給一位已婚女子,被作為異性戀者的證據(jù)。
據(jù)英媒體最近報道,一位英國收藏家重新確認了一幅家藏油畫的畫中人身份。原來,這名美艷“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莎翁傳說中的同性戀情侶——南安普頓伯爵三世亨利·里奧謝思利。(“W.H.先生”是否就是他?)
發(fā)現(xiàn)這幅驚世油畫的科布家族家藏甚豐。繼承了全部藝術品收藏的阿萊克·科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從兒時起一直以為畫中人是位名叫諾頓的貴婦。因為在這幅油畫的背面,赫然寫著諾頓夫人的字樣。但幾年前,一位偶然來訪的藝術收藏家告訴科布,他認為畫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須眉。一席話驚醒夢中人,科布開始重新審視其真實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終于揭開謎底。
這幅油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畫中的南安普頓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著唇膏,左耳還戴著精致的耳環(huán),手撫披散到胸前的長發(fā),看上去一派女人風情。
英國歷史文物權威機構“全國托管協(xié)會”已確認油畫為真跡,此畫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當時莎士比亞正住在南安普頓伯爵三世的府上。
盡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妮·哈瑟維,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學批評家爭議不絕的話題。南安普頓伯爵為同性戀的傳說由來已久,他與莎翁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詩集》又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輕男子。不少史學家早已考據(jù),莎翁詩中的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多情大才子歌德:
哪個男子不鐘情,哪個女子不懷春?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寫作、做官、戀愛。事實上,正是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戀愛、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文學巨著。歌德一生雖只有1位妻子,只生過1個孩子,卻和無數(shù)女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愛情生活為背景,且有親筆所寫的15卷日記可供索引。周國平就曾說:“沒有愛情,就沒有歌德。”
最新小說《戀愛中的歌德》
歌德晚年
據(jù)媒體報道,2008年2月,80歲的德國老作家馬丁·瓦爾澤出版了小說新作《戀愛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為主人公,寫他在1823年,古稀74歲,戴著面具參加溫泉城馬里昂巴德的異裝舞會時,對19歲姑娘、房東太太的長女烏爾麗克一見傾心。她那一雙湛藍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無限。
“他看到她時,她早已捕獲了他的目光。”她經(jīng)常陪他散步,像一個女兒對待父親那樣攙扶著他,天真地向他談論自己即興想到的一切。老翁少女眉目傳情,歌德神魂顛倒,再也不能自拔,時間一久,愛的激情在他心中蕩漾起來,終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剛一聽到林蔭道上的笑聲,這個古稀老翁簡直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臺階,去迎接那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像一個少年、一個男子漢似地向她大獻殷勤。
15年前他還曾愛慕過她的母親,1年前他還只是用父輩的口吻昵稱她??墒乾F(xiàn)在喜愛突然變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發(fā)。他先是百般勾引,繼而發(fā)動連番情書攻勢,欲娶少女入門。
孰料兒子妒意橫生,從中作梗,壞了老詩人好事。歌翁傷心作別,回到魏瑪,終日郁郁寡歡,至1832年去世。時光如梭,烏爾麗克亦成老婦,臨終前將歌德的情書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孫戀情就此深埋。
這段黃昏戀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體上實有其事。烏爾麗克·馮·萊維措(1804—1899年),據(jù)說才貌雙全,年輕時一度與晚年歌德關系密切。歌德曾動過娶她的念頭,還因為她寫了不少情詩,最有名的是《瑪麗昂巴德悲歌》。
老瓦爾澤是當今德國國寶級作家。老翁鐘愛少女時的迷亂春心,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寫德國史上頭號文豪晚年春情上頭,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讓老無所依的翁叟們略感心酸的話。書中歌德裸身對鏡自賞,驗證是否雄風猶存,結論是:還行。而少女烏爾麗克花枝招展,刁蠻可愛;一老一少,共譜戀曲,其音調(diào)必是古怪別致,妙趣橫生。
出版商為《戀愛中的男人》打出廣告詞,稱此乃“歌德最后一愛”。評論界大舉鼓噪,推動此書在市場上快馬加鞭,于是大為暢銷。
也有女讀者就書中的情欲描寫向瓦爾澤發(fā)問。比如,他為啥反復使用“那話兒”(Iste)一詞?瓦爾澤則說,他寫的不是德語,而是個拉丁語詞,且無具體詞義。的確,在拉丁語中,Iste是個陽性代詞,譯成中文“那話兒”,大抵不錯。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書大唱贊歌。評論家沃爾夫岡·弗呂瓦爾德便說:“這是瓦爾澤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倚哪恐械母璧虏粫淖?,但我心目中的瓦爾澤變了。”韋爾納·弗里岑則認為,瓦爾澤寫的不是歌德,而是維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爾澤。
誰是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僅是迄今為止德國最杰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并稱為4大文豪。同時,他還是畫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并長年擔任魏瑪宮廷劇院經(jīng)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蹦岵烧f:“歌德不僅善良偉大,而且自成一種文化,在德國人的歷史上,他是一個后無來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3個階段,是德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83歲)。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他的代表作有長篇詩劇《浮士德》(史詩巨著,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60余年)、書信體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第一部發(fā)生重大國際影響的文學作品)、長詩《普羅米修斯》、歷史劇《葛茲·馮·伯里欣根》、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詩、評論文章、散文、自傳。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鎮(zhèn)(今黑森州)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父親是法學博士,曾任皇家參議;母親是市長女兒,精明活潑,善講故事。他1765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xù)深造,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1年在法蘭克福任律師;年輕時想過當畫家,但很快放棄;1772至1775年之間寫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國內(nèi)外引起強烈反響;1775年后積極進行地質(zhì)學、礦物學、人體解剖學、植物學的研究,撰寫出多種自然科學著作,以在人類胚胎中首次發(fā)現(xiàn)頜骨而聞名,并指出生物傾向于發(fā)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為改良現(xiàn)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1788年回到魏瑪后任劇院監(jiān)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晚年過著隱居生活,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時,留下了著名遺言:“多些光!”
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24歲的歌德因公去威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美麗少女,一見鐘情。夏綠蒂是歌德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9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卻表現(xiàn)得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后,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后,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絕望自殺。歌德知道這件事后,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在20世紀初由“中國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譯并介紹到中國,同樣引起巨大反響,文首那句膾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個不善鐘情,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幾乎令億萬青年男女為之癡狂。
有研究學者評價,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寫作、做官、戀愛。事實上,正是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戀愛、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文學巨著。歌德在《要素》一詩中提綱挈領地標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詩來,“最要緊的乃是愛情”,其次是酒、“武器之聲”和適當?shù)摹霸骱蕖薄_@首詩寫于1814年,詩人時年65歲,已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愛情,寫出了無數(shù)篇絢麗奪目的愛情詩篇。
歌德一生雖只有1位妻子,只生過1個孩子,卻和無數(shù)女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愛情生活為背景,且有親筆所寫的15卷日記可供索引。其愛情之絢爛多彩,與作品之煙波浩淼相映成趣。周國平就曾說:“沒有愛情,就沒有歌德?!比澜缪芯扛璧碌膶W者不計其數(shù),對于他背后的女人,卻至多評說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愛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洶涌時逃開了?!?/p>
歌德一生至少愛過10幾個女子。在1788年39歲時與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同居前,他已經(jīng)同至少7個女人有過戀愛關系。青年時代的歌德性格活躍,感情豐富,遇見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盡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個女子結婚并長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膽怯,于是一次次退卻和逃避?!八谇閳鲋锌偵涎莶晦o而別的戲碼”。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歌德是一個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豐富性。這表現(xiàn)在許多相互映襯的方面?;旧厦總€這樣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數(shù)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一篇獨立的傳記。兩個特別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關系和他的疾病,這兩者也是對抗的:女人通常標志著歌德生活發(fā)展的開始——新的一頁被打開,而一些嚴重的疾病則表示末尾、結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長的情史
女人是歌德這部人生盛裝大戲的主角,是他所有鮮活生動作品源頭的那道清泉,也是點燃他寫作激情原子彈的那一小塊高爆炸藥。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們都是誰,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國文學研究史上,還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歲的歌德遵從父命,來到素有“小巴黎”美稱的萊比錫學習法律。大學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發(fā)的學子感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失望。相貌堂堂、英俊瀟灑的他常去一家餐館就餐,不久便與餐館老板的女兒、比他大3歲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熱了。
一個是苗條可親、聰明伶俐的懷春少女;一個是滿懷抱負、才華橫溢的大學才子,真可謂天合之緣。這是歌德人生的初戀。他對朋友莫爾斯說:“現(xiàn)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愛……”這份愛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了洛可可風格的歡樂、輕快的抒情詩,其中之一就是《安內(nèi)特之歌》。
1768年春季,這段一開始就遭受壓力的愛情,因為歌德極度的嫉妒而結束。兩人常常在相愛中互相爭吵,又在爭吵中相愛著,但終于失去了耐心。期間,歌德又創(chuàng)作了劇本《戀人的情緒》。在這部戀愛劇中,當一個嫉妒的戀人意識到他也可能不忠實時,就擺脫了他的嫉妒心。
關系結束后,歌德臨走前仍給安娜寫了幾封完全是彬彬有禮的信。而她在1770年嫁給了受人尊敬的法學工作者卡納博士,他后來成了萊比錫市的副市長。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認識了牧師的女兒弗里德里柯·布里翁,兩人熱戀,并把一些詩獻給她,其中有《歡樂與別離》、《野薔薇》等。
1772年歌德從法蘭克福到威茲拉帝國法院實習。在一次郊外的舞會上,他邂逅了19歲的夏綠蒂。夏綠蒂是個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驚世美人。歌德明知她已是別人(公使館秘書)的未婚妻,羅敷被嫁,名花有主,仍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而夏綠蒂嘆服的僅僅是歌德的才華,她很愛自己的未婚夫。
年少的歌德深受打擊。每到晚上,他都拿著一把短劍在胸膛上比比劃劃,體會劍鋒投進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當然,歌德并沒把劍刺進去。他只是選擇了逃離,且不辭而別。后來夏綠蒂與心上人喜結連理,歌德也收到了請柬,卻并沒有參加婚禮。他托人捎給夏綠蒂一封信:“我愛夏綠蒂。我是幸福的。您知道我的愛情是不會變的?!?/p>
在此前后,歌德其實又移愛上了羅蜜蓮。這位美麗的少女同樣拒絕了歌德,聽從父命嫁給一個比她大15歲、并有5個兒女的鰥夫銀行家。這是歌德在愛情上最后一次敗給金錢,也是最為刻骨銘心的一次。
不久,歌德便以自己跟夏綠蒂5個月的交往為素材,寫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面世之后一炮而紅,洛陽紙貴,成為德國第一部真正獲得歐洲和世界聲譽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沒履行“永不變心”的誓言。沒過多久,他在《我的愛,我的新生活》一詩中寫道:“愛情,愛情你放開我!”這個愛情的對象早不已是夏綠蒂,而換作另一位16歲的美麗姑娘莉莉·勛納曼。
莉莉是法蘭克福銀行家的女兒,也是唯一與歌德訂過婚的女人。歌德十分依戀這位美女,但正是這種依戀使他恐懼,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她的濃情蜜意中,從而忘記遠方地平線對自己靈魂的呼喚。也可能是因為資產(chǎn)階級小姐毛病太大吧,使歌德常限于痛苦的境地:離開她,便思念她;和她在一起,生活方式又不能茍同。像歌德這樣一個已把心靈交付給大自然、交付給情感和思想的人,怎能容忍在燈紅酒綠的社交場合浪費生命?
