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子
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1]掛雨,雄風(fēng)[2]拂檻,微收殘暑[3]。漸覺一葉驚秋[4],殘蟬噪晚,素商[5]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6],暝鴉[7]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注釋】
[1]雌霓:也寫作“雌蜺”,古人稱當(dāng)虹有二環(huán)時,內(nèi)環(huán)色彩鮮艷者為雄,名虹,外環(huán)色彩暗淡者為雌,名蜺或霓?!冻o·九章》有“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biāo)顛”句。[2]雄風(fēng):指強勁的風(fēng),語出宋玉《風(fēng)賦》:“故其風(fēng)中人……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fā)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fēng)也?!盵3]殘暑:別本作“煩暑”,因下句便有殘字,故此處以“煩暑”為佳。[4]一葉驚秋:指從一片樹葉的掉落,驚覺秋天到來,語出《淮南子·說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盵5]素商:即秋季。按照五行學(xué)說,秋色尚白,秋聲為商,故稱素商。梁元帝蕭繹《纂要》中說:“秋曰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6]霽靄霏微:霽為雨過天晴,靄為煙霧,故霽靄即晴煙、晴霧,霏微指此晴煙、晴霧彌漫狀。[7]暝鴉:暝即日落,暝鴉即是暮鴉,白居易《禁中曉臥,因懷王起居》有“遲遲禁漏盡,悄悄暝鴉喧”句。
【詞牌說明】
長調(diào),又名《竹馬兒》,雙調(diào)一百零三字,上闋十二句四仄韻,下闋十句五仄韻。始見柳永《樂章集》,疑為自度,《全宋詞》除柳永一首外,還收錄葉夢得、曹勛各一首,格式略有差異。
【語譯】
我一個人登上煙霧蒙蒙的江畔小洲旁荒涼孤寂的軍壘,在高高的亭子中眺望。所面對的,是細雨中一道黯淡的彩虹,還有強勁的風(fēng)拂過欄桿,這使煩人的暑意有所收斂。看到一兩片落葉飄零,聽到寒蟬在晚間鳴叫,使我逐漸驚覺,秋季已經(jīng)到來了呀??吹竭@般景致,想起從前的歡娛,我指向都城的方向,都城何在呢?就在那非霧非煙的茫茫深處啊。
昔日歡娛,到今天只剩下追思和感懷,種種新愁很輕易地就涌上心頭,而故人卻已離散,再難重聚。我整天都在高處佇立凝望,得到的只有黯然銷魂、默默無語。極目遠眺,只見雨后初晴的萬物都籠罩在漫漫煙霧之中,暮鴉紛亂地飛著,這是多么蕭索的江城的傍晚啊。南樓上響起了畫角,仿佛正在哀傷地送別著夕陽……
【賞析】
這也是一首“羈旅行役”詞,詞人登臨高處,憑欄而望,惆悵漸生,想到往昔的歡娛今已成空,友人難聚,自身飄零,汴梁遙遠而不可見,更難返回,不禁“消魂無語”。類似手法,類似情感,唐詩宋詞中很多作品都曾經(jīng)表達過,非獨柳永為然,但柳永依然能夠用同一手法、同一情感創(chuàng)作出多篇作品,并且篇篇皆有新意,他真不愧是“羈旅行役”詞的高手啊。
那么,這首《竹馬子》的獨特之處,佳妙之處又在哪里呢?首先是季節(jié),一般情況下抒發(fā)行役之愁,多選擇秋、冬時節(jié),描摹秋冬景致,而此詞卻別出心裁地選擇了暮夏、初秋之際。從來秋高氣爽,空氣干燥而澄凈,夏則多雨,因此詞人寫景就從落雨開始,到天晴而止,描摹出夏秋的季節(jié)變換,同時也映襯著自己心情的變換。
倘若心中本來就是愁緒萬千,因愁而登樓,因登樓而更愁,那未免顯得太刻意了。此詞所抒發(fā)的哀情卻從無而到有,由淺而漸濃,更顯得自然不矯飾。初臨孤壘,登上高樓,詞人的心情還是比較舒暢的,眼見“雌霓掛雨”的朦朧美景,身感“雄風(fēng)拂檻,微收殘(煩)暑”,暑熱后的清涼,最能使人心身一暢。
然而清涼過后,景致漸變,悲情陡生。詞人看到有黃葉飄落,終于察覺到夏暑已經(jīng)過去,蕭瑟的秋季已經(jīng)到來了——所謂“一葉落知天下秋”是也。心中既有此感,那么眼中所見,便無不是秋景,隨后所思,便無不是愁懷。于是詞人終于開始了“羈旅行役”之嘆。
此詞對于景物的描寫,也大見新意。雨后初晴,眼中萬物都籠罩在薄薄的煙霧之中,在詞人看來,這也不是霧,這也不是煙,但它卻阻斷了自己遠眺汴梁的目光。汴梁就在這“非霧非煙深處”,非止無法返回,就連看也看不到了。詞人因此而“追感”,在這傍晚的“蕭索江城”中佇立凝望,滿腔孤清,無言可表?!敖恰敝附现?,所謂江,一般是指長江,也可能是指南方其他的河流,因為中原之河流,或曰某河,或曰某水,是很少以江為名的。由此可見,詞人已經(jīng)離開了中原,宦游至南方,所以回想起原本歡娛的京城生活,才會百感在心,難以排解。結(jié)句“畫角”“殘陽”,更以一日之暮來映襯一歲之暮,再以一歲之暮來映襯一生之暮。時已黃昏,年近耳順,舊景和故友,全都一散而難再聚了呀。
柳永好作“俚詞”,但并不等于說他不會作“雅詞”,而此詞就是他雅詞的代表作,全篇布局緊密,用詞考究,宦游之形畢現(xiàn),“白衣卿相”之味卻迥然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