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記言記事,史家楷則
五子之歌[1]
《尚書》
太康[2]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ruì)[3],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4],以逸豫[5]滅厥德,黎民咸貳[6],乃盤游無度,畋(tián)于有洛之表[7],十旬弗反。有窮后羿(yì)[8]因民弗忍,距于河[9],厥弟五人御[10]其母以從,徯(xī)于洛之汭(ruì)[11]。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12]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1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14]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15],不見是圖[16]。予臨兆民,懔(lǐn)乎若朽索之馭六馬[17],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xùn)有之,內(nèi)作色荒[18],外作禽荒[19]。甘酒嗜音[20],峻宇雕墻[21]。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22],有此冀方[23]。今失厥道,亂其紀(jì)綱,乃厎(zhǐ)[24]滅亡?!?/p>
其四曰:“明明我祖[25],萬邦之君。有典有則[26],貽厥子孫。關(guān)石和鈞[27],王府則有?;膲?span >[28]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29]?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30]依?郁陶[31]乎予心,顏厚有忸(niǔ)怩(ní)[32]。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注釋
[1]選自江灝、錢宗武譯注,周秉鈞審?!督窆盼纳袝g》,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太康:夏啟的兒子,沉湎于游樂田獵,不顧人民的疾苦,被羿驅(qū)逐,不能回國。
[3]昆弟:兄弟。須:等待。洛汭:古地名,指洛水入古黃河處,在今河南鞏義境內(nèi)。
[4]尸位:古代享用祭祀的主位,指處于尊貴的地位。這里指居高位而無所作為。
[5]逸豫:安逸,享樂。
[6]貳:有二心。對國君不信任、不忠誠。
[7]畋:田獵,打獵。有洛之表:洛水的南面。有,上古多用在地名、國名之前,沒有意義。
[8]有窮:古國名。羿:指有窮國君。帝嚳(kù)的射官名叫羿,后來,善于射箭的人都稱為羿,有窮的國君也善射,因此把他叫作羿。
[9]距:通“拒”,抵御。河:特指黃河。
[10]御:侍奉。
[11]徯:等待。汭:河的轉(zhuǎn)彎處。
[12]皇祖:指夏的開國君主禹。
[13]下:低下。這里是方位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民)卑下。
[14]一:都,整個地。
[15]明:指明顯的時候。
[16]不見是圖:這是賓語前置句,是上古漢語賓語前置的一種,賓語“不見”用代詞“是”復(fù)指,前置于動詞“圖”,正常的語序是“圖不見”,意為圖謀細微不見的過失。
[17]懔乎:內(nèi)心恐懼。懔,危懼,戒懼。朽索:朽腐的繩索。
[18]作:興。色荒:沉迷女色。
[19]禽荒:畋獵。
[20]甘酒:飲美酒不知節(jié)制。嗜音:嗜好沉迷歌舞。
[21]峻:高。宇:屋子。雕:彩飾。
[22]陶唐:堯帝。
[23]冀方:冀州地方。堯建都平陽,舜建都蒲坂,禹建都安邑,都在古冀州。這里舉堯包括舜、禹,舉冀州包括全國。
[24]厎:致,導(dǎo)致。
[25]明明:明而又明,十分英明、圣明。
[26]典:典章。則:法則。
[27]關(guān):交換,互通有無。石:指供人器用的金鐵,也包括米粟、布帛等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必需品。和鈞:平均,民用不缺。
[28]荒墜:荒廢,失落。厥:其。緒:前人的功業(yè)。
[29]曷歸:歸向哪里。疑問句中代詞“曷”做“歸”的賓語,前置。
[30]疇依:依靠誰。疑問句中代詞“疇”做“依”的賓語,前置。
[31]郁陶:憂愁。
[32]顏厚:面帶羞愧??资瑁骸靶呃⒅橐娪诿婷?,似如面皮厚然,故以顏厚為色愧?!扁钼酰簝?nèi)心慚愧。
譯文
太康失去了國家,他的五個弟弟在洛水北岸流入黃河處等待他,作《五子之歌》。
太康處其位卻不謀其政,喜歡安逸享樂,喪失了好的德行,老百姓都懷著二心。太康仍然縱情享樂沒有節(jié)制,在洛水的南邊打獵,一百天了還不回來。有窮國君主羿,因為百姓不能忍受,在黃河擋著太康(不讓他回國)。他的弟弟們五個人,連他們的母親一起跟從著太康,在洛水流入黃河的地方等待太康。五個弟弟都埋怨太康(安逸無德),按照大禹的勸誡而寫了詩歌:
其中第一首說:“英明的先祖有明示,老百姓可以被親近,而不可被輕視,老百姓是立國之本,根本牢固了國家就會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勝過我。一個人有很多過失,怨恨豈能等到它明顯的時候?應(yīng)該在還未呈現(xiàn)的時候就考察到。我面對億萬人民,內(nèi)心恐懼的樣子就像用腐朽的繩子駕著六匹馬一樣,身處別人上位,為什么不謹(jǐn)慎呢?”