于是,他借當時創(chuàng)作的劇本《斯臺拉》表露心事:“這種環(huán)境會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奪走我靈魂的全部勇氣。我必須離開?!睘閷Ω哆@種困惑,他甚至專門去瑞士旅游了一次,企圖以此贏回清醒的頭腦。訂婚不過半年,歌德就提出與莉莉解除婚約。宣布時他未敢露面,而是逃離了法蘭克福,再次不辭而別。之后,他寫下了《莉莉之歌》和《莉莉的公園》。
在歌德的眾多逃離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為期2年、隱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歌德研究史稱之為“歌德潛逃意大利”。國內(nèi)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會提及“潛逃”的結果:寫就經(jīng)典散文《意大利游記》,卻對“潛逃”緣由含糊其辭。潛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厭倦“鄙俗的德意志”,厭倦“懦弱的資產(chǎn)階級”,他還想逃開夏露笛·馮·施泰因。這是歌德生命里不得不說的一個女人。
那是1775年,26歲的歌德在德國東部的魏瑪。夏露笛比歌德年長7歲,是典型的宮廷貴婦,風度優(yōu)雅,具有迷人魅力。33歲的她,正處于一個女人水豐草肥的成熟季節(jié)。(但也有人說,夏露笛長得極一般,是個典型的“第二眼美女”,歌德并非對她一見鐘情,而是第二年才主動追求她。她再次證明了那句話:“女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她精通法語,喜好鋼琴、繪畫和詩歌。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宮廷馬匹的掌馬大臣,卻對她的才華毫不在意。
就在這時,夏露笛遭遇了曾經(jīng)滄海、經(jīng)歷豐富的歌德的狂熱追求。兩人雖日日見面,而且是在魏瑪那樣一個彈丸小城里,可仍頻頻通信。在他們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給夏露笛寫了1800封信,不乏華彩之章。他寫道:“我不想再說什么我與你永不分開,什么高山大川也不能讓我卻步?!薄拔蚁萑肓嗣ǖ膽n傷之中。我真想大聲嘲笑自己:每當我愛上一個女人時,她一定不愛我?!?/p>
在歌德如此熾熱的情感炸彈與言詞野火的進攻下,夏露笛卻居然過了5年后才解除紅裝,投懷送抱,其堅固超過歐洲冷兵器戰(zhàn)爭史上任何一個被圍攻的城堡。她越拒絕,而他越熱烈。反過來說,用5年的生命去等候一個女人,在歌德而言也是絕無僅有。當然,這也是值得的。
對于歌德來說,夏露笛是他的3個女人。他后來說:“夏露笛漸漸代替了我的媽媽、姐姐和情人。我們之間生成了一條紐帶,那是大自然的紐帶?!毕穆兜芽胺Q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說是踏著她的靈魂和肉體走出了“狂飆突進”的青年時期,繼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義文學神壇。歌德研究者們認為,在結識夏露笛之后,他的文學風格開始向平和澄凈發(fā)展,代表作有《漢斯·薩克斯的使命》、《哈爾茨山東游記》、《漁夫》、《魔王》等。
老年時,歌德雖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過,夏露笛對他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詩歌,但他還是在與之相識后的第6年,秘而不宣地逃去了意大利。原因是,這個像媽媽一樣的情人,老母雞一般時刻展翅圈圍著他,開始讓他喘不過氣來了,而他又厭倦了她,激情不再。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寫給夏露笛的信一同編入了《意大利游記》中。
自然,像所有天才一樣,歌德理所當然地忘記了自己不辭而別給夏露笛留下的深深傷害。他甚至連一聲“對不起”也沒說。
歌德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同樣多姿多彩。遇上美麗的米蘭女郎麗吉,并一直堅持到她解除婚約才離開。另外,至少還有一個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名字的美女,歌德自己稱她為“浮士德娜”。他還認識了已婚美女畫家卡安佳,并與她深入發(fā)展了旖妮奔放的友誼。還有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爾翰米娜·弗羅曼(即米娜·海爾茨利普),作家在其長篇小說《親和力》中以“奧蒂莉”的形象為她樹立了永恒的紀念碑。
歌德雖對大多女人無情,對妻子伍碧絲(即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的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她是23歲的打工妹,一頭棕色卷發(fā),芳華正好。歌德說過,相對夏露笛的雍容華貴,水晶般透明的伍碧絲是“大自然的尤物”,未經(jīng)雕琢,渾然天成。當時她專程來找歌德,希望求樞密顧問給她的作家弟弟一個職位。
伍碧絲是個制花女工,出身低微,歌德則身處魏瑪上流社會,兩人的愛情一直受到貴族圈非議。面對歧視,面對歌德時不時的感情出軌,伍碧絲始終忍耐,具有偉大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她讓歌德明白:身邊的情人隨時在變,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他們于1788年開始同居,那時歌德已39歲了,接近不惑之年。在共同生活了18載后,伍碧絲終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伍碧絲不但堅強,而且熱愛生活,性格開朗。她喜歡紅酒、騎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而她能成為唯一的“歌德夫人”,有人說,其4大法寶是:傾聽、尊敬、寬容、廚藝。當丈夫出外旅游后,她會托人把他酷愛的葡萄酒、烤羊肉和火雞不遠萬里地送到異地他鄉(xiāng)。
二人的結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那年,德法戰(zhàn)爭中,法軍一度打進魏瑪。士兵們闖入歌德家中,欲行劫掠,險些將這位意圖抵擋的大師打翻在地。此時伍碧絲站出來高呼:“你們不能打他!他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她的勇敢保護了歌德和他們的家。據(jù)說,就是這一刻感動了歌德,使他下定決心迎娶伍碧絲。而這也就成了伍碧絲正式成為歌德夫人的儀式。
當時參加婚禮的,還有他們已年滿17歲的兒子奧古斯特。那是1806年,歌德好友席勒已去世1年多了。此后,夫妻倆又在一起生活了10年。伍碧絲因身患尿毒癥,于1816年去世。
伍碧絲去世帶給歌德的痛苦無法形諸筆墨。她去世當天,歌德的日記寫道:“我太太的終點將近。生命盡頭可怕的掙扎。近午時分,她去了。我的體內(nèi),和體外,一片空虛和死靜。”
歌德遇見舞蹈演員魏瑪娜,是在伍碧絲去世前的1814年。相比夏露笛和伍碧絲,他倆的愛情就是曇花一現(xiàn),但那也有曇花一現(xiàn)的耀眼奪目。65歲的歌德對30歲的魏瑪娜一見鐘情,而魏瑪娜也深為歌德的成熟睿智和妙語連珠所吸引。他倆燈前起舞,月下漫步,徹夜長談,度過了美妙的時光。
歌德情詩欣賞
紀念歌德的郵票
每個女人的來到和離開,都會給歌德帶來靈感,結出文學的碩果。因為一旦形諸文字,他的痛苦便會外化和固化,他也就此得到了解脫。他為初戀寫過生平第一部詩集,以情人之一夏綠蒂為原型寫出著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最后一位情人合寫過《西東合集》……
“我的心在跳,趕快上馬!/想到就做到,毫不躊躇;/黃昏已搖得大地睡下,/群山全都掛起了夜幕。”(《歡會與別離》)這是寫給布里翁的。一個戀愛中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他慌慌張張地要去另一個村莊與心上人約會,盼著天快點黑下來,心情又興奮又緊張。
“少年看到一朵薔薇,/荒野的小薔薇,/那樣的嬌嫩可愛而鮮艷,/急急忙忙走向前,/看得非常喜歡。/薔薇,薔薇,紅薔薇,/荒野的小薔薇。/少年說:“我要來采你,/荒野的小薔薇!”/薔薇說:“我要刺你,/讓你再不會忘記。/我不愿被你采折。”/薔薇,薔薇,紅薔薇,/荒野的小薔薇?!?《野薔薇》)這時歌德與布里翁的愛情即將或者已經(jīng)分崩離析,大概覺得姑娘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最純潔的愛情給了他,在走向分手結局的時候,暗懷的一種歉疚和懺悔。
“你又把幽谷密林/注滿了霧光,/你又把我的心靈/再一次解放;/你用慰藉的目光/照我的園邸,/就像知友的眼光/憐我的遭際?!边@首詩是寫給施泰因夫人即夏露笛的,被稱為“最美的月光詩”,曾由舒伯特譜成曲子。詩人將愛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成了抒情詩中的絕唱。
女性解放先驅喬治桑:
繆塞、肖邦……誰是她的最愛?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眾多名人拜倒在這位才女的裙下。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艷事、與音樂大師肖邦10年的同居生活,成為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并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其內(nèi)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優(yōu)美情書佳作。
不幸婚姻改變了她
喬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年),法國著名女作家,也是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法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倡婦女個性解放、特別是性觀念解放的女性,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齊名。2004年是喬治桑誕辰200周年,此年被法國命名為“喬治桑年”,并隆重紀念她。
喬治桑屬于最早反映工人和農(nóng)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被其同時代人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备前菰f:“她是法蘭西的代表,獨一無二的榮耀。”
她是個住家的女人,也是個細心的母親。她是最早靠寫作謀生的女人之一,也是最早擔任記者職務的女性之一。法國文化交流部長認為:“喬治桑是一個獨特的女人、藝術家、作家和記者,她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是個復雜的人,被人奉承、緬懷、漫畫化。她是為思想、生活和創(chuàng)作自由而斗爭的象征。她自認為是擁護共和制度的理想主義者,并為之奮斗?!?/p>
喬治桑原名奧羅爾·杜邦,生于巴黎梅萊街一個普通貴族家庭的寒酸公寓內(nèi),在離巴黎300公里的諾昂鄉(xiāng)村長大,后來又長期生活在那里,直到逝世。父親是第一帝國拿破侖時代的軍官,母親是皇宮里的服裝工人。由于父親早逝,而母親曾有淪落風塵的經(jīng)歷,所以她從小由身系薩克斯元帥私生女的祖母撫養(yǎng),出身高貴的祖母為把她培養(yǎng)成一個淑女而煞費苦心。這種貴族和平民的混血基因造就了她的民主信念。她后來寫道:“我是貴族父親和波希米亞母親的女兒。我將和奴隸、波希米亞人站在一起,而不是與國王和他們的走狗們在一起。”而喬治桑沒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紀便已露出卓爾不群的才華。13歲時她進入巴黎一所修道院接受教育。
最終改變喬治桑命運的是她那不幸的婚姻。18歲時,她在對家庭生活的夢幻憧憬中嫁給貴族青年卡西米爾·杜德望,成為男爵夫人。但是,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詩意,使渴望精神生活的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了,喬治桑開始一次又一次紅杏出墻的婚外情戀。1831年初,她在“離婚”還沒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字典中的情況下,做出了那個時代驚世駭俗的舉動:堅決與丈夫分居,并帶著一兒一女兩個孩子棄家出走,同情人到巴黎開辟新的生活。
她很快就成了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jīng)常圍繞著追隨者。她開始蔑視傳統(tǒng)、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周旋于眾多追隨者之間。她認為這可以保證自己獲得行動的自由。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于她的一個年輕情人。
喬治桑是個民主主義者,稱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系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為女人不應成為男人情欲的發(fā)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應主動得到滿足。當有人批評這個身材矮小(1.54米高)、性情放蕩、不受世俗成規(guī)束縛的女人不應同時有4個情人時,她卻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4個情人并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后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為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自由、不羈、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骯臟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移居巴黎后,為生存下去,喬治桑開始辛勤筆耕,寫出了一部部文筆秀美、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迷人的風情小說,并以此確立了自己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從她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復雜影響。七月革命后不久,她發(fā)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年),一舉成名,從此不可遏止。由“為生存而寫作”到“為表達自己而寫作”,她的筆下卻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
