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詠柳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細腰肢
、自有入格風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
【注釋】
【評析】
蘇軾此詞熙寧十年(1077)三月,作于汴京郊外。據(jù)傅藻《東坡紀年錄》記載,蘇軾與王詵會于四照亭時,有倩奴求曲,于是蘇軾作《洞仙歌》《喜長春》與倩奴?!抖聪筛琛芳串敒楸驹~。
上闋整體以擬人之法寫柳樹的姿態(tài)風貌。起拍句,先宕開一筆,寫柳卻不言柳,而是從臘月將盡,早梅開始寫起。詞人運用擬人手法寫梅花開過之后囑托柳樹占盡人間春色,這樣柳樹就似乎多了幾分梅花的傲氣、清芳。接著正面描寫柳樹,說柳樹像女子的細腰,正如杜甫詩云:“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接著直接拋出“清英雅秀”四字來描繪垂柳。和其他詞人筆下的柳不同,在蘇軾手里,柳在細膩柔弱的同時似乎多了幾分剛毅、清雅。
和上闋相比,下闋以白居易的典故起筆,更多的則是對“柳”不幸的慨嘆抒發(fā)。過片三句運用白居易的典故,化用白詩,言約而意豐。白居易給小妾寫詩曰:“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后來,唐宣宗聽到此詞甚為高興,命人取了兩枝永豐柳植于禁中。和唐時相比,此時卻是“誰見金絲弄晴晝”了,和歷史上的柳形成鮮明落差,感慨無限。接著詞人寫隨著時間推移,柳樹飛絮,綠葉成蔭,更漸消瘦。暗示佳人的芳時已過,青春已不屬于自己。
全詞通篇在字面上寫柳,實則是用擬人手法寫人,寫的是求詞的倩奴,同時寫的也是千萬和倩奴相似的女性,她們“入格分流”“清英雅秀”,可是也抵不住“一成消瘦”,只有“君來”才能疏解眉間的那種“春皺”之情。總之,詞人用細膩的筆法通過對垂柳的描寫側面表達了對倩奴以及萬千女性的贊美與同情。
[1] 分付:交付、囑托意。
[2] 細腰肢:將垂柳比作女子細腰。
[3] 永豐坊:地名,在河南洛陽。
[4] 春皺:指眉間因春而皺,意即謂一點春愁。