其中第二首說:“祖先訓(xùn)誡的話說,內(nèi)廷興起迷戀女色,朝廷外興起打獵之風(fēng),縱情飲酒不知節(jié)制,愛好歌舞不知滿足,高大的建筑,華麗的雕飾宮墻,這幾項中只要有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p>
其中第三首說:“那個陶唐氏的堯帝,曾經(jīng)據(jù)有冀州這塊地方?,F(xiàn)在太康失去了這個大道,搞亂了國家的紀(jì)律總綱,于是導(dǎo)致滅亡!”
其中第四首說:“我們十分圣明的祖先,是各諸侯國的君主。有治國的典章和法度,傳給他的子孫。交換生產(chǎn)的東西,使它平均,民用不缺,王家府庫也很富足。現(xiàn)在廢棄了前人的秩序,覆滅了宗族,斷絕了后代!”
其中第五首說:“啊!我們?nèi)ハ蚰睦锇。课乙幌氲竭@點就很悲傷。普天下的人都怨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內(nèi)心抑郁憂愁,面帶羞愧,內(nèi)心慚愧。平時不對自己的品德慎重,即使現(xiàn)在想改悔,又哪里來得及補救?”
閱讀提示
在堯舜禹時代,君王離位時,靠舉薦德才兼?zhèn)渲t人來擔(dān)當(dāng)君王之大任。然而,大禹的兒子啟開啟了中國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的時代??墒?,這些繼承君位之人的才能和德行,并非都能承擔(dān)治理國家、造福百姓的重任。夏啟的兒子太康,就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昏庸無德的君王。
本篇選自《尚書·虞夏書》,記述了太康耽于游樂田獵,荒廢政事,不理民情,以致百姓有了二心。太康有一次田獵之后回國,有窮國君主羿率領(lǐng)人民在黃河北岸堵截抵御,不讓太康返回國都,使太康失去帝位。于是太康的弟弟們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詩歌,表達了對太康的指責(zé)和怨恨。
學(xué)問思辨
我國古代有濃重的民本主義思想,也就是說老百姓是立國之本,所有為政者都應(yīng)該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決策的第一位。請查閱典籍,列舉幾條體現(xiàn)這種觀點的句子,并和大家交流賞析。
楚歸晉知?[33]
《左傳》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34]。于是荀首佐中軍矣[35],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36],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37],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guó)[38]。執(zhí)事不以釁鼓[39],使歸即戮[40],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41]?”