“我心里有一個目標,一種使命,換句話說就是激情。寫作靠的就是這股激情,無比強烈,堅不可摧。”這是1831年時年輕的杜德望男爵夫人寫給朋友信中的一句話。她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對生活充滿感情,享受一切,任靈感奔涌而不去將它理性化?!?/p>
喬治桑是一位文思泉涌、勤奮多產(chǎn)的作家,44年筆耕不輟,一生寫了100卷以上的文藝作品(包括80多部中長篇小說、10多部戲劇)、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27冊公開發(fā)表的通信集,以及大量政論文章。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4個階段:早期是激情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等,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對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獨立與自由,充滿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志。第二階段為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愛蘿》等,提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盡管沒能明確指出解放的道路,但畢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攻擊了資本主義的財產(chǎn)制度和婚姻制度,進而提出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第三階段為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棄兒弗朗索瓦》等,以抒情見長,善于描繪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渲染農(nóng)村的靜謐氣氛,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為傳奇小說,代表作有《金色樹林的美男子》等。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她的小說超越了國界,成為無數(shù)人民解放運動的參照,也對其他著名作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詹姆斯、富勒、惠特曼、勃朗特姐妹和艾略特等。她涉及題材多樣,活動地區(qū)眾多,參與斗爭種種,并分屬于不同的世界,作品提供了多重切入口,也引發(fā)了在不同領域、不同方向的研究。
她的興趣并不局限于文學領域,對其他藝術及自然科學也有涉獵。她動搖了歷來存在于學科之間的等級之分和封閉狀態(tài),學習并實踐了音樂、繪畫、植物學和礦物學,有機會便充當醫(yī)生或人種學家。她收集諾昂地區(qū)的歌曲、民間信仰,并在諾昂建立了一座木偶劇院。她的針線活非常出色,擅長做果醬,愛騎馬,還會射擊……
她還熱愛旅行,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歐洲,每次都對當?shù)刈匀痪拔锖蜕罘绞竭M行細致的觀察,這為她的小說內(nèi)容和框架提供了素材。
喬治桑的晚年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她與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鎮(zhèn)壓公社社員,發(fā)表演說和文章,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
浪漫的私生活
喬治桑與李斯特、大仲馬、雨果、帕格尼尼、羅西尼(油畫)
事實上,人們談論喬治桑更多的,還是她的私生活。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眾多名人拜倒在這位才女的裙下。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艷事、與音樂大師肖邦10年的同居生活,成為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并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其內(nèi)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優(yōu)美情書佳作。
她的一生主要是在巴黎和諾昂度過。在離巴黎數(shù)百公里的諾昂鎮(zhèn)莊園(這是她祖母買下來的)中,這個文采出眾、多才多藝、性情洋溢的浪漫主義女作家,接待了一大批在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雨果、梅里美、屠格涅夫、戈蒂耶、小仲馬和巴爾扎克、畫家德拉克洛瓦、柯羅……甚至包括拿破侖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昂鎮(zhèn)喬治桑莊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個生活優(yōu)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多角的、激情的情愛張揚了自己的生命,并為后人留下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介入當時的政治,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而這是同時代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有做到的。
喬治桑的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政治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據(jù)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shù)娜?,從未在大庭廣眾中講過話,而只善于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開放泛濫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昂鎮(zhèn)的故居中,當時已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先進裝置。為了能讓仆人迅速到達自己所在的房間,她在他們工作的廚房里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用途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150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臺。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樸、單調(diào),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她的華麗,她的強烈,她的母性,她的愛憎……都永久遺存在這里。
喬治桑在與繆塞、肖邦兩場愛情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責任心以及承受壓力的能力,恰恰清楚地表達了她的獨立和堅強,她骨子里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她的一生都交匯在兩種狀態(tài)的邊緣,從出身(正統(tǒng)門第與情場風月的結合,崇尚野性、向往自由),到婚姻(對愛情的憧憬和現(xiàn)實的失落),再到后婚姻時期(與繆塞、肖邦相戀,導致和世俗輿論發(fā)生激烈沖突),以及她的政治生涯(以藝術家身份參與運動),這一切都昭示了她的不平凡。正是這種不平凡,不僅俘獲了兩位天才的愛慕,還有許多同時代思想文化巨人對她的欣賞和崇敬:福樓拜、巴爾扎克、雨果……
福樓拜可謂是與喬治桑最氣味相投、靈魂上走得最近的文友(他比她小17歲)。他們的交往起始于《包法利夫人》的出版,福樓拜將新書題上“向桑夫人獻上一個無名小卒的敬意”。喬治桑立刻讀了這部小說,并為之癡迷,從此開始了兩人長達10年的親密而又略顯嚴肅的友誼,482封書信便是明證,兩人的世界觀都受到彼此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的福樓拜。喬治桑去世后,福樓拜當場痛哭失聲,不久后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每個人都應該去好好了解她,就像我一樣。她是天才是偉人,又兼具女性的萬般柔情……”
喬治桑剛到巴黎就認識了巴爾扎克,那時她還被稱作是奧羅爾·杜邦。20多年后,喬治桑在自傳里,用無比幽默和充滿才情的筆觸,記述了她和巴爾扎多次友好的會面和愉快的旅行。巴爾扎克甚至在給自己夢中情人昂斯卡夫人的信中提到,想請喬治桑為他的《人間喜劇》寫總序。不巧的是她當時因為臥病,無法按時完成這一重托。而且,受巴爾扎克影響,喬治桑也想寫成一整套龐大的小說《人間牧歌》。
喬治桑與雨果的交往最初并不密切。他們的友誼真正開始,是雨果在根澤西島流放期間。雖隔著拉芒什海峽,喬治仍在信中表達了對這位被驅逐的法蘭西偉人的崇高敬意,并在報章雜志上發(fā)表支持雨果的宣言。同樣,1859年當喬治桑的作品《他和她》發(fā)表后引來一片罵名時,雨果也給予了她公開并堅定的支持。這種患難之中建立起來的友情里,不僅含有彼此的敬意,也還有愛慕。雨果曾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愛上了您,幸虧我已經(jīng)老了。”他對他的兒子說:“拉馬丁應是女人,老天卻讓他生為男身;好比桑夫人,本應男人,卻生為女身。”喬治桑先于雨果離開人世。葬禮上,她兒子莫里斯選了雨果《行動與言語集》中美麗的詩句作為悼詞。雨果贊道:“桑夫人……用盡女性十足的天才,為人類留下了婦女真正的權利。她兼具巴爾貝斯的偉大心靈、巴爾扎克的偉大思想、拉馬丁的偉大靈魂?!?/p>
喬治桑一生多韻事,又擅寫浪漫小說,但仍以跟繆塞和肖邦之間的兩段情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纏綿悱惻。他們都是不世出的天才,而“上帝命定一些天才要在暴風雨中四處游蕩,在痛苦中創(chuàng)造”,所以才在世間留下這些不平凡的戀史……
繆塞
阿爾弗萊·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年),法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出身貴族。早期受雨果影響,曾加入浪漫主義“文社”。繆塞的詩熱情洋溢,想象豐富。他比其他浪漫主義詩人更注重詩句的形式美,語言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富有音樂感。他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4大詩人之一。喬治桑描述他“好像是兩位天使性交后所生,在一位復仇女神的胸房哺乳,血液之中保有兩種酵素……”
1833年繆塞結識喬治桑,從此開始悲喜交加的感情歷程。她比他大6歲,那時她29歲、他23歲。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插曲震動了繆塞的生命,對他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影響都極大,他的重要詩篇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如抒情詩《四夜》、《露西》及《出版法》等。1836年他完成代表作自傳性長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描寫與喬治桑的愛情糾葛,其中的皮埃松夫人就是喬治桑這位貴婦人高度理想化的畫像;并反映19世紀30年代法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危機,他把這一切歸于“世紀病”產(chǎn)生的根源。
他們是這樣的情投意合,享受到最美、最幸福的愛情。喬治桑是個非常富有愛心的人。對比自己小幾歲的繆塞,她不僅像情人一樣愛他,還像姐姐、母親一樣照顧他,讓這個“頑皮的孩子”無憂無慮地享受著愛情和安逸??娙谠娭袑懙溃骸拔覑郏以敢馍n白/我愛,我愿意受苦/在受苦之后/必須還要受苦/還要不斷地愛/在愛之后”。
他們一邊旅行,一邊工作。1833年12月兩人出發(fā)去意大利旅游。在到達威尼斯時,體質(zhì)素弱的繆塞由于過度勞累而患上痢疾病倒了,并且病勢如燎原般惡化,很快陷入昏迷。整整1個月,喬治桑和醫(yī)生必須經(jīng)常守候在他床邊。兩位看守者在靜默的相守中,都不自覺地被對方的學問和修養(yǎng)所吸引。1個月后繆塞病愈了,喬治桑和醫(yī)生的感情也成熟了??娙荒芷届o地接受這個事實,在友好的情況下和喬治桑分手,獨自回到巴黎,并寫下這首詩:“一個病體/一個氣餒的靈魂/一顆充血的心”。
不久,喬治桑和醫(yī)生一同回到巴黎,而繆塞決定去西班牙。在離開巴黎前,他要求與喬治桑再見一面。終于他們又見面了,在長久的四目相對中,他們彼此都感受到一份愛情的痙攣。友誼離開了他們,因為愛情復活了。這一次,醫(yī)生悄悄離開了巴黎……
而另一個說法是,在旅途上,為支付不菲的開銷,疲憊且身染小恙的喬治桑卻仍堅持寫作。這本來是偉大、無私的舉動,但繆塞實在是被她慣壞了,他開始為她不能專心陪伴自己而不停地發(fā)脾氣。有一次在爭執(zhí)過后,他竟說出了非常無情的話:“喬治,我弄錯了。我其實不愛你?!?/p>
這對于一心愛著繆塞、為他甘愿辛苦工作的喬治桑來說,是件多么難過的事。不過,喬治桑畢竟是喬治桑,她敢于在封建貴族圈子里穿上男人衣服出入拒絕女性的場合,就說明她的勇氣和毅力非一般女人所能比。在對待感情上,她一樣堅強和理智。她知道繆塞是孩子氣,真要離開她,他根本生活不下去。于是,她沒有在傷心之下一氣出走,只是把兩人同居的套間房當中一道中門給關上了。
任性的繆塞以為自己是愛情的受害者,天天去低級酒吧里發(fā)泄“郁悶”,狂飲濫賭玩女人,終因傷寒伴隨酒精中毒而病倒了,喬治桑像母親一樣照顧了他整整17天。但她越是關心她,他越覺得是她有愧于自己、背叛了自己。等繆塞病好后,兩人的感情并沒有復原,相反,無法擺脫誤會的繆塞離開喬治桑,一個人回了巴黎。
繆塞盡管任性又不懂事,他還是真心愛著喬治桑的。喬治桑因為過去的情史太長,名聲本來就不怎么好,當巴黎的朋友們看到久病初愈、面容憔悴的繆塞,立刻把他的慘狀歸罪于她??娙銓懶畔蛩戆?,不管別人怎么誹謗她,他始終是為她申辯的,因為他還一如既往地愛著她。這種又愛又恨的感情,簡直把年輕的繆塞折磨成了個林黛玉。他在他們原來同居的地方看到她留下的一支煙卷,立刻哭了起來;看到她用過的梳子,又想到她一頭秀發(fā)。他還頻頻提到死,幾乎每封信都說,請不要懷疑我那可憐的愛情,不然我會死去的。這種綿長的思念,最終讓意志薄弱的他又病倒了。
