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透視中國的西洋鏡
穿梭于城市的居民與那位獨居在茫茫山林的老太太之間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盡管老人沒有街坊四鄰,孤身獨處,但卻自得其樂。在炎炎夏季的某一天,一位陌生人尋到她的門前,求飲一杯水。老人詢問陌生人從何而來,當來者告之家住波士頓城時,她驚聲叫道:“老天!住在那么遠的地方,您得有多么孤獨??!”看來她已把波士頓看成是一片荒涼之地,或許只有這經(jīng)受日曬雨淋的小木屋,于她才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
如同這位老太太,我們也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己構(gòu)建的一套標準去衡量別人。別人是否正確、是否明智,都要看他們是否符合我們的那套標準,是否同我們的標準背道而馳,而全然不理會自己的判斷尺度及理想模式如何武斷,如何淺薄。
在我們眼里,中國人那種不經(jīng)大腦、不斷機械重復地夏天穿單衫、冬天套棉襖抑或依照某一個人的意志在規(guī)定的某一天共同更衣的做法,不僅是可笑的,甚至還要加上幾句嘲諷和挖苦的話。但是在美洲與歐洲,同樣也有不計其數(shù)的高雅貴婦們,在那種匪夷所思的“時髦”誘惑下,效仿與追新逐異,盲目狂熱到了極點。同中國人的習慣相比,這些貴婦們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嗎?倘若有的話,兩者之間,誰又更理智一些呢?在您打算給出答復之前,請先瞧瞧那些原本自然優(yōu)雅,現(xiàn)而今被搞得古里古怪、無比丑陋的貴婦們的形態(tài)與線條吧。您不妨再做如下的比較:中國人在季節(jié)交替之時依照某個人的命令更衣的做法,同兩大洲占半數(shù)人口的婦女們拋棄個人品位愛好,追逐或許源于巴黎或是倫敦貧民窟里的奇異打扮的行為相比,兩者孰是孰非?
對于他人,我們需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審視,少一些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的批評。顯而易見,假如我們能夠以他人看待我們的目光來審視自身,那么情況將會好一些;假如我們能夠從某一更高的境界,換言之,一種更為準確的、非世俗觀念的、理想的、標準的人的視角去品評我們自身與他人,那么情況就不僅僅是好一些,而是會大有不同。更為寬廣的視角不僅能夠使我們的判斷日趨準確合理,并且同時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人們將通過它變得愈發(fā)寬容友愛,愈發(fā)與人為善,愈發(fā)領(lǐng)悟到作為人的崇高價值。然而,眼前的狀況遠未達到這一水平。
批評與指責遠比客觀全面地了解容易得多——在我們對待中國人的態(tài)度上尤為如此。這是因為東西方相互接觸了解的歷史還太過短暫,機會也很少。有關(guān)中國的知識,大多源于我們的想象與猜測,而非有明確的事實根據(jù)。因而,對中國人的種種誤解和丑化也就在所難免。但是,中國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考察研究的民族?,F(xiàn)實的生活遠比任何形式的虛構(gòu)與猜測來得豐富有趣,中國人也是如此。那些熱忱的研究者為之深深陶醉的,不是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經(jīng)過一系列笨拙的歪曲與諷刺的中國人,而是存在于那片土地上真實的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他們那套永久傳承而停滯不前的、饒富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和社會習尚。
寫作本書的目的,既非辯護、致歉與懺悔,也非責備與批評,高唱贊歌也就更談不上了。本人曾在中國生活過很多年,可以說同中國各地不同階層的人都有過一些接觸,并和他們建立了十分親密友好的關(guān)系。本書旨在向讀者展示的,是我就自己在中國社會生活的經(jīng)歷所獲得的幾點體會和感想。本人著力描摹與闡釋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極為重要而特殊的因素,就是為了向人們說明,一些在我們眼中如此不堪的思維方式同社會習俗,為何于他們卻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本書所舉出的例證,全部是客觀的事實,而非主觀臆斷??偠灾?,本書力圖從大視角出發(fā),立足幾個要點,粗線條描摹出真正的中國人。
切斯特·何爾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