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939—998年),公元976—998年在位,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趙匡胤胞弟,母為昭憲皇后杜氏。趙光義有著雄才大略,為打下趙氏江山立下巨大功勞。他登基后,繼續(xù)推行統(tǒng)一全國的政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同時,也結束了中國長達二百五十年的改朝換代的大混戰(zhàn)。在他手中,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統(tǒng)治體制,促進了經濟發(fā)展、社會繁榮,使趙氏家族維持了長達三個世紀的統(tǒng)治,為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趙光義因為急功近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轉而執(zhí)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使宋朝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燭影斧聲中代侄繼位
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家族以“長子接班”這種家天下的繼承模式,來防止家族其他人對最高權力的爭奪。嫡長子繼承制,有利于減少政治繼承中的沖突,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穩(wěn)定有序和家族的統(tǒng)治延續(xù)。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特殊的生活享受,卻使不少野心家為這一制度添置了刀光劍影的背景。
公元939年十月七日,趙匡義出生于浚儀官舍。他自幼卓爾不群,生性好學,工文業(yè)、多藝能,深得長兄趙匡胤的喜愛。
當趙匡胤在后周功業(yè)顯赫、地位日高時,比他小12歲的趙匡義,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趙匡義長期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zhàn),18歲時,他協(xié)助趙匡胤攻下了瓦橋關和瀛洲、莫州。22歲時,在“陳橋兵變”中,趙匡義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當時,趙匡義以趙匡胤胞弟的身份最適于出面溝通內外,結交軍士,撫定眾心。由于趙匡義充當了前臺主角,才使得趙匡胤在代周自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較為超脫的角色。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他的另一個弟弟趙匡美改名為趙廷美。
宋太祖趙匡胤對趙光義也十分器重,他剛登上皇帝寶座,就任命趙光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御史。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趙匡胤親征澤、潞,討伐李筠,讓趙光義臨時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同年十月,趙匡胤南征據揚州反抗的李重進,任命趙光義為大內都部署,仍留守京師。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
擔任開封府尹,對于趙光義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作為國家都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開封府尹對國家軍政要務起著上承下達的作用。從建隆元年(960年)到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當了16年的開封府尹,鍛煉了實際處理政務的才能。這16年來,趙光義利用開封府尹的地位,在開封府中廣延豪俊,聚集了一批幕僚、軍校,文武皆備。通過廣置黨羽,內外交通,趙光義在開封府時勢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漸豐,為他日后爭奪帝位及治國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趙氏基業(yè)的締造者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據宋仁宗嘉祐年間文人文瑩的《續(xù)湘山野錄》記載,十九日夜,趙匡胤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后,趙匡胤屏退左右侍衛(wèi),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在燭影搖晃中,屋外宮人見趙光義時而避席,擺手后退,像是在躲避,又像是在謝絕什么,又見趙匡胤手持玉斧戳地,還大聲喊道:“好做!好做!”兩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才從宮中出來。凌晨左右,趙匡胤就駕崩了。據清人畢沅《續(xù)資治通鑒》記載,趙匡胤晏駕歸西后,皇后派宦官王繼恩速召趙匡胤長子趙德昭,王繼恩認為“太祖?zhèn)鲊鴷x王之志素定”,就迎請了趙光義。
第二天,趙光義因“金匱之盟”在燭影斧聲中即位。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tǒng)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趙光義即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地位。
