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jié) 開悟后的煩惱

政壇大風(fēng):王安石傳 作者:畢寶魁 著


第五節(jié) 開悟后的煩惱

通常,丁憂期滿的官吏到吏部報到后,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得到新的職務(wù)。因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一出缺馬上就優(yōu)先安排這類官吏。古代各部門的官吏也是有一定數(shù)量的,沒有特殊情況和特殊的批準不準超編。這樣,總是有一部分官吏處在閑職的地位上,要等出現(xiàn)空位才能把某種相應(yīng)品級的官吏補上去。

當時接近年末,吏部正是年終重新考核調(diào)動官吏的時候,機會最好。王益也不著急,借機可以在京師里多逗留一段時間,也讓隨自己進京的三兒子安石見一見世面。

在京師中,為了獲得一個比較適合于自己的職務(wù),而且離家又不太遠,王益自然要去拜訪一些朋友,有時也帶安石去。在王益與朋友的交談中,在街頭的茶房酒肆里,安石聽到了一些朝廷要員或是當代大文豪的名字,最多的是歐陽修、呂夷簡、范仲淹等。

人們紛紛說,朝廷里明爭暗斗很厲害。天章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尹范仲淹對仁宗皇帝直言上諫,得到言官歐陽修的堅決支持,被宰相呂夷簡所厭惡,就指責(zé)他們搞朋黨。歐陽修專門針對這種說法寫了一篇義正詞嚴的《朋黨論》,朝野傳誦,都佩服他的膽識和犀利的語言。

范仲淹的直言當然要揭露朝廷政治的一些弊端,這無意當中就等于批評了宰相。身居宰相之職的呂夷簡本來就沒有什么實際的政治才能,宰相工作又確實有許多失誤,對于這種直言當然要有反感。斗爭的結(jié)果是呂夷簡勝利了,范仲淹被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歐陽修也受牽連而被貶往夷陵。

兩個忠正耿直而又頗有時望的人物卻被一個平庸之輩排擠出朝廷,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范仲淹是個難得的軍政兼長的人才,歐陽修是一名難得的忠正敢言的正人君子,而呂夷簡在文武大臣及京師百姓的心目中,形象實在一般??蛇@兩位頗得人心的名臣為何還斗不過一個平庸的呂夷簡呢?年僅十六歲的王安石開始琢磨這個問題。當他把這個問題琢磨明白后,小王安石如同佛教徒的開悟一樣,他的心一下子明亮了許多,但他卻沒有因為自己的開悟而高興,反而覺到一絲絲的悲涼。

原來,呂夷簡之所以平庸而居高位,而且又誰也扳不倒,是有很深的社會原因的。當今天子仁宗皇帝趙禎雖然生在帝王之家,卻是不幸之人,他遇到了極為棘手的問題。他的父親真宗皇帝子嗣稀少,只有他這么一根獨苗。

他本是一位姓李的嬪妃即《宋史·后妃傳》中的李宸妃所生,生后就被送到當時剛剛受寵的劉皇后宮中,由劉皇后撫養(yǎng)。劉皇后又傳下懿旨,命令僅有的那幾個知情人要嚴守秘密,不準讓小皇子知道他的生身母親是誰。李妃受到冷落,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其他人是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誰愿意來參與這樣的閑事。

于是,小皇子趙禎當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原來是李妃,一直把劉皇后作為自己的親娘。

到了真宗乾興元年(1022),五十五歲的真宗皇帝歸天,唯一的兒子并且早已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的趙禎當然又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就是幾十年太平天子仁宗皇帝??墒?,仁宗當時只有十三歲,還不能獨立處理軍國大政,就由那位由皇后順理成章地升為太后的劉太后垂簾聽政。

劉皇后變成了太后,掌握了全國的軍國大政,一呼百諾。仁宗皇帝是個孝順厚道之人,對這位太后百依百順,早晚前去請安,母子關(guān)系十分融洽。在這種形勢下,仁宗生母李妃更不敢說什么,也沒有機會說什么,她知道即使是自己向皇帝說明此事,皇帝也不會相信,還一定以為她是瘋子,何況她根本沒有見親生兒子面的機會。她只好自怨自艾,在冷清清的冷宮里苦度歲月。