而內(nèi)心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真摯熱烈愛情的女人喬治桑,也被繆塞這個大孩子給弄得快瘋掉了。她一方面出于理智,要跟他斬斷情思重新過獨立的生活;另一方面每次收到他求愛的信,心都碎一遍。有一段時間,她甚至被折磨得出現(xiàn)了幻視幻聽的癥狀,要不是意志頑強,她早就精神崩潰了。終于,當繆塞在病床上再次祈求她原諒時,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化妝成他母親去看望他。當然,繆塞還沒糊涂得連情人都認不出來,兩個人和好了。
繆塞和喬治桑曾幾度藕斷絲連,但是他們的心經(jīng)受不起多次的充血,這段又甜美、又痛苦的愛情故事,終于在持續(xù)了3年之后譜上了一個休止符。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偉大的、天才的波蘭音樂家、作曲家,代表作有《馬祖卡舞曲》、《圓舞曲》、《葬禮進行曲》、《革命練習曲》等。他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chuàng)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但他又不愿專門做追求名利的鋼琴演奏師。
波蘭于1795年亡國后,歸于帝俄的版圖,1830年發(fā)生獨立運動,卻慘遭鎮(zhèn)壓。同年,失魂落魄的肖邦來到法國巴黎,便放棄去英國倫敦的計劃,又打消返回祖國波蘭的念頭,準備以此作為第二故鄉(xiāng),長期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chuàng)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量級人物,包括波蘭流亡詩人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海涅、席勒,音樂家舒曼、門德爾松,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樂家貝利尼,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等人。特別是1936年冬,肖邦經(jīng)李斯特介紹認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對他的思想、生活、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肖邦邦終身未娶,不過他氣質(zhì)出眾、才華洋溢,自然已經(jīng)歷過多次浪漫的愛情了。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但都不持久,直到喬治桑出現(xiàn)。那時喬治桑剛與繆塞分手,巧合的是,肖邦與繆塞同年,也比喬治桑小6歲,一個32歲、一個26歲。這個纖弱、浮華、儒雅而又溫柔的波蘭男子,對反傳統(tǒng)的喬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她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墒橇硪环矫?,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犟的個性,這些特質(zhì)和陰柔的肖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fā)現(xiàn)和她在一起時,自己可以盡情傾訴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漸漸地,肖邦為桑夫人的魅力所征服,他們雙雙墜入情網(wǎng),不能自拔。
不久肖邦肺病惡化,于1838年與喬治桑一起到馬約卡島靜養(yǎng),他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這樣一位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護理,期間熱烈交合;后來兩人又在巴黎和里昂長期同居。每年夏天,他們便在喬治桑的諾昂鄉(xiāng)村別墅度過。在喬治桑細致、體貼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保養(yǎng)身體,一面又能專心作曲。喬治桑還精心安排了一場場音樂會,讓肖邦的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示,進入巴黎上流社會的圈子,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和光環(huán)。
直到1847年雙方因意見不合而勞燕紛飛,結束這段歷史上著名的戀情,他們前后共生活了近10年時間。在一種從未經(jīng)歷過的激情支配下,肖邦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成為他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這些年也是他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個人作曲生涯達到最高點,許多杰作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那大量抒情優(yōu)美的夜曲和圓舞曲,基本上是為喬治桑而作的;那熟悉的輕柔的旋律,都有他曾經(jīng)深愛的女人的影子。同樣,喬治桑著名的田園小說《魔沼》,也誕生在她和肖邦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男主人公熱爾曼身上不難找到某種來自于肖邦的特質(zhì)。
但是,肖邦的健康逐漸變壞,創(chuàng)作出現(xiàn)衰退的趨勢,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后的信件里,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6年他們在諾昂莊園一起度過了最后一個殘秋。11 月中,雙方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只好分道揚鑣。據(jù)說是肖邦要為波蘭革命籌款而舉行巡回演出,被喬治桑毅然將他掃地出門;可這并不是她不愛肖邦了,只是要尊重他的選擇,因而忍痛分手。但此理由似乎挺牽強。
肖邦最終累倒在巡回演出的舞臺上,臨死之前說“多想再見見她啊!”喬治桑沒有見肖邦最后一面,但是在得到他的死訊時,她淚流滿面。
1848年肖邦抱病到英國旅行演奏,幾乎不曾再寫出任何作品;次年回到巴黎后不久,因肺結核不治去世,年僅39歲。他臨終前對姐姐說:“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p>
肖邦是喬治桑的肖邦,也是肖邦的肖邦;是波蘭的肖邦,也是世界的肖邦;是浪漫時代的肖邦,也是永恒的肖邦。
“匈奴人后裔”裴多菲:
愛情和革命不能兩全,他的死成了一樁懸案
此刻歐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義也如涌動的巖漿。蜜月中的裴多菲,歡樂與憂郁交織。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辈痪秒x開可愛的妻子,再次投入革命。此后百余年間它一直是激勵世界進步青年的動人詩句。
革命詩人裴多菲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提起這首一百多年來在全世界廣為傳誦的詩篇《自由與愛情》,人們便會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詩人裴多菲。
裴多菲·山陀爾(Petogfi Sandor,1823~1849年?),過去譯名為彼得斐,匈牙利偉大的愛國詩人、革命詩人和英雄,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奠基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
早在1907年魯迅就將裴多菲與拜倫、雪萊、普希金相提并論,贊美他是“桀驁英雄”。魯迅推崇說“他的擅長之處,自然是在抒情的詩”。歐洲一些文藝評論家稱贊裴多菲是“馬扎爾的抒情詩王”。他也是深受馬克思和恩格斯關切與贊揚的1848年歐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詩作被人譽為“是在被奴隸的鮮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長出來的‘一朵帶刺的玫瑰’”,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他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至今仍廣為傳誦。
裴多菲出生于奧地利帝國統(tǒng)治下的多瑙河畔阿伏德平原上一個匈牙利小城凱雷什,其祖為農(nóng)民,父親是一名斯拉夫族屠戶,后又開小飯館,母親是馬扎爾族一名農(nóng)奴。按照當時法律,他的家庭處在社會最底層。一部分祖先來自中國東漢兩晉時期匈奴西遷部落的匈牙利,帶有東西兩種文化激烈碰撞的特點,在歐洲歷史上居于特殊地位。裴多菲就自認為他是匈奴人后裔,并在其民族史詩中吟唱道:“我的光榮的祖先吶,你們?nèi)绾卧谀沁b遠的年代里,從東方,從亞洲高原,從黑海和里?;臎龅柠}堿灘,遷徙到水草豐美的多瑙河畔,建立起我們的公國……”
由于長期受到周邊民族歧視壓迫,匈牙利人近千年來一直擅長用詩歌作為鼓勵本民族戰(zhàn)斗的號角,近代更是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愛國詩人。17世紀以后匈牙利又一直受奧地利帝國的統(tǒng)治而喪失獨立地位,爭取自由的起義斗爭此起彼伏。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裴多菲,少年時代就愿意聽老年人講述民族英雄胡斯領導起義的傳說。在小酒店和同伴談論著當年匈牙利民族為爭取獨立而斗爭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深深打下了烙印。這種“自由論壇”的氛圍也極大地促進了裴多菲語言的發(fā)展和進步,很小的時候他就能用匈牙利語和斯洛伐克語自由交談,拉丁語也有了一定基礎。
裴多菲自幼生活坎坷,家庭貧困,而他又學業(yè)不順,成績一般,但愛讀書,愛寫詩,作品為同學所傳誦。1835年12歲的窮孩子有機會到奧賽德求學,3年時間里他盡顯聰明才智,在完成了校方規(guī)定的課業(yè)外又組織起進步的學生團體,閱讀和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和匈牙利古典作家的作品。1838年他寫下了自己的處女作諷刺詩《告別》,此詩繼承發(fā)揚了匈牙利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初步體現(xiàn)了他畢生所一直遵循的詩歌語言大眾化的特點。為了生計,他當過兵,做過流浪演員,任過編輯,乘驛車和雪橇浪跡全國,到處夜宿,豐富的社會經(jīng)歷更深化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
1842年裴多菲創(chuàng)作詩歌《酒徒》以后,正式開始寫作生涯,采用民歌體寫詩,形式上加以發(fā)展,語言上加以提煉,寫下了許多優(yōu)秀詩篇,歌頌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漁夫和田野里勞動的男女青年。他認為“只有人民的詩才是真正的詩”。早期作品中有《谷子成熟了》、《我走進廚房》、《傍晚》等50多首詩,被李斯特等作曲家譜曲傳唱,已經(jīng)成了匈牙利的民歌。
1844年裴多菲從故鄉(xiāng)來到首都佩斯,擔任《佩斯時裝報》助理編輯,在詩人弗勒斯馬爾蒂的資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發(fā)表《愛德爾卡墳上的柏葉》、《愛情的珍珠》以及散文《旅行札記》等,奠定了他在匈牙利文學中的地位,并受到德國詩人海涅高度評價,說他“出乎意外的健康和單純”,“富有自然的聲籟,有如一只夜鶯”;又因發(fā)表諷刺詩《農(nóng)村的大錘》和革命詩歌《愛國者之歌》、《反對國王》而蜚聲詩壇,但遭到資產(chǎn)階級文學家的惡毒攻擊。
此后裴多菲在佩斯研究法國革命史,組成匈牙利第一個作家團體“十人協(xié)會”,團結進步作家創(chuàng)辦文藝刊物《生活場景》,參加和領導激進青年組織“青年匈牙利”,從事革命活動;并在國內(nèi)進行長途旅行,用革命詩篇號召匈牙利人民反對奧地利的民族壓迫。1846年底他整理詩稿,準備出版詩歌全集,并在自序中寫下著名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成為詩人走向革命的標志,也是他向革命邁進的誓言。
1847年起裴多菲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涉及當時政事,如《致十九世紀的詩人》、《以人民的名義》等詩篇,抒發(fā)了時代的聲音。1848年3月他領導了有學生參加的無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反抗奧地利統(tǒng)治者的市民起義,在民族宮前舉事,向起義者朗誦政治詩篇《民族之歌》,并寫下詩篇《大海沸騰了》、《把國王吊上絞架 》,激勵人民為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而斗爭,被譽為“匈牙利自由的第一個吼聲”。在1848這一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份里,裴多菲寫下了多達106首抒情詩。
裴多菲的文學貢獻主要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尤其是抒情詩。他在短暫的一生里,除創(chuàng)作了大量革命詩歌外還寫有80多萬字的政論、戲劇、小說和散文游記等,這樣的高產(chǎn)率在整個歐洲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流傳至今的約有1000首抒情詩和8部敘事長詩,且有相當部分是在戰(zhàn)火中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有《農(nóng)村的大錘》、《雅諾什勇士》(一譯《勇敢的約翰》)和《使徒》等,對匈牙利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他的長篇小說《絞吏之繩》深受魯迅喜愛。他的政論文章揭露了敵人,鼓舞了人民,起過積極的作用。
不過,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特殊的政治氣氛下,“裴多菲俱樂部”竟一度成了帶有不祥意味的名詞,實在是滑稽可笑。
親密愛人裴多菲
裴多菲
1846年9月8日,在佩斯的一次舞會上,23歲的裴多菲邂逅了伊爾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萊·尤麗婭。這位身材修長、有著淺藍色眼睛的18歲美麗姑娘的清純和率真,使年輕詩人一見傾心;尤麗婭也為裴多菲的才華、人品所打動。兩人真心相愛,熱烈地擁抱在一起,甜蜜親吻。
當天裴多菲回去后,激情難以抑制,全身發(fā)燙,文思泉涌,很快就給這可人兒寫下了第一首情詩《給尤麗婭》:
緋紅的臉,緋紅的唇,棕色鬈發(fā),棕色眼睛,在你的臉上和眼睛里,上帝啊,蘊涵多少靈魂!