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42],而求紓其民[43],各懲其忿,以相宥(yòu)也[44],兩釋累囚[45],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46],其誰敢德?”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47],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p>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睂υ唬骸耙跃`,累臣得歸骨于晉[48],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49];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50],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51],次及于事[52],而帥偏師[53],以修封疆[54]。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55],其竭力致死[56],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p>
王曰:“晉未可與爭?!敝貫橹Y而歸之。
注釋
[33]選自《左傳·成公三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
[34]“晉人”二句: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晉、楚戰(zhàn)于邲,晉知?被俘,但晉也俘虜了楚公子穀臣,射殺了楚大夫襄老,并將其尸首帶回?,F(xiàn)在晉要用穀臣和襄老的尸首換回知?。歸,歸還。穀臣,楚莊王的兒子。連尹,楚官名。
[35]于是:在這個時候。佐中軍:任三軍的副帥。古代大國軍設(shè)三軍:中軍、左軍、右軍。中軍由三軍主帥統(tǒng)領(lǐng),中軍佐是其副手。
[36]王:指楚共王,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
[37]治戎:治兵,整頓軍備,外交辭令,這里是作戰(zhàn)的意思。
[38]俘馘:泛指俘虜。馘,割耳。古時作戰(zhàn),殺死敵人割下左耳朵以記戰(zhàn)功。
[39]釁鼓:古時的一種祭祀禮節(jié),用牲畜的血涂鼓。這里是殺掉的意思。
[40]即戮:接受懲罰。即,就,靠近。下文“以為戮”“戮于宗”的“戮”都是“殺”的意思。
[41]又誰敢怨:賓語“誰”前置于動詞“怨”,即又敢怨誰。
[42]圖其社稷:意謂為國家利益打算。
[43]紓其民:意為百姓解除苦難。紓,緩解。
[44]“各懲”句:意為各自克制怨恨,相互諒解。懲,止,克制。宥,寬恕。
[45]累囚:囚犯。累,捆綁。
[46]臣不與及:與我沒有關(guān)系。與,參與。及,趕上。
[47]任:擔(dān)負(fù)。
[48]累臣:被俘之臣。知?自稱。
[49]外臣:對別國的國君稱本國之臣為外臣。首:指知?的父親荀首。
[50]宗:宗廟。
[51]嗣:繼承。宗職:祖宗的職位。
[52]次及于事:意謂按次序輪到我擔(dān)任軍事職務(wù)。事,擔(dān)任軍事職務(wù)。
[53]偏師:非主力部隊。這里泛指部分軍隊。
[54]修:治理。這里是鎮(zhèn)守保衛(wèi)的意思。封疆:邊界。
[55]違:違背,逃避。
[56]竭力致死:盡力效死。
譯文
晉國人把楚國公子穀臣和連尹襄老的尸首歸還給楚國,以此要求交換知?。當(dāng)時荀首已經(jīng)是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yīng)了。
楚王送知?,說:“您怨恨我嗎!”知?回答說:“兩國打仗,我實在沒有才能,不能勝任職務(wù),所以做了俘虜。為君王辦事的人沒有用我的血來釁鼓,而讓我回國去接受誅戮,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呢?”
楚王說:“那么你感激我嗎?”知?回答說:“兩國都為自己的國家利益考慮,希望讓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止住自己的憤怒,來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jié)成友好關(guān)系。兩國友好,下臣不曾參與,又敢感激誰?”
楚王說:“您回去,用什么報答我?”知?回答說:“我沒什么好被怨恨的,君王也沒什么好被感恩的,沒有怨恨,沒有感恩,就不知道該報答您什么?!?/p>
楚王說:“即使這樣,還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訴我。”知?回答說:“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到晉國,寡君如果加以誅戮,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請求,而在自己宗廟中誅戮下臣,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殺我的命令,而讓下臣繼承宗室之職位,按照順序輪到我擔(dān)任軍事職務(wù),率領(lǐng)一部分軍隊來治理邊疆地區(qū)。即使碰到君王的主事官員,我也不會違背禮義,竭盡全力以至于死,沒有第二個想法,以盡到為臣的職責(zé),這就是所報答于君王的?!?/p>
楚王說:“晉國,是不能和它爭奪的?!庇谑蔷蛯λ丶佣Y遇而放他回去。
閱讀提示
本篇選自《左傳·成公三年》,晉國人和楚國人交戰(zhàn),各自俘虜了對方的人質(zhì)。晉國人把楚國的公子和其他俘虜還給楚國,而想要讓自己的臣子知?回國。本篇記述了晉國臣子知?被釋放回國之前與楚共王的一次談話。即使面對楚國君王,晉國臣子知?也不卑不亢,剛毅沉穩(wěn),堅貞不屈,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氣度與品格。
知?是晉國大臣,其父荀首當(dāng)時是中軍副帥。荀首封地為知,遂以封地為姓。知?不愧為一代辯才,他選取了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立足點:國家利益。用國家利益作為盾牌,把楚共王層層進逼的三個問題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對方再也無言以對,于無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罷手。知?的防守幾乎達到了最佳境界,無懈可擊。
從長遠來看,知?通過與楚共王的一次談話,使得楚王了解了晉國是禮制之國,百姓亦是忠于職守,無有二心,不可肆意侵犯?!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不出兵而緩解了晉楚之間的劍拔弩張之勢,這是我國兵法中的上策,知?做到了。
學(xué)問思辨
通過本文你學(xué)到了哪些辯論的技巧?