趙光義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后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趙匡胤時皇弟尹京的舊制;趙匡胤之子德昭為節(jié)度使,封武功郡王,與趙廷美一起位在宰相之上,趙匡胤次子德芳也封為節(jié)度使。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與趙光義自己的子女一樣均稱為皇子皇女,趙匡胤的三個女兒還被封為國公主。趙匡胤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獲得了大大小小的官位。而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一些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趙光義更注重培養(yǎng)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xù)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了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yè)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以便于控制。
趙光義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開科取士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一次猛增了兩倍多。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能青云直上出任各種職務。因此,這些“天子門生”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后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2.守內虛外的統(tǒng)治策略
“兄終弟及”得來的權力有違“以子繼父”的傳統(tǒng),趙光義想要靠政績來證明自己足以擔當起領導國家的重任。然而,他“守內虛外”的指導思想卻使后來趙氏家族的統(tǒng)治陷入了困境之中。
“金匱之盟”是否真有其事暫且不論,趙光義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在正統(tǒng)的封建世襲制中并非名正言順,在“燭影斧聲”中繼位的趙光義,內心總不踏實。他意識到要想鞏固帝位、帖服人心,就必須樹立自己的威望。
趙光義急于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這樣,既能證明自己是太祖當之無愧的繼承者,以提高個人的威望;也可以轉移朝野的視線,不再對他繼位的合法性說三道四。當時,南方還剩下割據福建漳泉的陳洪進和吳越國的錢俶,都是只待收拾的囊中之物;而北漢因有契丹的撐腰,仍然割據河東,這表明趙光義要想統(tǒng)一中原,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見政權初步穩(wěn)固,便做出了攻打北漢的決定,希望通過攻滅北漢來實現趙匡胤不能完成的功業(yè),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正月,他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分四路攻打太原城;同時,命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以阻擊契丹援兵。
同年二月,趙光義御駕親征,所遣兵馬在十萬以上。三月,郭進在石嶺關(今山西太原北)南截擊來援的遼軍,遼軍死傷嚴重,耶律斜軫的后續(xù)部隊趕到,才遏住宋軍的攻勢,得以退兵。潘美則指揮宋朝大軍圍困太原城,晝夜攻打,矢石如雨。
四月,趙光義抵達太原城下,督諸將攻城越急,太原城幾乎城無完堞,城頭箭集如猬。城破在即,太宗傳詔北漢主速降。劉繼元見大勢已去,親信逃亡,只得出降。至此,所謂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徹底結束。
五代時期,后晉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獻給了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宋朝建立后,迫切希望從遼朝手中收回幽燕這一戰(zhàn)略要地。太祖時,大臣們曾想給他加尊號稱“一統(tǒng)太平”,太祖卻說:“幽燕未收,豈可稱一統(tǒng)太平!”可見,太祖心中的“統(tǒng)一”是一定要收復燕云十六州的。為此,太祖還設置了封樁庫,儲存錢帛,想用積累的財富從遼朝手中贖買燕云十六州,若此計不行,則用這些錢財招兵買馬,武力收復失地??上В嬗猩晡茨軐崿F這一愿望。
趙光義即位后一直想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以期給自己的統(tǒng)治畫上最完美最精彩的一筆。于是,趙光義乘著消滅北漢的余威,率大軍征討遼朝。
此役開始雖有小勝,但在高梁河一戰(zhàn)中宋朝軍隊卻大敗而回。趙光義本人也差點被遼軍俘虜。
高梁河之戰(zhàn)是趙光義轉向“守內虛外”政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此次戰(zhàn)敗,使宋初以來經過生聚教閱而日益精強的宋軍元氣大傷,而軍中發(fā)生擁戴德昭之事,又使趙光義深為懼怕和擔憂。戰(zhàn)后,趙光義竟不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去整飭軍紀,精加訓練,而是全力關注內政,尤其是加強對皇族和軍隊的控制。此后,宋軍對遼作戰(zhàn)逐漸陷入被動。
高梁河之戰(zhàn)后,為了報復南京(遼朝的南京即今北京)圍城之役,當年九月與次年十月,遼軍兩次攻宋,雙方互有勝敗,誰都不敢說勝券穩(wěn)操,因此曾一度休戰(zhàn)。但趙光義似乎仍未放棄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出于對內外形勢的判斷,趙光義決定再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伐遼戰(zhàn)爭,史稱“雍熙北征”。