啊,我要征服這靈魂,征服這位熱情的姑娘!說吧,姑娘,你說吧,愛情尚未觸動你的心。
不呀不!你己愛上我,你愛我,傾心愛慕;這話已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新救世主。
我愛你。我的愛情,這無盡頭的急湍,恰似洪水沖毀大地,將我的舊日埋葬。
我不知我從前是什么人,不知我將來成為什么人;我依賴你,我愿是暗影,或者成為明亮的陽光。
你拿主意?……你的目光,已經(jīng)建造起我的天堂;姑娘呀,且不容許你,搗毀這座幸福的天堂。
啊,我在你面前跪下,并向你伸出我的臂膀:你把我摟在懷抱里吧。姑娘,你倒在我身上。
但是,擁有大量土地莊園的伯爵并不肯把寶貝女兒嫁給裴多菲這樣的窮詩人。面對阻力,裴多菲對尤麗婭的情感仍不可抵擋,在半年時間里他接連寫出了一首首情詩,如《我是一個懷有愛情的人》、《你愛的是春天》、《凄涼的秋風在樹林中低語》、《一下子給我二十個吻吧》等。
這些抒情詩中的珍品,這些火熱的詩句,這些摯切的愛意,鼓動尤麗婭沖破父親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1847年)同裴多菲走進了婚禮的殿堂。裴多菲在和她生活的3年中竟為她寫了120多首詩作。至今,在布達佩斯市中心“3月15日廣場”旁邊的裴多菲文學博物館里,還擺著尤麗婭美麗的照片和她穿過的一件橘黃色條紋的連衣裙。
此刻歐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起義也如涌動的巖漿。蜜月中的裴多菲,歡樂與憂郁交織。他不愿庸碌地沉溺于私家生活,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其漢文系“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殷夫即白莽亦即徐祖華所譯;還有一說認為是他哥哥徐培根所譯。)不久離開可愛的妻子,再次投入革命。此后百余年間它一直是激勵世界進步青年的動人詩句。
英勇戰(zhàn)士裴多菲
裴多菲廣場
1848年春,歐洲大陸各國先后爆發(fā)革命。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的匈牙利,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已達到白熱化程度。裴多菲目睹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大聲疾呼:“難道我們要世代相傳做奴隸嗎?難道我們永遠沒有自由和平等嗎?”詩人開始把理想同革命緊緊連在一起,決心依靠貧苦人民來戰(zhàn)斗,并寫下一系列語言凝練的小詩作為鼓舞人們走向民族民主革命的號角。
3月14日他與其他起義領導者在佩斯一家咖啡館里議定起義事項,并通過了旨在實行資產(chǎn)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當晚裴多菲便寫下檄文《民族之歌》(“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是時候了,現(xiàn)在干,還不算太晚!/愿意做自由人呢,還是做奴隸?/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向匈牙利人的上帝宣誓,/我們宣誓,/我們不再繼續(xù)做奴隸!”)翌日清晨,震驚世界的“佩斯三月起義”開始了,1萬多名起義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館前,裴多菲當眾朗誦了他的這首詩,如號角如戰(zhàn)鼓,激勵著市民們冒雨游行。起義者呼聲雷動,迅速占領了布達佩斯,并使之成為當時的歐洲革命中心。次年4月匈牙利國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建立共和國。恩格斯曾指出:“匈牙利是從三月革命時起在法律上和實際上都完全廢除了農(nóng)民封建義務的唯一國家。”后來,每年3月15日便成了匈牙利人爭取自由斗爭的紀念日,當?shù)厝朔Q為“裴多菲節(jié)”。
面對布達佩斯起義,決心維護歐洲舊有秩序的奧地利皇帝斐迪南,馬上聯(lián)合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34萬俄奧聯(lián)軍向著人口僅有500萬的匈牙利兇狠地壓來??铺K特領導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
在這民族危難的時刻,裴多菲給最善戰(zhàn)的國防軍總司令貝姆將軍去了一封信:“請讓我與您一起去戰(zhàn)場,當然,我仍將竭力用我的筆為祖國服務……”1848年9月裴多菲加入了革命軍隊,投身匈牙利民族獨立戰(zhàn)爭。次年1月,他作為貝姆的少校副官同俄奧聯(lián)軍英勇奮戰(zhàn)。他寫詩的同時,又直接拿起武器參加戰(zhàn)斗,沖殺在槍林彈雨里。
1849年夏,匈牙利革命軍在強敵壓迫下戰(zhàn)至最后時刻,他們雖然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戰(zhàn)敗。7月裴多菲在戰(zhàn)場上創(chuàng)作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詩歌《恐怖的時刻》。31日晨,貝姆將軍將還能戰(zhàn)斗的300人組成了一支騎兵隊,在戰(zhàn)斗打響前又特意叮囑他留下。詩人卻違背將軍的命令,跟在騎兵隊后面出發(fā)了。在瑟什堡大血戰(zhàn)中,這些英勇的匈牙利戰(zhàn)士與數(shù)倍的敵人膠著在一起,很快便被淹沒和融化了。
身材削瘦、年僅26歲的詩人,也被兩名兇悍的俄國哥薩克騎兵前后圍住。一柄彎刀兇狠地向他劈來,詩人閃身躲開,但同時另一把尖利的長矛已刺進他的胸膛,詩人痛苦地倒下了……
裴多菲死亡之謎
此后數(shù)十年里,關于裴多菲的是否陣亡,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多數(shù)學者認為他已為國捐軀,犧牲在硝煙彌漫、尸橫遍野的瑟什堡戰(zhàn)場上,尸體埋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墳冢中。其身后留下22歲的妻子尤麗婭和1歲半的幼子。
1930年有人在維也納檔案館發(fā)現(xiàn)了一份當年奧地利軍隊一名聯(lián)絡官寫的證明材料,說他在瑟什堡戰(zhàn)役后在戰(zhàn)場上看到一具身穿黑衣的尸體,根據(jù)相貌、胡須和佩戴的勛章,可以斷定死者就是裴多菲。
但是也有很多匈牙利人民始終不愿相信他們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已不在人世,他只是失蹤了而已,于是傳說不斷出現(xiàn):有人說曾在一個農(nóng)民家里看見過他;有人稱自己被俄軍俘后在俄國見過他。匈牙利議會還專門進行了調(diào)查。但令人失望的是,這個“目睹者”既沒當過兵,更未被俘虜過。
據(jù)1989年8月路透社報道,也就是裴多菲上戰(zhàn)場后140年,由匈牙利私營企業(yè)家莫爾毛伊·費倫茨資助的考察團,上個月在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的巴爾古津公墓里找到了裴多菲的遺骨。
當時蘇聯(lián)正推行戈爾巴喬夫的“公開化”,許多歷史檔案已公開,考察隊竟在1849年的被俘名單中找到了裴多菲的名字。后經(jīng)一個80多歲的莫斯科老人指點,他們在貝加爾湖以南四五十公里的巴爾古津村(這里也是當年中國西漢蘇武牧羊的地方,交通閉塞,貧窮落后,大半年風雪交加、天寒地凍),經(jīng)當?shù)卣?,他們挖掘?1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主的頭骨被專家認定就是裴多菲的遺骸。因為詩人生前頭顱形狀很特殊,并長著很顯眼的虎牙;且當?shù)鼐用褚话俣嗄陙硪恢眰髡f這里埋葬著一位“匈牙利詩人”。
這個由美國、蘇聯(lián)、匈牙利人類學家組成的20人考察團指出,裴多菲在1849年被沙俄俘虜,解送西伯利亞,在那里定居,娶妻生子,至今還有后代。1856年他死于血毒癥,終年33歲。
消息一出,不但匈牙利舉國嘩然,而且全歐震動。匈牙利政府對此十分冷淡,學術界指責考察隊的結論是“無稽之談”。為考察出資的莫爾毛伊備受責難,還多次遭到不明身份人的毒打。
裴多菲詩選的譯者興萬生曾于1991年6月1日至30日專程來到匈牙利造訪裴多菲博物館,請教了多位專家。彼等表示這純粹是場鬧劇。因為經(jīng)過鑒定,挖掘出來的骸骨從骨盆判斷并非男性而是女性?!耙粓鲷[劇終于落下了幕?!迸d萬生如是說。這不但是他的愿望,全世界億萬裴多菲的讀者想必皆同此心。
但是,1999年2月《人民日報》上又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裴多菲之謎》(作者黃尚英),此文對上述事件進一步說明,1989年7月國際考察團宣布,不但找到了裴多菲之墓,并確認墓中有骨灰盒。此文還指出,裴多菲被俘到西伯利亞,隨遇而安,后來與當?shù)剜]局局長之女結婚,并當上了赤塔的警長,其孫為沙俄騎兵隊中校。裴多菲死后,墓上的十字架刻有ASP字樣,即亞歷山大·山陀爾·彼得羅維奇的縮寫。
1996年4月斯洛伐克的《共和國報》指出,裴多菲其實是斯洛伐克人,其祖父和父母皆然,姓彼得羅維奇,1820年前后南遷匈牙利。裴多菲出道后,遵照官方的民族同化政策,將姓名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改為山道爾·裴多菲。被俘后他重新起用原名,直到死去。
2000年春匈牙利媒體又風傳一則新聞:一位文史學家聲稱在西伯利亞一個小村落里發(fā)現(xiàn)了裴多菲的墳墓和遺骨,墓碑上的死亡日期要比歷史上記載的“在戰(zhàn)役中失蹤”的日期晚20幾年!喜歡起哄的美國科學家聞風而動,立即向匈政府索要詩人后代的基因資料,愿意代做科學驗證,但是遭到匈方拒絕。因為裴多菲在今天不單單是一位歷史人物,更是匈牙利民族的精神化身,沒有一個匈牙利人愿意冒哪怕萬分之一風險將神話打破。
裴多菲無論是戰(zhàn)死疆場還是被俘后屈辱而死,他都是真英雄,大英雄!因為他盡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個英勇戰(zhàn)士的“天職”!裴多菲是不死的,他活在匈牙利的山水之間,活在熱愛他的人民之間,活在他永存歷史的詩篇之中!
被性欲煎熬的文豪托爾斯泰:
曾出入妓院,勾引農(nóng)婦,終生婚姻很糟糕
托爾斯泰對自己的性欲和性滿足有著非常強烈的負罪感。然而在這方面,他的自我譴責也奇怪地有所選擇,甚至在縱容自己。托翁認為自已有很強的性欲,他在日記中寫道:“必須有一個女人,色欲使我片刻不得安寧?!薄翱膳碌那橛侨梭w的一種疾病?!痹谏淖詈箅A段,他告訴傳記作者阿爾默·莫德,自己的欲望太強烈了,以至于他不能沒有性生活,直到81歲為止。
永遠的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三大部頭”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chuàng)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精心創(chuàng)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
托爾斯泰的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時,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翁的作品中縱然有反動的、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列寧稱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托爾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遠的圖拉省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俄語意思“明媚的林中空地”,今屬圖拉省曉金區(qū))。莊園占地380公頃,樹木成蔭,風景優(yōu)美,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光蘋果園就有30多公頃。這里被人們稱為托翁的“搖籃和墳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托爾斯泰家是歷史悠久的名門貴族,其譜系可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伯爵曾參加過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尼古拉耶夫娜是沃爾康斯基公爵之女。他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其監(jiān)護人姑母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另一姑母監(jiān)護。于是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語、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yè),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fā)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同學的優(yōu)越性。1847年退學,回到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chǎn)業(yè),在兄弟析產(chǎn)時歸他所有,他的曲折、漫長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這里度過。
回到莊園后,他企圖改善農(nóng)民生活,還給他們送茅草,因得不到信任而中止。1849年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為農(nóng)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被提升為14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上流社會之間,甚至還欠下一大筆賭債。
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huán)境感到厭倦,1851年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開始暗自創(chuàng)作;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zhàn)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服役兩年半。雖表現(xiàn)優(yōu)異,但也有賴親戚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加入多瑙河部隊。沙俄與土耳其的克里木戰(zhàn)爭開始后,自愿調(diào)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于次年參加了這個城市著名的最后防御戰(zhàn),英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在各次戰(zhàn)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zhì),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nóng)奴制的批判態(tài)度。
1855年托爾斯泰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作為知名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等人歡迎,并逐漸結識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作家和批評家。其發(fā)表于著名的《現(xiàn)代人》雜志的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在彼得堡,托爾斯泰以不諳世故和放蕩不羈而被視為怪人,因為他重新投入娛樂圈子,酗酒好賭,浪費天才;他不喜愛荷馬、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優(yōu)美藝術”,反對“教誨藝術”實即暴露文學。托翁傾向于德魯日寧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1859年他同《現(xiàn)代人》雜志決裂,1861年又與屠格涅夫開始長達17年的疏遠。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游歷,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重重,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贰?/p>
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托爾斯泰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chuàng)作。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他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普魯東,聽狄更斯演講。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
1962年,托爾斯泰新婚后,革命形勢逐漸轉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機,脫離社交,安居莊園,購置產(chǎn)業(yè),過著儉樸、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羅曼·羅蘭說,《戰(zhàn)爭與和平》“是我們的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托爾斯泰心靈的寧靜與和諧并沒保持多久。1869年他因事途經(jīng)阿爾扎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阿爾扎馬斯的恐怖”。在此前后,他在致友人書信里也談到了自己近來等待死亡的陰郁心情。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繩子,不帶獵槍,生怕為了求得解脫而自殺。