《命訓(xùn)解第二》節(jié)選[57]
《逸周書》
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禍、有福,人有丑、有紼(fú)絻(miǎn)、有斧鉞[58]。以人之丑當(dāng)天之命,以紼絻當(dāng)天之福,以斧鉞當(dāng)天之禍[59]。六方三述,其極一也[60],不知則不存。
極命則民墮[61],民墮則曠命[62],曠命以誡其上,則殆于亂[63]。極福則民祿,民祿則干善,干善則不行[64]。極禍則民鬼,民鬼則淫祭,淫祭則罷家[65]。極丑則民叛[66],民叛則傷人,傷人則不義。極賞則民賈(gǔ)其上[67],賈其上則民無讓,無讓則不順。極罰則民多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
凡此六者,政之殆[68]也。明王是故昭命[69]以命之,曰:大命世罰,小命罰身[70]。
福莫大于行義,禍莫大于淫祭,丑莫大于傷人,賞莫大于信義,讓[71]莫大于賈上,罪莫大于貪詐。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72]。
注釋
[57]選自《逸周書·命訓(xùn)解》(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李學(xué)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8]丑:羞恥。紼絻:亦作“紼冕”。禮服禮冠,這里指爵祿。斧鉞:刑法。
[59]當(dāng):對。天命有常,羞恥也有常,故二者相對。爵祿與天賜福相同,故二者相對。斧鉞懲罰人,與作惡則天降之禍同,故二者相對。
[60]六方:六個方面:命、禍、福、丑、紼絻、斧鉞。三述:即天道三和人道三相對。極:過度。
[61]命:命令,號令。墮:怠惰。
[62]曠命:不從命。
[63]誡:通“戒”,戒備。殆:接近。
[64]福:賜福。祿:貪圖俸祿。干:傷害。不行:即人不行善事。
[65]禍:降禍。鬼:迷信鬼神。淫祭:過多地祭祀。罷:通“?!?,疲軟不振。
[66]極丑:過度地羞辱。叛:背叛。
[67]賈其上:以市買之心事上,即與上司討價還價。賈,買。
[68]殆:危急。
[69]昭命:顯明的號令。
[70]大命:違背大命。世:世代。小命:違背小命。身:自身。
[71]讓:責(zé)備,譴責(zé)。
[72]奉:遵從。牧:治理,管理。失:流失,逃亡。
譯文
天道有三個方面,人道有三個方面:天道有命、有禍、有福,人道有羞辱、有爵祿、有刑罰。以人道的羞辱對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祿對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罰對天道的禍。六個方面三種辦法,過頭了結(jié)果是一樣的,如果不知道,就不能真正實行。
命令過度,百姓就會懈?。话傩招傅【筒宦犆?;不聽命令就戒備上司,那么(形勢)就近乎叛亂了。賜福過度,百姓就會重俸祿;百姓重俸祿,就會影響百姓做善事;影響百姓做善事,就使善事不能施行。降禍過度,百姓就會信鬼;百姓信鬼,就會過多地祭祀;頻繁地祭祀,就會敗毀家財。羞辱過度,百姓就會背叛;百姓背叛,就會傷人;傷人,就會不義。賞賜過度,百姓就會與上司討價還價;與上司討價還價,就沒有了遜讓之心;沒有遜讓,則政令就不能順利實施。處罰過度,百姓就會多欺騙;百姓多欺騙,就不誠實;不誠實,就沒有報答了。
這六種情況,都是政事危險(的標(biāo)志)。英明的君王,因此就用明白的號令告訴百姓,說:“違背大的號令就世代受罰,違背小的命令就自身受罰?!?/p>
沒有比行義更大的賜福了,沒有比淫祭更大的降禍了,沒有比傷人更大的羞辱了,沒有比對人有信義(給人的)獎賞更大了,沒有比與上司討價還價更能讓人譴責(zé)的了,沒有比貪污欺騙更大的罪了。古代英明的君王,尊奉這六種方法治理萬民,老百姓就會為王所用而不流失逃亡。
閱讀提示
命訓(xùn),關(guān)于天命的訓(xùn)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當(dāng)順天命以牧萬民。本篇節(jié)選部分即解釋了天道的三個方面和人道的三個方面——天道的命、福、禍分別對應(yīng)于人道的羞辱、爵祿、刑罰。以人道的羞辱對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祿對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法對天道的禍。本篇從“過猶不及”的角度說明,適度運用這六個方面三種辦法的重要性,不可號令過度、賜福過度、降禍過度,同樣不可羞辱過度、賞賜過度、處罰過度,否則就會危及國家政治。這既是治國的規(guī)則,也是先輩英明君主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值得我們深思借鑒。
學(xué)問思辨
古人關(guān)于治理社會和政治統(tǒng)治的智慧言簡意賅,你從中學(xué)到了什么?