日落星出,寒來暑往,李妃盼望著有出頭露面的這一天。在宮中多年的經(jīng)驗告訴她,這一天不是沒有可能,但卻需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劉太后死去,自己的兒子仁宗皇帝親政。如果自己要能熬到劉太后死,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她知道,仁宗是她所生這件事除她本人之外,還有幾個人知道,而且那位頗有地位的八大王也知道,只是礙于劉太后的面子暫時不好說破罷了。一旦時機成熟,這件事還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可是,她的生活條件太差,心情又一直郁悶。眼看著自己親生的兒子當皇帝,有時可以遠遠地看一看兒子的身影,卻連說一句話的機會也沒有,作為一個母親,她的心情又將是怎樣呢?肉體與心理的雙重折磨使她未老先衰,過早地離開了這多苦多難的人間。

這一年是明道元年(1032),仁宗皇帝已二十三歲,而且已當十年皇帝。這位抑郁苦悶終生、含恨死去的李妃也只有四十二歲。這正是人生成熟之年,雖非人生之花季,可也正是飽享人生幸福的年齡啊!

劉太后倒是個精明能干的女性,在她垂簾聽政的十年里,把天下大權(quán)牢牢控制在手中。仁宗皇帝雖然已經(jīng)二十三歲了,可所有的事還是要聽她的,眾位大臣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看她的眼色行事。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在對死去的李妃如何安葬這個問題上,宰相呂夷簡卻不聽她的意見了。

呂夷簡來向她請示,用什么樣的禮儀來安葬剛剛死去的李妃。劉太后覺得宰相這個問題提得有點多余,李妃是被冷落多年的妃子,當然就應(yīng)當按照普通妃子待遇安葬,這還用請示嗎?呂夷簡堅決不同意,勸劉太后說:

“太后應(yīng)作長久之計,李妃和一般宮人不同,應(yīng)該厚葬。如果一定按照普通宮人的禮數(shù)安葬,恕臣不敢奉旨!”

“李妃被冷落多年,不就等于普通宮人嘛!就是真宗天子在日,恐怕也要按照宮人之禮下葬。”劉太后不解地說。

“如果是真宗天子下詔,恐無大礙。太后若下此懿旨,恐怕會有后患。請?zhí)笕?,能夠理解老臣的一片苦心?!?/p>

劉太后一聽話里有話,略作沉思,問道:“一個宮人死去,相公竟如此多話,究竟是為什么呢?”

“老臣待罪宰相,事無內(nèi)外,沒有不當參與的。如果太后不為劉氏著想,老臣無話可說。如果為劉氏著想,臣請厚葬李妃?!?/p>

呂夷簡的態(tài)度非常誠懇。劉太后何等聰明,聽出了呂夷簡的弦外之音,她以為呂夷簡根本不會知道仁宗生身母親的內(nèi)幕,但呂夷簡的話里卻分明有話,又不好說破,就同意用一品禮安葬,并可以葬在洪福院。洪福院是專門安葬地位很高之后妃的地方,一般妃子是沒有資格埋進這個地方的。這樣,劉太后的態(tài)度松動了,在具體下葬的時候,呂夷簡又暗中囑咐具體負責(zé)人劉崇勛,讓他給李妃的遺體穿皇后之服,并用水銀實棺。劉崇勛當然照辦。

一年后,劉太后也死了。幾個知道內(nèi)情的人把仁宗非太后所生之事奏明,仁宗這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是誰。他不禁悔恨交加,懊悔自己貴為天子,君臨天下十多年,卻讓自己的生身母親在寂寞冷清中死去,一點兒兒子的孝心也沒有盡。不僅如此,又有傳言,說李妃死于非命,是被劉太后用毒藥毒死的,對于劉太后應(yīng)當追貶,加以懲處。

仁宗皇帝一下子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如果不追查李妃死于非命之事,不為自己的生身母親雪冤報仇,則枉為人子,又何以君臨天下?但此事曖昧難明,如果在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情況下就貿(mào)然行事,對已故的劉太后追貶懲處,則又顯得刻薄寡恩。而且他一直都把劉太后當作自己的生身母親,劉太后對他關(guān)懷照顧,體貼入微,執(zhí)政期間也頗有政績,沒有顯過,母子之間還是相當有感情的。更何況太后的皇后之位是父親生前封定的,自己也不應(yīng)當隨意追貶。在中國古代社會,非常講究孝道,以子改父雖然不能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大逆不道,但在一般情況下還是要遭到非議的。怎么辦?仁宗感到進退維谷,確實非常為難。