1873~1877年,經(jīng)12次修改,托爾斯泰完成了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長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反映普通家庭婚姻問題,擅長心理刻畫、文字細膩華美的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后的藝術大師”。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廣泛闡述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對富裕而有教養(yǎng)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抨擊;然而,他卻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
從此,托爾斯泰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不時從事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nóng)民蓋房子,摒絕奢侈,持齋吃素。他也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的藝術作品包括《戰(zhàn)爭與和平》等巨著為“老爺式的游戲”(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曾這么說);并把創(chuàng)作重點轉移到論文和政論上去,以直接宣傳自己的社會、哲學、宗教觀點,揭露地主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各種罪惡;同時從事廣泛的社會活動。
1881全家遷居莫斯科,他訪問了貧民窟;1884年創(chuàng)辦媒介出版社;1891年聲明放棄1881年后自己作品的版權;并多次組織賑災;1898年決定將稿費資助受官方教會迫害的杜霍包爾教徒移居加拿大。
1889~1899年,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其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態(tài)度,對自己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沙皇政府早就企圖將他監(jiān)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復活》發(fā)表后,當局指責他反對上帝,不信來世,于1901年借機革除了他的教籍。
1901年,托爾斯泰強烈抗議沙皇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給人民自由并廢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對日俄戰(zhàn)爭。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對革命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卻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敗后,他又反對沙皇政府殘酷殺害革命者。
托翁在世界觀激變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離家出走。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他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波利亞納家中秘密出走,途中患上肺炎,11月20日病逝于一個小車站阿斯塔波沃(今列夫·托爾斯泰鎮(zhèn))。
遵照他的遺言,遺體安葬在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立墓碑和十字架。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充滿感情地贊許托翁的墓地,說那是“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
據(jù)說托爾斯泰5歲時,大哥尼古拉告訴他一個秘密,說只要把這個秘密解開,世界上就不再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他又說這個秘密已寫在一根小綠棒上,綠棒就埋在小山澗旁的路邊。這個小綠棒的故事令小托爾斯泰神往不已,找尋綠棒是他年幼時最熱衷的冒險游戲。托翁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傳說中的綠棒,死后也是被安葬在這片樹林里。
早期的性愛迷狂
托爾斯泰的一生是輝煌的、偉大的,但也是復雜的、孤苦的;包括他的生活、創(chuàng)作和思想、情感。
托爾斯泰多情而軟弱,自負而彷徨,無私而自相矛盾。他終生性欲高亢,沉溺于床事之歡,即使在中年皈依后,依然在禁欲與欲望之中掙扎?!拔也桓阋黄鹚X,無法激起創(chuàng)作靈感……”
托爾斯泰對自己的性欲和性滿足有著非常強烈的負罪感。然而在這方面,他的自我譴責也奇怪地有所選擇,甚至在縱容自己。托翁認為自已有很強的性欲,他在日記中寫道:“必須有一個女人,色欲使我片刻不得安寧?!薄翱膳碌那橛侨梭w的一種疾病?!痹谏淖詈箅A段,他告訴傳記作者阿爾默·莫德,自己的欲望太強烈了,以至于他不能沒有性生活,直到81歲為止。
青年時期,與女性交往總讓他感到非常羞澀,因此他常去妓院;但那地方令他厭惡,并給他帶來了通常的結果。他寫于1847年的一則日記記錄著他因“從通常的渠道染上了淋病”正被迫接受治療。1852年他在給哥哥的信中提到另一次染病的情況:“性病是治好了,但是水銀的副作用讓我遭受了說不出的痛苦。”可他仍繼續(xù)光顧妓院,除了妓女,還有吉普賽女郎、高加索姑娘、當?shù)氐纳倥约翱梢缘玫降娜魏味砹_斯鄉(xiāng)村姑娘。
其日記的基調(diào)是不變的自我譴責,并摻雜著對女性的憎惡:“好像是玫瑰色的什么東西……我打開后門,她進來了?,F(xiàn)在看到她我就無法忍受,如此淫蕩,可恥,可恨,(她)使我違背了我的準則。”“女人把我引入歧途。”接下來的一天,他下了很大的決心,但是“女傭們妨礙了我”。1856年4月的某天,從妓院回來后,他在日記中寫道:“太可怕了,但這絕對是最后一次。”1856年另一篇日記寫道:“令人作嘔。女人。愚蠢的音樂,女人,沖動,雪茄煙霧,女人,女人,女人?!?/p>
1856年,屠格涅夫的一段記錄讓后人從另—側面了解托爾斯泰。當時,他正把屠翁的住所當旅館一樣住著。“整個晚上都在喝酒比賽,與吉普賽人打牌,然后像死人一般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兩點?!?/p>
當托爾斯泰住在農(nóng)村、尤其是住在自己莊園里時,他開始物色漂亮的農(nóng)奴姑娘。就他而言,這也會激起比單純的情欲更多的東西。若干年后,他寫到波利亞納時說:“我記得在那兒度過的許多個夜晚和年輕美麗的杜尼亞莎……她那強健的、充滿女性魅力的身體。”
1856年托爾斯泰去歐洲旅行的動機之一,是逃避來自美麗的女奴杜尼亞莎的誘惑。他知道,他的父親也曾有過類似的事情。杜尼亞莎后來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只是被當做莊園里一名管理馬廄的男奴;后來由于行為不端,被降級為守林人。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爾斯泰曾一度傾心于鄰近的可愛的鄉(xiāng)村姑娘瓦·弗·阿爾謝尼耶娃,一個21歲的孤兒;此后又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沒有成功。她幸運地逃脫了他的追逐。此事反映在他的小說《家庭幸?!防?,但也表現(xiàn)了他當時逃避現(xiàn)實、追求與世隔絕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
托爾斯泰從歐洲回來后,仍然不能控制自己把手伸向女人,尤其是已婚農(nóng)婦阿克辛雅。1858年5月,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在古老的大樹林里,我是—個傻瓜,一頭野獸。她那古銅色的皮膚和她的眼睛。我愛上了她,這是我一生中從未有過的事、頭腦中再沒有別的東西。那個姑娘‘很整潔,而且相貌不難看,有著黑亮的眼睛和低沉的嗓音、充溢著新鮮而健康的氣息,豐滿的胸部在圍裙之上高高聳起’?!?/p>
可能在1859年7月,阿克辛雅生了—個兒子,名叫季莫費·巴濟金。托爾斯泰把她帶回家中做仆人;而且曾有一段時期,允許那個小男孩待在母親身邊。然而,像易卜生還有他自己父親一樣,他從未承認過那個男孩是他的孩子,也從未給過他絲毫關心。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曾一度公開鼓吹教育農(nóng)民是完全必要的,并親自在其莊園里為農(nóng)民的孩子辦學校;但他并未做任何事情讓他的私生子學會如何讀書和寫字。也許,他是擔心日后的繼承權要求。他似乎并無憐憫之心,從不考慮非婚生子女的各種權利。
而屠格涅夫不僅承認自己的私生女,且想方設法以恰當方式把她教養(yǎng)成人。托爾斯泰對此心懷怨恨,也許是因為屠翁的做法反襯出他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托爾斯泰含沙射影地提到她的身世,言辭間侮辱了那個可憐的姑娘,從而引起一場他與屠格涅夫的激烈爭吵,而且差一點以決斗的方式了結。
托爾斯泰知道,引誘村婦、經(jīng)常出入妓院都是有罪的行為,并為這些罪過而自責。然而他往往更多地責怪婦女,她們都是夏娃,是誘人的妖婦。
實際上,毋庸諱言,盡管他一生在生理上需要女人并利用了她們,但他并不信任她們,討厭甚至憎恨她們。從某些方面看,他認為女性性征是令人憎惡的。晚年時他這樣說道:“看到一個裸露著胸脯的女人總是讓我惡心,甚至我年輕時就有這種感覺。”
從天性來說,托爾斯泰是挑剔的,甚至是清教徒式的。如果說他自己的性欲讓他煩躁不安,那么這發(fā)生在別人身上,就會激起他最強烈的反感。
1857年在巴黎時,有段時間,他對女性的追逐達到了高峰。他寫道:“我所下榻的帶家具的公寓里居住著36戶家庭,其中19戶是非法的。這真讓人作嘔?!?/p>
耽于色欲就是墮落,而女人則是墮落的根源。1847年6月,當時托爾斯泰才19歲,他寫道:“現(xiàn)在,我要給自己制定以下規(guī)則,把女人的陪伴看做是無法避免的社會罪惡,要盡可能避開她們:誰是我們身上淫蕩、放縱以及其他一切惡習的根源,難道不是女人?誰應當為我們所喪失的勇敢、堅定、理智、公正等天性中的美德承擔責任,難道不是女人?”
真正令人沮喪的是,托爾斯泰至死都保持著這些幼稚的、某些方面具有東方色彩的婦女觀。與他描述安娜·卡列寧娜時所下的功夫相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似乎從不曾打算認真、深入地考察和理解女性的心靈。他從不承認婦女能成為嚴肅、成熟和有道德的人。
1898年,70歲的托爾斯泰寫道:“一般說來,(女性)都是愚笨的,但是當她為魔鬼服務時,魔鬼會借給她頭腦。然后,為了干出什么骯臟的事情來,她能奇跡般地思考,而且眼光長遠,意志堅定。”
不幸的婚姻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边@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開頭的一句。但不幸的是,這位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這多種不幸中的一種。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希勒在研究托爾斯泰和他的妻子索尼亞的日記,及托翁子女寫給他的《回憶錄》的豐富原始資料后,于1993年寫出了揭示托翁婚姻失敗原因的專著《愛與恨》。
1862年9月,托爾斯泰同沙皇御醫(yī)、八品文官別爾斯的女兒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結婚。那年,托翁34歲,已度過了放蕩的青年期,作為婚配對象,當時他并沒有多少資本,一介賭徒,且具有“最平庸的丑陋而粗俗的相貌”;而索菲亞還只有17歲,雖姿色平常,個子矮小,但正當韶華,聰明熱情,對愛情充滿美妙的狂想。兩人曾經(jīng)度過了一段和睦幸福的生活。
托爾斯泰在給她的求婚信中寫道:“我再也無法忍耐下去了。接連3個星期,每天我都對自己說:今天我一定要說出一切。然而我依然懷著惆悵、悔恨、恐懼和幸福的心情離開了。每天夜里,我都和今天一樣,總是痛苦地對自己說:我為什么沒說呢?我該怎樣說,又說些什么呢?
“……假如一個月前有人對我說,一個人會像我現(xiàn)在這樣痛苦,我會笑死的。但我現(xiàn)在卻正是在為幸福而痛苦著。誠實的人,告訴我,您是否愿做我的妻子?只要是出自內(nèi)心,您可以大膽地說,‘可以?!热裟鷮ψ约哼€有絲毫的懷疑,那就說‘不行’好了。
“……聽到‘不行’,對我說來是可怕的,我能預見到這一點。但我會找到經(jīng)受這一切的力量。倘若我做您的丈夫,而您又不能像我愛您那樣地愛我,那才更加可怕?!?/p>
從這封信中人們知道,當時索菲亞還寫過一部中篇小說,說明她是有一定文學才能的。
在托爾斯泰一生中,他的夫人不僅操持家務,生育子女,掌管莊園,治理產(chǎn)業(yè),使其財產(chǎn)收入較前增加4倍,一切都井井有條,婚姻前期大部分時光還是挺美好的,這使得托翁可以將全部時間用于文學作品的精雕細刻,給人類留下了大量傳世之作;而且每夜挑燈,不厭其煩地為他謄清和保存文稿,例如《戰(zhàn)爭與和平》就抄過多次。他們前后育有13個孩子,并加3次流產(chǎn)。
但兩人的教育、觀念、文化水平差距甚大。而托翁本人又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平時不愿和妻子交流、相處;且不夠細心、體貼——他喜歡散步,卻不愿陪妻子散步,更不屑于和她聊天;但妻子和別的男人聊天時,他又憤怒、嫉妒。每次托爾斯泰生病,索尼亞都是悉心照料,有一次連續(xù)9個月護理在床邊;但妻子得病,做丈夫的他卻不聞不問。
夫妻之間缺乏交流,使得婚姻生活每況愈下。高爾基說托爾斯泰“非常喜歡談論女人,但總是帶著俄國農(nóng)民的粗野口氣……他對女人的態(tài)度是一種頑固的敵意。他最喜歡做的事情莫過于懲罰她們?!@是一個男人對沒有得到他應有的幸福而進行的報復”。
大女兒塔妮婭勸她媽媽:“你無微不至地關心他的物質(zhì)生活,但是你卻忽略了他更珍視的東西。如果你同樣關心他的精神生活,他會是多么感動,會百倍地報答你的付出。”
索菲亞則未能擺脫世俗偏見,過多為家庭和子女利益著想,不能理解世界觀激變后托爾斯泰的思想;而且虛榮,嫉妒心強,剛烈且又神經(jīng)質(zhì)。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劇。兩人時常爭吵度日,活在地獄般的婚姻里。索菲亞說:“他愛我,但只在夜里,從來不在白天。”她抱怨:“不會有人知道他從來不曾想過要讓他的妻子休息片刻,或給生病的孩子倒一杯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他的愛和同情,但他不愿給我。我所有的自尊都被踐踏在泥淖里了。我只是一只被壓扁了的可憐蟲,沒有人需要,也沒有人愛護,一個挺著大肚子、不斷因懷孕而嘔吐的無用東西。”
這些情節(jié)如果不是他的子女親筆錄,誰也不會相信是寫出《復活》等宣揚人性作品的世界級大文豪的所作所為。托爾斯泰不愛索尼亞嗎?他的日記里也不乏對妻子充滿激情的愛的宣言。但通讀全書,人們感覺到他的愛是抽象、苛刻的頭腦的愛;而非具體、寬宏的心靈的愛。
托翁的一個特點,認為保守秘密尤其是那些有關性生活的秘密是有害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公開”,每一個潘多拉盒子的蓋子都必須揭開,丈夫與妻子應該相互告訴對方“所有的一切”。他將記錄自己年輕時代行為的日記都交給了妻子,內(nèi)容記載他婚前曾經(jīng)賭博、酗酒、亂交,找妓女,甚至感染性?。贿€與莊園女工阿克辛雅瘋狂相愛,陷入情欲,生了一個私生子,種種性生活的細節(jié)要言不煩。
這讓索菲亞大為恐懼、光火。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真想燒了他的日記和他的過去。”“我夢見了一個巨大的花園,……我抓起她的孩子,撕扯起來。我扯下了他的頭顱和雙腿——我像瘋子一樣?!彼龑W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去“臥軌”,甚至服毒自殺,鬧得全家不得安寧。她自己也承認:“總有一天我會嫉妒得自殺?!?/p>
托翁于是更厭惡這場婚姻。他在日記中寫道:索菲亞“成了我痛苦的根源”?!拔也恢廊绾谓鉀Q這種瘋狂,我看不見任何出路。”
其實,托爾斯泰自從和她結合后的48年里,從未有過一次婚外情,雖然他的大名吸引了無數(shù)女性崇拜者;即便這樣,妻子還是“吃醋”,而且醋意十足,自始至終。時隔40年后,當索尼亞65歲時,仍對阿克辛雅(已80歲)耿耿于懷。她甚至嫉妒自己最喜歡的妹妹,因為妹妹曾和托翁一起到林中打獵。
托爾斯泰后半生幾乎不和任何女性來往,但他和男人的交往也讓索菲亞嫉妒。他只能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這更刺激了索尼亞敏感的神經(jīng),她想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來制服丈夫,結果卻適得其反。
真是兩個相互折磨的人!索尼亞的日記上經(jīng)常有“臥床一天,茶飯不思,幾乎流了一天淚”的字句;托爾斯泰的日記上則是“睡眠糟糕,非常少。又跟往常一樣激動和生氣。十分壓抑,我一直想哭?!睂懗觥稇?zhàn)爭與和平》的文豪家里,只有“戰(zhàn)爭”沒有“和平”。
托爾斯泰晚年激進的思想,讓夫妻之間產(chǎn)生了更大的隔膜。他憎恨私有財產(chǎn),同情農(nóng)民,甚至準備放棄財產(chǎn)和著作版權,過簡樸生活,而與妻子發(fā)生齟齬。(但他卻一直讀書寫作,致死過著貴族生活;他皈依基督教后宣稱要完全戒除淫欲,卻一再使妻子懷孕。因此連他哥哥也認為弟弟虛偽,言行不一。)
索菲亞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認為是“整套哲學牽強附會、矯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虛榮心、名利欲和出風頭的基礎上?!?/p>
晚年的妻子,對丈夫的“敗家”舉動痛心疾首,寸步不離地守護著自己的產(chǎn)業(yè),惟恐被丈夫“貢獻”了出去。由于擔心托爾斯泰日記中有不利她的內(nèi)容,發(fā)表后讓自己蒙受羞辱,索菲亞甚至又以服毒和投河來要挾丈夫。而名為托翁信徒、實為偽君子切特科夫的出現(xiàn),更加劇了他們的家庭爭斗。她終于成了一個歇斯底里、精神失常的女人。
爭吵與自殺,妒忌與發(fā)作,家庭成了不幸的地獄,他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最糟糕(也是記錄最完備的)婚姻之一。天才作家托爾斯泰愿把博愛獻給全人類,卻唯獨仇恨了他的妻子。他日漸在家庭糾葛中耗盡精力,疲憊絕望,出走的愿望一次次在腦中醞釀:“像一個印度信徒那樣出走!”