先說對內。高梁河戰(zhàn)敗時,軍中一時見趙光義不知去向,竟有人打算擁立太祖之子趙德昭,這令趙光義深感皇位未穩(wěn)。于是,他轉而關注內政。到雍熙初年,不僅太祖之子都已死去,連居于準皇儲地位的皇弟趙廷美也已貶死,趙光義最后一塊心病已經除掉,因而可以放心攘外了。而自南京圍城之役以來,七年的戰(zhàn)略物資積聚,也足以對付一場大戰(zhàn)。
再說對外。趙光義誤信邊將的報告,認為“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遼朝政局不穩(wěn),是天賜伐遼的良機。趙光義正想挽回高梁河慘敗的面子,便同意出兵伐遼。不過,此次趙光義心有余悸,便坐守京師遙控指揮,令曹彬、李重進、潘美和楊業(yè)等兵分三路北伐,準備合圍燕京。
但在此戰(zhàn)中,由于宋軍指揮不當,各路人馬缺少合作,紛紛敗退。楊業(yè)父子血戰(zhàn)陳家谷,不屈身死,邊境大震。
楊業(yè)本在北漢主劉崇麾下效力,頗受劉崇賞識,還被賜名劉繼業(yè)。后來,北漢降宋,楊業(yè)亦歸附,太宗便命楊業(yè)恢復其本名,并予以重用。
雍熙北伐之所以慘敗,趙光義有推卸不掉的責任。與太祖趙匡胤相比,趙光義的武功征伐是遠遠不及的。太祖出身行伍,有著豐富的戰(zhàn)爭經驗,而趙光義在繼位前雖然立過戰(zhàn)功,但并未經歷過重大的戰(zhàn)役,因而也就缺少許多實戰(zhàn)經驗。趙光義又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再加上秉承太祖削奪武將兵權的做法,每次出征前都制定了陣圖(預先規(guī)定好戰(zhàn)斗隊形和防御部署的作戰(zhàn)方案),讓將領們依計行事,卻完全不顧前線戰(zhàn)場上需要將領發(fā)揮主動性和靈活性的實際情況,犯下了兵家大忌,嚴重束縛了將領們的手腳。此外,趙光義將北伐將士兵分三路,卻又不能統(tǒng)一指揮,使之互相配合,使得三路兵馬極易被遼軍分割擊潰。
雍熙北伐的慘敗,對于趙光義乃至整個朝廷的影響非常巨大。一時間,朝廷上下都彌漫著一股“恐遼”情緒。之后,四川又發(fā)生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宋與西邊黨項族政權的戰(zhàn)爭也多有敗績。這些情形,使得太宗焦頭爛額,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內外政策,施政策略上由此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漸漸地從積極應對外敵演變成為消極抵抗和守內虛外,這種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給兩宋時期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后果。
端拱元年(988年)秋八月,北部邊境警報接連。但趙光義已經完全失去了當初北伐時躊躇滿志的信心和決心。雍熙北伐后,對于與遼的關系,朝中一些大臣開始提出主和與主戰(zhàn)兩種不同的政見。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宰相李防等相率上疏,引證漢唐故事說明對外講和的重要性。但是對于那些明顯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張,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對趙普等人說:“恢復舊疆,不是別人的主張,是朕的一貫志向。伐遼失敗只是由于將帥軍事指揮上的失誤所致。”右正言、戶部郎中張洎等主戰(zhàn)派則相繼上御戎策,建議加強邊地武將的兵權,任賢修政,省官畜民,選勵將士,以圖再次北上伐遼,收復失地。太宗雖對張洎等人的主張加以贊賞,但卻不打算實行。
端拱二年(989年),趙光義聲稱“欲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外自安”,確立了其后宋朝一以貫之的守內虛外政策。因此,宋朝對遼由攻到守,準備和解。而遼朝的蕭太后對宋朝多次北伐卻耿耿于懷,向宋擺開了進攻的陣勢進行威脅,并幫助西夏王朝奠基者李繼遷繼續(xù)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為了防守,只命宋軍在邊境疏河道,建立軍寨作屏障。若遼軍入侵,不許出兵,除非不得已,只許沿城布陣,卻不許離寨進攻。結果束縛了將士們的手腳,守邊將領只好得過且過,“始受命則惟以攻堅陷陣為壯圖,及遇敵則惟以閉壘塞門為上計”,真正能對遼軍作戰(zhàn)的將領屈指可數。從此,宋朝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越來越弱。趙光義也終于把一腔熱血變成了安于現狀的心安理得。
3.吸取教訓,以文治國
唐末至宋初的朝代更迭,成于武將之手,也敗于武將之手,致使每個家族的統(tǒng)治都不能長久。借鑒前車,“以文治國”也就成為了趙氏家族自始至終的統(tǒng)治策略,由此產生了繁榮昌盛的宋代文化。但由于趙氏政權過于偏“文”,以致武將不能護國,趙氏政權始終無法強于周邊的其他政權。
趙光義是自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繼位之初也曾重武,但在多次攻遼失敗后,就失去了往日的銳氣,轉而重文。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所確定的方針、政策,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于軍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對太祖已有法度作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guī)范。
科舉制度雖始于隋唐,但真正完善則是在北宋。到宋初,門閥制度已不復存在,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家不尚譜牒,身不重鄉(xiāng)貫”,只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太宗趙光義擴大了取士的規(guī)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都遠遠超過了唐代及宋太祖時。太宗還促進科舉制度日趨嚴密、完整,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試卷作弊。