子常問蓄貨聚馬斗且論其必亡[73]
《國語》
斗且廷見令尹子常[74],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75],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76]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77],不是過也[78]。公貨足以賓獻[79],家貨[80]足以共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于民[81],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82]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83],于是乎每朝設(shè)脯(fǔ)一束、糗(qiǔ)一筐[84],以羞[85]子文。至于今秩[86]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fù)。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87]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88]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89],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處鄖(yún)[90],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91]之后也,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民之羸(léi)餒(něi),日已甚矣。四境盈壘[92],道殣(jìn)相望[93],盜賊司目[94],民無所放[9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賢于成、靈[96]乎?成不禮于穆[97],愿食熊蹯(fán)[98],不獲而死。靈不顧于民,一國棄之,如遺跡焉[99]。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舉之戰(zhàn),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注釋
[73]選自《國語·楚語下》(鄔國義、胡果文、李小路撰《國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4]斗且:楚國大夫。廷:在朝廷上,名詞作狀語。子常:名囊瓦,字子常,楚昭王時任令尹,以貪財受賄聞名。
[75]實:錢財。
[76]國馬:國家向老百姓征收的馬,常充作軍馬用。
[77]公馬:公卿家畜養(yǎng)的軍馬。賦:兵賦。
[78]不是過也:不要超過這個限度。這句是賓語前置句,調(diào)整后的語序是“不過是也”,代詞賓語“是”在否定句中前置于動詞“過”。
[79]公貨:公卿家的財產(chǎn)。賓獻:公卿用于國事交往的貢獻饋贈。
[80]家貨:指大夫家的私財。
[81]夫貨、馬郵則闕于民:(公卿、大夫家的)財產(chǎn)馬匹聚斂過多,百姓就會相對地缺少。郵,超過。闕,缺。
[82]斗子文:楚成王時的賢相,即斗穀(gòu)於(wū)菟(tú),斗伯比的兒子。
[83]成王:楚成王熊惲(yùn)。朝不及夕:吃了早飯沒有晚飯。即“吃了上頓沒下頓”之意。
[84]脯、糗:干肉和干糧。
[85]羞:即“饈”,用為動詞,進獻食品。
[86]秩:常例。
[87]曠:空,此指因貧窮而家室空曠。
[88]封:富厚。
[89]莊王滅若敖氏:公元前605年,子文的侄子斗椒作亂,與楚莊王戰(zhàn)于皋滸,斗椒敗,莊王滅子文的宗族若敖氏。
[90]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處鄖:楚莊王滅若敖氏時,子文之孫箴尹(官名)克黃奉命出使齊國,回楚復(fù)命后,自動到司法官那里投案。楚莊王思念子文治理楚國的功績,說:“子文如果沒有后代,用什么來勉勵人做好事?!弊尶它S官復(fù)原職,克黃的子孫在楚昭王時為鄖公。事見《左傳·宣公四年》。
[91]先大夫:子常的祖父子囊。
[92]四境盈壘:國境四方都是壁壘。盈,充滿。壘,壁壘,軍事防御用的堡壘。
[93]道殣相望:道路上掩埋死人的墳?zāi)挂粋€挨著一個。殣,掩埋死人的墳。
[94]盜賊司目:子常讓盜賊之人在朝廷的官位上充當(dāng)君王的眼目。
[95]民無所放:老百姓無所依托。放,依托。
[96]成、靈:楚成王和楚靈王。
[97]成不禮于穆:楚成王想廢掉太子商臣(即后來的楚穆王),立職為太子,商臣帶兵圍攻成王宮,成王請求吃了熊掌再死,商臣不肯答應(yīng),成王自殺。
[98]熊蹯:熊掌,是很名貴的菜肴。
[99]靈不顧于民:楚靈王不修君德,奢侈暴虐,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筑陳、蔡的城墻,建造華麗的章華宮,多次對外用兵,使楚國民生凋敝,三軍背叛他,人民怨恨他,當(dāng)公子棄疾(后來的楚平王)煽動軍隊造反時,他逃往乾溪山中,當(dāng)?shù)厝硕疾皇樟羲詈笞詺⒂谟笠旰ゼ?。所以說遺棄他就像行人遺棄腳跡一樣。
譯文
斗且在朝廷上見到令尹子常,子常和他說話。(子常)問關(guān)于聚斂財物和名馬的事情。(斗且)回家告訴他的弟弟說:“楚國將要滅亡了!如果不這樣,令尹他大概不能免于災(zāi)難了!我見到令尹,令尹問如何聚斂財物,就像饑餓的豺狼一樣,恐怕是一定要滅亡了。
“古時候聚斂財物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飯,聚斂名馬也不損害百姓的財物和所用。國家征收的馬足以滿足軍需,公卿征收的馬足夠兵賦,不能超過這個限度。公卿家的財物足夠進獻賓客,大夫家里的財物足夠家用,不能超過這個限度。財物、馬匹超過了這個限度,老百姓那里就不夠用,老百姓不夠用就會有離心和反叛之心,那時候拿什么來立國呢?