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彌留之際,全球各地記者云集這個小車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來到膝下,但托翁臨死也不想見妻子一面,可謂悲慘至極。威廉·夏伊勒感嘆道:“他們在各方面都得天獨厚,惟獨不具備相互理解的能力?!?/p>
至今,在波利亞納的餐廳內(nèi)、客廳里,人們仿佛還在揣測著托翁與共同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妻子從恩愛到爭吵的場景……
終生“鉆石王老五”諾貝爾:
諾貝爾獎不設數(shù)學項與女人有關?
諾貝爾在巴黎邂逅了一位法國姑娘,并向她傾訴了自己所有的煩惱:相貌難看、動作笨拙、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擔心別人會瞧不起他。那女郎非但沒有小瞧他,反而一再鼓勵他要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曾極大地激勵了諾貝爾,令他對那女郎產(chǎn)生了戀情。他們之后約會了多次,每次會面都給諾貝爾帶來無窮的愉悅。但不久那位姑娘卻斷絕了與他的來往,這令諾貝爾傷感了許久。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yè)家,世界著名的“炸藥大王”,諾貝爾獎金創(chuàng)立人。他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發(fā)明數(shù)百項,獲355項專利,在世界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皇家學會和巴黎土木工程師學會。曾獲得瑞典國王頒發(fā)的科學勛章和法國大勛章。
諾貝爾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有兄弟3人,他居中。他從小體弱多病,但意志頑強,不甘落后。母親婭賽是發(fā)現(xiàn)淋巴系統(tǒng)(1653年)的著名博物學家奧洛夫·魯?shù)虏说暮笠幔晃挥形幕甜B(yǎng)的婦女,性格爽朗,聰明善良,樂觀而又有自信心,經(jīng)常帶孩子從事勞動。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位發(fā)明家,在俄國圣彼得堡擁有大型機械工廠,1840—1859年在俄國從事大規(guī)模水雷生產(chǎn),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亞戰(zhàn)爭。他還發(fā)明了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tǒng),設計了一種制造木輪的機器、大鍛錘,并改造了工廠設備。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破例授予他勛章。
諾貝爾始終受到父親巨大的影響,從他那里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像他一樣具有發(fā)明才能。他們一家于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圣彼得堡的父親團聚。諾貝爾終生未讀過大學,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教育,16歲就成了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語言。1850年他離開俄國赴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后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他在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直到1859年該廠破產(chǎn)為止。
重返瑞典以后,諾貝爾和父親等人在斯德哥爾摩市郊海倫坡建立試驗室,首次研制出解決炸藥引爆的雷酸汞管,并開始制造由意大利人蘇伯萊羅在1847年發(fā)明的液體炸藥硝化甘油。當然他們受到的家庭和社會壓力很大,但百折不撓的諾貝爾還是堅持了下來。在這種炸藥投產(chǎn)后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fā)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太過危險,瑞典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只好在馬拉湖里的一只船上進行實驗,尋求減小搬動硝化甘油時發(fā)生危險的方法。1865年他在溫特維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
他經(jīng)過反復的試驗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發(fā)現(xiàn):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以安全運輸,并據(jù)此于1867年制造了安全炸藥。上述發(fā)現(xiàn)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藥和必要的雷管,成為以后諾貝爾國際性工業(yè)集團的基石。黃色炸藥在英國和美國取得專利后,諾貝爾進而實驗并研制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于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后,他又研制出了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直到今天,在軍事工業(yè)中普遍使用的火藥都屬于這一類型。他曾要求彈道炸藥的專利權要包括柯達炸藥,但遭到法庭否決。
諾貝爾在全世界都有炸藥制造業(yè)的股份,建造了大型托拉斯,包括至少11個特大工廠,這是現(xiàn)代跨國公司的先驅;加上他在俄國巴庫油田的產(chǎn)權,所擁有的財富是巨大的,因此他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諾貝爾本質(zhì)上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希望自己發(fā)明的破壞性炸藥有助于消滅戰(zhàn)爭,但他對人類和國家的看法又是悲觀主義的。
諾貝爾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間,流傳著不少有關他的軼聞趣事。有一次,他聘用作為廚娘的一個法國姑娘要辭職回去結婚,諾貝爾問她要他送點什么結婚禮物。這位聰明而機靈的法國姑娘提出:別的什么都不要,只想要“諾貝爾先生本人一天所掙的錢”。這個請求可難倒了諾貝爾,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一天究竟能掙多少錢。然而,諾貝爾是個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辦的人,于是他經(jīng)過幾天計算之后,算出自己一天大概能掙4萬法郎,也就把4萬法郎作為結婚禮物贈給了那位姑娘。據(jù)說這筆錢在當時的價值,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讓她舒心地過上一輩子。
1890年,由于受法國人迫害,諾貝爾不得不離開居住了18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的米歐尼德莊園,在當?shù)貏?chuàng)立研究所,最后終老于此。
除了炸藥發(fā)明,諾貝爾知識豐富,興趣廣泛,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對電學、光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都相當了解,時常把自己的研究和其他學科聯(lián)系起來加以思索。晚年他還做過人造絲和人造橡膠的試驗。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文學與科學是他畢生的兩大精神支柱。他喜歡文學名著,特別鐘愛英國詩人雪萊的作品,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如自傳體長詩《一則謎語》,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只知道專心讀書探索大自然,吸取淵博而浩瀚的知識寶泉?!焙笕诉€在其遺稿中發(fā)現(xiàn)了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筆調(diào)清新,詞句優(yōu)美,獨具一格。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生命垂危的時候,其唯一的一部劇作《復仇的女神》才得以付印??上У氖?,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qū)區(qū)3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諾貝爾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yè)捐款均十分慷慨;他把大部分財產(chǎn)都交付給了信托,其1895年的遺囑存放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確定死后將其920萬美元遺產(chǎn)作為基金,以年息(當時為每年20萬美元)設立了后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
諾貝爾晚年得了心絞痛和心臟病,并且非常嚴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醫(yī)生建議他服用硝化甘油,他卻不予理睬直到去世。諾貝爾逝世于意大利的圣利摩。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卻為全人類創(chuàng)造了大量財富。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拔铱床怀鑫覒玫饺魏螛s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他的墓地非常樸素,每一個知道他的人站在這里,都會感到一種心靈的震撼。
諾貝爾的愛情
諾貝爾曾經(jīng)情人蘇特納夫人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甚至沒有固定住所。他曾說過:“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但他又是位世界級的大富翁,所以堪稱終生“鉆石王老五”了。在其生前與身后,人們對他常有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之說。
諾貝爾事業(yè)興旺,情場失意。他的愛情是悲劇,曾經(jīng)至少有4個女性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拒絕,一個衷情他人,一個無知而負心,結果都失敗了。有人說這是因為他骨子里極濃的自卑情結。
青年時代的那次歐美之旅(1852年他19歲),情竇初開的諾貝爾曾與一位在藥房工作的瑞典姑娘有過短暫的熱戀,他把自己熾熱的情感都獻給了他。不幸的是,正當他們對未來充滿幸福的憧憬時,那位姑娘不久便猝然病逝了。突如其來的噩耗給諾貝爾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只得懷著悲痛的心情回到了圣彼得堡,郁郁多日。
幾年后諾貝爾在巴黎邂逅了一位法國姑娘,并向她傾訴了自己所有的煩惱:相貌難看、動作笨拙、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擔心別人會瞧不起他。那女郎非但沒有小瞧他,反而一再鼓勵他要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曾極大地激勵了諾貝爾,令他對那女郎產(chǎn)生了戀情。他們之后約會了多次,每次會面都給諾貝爾帶來無窮的愉悅。但不久那位姑娘卻斷絕了與他的來往,這令諾貝爾傷感了許久。失戀的他寫詩道:“蕓蕓眾生的歡愉我不再分享,美人的青睞,多情的淚水不再使我動情?!?/p>
在隨后的20多年時間里,諾貝爾再也無心移情別的女性。他因發(fā)明炸藥而聲譽鵲起、財富積聚,而在生活上、精神上卻仍孓然一身。直到1876年43歲時,他終于鼓起勇氣,刊出了一則措詞相當含蓄的廣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過高等教育、漸近老年的男士欲尋找一位中年女性,條件是能講多種語言、能勝任秘書業(yè)務、能承擔家務勞動?!?/p>
不久,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貝爾塔(1843~1914年,昵稱伯莎,其實就是著名的蘇特納夫人,著有長篇小說《放下武器》,1905年成為第一個女性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前來巴黎應聘。諾貝爾對氣質(zhì)卓然不凡、作風干練利落的她一見傾心,無奈伯莎已心有所屬,很快便匆匆離去,另嫁他人。這兩人雖無緣締結連理,卻結成了永恒的友誼。伯莎后來成了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運動先驅之一。諾貝爾也基于她的原因而開始逐漸熱衷于和平運動。
1876年秋諾貝爾在去奧地利進行商業(yè)旅行時,在一家花店(一說是巴登療養(yǎng)院)里結識了比他小20來歲的賣花女索菲·赫斯。她出身于維也納一個簡樸的家庭,繼母對她不好,因而從家里跑了出來。此后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系,一度希望她成為自己的伴侶,為她在療養(yǎng)區(qū)買了一幢漂亮的別墅,在巴黎富人區(qū)購置了一座華麗的公館。但由于索菲沒有文化,缺乏教養(yǎng),言行舉止粗俗淺薄不堪,又不聽諾貝爾的勸導,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揮霍放蕩,常以“諾貝爾夫人”的身份同諾貝爾的所謂崇拜者鬼混,使渴望有一個氣氛輕松、整齊舒適的家庭的他感到憂傷與失望。
1891年春天,早已溜之大吉的索菲來信告訴諾貝爾說,她就要生下一個父親是一位匈牙利軍官和騎手的孩子來。諾貝爾看到這個消息后徹底失望了,但還是寫信去安慰和勸告她。從此諾貝爾決定不再與她來往,并通過一位律師為她提供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yǎng)老費(一說是每年給她50萬克朗),這在當時是一筆數(shù)目很大的錢。
諾貝爾逝世后,索菲還去找拉格納·索爾曼(瑞典工程師、諾貝爾的科學實驗研究助手、諾貝爾遺囑的執(zhí)行人)。她威脅說,如果不給自己比遺囑規(guī)定還多的東西,她就要將諾貝爾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出賣掉。這時索爾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為了避免可能出現(xiàn)一場丑聞,他有條件地買下了這些信件,這樣就保證使他們在將來不致遭受任何訛詐。
諾貝爾獎為什么沒有數(shù)學獎?