趙光義十分重視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五代以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稱為“三館”,但由于不受重視,直到太祖時,三館的物質條件仍然都很差。太宗不僅親自為三館選定新址,還親自規(guī)劃,定名為“崇文院”。新館舍精美壯觀,可與皇宮的建筑媲美。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閣的藏書已十分豐富。趙光義頗為自負地對大臣們說:“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寫購求,今方乃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并在其中矣?!?/p>
在廣泛搜求圖書的同時,趙光義還先后組織一批文人編纂了幾部大型類書。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剛剛即位幾個月的趙光義就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編纂《太平廣記》與《太平御覽》等書。這兩部巨著與同時期的《文苑英華》,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價值。
趙光義執(zhí)政較為勤謹。為了鞏固宋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他親自挑選人才,通過召見臨問以觀其才,優(yōu)秀者予以提拔重用。他對近臣說:“朕每看見布衣縉紳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興。”趙光義每天一早就到長春殿受朝,聽完百官的政務匯報后,接著又到崇政殿去處理政事。有時為了處理政務,連午飯都耽誤了。
趙光義不喜游獵。端拱元年(988年)九月,他對侍臣說:“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順時行禮之外,更不于近甸游獵?!泵藢⑽宸恢兴曫B(yǎng)的鷹犬,全數放生,并下詔令天下不要再來進獻。淳化三年(992年)十月,佘御卿(佘太君的二哥)送來白花鷹,太宗讓人把它放了,仍然下詔不許復獻。
趙光義對宗教的態(tài)度基本上是寬容的。由于佛教在吳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據小國中非常流行,故北宋開國后,為了爭取南方各階層的支持,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趙光義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提倡,太宗朝在五臺山、峨眉山、天臺山等處修建寺廟,并在首都開封設譯經院釋譯佛經。北宋從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經,到太宗時雕版完成,印行了中國第一部佛經總集。宋朝建國時,各地僧徒不過六萬多人,至太宗時增加到24萬人。不過,趙光義本人的態(tài)度則是重道教,輕佛教。
趙光義執(zhí)政總的方針是寬松敦厚。但是,為了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定,他在刑獄方面也親自處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設立審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審刑院交付大理寺,由刑部斷復,再交審刑院詳議裁決。審刑院不歸宰相統(tǒng)領,直屬于皇帝。趙光義還規(guī)定辦案的三種時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處理的不能超過3天。并規(guī)定,囚犯如應訊問,則應當聚集官屬一同參與,不能委托胥吏拷掠。
趙光義以唐五代以來宦官專權的情況為鑒,對宦官駕馭較嚴,不許他們干政?;鹿偻趵^恩曾作為劍南兩川招安使,領兵平定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中書省建議讓王繼恩任宣徽使。趙光義不許。宰相力言王繼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賞酬。趙光義為此動怒,深責宰相,讓別議官名,最后創(chuàng)了個宣政使的名目,授予王繼恩。
趙光義任用的幾位宰相也比較正直。寇準生性剛直,有一次向趙光義奏事,趙光義不高興,站起身要走,寇準拉住趙光義的衣袖,讓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議決以后才罷休。趙光義感嘆地說:“這人才是真宰相哩!”
4.貶抑祖系,確立宗嗣
皇權,代表著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力。歷朝歷代,圍繞著皇權之爭,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上演了一出出你死我活的歷史慘劇。
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后,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來確?;饰?,防范變亂。一方面,防范武將專權;另一方面,則是防他的自家人。
在高梁河之戰(zhàn)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趙德昭從征幽州。當宋軍潰敗之際,趙光義與主力部隊失散,軍將們懷疑皇帝遇難,就商量著立德昭為皇帝,后來知道趙光義還活著,這事就作罷了。事情雖未成,卻觸犯了趙光義的忌諱。以往作戰(zhàn),回師后都要按功勞大小頒發(fā)獎賞,這次趙光義還京多日,也不見行太原戰(zhàn)斗之賞。軍中議論紛紛,諸將不免多懷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軍心浮動,就入見趙光義,請給軍將敘功行賞。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也不晚!”德昭非?;炭?,低頭垂淚,默然出宮?;氐郊抑?,德昭便自殺身亡。太宗似有悔意,撫尸痛哭,追封德昭為魏王。