“過去斗子文多次辭去令尹的職務(wù),家里沒有一天生活之積蓄,這是體恤百姓的緣故。成王聽說子文幾乎吃了早飯就沒有晚飯,因此(子文)每次朝見時,他就準(zhǔn)備一束干肉、一筐干糧,用來送給子文。直到現(xiàn)在還遵循這個慣例。成王每次給子文超出他的俸祿時,子文一定要逃離,直到成王停止給他超出俸祿的錢,他才返回朝廷。有人對子文說:‘人生來就追求富貴,而您卻逃離富貴,這是為什么呢?’(子文)回答說:‘做官的人,是來庇護百姓的。百姓財物還不夠用,而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使百姓勞苦來增加自己的財富,那么我離死也不遠了。我是逃離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貴?!猿f王在位的時候,滅了若敖氏,只有子文的后代還在,直到現(xiàn)在還在鄖居住,還是楚國的良臣。這不是先體恤老百姓,然后自己得到了真正的財富了嗎?
“現(xiàn)在的令尹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輔佐楚君,在外卻沒有好名聲。百姓疲弱饑餓,一天比一天厲害。四方邊境上布滿了堡壘,路上餓死之人的墳冢一個挨著一個,盜賊伺機作亂,百姓無所依靠。他不體恤百姓的這些困苦,卻只顧毫無滿足地積蓄財貨,這種作法只會很快招來百姓的怨憤。他積聚的財富越多,積聚的怨憤就越多,不滅亡還等什么呢?
“對待老百姓心中的憤怒,就好比要給大河筑堤一樣防范,一旦堤防潰決,造成的破壞必定是很大的。子常能比成王、靈王更賢明嗎?成王不按禮法想廢掉穆王,(臨被殺時)想吃完熊掌再死,沒有被允許就自殺了。靈王不顧百姓,一國的百姓都背棄了他,就像行人遺棄腳印一樣。子常執(zhí)掌楚國大政,他的行事不合乎禮法、對百姓的不管不顧比成王、靈王還厲害,他獨自一人憑什么力量來對付這種敗亡的局面呢!”一年后,就發(fā)生了吳、楚柏舉之戰(zhàn),(楚軍大敗,吳人占據(jù)了郢都),子常逃亡到鄭國,昭王逃亡到隨國。
閱讀提示
本篇所記載的故事中,斗且見微知著,通過和子常對話的細節(jié),聯(lián)系歷史事實,預(yù)見了楚國令尹子常的人生成敗,可謂智慧。真是“讀史使人明智”!斗且通過回憶賢明的子文逃離富貴就像逃離死亡一樣,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老百姓日益艱難、道有餓殍的程度,大膽預(yù)測了子文覆亡的結(jié)局。統(tǒng)治者貪欲的滿足,意味著老百姓正常需求和生活資料的被掠奪,時間一長,則民怨爆發(fā),老百姓遺棄這些統(tǒng)治者就會像行人遺棄腳印一樣容易、自然。
學(xué)問思辨
“斗且見微知著”,“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都強調(diào)了細節(jié)對于成敗的重大影響。你的生活中有類似“斗且見微知著”的實例嗎?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