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遺囑設立諾貝爾獎,曾多年在瑞典國內(nèi)引起爭論紛紛。經(jīng)過遺囑執(zhí)行人索爾曼等人的不懈努力,1898年5月瑞典國王宣布該遺囑生效,1900年6月瑞典國會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章程規(guī)定,諾貝爾獎包括金質(zhì)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該獎頒發(fā)給本年底全世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文學、和平、經(jīng)濟學(其中經(jīng)濟學是1969年由瑞典國家銀行增設的)等6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人或多人,和平獎還可以頒發(fā)給某一組織和機構。從1901年開始,該獎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fā)。
人們對諾貝爾獎有許多爭議點,其中包括不設立重要的數(shù)學獎。這是為什么呢?民間有很多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一個是,此事可能與諾貝爾的愛情受挫有關。他的妻子(因為諾貝爾終生未婚,應該是女友,一說就是索菲)曾與一位名叫米泰·萊弗勒的瑞典數(shù)學家有外遇,兩人頻頻約會、同居,后來甚至私奔過;而且,他曾多次向此小姐求婚,而她因為萊弗勒的緣故,始終態(tài)度曖昧,模棱兩可。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懷,臨終立遺囑時強烈要求不設置諾貝爾數(shù)學獎。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史學家和科學家們現(xiàn)在更多地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即諾貝爾忽視數(shù)學是受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科學觀的影響。諾貝爾16歲時就終止了公立中學的教育,也沒有繼續(xù)上大學,之后只是從一位俄羅斯有機化學家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諾貝爾不愧是19世紀一位典型的、極賦天才的發(fā)明家,他的發(fā)明似乎更多地來自于其敏銳的直覺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數(shù)學知識,其數(shù)學知識可能還沒超過四則運算和比例率。而在19世紀下半葉,化學領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數(shù)學,數(shù)學在化學中的應用發(fā)生在諾貝爾去世以后。他本人根本無法預見或想像到數(shù)學在推動科學發(fā)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忽視了設立諾貝爾數(shù)學獎也不難理解。
再則,諾貝爾對數(shù)學或理論科學沒有特殊興趣,他認為數(shù)學不是人類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科學。所以他在遺囑中提到,這些獎項要用于獎勵那些對人類具有巨大實現(xiàn)利益的“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陳省身教授2002年時說過,諾貝爾獎中沒有設立數(shù)學獎也許是件好事,它讓數(shù)學家們能夠不為名利所惑,更加專心致志地進行自己的研究工作。
雖然沒有人知道諾貝爾不設數(shù)學獎的確切原因,雖然沒有諾貝爾數(shù)學獎,但20世紀以來數(shù)學研究和發(fā)展的腳步從未停歇過。
悲愴的音樂王子柴可夫斯基:
一個同性戀者,一次失敗的婚姻,N種未知的死法
首先,柴可夫斯基懼怕與人交往的天性,和妻子的愛好交際、性情活潑形成鮮明對比。再者,面對妻子病態(tài)的狂熱情欲,使他更加痛苦萬分?;楹髢蓚€月,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甚至走入莫斯科市郊一條齊腰深的河里,祈禱冰冷的河水會給自己帶來肺炎,奪走自己生命,可結果他既沒得肺炎也沒凍死。
柴氏生平與成就
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俄國民族樂派代表人物,也是俄國歷史上迄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其風格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后來者。1990年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紀念柴可夫斯基年”。
這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戲劇性的、旋律優(yōu)美的、悲觀的作曲家。他是出色的管弦樂大師、無可辯駁的天才,富于表現(xiàn)力,但的確過于多情。人們將他與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稱為近代俄羅斯“悲哀殿堂的二大支柱”。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注重對人心理的細致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震撼人心的戲劇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特有的風格,且和聲濃重、豐滿,顯露著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zhì),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100多年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高度的藝術價值廣為世界人民所喜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他在歌劇、交響曲、協(xié)奏曲、舞劇、音樂會序曲、室內(nèi)樂以及聲樂浪漫曲、鋼琴套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代表作有:11部歌劇,以《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最著名;6部交響曲,以《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又稱《悲愴交響曲》)最著名;4部協(xié)奏曲,以《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和《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最著名;3部芭蕾舞劇,即《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以及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隨想曲》和鋼琴套曲《四季》等。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鎮(zhèn)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官辦礦廠的采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3任妻子里的第二任,具有法裔血統(tǒng),彈得一手好鋼琴,且歌喉甜美。在他心目中,媽媽等于音樂,音樂等于媽媽。他從5歲開始就在她教導下學習鋼琴,幾個月以后就能熟練演奏一些作品了。
童年的柴可夫斯基充滿幻想,喜好朗頌詩歌和作文,選的大都是圣經(jīng)或愛國性題材。同時,他又性格內(nèi)向而脆弱,感情豐富。一天父親在家中放歌劇《唐璜》的唱片,他的情緒隨著音樂起伏,當聽到憂傷處時竟放聲大哭。因此,家庭教師送了他一個外號“玻璃男孩”,以后家人總怕傷了他易碎的心。
19世紀是書信文學相當興盛的時代,柴可夫斯基是個習慣寫信的人,一生寫了6千多封信。他的第一封信是8歲時寫的,最后一封是逝世前1個月寫的,僅給自己弟弟就寫了1千多封信,無話不談,涉及自己的理想、興趣、煩惱、希望等等。
1848年柴家遷往彼得堡。1850年其父被任命為圣彼德堡國立大學校長。于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并在音樂系主任指導下繼續(xù)鋼琴學習。他喜歡德國古典音樂,尤其是莫扎特的作品。當柴可夫斯基母親于1854年死于霍亂后,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她。
后來由于父親的要求,為他將來生活著想,柴科夫斯基不得不進入法學院學習。1858年離開學校后,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就加入了司法部合唱團。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扎列姆和安東·魯賓斯坦等教授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成績優(yōu)異,曾獲得銀牌獎。1866年畢業(yè)后,他很快就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尼古拉·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邀請下,擔任該校教師。
當時父親已退休,經(jīng)濟上頗為拮據(jù),因此柴科夫斯基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10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chuàng)作。教書的待遇不是很好,僅能糊口而已,但他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創(chuàng)作,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第二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司令官》,隨后幾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包括《天鵝湖》、《小提琴協(xié)奏曲》、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等。他的作品感動了作家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人。
1868年開始,柴科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他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下,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蜜歐與朱麗葉》。但于此后,其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逐漸與強調(diào)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1877年,柴科夫斯基因壓力太大,夫妻不和,又過度工作,精神崩潰,只得離開學校休假。1年后他嘗試回到學校繼續(xù)教書,但是沒多久就又放棄了,決定退休,到瑞士休養(yǎng)了一陣子,之后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84年柴可夫斯基獲得沙皇贈勛,1885年出任俄國音樂協(xié)會莫斯科分會會長。當年7月,他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自己的歌劇《女妖》,之后便開始常態(tài)性地從事指揮工作??朔c生俱來的舞臺恐懼癥之后,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臺上指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經(jīng)常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結識了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5月5日,他在卡內(nèi)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上指揮紐約音樂協(xié)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了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及弦樂小樂曲。這首堪稱柴氏最有名的降B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古拉教授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氏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交響曲《悲愴》9天之后,柴科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認為,他對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后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后出現(xiàn)的常號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沒有關聯(lián),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一般認為是俄羅斯天主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一個同性戀者,一次失敗的婚姻
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托妮娜
早在1874年,柴科夫斯基同性戀的傾向就已為人所知。盡管證據(jù)都已在蘇俄時期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性去向對于自身的生活以及作品影響之大是無庸置疑的。有些歷史學家仍認為他是異性戀,但是大部分學者根據(jù)他的仆人蘇佛努夫以及外甥鮑普·大衛(wèi)朵夫的證詞,相信他最親密的伴侶都是同性。其他證據(jù)大多可見于書信、日記及其弟馬戴斯特(亦是同性戀)的信件中。
1869年(一說是他早在法學院的學生時期)柴可夫斯基經(jīng)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事件,愛上了法國籍女歌手(一說歌劇演員)黛西莉·雅爾托,兩人曾發(fā)展出一段戀情??墒牵瑐€性內(nèi)向、害羞的他一直不敢開口向黛西莉求婚,導致后來黛西莉另覓戀情。在女方結婚之后,這段故事便無疾而終。
1877年,37歲的柴可夫斯基收到一個素不相識女子的情書。此人名叫安托妮娜·伊凡諾夫娜·米留科娃,說是他曾在音樂學院教過的學生,偏激狂、情欲狂的她在信中動情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意,并揚言非他不嫁。其實,柴氏根本不記得自己班上有這個學生,所以起初根本沒理會她。但是女學生相當堅持,她的舉動使人聯(lián)想到如今的“追星族”:連篇累牘地向他投寄熱情洋溢的情書,并以如不同意見面就自殺相威脅。
當時柴可夫斯基迷上了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正打算將其改編成歌劇。由于作品中的男主角年輕時拒絕了塔琪安娜,以致后來終生活在悔恨當中。入戲太深的他將自己想成奧涅金,認為自己不應回絕這段感情,當然對安托妮娜的癡情多少也有些感動。兩人于當年7月18日結婚了。那時安托妮娜28歲,小丈夫9歲。
其實,柴可夫斯基心里十分悲苦,因為他有同性戀的傾向(他曾瘋狂地愛著姐姐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外甥鮑普)。他很恨自己,也很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這種毛病。他又14歲喪母,依舊病態(tài)般地迷戀著對母親的回憶。他曾一再勸安托妮娜放棄這個念頭,特別是因為自己偏愛男性,無法滿足女性的需要;再加上對方又是性欲狂,兩者結合必定是悲劇??砂餐心菽然加幸环N近似的精神變態(tài)疾病,始終窮追不舍,直到她用自殺相威脅時,柴氏不得不屈服了。
可這宗從一開始就不完美的婚姻,使這位作曲家經(jīng)歷了惡夢般的遭遇。甚至有人說,這次婚禮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蜜月還沒結束,柴科夫斯基就后悔了,開始對妻子心生厭惡,避而遠之。兩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楹蟛?個禮拜,柴氏就因為極度不能適應婚姻生活而精神瀕臨崩潰的邊沿。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嚴重性。
首先,柴可夫斯基懼怕與人交往的天性,和妻子的愛好交際、性情活潑形成鮮明對比。再者,面對妻子病態(tài)的狂熱情欲,使他更加痛苦萬分?;楹髢蓚€月,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甚至走入莫斯科市郊一條齊腰深的河里,祈禱冰冷的河水會給自己帶來肺炎,奪走自己生命,可結果他既沒得肺炎也沒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