德昭自殺兩年后,其弟弟——年僅23歲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太宗初即位時,趙廷美的兒子也和他兩個哥哥的兒子一樣稱皇子,女兒稱公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晉封趙廷美為齊王,后封秦王。趙廷美也和趙光義當年一樣當了開封府尹并兼中書令,位在宰相上。
太祖的兒子德昭和德芳一死,秦王趙廷美的準皇儲地位就成為太宗的最大心病。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太宗早年的幕僚柴禹錫告發(fā)趙廷美“將有陰謀”?!皩⒂小痹圃?,即“莫須有”,也表明太宗將對趙廷美下手。但時距德芳之死僅隔半年,倘再興大獄,太宗唯恐壓不住陣腳,于是,他斷然召見了趙普,借助于這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開國元勛。
趙普在太祖晚年被罷相出朝,以同平章事任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只有使相的名義。太宗即位,對趙普宿恨未消,派與趙普有隙的高保寅出任其所屬支郡懷州的知州。高保寅一上任就說趙普抑制他,要求罷節(jié)鎮(zhèn)領其支郡。趙普見自己提出的“削奪其權”的方針被用來對付自己,便在太平興國二年請求入京參加太祖入陵葬儀,太宗順勢罷其使相之職。其后,趙普雖以太子少保的榮銜留在京師奉朝請,但形同現代的高級寓公,備受太宗的冷落和宰相盧多遜的逼壓,嘗夠了失去權勢以后的世態(tài)炎涼。他深知再如此下去,恐怕連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趙普受到了太宗的召見。趙普當即表示“愿備樞軸,以察奸變”。趙普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以及他對趙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自己的命運出現轉機,在政治上將他的老對頭盧多遜整倒,就要為新皇帝趙光義獻上一份厚禮,并且這份厚禮要足以使趙光義動心。
趙普于是重提“金匱之盟”,一下子就得到趙光義的歡心。趙光義還就今后皇位繼承試探趙普,趙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太宗連連頷首。于是,趙普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銜。至此,太宗與趙普這對昔日的冤家捐棄前嫌,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趙普以“金匱之盟”重新換取了相位,其任相次日,秦王趙廷美就感到有壓力,要求列班在趙普之下,雖然以其準皇儲的地位是可以位居首相之上的。次年三月,太宗為晉王時的舊僚柴禹錫、楊守一等進宮,向太宗密奏,說廷美驕恣不法、謀以自立。趙廷美顯然是太宗皇帝的心頭大忌,同為皇弟,難保不會成為又一個“宋太宗”。這話正觸動太宗的疑忌,于是召趙普密商。趙普與廷美本無宿怨,一來為報復盧多遜,二來為得太宗歡心,便稱察盧多遜私下與秦王趙廷美相勾結。
太宗假意不忍心張揚其事,就罷去廷美開封府尹,將他調到洛陽任西京留守。與此同時,與廷美往來密切的一批文武臣僚都因“交通秦王”而遭貶官流放。
盧多遜被削奪一切官爵,連同家屬流貶崖州,趙普終于出了口惡氣。有關牽涉本案的屬吏和證人都被斬首在都門之外,來個死無對證。趙廷美則被勒令歸私第,他的兒女也不再稱為皇子皇女,他在朝中的勢力也被徹底掃盡。
五月,繼趙廷美出任開封府尹的李符迎合趙普的意思,上奏說趙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太宗正中下懷,把趙廷美降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這是流放后周退位小皇帝的地方。趙廷美氣郁成疾,日漸消瘦,不到一年就病逝于房州,年僅38歲。
太宗的長子元佐,為元德皇后所出,自幼聰慧,長得也像太宗,太宗一直很喜歡他。其叔父趙廷美觸犯了太宗,元佐力為營救,再三請免其罪,屢受太宗的呵斥。后來聽說趙廷美的死訊,元佐悲憤不已,釀成狂疾。雍熙二年(985年)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太宗興致很好,召請諸王宴射苑中。由于元佐病還沒痊愈,就沒讓他參加。元佐知道這事后,大為惱怒,索性在院內放起火來,殿閣亭臺,蔓延燒去,一時間煙霧滾滾,火光沖天。太宗聽說楚王宮中失火,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縱,命押赴中書,派御史按問,元佐俱實以對。太宗怒不可遏,下令削去元佐的封號,廢為庶人,并安置他前往均州。宰相宋琪率百官伏闕拜表,請?zhí)趯捤≡舨】瘢粤艟?。太宗余怒未消,沒有應許。宋琪等大臣再三奏請,太宗才下詔允許元佐繼續(xù)留在京師。
至道元年(992年),立元侃為太子,改名恒。詔命頒下,太子行告廟禮,還宮路上,京師士民爭相觀看,齊聲歡呼“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后很不高興,召寇準入見,對他說:“人心都歸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準拜賀道:“這正是社稷之福啊!”太宗這才轉憂為喜。入宮,后嬪六宮都來慶賀,太宗頗覺興奮,破例召寇準一起飲酒,直喝得大醉方罷。
至此,自太宗繼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元侃即后來的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終年59歲。
趙光義的即位,是趙氏家族的一個轉折點,也使整個朝代的局勢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趙光義時代,廣攬人才,科舉制度得到了充分發(fā)展,是宋朝重文傾向的重要表現,此后趙宋歷代君主都繼承了趙光義“昌文偃武”的思想。趙光義兩次攻遼失敗,遂對遼采取守勢,宋王朝對外的軟弱在此朝中已初露端倪。趙光義的去世,標志著宋朝開創(chuàng)局面的結束、守成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