劉太后剛死不久,就出現(xiàn)如此棘手之事。仁宗剛剛親政,怎能不左右為難?這時候,宰相呂夷簡則表現(xiàn)出極高的才能。他極力為劉太后辯冤,認為流言蜚語不可聽。他向仁宗保證,說李妃確實是正常死亡,絕不是有人加害。去年李妃死時,他曾親自參與安葬之事,故知細情。什么劉太后指使人下毒云云,都是別有用心之人造的謠言,萬不可信。如果這樣做,有累君德。而此事的關(guān)鍵則是李妃到底是不是中毒而死。

為解仁宗皇帝之疑,他建議開棺驗尸,如果李妃是正常死亡,一切謠言不攻自破。仁宗仔細考慮了呂夷簡的意見,覺得有理,而且可以看看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立即同意。

仁宗親自到現(xiàn)場。開棺之后,只見李妃穿的是皇后的服裝,周圍用水銀鑲嵌著,面容如生,儀態(tài)安詳,雖然稍稍皺眉,但臉色正常,表情平靜。根本用不著仵作驗尸,普通的人一眼就可看出來,李妃是正常死亡,絕非中毒而死。服裝和葬儀都是皇后的待遇,仁宗的心理這才平衡一點點。

仁宗得以仔細端詳生身母親的儀容,自然分外傷感,不由得痛哭流涕,用太后之禮重新安葬。想到自己貴為天子已經(jīng)十多年,而親生母親就住在后宮里,自己多少次從那個門口走過,怎么就不知道里面住的才是自己的生身母親?自己怎么就不能保護親生母親?他痛悔而無可奈何,暗氣暗憋,暗自流淚,抽抽搭搭哽咽著。那種無聲之泣,才是撕心裂肺的。

他無法想象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但事情已經(jīng)過去,沒有任何辦法挽回。他對于劉太后的感情立即淡薄許多許多,只是不讓他知道自己生母是誰這件事就足以看出劉太后極其不厚道。

情況既明,也就不涉及對劉太后的所謂追貶了。

后世流傳最廣,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所謂“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就是以這一故事為原型編造的。故事編造得雖然非常生動感人,但與史實出入較大。仁宗認母是在兩宮太后死了之后,認的是死去一年的母親。李妃死時也不知道她當皇帝的兒子是否還能知道事實真相,是否還能認她這個飽受磨難的母親。劉太后似乎也不像傳說中那么壞。但有一點似乎也應(yīng)當肯定,這就是劉太后也絕不會像《宋史·后妃傳》所寫的那樣好。因為如果她果真那樣好的話,怎么會硬霸占李妃生的兒子為己子而終生不讓人家母子相認呢?僅此一點,任憑那些歷史學(xué)家怎樣開脫掩飾也掩飾不了,最起碼她缺乏人所應(yīng)有的厚道。

當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后,年僅十六歲的王安石心里仿佛打開了一扇小窗戶,頓時覺得亮堂多了。他弄明白了一個看似無關(guān)緊要,而實質(zhì)卻是涉及在封建官場中如何出處進退的大問題。這就是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在官場中,政績?nèi)绾问菬o關(guān)緊要的,黜陟升謫的關(guān)鍵是人際關(guān)系,是由與當權(quán)者的感情如何決定的。因為呂夷簡保護了兩宮太后,對仁宗有大恩。所以,只要仁宗在位,呂夷簡的高位就是不可動搖的,盡管他在軍國大政方面沒有什么實際的才能。

用人主要憑人際關(guān)系,憑個人感情,這是非常可怕的現(xiàn)象。而這又是封建社會中極其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這也是以人治為主要標志的專制制度無法克服的弊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只能認識它卻無法改變它,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梢哉f,這一認識是十分寶貴的,對于王安石終生的出處都起了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

  1. 《宋史》卷二四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